2018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第2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集 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集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b05465804d2b160b4ec0d6.png)
苏教必修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集劝学教学目的.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輮ó通煣有ò通又知ì是“智”的古字暴ù已是“曝”的古字生ì通性.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学案2.2《获得教养的途径》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学案2.2《获得教养的途径》苏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02ae021a31b765ce04081427.png)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共振、沉溺(nì)、丰盈、息息相通、慰藉(jiè)、望洋兴叹、积累(lěi)——罪行累累(lěi)——果实累累(léi)——累(léi)赘——劳累(lèi)戕(qiāng)害、痴迷、气象万千、象牙海岸、宝藏(zàng) 举一反三、不计其数(shù)——数(shǔ)典忘祖——数(shuò)见不鲜瞬(shùn)间——刹(chà)那——霎(shà)时2、资料链接作者介绍: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
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
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
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
必修一《师说》导学案
![必修一《师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e7502f4b73f242336c5fa4.png)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三课时学习内容:《师说》文言字词句知识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之、以、其、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学习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理解课文出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2、【能力目标】:①继续培养增强文言语感,提高理解文言字词活用多义和句式的能力。
学习重点:1、【知识目标】:①②学习难点:1、【知识目标】:③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
学习过程:【资料链接】【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
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
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
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
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
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
可见影响之大。
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
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2.2 师说 导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2.2 师说 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4abaabd6524de518964b7d90.png)
师说【理论支持】《师说》是苏教版高中第一册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一篇课文。
它与《劝学》一起构成了专题中的“求学之道”板块,它们共同指向的话题是:求学是获得教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师说》是一篇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杂文,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解释文章的针对性。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文化传承。
《师说》张扬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一篇重要代表作。
教学中应当想方设法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文言知识的累计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可通过检测预习的方法来检测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师﹑传﹑从﹑道,虚词:其﹑之﹑于﹑所以等。
能够区分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培养文言文的朗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文遵循情景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学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难点: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孰.()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子蟠.()嘉.()贻.()经传.()二、知人论世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推崇儒学,力排佛老,“古文运动”的倡导这之一,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位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于韩愈的思想及其散文:韩愈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数度遭贬。
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吏部侍郎。
卒年57岁。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
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
高一语文课前导学案:2.1.2《师说》(苏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课前导学案:2.1.2《师说》(苏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51b5f95710661ed9ad51f3f8.png)
临清实验高中学科:语文编写人:孙迎春审稿人:赵德生《师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师说》在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板块的第二课,短小精悍,语言文字的难度也不是太大。
它是一篇典范的文言论说文,其尊师重道的观点在现实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文运用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二、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文中重要知识点。
2、学习文本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鉴赏韩愈在文本中提出的观点,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梳理文中重要知识点。
难点:学习文本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四、学情分析《师说》是刚刚升入高一的新生要面对的继《劝学》之后的第二篇文言文,所以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起点要低一些,在充分解决“言”之后,再培养学生对此文本“文”的鉴赏,因为无言难成文,无文难有魂。
在教学中把对“言”的把握主要放于课前预习,应用学案导学,将预习题目预先设计出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通过生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来解决文本的结构和主旨,最后通过拓展提高来鉴赏“文”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师说》课前预习学案,结合古汉语词典和课下注释,自读文本,完成题目,并找出疑惑。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知识点。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进一步了解韩愈其人其事及“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师说》说课稿(第二课时)
![《师说》说课稿(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2d50e0a59eef8c75fbfb3c9.png)
《师说》说课稿(第二课时)一、说教材韩愈的《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文章。
本专题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尊重知识、获得教养。
《师说》是一篇议论文,论证严谨,气势夺人,不仅扭转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而且对后世的学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背景资料,指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思想内涵,反复品味文本的论证技巧和语言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首先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文言文,具备了继续学习文言文的条件。
同时,对韩愈的文章也并不陌生,如同学们在初中已学过的《马说》。
其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有限,阅读时会遇到许多的语言障碍,对文言词语或句子常常会望文生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常常会出现偏差或错误。
据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本篇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学风。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思想,联系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难点: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取的教法是:①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②归纳法: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学法:①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6c0c018ab0717fd5370cdc18.png)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资料能自行翻译第3小节。
2.掌握、积累“备、功、跬、舍、黄泉、强、用”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焉、而”2个文言常用虚词;了解定语后置句。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背诵第3节。
【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第3节(1)注音跬(kuǐ)步驽(nú)马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蛇鳝(shàn)骐骥(jì)2.翻译课文第3节,在文中划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标出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疏通文意。
(提示: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参考书;注重联系语境)【预习反馈】1.指名背诵第1、2节。
2.指名翻译课文第3节,其他同学纠错,并将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分类记在下面。
归纳如下:(1)词类活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名词用作状语,往上。
“下”名词用作状语,往下。
)(2)特殊句式①判断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②倒装句式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之”助词,表定语后置。
)(3)一词多义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4)古今异义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蟹六跪而二鳌古义:腿,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合作探究】1.本文第3节用了哪几个比喻,它们内在的联系是什么?第3节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①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1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84d09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a.png)
师说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学习目标】1、研习第二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2、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3、掌握本文论述的学习方法,并加以运用。
【学习重点】掌握第二段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学习难点】掌握第二段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句子成分分析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句:大伙// 都散了。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句:他是很能干的。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受力的人或事物,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
例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标志词:“的”。
符号:()例句: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或者修饰整个句子,表示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标志词:“地”。
符号 [ ] 例句:她[很]漂亮。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标志词:“得”符号:〈〉例句: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
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是有规律的:[状语] (定语)主语 // [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二、深入学习1、掌握第二段的文言字词。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出人:犹且:而: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众人:下:而:耻: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是故:圣:圣:愚:愚: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其: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于:身:耻师:惑:⑦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彼:其:句读:其: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名师精编教案(六)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名师精编教案(六)](https://img.taocdn.com/s3/m/52bb023379563c1ec5da713f.png)
微课《批注读书法》、自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评价量规。
阶段二:课中
展示成果,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思维导图:①文言字词积累;②文章脉络分析。
使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加以评价。
再读课文,重点赏析
组织学生研讨如何尊师重道。
学生交流讨论,用word展示个人批注。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技术支持特色明显。课前预习利用互联网和微课程翻转课堂,预习中设计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要让学生比传统学习更多更有效的研读文本;用微课及PPT将批注阅读这一优秀读书传统发扬光大,让学生感受名家如何阅读经典;用影视资源经典片段,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热爱。借QQ群及班级博客平台展示丰富的资源及优秀的阅读感受,体现语文学习博大精深的特点。
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文中作者所阐述“师”的含义、师生关系、择师标准的观点的超越时代的创新性难以理解,可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②语言积累:掌握文中生字,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阶段三:课后
以“尊师重道”写作小论文,上传班级博客平台,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讨论。用问卷星加以评价。
技术手段:小论文评价量规、问卷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二专题第三课《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2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二专题第三课《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006cd95ecc7931b765ce1561.png)
师说1、破题: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课文的标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教养”,在文中作何解释?它与“真正的修养”有何区别?“真正的修养”具有什么特性?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主要指什么?提示:教养指“精神与心灵的完善”;教养是静态的,修养偏指在动态;修养具有无功利性和无终极性;作者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2、探究活动:本文属于文化随笔,同时也属“节选”,文章层次并不明晰,但它围绕“读书”展开,从文本内容上看,关键在于弄清两个基本问题:1、读书之于修养的意义(即“读书的妙处”);2、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即“读书的经验”)。
A、让自己发现:为什么说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呢?读书到底具有什么魅力,能成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我想归根结底,还在于去发现“读书的妙处”。
设置情境:请从文中摘出200字左右的文字,稍作改动和连缀,以“经典的力量”为中心,为电视文艺专题栏目——《读书》配一段画外音,要求符合情境,切实表现出“读书”对于我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教师可设置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模拟朗读,意在增强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
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常有一见倾心的喜悦,常常觉得作者说到自己心里去了,说得自己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往往会勾画和摘录,以一种格言或语录的方式记录我们的收获。
这种读书方法应该提倡。
B、与同伴交流:明白了读书之于修养的重要意义,自然我们就该进一步追问读一些什么样的书,该怎样读书。
通读全文,在“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这个问题上,作者有着怎样的经验和建议?设置情境:校广播台邀请您作为嘉宾聊聊“读书”,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几条读书建议。
请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全文,依据作者的经验和建议,合作完成,要求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
(教师组织交流讨论,可让学生适当点评自己的建议,教师随机应变,随机突破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
)示例:1、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但必须是杰作;2、杰作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3、读书永无止境,但不以数量为目标;4、要不断读,要反复读;5、从个性、人格的高度去阅读(要以爱、敬重、心灵去阅读)……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常有相见恨晚,满卷余香之感,通篇摘抄往往并不可能,因此需要提纲挈领,勾勒要点,我们往往会概括和提要,以一种提纲或卡片的方式记录我们的收获,这是一种把书由厚读薄的方法。
苏教版语文高一《师说》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师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aa2a1084254b35effd3460.png)
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编写:冯静审阅:卞建容班级学号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2、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二、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写作背景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
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
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
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4、解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第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第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65e0a671de80d4d8d05a4f26.png)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匆忙急迫的样子)而东(由长安东去洛阳),如是者数矣。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0ebb66e518964bce847c1d.png)
问题导学1.作者认为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这条途径有什么特点?这条途径对人生有什么作用?2.文章在阐述阅读经典杰作的作用时,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3.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有怎样的内涵?自主探究本文作者提倡读书要“重复阅读”,可以说是主张“精”读,而也有人强调开卷有益,也就是所谓的“博”读,二者是否矛盾?文法导析1.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多方法论证。
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
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
又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既采用例证法,又采用对比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把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
再如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以过程和结果的对比,形象地说明阅读能使心智成长,能使读者面前的世界变得宽广。
全文还有多处文字运用比喻说理,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金钥匙”“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人类的容颜”“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等等。
这些比喻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说理通俗易懂。
2.严谨的结构。
本文从大的方面看,前后两部分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第一部分呼应题目,指出真正的教养所追求的目的;第二部分紧承第一部分,明确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阅读经典著作。
两个部分层层深入,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从小的方面看,即第二部分,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
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阅读经典著作;后分说:点明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提出正确的读书观,明确阅读经典著作的好处。
由总到分,层次分明。
3.准确、鲜明、生动的论述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
文中将阅读经典著作作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之一”说得极有分寸;“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一句,“沉溺”在前,“领略”在后,符合思维的发展逻辑。
高中语文《师说》(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师说》(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6746e9df121dd36a32d8276.png)
江苏省沭阳县银河中学高中语文《师说》(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一、检查复习1、提名背诵2、提问个别字词二、研读第二段1、指导朗读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2、词句辨析3、古今异义词辨析众人古:一般的人众人今:许多人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4、重点句子解释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②古文句子连解法:古人指导阅读有“奇句相续,偶语相连”的方法,即逢单(奇数)的句子与逢单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逢双(偶数)的句子与逢双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如:句读之不知①,惑之不解②,或师焉③,或不焉④,小学⑤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这儿应当把①③⑤句连在一起,②④⑥句连在一起理解: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吾未见其明也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③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5、讨论:【问题一】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明确】择师的原则: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点拨分析】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延伸小结】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问题二】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明确】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点拨分析】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6、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三、思绪拓展【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四、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3、查阅资料,了解韩愈和古文运动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师说》优教导学案1(第2课时)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师说》优教导学案1(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8e334d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60.png)
《师说》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三、探究交流探究一:理清文章思路1.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试从文中找出观点性的句子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圣人无常师2.这三句中哪一句是中心论点?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探究二:本文的论证方法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证的?明确: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第二段与上一段有怎样的联系?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分论点的?明确: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对象“今之众人”“古之圣人”从师的态度“耻学于师”“从师而问”结果“愚益愚”“圣益圣”对象“于其子”“于其身”态度“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结果“小学”“大遗”对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态度“不耻相师”“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论述中心: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从师学习的重要性3、第三段中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探究三:第四段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写作缘由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何在,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不拘于时”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即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课堂导练: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官盛则近谀.(奉承)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④小学.而大遗(学习)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⑥郯子之徒.(学徒)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④⑤3.选出下列各句中“师”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则耻师焉⑤或师焉,或不焉⑥不耻相师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④⑤/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4.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中“耻”字用法不同的一项()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A.吾从而师.之B.天下云.集响应C.且庸人尚羞.之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5.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作《师说》以贻之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彼童子之师⑦郯子之徒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⑨句读之不知⑩惑之不解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参考答案:1.C2.C3.B4.B5.A6.B。
2018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第2课时导学案
![2018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第2课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16382859eef8c75fbfb3ac.png)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第二课时【学习目的】1.进一步明白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典的意义,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自己的修养。
2.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预习反馈】讨论预习作业中的问题。
1.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度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修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
阅读的本质不在于积累某些知识、提高某种技能,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一个人没有个性和人格,一切努力也是白费。
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
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
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读书人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
只有这样的人,才把读书看成是获得教养、获得生命意义的途径。
)2.下列有关“杰作”的论述,表明了黑塞的阅读主张。
请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话题,说说它们的含义。
①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杰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人文和文学价值,如果能对杰作做深入理解,就会在思维和思想方面得到有价值的启示。
)②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
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杰作具有很大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如果只是肤浅阅读,是不可能理解其精髓的,需认真读并思考;时髦读物往往以低俗的内容形式迎合读者。
而要提升修养,必须花力气阅读杰作。
)③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指阅读杰作时需要有追求文明文化的态度,只有怀着敬重之心阅读,才可能获得教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
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 理解作者的观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预习反馈】
1.检查1-2节的背诵。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古之学者必有师;对比论证。
)
【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
2.第一段中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概述教师的作用;第三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讨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1)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好古文”和“不拘于时”?(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
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赏品味: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总结提升】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
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课后作业】
《师说》与《问说》(片断)比较阅读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
(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曰:外朝以询万民。
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
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多矣,悲夫!(选自刘开《问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圣人之所以为圣()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两组中加点词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惑()
A.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下面第6-8句。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6.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不传”、“无惑也难”有哪些具体表现?请从4个方面概括。
(1)
(2)
(3)
(4)
8.比较选文与《师说》在立意(或内容)上的异同,然后填空。
(1)相同点:(不超过25个字)
(2)不同点:(每小题字数不超过25个字)
①《问说》:
②《师说》:
9.“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这一句与《师说》中的哪句话相应?(连标点不超过25个字)
(1.(1)低于(2)原因(3)以……为耻(4)加强语气
2.B 3.C 4.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5.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
6.道理不只是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7.(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1)相同点:两文都是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向各种人学习。
(2)不同点:①《问说》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②《师说》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主张从师而学。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