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简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简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实践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其作用不可忽视。
实践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它不仅能够检验理论,还能够通过实际行动激发人们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认知力量。
首先,实践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规律。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性,更好地洞察自然规律对我们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为我们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其次,实践可以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
实践可以激发人们的实践活动,使人们有机会去体验、感受和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事物,增强人们的实践能力。
此外,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
实践可以让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发展自我,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来改变自己,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最后,实践可以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与认识。
当人们通过实践研究,去了解其他人的思想、行为和态度时,他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彼此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彼此,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认识。
总之,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规律,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认识自我,增进人们
之间的相互认识。
因此,要想更好地认识事物,增强认知能力,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教案
【 教学 重点 ]
实 践 是 认 识 的来 源 和 发 展 动 力 :
常 。莫 泊 桑继 续赔 芝 .更从 口袋 中掏 出钱 来说 :“ 你 书 )
蹋 , 给 你钱 : 我 ”那 乞 丐 见 钱 一 把 抓 了过 去 , 脚 猛 竭 仲 了 莫 泊 桑 的 屁 股 一 下
师 : 厶是 认 识? 什, 生 : 识是 人 脑对 客观 事物 的 反映 。 认 政治 课教 学 2 2年 3月 1日第 3期 ∞
用 这种 方法 。 】
师 : 里 要 注 意 两层 意思 : 1) 这 ( 人们 认 识 什 么 , 【 教学 过程 ] 先认 识 什 么 . 认 识 什么 , 是 人 任 意 后 不 师 :上 一 节课 我 们学 习 了实 践对 社会 发 展 的 作 不 认 识 什 么 ; 而是 由实 践需 要决 定 的。这 就是 说实践 的需 用, 这是 人们 关 于 实践 与社 会 关 系的认 识 =那 幺 。 实 规定 的 ,
在 农牧 业 生 践 在认 识 中到底 有 些什 么作 用 呢?为此 , 找们来 学 习 要 确 定 了 人们 的认识 对象 。 比如 , 古 代 . 产 的需 要 产生 了最 初 的天文 学 、 学 。( 人类 的认 数 2) 第 三框 题 ,
实 践对认 识 的 决定作 用 ( 板书 ) 师: 这种 决 定作 用表 现在 四个 方 面 . 首先 : I实践 是认 识 的 来源 ( 书 ) 板 师: 我们 先 看一 例 : 买 踢 》( 影 ) 《 投 识活 动 总 是 为实践 的需 要 服 务 、围绕 实践 的需 要 确 定 的 。 【 里采 用 了从 一般 到具 体的演 绎 方法 , 这 既有
实践对认识活动的作用
实践对认识活动的作用
实践对认识活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认识活动中,实践是获取新知识与经验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首先,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它。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编程时,只有通过实践编写程序,才能更好地理解编程语言的规则和逻辑。
其次,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知识中的问题。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理论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例如,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以确定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此外,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行业都需要实习经验,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总的来说,实践是认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原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浅析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浅析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作者:吐尔逊买买提·艾哈买提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1期摘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实践;认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的发展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我们所学的东西都是来自实践。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有: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生的前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在
实践中形成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不仅推动了认识的产生亦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在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产生对事物的认识。
而对
事物的认识无论是起点还是终点都是围绕着改造世界而展开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符合认识的客体,是否符合客观规
律,既不能从认识的本身得到判别,也不能从认识的主客体方面得到直观的答案。
只有通过实践即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验证。
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实践和认识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接触和改造客观世界,从而逐渐认识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够真正地认识世界。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认识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指导,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灵魂。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实践活动,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因为只有通过认识,人们才能够正确地指导实践活动,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实践和认识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把实践放在认识的前面,不断地开展实践活动,从实践中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实践活动。
其次,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认识放在实践的指导下,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将认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
最后,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地检验和修正认识,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篇一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政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简述认识主体的涵义及其性质和特点?答;涵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与一定关系中从事时间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实现的、具体的人。
特点。
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的分化的物产,具有自然属性。
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生活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生产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于特定的历史时代,每一时代主体的认识都代表反映那个时代的水平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客体,从对客体对象的选择和设定到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再到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制作,都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3.简述认识客体的涵义,构成和特点?答;涵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认识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构成,分别是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
指作为人类认识对象的人类社会。
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体是实在性。
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不是所有具有客体实在性的事物都能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现象的外部事物,才成为认识的客体。
4.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答实践关系,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没有实践关系,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
认识关系,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
相互作用关系,无论是实践关系还是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各自独立进行的。
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或可以的改造和认识作用,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同时,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克思论-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动力、条件和归宿。
认识开始于实践,人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感性认识和经验;感性认识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又在实践的推动下并依赖于实践所提供的条件上升为理性认识或理论,即对实践对象和实践条件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理性认识的目的在于为实践服务,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有待于实践的检验;通过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不断地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地向前发展。
认识和实践始终是具体地、历史地统一的,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实践基础上对认识对象一定发展阶段、一定层次的反映。
主要表现在:1.从认识的主体看,认识的主体是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实践着的具体的人,而不是脱离一定历史条件的抽象的人。
2.从对象的范围看,认识的对象归根结柢由社会实践及其发展所规定。
即使是仿佛远离当时实践的抽象的、理想的理论或假说,也要以当时的具体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材料为基础才能产生。
3.从认识与其对象结构的一致看,对象的结构决定了实践和认识结构的一致性。
客观事物的结构、规律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通过实践的亿万次重复,转化为逻辑的格固定在认识中,成为认识结构的基本成分。
4.从认识的历史水平看,认识的水平取决于社会实践及其所创造的历史条件的水平。
社会实践发展的程度越高,认识的水平也就越高。
5.从目的看,认识服务于实践,实践需要认识来指导。
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是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所要解决的问题;反过来,人们对客观世界能动的认识所获得的知识和真理,也必然成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
运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原理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运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原理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实现三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作为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
一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历史的中国,在古代农业社会有着5千年文明,并成以世界上的头号富强大国达1500年,但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这个已在内腐的庞然大物哄然塌陷,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承续着“天下兴旺、匹夫有责”传统的先进中国人,前赴后继,寻寻觅觅、上下求索,终于获得了马克思主义这个能够使中国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真理。
是以李大钊、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是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致力于因时因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然而,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在1927年8月以后,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无论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这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出工农武装格局的井冈山道路,这两条道路都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但是哪一条道路适合中国国情?正是实践证明,后者指出了一个胜利的航向。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亲爱的各位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站在这里,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正确认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从而更科学的把握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辩证唯物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毛泽东认为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呢这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对原子的组织和性质的认识,就是通过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获得的;革命的理论和方法,是通过参加具体的革命活动而总结出来的;水果的滋味,是在亲口尝一尝之后才知道的.西红柿的故事.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我在这里坐着读书,不是也能获得知识吗这样,认识的来源可不可以说有两个就整个人类的知识,就知识总体的源泉而说,都来源于实践.就一个人的知识,不外有两部分,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强调每一个人接受问题经验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承认认识有两个来源.第一,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为直接经验.第二,学习别人的经验,学习书本知识,要同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第三,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中包含的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如何理解人的才能问题人的才能,智力是怎么是产生的"花为什么选择红"是爹妈给的,天赋聪明,还是后天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才能,智力,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也就是说,人的才能,智力是在实践的基本上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所谓"天赋聪明论"是根本不存在的.第一,人的才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不断发展的.鲁迅说过:"其实,即便是天才,在他生下来时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人一样,决不是一首好诗".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发展着自己的智力和才能第二,人们的才能差别,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人们的才能,智力的高下,当然和大脑的生理素质有关系.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但是决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人们之间的才能,智力的差别就是由人们之间的大脑生理结构的差别而决定的.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人们大脑结构的先天生理差别是十分微小的牛顿,他的天资并不佳,生下来时只有三磅(老秤2斤4两)象个猫一样,奄奄一息,他没有读完中学,在家里种过几天地,但后来却成了17世纪最大的科学家.牛顿天资并不佳爱因斯坦小时候大脑发育也很迟钝,三,四岁了还不会说话,以为是个哑巴.上了小学功课很差,叠手工,教师说:"还有比这更坏的椅子吗"他的父亲问老师:"我的孩子将来如何"老师说,看他现在这个样子,将来也不会怎么样的.爱因斯坦小时侯大脑发育迟钝人脑的先天的生理差别,并不是人们的才能的差别的决定性因素,而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一个人,如果他在某一方面的实践多些,他的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就要在这种实践的推动下,向着这一方面完善和发展,从而也就表现他在这一方面的聪明和才能.结语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认识活动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人们去认识这种事物或那种事物①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②实践提供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一,实践提供了解决认识新课题的经验材料.第二,实践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生产实践,还为科学认识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工具.伽里略用自制的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有环形山,发现了木星有卫星,从而证明哥白尼"日心地动"的学说是有根据的.伽利略用望远镜捍卫了日心说③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分析和综合的抽象能力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活动.人的推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行动的推理".正是只有行动的推理才有逻辑的推理,是先有实践的逻辑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火的使用磨制石器复合工具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客观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实践的目的还制约着整个认识过程,规定着认识的方向.认识对于实践的巨大反作用孙中山先生论知与行的辩证法孙中山先生特别重视知与行的结合,认为人类认识是在"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认识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过程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总结经验教训,回顾历史,追溯已经消失的现象等,是在直接的实践之后认识客体和实践.预测,假说,规划等则是超前于现实的客体和直接的实践.认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就提出"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的观点,认为知行"并进而有功",这是很有见地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二是当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22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实践的功能是什么
实践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功能1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科学实验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按照一定目的,运用特殊设施和手段,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
它的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2实践的内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实践的功能是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功能1实践的含义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
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1)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贵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根本的组织路线和根本的工作方法。
4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 1 )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16-18 页。
4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2)(3)(4)(5)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见教材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①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作业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实践是一种探究事物各种属性与事物全面性状态的方式,一种理论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距离衔接理论与实际的最短距离。
在实践中,人们往
往会通过当下的活动研究所要学习的知识,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取得不断的进步。
1、实践能帮助人们更加理解学习的知识。
当一个主题一直学习到他们可以从理论上
理解它,该主题只是学习当中的一部分,实践能够加深他们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使他们
可以在现实中将该主题应用出来。
2、实践对于掌握重要信息及方法有重要的影响。
当一个人仅会理论的知识时,他们
可能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无从下手,因此,他们需要实践来学习,让他们更好的解决类似
的问题。
实践能够让他们学习更加全面,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
3、实践能够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当人们学习新的东西时,想要让他们充分理解
所学内容,就需要实践教学,让他们亲身体验实践过程,才能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
用新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教学。
4、实践能够让人们掌握技能。
实践技能量大,是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一般说来,技能只是在表面理解,当想要掌握技能,就需要实践,将理论灵活运用到
实践中。
实践不仅能够让人们更充分的理解知识点和把握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更能让人们更
好的使用所学知识,做决策,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
实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衔接
理论与实际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亲爱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站在这里,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正确认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从而更科学的把握认
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
性质。
”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
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
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
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
一致。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
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列宁
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