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一小学数学
小学《动手做》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做,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符号。
3.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数的基本概念:数的读法、数的比较、数的组织。
2.数的运算符号:加法、减法。
3.动手做数学:以手工制作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如折纸、剪纸等。
教学准备材料:1.卡纸纸张、彩色纸、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材料。
2.数学教材。
3.数学游戏、教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出示一些动手制作好的数学作品,让学生猜猜这些数学作品是如何制作的。
二、呈现(20分钟)1.介绍数的基本概念:数的读法、数的比较、数的组织等,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2.引导学生通过手动比较物体的多少、数颜色的获得数的大小关系的概念。
三、实践(30分钟)1.提供一些手工制作的材料和指示,让学生用这些材料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数学作品,如用彩纸制作数字卡片,用卡纸制作数轴等。
2.指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动手解决涉及数学概念的问题,如用纸折一些几何图形、剪一些特定形状的纸等。
四、巩固(20分钟)1.提供一些数学游戏和教具,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数学游戏,巩固所学的数学概念和运算符号的运用。
2.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数学游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五、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学生们通过动手做数学的方式,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符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鼓励学生将动手做数学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加强对数学的实践。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创造更多的数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数学展览,让学生学习和欣赏其他同学制作的数学作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采用动手做数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符号的运用,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动手做(一)-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动手做(一)-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按照分组、合数、单数的特点,简单归纳数字;2.能够用自然拼数法、折点法和换位法,简便地验证算式的正确性;3.能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得出简单的数学关系;4.能够用1至9中的数字填空、排列组合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5.能够结合实际情景,进行有条理地口算。
教学重点1.归纳数字的方法;2.验证算式的方法;3.从实际问题中得出数学关系的能力;4.填空、排列组合的方法;5.有条理地口算。
教学难点1.从实际问题中得出数学关系的能力;2.用自然拼数法、折点法和换位法快速验证算式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导入(3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2.列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简述目标、重点、难点。
自主学习(30分钟)1.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40-P53页的内容;2.学生思考课本所讲的例题,并结合身边的真实情况进行练习;3.学生互相讨论答案、方法及灵活应用。
互动探究(35分钟)1.老师让学生听一个数学故事,并带领学生通过模拟游戏的方式深入理解其中的数学规律;2.老师请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乘法的运用;3.老师带领学生结合实际情景进行口算,并引导学生口算的行文思路。
交流总结(12分钟)1.学生上台做题,展示所学的方法,并互相评价;2.老师让学生针对有意义的口算,进行大声朗读;3.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针对难点进行重点讲解。
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按照分组、合数、单数的特点,简单归纳数字;2.学生能够用自然拼数法、折点法和换位法,简便地验证算式的正确性;3.学生能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得出简单的数学关系;4.学生能够用1至9中的数字填空、排列组合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5.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景,进行有条理地口算。
本节课作业1.手工制作一个1-9的数字拼图;2.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3.布置P54页的课后习题。
小结本节课介绍了一年级下数学教案-动手做(一)-北师大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针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参考。
动手做(三)-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动手做(三)-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参加活动来巩固和拓展千以内的数的概念。
2.学生能够通过游戏体验到数的运算,并且能够口算出简单的加减法。
3.学生能够通过游戏体验到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
•数的概念,加减法口算,长度单位概念,物体长度测量。
教学步骤
步骤一:复习
让学生回忆数的概念和加减法的口算。
步骤二:游戏一
•游戏名称:拼图游戏。
•游戏规则:将千以内的数拼成一个正方形拼图。
•游戏目的:巩固和拓展千以内的数的概念。
步骤三:游戏二
•游戏名称:数的运算游戏。
•游戏规则:将随机生成的数进行加法、减法运算。
•游戏目的:体验数的运算。
步骤四:游戏三
•游戏名称:测量游戏。
•游戏规则: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游戏目的:学习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步骤五:教师点拨
•教师用三支不同颜色的笔演示将一条曲线分成三等分。
•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在练习纸上完成。
步骤六:游戏四
•游戏名称:折纸游戏。
•游戏规则:将折好的纸上的题目依次解答。
•游戏目的:综合应用数的概念和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反思
此次课程的开展,主要以游戏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课堂气氛达到了轻松活泼的状态,学生也能比较快地接受这样的授课方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游戏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深化学习,教师在游戏中要及时解释和点拨,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奉新县第二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四有趣的图形第2课时动手做(一)教案北师大版
第2课时动手做(一)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
1.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2.通过操作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难点: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合理的分解和组合。
课件、简笔画、长方形纸、正方形纸、三角形纸、圆形纸、剪刀。
出示教师画的简笔画,如下:师:同学们请看,这是老师画的画,画得好吗?你能说说每幅图像什么呢?每幅图是由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学生看图争先恐后地抢答。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图形变化的游戏,你会发现图形之间的许多奥秘。
1.折一折。
(1)把正方形纸折成两部分。
师:请大家拿出你准备的正方形纸,你能把它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试一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折法:一是上下或左右对折,二是斜着对折。
师:用剪刀沿折痕剪一剪,比一比,看你折出来的两部分是不是一样的?学生操作后汇报,教师给予肯定。
师:还能想到其他折叠方法吗?(引导学生明确:只要通过正方形中心,就都可以把正方形分为一样的两部分,如图:。
)(2)把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纸折成两部分。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你准备的长方形纸、三角形纸和圆形纸,像折、剪正方形纸一样,把这些图形都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再剪一剪,比一比。
学生独立操作,小组交流,再上台演示,汇报。
师: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能折成同样大小的两部分吗?(不是。
引导学生明确只有其中两条边一样长的三角形才能折成一样的两部分。
)师小结:把长方形横着对折、竖着对折、斜着对折,只要沿通过长方形中心的任意一条线对折,都可以把长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
有两条边一样长的三角形,沿三角形不一样的那条边的中心和相对的顶点的连线对折,可以把三角形折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沿通过圆的中心任意一条线对折,都可以把圆折成两个一样的半圆。
2.拼一拼。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中间和下面拼图。
师:这些图都是几个小朋友折出来的纸拼起来的,你能照样子拼一拼吗?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起来的吗?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动手做(一)》课件
格致中学小学部 陈维红
第一课时
把一张正方形的 纸折成一样的两 部分,怎么折?
我这样折:
我这样折:
把一张长方形的 纸折成一样的两 部分,怎么折?
我这样折:
我这样折:
把一张三角形的 纸折成一样的两 部分,怎么折?
可以这样折
把一张圆形的纸 折成一样的两部 分,怎么方形拼一拼, 你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
四个同样的正方形拼一拼, 你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
四个同样的三角形拼一拼, 你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
你会用
剪出一个
吗?
数一数。
(
)个长方形
(
)个三角形
(
)个三角形
(
)个正方形
是由哪些图 形组成的?
做风车
做风车。
做风车。
做风车。
全课总结
能够将平面图形进行简单 的分解和组合。
《动手做(二)》(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动手做(二)(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豆子计数的方法掌握数的基本概念。
2.能够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用板子表示“多少”,并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
1.豆子或小石子。
2.不同形状的物体,例如球、立方体、圆柱体等。
3.数学板子和计数棒。
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回顾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用豆子进行数数的方法,并进行巩固练习,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步:认识不同的物体
1.解释并呈现不同的物体形状,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
2.分组活动:让学生根据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分类,例如球、立方体、圆柱体等。
第三步:用板子表示“多少”
引导学生用板子、计数棒和豆子来表示数字,例如用板子表示数字5,使用5根计数棒和5颗豆子完成。
让学生练习并熟练掌握这一方法。
第四步: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1.用板子和计数棒来进行加法运算,比如“2 + 3=5”,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口算出结果。
2.用板子和计数棒来进行减法运算,比如“7 - 2=5”,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并口算出结果。
第五步:丰富练习
让学生进行多次练习,使用不同的物品和数字进行操作。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用豆子计数、认识不同的物体、用板子表示“多少”和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在练习中提升了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在下节课中,需要继续固化和深化这些知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动手做(三)-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动手做(三)-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利用图形模型和纸片进行形状拼接。
2.掌握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组合与分解。
3.能够通过合适的模型和图形,了解厘米和分米的换算。
2. 教学重点
1.形状建构能力的提升。
2.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组成与分解。
3.厘米和分米的换算。
3. 教学难点
1.掌握形状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2.合理使用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形状进行组合。
3.熟练进行厘米和分米的换算。
4.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一些形状和物品,引导学生建立起形状合成的意识,引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
根据课程要求,对于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形状特点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形状特征和特殊的组合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形状合成的基础知识。
(三)练习
通过练习掌握形状的组合,熟悉常见的形状组合,学会对形状进行分解,提高形状合成能力。
(四)巩固
学生练习厘米和分米的换算,通过实际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课堂结束后,对于学生进行课堂内容总结,回顾今天上课的关键点,确保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更加深入地掌握。
5.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掌握了形状组合、分解、厘米和分米的换算。
2.学生是否能够熟练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小问题。
3.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中,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动手做”活动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动手做”活动的思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现代科学也证明:勤动巧用双手,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
儿童具有好动的天性,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动手做”的数学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双手的作用配合教学,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动者。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坚持运用“动手做”并进行教学反思,有了以下的一些体会:一、运用“动手做”,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用3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1/2、1/3和1/4,涂上颜色,并且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高兴地发现同样大的一张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不但认识了1/2、1/3和1/4,而且还为下节课比较分数的大小作了铺垫。
又如: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了对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之后,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定义,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画一幅图画,要求用线段、射线、直线、角以及其他的几何形体来构图,同学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绘出了许多幅图画。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及美术联系起来,使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浓厚了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想象力。
二、运用“动手做”能有效促进外显的智力活动内化学生动手做,是一种外显的智力活动。
手是靠脑支配的,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将眼睛看到的东西,经过脑的分析,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再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会起到以动促思,手脑并用的良好效果。
三、运用“动手做”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智力上的原因,而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技能上存在问题。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设计“动手做”的活动使学生进入求知的亢奋状态。
下面再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来说明,前些年教学,我首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看、摸,感知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动手做》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动手做》教案模板三篇《动手做》是选自北师大版学校数学五班级上册“图形的面积(一)”的第三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同学已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动手操作活动来关心同学熟悉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让同学主动积累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为今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基础,并在活动过程中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动手操作力量和沟通力量。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学校五班级数学《动手做》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学校五班级数学《动手做》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动手做等活动,熟悉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2、力量目标: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情感目标:培育同学动手操作、概括、语言表达等力量,树立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由于同学对几何图形方面的学问了解不多,其认知水平还处于形式水平阶段,所以我把重点定为:通过动手操作熟悉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同学在学习几何图形方面的学问时,同学的操作力量和思维力量往往都存在肯定的困难。
所以我认为教学难点是: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教法学法: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纳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融观摩、操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同学体验对平形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探究,注意让同学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具预备:为了更好地让本节课所授的学问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同学面前,达到抱负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预备了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尺子等教具与学具。
教学过程:依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并结合五班级同学的认知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为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课件出示万能阿曼接到求助电话的情境。
通过同学熟识的卡通形像,以及好玩的故事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使同学产生剧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小学五年级数学《动手做》教案:玩转数字,轻松学数学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门学科可能会带来一些压力,因为这需要他们掌握数字和基本计算技能。
如果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数学也可以成为一个有趣和激动人心的学习过程。
今天,我们来谈谈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中的一节课:《动手做》,这个课程可以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数学。
一、课程简介《动手做》这节课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字并学会进行基本的计算。
在这个课程中,学生将用手中的数字玩具卡片来进行数字拼凑和计算的练习,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字的概念,并愉快地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方法1.让孩子玩这个课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
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进行数字拼凑,学习数字的大小和组成方式;用加减法卡片来进行加减运算,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手动计算来理解这些运算方式,更加深刻地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2.在游戏中学习在这个课程中,学生们可以玩游戏来练习他们的数学技能。
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让学生里面取几张数字卡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这样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能够学习数学。
3.小组合作这个课程也可以安排成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
老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数字拼凑任务,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这种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还可以增加孩子们自信,让孩子们更加愉快地学习数学。
三、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愉快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还能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这个课程中,学生通过使用数字卡片以及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总结《动手做》这节课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小学五年级的孩子,通过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的方式,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兴趣和信心,更加愉快地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知识,成为数学能手。
北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图形》第2课时 动手做(一)
生1:我是对角折的,对折后是两个相同三角形。
生:我沿着中点折,也可以折成两个相同三角形。
师:同学们真聪明,不仅折出来了,而且用了不同的方法。
师:我们接着把附页图2中的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剪一剪,比一比。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动手折一折吧。(插入学生折纸视频)
长方形的纸对折后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也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至少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对折后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圆形的纸对折后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半圆。
六、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是操作实践课,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喜欢折纸和剪纸,在操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对图形的特点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以后学习轴对称图形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厚。
缺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虽然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但一年级的孩子缺少动手操作能力和与小伙伴互相合作的互相合作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改进措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进行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小组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互相帮助的意识。
2.下面的拼图像什么?利用附页中图3剪一剪,拼一拼吧。
师:同学们赶快来剪一剪,拼一拼吧。
师:同学们都拼完了吧,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作品。(图形图片)
师:怎么样?是不是和你的一样漂亮。你还能拼出其他有趣的图形吗?
生:可以,这是我拼出来的。(图片)
师:真好看,相信同学们也拼出了好看的图形,我们接着来看第3题。
2、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3、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折纸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 动手做(二)6-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 动手做(二)6-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2.能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提高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学生自主探究1.让学生打开教材第六页,看一下6题所描述的情景;2.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情景我们平时可能会经历到吗?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自由探究问题,并尝试使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2. 教师演示1.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教师提供的答案进行比较,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2.教师在黑板上讲解解题方法,并用具体的数字帮助学生理解;3.让学生认真听讲、理解、记忆。
3. 学生练习1.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2.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情景,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并尝试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4. 拓展练习1.提供多个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在不同的难度下巩固所学内容;2.让学生通过解题练习,提高对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加减法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2.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之外多多实践,继续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有些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
下节课我将在巩固加减法的同时,更加注重练习题的难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思维进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栏目之教学理解
㊀㊀㊀㊀㊀思维进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栏目之教学理解思维进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动手做 栏目之教学理解Һ丁紫晴㊀(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江苏㊀苏州㊀215021)㊀㊀ʌ摘要ɔ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 动手做 栏目活动,是一种具身性的认知活动.学生能够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经历 做 与 思 的相辅相成,架构起实践与思维的互通桥梁,在 动手做 中实现思维进阶,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文章立足学生视角,阐述了 动手做 栏目的本质㊁价值与教学路径,试图通过操作㊁体验㊁交流等 动态化 的调动机制,整合知识㊁催生思维㊁发展具身认知,构建洋溢着 活 知识的 活 课堂,为学生营造积极思考和开放学习的环境.ʌ关键词ɔ 动手做 ;思维进阶;具身认知;动手操作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会导致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无数定义㊁公式无序地堆砌在脑海中,也会使学生反感. 动手做 栏目的出现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真实的情境任务相融合,为学生创造了系统化㊁可操作㊁促思考的学习天地. 动手做 栏目作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弹性教学内容,摒弃了碎片化㊁浅表化的学习样态,教师可通过统整单元知识㊁开展动手实践㊁强调具身参与,切实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构建理想的思维课堂,让学生真正融入学习.一㊁ 动手做 栏目的本质分析动手做 栏目以知识为依托,以情境为保障,以实践为核心,旨在将知识理解与知识运用相融合,引发思维的进阶,实现有意义学习.学生选择用什么方式去学习,从内在逻辑上来说就是学生思考方式的实践样态. 动手做 栏目,强化 动手做 体验,鼓励学生通过操作㊁对话㊁体验等具身活动,以做促思㊁积累经验㊁启迪智慧,以学生的方式逐步抵达数学的内核.(一) 浅 题 深 做,整合单元知识,让思维可感 动手做 栏目依托单元知识,设计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认知结构,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学生置身于活动中,去感知㊁体验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将零碎的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网,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此学习历程既整合了单元知识,又融通了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变浅层学习为深度探究,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思考者.(二) 小 题 大 做,发展具身认知,让思维可见思维的对象是知识以及与其相依存的多向度的情境. 动手做 栏目的活动是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置身于有趣真实的生活场域中,面对困惑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能够实现从 学以致用 到 用以致学 的价值转变,展现出最有效的学习状态. 动手做 栏目让学生置身真实的情境,经历思维碰撞,合作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从小小的活动中探寻学生巨大的潜能,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探究者.(三) 简 题 厚 做,配合动手操作,让思维可用学习不是静止的内隐活动,而是需要沉浸㊁需要行为表现支持的活动. 动手做 栏目的核心是实践,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运用知识㊁分析情境㊁探索方法㊁形成结论,发展思维能力,构建个体的认知结构,更好地理解数学㊁爱上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创造者. 动手做 栏目的有效开展,将打造从 观察知识 应用知识 内化知识 的学习路径,学习由潜移默化的渗透,逐步转变为具有明确目标并主要依靠内在动力与自我指引完成的自觉行为.二㊁ 动手做 栏目的价值意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学习的动力是学习者因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㊁发现而产生的,关注学生有意义的㊁具身性的学习,不提倡学习仅发生在 颈部以上 .学生在具身参与的 动手做 栏目中分析活动原理,体验㊁总结㊁反思实践活动的过程,将学习历程与个体成长相融合,逐渐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重构生命意义的课堂,从而实现 动手做 栏目的育人价值.(一)从知识传授到智慧生成数学教学的价值不是把知识讲透㊁记住,而是启迪智慧㊁润泽生命. 动手做 栏目注重设计 做 的教学活动,让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个体生命.在 动手做 栏目中,学生经历主动发现问题㊁提出可能性假㊀㊀㊀㊀㊀设㊁动手实践㊁解决问题的历程,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层创造㊁迁移运用,不断提升数学思维品质.以做促思㊁以说助思,操作㊁思考㊁语言结合起来,促成了知识生成㊁思维进阶㊁生命体验的共振.学生在具身的动手实践中,不知不觉地融入了课堂, 绞尽脑汁 地发现问题㊁解决问题,经历同伴间的思维碰撞,体验到丰富有趣的数学课堂. 动手做 栏目的教学需要学生以 完整的人 的身份融入课堂,在活动中激发个体习得知识的主动性,探究问题的整体性,观照个体的独特性,体现数学的生成性,让数学课堂在 动手 思考 的氛围中动起来.在具体实践中, 动手做 栏目的教学触摸到了学生认知的生长起点,并延伸为个人经验的意义建构,使每名学生在学习中都会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装知识的 统一容器 .(二)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关联叶澜教授曾说:教师需要 从生命层次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动手做 栏目的核心是 动手做 ,是有目的㊁有策略㊁有高度的思维含量的动手操作.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 做 中学到 活 的思维㊁知识.杜威认为: 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要通过 做 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学生在 做 中学到 活 的思维,打破静态学习,建构动态关联.动手做 栏目中的 做 是重点:主体是 做中学 做中思 ,辅之以 做中教 .三个方面需有师生共同存在.师生在 做中学 ,成了一名数学知识的探索者;师生在 做中思 ,成了数学知识的思考者和创造者;师生在 做中教 ,为学生的学习之路保驾护航.但教师要在教学中对知识点进行二次学习和思考,与时俱进地跟进学生的思维. 做中教 不是唯一指向教师对于学生的教,亦可指向学生对于学生的教,学生之间互相切磋学习,共同进步,在合作且竞争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三)从情境抽离到情境依存思维需要情境的支撑,构建思维场域,推动思维进阶.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真实的现实情境相融合,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数学源于对现实的抽象,数学知识置于不同的情境中时,呈现的是不同的意义.如 1.2 ,本是小数,但当变成 1.2元 时,意义指的就是 1元2角 ,当变成 1.2米 时,意义指的就是 1米2分米 脱离情境学习数学将是枯燥的机械记忆,依存情境学习数学方是有意义的认知过程. 动手做 栏目摒弃以知识点状的碎片化设计,走向完整而相对独立的学习历程,架构起实践与思维之间的场域,为学生思维发展和实践操作提供了平台.知识需运用到具体的生活事件里,在具体的操作项目㊁实践情境中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全力以赴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轨迹㊁学习思维弹性预设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积极思考和开放学习的环境.学校不是禁锢学生的笼子,而是让他们有能力任意翱翔的阶梯.在 动手做 栏目中,学生的实践需要经历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网状结构,增加知识理解的贯通度.三㊁ 动手做 栏目的教学路径美国数学家R㊃柯朗(RichardCourant)曾说:数学,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 思维是数学教学关注的核心. 动手做 栏目借助动手操作等具身活动,守护了学生思维的灵性,涵养了学生思维的潜力,为学生设计了自由生长的方向.(一)给予活动时间,让 动手 进课堂探寻知识之路是漫长且波折的,只有舍得花时间去动手㊁去实践,学生才能体会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去回顾㊁去反思,实现数学知识与个体认知结构的融合.学生的思维和数学的思维原本都是富有灵性的,只要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定能绽放出智慧之花. 动手做 栏目指引了教学方向,将教学过程㊁操作过程的方法和步骤留给了师生思考,师生需要时间来探寻动手的过程,感悟其中蕴含的经验,在不断优化过程中觅得最优路径.课堂中要 眼㊁手㊁脑 共同发生作用,既要认识到客观知识的科学性,也应考虑到知识的 身体性 和 默会性 .策略和方法只要是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得到的,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策略和方法就是创新,就应当被鼓励.故教学中教师应给予个体动手㊁动口㊁动脑的时间,师生才能设身处地㊁积极思考㊁深度参与课堂,努力让自己明白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意义,从而发挥 动手做 栏目的真正育人价值.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86页的 动手做 栏目(如图1):图1㊀㊀㊀㊀㊀这一分割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学生需要时间思考如何将5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他们会自发思索方法,在不断试误中觅得解题之径:动手画一画,在对图形进行不断的分割㊁组合㊁比较中,冲破常规模式的限制,积极探索新的挑战,最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明晰面积相等的本质.活动过后,学生会自发探索把6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平均分成4份,把7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平均分成4份 动手做 栏目有趣㊁具象的特点符合学生好奇㊁好动的特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探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二)鼓励自主表征,让 学习 真正发生学生的认知体系由已有认知基础和过往活动经验构成,个体对于问题的处理是有独特意义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动手做 栏目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思考路径,将内隐的思维外显,促进个体认知结构的整合,让 学习 真正发生.投身于 动手做 栏目中的学生能激发思维碰撞之声,体现个体本来之美,以构成数学之美.教师引导学生从多维视角对知识进行 多重表征 ,学生借助图画㊁游戏㊁表演等活动演绎自己的思维脉络,可促进学生的深刻思考,使知识习得㊁思维发展落到实处,有利于构建思维型教学课堂.如二年级上册第45页的 动手做 栏目(如图2):图2学生可以用实物小正方形摆一摆,在不断动手操作中探索出多种方法,也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用画出的小正方形进行思考,还可以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得出结论:1ˑ8=8,所以可以将8个小正方形摆成一排,形成一个1ˑ8的长方形;2ˑ4=8,所以可以将8个小正方形摆成2排,每排4个,形成一个2ˑ4的长方形.从 实物小正方形 画出的小正方形 抽象的数字运算 是多种表征的呈现,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进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三)线上线下交融,让 学路 更广阔动手做 栏目在教学中是无课时安排的,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借助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采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交融的方式.数学与生活的融通,线上与线下的衔接,既保证了 动手做 栏目的教学价值,又拓宽了 动手做 栏目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突破了时间㊁空间的限制,弥补了 动手做 栏目的无课时问题,将学习带出了课堂,打破了学校的 围墙 .线上教学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整合 动手做 栏目的知识,以 视频㊁音频 等形式呈现,为 动手做 栏目争取了可利用的时间和空间.线上教学包含教师的线上讲授和学生的线上实践.线上 动手做 栏目开展伊始,教师可提前录制包含栏目主题㊁实践要求㊁实践材料㊁注意事项等内容的微课,引导学生明晰动手操作的方向,剖析其中蕴含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栏目进行动手操作,构建个体的认知结构.学生亦可通过线上展示栏目最终成果: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借助纸笔㊁照片㊁音频㊁视频等方式记录下过程性资料,待成果完成时,可通过回顾 做 的过程进行有根据的反思和整合,形成一份真实的活动历程,完成一次有意义的学习之旅.结㊀语静坐听讲 的课堂教学易引发学生的认知惰性,导致知识仅在头脑中走个 过场 ,不利于新知与已有认知结构㊁个体成长的融合. 动手做 栏目创设了具身实践的学习场域,以 做 促进了思维的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从零散知识点到统整单元知识的知识深化,实现了从 学以致用 到 用以致学 的价值转变,实现了学生从 伪学习 到 真学习 的意义建构,构建了洋溢着 活 知识的 活 课堂.但在一线教学中,师生易忽视 动手做 栏目的教学价值,希冀本文能够引发师生对于 动手做 栏目的更多思考.ʌ参考文献ɔ[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2]约翰㊃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R㊃柯朗,H㊃罗宾.什么是数学[M].左平,张饴慈,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动手做(三)》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动手做(三)》北师大版知识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学生需要学习使用卡片组合填写算术表达式,并且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卡片搭建成梯形和长方形。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使用卡片组合填写简单的算术表达式,例如:“2 + 3 = ?”;2.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搭建出梯形和长方形;3.学生能够使用图示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1.如何运用卡片组合填写算术表达式;2.如何使用自己的想象力搭建梯形和长方形。
教学难点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运用图示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老师引入新课时要和学生交流,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2.调查小组(学生自己安排)主持调查,写一些相关问题,准备好调查工具,以整理调查结果为目的,将调查复述给全班。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学习卡片组合填写算术表达式,并自己动手体验。
3. 游戏活动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搭建梯形和长方形,搭出来的图形拍照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体展示,以此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记忆。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例如:“3 + 4 = ?”),并且使用图示法进行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 讲解课文1.身边的事:补足计算2.课文内容:学习如何使用卡片组合填写算术表达式,使用自己的想象力搭建梯形和长方形,并使用图示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6. 总结归纳对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课后作业1.课文配套的结束练习题;2.老师布置课后作业时,必须明确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多长时间内完成和怎样检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使用卡片组合填写算术表达式,还掌握了如何使用自己的想象力搭建出梯形和长方形,同时也学会了使用图示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在课程设计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感受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4.2动手做(一)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4.2动手做(一)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题:4.2 动手做(一)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1 小时授课目标:1. 能使用各种物品和材料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
2. 发现事物中固定的模式和规律。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教会学生认识各种材料和物品。
2. 建立学生的常模意识。
3. 发挥学生动手的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2. 学生的操作技巧和动手能力。
3.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规律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实物展示。
2. 各种材料和工具。
3. 班级黑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内容:一、教师引入1. 讲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动手做——随机制作。
2. 引导学生想象各种不同的事物,如动物、植物、自然景物等。
3. 用课件展示各种材料和工具,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二、自由制作环节1. 随机分配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进行自由制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他们创作出有趣的东西。
2. 要求学生注意安全,小心使用工具,独立完成制作任务。
3. 教师巡视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三、分享展示环节1. 请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拿出来,让他们交流分享和欣赏。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让他们从中发掘到事物中固定的模式和规律。
3. 欣赏并表扬出色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成就。
四、教师点评1.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出色的创意和创新。
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3.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勇于尝试和创新,不断开拓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寻找各种有趣的材料和工具,尝试制作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2. 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和卫生,积极动手、发挥想象力。
3. 布置作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 动手做(一)教案与反思
2 动手做(一)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枫岭头中心小学张海泉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把一个图形分成相同的两部分以及拼摆图形。
(教材第38页)教学目标1.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2.使学生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3.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三角形纸、圆形纸和剪刀。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将长方形纸折起一部分,使之变成正方形,再将折叠的部分展开,你现在看到的是什么?观察这个长方形和刚才折成的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2.把一张长方形纸折起一部分就变成了正方形。
一张正方形纸可以做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图形变化的游戏,你会发现图形之间的许多秘密。
二、学习新课1.把一个图形分成相同的两部分。
(1)问题1:把教材附页图1中的正方形的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剪一剪,比一比。
(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探究:(方法一)把正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对齐,然后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沿着折痕剪开,可以得到两个一样的长方形。
如图所示:(方法二)把正方形的左右两条边对齐,然后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沿着折痕剪开,可以得到两个一样的长方形。
如图所示:(方法三)把正方形的相对的顶点对齐,然后对着,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沿折痕剪开,可以得到两个一样的三角形。
如图所示:(2)问题2:把附页图2中的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剪一剪,比一比。
(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探究:①长方形的对折方法。
(方法一)把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对齐,然后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沿着折痕剪开,可以得到两个一样的长方形。
如图所示:(方法二)把长方形的左右两条边对齐,然后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沿着折痕剪开,以得到两个一样的长方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做(一)1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做(一)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基本图形和立体图形。
2.能够识别并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3.学习如何用纸片将平面图形拼成立体图形。
二、教学重点
1.如何识别和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2.如何用纸片将平面图形拼成立体图形。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将平面图形拼成立体图形。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平面图形纸片、立体图形纸片、复制件等。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
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基本图形和立体图形。
2.巩固第一学期的数学知识,回忆所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2.逐步讲解如何识别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1.观察图片,分别介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定义,要点和特征。
2.告诉学生在生活中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处处可见,引导学生发现环境中不同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3.纸片制作
1.教师现场演示,介绍如何用数个平面图形纸片,拼成一个立体图形。
2.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使用自己准备的纸片,尝试将不同的平面图形拼成立体图形。
4.检查与评价
1.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拼出的立体图形。
2.评价学生的成果,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做得更好。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内容贴切教材,以生动的纸片制作为主题,引入立体图形的学习,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如何将平面图形拼成立体图形,是学生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应该在讲解过程中多为学生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每个图形应该拼接的位置,便于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小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微课程建构
[摘要]“动手做”是一种能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归纳等的数学活动,它不仅是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数学学习课程,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抽象、推理和建模。
从教材出发、从生活出发、从创造出发,有助于建构“动手做”课程。
将“动手做”的数学学习内容课程化,不仅能深化学生的认知,而且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做;微课程;建构[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6-0043-02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认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有“抽象”“推理”和“模型”。
培育、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做”是一种能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归纳等的数学活动,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动手做”的活动素材,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建构“动手做”的微型课程,助推学生深度思考、深入探究。
一、对“动手做”课程的内涵解读“动手做”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做中学”理论。
“动手做”课程背后的学习观也契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里昂·利德曼,提出了“Hands-on”(动手做)的学习设想,要求将学生的学习方法、计划、态度、方式等融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发展。
1.“动手做动手做””有助于学生进行抽象“动手做”就是让学生直观地进行操作。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探究,就是将直观的外在操作转化为内在的思维,这是一个逐步抽象的横向数学化过程。
所谓“横向数学化”,就是将生活化、经验化的内容转化为形式化、公理化、数学化的数学知识。
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从纷繁复杂的背景中提炼、概括出数学规律、结构。
由此,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从中感悟到各种丰盈的、深刻的数学思想。
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涂色、剪纸等动手操作活动,抽象出“平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等数学概念,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小学数学教案:动手做个四则运算练习册
小学数学教案:动手做个四则运算练习册动手做个四则运算练习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而四则运算是数学的基础,因此,小学生必须掌握四则运算,并且要善于应用四则运算。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四则运算,我们可以动手制作一个四则运算练习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制作这个练习册吧。
一、设计练习册的内容我们需要设计练习册的内容。
练习册可以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在每一种运算中,可以根据难易程度不同,设置不同的题目数量。
例如,对于加法和减法,可以设置50道题;对于乘法和除法,可以设置30道题。
在设计练习册的内容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小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可以适当增加题目的难度,以挑战他们的能力。
如果小学生还没有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知识,应该从简单的题目开始,逐步增加难度。
二、设计练习册的格式设计练习册的格式也非常重要。
一个好的练习册应该有清晰的排版,方便小学生进行练习。
具体来说,练习册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练习册的封面:应该包括练习册的名称、作者、版本号等基本信息,以便小学生在使用时进行识别。
2、练习册的目录:应该列举出练习册中每个章节的标题和题目数量,以便小学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练习的部分。
3、每个章节的题目:在每个章节中,应该包括相应的题目,每个题目需要标注题号和答案空白位置,方便小学生填写自己的答案。
同时,在每个章节的末尾,应该包括完整的答案列表,以便小学生进行对比和核对。
4、练习册的最后一页:练习册的最后一页可以设置为评价页或者记录页。
评价页可以让小学生对整个练习册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记录页可以让小学生记录自己的练习成果,以便追踪自己的学习进度。
三、制作练习册在制作练习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现有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完成。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微软的Word软件,利用它的排版功能,来设计、编写和打印练习册。
手工制作小学数学教案
手工制作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内容:数字0-20的认识与书写教学目标:认识数字0-20,掌握数字的书写规范和顺序教学重点:数字0-20的认识,数字书写的规范教学难点:数字书写的规范和书写顺序教学准备:1. 数字0-20的彩色卡片或数字卡片2. 彩色纸张、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工具3. 认识数字0-20的相关练习册4. 纸板或公告板用来展示手工制作成果教学步骤:一、引入:(5分钟)教师先展示数字0-20的彩色卡片或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数字并复习数字的读法。
然后,让学生观察数字的书写规范和顺序。
二、示范:(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彩色纸张手工制作数字0-20的卡片。
教师示范如何剪纸和使用胶水将数字拼贴在纸板上,并请学生跟随操作。
三、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自行制作数字0-20的卡片。
教师在一旁指导学生注意数字的书写顺序和规范。
四、展示:(10分钟)学生完成手工制作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
五、讨论:(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手工制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六、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数字的书写规范和顺序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书写数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练习册练习,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和复习数字0-20,并在家中继续制作数字卡片或其他相关手工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手工制作数字0-20的卡片,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还能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