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韦伯的简要评价
马克思·韦伯,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的奠基人。
曾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兼修中世纪史、经济理论和哲学课程。
1889年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曾先后在弗莱堡大学(1893~1896)、海德堡大学(1896~1898、1902~1919)和慕尼黑大学(1919~1920)任教。
1903年与桑巴特等人共同发起创办《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
1910年与滕尼斯、齐美尔等人联合发起成立德国社会学会,对社会学在德国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韦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3卷,1920)、《政治论文集》(1921)、《经济与社会》(2卷,1921~1922)、《科学论文集》(1922)、《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等。
韦伯的知识范围和学术研究视野非常广泛,从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音乐等社会生活领域到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有重要成果,使他成为在社会学史上与迪尔凯姆等齐名的重要思想家。
马克斯·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社会学领域中与卡尔·马克思、迪尔凯姆并驾齐驱。
作为一位跨世纪的伟大学者,他在生命的五十多年时间里为后世留下诸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宏大巨著。
然而,这位社会学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学术”的思想背后,又有怎样的“生活”背景支撑呢?与父亲终生隔阂的韦伯韦伯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有广泛社会和政治联系的富裕家庭。
这造就了一种智识性刺激的氛围,对韦伯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父亲老马科斯·韦伯出身西法利亚一个纺织业为主的工商业家族。
到韦伯出生时,父亲已经是一名法官。
韦伯的母亲出身于教育世家,关注并研究宗教和社会问题。
老韦伯在政治上倾向于立宪派,由于关心政治,他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忙碌热衷于当代政治问题,“沉溺于美食、自我满足式的自由放任主义”(沃尔夫冈·莫姆森语)。
韦伯的概念
韦伯的概念韦伯的概念是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其著作《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和观点。
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社会阶层理论和权威理论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韦伯的概念。
首先,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是他的核心概念之一。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它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并受到个体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
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目的理性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标和手段来进行计划和决策的行动,如商业活动;价值理性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和信仰来进行行动,如宗教活动;情感行动是指个体受到情感和感情的驱动而进行的行动,如爱情;传统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传统和习俗来进行的行动,如家庭生活。
韦伯认为,这四种类型的社会行动在社会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复杂性。
其次,韦伯的社会阶层理论是他对社会结构的研究。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差异。
他将社会阶层分为三个维度:经济地位、社会荣誉和政治权力。
经济地位是指个体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财富;社会荣誉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政治权力是指个体在政治领域中的权力和影响力。
韦伯认为,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
他还提出了社会阶层的概念,即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流动性。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个体可以通过努力和机遇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最后,韦伯的权威理论是他对权力和统治的研究。
韦伯认为,权威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获得合法支配和影响力的能力。
他将权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
传统权威是指基于传统和习俗的权威,如君主制;合法权威是指基于法律和规则的权威,如民主制;魅力权威是指基于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的权威,如领袖。
马克思。韦伯
个 人 影 响
• 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 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但 他也对经济学领域作出极大的 贡献。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 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 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韦伯在 这本书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 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 要原因,并且强调新教伦理在 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 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 色。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 “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 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 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他在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献通 常被通称为“韦伯命题”。
•
主 要 作 品
• • • • • • • • • • •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20) 《政治论文集》(1921) 《学术理论论文集》(1922) 《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 (1924) 《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 (1924) 《经济与社会》(1922) 《中国宗教:儒教和道教》 《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 社会学》 《古代犹太教》 《音乐之理性的和社会基础》 《科学论文集》 《一般经济史》 《国家社会学》
•
学 术 成 就
马克斯· 韦伯与卡尔· 马克思和 埃米尔· 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 学的三大奠基人,尽管他在当时 主要被视为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 家。杜尔凯姆遵循着孔德的方式, 以社会学的实证主义进行研究。 而韦伯以及他的同僚维尔纳· 松巴 特(也是德国社会学最知名的代 表人物)采纳的则是反实证主义 的路线,这些著作开始了反实证 主义在社会科学界的革命,强调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的 差异,因为他们认为人类的社会 行为过于复杂(韦伯将其分类为 传统行为、感情行为、目的理性 行为、和附带行为),不可能用 传统自然科学的方式加以研究。
《 海 德 堡 》
管理学基础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思想精要:行政组织体系又被称为官僚政治或官僚主义,与汉语不同,它并不带有贬义。
韦伯的原意是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
要使行政组织发挥作用,管理应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管理者应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应该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凭主观意志来领导,因而这是一个有关集体活动理性化的社会学概念。
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结构可分为三层,其中最高领导层相当于组织的高级管理阶层,行政官员相当于中级管理阶层,一般工作人员相当于基层管理阶层。
企业无论采用何种组织结构,都具有这三层基本的原始框架。
韦伯指出,现代的行政组织存在着一种正式的管辖范围的原则,这种管辖范围一般是由规则(即法律或行政规定)来确定的。
这意味着:按行政方式控制的机构目标所要求的日常活动,是作为正式职责来分配的;执行这些职责所需要的权力是按一种稳定的方式来授予的,并且由官员通过肉体的、宗教的或其他的强制手段来严格地加以限制;对于正常而持续地履行职责和行使相应权利的方法应有所规定,只有按一般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会被雇佣。
这三项要素在国家范围构成为一个行政组织体系的机关,在经济领域则构成为一个行政组织体系的企业。
至于“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中所谓“理想的”,并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组织“纯粹的”形态。
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各种组织形态的结合或混合,但韦伯为了进行理论分析,需要描绘出一种理想的形态。
作为一种规范典型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有助于说明从小规模的创业性管理向大规模的职业性管理的过渡。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征:(1)任何机构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
机构是根据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组成的,并具有确定的组织目标。
人员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政治:亚里士多德:政治是至善马克思韦伯:政治是国家活动,是治理国家,夺取和维持政权的行为伊斯顿: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孙文: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马克思恩格斯: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其他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列宁:政治就是各阶级的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总结:政治表现为一种统治方式政治具有公共权威性政治是公共秩序的安排差异→斗争→妥协→共识→制度合法性:政治权力是否能获得被统治者无条件的认可和支持有效性:国家政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程度权力:在社会关系中哪怕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政治权力: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能量。
它体现在政治主体在实现某项政治权益或原则的实际政治过程之中。
国家: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市民社会: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政体:国家政权中一些实体分化组合的原则、方式和相互关系议会制:以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政府(内阁)由议会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组成,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监督政府执政,决定政府去留的政治制度总统制: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委员会制:国家最高行政权掌握在一个合议机构中得共和政权组织形式不信任案:实行议会制国家的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的议案,不信任案如通过,政府必须总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改选,由新的议会决定政府的去留选举蝾螈:在选区划分上的不公及扭曲以特意图利个别政党的做法政党: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政党制度:根据一国的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规定下来的政党政治模式内生政党:从体制内产生的政党,是社会内部的一员在政治活动中逐渐联合起来而形成的政党,权力集中于议会党团和政党领袖外生政党:从体制外产生的政党,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政党,权力集中于党的全国性代表大会一党制:一个政党长期在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独掌政权的政党政治模式两党制: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控制绝大多数选票,轮流上台执政的政党政治模式多党制:在多党制存在的国家中,多个政党竞相执政的政党政治模式比例代表制:在复数选区中,按政党得票比例分配代表席位多数决:在选区内获得选票多的候选人即可当选的选举制度,采取胜者全得的方法分配代表席位。
马克思韦伯科层制度
马克思韦伯科层制度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是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社会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社会制度的研究非常深入,提出了科层制度(bureaucracy)这一重要概念。
科层制度在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组织管理、政府行政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解释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科层制度的基本理念,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马克思韦伯在他的著作《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中首次提出了科层制度的概念。
他认为,科层制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等级分明、责任明确、工作分工、制度化和理性化。
科层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按照一套规则和程序进行组织管理。
首先,科层制度具有等级分明的特点。
在科层制度中,组织结构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
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明确的权力关系,并通过垂直的指令体系进行沟通与协调。
其次,科层制度要求责任明确。
每个层次的职责和权力必须被明确地定义和界定。
上级对下级要有明确的指导和监督,下级对上级要有明确的汇报和执行。
第三,科层制度具有工作分工的特点。
科层制度通过精确的工作分工,将复杂的任务划分为各个部门和岗位,从而实现高效的组织运作。
每个部门和岗位都有特定的职责和任务,并且相互配合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四,科层制度要求制度化。
科层制度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使组织运作更加规范化和可预测。
这样一来,所有工作都以规则为准绳,不受个人喜好和偏见的影响,确保公正和公平。
最后,科层制度具有理性化的特点。
马克思韦伯强调,在科层制度中,决策应该基于理性和目标导向。
科层制度通过合理的程序和程序化的统治,有效地规范和规范组织的运作。
科层制度的理念不仅适用于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也适用于其他各种组织。
在当代社会中,科层制度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领域。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科层制度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通过等级分明和责任明确,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团队合作和目标达成。
马克斯·韦伯
马克思·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 马克思·韦伯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为“组织理论 之父”。韦伯首先立足于西方独特理性主义来审视理性官 僚制,并通过西方现代官僚制与中国传统制的比较来加以 说明。他倡导的官僚制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标准的的 组织形态,他所谓的“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 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 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 “官僚制”确是最高的组织形式。他所倡导的层级官僚制 理论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了专业化分工、等级制、对法理化 规则的遵从以及非人格化等方面。
• 这种组织的形式、结构和运行机制,表现为高度理性化的 法律规章和制度体系。它的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具体表 现为它仿佛一架精心设计的机器。官僚组织充分体现了现 代资本主义精神,它所追求的是通过稳定的、有序的、分 工合作且运作协调的组织体制来谋求效率。效率是官僚制 的核心,法治是官僚制的灵魂。 • 从纯粹技术的角度看,官僚组织能够取得最大效率。从工 具理性角度上来说,这种组织是进行社会管理最合理的手 段。官僚组织在精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可靠性 等方面,比其他组织形式都要优越。相对于传统组织和个 人崇拜组织来说,官僚组织的实质就是抛弃人治,实现法 治,屏蔽情感,崇尚科学。
• 在官僚制中,韦伯设计了一个科层制的模型,呈 正三角状,顶层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层,负责组织 的重大决策;底层是一般行政人员,依据上级指 示进行工作;中层则是管理层的中坚和韦伯研究 问题的重点: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既要贯彻上级 的决策拟定相应措施,也要反馈下级的意见给上 级,具有中转站的作用。 • 官僚组织建立在法理权威之上,它的合理性来源 于三个方面①组织的劳动分工体系;②调节成员 关系和行为的规范秩序;③对个人自利追求的激 励和制裁体制。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20世纪初期德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按照他自己的观点,他的学术研究范畴属于社会学,后世也公认韦伯是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
其实他的学术贡献并不限于此,韦伯在学术上的贡献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在多个学科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除了社会学以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乃至宗教与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韦伯的大名。
就连中国的《史学理论》杂志,都开辟了韦伯专栏。
仅仅以管理学领域而言,找不出一本不提韦伯的管理学教科书。
可以说,韦伯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已经成了管理学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一。
凡是谈到管理学发展历程的地方,都把韦伯和泰罗、法约尔并列。
古典管理学时期的这三位大师各有特色。
如果说,泰罗是以新教徒的执着和认真,把企业管理导向科学;法约尔是以高瞻远瞩的睿智,构建了管理学的宏观大厦;那么,韦伯就是哲学家式的冷峻和严密,创立了组织理论。
这三位,都无愧于管理学界的大腕称号。
韦伯年代的德国,正处于以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之中。
1871年刚刚统一的德国,在欧洲大陆上高歌猛进,拿列宁的话来说,“1871年以后,德国实力的加强要比英法快三四倍”(《列宁选集》第二卷708页)。
然而,对普鲁士传统的因袭,使德国的近代工业后面拖着一条军国主义和容克贵族的尾巴。
这种情形,正如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纺织业的迅猛兴起和对自由贸易的渴望受到重商主义的抑制一样。
斯密的理论,摧毁了阻挡英国发展的障碍—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韦伯的贡献,也正是以专业化的工具理性,打破了德国的传统经济制度和政治控制。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国的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把马克斯·韦伯誉为德国的亚当·斯密。
但是,韦伯在生前却并不那么幸运。
他的一生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而且总会出现戏剧性的阴差阳错。
他的青少年时代平淡无奇,既没有显示出早慧和睿智,又没有学业上的勤奋和刻苦。
马克斯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斯韦伯的名词解释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学说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马克斯·韦伯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进行探讨。
马克斯·韦伯对社会行动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社会行动是人类意图、信念、价值观和行为的结合体。
他将社会行动分为传统行动、感情行动和目的性行动三种类型。
传统行动是基于传承自过去的规范、习俗和传统而进行的行动。
它们不需要明确的意图或目的,而是根据惯例和习惯来指导行为。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按照宗教仪式进行祷告就是传统行动的一种表现。
这种类型的行动通常与社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相联系。
感情行动是基于个体的情感和情绪而进行的行动。
它们通常是非理性的、情感驱动的,不受明确的目的或规则限制。
例如,一个人因为对某个事物或人有强烈的情感而产生行动的冲动,这就属于感情行动的范畴。
感情行动与个体的主观情感和欲望密切相关,常常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
目的性行动是基于明确目的和理性计划而进行的行动。
它们是个体有意地追求某个目标或期望实现某种结果的行为。
这种行动通常是理性和目标导向性的,它涉及到个体对手段和目标的明确思考和理性选择。
例如,一个人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努力工作来实现职业成功,这是一种目的性行动。
除了对于社会行动的分类,马克斯·韦伯还提出了社会阶层和权力的概念。
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等级的存在。
这种差异可以基于多种因素,如财富、职业、教育等来划分。
社会阶层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层结构的形成。
权力是在社会中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能力。
马克斯·韦伯将权力定义为实施意愿的机会。
他将权力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技术权威。
传统权威是基于习俗、传统和个人魅力而产生的权力形式。
这种权力依赖于个人的个人魅力和地位,通常以个人所代表的传统和权威理念为基础。
马克思。韦伯
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最 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慎重的公正。
原因(1)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 动必须有秩序地进行。 (2)以“能”为本的择人方 式提供了理性基础。 (3)领导者的权力受到约束, 并非无限。
评价
• 官僚组织模式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丐产生了 最为深远的影响。 • 行政组织化是人类社会丌可避免的进程,韦伯的理想行政 组织体系自出现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已经成为各类 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 • 这种统治最大的弱点是机械,循规蹈矩。当社会发生变化 之际,它的回应能力丌足、丌快,有时甚至显现出僵化,
时代背景
• 德国由封建统治转向资本主义,由分 裂转向统一强盛的时期,同时也正是 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向大规 模伯首推官僚组织,并丏阐述了觃章制度 是组织得以良性运作的基础和保证。公正 地识人、用人和尽人才能使企业长生丌老。 • 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 法权力为基础,这样才能有效地维系组织 的连续和目标的达成。 • 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 础,没有这种权力,任何组织都丌能达到自己 的目标。
马克思 . 韦伯
个人简介 • 马克思 . 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
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 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 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对社会学、经济 学、历史、宗教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独到的 见解。
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科学技术的进 步、社会生产力推动的原因,生产规模不 断扩大,生产环节间联系的日趋密切和复 杂,使传统的、以经验为核心的管理方式 已不能适应 ;工会的出现,工人在谈判场 上的地位的提高,使原来的依靠延长劳动 时间、增加劳动强度为主要手段来增加利 润的方式不再可能;但资本家追求利润最 大化目标始终没有变,此时似乎实现目标 的手段只剩下唯一的选择:提高效率。
马克斯韦伯
比较分析:
传统型权力的管理,一切均按相传已久的传统
行事,其领导人只是因袭既往的传统进行管理, 并且也只是为了保持这种传统才进行管理。另 外,由于这种领导人不是根据个人的能力挑选 的,因而依据这种类型的权力进行的管理必然 是缺乏效率的。 超凡魅力型权力的管理,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它依靠感情和信仰而否定理性,只靠某种神秘 的启示行事,不靠法定的规则行事,因而也是 不可取的。
• 2、传统型权力
– 以不可侵犯的古老传统和行使这种权力者的正 统地位为依据 – 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对拥有这种不可侵犯的正 统地位的个人的服从,统治者行使权力的唯一 约束力是传统习惯。 – 其表现形式有族长制、世袭制等。
• 3、领袖超凡魅力型权力(神授的权力)
– 以对某个具有模范品德的英雄或具有神授天赋 的人物的崇拜和热爱为依据的 – 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基于追随者对这种领袖人 物的盖世神力和启示的信仰,而不是基于某种 强制力量。 – 信仰是自愿的、不能被强制的,而传统型和法 理型的权力都排除不了强制的阴影。
结论:
只有法理型的权力可作为“理想的”行政管理 体制的基础。正是这种官行政集权组织的管理, 真正显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管理同家族 制的或其它生产方式的管理的区别。
理想的行政组织管理制度
(1)他们在人身上是自由的,只是在与人身无关的官方职责 方面从属于上级的权力。 (2)他们按明确规定的职务等级系列组织起来。
(9)工作中官员完全同“行政管理物资分开”,并且不能滥 用其职权。
(10)他在行使职务时受到严格而系统的纪律的约束和控制。
• 经济学与社会分层:从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马 克斯· 韦伯代表的是德国的经济历史学派“最年轻” 的一代。他对于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知名 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经典 的对照了宗教在经济发展上产生的影响韦伯。他 公式化了社会阶层的叁大要件理论,主张社会阶 级、社会地位、和团体(或政党)在概念上是不 同的要件。
马克思·韦伯 管理学
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 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韦伯反对当时盛 行的靠传统的自觉(封建制)和裙带关系 (世袭制)来管理的思想,认为这不仅是 不公正的,而且还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 浪费。为此,其提出了一个称之为“官僚” 的理想组织模式。
行政组织理论的基础建立于法定权力之上。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 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 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 ①传统权力 ②超凡权力 ③法定权利——行政组织体系基础
官僚组织模式的优点:
具有明确分工、清晰的等级关系、详尽的规章制度和 非人格化的相互关系的系统。
此模式强调规则、强调能力、强调知识,有利于杜绝 任人唯亲、组织涣散、人浮于事等现象。
参考文章:
《管理学经典——韦伯的组织理论》 《马克思·韦伯简介》 《西方管理思想的内在精神》
参考书籍:
《管理学》邢以群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2版
谢 谢 !
马克思·韦伯 ——官僚组织理论
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864-1920)
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 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 都有相当的造诣。 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 论》等。 韦伯被尊称为“组织管理之父”,与美国 泰勒、法国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征 :
劳动分工 权力体系 正规选择 规章制度 非人格化 职业导向 把各种工作分解成简单、常规化、并且明确的各项任 务,明确规定每一个人的权力和责任 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排列,上一级的人指挥和 控制下一级 根据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技术资格或通过正式考 试来挑选组织中的所有成员 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以规范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以 确保统一性 组织的规章制度是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的, 它不受个人情感和个人背景的影响 组织中的管理者是专业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组织的 所有者,他们领取固定的薪金,并在组织中谋求他们 的发展
马克斯 韦伯
谢谢观看
韦伯曾在海德堡大学与哥廷根大学求学,后在腓特烈·威廉大学(今柏林洪堡大学)就读并开始执教。之后 韦伯陆续于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以及慕尼黑大学任教。韦伯对政界影响不小,曾前往凡尔赛会 议担任德国谈判代表团的顾问,并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韦伯的弟弟阿尔弗雷德·韦伯也是一位著 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少年时期的马克斯·韦伯(2张)在韦伯即将完成博士论文的那一年里,韦伯也开始对当时的社会政策产生兴 趣。
学术成就
政治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
经济史学
宗教社会学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宗教:儒 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他对于其它宗教的研究则 由于他在1920年的突然去世而中断,使他无法继续在《古犹太教》之后的一系列研究—包括了计划中对于诗篇、 塔木德犹太人、以及早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研究。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于宗教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 社会阶层与宗教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新 教徒的生活伦理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 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 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 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 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 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 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作为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一的韦伯,其名声为中文读者所知晓远比马克思和涂尔干要晚。
内地学术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引介韦伯思想固然和当时社会学刚刚复出这一契机有关,除此之外还有其重要的现实社会背景和深刻的学术原因。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是大陆社会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的年代,经济改革由农村向城市逐步深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社会转型必然会伴随有阵痛和风险,改革旧有体制涉及众多方面的既得利益,需要人们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重新安排和调整人际关系。
加之,由于中国南北方和东西部自然条件及开发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在改革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新的不平等,还有随着分配差距的拉大社会分层化开始显露,以及公务人员贪污腐化不正之风蔓延开来为虐日烈,这些都会导致社会问题丛生,致使社会矛盾渐趋激烈。
如果处理不当,最终会引起严重的社会失范。
苏联和东欧一些民族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失败和最终政权解体就是前车之鉴。
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遇到了新的瓶颈,面对这些新问题学术界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
撒开其他因素不论,单从民族国家长远发展上考量,当时中国思想界可以从韦伯论述十九世纪末德意志民族国家的著作中受到许多启迪。
当时德国容克地主专制,主张走农业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德国工业发展的严重障碍;而德国中产阶级是经济上升的力量,但是领导和治理国家又缺乏政治上的成熟。
韦伯基于审慎的观察和思考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出于对德意志民族国家的使命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他自称在国家利益上是“经济的民族主义者”,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我期许“以政治为志业”。
联想到韦伯有时将自己认同于古代希伯来先知耶利米,并把他视为政治上的民众领袖,亦即政治鼓动家,他在街市上面对民众或批判内外政策,或揭露特权阶层的荒淫腐化,只是出于将神意传达给民众的使命感,而非由于对政治本身的倾心。
然而韦伯又清醒地认识到,现时代是一个理智化、理性化和“脱魅”的时代,已没有任何宗教先知立足的余地,作为一个以政治为志业的人,只能依照责任伦理去行动。
西方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 韦伯
对德国经济展开大规模统计研究 )。
1898年,患上严重神经疾病,随后辞去教师工作。 1903年,和桑巴特创办名为《社会科学与社会政 策》的社会学期刊,担任编辑,发表《新教
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09年,与腾尼斯、齐美尔、桑巴特创建德国社 会学学会,成为核心人物。对宗教社会学、政治 社会学、法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等
马克思.韦伯(18641920),杰出的德国社会
学家,西方现代社会学的
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将社
会学建立在对社会行动作
“解释性的理解和因果性 的说明”之上,因而被称 为“理解社会学”。
第一节 韦伯生平
•
出身:德国埃尔富特市,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
亲是法学家,当时政界的活跃人物,母亲文化修养
高。家中为知识界和政界名流聚会场所。
政权基础:对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
来自两方面,领袖人物的非凡人格力量或才 能;追随者们有着拥戴和服从该人物的需要。
对个人魅力型人物的评价关键——是否有 感召力,能否赢得追随者和崇拜者,而不 考虑政治立场或道德价值观——价值中立 方法论原则。
个人魅力型统治特点:
领袖人物的魅力取决于被统治者,要经受持久的考 验。 统治团体是感情共同体,无等级观念,领袖和亲信 关系。
行动者个人赋予行动以意义,即拥有动机。 行动者采取的行动以他人的行动为取向,即主 观意识到与他人的联系。
国家、公司、民族的行为是不是社会行动?
做饭、看书是不是社会行动?
纯属反应性的模仿行为是不是社会行动?
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原则
个人是社会行动的基本承担者。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韦伯曾于海德堡大学求学,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弟弟为德国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
来源:百度百科
详细内容:(Max.We-ber 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著作家,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通过职务或职位进行管理。
这一体系具有如下特点:(1)把一个组织中为实现目标的所有活动都划分为基本作业,作为任务分配给组织的各个成员。
(2)各种职务和职位是按等级原则组织起来的,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阶层体系。
(3)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要求。
(4)除必须选举以外,官员可以委任。
(5)官员不是所有者。
(6)组织成员的关系是一种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
(7)官员是薪金阶层。
(8)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和纪律。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表现为一个三层结构,即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
他的行政组织思想在现代社会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
来源:《公共关系辞典》资料时间:1989年07月第1版(读秀)。
马克思 韦伯的人生价值观
马克思韦伯的人生价值观马克思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整个西方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他在学术、政治方面均有很大的理论贡献。
在他著名的讲话“我们的历史处境”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以学术为志业的问题,在另一篇演讲“以政治为志业”中,又提到一系列与政治职业相关的话题。
人一生的价值,多数时是由自己所做的事决定的,人的价值总是依托在他的职业上,而学术与政治这两种志业,又是被广泛实践的两类职业,因此在这里选取其中最贴合人生价值的部分,对马克思韦伯的价值观做一些展示与分析,以期寻求职业的价值与意义。
一、以学术为志业马克思韦伯在他的演讲中谈到何处寻觅学术工作的意义。
在学术园地里,我们所成就的,在十至二十五年内就会过时。
这是学术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命运,也正是这才是学术工作的意义。
学术工作要求被超越,只有不断地超越学术才能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因此是学术工作者共同的目标。
真正理解这样意义的学术工作者,不图求看见别人因为利用学术而获得商业或技术上的成功,或是人们吃得更好,穿得更好,心智更开明,统治与管理更成功。
当今社会,学术圈有些许浮躁的气息,一些人为在学术领域获得虚名与利益,放弃了追求学术原初的目的,这是值得批判的。
同时,对于学术领域中教师的问题,马克思韦伯认为,教师不是领袖或者生命导师,教师对学生生命所能提供的帮助,是类似“顾问”的角色。
学问的价值在于问题的提出。
教师扮演“先知”的角色是徒然的。
二、以政治为志业从事政治的人分两类,“为政治而活”与“依赖政治而活”。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马克思韦伯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他二者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与爱米尔·杜尔凯姆(Durkheim),早期流行的另一说为马克斯·韦伯,埃米尔·迪尔凯姆,格奥尔格·齐美尔)。
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
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
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
1869年他携眷迁居柏林。
后来成为柏林市议会议员。
韦伯的母亲海伦妮·法伦斯坦-韦伯是位很有文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
她在1919年去世。
她对她的儿子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
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
1882年,18岁的马克思·韦伯考入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注册,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他同时攻读历史、经济、哲学和神学,并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辩论会。
19岁在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之后,韦伯在斯特拉斯堡服了一年兵役,先是普通士兵,后来晋升为军官。
他为曾经担任过帝国军队的军官一直引以为荣。
1884年进入柏林大学和格丁根大学继续深造。
1886年通过高等学校法学考试。
马克斯·韦伯简介
马克斯·韦伯简介马克斯·韦伯简介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另外两位为迪尔凯姆、齐美尔)。
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生平韦伯1864年4月21日生于埃尔福特,1882年入海德堡大学法律,1883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1884年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
完成并出版讲师资格论文《罗马农业制度的历史对罗马公法与私法的重要性况》,开始在柏林大学教授罗马法、日耳曼法及商法,后学术重心从法学转向经济学。
1894年放弃名校柏林大学法学教授机会,反接受当时地位甚低的地方性大学弗莱堡大学聘请出任经济学教授。
1896年转任海德堡大学政治教授。
1897——1903年精神崩溃,被迫停止一切教学、研究与政治活动。
1903年重返学术活动。
1910年参与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后于1913年因社会学方法论之争退出德国社会学会。
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卒。
1921年未完成遗稿《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由遗孀玛丽安娜整理以《经济与社会》书名出版。
学术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或官僚制)理论有着丰厚的思想内蕴,它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重要内容。
这一理论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分析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来源之一。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是他关于“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系列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他认为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是以表现在欧洲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精神”为支柱,这种精神是西欧理性主义长期发展的结果;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新教伦理有着一种内在的亲和关系。
他对比研究了东方的几种宗教,建立起庞大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体系。
他进一步把新教伦理相联系的经济合理性思想引入对国家、法的研究中,既论证了现代资本主义及其形式主义法律和官僚制行政体系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反文化、反人道的实质非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韦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之一。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对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等领域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不同的主题来详细探讨马克思韦伯的若干重要名词解释。
一. 理性化与官僚化
马克思韦伯对理性化和官僚化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理性化是现代
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指的是个人和组织在思维和行为上更多地采用理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这种理性化的过程导致了官僚化的出现。
官僚化则指的是一种组织形式,特点是有明确的等级制度、规范化的职责分工和决策程序。
在官僚化的背后,隐藏着对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限制,以及对权威和规则的过度依赖。
马克思韦伯认为,理性化和官僚化不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二. 社会阶级与权力
在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框架中,社会阶级与权力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阶级是根据人们在经济方面的地位和财富分布而形成的社会群体。
而权力则是指一种能够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韦伯将权力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
传统权威是通过习俗、传统和习惯来建立的权力;合法权威则是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和合法程序来建立的权力;而魅力权威则是通过个人魅力、领导能力和吸引力来建立的权力。
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阶级和权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即阶级地位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权力,同时权力也会影响一个人的阶级地位。
三. 理想类型与社会科学研究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韦伯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理想类型。
理想类
型是对某一现象或群体的理性构建,用于分析和理解现实社会中的复杂现象。
通过
构建理想类型,可以更好地抽象出现实社会中的普遍性特征,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类。
理想类型是韦伯研究的基础,也是他提出理性化和官僚化理论的理论工具。
四. 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
他认为,社会
行动是个人在特定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下的选择和行为。
社会行动受到个人的动机和意愿的驱动,同时也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制约。
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包括社会交往、社会互动和社会交流等方面。
通过对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
五. 历史唯物主义与价值中性
马克思韦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价值中性的概念有着特殊的见解。
相比于马克思
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韦伯提出了一种相对独立于价值观念的历史解释方法。
他认为,社会科学应该是价值中性的,即应该尽可能客观地进行研究,而不受研究者的个人价值观念所左右。
马克思韦伯的历史唯物主义更加强调对社会结构和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以及对个人意志和行为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差异。
在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理论思考。
这些概念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的规律,还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既丰富又深入地理解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