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你自己现所在学科的特点,谈谈自然科学与社会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初读感受。
1.1 打开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又充满智慧的殿堂。
一开始真的有点懵,那些概念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眼前晃来晃去,让人捉摸不透。
1.2 不过呢,他这种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剖析,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把社会现象这个“大蛋糕”切成一块一块的,让我们能看清楚里面的层次和结构。
这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虽然微弱,但充满希望。
二、深入理解。
2.1 韦伯强调理解的重要性,这一点太对啦。
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人的行为。
这就好比你去看一群蚂蚁,你得理解蚂蚁的习性才能明白它们为什么这么行动。
我们研究人也是一样,得进入他们的世界,感同身受。
这就是所谓的“设身处地”嘛。
2.2 他说的价值中立也很有意思。
在研究的时候,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一股脑儿地全塞进去,得客观地看待现象。
这就像裁判吹比赛,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某个球队就偏袒。
要是做不到价值中立,那研究出来的东西可就像歪脖子树,长不直喽。
2.3 还有他对于理想类型的构建,就像是给社会现象画了一幅幅素描。
这些理想类型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实。
就像我们说的“模范”,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模范学生,但这个模范的存在能让大家知道努力的方向。
三、对自己的启发。
3.1 对我这个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韦伯的方法论就像是指南针。
以前我做研究的时候,总是有点乱,不知道从哪儿下嘴。
现在明白了,得先理解,再客观分析,最后构建合适的模型。
这就像盖房子,得先了解地形,再按照标准打地基,最后才能把房子盖得稳稳当当。
3.2 而且他的这些观点也让我在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更加理性。
不再是稀里糊涂地跟着感觉走,而是能从更深层次去挖掘背后的原因。
这就好比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总之呢,读了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在社会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有底气。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初读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感受。
1.1 刚接触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时,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的理论就像一团迷雾,让人觉得神秘又复杂。
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像猫看到了毛线球,想要把它解开。
1.2 韦伯强调价值中立,这一点让我深思。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想要完全抛开自己的价值观,那可真是难如登天。
但他这么一说,就好像给我敲响了一记警钟,让我意识到在研究过程中不能过于主观。
就好比在一场比赛中,裁判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得保持公正客观。
二、深入探究后的理解。
2.1 韦伯对于理解社会学的阐述相当精彩。
他把社会行动当作研究的基本单位,这就像是找到了打开社会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剖析社会现象。
这就好比庖丁解牛,顺着社会行动这个脉络,就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分解得清清楚楚。
2.2 他对理想类型的构建也很有创意。
理想类型就像是一个标杆,一个模型。
我们可以拿它来对照现实中的各种情况。
这就像我们去买衣服,心里先有个理想的款式,然后在琳琅满目的衣服中寻找最接近的那件。
理想类型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一种分析工具,可别把它当成了现实的翻版。
2.3 在探究社会科学因果关系方面,韦伯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不像其他学者那样简单地认定因果关系,而是要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侦探破案,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下结论,得找到确凿的证据,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三、对自身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3.1 从自身角度来说,读了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感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了。
以前可能比较片面,现在就像戴上了一副新眼镜,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和不同的层面。
这对我今后做研究或者分析日常的社会现象都非常有帮助。
3.2 在社会科学研究这个大框架下,韦伯的方法论就像一盏明灯。
它提醒着研究者们要严谨、要客观。
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像他说的那样完美,但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他的理论就像是一把尺子,时刻衡量着我们的研究是否科学、合理。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初读感受。
1.1 刚接触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时,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满是宝藏但又迷雾重重的森林。
他的思想就像一颗颗璀璨却又形状各异的宝石,乍一看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1.2 韦伯的论述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很“高大上”的感觉,满是专业术语和复杂的逻辑。
但是,就像品尝一杯浓茶,初尝苦涩,越品越有味道。
二、核心内容剖析。
2.1 理解他所说的价值中立。
这就好比是裁判员在比赛中,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要尽量避免自己的价值观过度影响研究结果,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就像脱缰的野马,一不小心就会在研究中横冲直撞。
2.2 关于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就像一把钥匙,试图打开人类社会行为背后那扇神秘的大门。
韦伯强调从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去理解社会现象,这就好比我们要钻进别人的鞋子里,去感受他们走路的感觉,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站在一旁干瞪眼瞎猜。
2.3 理想类型这个概念也很有趣。
它像是一个模板,一个参照系。
就像我们画画的时候,先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去修改、填充。
理想类型不是对现实的完全复制,而是一种提炼,一种简化,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复杂的社会现象。
不过呢,这也不是个完美的东西,有时候就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东西,会有一些偏差。
三、对自己研究的启发。
3.1 在我自己的研究领域里,韦伯的这些思想就像一盏明灯。
以前我在做研究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去,就像个霸道的小霸王。
现在我明白了价值中立的重要性,要学会克制自己,把事实放在第一位。
3.2 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这一点也让我开窍了。
以前我总是从表面去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就像看冰山只看露出水面的那一角。
现在我知道要深入挖掘背后的主观意义,就像个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理想类型的概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工具,让我在处理复杂的数据和现象时,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框架,不至于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篇一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这可真是给我整得有点懵又有点醒!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就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结果读着读着,发现还真有点门道。
韦伯说的那些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可能、也许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新大门。
比如说,他强调价值中立这一点。
我就想啊,真能完全做到价值中立吗?人都是有感情有立场的,咋可能像个机器一样纯客观呢?我觉得这太难了。
但反过来一想,要是不尽量追求价值中立,那研究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就太主观,太不靠谱啦?还有啊,韦伯讲的理想类型,这玩意儿初看觉得有点玄乎。
可仔细琢磨琢磨,好像在生活中还真能找到对应的例子。
就像我们想象中的“完美老师”“完美父母”,也许这就是一种理想类型。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眉头紧皱,觉得深奥难懂;时而又眼前一亮,好像突然明白了点啥。
这感觉,就像在迷雾中摸索,不知道啥时候能找到出口,但又不甘心放弃。
总之,读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让我这个小菜鸟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明白,探索知识的道路可真是充满了挑战和惊喜啊!你们觉得呢?篇二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哇塞,读完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这脑袋里简直像开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辩论会!这本书,刚开始我是硬着头皮读的,心想:“这啥呀,能看懂吗我?”但慢慢地,我居然被它给吸引住了。
韦伯提到的理解和解释,这可太有意思啦!我就寻思,我们平常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有时候觉得自己理解了,其实根本没到位呢?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没挖到深层次的东西。
还有那个因果关系,韦伯说不能简单地认为 A 导致 B,可能中间还有一堆复杂的因素。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经历,有次考试没考好,我就怪前一天没睡好。
但现在想想,也许没睡好只是一个小因素,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我没掌握好知识点,或者考试时太紧张了。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本让人深感启发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也对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同时也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难点和争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他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
定性研究主要是通过深入的访谈和观察来获取研究对象的信息,从而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而定量研究则是通过统计和数学模型来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揭示研究对象的普遍规律和趋势。
作者还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还包括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多种形式,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介绍,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除了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外,作者还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难点和争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例如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研究方法的选择等等。
作者还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争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关系、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关系等等。
通过对这些难点和争议的探讨,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困难和挑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通过阅读《社会科学方法论》,我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同时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我也意识到,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完善研究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研究对象。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也对自己的研究之路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
马克斯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方面的成就

马克斯·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方面的成就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人,社会学大师,是现代一位颇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科塞曾评价他说:“韦伯以永不停息的斗争为代价获得了清晰透彻的认识,很少有人达到他那样的深度,他带来的是对人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他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这种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收录了马克斯韦伯的三篇文章,它们分别是《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和《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
这三篇文章集中地讨论和阐述了韦伯方法论里一些为世人所重视并且为方法论研究乃至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无法回避的基本思想,是了解韦伯方法论思想的重要线索。
一、“文化科学”的性质及其研究目的通常所说的社会科学的范畴包括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等,而韦伯经常使用的“文化科学”这个概念,其范围兼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因此本文尊重原著中的概念用法,亦随韦伯用此词的广义。
韦伯关于文化科学性质的基本观点渊源于狄尔泰和李凯尔特。
狄尔泰认为人类生活的每一刻承负着对于过去的觉醒和对于未来的参与,这种时间结构组成了包括感觉经验、思想、情感、记忆和欲望的人类生活的内在结构,所有这些构成了生活的意义。
人们凭借“神入”他人的内在状态而理解人类生活,把握人类生活的意义便是“精神科学”的内涵和基础。
李凯尔特则认为,为人所承认的价值划分了文化现象和自然现象,因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使得两类经验科学从本质特征方面区别开来,这既需要建立质料分类的原则,也需要建立形式分类的原则。
韦伯基本上接受了李凯尔特的划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界限的原则,同时也吸收了狄尔泰关于意义和理解的学说,把它与李凯尔特的价值学说、特殊性和个别性学说结合起来,形成他自己关于文化和文化现象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引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必须搞清楚社会科学的含义、范围及其界定等;就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内容及其意义等;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的具体的中国实际;就必须客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评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
本论文将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科学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实证性、开放性等特点。
英美强调三分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强调两分法: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的范畴指广义的人文科学。
(一)社会科学的性质及界定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
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
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
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
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
[1](二)社会科学的特点社会科学的特点,我采用的是百科收录的观点,其他不同之处略有补正。
1、复杂性。
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
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事物的产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个别人物作为导火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2、依赖性。
一般社会事物都是建立在众多自然事物的基础之上,或者与众多自然事物相联系,因此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第一次读马克斯••韦伯的著作,读得尤其困难,举步维艰,除了因为翻译可能带来的额外难度,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的知识实在是浅陋,切实感受到触摸到自己知识边界的慌张(当然也有那么一丝愉悦)。
想起“债与合同法”课上,石佳友老师向我们推荐阅读韦伯著作时提及的一句话——历史的敏感性。
就从这里切入,这本书主要是韦伯的演讲与论文集,无论是演讲还是写论文,都是在向某个或某些对象说话,交流的双方都处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下。
社会历史过于宏大,我还没有能力把握,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八卦一下韦伯个人史、著述史倒是可以一试。
一、历史的敏感性韦伯的思想、学术生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0年代初韦伯在德国思想界崭露头角开始到1897年精神崩溃;随后整整6年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第二阶段从1903年发表第一篇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章开始,韦伯重新恢复学术与政治活动,直到1910年发表“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最后批判”一文。
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即在此阶段产生;第三阶段则从1910年到1920年韦伯因肺炎病卒,韦伯日益转向对西方和非西方文明的比较宗教研究,同时以极大精力主持《社会经济学》研究系列,最后留下《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这部未完成的巨著。
本书中的文章基本都是韦伯第二阶段所作,主要是回答他自己第一阶段思索中所面临的诸多困扰。
韦伯在第一阶段思考的中心问题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德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困境——所引起的。
离开了对第一阶段著作,特别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这篇著名就职演讲的了解,将很难理解韦伯大病复出后要首先花如此大的精力论述所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晚近以来韦伯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就在于韦伯的“著述史”本身成为焦点并成为进一步弄清思想脉络的前提。
为什么这样说呢?不知道大家提起韦伯首先想到什么,至少从之前的个人听闻中,我得出的刻板印象是:这人是搞社会学的,而我脑海中的社会学是美国的社会学。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初读之感。
1.1 当我开始阅读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时,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片迷雾重重的森林。
他的思想深邃而复杂,一开始真的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我就像个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试图找到一丝光亮来理解他的理论。
1.2 这种困惑并没有让我打退堂鼓。
相反,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被他的思想所吸引,想要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深入理解。
2.1 在深入研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韦伯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理解社会现象要从主观意义入手,这就好比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的行为,还要深入他的内心世界去探寻他这么做的意义。
这就像我们平时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浮于表面。
2.2 他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也让我印象深刻。
这就像是在一场热闹的辩论中,裁判要保持中立一样。
社会科学研究不能被研究者的个人价值观所左右,要客观公正地去分析社会现象。
可是这做起来谈何容易呢?就像我们常说的“说着容易做着难”,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很难完全摆脱自己的价值观。
2.3 韦伯还探讨了理想类型的构建。
这就像是画家在画画之前先勾勒出一个草图一样,理想类型是一种纯粹的概念构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
但这又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和提炼。
三、对我的影响。
3.1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做研究的时候,可能会比较片面,没有这么深入地去思考方法论的问题。
现在就像是“开窍”了一样,我会更加注重从主观意义上去理解研究对象,而不是简单地统计数据或者描述现象。
3.2 同时,价值中立原则也时刻提醒着我。
在以后的研究中,我要努力克制自己的主观偏见,虽然这可能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更客观准确的研究成果。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社会科学研究新的认知大门。
它让我在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为我未来的研究道路指明了方向。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篇一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这可真是让我脑瓜子嗡嗡的。
也许你会问,这有啥特别的?我跟你说,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可能一开始觉得晕头转向,但走着走着,好像又有点光亮了。
刚翻开书的时候,我觉得那些理论和概念简直就是外星语言,什么“理想类型”“价值中立”,我心想:“这都啥跟啥呀?”但慢慢地,我可能是脑子开窍了,或者是被作者硬给“洗脑”了,居然开始有点理解其中的奥妙。
韦伯说要保持价值中立,可我就想问了,在现实生活中真能完全做到吗?人又不是机器,怎么可能没有情感和价值判断呢?也许在某些研究中可以尽量去靠近,但要说绝对的价值中立,我觉得悬!不过呢,书里提到的理想类型这个概念还挺有意思的。
就好像我们给自己心里画了个完美的模板,然后拿现实去对比。
但这模板真的就那么完美吗?我觉得未必!现实世界多复杂呀,哪能那么容易就套进一个模板里。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兴奋,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时而又沮丧,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理解得这么慢。
这心情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
反正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懂了点啥,又好像还是懵懵懂懂。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再翻开它,会有新的感悟也说不定呢!篇二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哇塞,读完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满怀期待,想着这书能给我带来啥惊天动地的启发。
结果呢,差点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概念给搞晕了。
我就纳闷了,为啥不能写得简单点,通俗点?不过,当我耐着性子读下去,还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说,韦伯强调的理解的方法,这让我想到,我们平时去看待人和事,是不是太表面了?也许我们应该多去换位思考,去真正理解别人的想法和行为。
但是,这里又有个问题了,怎么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觉得吧,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有偏差,那所谓的“真正理解”到底存不存在呢?还有那个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这可把我给绕晕了。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小方容提要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书伯整个思想体系中占居着中心地位, 是理解韦伯思想的关键。
通过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可以看出,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对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进行融合的产物。
这一方面使他的思想表现出矛盾一妥协的性格, 带来了一定的消极意义, 另一方面, 也正是这一特点使韦伯的思想更富有建设性, 从而时后来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多义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 M a x W e b e r 1 8 6 4 一1 9 2 0 )是本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学思想家之一, 他继承了自狄尔泰( W·D i l t ll y 1 8 3 3一2 9 1 1 ) 以来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井对之进行了总结和检讨, 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 成为20世纪初期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集大成者。
在韦伯宏大的思想体系中, 最能反映其思想本质特征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他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论述。
韦伯正是以其对社会科学方法论间题的深入探究和其它领域的经验研究, 奠定了他在学术界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本文试图对分析, 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一韦伯自幼与狄尔泰、文德尔班( Wi l h e l m W i n d e l b a ,、d 1 8 18一1 , 2 5 ) 过从甚密f肠, 后来又结识了凯尔特吸f l e n r i e h R i 。
k e r t 1 8侣3 一1 9 3 6 、和齐美尔( ` ; 、、“` 吕S i m ln 以1 8 5 8 一1 9 1 8 ) ,并探受其影响。
这些早年的经历, 为他后来形成以新康德主义为其哲学主导原则的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葵定了基础。
同时,19 世纪和20 世纪之交实证主义址会学的蓬勃发展也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明。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韦伯一方面继承、发扬了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统, 同时又试图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与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于以综合, 以中和西方社会学史上两大派系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是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是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者之一。
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之一。
因此,本文将会对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阐述,并对其思想的影响和局限做出评价。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最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新型的社会科学方法——“理解型社会科学”。
理解型社会科学是一种从人文视角解释人类行为的方法。
它基于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而不仅是纯粹的观察和描述。
在这种方法中,研究者努力了解人们的想法、信仰、价值观和经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的本质。
此外,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一种将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相结合的方法。
他认为,定量方法可以用于衡量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例如人类行为的频率、分布和规律,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即它无法完全解释人类行为的复杂和多样性。
相反,定量方法更适合研究简单和相对一致的行为,例如市场行为和政治投票行为。
马克斯韦伯认为,定性方法更适合研究人类行为的深层结构和多样性。
通过定性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被研究对象的思想、信仰和动机。
另外,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
这种方法被称为“历史实证主义”,它是一种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旨在解释人类行为的本质和历史演变过程。
对马克斯韦伯思想的评价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奠基之一,他的思想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研究方法强调了对人类行为的深层理解,以及对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这些思想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历史实证主义方法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化和准确。
然而,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他的方法强调了对人类行为的理解,但对于大规模的社会研究,这种方法难以实现。
对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反思

对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反思摘要:韦伯方法论是对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扬弃和超越。
韦伯方法论的核心原则“价值关联”及“价值中立”是本文讨论的重要内容,韦伯方法论理论也是本文重点涉及的内容。
本文主要探讨了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哲学基础、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范畴、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等。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理想类型一、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哲学基础韦伯的方法论思想是当时哲学思想相互交锋的反映,对韦伯的社会方法论思想影响最深刻的是对狄尔泰的精神科学意义和理解的理论。
新康德主义和李凯尔特的科学二分法和价值学说的特殊性以及个别性观点。
概括如下:(一)李凯尔特是韦伯的导师,在方法论上是对韦伯最有影响力的人。
他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不仅从对象上而且也从认识形式上来综合把握二者的不同。
(二)韦伯的方法论思考一方面是由于论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在新康德主义思想的进程中,试图摆脱他的哲学师承在实证和人文关系上的局限性,并试图把德国的传统观念论和重视经验与因果分析的实证论结合来奠定自己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三)社会科学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学派。
这两个学派之间的竞争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事实上,韦伯的方法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渊源和哲学基础。
二、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范畴当德国人为了拯救理性而战时,在法国和英国,实证主义盛行。
通过法国社会学家杜克海姆的努力,实证主义方法论已经成为主流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但是,德国社会学界并不像法国和英国社会学界那样,实证主义并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框架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框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这也是韦伯方法论对传统的突破:1)社会科学普遍适用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
2)社会科学家认识“解释”和“理解”“社会行动”的方法。
3)社会科学的可能性客观性——“适合因果多元性”。
4) 研究社会科学的原则——“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一书主要选自《自然论文集》,本书由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作的代表作。
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阅读研究韦伯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进行浅析。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一文中,韦伯提出人们在大学授课时是否应当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者建立在文明理想以及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判断这一问题。
针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其一是以可以从纯逻辑演绎而得到的事实和经验事实为一方与以实践的、伦理的或世界观的价值判断为另一方的区分是正确的;其二是尽可能在课堂上不讲实际的价值问题。
对于上面两种回答,韦伯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教师在一切具体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的危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听众,首先向自己宣明,哪些陈述是纯粹从逻辑推理演化而来的或者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一种回答才可以接受;而韦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赞同第二种回答,认为第二种回答只适于掩盖向听众发表的意见的实际影响,韦伯认为如果让教师放弃实际的价值判断,不能讲激情昂扬的话语,会使听众迷失于各种不同范围的彼此混淆之中。
在讲坛上一般是否应该进行实际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因而它最终只能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大学的任务所取的观点来决定。
韦伯批评了种种不合时宜的德国教授们在大学课堂的言行,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向自己的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不必要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After reading Weber's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 was struck by the intricacy and depth of his examination of 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 His discussion of the intertwining of interpretation and explan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left a strong impression on me. With Chinese influences fro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 was able to appreciate Weber's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subjective meanings and intentions that underpin social action.读完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对他对社会科学方法的深入探讨感到印象深刻。
他对社会科学中解释和解释的交织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到儒家和道家的中国文化影响,我能够欣赏韦伯对理解社会行为背后的主观意义和意图的关注。
Weber's concept of ideal types resonated with me, as I found parallels with the concept of archetyp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ideal model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social phenomena provided me with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sec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 I also found Weber's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 judgment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o bethought-provoking as it made me reflect on the cultural nuances in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韦伯对理想类型的概念让我产生共鸣,因为我发现它与中国哲学中的原型概念有相似之处。
课题研究论文: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

139866 社会其它论文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想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而这种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由于社会科学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学科,因此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任务便是对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说明和规定。
和众多哲学家一样,韦伯亦试图调节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将文化事件作为社会科学的对象,因其具有价值和意义两个基本要素,在和研究者的价值关联中使研究对象实在变的更为重要。
同时从理解的角度论述其理想类型,将方法论描述的更为充分。
相比而言,韦伯和马克思仍有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而在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其方法论依旧有自己的局限性。
一、韦伯方法论产生的思想渊源首先是称为“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形态。
以霍布斯和笛卡尔为首的物理代表,构造了相应的自然主义社会形态。
自然主义是指社会科学家盲目模仿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用自然实体、自然因素和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
大约自16、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一直左右着人类全部的思想主义,自然主义成为近代社会科学的主要潮流。
其次,从18世纪开始,产生了对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批判,以意大利思想家维柯、英国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想象科学、主观主义、怀疑主义。
维柯认为笛卡尔的知识论单纯的指向了数学和物理学,忽视了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在批判的同时,确定自己的方法论原则。
维柯认为,我们能够确切知道的只是我们认知者本人所创造或制造出来的东西,历史是人创造的,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历史,而大自然不是我们创造的,因此我们人类的理性是不能获得对于物质实在的清楚认识,而历史学的方法是想象,通过想象,研究历史和文化事件,也能给人以象笛卡尔给数学和物理一样确凿有效的知识。
因此他以想象科学来批判自然主义。
同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主义也是对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心里学的一种总结。
二、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简单介绍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想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是其方法论学说。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篇一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了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这脑子都快转不过来了!不过呢,也确实让我有了不少的想法。
说真的,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就在犯嘀咕:“这能看懂吗?”也许是我太天真,以为能轻松拿下。
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就像在迷雾中摸索,晕头转向的。
韦伯提到的那些概念和方法,有时候我觉得好像明白了,可再一琢磨,又不确定了。
比如说“价值中立”这一点,我就在想,真的能完全做到价值中立吗?人都是有情感有立场的呀,怎么可能像个机器人一样毫无偏向呢?这可能吗?还有他对理想类型的阐述,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就好像我们在脑海里构建一个完美的模型,但现实中哪有那么完美的事儿啊!这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啦?也许这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但总觉得有点不接地气。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毫无收获。
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是不是太主观、太片面了。
我觉得自己以前就像个没头的苍蝇,乱撞一气,现在好像稍微有点方向感了。
但是吧,这书读起来确实挺费劲的,有时候我都想放弃了。
我就问自己:“读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可又不甘心,觉得既然开始了,怎么着也得坚持下去。
总之,读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一路真是又纠结又痛苦,但好像也有那么一点点收获。
谁知道呢,也许以后再回头看,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吧!篇二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哇塞,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啊!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满怀期待,觉得自己能从中找到解决好多问题的答案。
可谁能想到,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的开始!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理论,让我头都大了。
我不禁在心里大喊:“这都是啥呀!”韦伯说要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可我就想问了,意义这东西,真的能被我们完全搞清楚吗?也许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意义理解都不一样呢!比如说,有人觉得赚钱就是人生的意义,可有人就觉得享受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学习心得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学习心得在上一章的学习中,我主要谈了一下对于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中关于技术价值评估方面的知识的看法,其中有一点是技术的社会价值评价指标,而这一指标与我们这一章学习的部分内容不谋而合。
在这一章中,我们了解到人们在判断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标准,这样就会导致人们在面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判断问题时各执一端,出现很大差异。
所以,要想客观地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就必须建立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观念。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判断一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如何,要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我们要考虑到主体的价值取向,即人们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和为满足这种需求所设定的科技发展规划、目标等。
归根结底,技术的发展是要为人类服务的,这也是判断一项技术是否有价值的最显著的标准。
其次,我们要关注的是客体的功能,也就是科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属性。
科学技术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载体,它的出现就是为了承载人类所需要的社会属性,如果这种承载关系是恰当有效的,那么就能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随着社会实践、人类历史和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向前发展,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对科技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科技造福人类的社会功能,也会伴随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
再加上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在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判断上会有不同的价值标准。
所以,我们在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判断时,还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看到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具有两重性。
无论什么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有能够迎合我们需求的一面,就会有与我们的希望背道而驰的一面。
科学技术也不免如此,一方面,它满足人类实践的需要,具有造福人类社会的积极性。
而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人们所料想不到的,可能会影响人类利益的消极性。
这时,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判断时,对这种利弊进行权衡,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发展这种科学技术是功大于过还是得不偿失,这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
从价值论的视野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差异-以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

从价值论的视野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差异-以马克
斯·韦伯的价值中立
从价值论的视野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差异-以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为例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价值中立作为一种方法论在西方影响较大,其实质是要求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严格划清经验事实与价值评价的界限,因此,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建立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具有现实意义.以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为例,从价值论的视野分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差异,指出只有努力提高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逻辑起点,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大文化背景,有限度地借鉴自然科学方法,才能加快发展社会科学方法论.
作者:李羊城姬海舰 LI Yang-cheng JI Hai-jian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刊名:晋中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5(4) 分类号:C0 关键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差异韦伯价值中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伯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首先,韦伯对于以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学科理解源自狄尔泰。
由于人的生活具“时间的结构”特性,即人的每一瞬都含着过去、未来对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人类生活的内在结构”,如感觉经验、情感、思想、记忆、欲望等等,“生活的意义”便油然而生。
又由于诸个人间的联结互通,“社会的生活样式”便从其“个人生活样式”不断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中出现了。
因而人类生活具有“意义”是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本质所在。
所以,韦伯的研究对象是由价值关联——经验实在与价值观念的联结——而产生意义的“文化事件”,是无限实在中因其意义而值得研究的有限部分,是我们无限接近实在的一条途径。
“文化事件”具双重个别性,即文化生活虽是普遍的,但其仍旧是处于一个又一个地个别地形成的联系状态中,因而其价值关联及意义也具特殊性,因此不适用于自然科学精确的一般性规律,而需要去理解社会行动以作出“相配的”因果解释。
理解的过程中会结合运用两种不同的理解样式,一种是合理的,即数学的、逻辑的,另一种则是神入的,两者在于领会社会行动的意义而不属于心理学范畴。
而由于社会行动在过程、结果中复杂的动机情态,所以韦伯在理解上侧重于社会行动的目的。
其次,研究工具中所谓的“理想类型”,是为了理解文化现象之个别的实在而有选择性地构建出的中介、图式,其本身并非实在,因而不期求在实在中得到它的证明,同时其目的也不在于“类概念”似
的尽可能扩充完善其自身。
所以它具有着相对性,即随多元角度下侧重的不同、所选材料的不同,同一研究对象的理想类型也各式各样。
另一方面,它也具有着暂时性,即理想类型会随着对实在认识的无限趋近而不断地被更改。
由此韦伯批判性地反思了当时人文社科中存在的自然主义偏见下认知的实在化,尤其是将认知的历史实在化指向了黑格尔、马克思哲学。
接着,韦伯的原则是价值无涉,即科学范畴止步于存在、权衡,而价值判断则越出了前者的边界达至了应当、决定,二者间不具有必然的、逻辑的联系而分属绝对异质的问题层面,不应在研究、课堂中混淆,但同时也不反对个人在研究之外申明或实践自己的理念、态度。
再者,韦伯区分了两种实在成分,即往往纠缠在一起的两种“历史事实”概念,分别为“历史的个体”或“第一性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的原因”或“第二性的历史事实”。
前者是出于我们的“兴趣”而从现象的横截面、“静止的状态”方面来进行“价值分析”的对象,由此建立起的类概念样板是作为认识手段的;后者则是从现象的纵切面角度来考察而作为某些现实变化系列中的具体环节的原因或结果的。
进而韦伯对历史因果研究中的“客观可能性”及其“适当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首先,历史的因果是指向具体的原因、结果间的归源而非抽象的规律。
而在面对原因因素的无限性时,依据某些观点有“一般的意义”而具历史兴趣的一些方面、部分,需要将之孤立、一般化,进而按照普遍规律经验进行“可能性判断”,由此形成一个统一体的
条件复合体,非“偶然的”而是“适当的”原因便由此浮现,历史因果的“客观可能性”则就在于此了。
还需注意,所谓“促成的”原因、“遏止的”原因都只涉及孤立后一般化了的抽象,而非对事件的过程性再现,“适当的”即是一种具方向性的“共同作用”,即所谓“涌向”了某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