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韦伯的思想解读《浪潮》中的魅力权威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马克思韦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之一。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对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等领域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不同的主题来详细探讨马克思韦伯的若干重要名词解释。
一. 理性化与官僚化马克思韦伯对理性化和官僚化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指的是个人和组织在思维和行为上更多地采用理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这种理性化的过程导致了官僚化的出现。
官僚化则指的是一种组织形式,特点是有明确的等级制度、规范化的职责分工和决策程序。
在官僚化的背后,隐藏着对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限制,以及对权威和规则的过度依赖。
马克思韦伯认为,理性化和官僚化不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二. 社会阶级与权力在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框架中,社会阶级与权力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阶级是根据人们在经济方面的地位和财富分布而形成的社会群体。
而权力则是指一种能够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韦伯将权力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
传统权威是通过习俗、传统和习惯来建立的权力;合法权威则是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和合法程序来建立的权力;而魅力权威则是通过个人魅力、领导能力和吸引力来建立的权力。
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阶级和权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即阶级地位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权力,同时权力也会影响一个人的阶级地位。
三. 理想类型与社会科学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韦伯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是对某一现象或群体的理性构建,用于分析和理解现实社会中的复杂现象。
通过构建理想类型,可以更好地抽象出现实社会中的普遍性特征,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类。
理想类型是韦伯研究的基础,也是他提出理性化和官僚化理论的理论工具。
四. 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
祛魅的意义与危机马克斯韦伯祛魅观及其影响探论

祛魅的意义与危机马克斯韦伯祛魅观及其影响探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祛魅”(disenchantment)理论,以及其所蕴含的意义与面临的危机。
马克斯·韦伯作为社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理论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祛魅概念的提出、其在韦伯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祛魅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韦伯的祛魅观进行全面的解读和评价。
本文还将探讨祛魅理论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包括祛魅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祛魅观的深入探论,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同时也为应对现代社会挑战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马克斯·韦伯的祛魅观马克斯·韦伯,作为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祛魅”观点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韦伯认为,祛魅(disenchantment)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表现为传统宗教、神秘主义和超自然信仰的逐渐消退,以及对理性、科学和实证主义的推崇。
在韦伯看来,祛魅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深受宗教、神话和仪式的支配,这些信仰体系赋予世界以神秘和超自然的色彩。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审视世界,逐渐剥离了那些神秘的面纱,将世界还原为可观察、可验证的经验现实。
这一过程,就是祛魅。
韦伯指出,祛魅带来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祛魅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们通过理性和科学的方法,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然和社会,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祛魅也导致了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危机和信仰缺失。
在祛魅的过程中,传统信仰和道德体系逐渐失去了其权威性和约束力,人们陷入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困境。
韦伯进一步分析了祛魅背后的深层逻辑。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祛魅过程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韦伯的研究方法论始于20世纪初期,他提出了“理解型社会科学”方法,该方法是针对人类行为的深层基本现象进行研究,并通过这些现象揭示出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内在意义。
韦伯将理解型社会科学视为一种较为客观且有用的研究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研究社会文化系统和社会行动的动员和流程来获取知识。
在理解型社会科学的范围内,社会学家的目标是获得真正的解释和说明,而非单纯的观察、测量或预测。
韦伯的研究方法论主要聚焦于深度理解,他认为能够通过深入分析和解释一个个案或人类行为来推断出一般的人类行为趋势。
他还提出了理解型社会科学的三大方法:研究社会行动的意义和目的,以及相关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社会文化系统和制度的差异来揭示这些文化环境和制度的特殊意义;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深入研究来理解现代社会。
马克斯·韦伯的研究方法论对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极大的影响。
他的方法论不仅具有时代价值,同时也是其历史价值的表现。
韦伯的研究方法论强调了对个体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性,这种深度分析可以用来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运作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某一个特定的案例,可以洞察到一个社会制度的运作规律和特殊意义,而这种深入分析的价值在于可以帮助社会学家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相应的文化环境。
此外,韦伯也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许多跨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并且在他的研究中也常常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在当代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趋势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当前社会文化的特点。
总之,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在当今社会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他提出的理解型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当代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启示和借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德国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的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更具有时代的深刻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来看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价值。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都比较混乱。
马克斯·韦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深入思考和系统整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他首先提出了价值中立性的原则,即社会科学家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应该尽量避免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尽量客观地进行研究。
这一原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它为社会科学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奠定了基础。
韦伯还提出了“理解”(Verstehen)的方法,即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理解来揭示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
这一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为当时的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时社会科学研究的需求,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当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社会问题复杂多样,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方法来应对。
韦伯提出的“理解”方法,对于揭示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社会科学家更准确地认识社会现象。
这种对当时社会需求的回应,也使得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浪潮》思想的风暴与知识的力量

《浪潮》思想的风暴与知识的力量电影《浪潮》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智能手机的创新案件,探讨了当代社会中思想的风暴与知识的力量。
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观众对于科技进步与人性的思考。
影片以一个智能手机创新案件为线索展开,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团队的创新与挑战。
他们设计了一款名为“浪潮”的智能手机,该手机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和创新的功能,引起了全球科技巨头的注意。
然而,这款手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问题。
影片通过这个案件,探讨了科技进步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首先,影片通过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展现了思想的风暴。
主人公们是一群年轻的大学生,他们热爱科技,追求创新。
他们在大学里组建了一个创新团队,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设计出了“浪潮”手机。
影片中的他们代表了当代年轻人对于知识和科技的追求,以及对于未来的憧憬。
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勇气激励着观众,让我们思考自己对于知识的态度和追求。
然而,影片也揭示了科技进步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在《浪潮》中,智能手机成为了一个隐私泄露的工具。
科技巨头通过手机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商业利益的追求。
这引起了观众对于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担忧。
影片通过展现这一问题,让观众反思科技进步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和便利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影片中,知识的力量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主人公们通过对于知识的追求和研究,设计出了一款具有革命性功能的手机。
他们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的思维,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
这让观众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持续学习和追求,就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影片还通过对于人性的探讨,展现了思想的风暴。
主人公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他们需要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影片中的冲突和矛盾让观众思考,当我们面临困境和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信念。
总的来说,电影《浪潮》通过对于智能手机创新案件的讲述,引发了观众对于科技进步与人性的思考。
马克斯.韦伯“祛魅”论及其对人生价值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祛魅”论及其对人生价值的影响马克斯·韦伯被称为“当代政治科学传统的开创者”,致力于研究西方社会的理性化过程,认为现代社会有两个特质:理性化、由理性化导致的“祛魅”(disenchantment)。
祛魅强调人们的工具性目的,忽视人生价值和目的这种“超验”问题。
祛魅化的世界能取得一定的物质和文化成就,但也会造成严重的问题,将在对韦伯祛魅论产生根源、思想内涵介绍的基础上,浅论其对人生价值的影响。
标签:韦伯;祛魅;价值;影响西方社会的理性化过程是韦伯研究的一个重点主题,他在《以学术为志业》这篇演讲中说道,“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经被祛除巫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最终极、最崇高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世界,或者走入个人之见的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博爱之中。
”1韦伯“祛魅”论产生的理性化根源1.1韦伯关于社会行为类型的划分首先,关于韦伯上述那段演讲词中的“理性”的内涵,要涉及到其关于社会行为类型的四种划分:传统行为、情感行为、价值理性行为与工具理性行为。
前两者分别指无意识的机械行为和由情感冲动而做出的行为,都是传统社会的主要行为。
而现代社会主要则是理性行为。
包括价值理性行为和工具理性行为。
前者是指对纯粹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的一种自我信仰,对所偏爱的价值目标的追求是基于信用的,而不考虑是否有现实成效;后者则指选择某种有效的手段去达到既定目标,以追求效率为核心。
1.2工具理性的统治造成“世界的祛魅”韦伯认为新教的伦理精神使教徒们的生活态度日渐理性化,同时也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但当科学技术日趋发展进步,工业化时代到来,人在技术意志的支配下,已变成最大限度地谋求利润的工具,个人已被吞没在功能之中,生命已变为一种纯粹的功能,已丧失了它的历史特性。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逐渐远离作为其源动力的价值理性,两者间产生了疏离,手段压制了目的,价值理性逐渐被工具理性否定和消解。
浪潮影评

浪潮《浪潮》改编自1967年4月发生于美国的真实故事,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库柏莱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纳粹集权的可怕,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模仿集权运动,而后学生越来越投入,越发不可收拾,最后琼斯给学生播放纳粹党暴行的图片,盲目的学生们才惊醒。
小小的实验最终引起的轩然大波其实也在证实集权主义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必然关系。
《浪潮》把保持了故事你绝大部分的真实性,把集权主义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进一步的放大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可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冲击,是一股思想浪潮。
《浪潮》以时间为主线,叙述了集权主义如何在一周之内一步步地吞噬着学生们的心灵,最终酿成恶果。
故事背景改在了德国,在一所德国的高中里,老师文格尔被派去讲一门十分乏味的“独裁政治”课程,而学生只是因为这门课比较轻松而选择这门课程,大家都无心听课,各自做自己的事。
所有人都认为独裁政治已经过去了,不会重新出现,历史不会重演。
然而学生的这些想法让文格尔想到了用语言与行为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独裁政治,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这个可怕的故事便开始了。
文格尔充当着学生们的“元首”,他要求学生必须端正地坐着,发言要举手......纪律便是他们的第一堂课。
而后他相继灌输了行动、团结等等独裁政治的特点给学生,本来懒散无纪律的一群高中在在文格尔的训练教育下,觉得在这个实验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不孤独的,他们有伙伴,他们不再是弱者,集体的荣誉感给他们带来了精神的满足与刺激。
以影片里的几个突出人物分析一下影片的思想吧。
在“浪潮”这个集体中,最疯狂的推崇者就是蒂姆。
蒂姆是“浪潮”疯狂的参与者,他为了喷制“浪潮”的标志,冒险爬上了他们当地最显著的大厦,完全听从文格尔的指令,全身心地管理“浪潮”的宣传网站......蒂姆如此地狂热,是因为他在“浪潮”中找到了归属感,他觉得只有在那里,他才是跟别人平等的,才不会被欺凌。
蒂姆其实是社会底层群体的象征,他的家庭并不幸福,从影片中讲述到的,他在与家人共进午餐的时候,父母对他的叙述内容并不感兴趣,也没有认真听的意愿,而这个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家庭交流中常见的问题。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简介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德国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家之一。
他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贡献被认为是开创性的,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学术研究。
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强调理性分析、历史比较和价值中立性。
他提出了“理解型社会学”(Verstehen)的方法,主张研究者应该尽量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偏见排除在研究之外,以客观的态度去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韦伯认为社会是由个体的意义和行动构成的,研究者应该致力于理解社会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动机。
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仅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将社会科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他的方法论强调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2 研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强调客观性和形式化,但忽视了对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考量。
而韦伯则提出了"理解"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强调研1.3 研究方法论的时代价值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而韦伯在其研究方法中所倡导的理性思维、价值中立性和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韦伯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证性和客观性,强调研究者应当尽可能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社会现象,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的干扰。
韦伯的研究方法理性思维和价值中立性的原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社会现象,从而深入理解社会运行的机制,指导我们更准确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韦伯理论分析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用一句话赞扬韦伯:“历来登上 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英国传记作家D·G麦克雷说:“我相信,韦伯对我们 来说的确就是一座迷宫。”
美国社会学家根瑟·罗思认为:“韦伯是惟一能 同卡尔·马克思相提并论的思想家”。
谢谢亲们!
一 样 的 特 征 。 韦 伯 的 理 想 形 式 成
但 它 却 不 会 与 任 何 特 定 的 现 象 有
多 现 象 提 供 的 某 些 特 征 和 成 分 所
以 这 样 子 归 纳 : 一 个 理 想 的 形 式
义 ( 又 称 为 人 文 主 义 社 会 学 ) 。
自 德 语 , 意 为 理 解 ) 的 理 论 和 反
关于马克斯韦伯 的理论分析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 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 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 和影响力的思想家。韦伯最初在柏林大 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 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对于当时德国 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 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 国宪法的起草设计。是同泰勒和法约尔 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 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 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 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 远的,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 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 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 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 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 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 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 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 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他的 思想体现了一个博大的智慧之神。
马克斯 韦伯

谢谢观看
韦伯曾在海德堡大学与哥廷根大学求学,后在腓特烈·威廉大学(今柏林洪堡大学)就读并开始执教。之后 韦伯陆续于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以及慕尼黑大学任教。韦伯对政界影响不小,曾前往凡尔赛会 议担任德国谈判代表团的顾问,并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韦伯的弟弟阿尔弗雷德·韦伯也是一位著 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少年时期的马克斯·韦伯(2张)在韦伯即将完成博士论文的那一年里,韦伯也开始对当时的社会政策产生兴 趣。
学术成就
政治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
经济史学
宗教社会学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宗教:儒 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他对于其它宗教的研究则 由于他在1920年的突然去世而中断,使他无法继续在《古犹太教》之后的一系列研究—包括了计划中对于诗篇、 塔木德犹太人、以及早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研究。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于宗教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 社会阶层与宗教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新 教徒的生活伦理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 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 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 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 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 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 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一位重要的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历史和时代价值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马克斯·韦伯最重要的方法论贡献是理性化的观察和解释。
他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通过理性思维和理性行动来研究社会现象,尽可能地排除个人主观性和感情因素的干扰。
他主张应该运用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韦伯提出了“理性型社会行为”的概念,认为人类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感情行为和传统行为。
他强调,社会研究应该注重对这些行为类型的分析和解释,以揭示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韦伯也提出了“意义的理解”(Verstehen)的概念,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通过对人类行为背后的意义和目的的理解来解释社会现象。
他强调,社会研究不能仅仅通过客观的观察和描述,而应该尽可能还原人类行为主体的内心体验和意义,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动力。
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在当时遭到了批评和争议,但却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理性化的观察和解释方法,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严谨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得社会科学研究具备了更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韦伯对于价值的探讨和考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使得研究者更加关注社会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和意义。
他的方法论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的指导,更是理解和思考社会的一种框架和视角。
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时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启发和推动,更体现在其对现代社会的解读和理解。
他对理性行为和社会组织的研究,对社会的官僚化和现代化的分析,对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都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电影《浪潮》的启示

卡罗,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儿——电影《浪潮》的启示文/俗士老师放映了《浪潮》(Die Welle)这部德国电影,在看了几篇相关影评后,就感到这是一部必看的影片,而且坚信能写出一篇观后感。
然而,在看了两遍以后,竟无从写起。
那些震撼我的元素和情节,早已被许多人写入评论了,我竟跳不出他们的框框。
于是就打算放弃写的想法了,然而,想写的冲动挥之不去。
随着对这部影片持续的关注,看了很多有关影评,有些写得很深刻,有些则泛泛。
久而久之,有了一种异样的不好的感觉——似乎大家都在重复一种调子——极权主义的起源,恨不能把《浪潮》当成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的电影版。
保持审慎和独立思考是我一向的原则,当一种思潮达到极致就自然会警觉起来,疑惑也随之而来。
为此,我又一次把影片找出来看,并对影片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一些点感想(一点说明:本文意不在批判极权主义,并不是我不想批判,而是因为,批判极权主义是很多《浪潮》影评的主要内容,我就不赘述了)。
一、被忽视的寓意——对“人”的反思电影《浪潮》是改编于一个真实的事件。
1967年4月,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库柏莱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Ron Jones)在“第三帝国”的课堂上,无法回答一个学生的提问: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纳粹独裁,罗恩•琼斯进行的一次实验。
那次实验给人们这样的警示:其实纳粹离我们很近——从自由到独裁只需要5天,即使是在热爱自由的美国也一样。
最后罗恩•琼斯对他的学生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35岁的德国导演丹尼斯•甘赛尔(Dennis Gansel)将这一事件发生地移植到现代的德国,但他不是对事件简单地重复,而是做了提升——成功的将这一事件引向对在那个“恐怖而疯狂的年代”(虽然故事是现代)德国人的反思,而不仅仅是机械的对极权主义进行批判。
浪潮电影解析

关于浪潮的一些网评汇总致命的启蒙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
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
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
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
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
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
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
最后,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集体狂热的崇拜和叫嚣。
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回冲锋队员。
德国电影《浪潮》就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的。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Dennis Gansel)上一部电影也是探讨极权主义,名为《希特勒的男孩》。
甘塞尔对纳粹现象的持续思考,令他有别于一般的导演,他的见解就像政治学者的一般精确,不为表象迷惑,而能直取核心。
电影里,有两处地方令人激赏。
通常说来,关于纳粹运动的陈腔滥调之一是,它是“种族主义”。
甘塞尔完全回避了这一角度,他去到了更深邃的地方,将其无情地定义为“平等主义”。
到底是什么令到人们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极权组织中去,甚至不惜牺牲个人自由?甘塞尔借助一个“浪潮”积极分子的话作了回答:极权组织提供了“平等”的幻象。
“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
” 甘塞尔还进一步指出,纳粹现象是左翼思潮下的产物。
《浪潮》思想的碰撞,正义的追寻

《浪潮》思想的碰撞,正义的追寻电影《浪潮》是一部由中国导演乌尔善执导的作品,该片于2021年上映,讲述了一位年轻的法学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引发了一场思想的碰撞与正义的追寻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深度和内涵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赞誉。
首先,电影以其紧凑的剧情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故事以一所法学院为背景,讲述了年轻教授马飞在一堂课上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法律无法实现正义,我们是否有权利去追寻正义?”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也引起了一场思想的碰撞。
影片通过精心安排的剧情和对话,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紧张和悬疑的故事中,让人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其次,电影通过对角色的刻画和演员的出色表演,展现了思想的碰撞和正义的追寻。
马飞这个角色被塑造得非常立体和丰满,他是一个热爱法律、追求正义的年轻教授。
在教学过程中,他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争议。
他的坚持和勇气,让人们对正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其他角色的表演也非常出色,他们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思想和立场,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有趣。
第三,电影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探讨了正义的本质和追寻的意义。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和不义,法律的力量似乎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这引发了人们对正义的思考和追寻。
电影通过马飞和其他角色的经历,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它让观众思考,正义是否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还是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
最后,电影的镜头语言和音乐配乐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乌尔善运用了各种镜头语言和技巧,将观众带入了故事的氛围中。
同时,音乐配乐也非常出色,它与剧情相得益彰,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总的来说,电影《浪潮》通过思想的碰撞和正义的追寻,引发了观众对正义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它以其紧凑的剧情、精彩的表演和出色的镜头语言而脱颖而出。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发人们思考和讨论的作品。
《浪潮》读后感

《浪潮》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位热爱阅读的专业读者,对于各种类型的书籍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浪潮》的小说,这本书让我深深沉浸在其中,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浪潮》这本小说以一位普通家庭的故事展开,主要讲述了家庭成员在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和困境时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在小说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他们在生活的洪流中不断摇摆,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通过阅读《浪潮》,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和对于命运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和社会压力所束缚,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却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真正的需求。
小说中的人物也是如此,他们在追逐成功和幸福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最终陷入了自己无法摆脱的困境中。
除了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小说《浪潮》还通过家庭的故事反映了时代变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和传统价值观正在逐渐被冲击和改变,人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挑战。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他们需要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浪潮》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和观察。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家庭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之作。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也更加珍惜自己和家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希望在未来的阅读中,能够继续发现更多有意义的作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内心世界。
以马克思·韦伯的思想解读《浪潮》中的魅力权威

以马克思·韦伯的思想解读《浪潮》中的魅力权威【摘要】电影《浪潮》中,为什么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学生们可以发生这么多变化?是什么力量成就了一个这样的团体或者说组织?本文以电影《浪潮》为研究对象,结合马克思?韦伯的分层、组织理论分析影片中的体现出的魅力权威及其合法性。
【关键词】《浪潮》;马克思?韦伯;分层;组织理论;魅力型权威2008年德国导演丹尼斯?甘塞尔将一段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真实故事改编为电影《浪潮》搬上荧屏。
影片用犀利的镜头揭开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看到自己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坚强,相反,比想象中更容易受到影响。
电影讲述德国高中教师赖纳?文格尔将班上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团体进行了一次教学体验。
随着团体的名字“浪潮”、统一的制服、标志和手势的一一诞生,学生们逐渐狂热起来,开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张贴“浪潮”的标志,把不合作者排除团体,事情逐渐出乎赖纳的意料,他急忙终止“浪潮”的时候,学生们沮丧失落,而深陷其中的蒂姆更是接受不了现实,枪击同学后饮弹自尽,赖纳因此被逮捕,影片以赖纳惊愕失措的表情结束。
为什么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学生们可以发生这么多变化?是什么力量成就了一个这样的团体或者说组织?本文试从马克思?韦伯的思想中找到其中的解释。
一、马克思?韦伯的分层、组织理论以及魅力权威的合法性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其实质内容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社会等级序列。
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因素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同时社会的分层结构是多层次的统一体,因此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说那个角度考虑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的不平等。
韦伯的组织理论首先是基于对组织中权威的分析研究。
韦伯认为,根据组织内部的权威关系,可以揭示出不同组织所具有的特性。
个人为什么会服从命令?人们为什么会按照他们被告知的那样去行事?为了阐释这一问题,韦伯将权力与权威进行区分,他指出,权力是无视人们反对、强迫人们服从的能力,而权威则意味着人们在接受命令时是出于自愿,权力具有强大的强制性,而权威具有某种自愿性,容易被多数人接受。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第一节马克斯•韦伯的生平马克斯•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尔富特市。
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
1869年他携眷迁居柏林。
后来成为柏林市议会议员。
他的母亲海伦妮.法伦斯坦-韦伯是位很有文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
她在1919年去世。
她对她的儿子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
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
1882年,18岁的马克思•韦伯考入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注册,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他同时攻读历史、经济、哲学和神学,并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辩论会。
19岁在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之后,韦伯在斯特拉斯堡服了一年兵役,先是普通士兵,后来晋升为军官。
他为曾经担任过帝国军队的军官一直引以为荣。
1884年进入柏林大学和格丁根大学继续深造。
1886年通过高等学校法学考试。
1887-1888年多次参加在阿尔萨斯和东普鲁士举行的军事演习,成为由关心社会问题、具有种种不同倾向的大学生组织的“社会政治联盟”的成员。
该组织是施穆勒于1872年创建的,受“社会主义者讲坛”领导。
1889年在柏林获法学博士学位。
论文题目是《中世纪商业企业史》。
同年,开始学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登记为开业律师。
1890年再次参加法学考试。
应“社会政治联盟”的要求开始调查东普鲁士农民的境况。
1892年提出关于东德意志农业劳动者境况的报告。
1893年与玛丽安妮.施尼特格尔结婚。
1891年《罗马农业史及其对公法和私法的意义》发表。
这篇论文以及他和莫姆森教授进行的答辩使他获得了教授资格,在柏林大学谋得了一个教席。
从此,韦伯开始他的大学教授生涯。
1894年担任弗里堡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发表论文《东德意志农业劳动者境况演变的趋势》。
马克思韦伯的思想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社会学领域中与卡尔·马克思、迪尔凯姆并驾齐驱。
他涉及的领域特别多,哲学、社会学、历史、宗教。
所以很多专业都不能饶过他,所以你们作为马原应该好好了解他,不仅仅听课,要找两本专著看一下。
与父亲终生隔阂的韦伯韦伯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有广泛社会和政治联系的富裕家庭。
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福特,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是一名知名的政治家和公务员。
父亲的职业使家里充满了政治的气氛,许多突出的学者和公众人物都经常造访家中。
受到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年轻的韦伯表现出他对研究社会科学的强烈兴趣。
在1882年韦伯进入了海德堡大学的法律系就读。
如同他父亲一样,韦伯选择以法律作为主要学习领域,并且也加入了他父亲就读大学时的同样社团。
除了法律的学习外,年轻的韦伯也学习了经济学、中世纪历史、神学。
他也在斯特拉斯堡加入德国国防军服役了一小段时间。
在1884年的秋天,韦伯回到老家以就读柏林大学,在接下来8年里除了曾至哥廷根大学就读一个学期并且又服了短期的兵役外,韦伯都一直待在柏林研究深造。
两年后,韦伯写下了一本名为“罗马的农业历史和其对公共法及私法的重要性”的书,完成了他的教授资格测验(Habilitation),韦伯也因此成为正式的大学教授。
这造就了一种智识性刺激的氛围,对韦伯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父亲老马科斯·韦伯出身西法利亚一个纺织业为主的工商业家族。
到韦伯出生时,父亲已经是一名法官。
韦伯的母亲出身于教育世家,关注并研究宗教和社会问题。
老韦伯在政治上倾向于立宪派,由于关心政治,他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忙碌热衷于当代政治问题,“沉溺于美食、自我满足式的自由放任主义”(沃尔夫冈·莫姆森语)。
老韦伯虽然是新教徒,但具有享乐主义倾向,这样一种精神境界使得夫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家庭失去和睦。
母亲在小韦伯心目中的地位重过父亲,所以逐渐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学术研究重视理性分析、历史研究和价值取向,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韦伯自认为是一名价值自由的社会科学家,他认为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纳或者应用客观科学法则进行分析,而是需要作出主观的价值判断,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他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严谨的科学方法,但同时也要注意主观的价值取向,这种研究方式被称为“理解型研究”或“解释型研究”。
韦伯的研究方法强调历史分析和归纳演绎,认为历史是理解社会现象的关键。
他在研究历史时并不追求客观性,而是更注重知识的价值取向。
韦伯将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分成两类,一类是“行动”(action),指的是社会主体的行为,另一类是“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指的是社会组织和结构。
他认为,理解社会现象需要同时考虑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
韦伯的理论和方法在当时受到了德意志历史学派的影响,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承接了历史学家莱奥·冯·兰克、社会学家恩格斯、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发展出了具有新的时代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他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科学界有重大的影响,也对西方社会科学以至世界社会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仍然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高度发展,但人们面临的问题、矛盾和挑战却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
作为研究社会现象和提供科学解决方案的学科,社会科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韦伯的研究方法论强调全面理解、价值取向和历史分析的重要性,可以帮助社会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要义,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电影《浪潮》中,为什么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学生们可以发生这么多变化?是什么力量成就了一个这样的团体或者说组织?本文以电影《浪潮》为研究对象,结合马克思?韦伯的分层、组织理论分析影片中的体现出的魅力权威及其合法性。
【关键词】《浪潮》;马克思?韦伯;分层;组织理论;魅力型权威
2008年德国导演丹尼斯?甘塞尔将一段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真实故事改编为电影《浪潮》搬上荧屏。
影片用犀利的镜头揭开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看到自己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坚强,相反,比想象中更容易受到影响。
电影讲述德国高中教师赖纳?文格尔将班上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团体进行了一次教学体验。
随着团体的名字“浪潮”、统一的制服、标志和手势的一一诞生,学生们逐渐狂热起来,开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张贴“浪潮”的标志,把不合作者排除团体,事情逐渐出乎赖纳的意料,他急忙终止“浪潮”的时候,学生们沮丧失落,而深陷其中的蒂姆更是接受不了现实,枪击同学后饮弹自尽,赖纳因此被逮捕,影片以赖纳惊愕失措的表情结束。
为什么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学生们可以发生这么多变化?是什么力量成就了一个这样的团体或者说组织?本文试从马克思?韦伯的思想中找到其中的解释。
一、马克思?韦伯的分层、组织理论以及魅力权威的合法性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其实质内容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社会等级序列。
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因素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同时社会的分层结构是多层次的统一体,因此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说那个角度考虑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的不平等。
韦伯的组织理论首先是基于对组织中权威的分析研究。
韦伯认为,根据组织内部的权威关系,可以揭示出不同组织所具有的特性。
个人为什么会服从命令?人们为什么会按照他们被告知的那样去行事?为了阐释这一问题,韦伯将权力与权威进行区分,他指出,权力是无视人们反对、强迫人们服从的能力,而权威则意味着人们在接受命令时是出于自愿,权力具有强大的强制性,而权威具有某种自愿性,容易被多数人接受。
正是这种权威制度使下级把上级发布的命令看作是合法的。
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为基础的。
权威能消除混乱,带来秩序,实现组织目标,推进社会发展。
韦伯认为,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密切,任何一种形式的组织都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作为基础,没有权威,组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
根据权威的合法性,韦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1、传统型权威。
传统型权威是一种古老形式的权威,这种权威统治的形式是宗法家长制,它是建立在对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及对这些传统行使权力者的地位合法性的坚定信念的基础上的。
2、魅力型权威。
它是以对某一个人的特殊的、超凡的神圣性、英雄行为或典范品格的信仰,以及对这个人所产生的榜样力量或所发布命令的信仰为基础的。
它建立在非凡人格、英雄气概、创业奇迹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它来自于对领袖个人魅力的崇拜。
所谓魅力,即一个领袖人物的超越凡俗的品质,它可以是不同凡响的气质、人品、性格、学识、智慧和能力,也可以是凡人不能理解的神授魔力。
具有魅力权威的领袖人物,必须拥有某种超人类甚至超自然的,也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质。
超人权威的本质是“敬仰”。
魅力型权威的核心是个人崇拜,这种组织所依赖的往往是某种信仰,而不是强制性因素。
所以,要维持个人崇拜组织的生存发展,领袖人物就必须不断地以某种新的方式来表现出他的魅力。
这就像现在体育明星、演艺明星一样,只有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奇迹,为“粉丝”提供新的刺激,才能保持崇拜者的兴奋和激情,否则就会失去其受人崇拜的魅力。
所以,这种权威是最不稳定的,也是不能持久的。
一般来讲,伴随着领袖的魅力的失去,这种个人崇拜组织就会转化为传统型组织或法理型组织。
这种转化过程,即社会学中常说的“祛魅”。
3、法理型权威。
它是以一种对正规形式的“法律性”,以及对那些升上掌权地位者根据
这些条例发布命令的权力的信任作为基础的。
这种组织的管理制度不仅具有合法的公认权威性,并且具有“理性”,即能够最佳的实现管理目标。
韦伯认为,法理型权威是组织理论的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魅力型权威在达到了前期的个人崇拜以后,需要想继续权力的支配力就必须依靠制度化的管理,逐渐走向工具理性。
通过官僚制和科层制完成组织效率的提高,保证民众意识形态上的服从。
无论是纳粹时期的法西斯独裁统治,还是影片里赖纳组织的浪潮团体都是在魅力权威之后达到意识形态上的高度统一,尤如后来排除异己,将卡罗等于组织思想不合的个人排除组织。
二、《浪潮》中的魅力权威
在电影《浪潮》中,我们可以看到,赖纳作为课堂上的老师,被学生们普遍认可和尊重,被选举为“元首”或者说“领袖”,是学生们自愿的,是具有一定个人魅力基础的。
过程中,赖纳通过“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让我们的敌人吃天护板上的灰”等有力的语言不断鼓励学生,这种直观激扬地引导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信任和崇拜。
是这种魅力型的权威在影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单纯的信仰是不足以唤起学生们尤其如蒂姆般的狂热的,信仰必须与组织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组织是一个集体,任何组织都必须建立组织自己的共同信念,当这种共同信念得到足够的认同,经过了实践的考验,理论的升华之后,就会成为一种信仰或者加深某种信仰。
影片中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他们却找不到叛逆发泄所需的方向和方式,赖纳将他们组织起来,无形中给了他们一个方向,使他们产生前所未有的归属感,这种力量使得浪潮团体更加团结。
人作为群居动物,在社会生活中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
于此相对的,虚构的集体则“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我们可以理解为,集体主义也有真实的和虚构的之分。
影片里卡罗因为不穿白衬衣,而被自己的男友说成“自私”、没有集体主义。
想想这不正好似现实生活中,我们教育某些“自私分子”的话语吗?影片中体现出来的类似法西斯的独裁统治的思想体系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种独裁思想中,存在一种三位坐标:领袖、追随者、独裁意识体系。
拥有领袖的领导意味着组织有了目标、有了行为的目的和方向,追随者中没有优秀与卑劣之分,削弱了优秀(下转第7页)(上接第5页)个体,突显了弱者,这种集体意识是领袖的具有无可质疑的权威思想所驾驭的。
从表面看,集体中削弱了差异从而达到平等,充满了温馨的情感;实际上,体现出排除了个性和个体异己,只是由于信从于某种或某个人的思想、理论而产生的偶像崇拜,近似于法西斯的排除异己的意识形态。
三、《浪潮》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正如一些人观影后的感慨,“纳粹离我们只有五天”,赖纳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使学生们在其个人的魅力权威下慢慢信从、崇拜直到最后的迷失。
我们不得不深思,现实社会我们的思想为什么那么不坚强?为什么在魅力权威的引导下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如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人们盲目遵从着毛主席的教诲,不辨真伪;再如前苏联斯大林同志时期的偶像崇拜,无不体现出魅力型权威下,民众迷失自我的盲从。
从韦伯的观点来看,传统权威的合法性正在消退,而“法律合法性”正在这个时代大行其道,正如影片中学生说的,似乎魅力型领袖也不会在这样一个民主的时代产生。
而电影《浪潮》却以极强的合理性展现了“魅力型”权威依然有着肥沃的生长土壤,若不加以小心,魅力型权威就会披着“法律合法性”的外衣大行其道。
但在电影中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选文格尔成为领袖以及选定统一名称、手势等都不是文格尔个人独裁的,都是经民主的投票和选举,也就是说这些最终产物是有“民主”的。
从这一层面来讲,文格尔在“浪潮”中的合法性地
位表面上是来自于法律规则层面的。
而产生这一奇怪状况的原因正是人们从内心本能就有着对权力的服从倾向,而这一人性特质也促成了文格尔的提议往往难以面对真正的挑战。
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我们自身面对权力压迫时,如不是事情最后逼迫到自身利益的时候也往往愿意选择向着权威服从。
至此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个科技发达、张扬自我的时代,魅力权威仍有着存在的基础,我们一个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而不知所以。
魅力型权威的力量不可忽视,在看到其合理性的同时,要谨防盲目崇拜和服从的发生。
集体主义的精神我们宣扬已久,但是其中虚假的成分要看清,切不可做排除异己的工具。
“祛魅”是使世界到达合理性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