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艺术性的“惩戒”

合集下载

教育需不需要惩戒辩论会部分实录

教育需不需要惩戒辩论会部分实录

教育需不需要惩戒辩论会部分实录一、陈词(一)立论陈词 1、正方各位评委、来宾、对方辩友:下午好! 我方的观点是:"教育需要惩戒"。

什么是"惩戒"在《辞海》中"惩戒"的解释是:"惩治之过,警戒将来。

" 教育学作如下解释:惩戒是指施罚,让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损害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它与体罚、心罚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

其作用是:防微杜渐、惩前毖后。

教育为什么需要惩戒第一,惩戒是为了让学生不再犯错。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戒,并非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

"我们呼唤教育惩戒,就是为了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犯错后,应该承担责任,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纪观念。

教育是育人,育人就不能没有惩戒。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 第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教育需要惩戒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自控能力和是非辨识能力都不成熟,经常需要"他律"来调控其行为。

因此教育惩戒作为"他律"力量将有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

教育惩戒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第三:教育惩戒是教师依法行使权力的需要。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名言:"适当的惩戒不仅是老师的权?1?7?1?7?1?7, 更是老师的义务。

"《教师法》规定,教师对学生享有教育权: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指导学生权、评价学生权和惩戒权。

当然,教育惩戒的关键是要把握 "度"。

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惩戒不是为了"惩"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 "引以为戒",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教育惩戒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教育惩戒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教育惩戒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教育惩戒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纠正和引导,是教育者为了维护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采取的一种必要的教育行为。

然而,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教育惩戒,却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教育惩戒并非简单的惩罚,而是一种教育方式。

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教育惩戒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不能简单地以惩罚为目的。

在实施教育惩戒时,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纠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惩罚的层面。

其次,教育惩戒应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和态度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惩戒时,不能一刀切,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惩戒。

同时,我们还应让学生了解惩戒的原因和目的,让他们理解并接受惩戒,从而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

再次,教育惩戒应注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在实施教育惩戒时,我们应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能以侮辱、嘲笑、贬低等方式进行惩戒。

我们应该以理解和关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此外,教育惩戒还应与奖励相结合。

奖励和惩罚是教育的两种重要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我们在实施教育惩戒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励他们积极学习,积极向上。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惩戒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和实践。

只有正确理解和使用教育惩戒,我们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事业。

总的来说,教育惩戒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和使用它,既要注重教育,又要注重尊重学生,既要公正公平,又要灵活多变。

对违纪学生的“处理”要讲究艺术

对违纪学生的“处理”要讲究艺术

对违纪学生的“处理”要讲究艺术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纪律管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学生违纪行为不仅会影响校园秩序,还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违纪学生的处理,需要讲究艺术,既要惩戒严肃,又要关心爱护,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并引导他们走上正轨。

第一,艺术地制定规章制度。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对违纪行为的处理也有明确的条款。

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学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规章制度既要有严格的制裁措施,又要建设性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意识。

在校内的违纪行为分级处理,对于轻微的违规行为可以采取口头警告、体罚等方式进行处理,而对于严重的违纪行为则需要严肃处理,包括停课、扣分、劝退等措施。

制定规章制度时,也要考虑到对违规学生的后续疏导和帮助措施,不能仅仅只有处罚,也需要有教育。

第二,艺术地执行处罚措施。

对于学校的纪律管理工作,执行处罚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执行处罚措施时,学校应该注意掌握度,既要有严格的制裁力度,又要有人性化的处理方式。

在面对违纪学生时,老师应当做到公正、严肃和尊重,不应当滥用权力或者被动执行规章制度。

在处理违纪学生时,老师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根源,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状况,从而综合考虑处罚方式。

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劝谕、批评教育、劝退等方式进行处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引导他们改正错误。

艺术地提供教育帮助。

对于违纪学生,学校需要及时进行教育帮助,引导他们重拾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针对不同情况的违纪学生,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辅导班、心理辅导等课程,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帮助他们认清错误,自我反省,得到正确的引导。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违纪学生的家庭访问,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第四,艺术地引导学生行为。

违纪学生的处理不仅仅是一种惩罚手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改正,并且得到全面的帮助。

学校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不仅仅是违反了校规,更是破坏了自己的成长。

《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有感

《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有感

《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有感阅读《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这本书,我深感教师在教育惩戒问题上的重要性和责任重大。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教育惩戒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对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学生纪律问题和教育惩戒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首先,书中明确指出教育惩戒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情感,以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惩戒的工作。

这给了我很大启发,以前我可能更加注重惩戒的手段和效果,却忽视了爱与关怀的重要性。

其次,书中介绍了一些教育惩戒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在处理学生纪律问题时,需要冷静、理性地思考,不能被情绪左右。

同时,要注重方式方法,采取合适的手段。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技巧,例如通过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自省思考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改正错误。

这些技巧非常实用,我相信运用起来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惩戒的实际操作。

书中的案例涉及到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和各种不同的问题,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不同情况下教育惩戒的处理方法。

同时,这也提醒我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运用教育惩戒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和处理。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教师在教育惩戒工作中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惩戒的原则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获得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

我相信,只有掌握好教育惩戒的艺术,教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行为的养成,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品德。

教育惩戒,不可一罚了之

教育惩戒,不可一罚了之

教育惩戒,不可一罚了之作者:李桃辉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45期教育惩戒是通过对言行失范学生的制约,防止失范言行再次出现,唤醒学生自觉改正意识,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的一种教育手段。

教育惩戒的效果有的立竿见影,有的收效甚微。

众多的实践案例表明,用好“ 班级公约”,可以发挥惩戒的教育功能,提高惩戒的教育效果。

惩戒的范围和方式要明确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同时指出,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要时采取“ 转入专门学校就读”的惩戒方式。

这是政府文件对“ 校园欺凌”明确提出“教育惩戒”的概念。

但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育惩戒何处使用,如何使用,基本上无章可循。

鉴于“惩戒”与“体罚”的关联与敏感性,不少教师都放弃不用,以防不小心踩了师德的“红线”。

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惩戒的使用原则与具体明确的操作方法。

学生的教育要以正面引导为主,这是教育界的共识。

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正面教育来解决的。

那么是不是用惩戒的方式就能“包治百病”呢?同样也不是。

首先,要对教育惩戒的范围做界定。

一般来说,对屡教不改的、对他人有攻击性的、引起公愤的、不加以惩戒可能会产生更严重后果的言行,用惩戒手段来教育学生,效果会更好。

比如,有的学生经常动手欺负同学,教师反复的正面教育也没有什么好效果,这时,用惩戒的方法来教育,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我校倡导用“ 班级公约”管理班级,班主任与本班学生不仅共同商定“ 班级公约”,还约定了与之配套的教育“ 惩戒”措施,用“ 约定”的方式制定惩戒的范围和方式,可操作性强,促进了优良班风的形成。

如有的班级针对“ 作业不按时交”“ 违反课堂纪律”等“ 违约”现象,违反一次提醒,二次警告,三次惩戒。

惩戒的方式有“ 写说明书200字”“ 在班上表演节目”等。

这些具体明确的惩戒范围与实施措施是学生的集体自我约定,学生“ 可接受”,不抵触,就能发挥惩戒的教育效果。

教育惩戒的艺术

教育惩戒的艺术

教育惩戒的艺术教育,是不是必须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惩戒,是否就是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背叛?如何正确看待惩戒的教育价值并合理运用,已经成了广大教师必须直面的重要教育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心理学上的“破窗理论”中找到启示。

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及时得到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同样,一个学生具有破坏性的行为若不及时得到修正,将会导致其更多的破坏性行为,甚至整个班级都会被他影响。

为了修正学生的行为,当正面说服、柔性教育难以奏效时,我们必须勇敢地拿起惩戒这把利剑,以免出现更多的“破窗”。

我们既要看到滥用、误用惩戒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又要还惩戒以一席之地,让它回到它本该拥有的位置。

高明的惩戒者总是能明察秋毫,拿捏自如,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错误程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等,灵活机智地选择不同的惩戒方式,并努力将惩戒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使其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如何使用令人信服的、健康的、“低碳”的惩戒方式?笔者提供以下有操作性的建议。

1.依“法”施罚,制度立威实施惩戒的第一个原则是受罚者必须主观具有过错,而判定其行为是否有过错,依据是清晰而合理的规则。

所以,实施惩戒的前置条件是制定好规则,并在惩戒的方式内容、操作实施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订立“君子协议”,而后严格执行。

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规则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也不能僵化死板地去执行。

规则只是为实施惩戒提供了“粗线条”的样本。

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还需要灵活地运用教育智慧以补充“血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灵动性和艺术性。

那么,如何订立清晰而合理的惩戒规则呢?01、留有空间——赋予丰盈的弹性我与班上的学生几经讨论,最终制定了惩罚“自助餐”,学生根据所犯错误大小,选择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接受惩罚:A.为过错行为做好补救工作,并视情节轻重上交300-600字的心理感受一篇;B.搜集相关的哲理故事3篇,并在课间、饭后流畅地讲给同学们听,与同学们分享;C.将事情经过编写成情景剧并进行表演,也可以采用漫画等形式;D.做一件有益的事情,或参加一项公益(文体)活动,记录过程并写下感触;E.放学后被剥夺自由半小时,利用这段时间反省或背诵一些国学经典;F.为相关工作贡献一个金点子或提出合理化建议;G.制作小礼物送给受伤害者并表示歉意;H.在班里讲述一则名人故事及其对自己的启示;I.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并教会全班同学。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最近几年,我国教育界普遍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要遏制体罚和变相体罚,强调教师、家长要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对话,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

不过在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今天,真的就学生的某些过失、错误等行为不需要实行强制性的措施了吗?这种强制性措施就是惩戒教育。

青少年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以前说过:“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理解惩戒教育的内涵教育惩戒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惩戒作了这样的解释:“惩戒是严厉的处罚”。

而“体罚”则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的等方式来处罚学生的一种方法。

”惩戒是绝对不等同于体罚的,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对我违犯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严重的侵害,它是违背法律,违背师德的。

教育惩戒是对违纪犯错的学生的心理或生理施与一种刺激,从而减退或遏制不良行为的出现,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措施,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

惩戒教育大体可分为精神的和行为的两个不同方面的惩戒,前者如扣操行或纪律分,对犯错误严重的学生甚至能够令其反思过错,后者是对学生的某种过失补偿行为。

二、理解惩戒教育的必要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社会的缩影。

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生,会从事各式各样的行业:工人、教师、警察、商人,也可能走向犯罪道路……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大。

所以,在学校就要让他们知道将来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需要法律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一个良好的班级需要树立良好的班风,也需要他们自己的“法律”——班规,它和法律一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不是道德的约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时,学校就必须要有相对应的“惩戒”措施,适时适度的惩戒具教育既能够使学生理解错误,也能够起到防微杜渐、惩前毖后的作用。

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权的现状及教育惩戒艺术

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权的现状及教育惩戒艺术
师 的极 大反响 。 有些教育 行政部 门甚 至出 台了相 关
过 去 ,教 师惩戒 权 的行使 处 于严重 的无 度状 中小 学生未 成年 的特 性使教 师和 学生在 教育 教学
光 力度较 大 , 已经引起 了教 育行 政部 门 、 学校和 教 态 , 违法惩 戒屡 有发生 , 生的合法权益受 到侵害 。 学
的行 政制度对教师行使 正 当的惩戒权 也加 以约束 。 活动 中分别 处于权 力 的两个 极端 , 加之惩 戒学生 的 甚 至有 的学校 的领 导告诫 广大 一线教 师 :安全 第 监督机制 和学生权 利救济 渠道 的缺乏 , 使惩戒教 “ 致

( 出教学事故 )教学第二 。 这在 客观上也给 教 育 的实践是 在盲 目、 不 , ” 自发 、 无序 和个人经 验 的状态
面理解法律赋 于的公 民权利 ,以为什 么都 可以告 、 育教学 中极力推崇 “ 赏识 ” ,有些教 育专家告 诫要
尽可能地少批评学生 ”可是在 实际的教育中这种 , 什么都可 以索赔 、 么都是教 师 的不对 , 闻媒 体 “ 什 新
教师在课 堂上 的 回答 炒作和现行 教育政策 法规没有 为教师惩戒 权 的行 愿望却成 了一厢情愿 的事情 。
们 广泛争论而又 意见纷 呈的教育话题 。 遗憾 的是 教
育 界在反思尊重学 生的过程 中, 却走 进 了重表扬 轻
二、 中小学教育 出现 了“ 两个极端 , 一个误读”
( ) 端 之 一 是 由过 去 的 惩 戒 权 的 过 度 使 用 一 极
批 评的误 区, 特别是在 大力推进素质教 育 、 倡导 “ 赏 走 向“ 无惩戒” 育 的极端 , 教 忽视 了教 育惩罚 的合理 识 教育” 的情况下 , 一部 分人提 出了“ 批评教 育 ” 使 用 无 。 另一方面 , 各种新 闻媒体 对教师惩罚不 当的事件 曝

班主任工作艺术之教育惩戒

班主任工作艺术之教育惩戒

班主任工作艺术之教育惩戒发布时间:2022-10-29T16:25:25.793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0月作者:刘立宝[导读] 教育惩戒体是对受教育者的无限关怀,追求的是教育方式的适时、适度、科学、合理。

刘立宝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摘要】教育惩戒体是对受教育者的无限关怀,追求的是教育方式的适时、适度、科学、合理。

【关键词】教育惩戒;启发反思;宽慰安抚;肯定强化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10-116-01引言随着赏识教育得到大力推行,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特长得到了发挥。

然而,过分的尊重就变成了溺爱,过分的宽容变成了纵容。

因此,在推行赏识教育的今天,有呼唤教育惩戒回归的必要。

1.创设环境,启发反思教育惩戒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教师一方的“惩”要换来学生一方的“戒”,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惩戒。

1.1教师平复心态面对突如其来的教育事件,有时教师的心理处于冲动的状态。

要做心态平复就得、预先进行心理暗示:也许事情不太坏;也许事情并不是这样。

此外,冲动的心理状态,还可能包含着教师对于教育事件或对象的偏见。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育对象如果持有偏见,那么在进行教育时势必夹杂个人的情绪特征在里面,冲动也就在所难免。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以发展的眼观来看待教育对象,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是可塑的。

1.2学生放下包袱其次,作为惩戒教育的另一方学生,教师应当使其放下思想包袱。

犯了错的学生,思想包袱主要有两种:负罪的心理包袱;抵触心理的包袱。

教师面对抵触心理的教育对象时:应采取“示弱”,“示好”的策略。

“示弱”是对教育对象“却势”,去除学生与教师对抗的气势;同时也是教师找准自己教育角色的过程。

1.3移情启发认识教师接着就应该利用移情效应,启发教育对象认识错误。

教育惩戒的移情应该是双向移情:即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思考、同时学生也应站在教师或他人的角度思考。

班级管理中的惩戒艺术

班级管理中的惩戒艺术

班级管理中的惩戒艺术摘要:班级管理中的惩戒艺术是指教师通过运用适当的惩戒方法,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学生的行为,以提高班级的纪律和教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班级管理中的惩戒艺术的重要性和原则,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惩戒方法。

通过合理运用惩戒艺术,教师能够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

关键词:班级管理、惩戒艺术、学生行为、纪律、教学效果引言:班级管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实现良好学习氛围的关键。

而惩戒是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并维护良好的班级秩序。

然而,惩戒并不意味着严厉的处罚,而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境,合理运用不同的惩戒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班级管理中的惩戒艺术,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提高班级纪律和教学效果。

班级管理中的惩戒艺术的重要性:班级管理中的惩戒艺术对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

首先,合理的惩戒能够帮助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避免问题行为蔓延和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惩戒能够建立秩序和规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并提高班级的学习效果。

最后,利用适当的惩戒方法,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维护良好的班级秩序,提高教学效果。

班级管理中的惩戒艺术的原则:在运用惩戒艺术时,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惩戒应该公正且合理,不应偏袒某个学生或群体。

其次,惩戒应及时,以便学生能够对其行为有所认识和调整。

此外,惩戒应在私下进行,避免公开羞辱学生。

最后,教师在运用惩戒时需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对话,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行为的后果,并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行为改变。

常用的惩戒方法: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惩戒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惩戒方法:1.口头警告: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警告来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并告诉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

口头警告可以在私下进行,避免在全班面前对个别学生进行指责。

实施教育惩戒要讲究的六点艺术

实施教育惩戒要讲究的六点艺术

实施教育惩戒要讲究的六点艺术淮北市刘庄小学徐启明 2017年12月27日尽管当前谈“惩”色变,但也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为培养学生而殚精竭虑。

很多教师认为惩戒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生违规了,对照校规班规进行惩戒就得了。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惩戒教育是一门艺术,有不少值得我们探索的学问。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一、恰当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恰当的批评语言,学生愿意倾听乐于接受,甚至动情流泪,深受教育;刺耳的话语会让学生心生厌倦,甚至还可能产生对抗情绪。

这样的批评自然效果不佳。

现实中,有些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常常会发牢骚、说气话,甚至挖苦、讥讽。

这样的语言显然很难让学生接受,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所以,注意说话的艺术,用语言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惩戒教育,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

二、过罚对等使惩戒处于适当的区间恰当的惩戒措施对学生的利益侵害较小,学生心理上易于接受,这就容易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对于学生一些微小的过错,教师要尽量给予宽容。

惩之有度是惩戒教育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不分青红皂白地罚和小过大罚,就变成滥罚了。

教师要遵循“过罚对等”的原则,努力使惩戒处于适当的区间。

这需要教师在决定惩戒之前反复掂量,找到最合适的“度”。

能够准确把握惩戒的尺度,是高超的艺术。

三、学生充分认识到错误后才惩戒惩戒措施实施的时机,应尽量选择在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服口服接受惩戒的时候。

曾有一初中学生因为迟到了,班主任让他写一个不少于500字的“迟到说明书”。

该生当众拒绝了,认为班主任有意整他。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班主任在实施惩戒时,没有很好地跟学生沟通。

所以,该生不理解班主任的用心,而且对班主任一肚子的怨气。

这种惩戒教育的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

四、酌情选择合适场合实施惩戒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尊心,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尊重。

不分场合地惩戒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良的结果:一种是偶尔犯规的学生当众丢面子,心灵受到伤害,渐渐变得自卑了。

从陶行知的四块糖谈教育惩戒的艺术

从陶行知的四块糖谈教育惩戒的艺术

从陶行知的四块糖谈教育惩戒的艺术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高中教师,面对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学生犯了错,该怎样去“惩罚”,对此很有一吐为快的冲动。

教育惩戒作为教育激励的方式之一,是不能随意放弃的,而如何恰如其分的运用教育惩戒显得格外重要。

提到教育惩戒的艺术,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想起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石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并让男生到校长室。

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经在那儿等候了。

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的接过糖果。

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学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

”陶先生拿出第四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糖发完了,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个故事中,陶行知先生在“一团和气”中惩戒了这位犯错误的同学,既客观的帮助他分析了错误上的原因,又点明了这名学生身上体现出的优点(正义感),并用四块糖做奖励,真可谓寓惩于奖,奖惩结合。

这种情形下,这名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批评,必有如沐春风之感。

我们可以想象,这名接受了批评的学生,一定会痛改前非,不会用暴力解决纷争了,而他身上原来就有的正义感必将得到发扬光大!陶先生“四块糖”的故事,给我们广大教师在运用“惩戒”手段时以下启示:一、教育惩戒必须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

如今的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独生子女,具有非常强的自尊心。

他们希望我们关心他,尊重他,理解他,尤其是犯了错误时。

我们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归根到底就是对其人格的肯定和敬重,尊重他们应有的权利,不能让他们在在同学面前“跌面子”。

我们应该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我们对他们严格要求是完全正确的,但一定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中透爱。

教师怎样实施教育惩戒

教师怎样实施教育惩戒

教师怎样实施教育惩戒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对话,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这种教育理念同人的本质中固有的希望被尊重、被承认的需要是相一致的,它有利于促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但近年来,由于学校、教师涉诉案件不断增多,为了减少麻烦,降低职业风险,学校、教师在尊重学生权利的过程中,又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重奖励轻惩戒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惩戒教育”的现象。

而“无惩戒教育”对于成长中的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那么,在目前教育惩戒法律规定缺位的情况下,教师怎样实施教育惩戒呢?1、作为施惩方的教师要明确教育惩戒和体罚的差异教育惩戒与体罚的概念内涵是不同的。

“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法对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进行惩戒。

它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戒”的行为为结果。

而体罚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的肉体和精神施加直接侵害,通常伴有损伤学生的身体和侮辱学生的人格的言行。

它是以惩罚为手段,以侮辱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结果的。

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心悦诚服地不“愿”再犯类似的错误,而体罚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敢”再犯类似的错误。

有时候惩罚和体罚之间,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让学生抄作业,抄一遍叫更正,抄二遍叫巩固,这是惩戒,而抄十遍二十遍就叫体罚了;学生扰乱了课堂纪律,老师把他带到教室外面解决问题,或是让他到老师办公室、政教室反思,这是惩戒,而把学生赶出教室罚站甚至打骂学生就是体罚。

我们必须牢记的是,不管有多么充分的理由,任何损伤学生的身体和侮辱学生人格的言行都是体罚,而体罚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

2、要讲究教育惩戒的艺术在我国,体罚是法律明文禁止的,而对教育惩戒法律却未作任何规定,既没有禁止,也没有允许。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既达到惩戒的目的,又不违背法律规定,确实需要讲究艺术呢?魏书生在学生犯了错后,经常采用的是“善意的补偿式惩罚”:犯了小错给全班唱支歌;较严重的做一件好事补过;严重的就罚他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书。

掌握“教育惩戒”艺术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掌握“教育惩戒”艺术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掌握“教育惩戒”艺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摘要】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管理的手段,通过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掌握教育惩戒的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都是实现良好教育惩戒的关键。

教育惩戒艺术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行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促进效果。

未来,教育界应继续深化教育惩戒理论研究,完善实践经验,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教育惩戒艺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教育惩戒、学生健康成长、原则与方法、自我管理能力、激励机制、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教育艺术、促进效果、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教育惩戒的定义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方法,通常是指对学生在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或行为不端时进行相应的惩罚或处罚,以达到教育教导的目的。

教育惩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行为的严重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教育惩戒不同于简单的体罚或惩罚,它应该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规范的教育行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通过适当的方式纠正和改进。

教育惩戒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情商,必须在尊重学生尊严和人格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通过正确的教育惩戒,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幸福和成功,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各种挑战和困难,而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教育惩戒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不断面对困难和挑战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毅力和坚韧性,这些都是他们未来成功的重要基础。

如果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就很容易产生退缩、逃避或者不良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有感(二篇)

《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有感(二篇)

《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有感教育离不开惩戒,但惩戒必须有个度。

这个度如何把握?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三言两语能够道明的,更不是若干个理念、原则亮出来就能够用之四海而皆准。

但是,作为一线教师,不管是从保护自己来说,还是从“引领”社会文明来说,教师都有必要树立一些自己信奉的正确理念。

例如,遵守现有的法律,在教育惩戒过程中,绝不能出现体罚、变相体罚现象,更不能用语言侮辱学生(尽管体罚和变相体罚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教师实施相关肢体教育过程应该得到学生的接受、理解,否则宁可无为);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实施惩戒绝不能采用连坐方式,这一方式早已被历史所摒弃;遵循心理学、教育学规律,以及遵守基本的伦理准则,切实明白惩戒是一种手段,教育才是目的,等等。

有了正确的理念引导,我们才能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避免情绪化、躲开浮躁,至少可以少犯错误,或者说把错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其中,有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惩戒方式很值得一提,这一惩戒方式不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仁者见智智者见仁”,甚至是“仁者见仁也见智智者见智也见仁”。

这一惩戒方式就是适当地“罚款”。

在第三章第七节,郑老师对“罚款”的惩戒方式几乎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其中给出了6条鲜明的理由(如果加上不够鲜明的部分,那么可能多达十多条理由)。

然而,在第二章对“温馨班规”的点评中,又见这样的评论“如果有学生对违反班级规约,对班级规约认可的一定范围内的财产方面的惩罚、体能方面的惩罚可以由学生选出的惩戒委员会操作,由教师予以适当的监督。

”可见,既是是同一个人,对同一惩戒方式都可能出现“矛盾”的现象。

但我想,这也正好符合哲学里的矛盾论——辩证统一的两面在斗争中推动事物的发展。

我在现在的班级管理中,也采用了“罚款”的惩戒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甚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理念的引领作用。

首先,考虑到对学生惩戒不能转嫁给对父母的惩罚,希望得到家长的有机配合。

《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有感范文(2篇)

《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有感范文(2篇)

《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有感范文当今中国教育惩戒状况可以概括为:法律上严格禁止体罚,但又默认惩戒的必要性;体罚和惩戒的定义模糊,关于惩戒措施也没有制定相关法律程序。

自从法律上严格禁止体罚以来,关于教育惩戒可划分以下三个时期:早期,严重的体罚现象在中小学教育还极为常见,而且多以学生和家长忍受这一做法收场,这是严重体罚依然盛行的时期;中期,随着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的增强(实际上,更重要的是随着教师经济、政治地位的下降),学生和家长不再忍受体罚行为,最终学校或教师违反相关法律接受相应的制裁收尾。

这是学校或教师以“血”的代价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期。

后期,在校学生出现相关问题,社会与媒体多半把矛头指向教师,特别是教师屡背“黑锅”后,教师逐渐放弃教育权力,中小学教育出现新的乱象。

这是学校或教师处在极为尴尬的心理状态时期。

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就全国来说,不同地区处在不同的时期。

但总体上呈现这样的规律:发达或较发达的地区,多数处在后期;落后或十分落后的地区,还处在前两个时期;区级以上城市,多数处在后期;落后的县城、镇和农村多数处在前两个时期。

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教育惩戒的演变具有规律性。

中国的任何问题,影响因素都是复杂的,越是复杂的问题,往往就更体现统计上的规律性。

可以预见,以上三种时期将较长久的存在,然后集中于后期,并保持一个更为长久的时间。

当然,一旦国家规范相关法律,对体罚和惩戒做出严格的界定,并且规范惩戒的法律程序,那么很快就会结束这三种时期,走进理性、规范的教育时期。

然而,这将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民族里,一个全面合理、长期有效的法律条文是难产的;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国度里,社会文明发生突变是幻想的。

然而,在教师行驶教育权力,特别是惩戒权力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和保障的条件下,教师履行职业历史使命是伟大的,因为这是十分艰难的,是所谓的“艺术性”、“智慧性”难以克服的。

尽管如此,教师就从保护自己的最低标准来说,在工作中都必须具有艺术性和智慧性。

教师惩戒权运用的原则

教师惩戒权运用的原则

教师惩戒权运用的原则惠阳一中实验学校梁志军教师惩戒权是教师依据教育法规和教育原理,对行为失范的学生采取恰当方式进行惩处,以达到教育和警示作用的权力。

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但是,教师运用惩戒权时,由于缺少政策的明晰规范与界定,常导致滥用、错用惩戒权的现象,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教师职业声誉。

部分教师忌惮惩戒学生可能背负侵犯学生权益的罪名,干脆放弃行使惩戒权,从而使学生缺乏对规章制度的敬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笔者认为,惩戒权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必须恰当运用的权力,只要把握好运用的原则,教师完全可以庄严地行使惩戒权。

教育性原则。

惩戒学生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更好地遵循集体的规范,教育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习的任务。

教师行使惩戒权必须明确基本的理念:为了教育而惩戒,避免为了责罚而惩戒。

为了教育的惩戒是以教育为目的,它承载着具体而鲜明的教育内涵:不能这样做,否则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一定代价;犯错误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遵守规则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集体等等。

为了责罚的惩戒是只惩不教,劳学生体肤,伤学生心理,宣泄教师的怒气,显示教师的所谓尊严。

为了教育的惩戒才能彰显惩戒的积极作用,为了责罚的惩戒只会减损学生对教育的认同度。

因此,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要充分考虑怎样才能对犯错学生本人及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选择好恰当的惩戒方式与内容。

尊重性原则。

惩戒教育和尊重教育并非水火不容。

尊重教育并不意味着不能惩戒学生,惩戒教育也不能说是不尊重学生。

惩戒教育和尊重教育相结合,会增强惩戒教育的效果。

比如,在惩戒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尊重犯错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尽可能地呵护其自尊,学生会感觉到教师的惩戒是对事不对人,从而乐于接受惩戒,进而乐于改正错误。

对犯错学生进行批评,并给予一定的惩处,是教师管理班级常用的手段。

鲁迅说过,恐吓与辱骂绝不是战斗。

同样,责罚和辱骂并不是惩戒教育。

教师有对犯错学生进行批评、惩处的权力,但是,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且无损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需要艺术性的“惩戒”
在长期的工作过程,我深刻感受到:管理物品和管理人差异巨大。

物品摆放好了,它就按你的意愿搁在那里,而人确实很复杂的。

尤其在管理学生方面,太难了。

个人觉得,光有赞美,而没有惩戒的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

当然,惩戒更需要艺术性。

第一,要明确的一点是: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犯的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应以“关心学生、谋求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要让学生知道,“惩罚”是为他好,自己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二,“惩罚”要适度。

我们应该把握“是否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这样一个度。

不能把“惩罚”变成“体罚和变相体罚”。

在恰当的场合,根据学生错误的大小、学生个体的差异,施以训斥、批评、压制爱好、故意忽略……等不同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味激励、赏识所不能代替的。

但如果“惩罚”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即使不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同样是不可取的。

第三,“惩罚”要“因材施罚”。

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批评,离家出走了;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羞辱,知耻后勇,取得了成功。

同样的“惩罚”,结果却大不一样。

因此,教师在“惩罚”前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他可能会对“惩罚”作出的反应及其后果,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偏差;使用千人一面的“惩罚”方式,其结果只能是对某些学生造成刺激而对另一些则如同隔靴搔痒。

或许有人质疑这样做有悖公平,但公平不是不顾对象的一刀切,只要我们的“惩罚”能以“关心学生、谋求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既“不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又达到惩戒的目的,就不能说不公平。

第四,“惩罚”要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当老师对学生实施惩戒,就是要遵循这一原则。

老师先把惩罚量往大里说,而当学生在接受惩罚过程中,老师要找个理由去减轻惩罚量。

这样先紧后松,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学生甚至会有感激你的想法。

在惩戒过程中,切忌不断加量。

这样会引起学生更多的对抗心理。

所以,现在的教师应该考虑的不是该不该“惩罚”,而是如何艺术的“惩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惩罚”作为教师个人的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个人感情色彩,稍有不慎,就可能过岗过线。

因此,教师可以“惩罚”学生,但必须慎重,更要有艺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