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
1.每到秋收时节,一些农村就开始焚烧秸秆,造成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请你针对农村焚烧秸秆形成的环境污染做一次访谈,设计三个访谈问题。

要求: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有层次性;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采访问题:
答:(1)
(2)
(3)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什么是“乡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说它“深切”,是因为乡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像①,不知不觉就会涌上心头——“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②,是因为思念不得,又难以割舍,只有魂牵梦绕,甚至以泪洗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乡愁,包含着对家乡故物、故人的思念。

故物、故人,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③。

故乡的方言土语、风土人情、剪纸年画、民间小调,特别是节日、庆典、歌谣、戏曲,都是游子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

答:①


3.雪莲中学高一9班某次班会,模仿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模式举行活动,受邀的一位“阅读者”,朗读了新疆籍演员陈建斌的作品《给那个谁的第一首诗》:…………
八家户我的小村庄/庄稼地已盖满了房/只有月光闪耀着还和从前一样/
八家户我的小村庄/白瓷砖已贴满了墙/只有雪花飘落着还和从前一样/
乌鲁木齐/你的名字就是美丽的牧场/
望着天上下的雪/他比不上我家乡的大/这里的酒也比不上我家乡的烈/
望着姑娘的眼睛/她比不上我家乡的野/她们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倔/
写到这儿我的泪水流淌/有多少时光已被我淡忘/
我想着我看着镜子里的我/和我们村的那个谁一样
请根据这位朗读者朗读的内容,给这次朗读活动提炼一个主题词,并围绕主题词补写一段鲜明、生动的开场白。

(80字左右)
答:
4.某校高一年级开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若拟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你应该掌握哪些访谈技巧?储备哪些相关知识?
答:
(2)采访过程中,若遇到以下问题,你该如何应对?
①如果采访对象紧张或拒绝回答该怎么办?
答:
②如果采访对象答非所问怎么办?
答:
③如果采访对象语速太快,记不下来怎么办?
答:
(3)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

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答:
5.在返乡调查过程中,家乡的许多风物,如一个挂在秋日枝头的柿子、秋天落叶后的白杨、村中的老槐树、高大的银杏树、老牛、锄头、镰刀等农村的动植物以及农具,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请参照下面的诗歌,自选一个事物,写一首短小的现代诗歌,以备编入《家乡风物记》诗集。

要求:事物必须明确;运用比喻或拟人手法;不必仿照示例句式;不多于10行。

示例:
枫树
真是一个淳朴的
山里女子
秋风,一句悄悄的情话
便让她羞红了
整个季节
答:
素养提升练进阶训练第二层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很少有哪种日常行为能够像阅读一样,在古今中外都备受推崇。

这或许是因为,人类渴望脱离蒙昧,以智识推动进步,以经验丰富阅历,而阅读是获取新知、拓展生命广度最为便利的方式之一。

又或者,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抵抗世俗的姿态,意味着不愿淈泥扬波、蹉跎时日,而是沉下心来思索和审视,以此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对过去的读书人来说,“书籍是随身携带的精神圣殿”。

而在今天,阅读被许多人寄予了在信息洪流中摆脱焦虑、于①中栖息身心的厚望,但不能忽视的是,当技术发展给阅读带来便利之余,也存在着与阅读原本承载的价值②的隐患。

越来越多的工具试图“帮助”人们提高阅读效率时,殊不知这些精神“速食”也让原作
的营养白白流失。

用半个小时说完《红楼梦》故事梗概,如何传达出那些藏在桃花流水间的百转千回,那些锁在朱门深院中的雅趣,那些掩在夜幕重帘下的荒唐与空寂?在通勤路上听完一本《人类简史》,要是当作背景音乐而不入心,那么所谓的利用碎片时间去“阅读”,恐怕也只能沦为③的笑话。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②③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组成,但第一处主语“人类”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那些”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近日,某联合团队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中发现,保持喝咖啡的习惯将有助于降低痛风发病的风险。

研究团队通过对超过15万人的咖啡饮用习惯和痛风发病风险进行关联研究,发现长期饮用咖啡有助于缓和痛风的发病,并认为今后通过对咖啡成分的分析,或许能够揭开痛风发病的机理原因和预防方法。

众所周知,血液里的尿酸升高,大量的尿酸随着血液循环抵达人体的各个关节,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痛风。

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会转化为嘌呤,导致尿酸升高。

因此,①,痛风病人是不能喝咖啡的。

②,此前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证明,咖啡对预防痛风有益,但却缺乏相关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支撑。

此次,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针对超过15万以上研究对象的三项数值,每周包括饮用咖啡次数、尿素指数和痛风发病风险进行研究,并将每周饮用咖啡的次数从0次到7次列为八档,发现一周内每多喝一天咖啡,痛风发病的风险就能降低约25%。

至于每天喝几次、喝多少咖啡则不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研究者认为,饮用咖啡的行为并未影响到尿酸数值的高低,③。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4个字。

答:
4.“咖啡因”因和“咖啡”相关而得名。

与此类似,“掉书袋”源自“书袋”。

请简述“掉
书袋”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答: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课外拓展深练
《涧溪春晓》是《人民日报》记者徐锦庚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文章报道了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徐锦庚眼中,三涧溪就是中国乡村的缩影。

文本展示的既是一位村官(高淑贞)的奋斗历程,也是一个村庄的治理故事。

记者:您从何时开始有创作这部作品的计划?
徐锦庚:2019年9月,中国作协启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我领受的任务就是采写三涧溪。

我对三涧溪并不陌生。

我在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工作12年来一直关注这个老典型,多次安排记者去采写,还率分社党员骨干去参观学习。

我最初的打算是,挖掘扶贫脱贫素材,讲好勤劳致富故事。

然而,当我融入三涧溪,触摸其灵魂深处时,渐渐有了新的感知。

记者:三涧溪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
徐锦庚:三涧溪曾经“阔”过。

老铁匠马世昆在改革开放初期组建了钢铁冷断加工队,带领乡亲走南闯北,1979年为集体创收18万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集体经济厚实,村民生活富裕,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三涧溪陷入混乱,违法乱纪不断,村庄脏乱不堪,村支书像走马灯似的连年更换,村集体欠债严重,成了个烂摊子。

2004年,乡村女教师高淑贞临危受命,回到三涧溪担任村支书。

15年来,她强班子,治村容,勇担当,敢亮剑,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敏锐把握机遇,顺势而为。

三涧溪逐渐走出泥淖,再次脱贫致富,村集体净资产上亿元,人均收入2.8万元,还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平安家庭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殊荣。

2019年底,就在我采访时,三涧溪又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涧溪的贫富交替有迹可循:过去贫穷,是因普遍贫困、苦无出路;脱贫致富,靠的是
苦干苦熬,勤劳致富;后来返贫,乃因人心涣散;再后来脱贫攻坚,是受益于国家扶持、区域优势。

自2003年以来,连续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皆关注“三农”,近年更是倾力扶持,多方力量叠加,乡村躬逢盛世。

作为章丘的城郊村,三涧溪被征土地多、就业机会多,脱贫水到渠成。

所以,三涧溪的脱贫攻坚有其鲜明特点:不仅由“穷”到“富”,更是由“乱”到“治”。

换言之,其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治理能力、提升文明素养。

鉴于此,我改变创作初衷,围绕八字着墨:成风化人,由乱到治。

记者:报告文学写作也需要写好典型人物,高淑贞是怎样一个典型?
徐锦庚:雁飞千里靠头雁,要当好乡村领头雁,尤为不易。

在乡村领头雁群体中,高淑贞是鲜明独特的“这一个”。

三涧溪是个大村,有3 000多人,“苗不一样齐”,历史遗留问题多。

但高淑贞总是以昂扬向上的姿态,遇到困难不躲,遇到障碍不绕,敢碰硬,不退缩,头拱地,往前冲。

高淑贞为了解决问题,能伸能屈,原则问题寸步不让,策略问题灵活机动。

她深知,三涧溪由富返贫的症结是组织涣散、人心浮动。

所以,她想办法把人拢起来,人尽其才。

她说:“如果只盯着人的缺点,天下无可用之人;如果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到处是可用之人。

对这些小年轻,你推一把,就是对手;你拉一把,就是朋友。

”几句平实话语,道出用人精髓。

记者:高淑贞的工作成绩有目共睹,从中也体现出了她的担当作为。

徐锦庚:农村脱贫攻坚,关键在于领头雁担当作为。

担当作为正是高淑贞的亮点。

高淑贞先在娘家村,后在婆家村,一干二十年,清路障,拔穷根,换班子,摸家底,建公寓,盖澡堂,修学校……一桩桩,一件件,之所以能善作善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她躬身入局,担当作为,不怕跑断腿,不怕磨破嘴,始终激情洋溢,就像不知疲倦的陀螺,一个人带动一村人。

高淑贞干中学、学中干,境界逐步提高,从自发上升到自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成为信念。

涉及村民利益,她总是一碗水端平,努力写好“公”字。

脚跟站得正,说话有人听。

她能一呼百应,威信就是这样建立的。

高淑贞政治站位高,机遇意识强,不逞匹夫之勇,巧妙借力使力,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每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出来,她先学深悟透,活学活用,从字里行间寻找村庄发展新机遇。

正是高淑贞抢抓机遇,尽心尽责,谋事有基,成事有道,得到上级鼎力支持,才使村庄“一步跨十年”。

记者:中国乡村急剧变化,处于多年未有之大变局,亟待新的治理方式。

您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看到脱贫要面对哪些难点?
徐锦庚:过去,人们为生计疲于奔波时,文明素养容易被忽略。

如何提升农民文明素养、
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既是后脱贫时代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现代农村的主要矛盾。

乡村人民进入现代社会后,思想观念仍在缓慢转型中,“身子已住楼房,头脑还在平房”。

同时,在乡村,矛盾纠纷由过去的家庭、邻里矛盾为主转变为经济纠纷居多,化解难度增大。

另外,大批农村精英迁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缺乏生机活力,治理人才短缺,治理主体弱化。

(摘编自《徐锦庚:破译乡村治理的“密码”》)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锦庚领受了采写三涧溪的任务,将其命名为《涧溪春晓》,作品的成功源自徐锦庚对三涧溪村的深入了解和长期关注。

B.目前,中国乡村急剧变化,正处于多年未有之大变局,村级管理亟待探索一套新的治理方式,三涧溪村的成功为此提供了借鉴。

C.三涧溪村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富村,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思想陈旧,方法失误,村民再次陷入贫困。

D.徐锦庚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涧溪春晓》,独辟蹊径,把主题指向“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治理,揭示了目前中国乡村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涧溪村再次脱贫致富,有多方面的因素,当然,与其处在章丘的城郊,被征土地多,就业机会多也不无关系。

B.一个好的村干部,应该在干中学、学中干,逐步提高境界,敢碰硬,不退缩,既要坚持原则,也要有灵活的方法。

C.目前,农村的矛盾纠纷由过去的家庭、邻里矛盾转变为经济纠纷,矛盾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化解难度增大。

D.怎样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既是农村当前的主要矛盾,也是后脱贫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锦庚对三涧溪熟悉,在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工作12年来一直关注这个老典型,说明他心系乡村脱贫,关注乡村变化的题材。

B.乡村女教师高淑贞之所以能带领三涧溪村再次脱贫致富,主要原因是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村庄的群众和前来投资的企业。

C.高淑贞是一个具有尽心尽责、敢于亮剑、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把握机遇、顺势而为等特点和优秀品格的人。

D.这篇访谈语言朴实,但不乏生动形象之处,如乡村俗语的运用和标题“破译乡村治理的‘密码’”的比喻,都能增添语言魅力。

9.这篇访谈中,记者的提问有哪些技巧?
答:
10.三涧溪村再次成功脱贫致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
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基础积累练
1.答案:(1)雾霾天气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您是如何应对雾霾天气的?(3)您认为消除雾霾天气,我们普通民众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
2.答案:①味道一样随处飘散②之所以忧伤③更是两者结合起来的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准话题,从语境的和谐、逻辑的合理、前后的照应等角度分析。

①处前有“像”字,表明此处应填写一个比喻句,再结合“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可知应填句子格式为“……一样……”,并且要与后面“不知不觉就会涌上心头”照应,如“味道一样随处飘散”。

②处上文说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再根据“说它‘深切’”、②前的分号、下文的“以泪洗面”,可知此处是分两点来说明乡愁,一是“深切”,一是“忧伤”。

故此处应填“之所以忧伤”一类的内容。

③处上文说“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下文列举了与故乡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故此处应填“更是两者结合起来的文化”一类的内容。

3.答案:主题词:怀旧(或故乡、故土、思乡、青春、时光、回忆等均可)
开场白: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多么好,而是因为那个时候你年轻。

我们一直念念不忘的,不仅是曾经美好的时光,还有层层叠叠被珍惜的过往。

怀旧,怀念那段老时光,怀念
那时旧模样。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首先是提炼主题词,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和从前一样”“我的小村庄”“时光已被我淡忘”,可提炼“怀旧”或“故乡”“故土”“思乡”“时光”“回忆”等主题词,写开场白注意紧扣主题词的内容,然后引出后面的诗歌,从语意上要和后面的诗歌有联系,注意文采。

可在开场白中适当引用诗歌中的句子。

4.答案:(1)①访谈之前要作充分准备。

可以查阅相关材料,也可实地考察风景名胜、建筑设施,或走访本地博物馆和档案馆等。

先要了解采写的对象,确定访谈的主题(如家乡名称的来历和演变、家乡的历史传说等),然后拟定访谈提纲,根据访谈主题选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并征得对方同意。

②访谈中提出问题应具体明确,切忌笼统、含糊不清。

可将问答变为交谈,使访谈气氛融洽一些。

交流中要注意倾听受访人的看法,随时给予积极回应。

访谈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访谈记录,整合访谈内容,为“志”的写作准备好基础材料。

③了解“志”的概念。

“志”是记述、记载的意思。

记述的人物,既可以是历史名人,也可以是有一技之长或有独特经历的普通人;风物,既可以是家乡的建筑、特产、老物件,也可以是传统习俗等。

④把握“志”的特点。

“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明,在记述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

记述人物,要写清楚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突出他对家乡的贡献或影响。

记述风物,要写清楚其来源、特点、文化价值等。

(2)①说明采访的目的,打消对方的疑虑,从而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态度要谦恭温和,做到尊重对方、关心对方、理解对方。

②不要急于打断对方的讲话;待对方把这个话题讲完,抓住时机把话题引回来。

③学会记录最重要的话,并根据自己的采访主题进行提炼、概括;可借助录音设备。

(3)(示例)①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②从这件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
③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哪些建议?
5.答案:(示例)
老槐树
静静地伫立在村头
守望那离家的游子
骄阳下
洒下一地诱人的清凉
为我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解析:解答此题,先熟悉农村具有代表性的风物,如“老牛”“锄头”“镰刀”;再按照要求,用诗的形式将这些风物蕴含的象征意义表述出来。

素养提升练
1.答案:风云变幻背道而驰自欺欺人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在信息洪流中摆脱焦虑”和“于……中栖息身心”可知,顿号连接的两句应为并列句式,故所填成语应与“信息洪流”对应,形容复杂的情形,可填写“风云变幻”,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复杂多变。

第②处,根据空前“原本”和空后“隐患”可知,此处所填成语应形容与“阅读原本承载的价值”相反的结果,故可填写“背道而驰”,形容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第③处,根据前文“要是当作背景音乐而不入心,那么所谓的利用碎片时间去‘阅读’”和空后“笑话”可知,此处所填成语应形容空前所提及的阅读方式没有效果,故可填写“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2.答案:①第一处是长句,“人类”作为主语总领全句,表意紧凑,简洁连贯,为后文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作铺垫。

②第二处是三个并列短句,连用三个“那些”,既富有节奏感,又着重强调了借助工具快速阅读的弊端,即精神“速食”无法传达出文学作品的深厚内涵。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应分析画横线的两处句子在句式上的不同,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二者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

第一处:从句式上来看,此句为长句,以“人类”作主语,领起三个分句,后两个分句省略主语,使句子表意紧凑,简洁连贯,一气呵成;从内容上来看,此句意在说明人类对知识的渴求,为后文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作铺垫。

第二处:从句式上来看,此句为三个并列短句,将主语“那些”多次罗列,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从内容上来看,结合前文“越来越多的工具试图‘帮助’人们提高阅读效率时……用半个小时说完《红楼梦》故事梗概”可知,以三个分句“……百转千回”“……雅趣”“……荒唐与空寂”详写《红楼梦》中的意趣和内涵,着重强调了借助工具快速阅读的弊端。

3.答案:①从理论上讲②然而令人意外的是③但痛风发病的风险却呈下降趋势解析:第①处,根据空前“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会转化为嘌呤,导致尿酸升高。

因此……”
可知,前文从理论角度说明了痛风病人不能喝咖啡的原因,故此处可填写“从理论上讲”等意思相近的语句。

第②处,根据空前“痛风病人是不能喝咖啡的”和后文“咖啡对预防痛风有益”可知,此处前后内容所表达的意思相反,故可填写含有转折之意的语句,即“然而令人意外的是”。

第③处,此处位于句末,故应为总结性语句,根据前文“发现一周内每多喝一天咖啡,痛风发病的风险就能降低约25%”等研究结果分析可知,此处应填写“但痛风发病的风险却呈下降趋势”。

4.答案:含义:“掉书袋”讽刺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学问。

得名缘由:“掉书袋”根据其字面义而得名,即装书卷、文件的口袋散落在地,引申指引用古书词句,卖弄学问。

解析:根据题干中“相关而得名”“源自”可知,“掉书袋”与“书袋”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故可根据“书袋”来推导“掉书袋”的含义。

“书袋”指装书卷、文件的口袋;“掉书袋”因其字面义而得名,即把装书卷、文件的口袋散落在地,由此可引申为讽刺人喜好引用古书词句,卖弄学问。

5.答案:针对超过15万研究对象的三项数值,包括每周饮用咖啡次数、尿素指数和痛风发病风险进行研究。

解析:原句中存在两处语病:①“超过……以上”语义重复。

“超过”本有“到达……以上”之意,故应删去“超过”或“以上”其一。

②语序不当。

频率副词“每周”应紧跟被修饰成分“饮用咖啡次数”,故应将“每周”放在“包括”之后。

6.答案:C
解析:“由于思想陈旧,方法失误,村民再次陷入贫困”错误,根据原文,再次返贫的原因是人心涣散。

7.答案:C
解析:“矛盾纠纷由过去的家庭、邻里矛盾转变为经济纠纷”错误,原文是“由过去的家庭、邻里矛盾为主转变为经济纠纷居多”;另外,“矛盾错综复杂,涉及面广”文中也没有体现。

8.答案:B
解析:原因范围缩小,“主要原因是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村庄的群众和前来投资的企业”不能得到前面的结论。

还应该有国家政策扶持、工作有方法、善于学习等。

9.答案:①单刀直入,直奔主题。

不拐弯抹角,直接对《涧溪春晓》创作的问题进行提问。

②由浅入深,符合逻辑。

先问《涧溪春晓》的创作,接着问三涧溪脱贫,然后问高淑
贞是怎样一个典型,最后问采访和写作过程中看到脱贫要面对哪些难点。

依照逻辑顺序,层层深入。

③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关注中国乡村脱贫、乡村治理的热点问题。

④问语简洁,一目了然。

记者的提问,语言简洁,一目了然,便于回答者有针对性地答复。

10.答案:①三涧溪村的脱贫致富,得益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赶上改革开放好时代,三涧溪村人抢抓机遇,搭上国家政策顺风车。

②三涧溪村的跨越发展,得益于三涧溪村有一个担当作为的“领头雁”和强有力的村班子。

③在脱贫攻坚中,三涧溪村注重提升村民素养,从“富口袋”转向“富脑袋”,走在其他脱贫村的前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