菉竹山房读后感
《菉竹山房》
《菉竹山房》
(一)理解:
《菉竹山房》中的悲剧的社会根源。
这是一个恋爱、婚姻悲剧。
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社会。
在那个社会里,是容不得男女自由恋爱的,更不要说少男少女一时冲动野合于后花园,那是人人鄙夷的。
在那个社会里,让女子抱着死去男人的灵牌做新娘这种扼杀人性的荒唐之举反而会得到嘉许。
从此,二姑姑在枯寂阴暗的老宅中销蚀尽青春年华。
这是封建社会和礼教造成的悲剧。
(二)简析:
结尾窥房在人物刻划和艺术结构上的作用。
窥房将小说前文渲染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森森鬼气推到了极致,同时,又突然逆转,以来窥房的是二姑姑主仆二人。
这一结局,在艺术上出奇制胜,在思想上发人深省。
窥房使鬼气转化为人气,使两个生活在非现实境界中的女人,表现出最为世俗的欲望,鬼脸一晃,晃出了人性的微光,晃出被礼教牢笼禁锢成鬼的躯壳中,一颗灼热的充满人欲的心灵。
自然,这一晃,使读者在小说喜剧性的结尾中,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
(三)论述:
分析作品以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表现悲剧的艺术特色。
小说不在悲剧故事上多化笔墨,也不在悲剧人物性格的
刻划上尽遣才华,而是着重于悲剧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
阴森的住地,尘封的住房,作伴的生物,姑爹的鬼魂一切是那样的死寂与恐怖。
在那古墓式的环境中,生活着曾是十分心灵手巧的美丽姑娘,她们被摧残、扭曲成了充满鬼趣的人,其沉重的悲剧气氛令人窒息。
窥房将神秘恐怖的环境气氛渲染到了极致,然而,鬼气向人气发生了转变,使我们看到了充满鬼趣的女主人公其内心深处的人欲的涌动。
在此,悲剧的冲击力再次震撼了我们。
菉竹山房
.分析《菉竹山房》以环境气氛的渲染表现悲剧的艺术特色。
《菉竹山房》描述封建时代一个恋爱、婚姻的悲剧。
封建礼教毁灭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幸福,使女主人公过了一辈子几乎是与人世隔绝的孤寂的墓中人似的生活。
小说并不在这一爱情悲剧的故事上多化笔墨,而是着力于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
作者是这样描写菉竹山房的住宅环境的:“屋子高大,阴森”“一种与陈腐的土木之气混合的霉气扑满鼻观。
”这尘封的住房不仅是二姑姑悲惨命运的见证,更是她悲惨命运的象征。
陪着她住在这座大屋里二十多年的丫头兰花,深情也同样凄幽。
陪伴她们的还有壁虎、蝙蝠和燕子,在兰花轻唤燕子的悠悠长叹里,细致入微地渲染出她们的孤独和寂寞。
尤其是二姑姑异乎寻常地谈起阴间的丈夫,那个沉于扬子江底的亡灵,不仅常会梦见,而且好像真的会每年回家“公子帽,宝蓝衫,常在这园里走。
”这个在精神上以“鬼”为伴的细节,令人揪心地表现出二姑姑孤寂的绝望的悲哀。
这锁闭、尘封的大屋,散发着陈腐发霉的气息,笼罩着神秘恐怖的氛围,加上主人阴郁的神情和低幽的语调,处处让人觉出这确乎是一座阴暗死寂的坟墓,而禁锢其中的二姑姑已经是一具十足的幽灵。
弥漫在菉竹山房里的这种阴森的气氛,在作品的最后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渲染,外面“雨声虫声风弄竹声合奏起一支凄戾的交响曲”;远处二姑姑和兰花低幽地念着晚经;墙壁悬挂的《钟馗捉鬼图》上那个鬼,仿佛“栩栩欲活”;接着窗外轻微的脚步声,突然窗上露出“鬼脸”……这一切层次分明地把菉竹山房鬼气阴森的气氛进一步推向了高峰,小说对环境气氛的大肆渲染目的在于写人,因为人和环境是“相协调”的,这样就写出了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而形成的墓中人似的性格特征,揭示出畸形社会条件下病态的人生。
二姑姑的人生悲剧更加能扣动人心,发人深思。
菉竹山房读后感
菉竹山房读后感首先,我被纪晓岚对于自然的领悟所深深打动。
他善于用温婉而生动的文字描绘山水,将自然美与人文情感相结合,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山水间的恢弘壮丽和宁静深远。
他认为山水之美应当与人文之情相互照应,每一个自然景观都蕴含着千年的文化积淀,每一处山水背后都有着许多的历史和故事。
纪晓岚以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来赞美和享受自然的美,使读者能够体味到他内心丰富的情感和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领悟。
其次,我受到了纪晓岚对于生活态度的启发。
《菉竹山房》展示了纪晓岚在山中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日子,他的生活节奏慢而有序,他用每一天的清晨和夜晚来讲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他把生活当作一种修行的方式,通过与自然相互融合,与艺术相互交融,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他对于生活的态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生活并不需要太多的纷繁复杂,它可以是简单而深刻的,只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和感悟,就能够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此外,纪晓岚在《菉竹山房》中对于艺术的追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将自己的山房视为一个艺术创作的空间,他用画笔和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美的追求和体验。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修养和品味,通过艺术的修炼和创作,他寻求着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愉悦。
他对于色彩、线条和构图的讲究,以及对于每一幅画作的用心创作,都让我深受触动。
他用艺术来表达对于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使我更加明白了艺术对于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和价值。
最后,纪晓岚通过《菉竹山房》传递给我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宁静,用艺术和修养来增添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告诉我要学会在琐碎的生活中寻找美的价值和感悟,用真心和热爱对待每一个事物,才能够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这种人生哲理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它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应该朝着更加丰盈和充实的方向发展,要用心感受和体味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
总的来说,读完《菉竹山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菉竹山房
的鬼屋 2、是中心人物生活环境,是二姑姑悲 剧命运的强烈的衬托。 3、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是封建礼教 的象征
合作探究一
通过合作交流,鉴赏二姑姑是个什么样的 人
曾经: 是一个美丽聪慧、心灵手巧的少女,
擅绣美丽的蝴蝶,追求爱情。(正 常人) 变成了心灵扭曲,性格诡异古墓 如今: 中人。(怪人)
柏油路( bǎi ) 柏林(bó ) 啾啾(jiū jiū ) 愀然(qiǎo ) 颤抖(chàn ) 颤栗( zhàn ) 豆油檠 (qíng ) 擎天(qíng ) 灵柩 (jiù ) 摭拾(zhí) 修葺(qì)
初步感悟
通过阅读课文,根据你对文本的理解用 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你的感受
阴森 恐怖
合作探究二
吴组缃说:“我以为每个人都怪的很,因为 每个人都有他的特殊之处,要紧的是追究他 所以特殊的根由,要交代出这根由。把根由 找出来,这个怪处,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 你能“追究”出文中二姑姑言行“特殊” 的原因吗?
这是一个恋爱、婚姻悲剧。悲剧的根源是 封建社会。在那个社会里,是容不得男女自 由恋爱的,更不要说少男少女一时冲动野合 于后花园,那是人人鄙夷的。在那个社会里, 让女子抱着死去男人的灵牌做新娘这种扼杀 人性的荒唐之举反而会得到嘉许。从此,二 姑姑在枯寂阴暗的老宅中销蚀尽青春年华。 这是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造成的悲剧。
箓竹山房
吴组缃
《箓竹山房》是一部因其诡异的氛围而 出类拔萃的小说,小说中的女主人公, 像一朵烟花。一点点舒展开,开到花心, 无论深埋了多少憧憬,还没来得及萌发, 就这样醉眼朦胧地跌落,散金碎玉的漫 天余烬。千里之外,天空上有暗红的伤 口,细碎如环佩空寂的扣响。 ——解读吴组缃的《箓竹山房》
学习目标
菉竹山房主要内容讲解
菉竹山房主要内容讲解
故事的主角呢,是“我”和阿圆,我们俩去菉竹山房看望二姑姑。
这个二姑姑啊,她的身世那可真是充满了旧时代的悲剧色彩。
二姑姑年轻的时候,和一个年轻的书生相爱了。
那时候的爱情可不像现在这么自由,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们的爱情只能偷偷摸摸的。
后来书生生病去世了,二姑姑却还坚守着这份感情,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她选择了一种很奇特的方式来继续自己的爱情。
她就一直守在菉竹山房这个地方,仿佛是在和那个已经逝去的书生继续生活在一起。
当“我”和阿圆到了菉竹山房之后啊,就感觉这地方阴森森的。
二姑姑住的房子里到处都透着一种旧时代的压抑气息。
晚上睡觉的时候啊,还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儿。
“我”和阿圆在房间里听到了一些怪声,就像有人在外面活动一样。
这可把他俩吓得不轻。
最后啊,发现原来是一只大黑猫弄出的动静。
但这整个过程呢,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二姑姑那种被封建礼教压抑了一辈子的悲惨命运。
她的爱情被旧礼教给吞噬了,她只能在这样一个孤独、阴森的环境里,守着自己那已经成为过去式的爱情幻想,就像这个菉竹山房一样,虽然还存在着,但充满了腐朽和落寞的气息。
这故事啊,就像是在给我们展示一幅旧时代女性被封建礼教迫害的凄惨画卷呢。
《菉竹山房》的叙述艺术
《菉竹山房》的叙述艺术《菉竹山房》这本书,初读它,你可能会觉得平淡无奇。
细读它,却又发现其中韵味无穷,内蕴丰富,足以让你掩卷长思。
当年龄尚小的读者们随着主人公游览、漫步于园中时,常常会感到困惑,不知所云,仿佛有双看不见的手在牵引着你;当他们再次阅读时,会恍然大悟,原来主人公被林泉生活陶冶出来的情操与胸襟,原来主人公由艺术感知所激起的对自然、对艺术的热爱,都是由这“无心插柳”的小事引发出来的,而非通过什么精心布局。
那么,在这一系列的故事背后究竟有何寓意呢?我想叙述艺术就是在作者对生活有了一定积累、认识后,用语言对外物进行艺术性地描绘和刻画,使文章或者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更有说服力。
比如在《爱心树》中,文章用三个层面——对爸爸为病人去四处借钱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从而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对住院的妈妈精心护理,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对别人的帮助;最后以主人公把捡到的硬币放在邮筒里寄给了灾区的孩子来收尾,表现了一颗拳拳之心。
三个层面可谓相辅相成,彼此衬托,具有深度的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因此,在写作中叙述艺术的运用必须要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适合写作者的个人风格。
如果脱离了实际,过于随意,不考虑作品的整体感受,则必然会弄巧成拙。
譬如同样是主人公,李白的诗与陶渊明的诗在叙述方式上便有很大的差异:李白的《行路难》是直抒胸臆,笔酣墨饱,把满腔悲愤喷薄而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则如潺潺流水,宁静优美,语气中透露出淡淡的失落。
又如苏轼的《赤壁赋》,一开始就赞叹周瑜的文采风流、英雄气概,从而引出对赤壁美景的赞叹;然后才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般地将东坡如何“点燃”一艘大船,“激起”惊涛骇浪,“回旋”惊魂动魄的场面,把三国历史演义般地再现在读者眼前。
因此,叙述艺术需要我们在实际中不断摸索。
《菉竹山房》的叙述艺术,用一句话总结:将平凡的事情讲的有声有色,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入情境,领略主人公与众不同的情操。
这就是本文的叙述艺术。
吴组湘《菉竹山房》解读
吴组湘《菉竹山房》解读《菉竹山房》是吴组湘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33年。
情节不太复杂,讲的是新婚夫妇“我”和阿圆从城市回到老家,受二姑的邀请,去她家小住。
二姑年轻时曾与鼠族学塾中的一个聪明少年的门生相恋幽会,“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后,“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
不幸的是,她的情郎在“赴南京应考”途中“翻船身亡”。
19岁的二姑闻耗自缢,被救活。
少年家与女家经过商议同意后,二姑抱着灵牌做了新娘,一直孤寂地生活在“一丝阳光也晒不下来”的灰暗阴森的菉竹山房里。
二姑和丫头兰花的行为古怪,把“蝙蝠”叫“福公公”,“燕子”叫“青姑娘”。
少年也去世20余年了,二姑和兰花却还说姑爷经常回来,“公子帽,宝蓝衫,常在这园走”,就连给“我”们用的蚊帐也“是姑爷的蚊帐”。
晚上天气突变,使本就有些“鬼气”的菉竹山房气氛更加阴森恐怖。
本来已惊恐万状的一对新人,忽然听到窗外“如鬼低泣”的“低沉的戚戚声”,并看到窗上印露着的鬼脸。
“我”壮起胆子,推门而去,门外的两个“女鬼”竟是二姑和兰花。
原来她们在门外偷听窥视新婚夫妇房中生活!小说通过对菉竹山房这一中心的描写,营造了人物生活的环境与气氛。
写菉竹山房正是为了突出生活期间唱的主人。
景物与人物有着互渗和比喻关系。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设置了第一人称的“我”作为叙事者的视角,以“我”和妻子阿圆去看望抱着灵牌做了新娘的二姑为线索,来写“我”和阿圆所听到、看到的主人公二姑的故事。
另外,第一称叙事者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巧妙地进行了视角转换,呈现出叔祖、少年家等次要人物角色视角。
在二姑的心目中,她和已亡人之间是人鬼情未了似的爱情;在次要人物角色的视角下,二姑和少年之间演绎的是“伤风败俗”的故事。
本文的叙事者是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
作者设置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的目的,显然是不希望读者从叙事者的角度看待二姑。
这也正是第一人称叙事者带来的“距离控制”的美学效果。
第一人称叙事的美学效果即是拉开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叙事者成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中介,这一中介的存在使读者不会把小说中的叙事者的观点误认作是作者本人的思想态度。
菉竹山房读后感
菉竹山房读后感《菉竹山房》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代表作之一,其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和诗情画意的山水世界。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其影响,感悟颇深。
小说以描写主人公菉竹山房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修身养性、与朋友的交往、与自然的交融等情节,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小说中,主人公以清静淡泊的心态对待世事,不受尘世纷扰的干扰,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境界,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在菉竹山房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
主人公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功名所困,他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坦然面对人生的得失,不为外物所动。
这种淡泊的心态,让我深受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功利和名利所困扰,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享受,却忽略了心灵的修养和内心的平静。
菉竹山房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另外,菉竹山房中的自然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水的风光、花鸟的变化,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菉竹山房告诉我们,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菉竹山房是一部充满禅意和诗情画意的小说,它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和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部小说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以菉竹山房中的主人公为榜样,修身养性,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
菉竹山房赏析
小说是用第一人称的自叙,讲述了我与新婚妻子阿圆画家后到二姑姑家探亲居住的一段经历,没想到在那却遇到了“鬼”。
《菉竹山房》整体上给人一种阴森幽悚、鬼气笼罩的感觉。
小说中的事发地是座大宅院:菉竹山房。
这座房宅给我的模糊的印象是“阴森敞大的三进大屋,那间摊乱着雨蚀虫蛀的古书的学房,以及后园中的池塘竹木,想起来都如依稀的梦境”,“屋舍阴凉宽畅”,是比较美好的,但在家人亲友里却是讳谈的,何故?从后文得知这菉竹山房原来是间闹鬼的“鬼屋”。
这菉竹山房为何会成为“鬼屋”呢?二姑姑又为何在此屋一住就是几十年却不怕鬼?小说开头就讲了个二姑姑的故事,是跟蝴蝶有关的。
蝴蝶这个意象在小说里出现了两处,一处是在开篇的故事里,另一处是我在菉竹山房的邀月庐观看陈设时见到的。
蝴蝶的篇头的故事里所呈现的是传统文化里才子佳人的意蕴,但凡蝴蝶成双成对,主人事婚姻美满。
而且故事原本就是个美好的开端,因为蝴蝶——都是二姑姑在闺中刺绣——那么姿态万千,使得拜师于叔祖门下的一位聪明年少的书生心生爱慕,而且二姑姑也由于叔祖时常的夸赞芳心暗含。
这可是极其有缘分的爱情端倪,弄好了便可以成全一对幸福恋人。
但偏偏出了闹剧,这对恋人私会偷情被祖母抓住,一时间他们受尽闲言闲语,天作难合。
接着又是悲剧来临,那少年在应考途中翻船身亡,二姑姑立意殉情,幸被园丁所救,竟感动了男方家人,便征求女家同意办成二姑姑与那死去的少年的冥婚。
蝴蝶双飞,自古是爱情象征,但是也有不尽人意的。
古有梁祝化蝶的千古美传,可两人却并非生前,而是等到死后才化蝶双宿双飞。
这结局未免太过悲惨,而这篇小说里也用了蝴蝶来象征他们的爱情,可联想到梁祝,便可预知二姑姑与那少年的结果终究不会幸福。
事实也果然如此。
单飞的蝴蝶是孤苦的,而二姑姑也犹如一之单飞的蝴蝶,一生悲剧。
这悲剧为何会酿成?当初二姑姑与与少年相互倾心时为何不撮合?当他们偷换被捉时,放佚风流的叔祖虽尽力撮合周旋,但终究未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而当少年死后,二姑姑殉情未死,男方家人认为她此举“尚有稍些可风之处”,且自家人也同意其“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
菉竹山房读后感
菉竹山房读后感《菉竹山房》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部散文集,书中以菉竹山房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山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人生、自然、艺术等方面的思考。
这部散文集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散文的经典之作。
读完《菉竹山房》,我被书中对自然的描绘所深深吸引。
作者以山居为背景,描绘了山间的风景、花鸟虫鱼,以及自然界的变化。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的景色,如“山青水碧,花红柳绿”,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认为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而人应当虚怀若谷,虚心向自然学习,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除了对自然的描绘,书中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艺术的深刻思考。
袁枚在山居生活中,思考了人生的意义、生活的真谛。
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而不是被名利所困扰。
他提倡“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主张“随遇而安,随缘而安”,这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我。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对艺术的思考,袁枚认为艺术应当追求真实、自然,而不是追求虚华。
他以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对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些思考对我启发颇多。
在《菉竹山房》中,袁枚还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他在书中写道,“世事如棋,人生如梦”,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淡然和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这种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自由、平和的追求。
这种追求与我内心的共鸣,使我对书中的思想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
总的来说,《菉竹山房》是一部充满着清新自然、深刻思想的散文集,它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艺术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部书,我对自然、人生、艺术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深深地被书中的思想所吸引,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生活的指南,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去欣赏自然,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菉竹山房》
总结全文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力张扬个性、渲 染自我的时代,很可能觉得文章中描述的 象古代传奇,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其实 在那个时代象二姑姑这样的事是很真实, 也是很普遍的。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比 所谓名节重要得多,所以,人类要除去那 些于本身毫无意义的苦痛,让人人都享受 正当的幸福。象小说中的二姑姑和兰花, 虽然活着,可与鬼又有什么两样,她们过 的根本不是人的生活,而是与鬼共舞。
18
二姑姑的故事
二姑姑的故事好像和一般古代才子佳人的 故事没有什么差别。象西厢记中的崔莺莺 和张君瑞一样红杏出墙,私定终身。故事 的蓝本如出一辙,但故事的结局却不尽相 同。崔莺莺和张君瑞虽历尽曲折,却终成 眷属,成就了一段佳话。而小说中的二姑 姑却没有那么幸运。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 闹了出来,人人夸说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 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叔祖虽从中尽力撮 合周旋,但当时究未成功。
23
艺术特色
(3) 出人意料的结尾。小说结尾的“闹鬼”出 人意料,它是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小说构思 的精彩之笔。 (4)蝴蝶意象的象征。蝴蝶意象在小说里出现 了三处。一处是在小说开篇讲述少女二姑姑的 爱情故事时。另一处是写服侍二姑姑的丫头兰 花:“她陪姑姑住守这所大房子已二十多年, 跟姑姑念诗念经,学姑姑绣蝴蝶,她自己说不 要成家的。”最后是我在菉竹山房的邀月庐观 看陈设时见到大锦屏“边沿上密密齐齐地绣着 各色的小蝴蝶”。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女国成立以前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女孩子因为丈夫过世年轻守寡痛苦一孩子因为丈夫过世年轻守寡痛苦一辈子或是丈夫死自己也死彰显这些辈子或是丈夫死自己也死彰显这些女子绝对依附于男子女子绝对依附于男子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极大的不公男女间的不平等简直到了令极大的不公男女间的不平等简直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篇这样的文章篇这样的文章菉竹山房菉竹山房
[优质文档]吴组缃菉竹山房剖析
[优质文档]吴组缃菉竹山房剖析吴组缃《菉竹山房》分析一、作者简介吴组缃(1908(4(5- )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人。
1921年起先后在宣城安徽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学。
在芜湖五中念书时曾编辑学生会创办的文艺周刊《赭山》,并开始在《皖江日报》副刊发表诗文。
1929年秋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系,一年后转入中文系。
1932年创作小说《官官的补品》,获得成功。
1934年创作《一千八百担》。
作品结集为《西柳集》、《饭余集》。
1935年中断学习,应聘担任了冯玉祥的家庭教师及秘书。
1938年发起并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担任协会理事。
抗战时期创作长篇小说《鸭咀涝》。
1946年至1947年间随冯玉祥访美,此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
二、故事简要《菉竹山房》是吴组缃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33年。
情节不太复杂,讲的是新婚夫妇“我”和阿圆从城市回到老家,受二姑姑的邀请,去她家小住。
二姑姑年轻时曾与叔祖学塾中的一个聪明年少的门生相恋幽会,“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后,“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
不幸的是,她的情郎在“赴南京应考”途中“翻船身亡”。
19岁的二姑姑闻耗自缢,被救活。
少年家“商得女家同意”后,二姑姑抱着灵牌做了新娘,一直孤寂地生活在“一丝阳光也晒不下来”的灰暗阴森的菉竹山房里。
二姑姑和丫头兰花的行为古怪,把“蝙蝠”叫“福公公”,“燕子”叫“青姑娘”。
少年已去世20余年了,姑姑和兰花却还说姑爹经常回来,“公子帽,宝蓝衫,常在这园里走”,就连给“我”们用的蚊帐也“是姑爹的帐”。
晚上天气突变,使本就有些“鬼气”的菉竹山房气氛更加阴森可怖。
本来已惊恐万状的一对新人,忽然听到窗外“如鬼低诉”的“低沉的戚戚声”,并看到窗上印露着的鬼脸。
“我”壮起胆子,推门而去,“门外的两个女鬼竟是二姑姑和兰花。
读书笔记菉竹山房
走在鬼魅的神秘里——《菉竹山房》赏析高一语文组:孙淑蓉初闻《菉竹山房》是在大学时候文学史老师的课堂上,老师讲了文章的大概情节。
而今找到原文细读才发现,文章的神秘、鬼魅气氛异常凝重。
虽然以出人意料的喜剧收场,却让人无论如何也笑不起来。
既然谈到神秘、鬼气十足,那不妨就从环境谈起。
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上,也没有在人物性格的凸显上作过多直接的陈述,相比之下,作者却在环境描写上大做文章。
从描写记忆中的菉竹山房开始,作品以较多笔墨来描写景物:去二姑姑家的路上,然后是二姑姑的家,即菉竹山房的里里外外。
山峦渐挤,槐柳渐密,“一缕太阳光也晒不下来”、“竹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已开了花,变成槁色”。
菉竹山房内“石阶、地砖、柱础,甚至板壁上,都染涂着一层深深浅浅的黯绿,是苔尘。
一种与陈腐的土木之气混合的霉气扑满鼻观。
”“偌大屋子如一座大古墓”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为二姑姑可怕的身世和离奇的遭遇作出了强烈的衬托。
一个生活在这种封闭、压抑的环境中的人,岂不会沾染鬼气?作者在环境烘托上颇费笔墨,而相关意象的安排也是匠心独用。
谈到二姑姑的婚姻,不能不谈的一个意象就是蝴蝶。
蝴蝶这个意象在作品里出现了两次,一个是在开篇的故事里相关的蝴蝶刺绣,另一个则是在菉竹山房的邀月庐观看屋里的摆设时所见。
蝴蝶在篇头出现寓示的应该是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但凡蝴蝶成双成对,主人也应婚姻美满。
确实,才子、佳人也相互爱慕,弄好了足以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然而偏偏出了一场闹剧,祖母看花却无意中抓到了恋人私会。
一时间他们受尽闲言闲语,即使“叔祖尽力撮合周旋”,也未成功。
少年应考途中翻船身亡,二姑姑立意殉情,未果,终抱牌位出嫁,一生孤苦寂寥。
看来蝴蝶双飞也有不尽人意之例。
而另一处在邀月庐中的刺绣小蝴蝶,看上去灿烂曼妙,但仔细想想,却又神秘骇人。
文中的另一个意象燕子仔细谈来似乎也意蕴甚浓。
听书上说,燕子这个意象在传统文化里寓含着对生殖的一种崇拜,侧面说明了兰花对于性欲望的需求。
《菉竹山房》:从明朗清新到鬼气殊多
《菉竹山房》:从明朗清新到鬼气殊多作者:余一鸣姚树义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7年第05期《菉竹山房》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四中的一篇小说,作者是吴组缃。
吴组缃这位作家是五四之后成长起来的。
他受茅盾的社会问题小说影响比较大,小说写的大多是五四新思潮背景下的乡村。
由于小说内容和风格单一,所以他在文坛的地位并不是太高,但是也不乏优秀作品。
我们今天谈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耳熟能详的是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这些大师。
而诸如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废名等众多作家被大作家的光芒遮蔽。
如果有耐心和时间坐下来把这些作家的作品好好读读,也会发现不少优秀的作品。
苏教版教材把吴组缃代表作《菉竹山房》选入教材,虽是读本,也值得称赞。
这足以见得教材编选者的眼光独特。
并且,这篇小说在众多的课文中,给学生打开了另外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告诉学生世界是多么丰富,文学是多么有魅力,它通过两三千字就能把丰富复杂的生活写尽写透,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当代学者杨义写过一本《京派海派综论》。
在这部学术著作里,他用了很多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和北平的报刊图片来讲海派和京派文学的文化背景。
看这些图片,你能感觉到那个时候的上海非常摩登。
同样,我们要了解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现实,可以看看那个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文学是另外一种历史。
巴尔扎克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从这个意义上说,《菉竹山房》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某个角度的一面镜子。
小说发表于1932年,80多年后的今天,这篇小说能穿过历史的风尘,走进中学生的世界,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吴组缃的小说大多写的是古老的中国落后于时代,怎样蹒跚前进的。
这是当时很多作家的创作类型,比如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台静农的《烛焰》。
这些作品都是在完成一个任务,就是用什么来表现自己对古老乡村的理解。
《菉竹山房》是一个短篇,故事谈不上扣人心弦,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我们曾经问过学生,读了这篇小说有什么收获。
菉竹山房
• 这样就写出了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而形成的墓中 人似的性格特征,揭示出畸形社会条件下病态的人生。 二姑姑的人生悲剧更加能扣动人心,发人深思。
蝴蝶意象的象征。
“蝴蝶”在中国因为梁祝化蝶的故事而成为爱情
的象征,同时“蝴蝶”也是一个悲剧性的象征。
蝴蝶意象在小说里出现了三处。
1、在小说开篇讲述少女二姑姑的爱情故事时。 少年书生看见“大云锦上的刺绣,绣的都是各 种姿态的美丽蝴蝶,心里对这绣蝴蝶的人起了 羡慕之情;而这绣蝴蝶的姑娘因为听叔祖常常 夸说这人,心里自然也早就有了这人”。于是 少男少女因蝴蝶而生出一段情缘。
• 作者主要以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来刻画人物表现悲 剧的。古墓似的环境形成了墓中人似的性格。这种 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突出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 的压制、扭曲与摧残,心灵手巧的绣蝴蝶的小姐, 被封建礼教折磨得虽生犹死似古墓中人了。显出悲 剧的沉重而发人深思。
• 小说三到七小节插叙了二姑姑年轻时的故 事,这对刻画人物和展开情节有何作用? (4分)
• 刻画出二姑姑对爱情执着的个性和成亲时 便成寡妇的孤寂、凄凉的形象,补充了二 姑姑无爱、孤苦一生的原因,
• 也为下文写二姑姑幻想姑爹每年回家以及 偷窥新人埋下伏笔。
环境——主旨
• 小说第10节是如何描写菉竹山房所在村落的 景物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 运用白描并在白描中运用对比(树的苍老、 葱翠和白垩瓦屋,竹子的一半绿色和一半槁 色:色调的对比;树的密匝和屋的疏落:布 局的对比)手法,
菉竹山房读后感(精选5篇)
菉竹山房读后感一、《菉竹山房》作品简介《菉竹山房》作品通过二姑姑年轻时期的恋爱、婚姻悲剧,深沉地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控诉。
一个“聪明年少的门生”,一个擅长女红的青年姑娘,从相互“羡慕”而有了恋情。
可是,当时的环境竟无法容忍他们的相爱而从此受尽“鄙夷”。
少年“船翻身亡”,姑娘才得以“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
作品的深刻性就在于:二姑姑的恋爱失败,却又以“迎了灵柩”成婚并了此一生。
这是一幅多么残忍的图画!二、菉竹山房读后感(精选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菉竹山房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菉竹山房读后感1《菉竹山房》是吴组缃的代表作品之一,写的是一个新婚青年和他的妻子在二姑姑家的经历。
小说的时间跨度很短,只是写了主人公和妻子回家,去了二姑姑家,写到在二姑姑家的第一个晚上就止了。
从内容上来说,写的也不多,只是交代了在二姑姑家的一件“聊斋式”的事件,但是穿插在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却使得并不怎么正面出场的二姑姑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变得丰满。
在讲到小说前,我们先来讲讲作者,吴组缃的创作朴素细致,结构严谨,擅长描摹人物的语言和心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堪称写皖南农村风俗场景第一人。
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有着鲜明的反封建特色。
在《菉竹山房》中,作家不单纯是为了写一个奇异的故事,而是要“揭示畸形社会中一种畸形但真实的人生”。
“二姑姑的故事似一个旧传奇的仿本。
”文中的主人公将从家人的谈话中流露出来的片段整理成了一个关于二姑姑的过去。
二姑姑与少年在一起被抓时的境况是“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人人夸说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而当少年在赴考途中身亡,二姑姑殉情未果时,境况又变成“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稍些可风之处,商得了女家同意,大吹大擂接小姐过去迎了灵柩,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
菉竹山房读后感
菉竹山房读后感菉竹山房,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袁枚的散文集,书中记载了袁枚在菉竹山房的生活点滴,以及对自然、人生、艺术的深刻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不禁感慨万千,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菉竹山房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袁枚在书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真挚,他用文字勾勒出的山水田园,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在袁枚笔下,山水、花草、虫鸟都活灵活现,他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
其次,菉竹山房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在书中,袁枚对人生的感悟令人深省,他通过对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他人的观察,总结出了许多关于人生的道理。
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让我深刻明白了人生的短暂和宝贵,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珍惜每一次与他人的交流和相处。
最后,菉竹山房也给我带来了对艺术的新认识。
袁枚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
在菉竹山房中,他对文学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体会,他说,“文章合乎心灵,便合乎天下。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艺术作品只有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打动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记。
总的来说,菉竹山房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情感的散文集,它让我对自然、人生、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其感染和震撼,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也能够创作出更多真挚、优美的艺术作品,让更多的人受益。
菉竹山房,是我人生阅读中的一颗明珠,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菉竹山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作品,达成各题。
菉竹山房吴组缃农历五月初十天和阿圆到家,母亲说,前些日子二姑姑托人传了口信来,要我和阿圆到她老人家村上去住些时候。
二姑姑的故事恰似一个旧传奇的仿本。
多年从前,叔祖的学塾中有个聪慧年少的弟子,对绣蝴蝶的人起了敬羡之情:而这绣蝴蝶的姑娘由于听叔祖经常夸说此人,内心自然也早就有了此人。
若干年后,少年赴南京应试,船翻身亡。
绣蝴蝶的小姐那时才十九岁,闻耗后,在桂花树下自缢,为园丁所见,救活了。
少年家感觉这小姐另有稍些可风之处,商得了女家赞同,自吹自擂接小姐过去迎了灵柩;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
金燕村,就是二姑姑的村;菉竹山房,就是二姑姑的家宅。
响潭的两岸,槐树柳树榆树更多更老更葱郁,两面缝合,荫罩着乱喷白色水沫的河面,一缕太阳光也洒不下来。
沿着响潭两岸的树林中,疏冷落落点缀着二十多座白垩瓦屋 [ 注] ;西岸上,紧临着响潭,那座白屋格外大;梅花窗的围墙上边探露着一丛竹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已开花,变为槁色。
——这座村庄即是金燕村,这座大屋即是二姑姑的家宅菉竹山房。
二姑姑说没盼望我们来得这样快,房屋都没打扫。
领我们观光全宅,趁便叫我们自己拣一间合意的住。
邻着花园有座精致的房,门额上写着“邀月”两个八分字。
和姑姑说,我们就住这间房。
姑姑叫兰花开了锁,两扇门一推开,就噗噗落下三只东西来:两不过壁虎,一不过蝙蝠。
我们都怔了一怔。
壁虎是悠悠地爬走了;兰花拾起那只大蝙蝠,轻轻放到墙隅里,梦话着似地念了一套怪话:“福公公,你让让房,有贵宾要在这里住。
”阿圆惊惶不安的样子,牵一牵我的衣角,意思大概是对着这些情形,不敢在这间屋里住。
二姑姑年迈还不失其敏感,不知如何她老人家就窥知了阿圆的心事:“不重要。
——这些房屋,每年你姑爹回家时都打扫一次。
停会,叫兰花再好好来整理。
福公公虎爷爷都会让出去的。
”阿圆用一个儿童子的神奇诧异的表情问我说:“怎么说姑爹?”兰花瞪着两只阴沉的眼睛低幽地告诉阿圆说:“爷爷灵验得很啦!三朝两天来给奶奶托梦。
《菉竹山房》读后感1000字
《菉竹山房》读后感1000字响潭激越,槐柳葱茏,白垩瓦屋,翠竹绕屋,如此的充满诗意和悠闲,真正是名人雅士所追求的平淡静谧而自然明朗清新生活。
百叶窗,古瓶式的门,门上明瓦纸的册叶小窗,东墙上的四幅大锦屏,西墙上的彩色“钟馗捉鬼图”,两边洪北江的“梅雪松风清儿榻,天光云影胡沁书”的对子,桌上的朱砂古瓶,一切的装饰都透着如此的书香气,要是这不管怎样我所有,我恐怕做梦几乎要笑醒,这么一个好去处,是多少人羡慕和热爱的啊!可是正是这么一个好省分,却好像一座牢房,将二姑姑禁锢。
在她眼里,这菉鱼池房充满了阴森,封闭,充满了鬼气,将二姑姑的心灵手巧,美丽多情都消磨一触即溃,一切几乎被销蚀干净,连幻影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人非人,鬼非鬼的,通过在门外窃听窥伺来满足变态的心理的可悲女人。
这菉竹山房已经变成了封建传统伦理的有形幻化,将二姑姑探头在里面,将她的正常情欲压制,不得抒发,紧接着变得畸形变态。
而这一切的源头正是因为二姑姑青春萌动时和外村一英俊少年偷情。
其实只是一种正常的情欲情爱的抒发,然而这可是和当时的正统道德道德大相违背了,这可是大大有别礼法的,不可饶恕的。
而姑姑自缢追随,竟使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些可风之处了,便许她和少年的灵柩拜堂新婚。
呵,这竟让我想起早先看的《儒林外史》中的一则故事了。
话说王的二女儿因丈夫死了便要追随而去。
而王老爹不仅不制止,而且竟鼓励她。
当他听到女儿绝食去世的消息时,竟仰天大笑出门去,口中大呼:“死得好,死得好。
”当时看到这个部分时,我就觉得可笑,觉得可悲,难道一条人命比不上一个贞烈况且的虚名吗?而看了《菉竹山房》,我又不禁发问,一个生动美丽,心灵手巧的少女竟比不上一个虚名吗?封建传统,伦理道德,到底害了多多少美丽的女子芬芳独守空闺,守寡到老,甚至只为了几块什么都不是的贞节牌坊。
每个下雨的晚上,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点点打击在心头,销蚀心头暖意,沁出心酸缠绕心头。
冷得刺骨的被衾,一觉起来,枕头已经湿透。
从海底发出来的声音——重读吴组湘的《菉竹山房》
作者: 邓星雨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50-55页
摘要:这篇小说写得境界高远、功力深厚,不愧为大手笔的力作.今重读之,似乎听到闷雷轰鸣,这声音依稀从遥远的海底发出来的,是那么沉,是那么远! 这篇小说写得短小精悍,含蓄隽永.咫尺篇幅,可见万里之遥;情趣高雅,内蕴峥嵘之势.一、选择了一个常人不顾的角度,撷取了一个平淡无奇的素材,开掘出一个重大深刻的主题.人类的历史总是放射着变幻无穷的光辉,俗称"时代光".这种"光"无时无刻都照耀着山川河谷,万物生灵,并由此产生一种"折光".不同时代的"时代光"有不同的色泽;同一同代的相同时刻的"时代光"是固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菉竹山房读后感第一篇:菉竹山房读后感这篇文章看第一遍觉得有点云里雾里,看第二遍思路渐渐清晰,看第三遍时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性,菉竹山房读后感。
这篇文章越看越让人觉得愤怒,越看越让人觉得悲凉。
封建礼教、男权主义对妇女的压迫是全面的,而在性自由度上更是实行双重标准和严酷压制。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描述了“我”与阿圆的探亲之旅,道出了二姑姑的恋爱故事,婚姻情况,指明了在封建礼教压迫下二姑姑悲惨的身世。
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妙龄女子“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这是何等的悲剧,又是对人性多么深重的摧残。
悲剧的根源毫无疑问便是那封建社会,在那个社会里,让女子抱着死去男子的灵牌做新娘,这种扼杀人性的荒唐之举反而会得到人们的赞许。
从此,二姑姑那“幽沉”的身影在枯寂阴暗的老宅里销蚀,这是礼教造成的悲剧。
二姑姑只是封建社会女子的一个悲剧代表。
在封建传统文化、封建制度对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的漠视与摧残下,二姑姑的人生是压抑的,心理是扭曲的。
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只是社会的附属,所以二姑姑面对一切不公正和不平等都只能独自默默承受,渐渐的扭曲了自己的心灵。
二姑姑这样的形象值得人们思索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为二姑姑可悲的身世做出了强烈烘托。
二姑姑压抑的人生、扭曲的心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封建制度对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的漠视与摧残,是封建礼教“吃人”历史的又一注脚。
对其所遭受的一切不公正和不平等,只能独自承受,默默地等待被“吃”———要么是身体的毁灭,要么是灵魂的扭曲!即使是经历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小说中说“我”过的是电灯电影洋装书籍柏油马路的另一世界的生活),已有两千多年封建发展史的中国社会,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封建传统思想的堡垒依旧顽固,不是轻易就能打破的,读后感《菉竹山房读后感》。
1923 年末,正当大家津津乐道于“易卜生主义”和“娜拉出走”的时候,鲁迅就尖锐地提出:“娜拉走后怎样?”对妇女解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 见解的精辟,一针见血!不管男女是否结合,“名分”关系产生了,伦理关系也就产生了,妇女就要尽这种伦理关系下的伦理义务,恪守这种伦理关系下的伦理道德。
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姑姑的人生悲剧并非从“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开始。
作为一个女子,当她与才子少年相爱时,甚或心中萌发爱的念头时,就已经注定了其爱情的悲剧性,因为她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自己选择爱情的女人。
我们不妨假设,如少年不死,二姑姑就能够沐浴到爱情的阳光,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吗?未必。
她与才子少年的夫妇名分关系能否成立还是个问题。
且看小说中的描写: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人人夸说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
放佚风流的叔祖父虽从中尽力撮合周旋,但当时究未成功。
在封建社会中,自由恋爱是绝对的禁区,就算是已婚夫妇,丈夫对妻子产生感情,都会令那些卫道士们感到惶恐,因为他们害怕这会破坏了封建统治“秩序”。
陆游才学过人,在士大夫阶层中有较高的威望,但他面对自己痴心的爱人,也只能空自悲吟《钗头凤》!对一般女性来说,不论是婚前的性行为还是婚外的性关系,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为社会所不齿的。
在封建礼教观念如空气般笼罩大地的环境里,在重重的重压中,他们能冲破阻力成为有名分关系的夫妇吗?这恐怕是很难的。
二姑姑虽然嫁进了菉竹山房,但实际上从少年翻船身亡的那一刻起,在封建宗法伦理观念中她也跟着死了,是个活着的死人。
也正因为少年的死,她才可能得到有所谓“名分”关系的婚姻,而这种形式上的婚姻,不过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为维护封建礼教给她披上的一件外衣罢了。
对二姑姑来说,有无这个名分关系,其生活实质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但这个名分关系对封建礼教却极为重要,它需要这把锁链来束缚住二姑姑的身心。
少年死了,她的希望也就破灭了,她的正常人生也就结束了。
这是一种人力无法改变的真正绝望的悲哀。
通过描写去菉竹山房探亲的沿途风光、山房的环境、还有山房内部的小动物、二姑姑与兰花的绣蝶行为等更加深入勾画了二姑姑的形象。
第二篇:箓竹山房菉竹山房[写作背景]虽然已经过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十年代的中国,除了一些大城市稍有变化之外,广大的农村一切如昨。
封建礼教、封建意识依然十分沉重地压抑着人民群众。
作者出身于安徽农村,自小耳闻目睹了旧传统吞噬活生生的青年男女的许多故事。
到北京读书后,尽管“过的是电灯电影洋装书籍柏油马路的另一世界的生活”,但想起以往落后、闭塞的乡下,作者更是感慨万千。
[层次结构]作品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开头至第九节,即“于是阿圆不愿去的心,变成急于要去了”。
其中,开头两节为第一段落,“我”和阿圆新婚回到家,二姑姑要他俩去住些时候;“我”记忆中的二姑姑家。
第二段落为第三节至第七节,即“二姑姑要没这故事,我们这次也就不致急于要去”。
二姑姑年青时期的恋爱、婚姻故事。
第三段落为八、九两节。
阿圆特别害怕大伯娘的“亲热”,还是愿意去二姑姑家。
第二层次为第十节至第十五节,即“我们都无话说”。
初到菉竹山房,二姑姑的喜欢以及丫头兰花的忙碌。
第三层次为第十六节至第三十五节,即“阿圆却不曾笑,只瞪着眼看兰花”。
一行四人参观菉竹山房,处处散发出阴森、恐怖,二姑姑不忘姑爹,“我”和阿圆睡在姑爹房间。
第四层次为第三十六节至末尾。
阿圆越来越感到害怕,门上的册叶小窗露出“鬼脸”——原来是二姑姑和兰花。
[内容述评]一、控诉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与迫害作品通过二姑姑年青时期的恋爱、婚姻悲剧,深沉地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控诉。
一个“聪明年少的门生”,…个擅长女红的青年姑娘,从相互“羡慕”而有了恋情。
可是,当时的环境竟无法容忍他们的相爱而从此受尽“鄙夷”。
少年“船翻身亡”,姑娘才得以“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
作品的深刻性就在于:二姑姑的恋爱失败,却又以“迎了灵柩”成婚并了此一生。
这是一幅多么残忍的图画!并未年老的二姑姑,空守偌大的菉竹山房,整日价与“福公公”(蝙蝠)、“虎爷爷”(壁虎)喃喃自语,再就是梦幻“姑爹回来”。
终于,性格变态,去窥视新婚夫妇。
漫长的岁月、阴森的山房,简直就是遥遥无期的牢狱生涯。
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压迫可见一斑。
二、从“菉竹山房”折射出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与停滞世道早已变了。
“我连年羁留外乡,过的是电灯电影洋装书籍柏油马路的另一世界的生活。
”可是,家乡的一切,记忆中的“那座阴森敞大的三进大屋,那间摊乱着雨蚀虫蛀的古书的学房,以及后园中的池塘竹木”,依然如旧,甚至更加腐败、烂朽。
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阴暗,凄苦,迟钝”,日复一日,愈加深重。
这样一种状态,这样一种多少年不变的格局,同“电灯电影洋装书籍”,以及“平月见惯的西式房子,柏油马路,烟囱,工厂等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面对着这样的对比,人们不能不对农村的现状发出声声哀叹。
环境没有变,人也没有变——该是变变的时候了。
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唤。
三、人性的流露,人性的赞美在沉重的封建伦理道德桎梏下,人性始终受着摧残与压制。
可是,人性还是会处处有所流露。
“我”的长辈中,就有少年时期就偷情的故事。
“我的大伯娘”“就最喜欢搂阿圆在膝上喊宝宝,亲她的脸,咬她的肉,摩挲她的臂膊;又要我和她接吻给她老人家看……”至于小说结尾处——也是高潮处所表现的二姑姑对新婚夫妇的偷窥,更是表明人性是无法压抑的。
人性的尊严和解放是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响亮口号,也是对封建主义的致命一击。
在中国,由于封建历史的悠长,对人性的蔑视更为严重。
作品所表现出的人性的流露,其中不无调侃、幽默与哑然失笑,也是对人性的赞美。
[写作特色]一、生动、细腻而逼真的景物描写,营造出阴森、恐怖、带有鬼气的氛围.从记忆中的菉竹山房描写开始,作品以较多的笔墨来描写景物:去二姑姑家的路上、二姑姑的家即菉竹山房的里里外外。
山峦、流水,“一缕太阳光也晒不下来”,“竹子一半是绿色,一半已开了花,变成槁色”。
菉竹山房内“石阶,地砖,柱础,甚至板壁上,都染涂着一层深深浅浅的黯绿,是苔尘。
一种与陈腐的土木之气混合的霉气扑满鼻官。
”。
……“偌大屋子如一座大古墓。
”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为二姑姑可怕的身世作出了强烈的衬托。
一个生活在这种地方的人,岂不就会沾染鬼气?二、以“我”的讲述、活动为中心线索,描绘出二姑姑的独特形象小说为第一人称。
“我”与阿圆新婚回到家乡,知道二姑姑“传了口信来”,要小两口去她那儿“住些时候”。
由此,“我”的回忆,二姑姑的婚姻、恋爱故事,去的路上、山房中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的情节线。
可是,这条线却是突现了二姑姑。
少女时期的纯真、无可奈何,老年时期的冷言冷语(“我做姑姑的命不好,连侄儿侄媳也冷淡我”)、痴迷(“去年你姑爹回来”)以及偷窥不成而“正在我的面前蹲着”:二姑姑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看似侧面描写,以“我”来烘托、渲染,却也能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这种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吸取。
三、闹剧式的结尾,使人忍俊不禁并产生更多的遐想二姑姑与兰花在低幽地念着晚经,西墙上是血口獠牙的鬼正被钟馗按着的图,“我”与阿圆越想越怕。
“鬼”出现了,“我”冲上前、拉开门,“两个女鬼!”一个窜远了,“一个则因逃避不及,正在我的面前蹲着”——正是二姑姑!二姑姑以及兰花,正要偷窥新婚夫妇如何度过夜晚。
这样一个结尾实在是出人意料的。
因为整部小说氛围是恐怖、可怕,现在却以闹剧来戛然而止,正如猛然地刹车、急转弯,让人始料不及。
我们读到这儿,会情不自禁地与“我”一道“笑”起来。
对“丈夫”虔诚怀念、对幼小生灵体贴人微以及念经拜佛……怎会想到有“偷窥”的动作? 可是,正因为这样,二姑姑的人性一面有了流露与表现。
·一个封闭、禁欲多年的妇人,依然有着对男欢女爱的好奇。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人性是不会泯灭的;再严酷的禁锢,也难以剿杀人性的存在。
小说的结尾,实在是耐人寻味。
(马以鑫)[参考资料]当我的眼光从吴组湘的小说人物间匆匆掠过,我的第一个发现,是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的奴隶,无论其为农民、为妇女,大多有着倔强的灵魂。
借助他的笔站起来的,不尽是鲁迅所谓“沉默的国民”。
那些倔强的人,也许盲目的喷火会烧错了方向,也许无名的怨毒会招致疯狂,反正他们已经不再是沉默而驯顺的一群。
吴组湘写“人的命运”,首先是反抗命运者的命运,至少是不安于命运者的命运。
似乎这种不只痛苦着,而且在痛苦中辗转挣扎着的人们,更足以引发他的创作热情。
这种选择中所包含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评价,决不是仅仅属于吴组湘一个人的。
(赵园·<吴组湘及其同时代作家——兼析<菉竹山房> 》)在吴组湘小说中充斥着萧条、衰败的景象,就表现出了他面对农村破产的深沉的内在感情体验和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