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火痰瘀论

合集下载

传统医学“风痰火淤”辩证治疗脑血管病

传统医学“风痰火淤”辩证治疗脑血管病

【关键词】辩证治疗;风痰火淤;脑血管病各代医家继《内经》提出“脑为髓之海”,“治上冲于脑”,“头为精明之府”等论述后,还对脑血管病有许多发挥,特别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脑为无精之府”高度概括了脑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却对脑血管病的辩证论治始终缺乏详尽论述,在临床治疗上业杂而无章。

笔者就临床所得进行归纳总结,并按实、虚之证分而述之,并附病案于后,以供探讨。

对于脑血管病的治疗,实则按风、痰、火、淤论治,兼用疏肝之法;虚证益气补髓,兼顾扶肾之法治之,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1 实证实证按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痰上扰;血阻清空;清阳不升。

现分别介绍如上:1.1 风痰上扰主症:心悸恍惚,闷乱烦躁,头目眩晕,头痛失眠或面红目赤,甚而癫狂,舌多胖大,苔厚腻,脉滑数。

治则:祛风涤痰,养阴安神。

方药:多选温胆汤变通加减合涤痰疡加减。

常用胆星、贝母等清热涤痰;志远、石菖蒲、茯神清窍安神;防风、钩藤、磁石祛风镇静;沙参、麦冬、生地等味养阴清脑。

如烦渴喜饮者可加石膏、知母等。

案例:xxx,男,长期头痛,头目眩晕,烦闷不舒,曾多次服用中西药无效,自从服用上方10余剂并随证增减变换药物组成,好转已达半年。

此证的辨证要点在于头痛,临床上应与心悸相鉴别。

1.2 庆阳不升主症:头晕耳鸣,心悸失眠,健忘,滑精早泄,肢疲懈怠,面色灰暗,舌质淡,脉沉数。

方药:多选用柏自养心丸加减。

柏子仁、石菖蒲、茯神安神镇静;当归、枸杞、红参补血益髓;加五味子、芡实等固精剑神。

案例:xx,女,从46岁开始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肢疲懈怠,面色苍白,舌质淡、口中无味,曾服用复方阿胶浆,古汉养生精等中药后,自觉有效但很快又复发,自认为此病已基本好转,现下服用上方,以求全效果,此症的辩证要点是头昏耳鸣、肢疲懈怠、脉沉数。

在临床是会出现细脉,辩证需结合具体情况,病情往往实中有虚,虚实夹杂,合理处治,方能收效。

1.3 血阻清空主症:神志不清,头晕头痛,舌强语謇,面瘫,肢体一侧或双侧偏瘫,口渴口苦,唇舌瘀斑、苔黄,脉数。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痰瘀互结证是中医学常见的辨证之一,它主要表现在人体内出现了痰和血的互相交错、互相依存的状态,导致机体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的一种疾病。

其病理机制复杂,临床治疗难度也较大。

本文将结合我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向大家分享一下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一、辨证分析1.证候分析痰瘀互结证的主要证候有痰多、血瘀、气滞,常合并有胸闷、呼吸困难、头痛、肢体麻木等。

若病情较重,则可见有咳嗽、咯痰、乏力等。

此外,痰瘀互结证还常合并有脾虚、肝郁等病理状态。

因此,在辨证过程中,应从病人主要的症状入手,综合分析病人的脉象、舌像和四诊资料,全面地了解病情,尽可能地达到精确辨证的目的。

2.病因分析痰瘀互结证的病因首先是情志不遂,精神过度紧张、焦虑等都可以导致该证的发生。

其次,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不规律、环境污染等也是痰瘀互结证的常见病因。

从中医角度来看,痰和血都属于阴邪,因此,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同时应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平衡,避免过度紧张、疲劳、情绪波动等。

二、治疗方法1.中西医结合痰瘀互结证的治疗方法主要以中西医结合为宜。

中医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祛痰、活血、理气、调和脾胃等,西医方面则可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互结证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上,更是有独特的优势。

2.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治疗痰瘀互结证的一种常用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生脉饮、桂枝茯苓丸、加味逍遥散、枳术丸等。

这些中药中,有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痰化痰、活血化瘀、健脾养血等功效,可以帮助病人缓解症状,纠正体内的不良状态。

3.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它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病人的身体抵抗力,并有利于病人恢复正常状态。

临床实践证明,针灸治疗痰瘀互结证可以缓解症状,降低病情的复发率。

三、护理建议1.改善饮食习惯改善饮食习惯是治疗痰瘀互结证的重要环节。

病人应采取清淡健康的饮食,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食品。

论痰瘀(一)

论痰瘀(一)

论痰瘀(一)标题痰瘀与其他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痰、瘀与气病关系):周老认为气病失运,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乃生。

气为血帅,血之在脉中流行,有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气不运血,血亦随之而涩滞;血瘀又能阻滞气机,二者互为影响,促使病情发展。

若气郁不能布津,则津液凝聚成痰,而痰阻气机,又可加重气滞。

又如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血流不畅而成瘀;不能输布津液,运化水湿,则水津停聚而成痰。

均以气病失运为先导。

另外,气者,人之根本。

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所以,当人体气机郁结不行,不仅可以直接生痰凝瘀,还可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导致痰瘀的形成。

(痰、瘀与水饮关系):南海名医何梦瑶在《医碥》指出:“ 气血水三者,病常相因。

……有先病水肿而血随败者,……有先病血结而水随蓄者。

” 可见,痰瘀与水饮关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痰、瘀、水饮三者实为“ 一源三岐” 。

均为病理状态下,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而成。

如聚而为痰,血滞为瘀,日久血瘀化水。

或离经之血瘀于脉外,气化失宣,以致津液停积为痰。

痰、瘀之间能相互转化,痰证同久可以瘀化,瘀证日久可痰化。

《血证论》:“ 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

可见瘀血日久化水,而水结成痰。

若肺气失宣,或肃降失调,则水道不利,治节无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水液停聚则生痰成饮。

水饮日久不化,可日积成瘀。

(痰、瘀与热、毒关系):外感六淫化火,可波及营血,致使气血壅滞;也可劫灼营阴,耗伤血液,致使血液稠浊,停滞为瘀,气火偏亢;五志过极,气郁化火;有形之邪,积久化热;病久入络,络瘀生热等,可先导致瘀血和内热的产生,既能因瘀致热,亦能因热致瘀;若温热邪毒内陷营血,热蒸津液聚而成痰,或热毒痰瘀交结。

痰饮、瘀血作为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其本身皆能化毒为害,形成痰毒、瘀毒。

且津血同源,痰瘀相关,诸多疑难杂症、急危重症、缠绵久病,常常与“ 痰瘀互结” 相关联。

从风火痰瘀虚治中风

从风火痰瘀虚治中风

从风火痰瘀虚治中风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对中风有不同的治法,或以正虚邪中立论,或以中风非风立论。

叶天士阐明中风的发病机理是“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所致。

《名医杂著》提出气滞、气虚、血瘀、血虚是形成中风的病机。

《医林改错》提出中风是由于元气亏损所致,提出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偏枯。

陈宝贵认为中风之病机以风、火、痰、瘀、虚为主,治疗以祛风、平肝、豁痰、祛瘀、补益为主,临床多见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同时致病,致使病机复杂,临证时应“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补益肝肾,开窍豁痰法对于中风病之肝肾阴亏,阴损及阳,虚风内动,肾气不能上荣,痰浊循心肾二经上泛闭阻窍络者,给予培补真元以固本,开窍豁痰以治标。

临床症见舌强不语,肢体麻木弛软,偏废不用,口眼歪斜,舌淡脉虚。

治宜补肝肾之阴为主,辅以助阳固本,豁痰治标,标本兼顾。

何某,男,55岁。

2003年5月10日初诊。

脑动脉硬化多年,形体肥胖,平素经常头晕耳鸣,于3天前头晕加重,口唇麻木如蚁走,逐渐口眼歪斜,舌强,言语不清,右侧半身不遂,血压150/80毫米汞柱,经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

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

方用地黄饮子加减。

处方:熟地黄30克,山茱萸15克,石斛15克,肉苁蓉20克,巴戟天15克,菊花10克,石菖蒲20克,钩藤15克,远志5克,麦门冬20克,五味子10克,泽泻15克,丹参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5月20日二诊:连用前方10剂,口唇麻木及口眼歪斜明显好转,舌见软,语言较清,患侧上下肢较前有力,尤以下肢明显好转,脉稍有力。

遵前方继服。

5月30日三诊:唇麻眼斜消失,语言功能基本恢复,半身不遂明显好转,脉渐有力,继以上方辨证治疗半年余,获良效。

此患者脑动脉硬化多年,平素经常头晕耳鸣,此为肾精不足,上扰清窍。

形体肥胖易酿湿生痰。

头晕后突然口唇麻木,逐渐口眼歪斜,舌强,言语不清,右半身不遂,此为肾虚痰浊阻塞脑窍而为。

【李太云说】痰、瘀、浊、毒

【李太云说】痰、瘀、浊、毒

【李太云说】痰、瘀、浊、毒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辨证”的文,里面提到“痰瘀浊毒辨证”。

这个观法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在此之前的专业书籍、专业期刊、以及网络上均没有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观点。

网上有一些关于痰瘀浊毒的书,如:《痰证论》《风火痰瘀论》《新血瘀证论》《中医浊毒论》等书。

古代经典医籍的相关条文,这几本书里都有大量引用,我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把这几本书找来看看。

我今天想单独跟大家聊聊痰瘀浊毒辨证的事。

再说一下,我的文字都是原创,说我自己所感所悟所想说的话,不当文字搬运工(引用的部分一般都会标出来)。

尤其是今天这一篇,大部分观点是述前人之所未述。

所以如果您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也很正常,希望您能留言告诉我哪里不妥,以便改进。

谢谢!痰中医的“痰”本质上是身体津液运化失常(水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垃圾。

它的来源是水湿(实际应该包括体内一切阴液),久湿化痰,所以我们习惯上叫做“痰湿”,可见痰和湿是不分家的,本质上“痰”就是“湿”,而且是“湿”的升级版,也就是比普通的“湿气”更严重的“湿浊”。

痰的成因比较复杂。

外因多与感受湿邪有关,内因多与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有关。

外感湿邪、阻滞气机,情志不遂、气机郁滞,饮食劳逸、内伤脏腑等,均可导致体内津液运行失常,停聚成痰。

人体津液的正常输布运行,与肺、脾、肾、三焦密切相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李中梓《证治汇补·痰证》)。

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因为脾怕湿,湿聚于脾,久而成痰(关于脾的论述,可以点击《减肥为什么这么难》)。

为什么肺是贮痰之器?因为肺主行水、通调水道,痰是水凝而成,故聚于肺。

为什么肾是生痰之本?因为肾阳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阳足则水化气,阳不足则水聚成痰。

中医有一种说法: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从痰治。

痰有形无质,形似液体,随气走窜,无处不到,或聚而为核,或凝而为瘤,或化而为浊,或阻而为瘀,且有寒化、热化之别。

瘀关于瘀证,最有研究的当属王清任老前辈了。

从风火痰瘀综合论治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从风火痰瘀综合论治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证 候 学方 面 的影 响 。 法 收集 3 方 3例 病 例 样 本 , 疗 前 后 给 予 中医 证候 分级 评 分 及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程度 评 分 以 治 及 日常 活 动量 表 评 分 , 比较 治 疗 前后 评分 结 果 。 结 果 人 组 第 1日与 第 1 日在 神经 功 能 缺损 评 分 、 4 日常 活 动 量 表 评 分 以及 中 医证 候 积 分 方 面 均 有 显 著 差 异 , 其 在 中医 证 候 疗 效 方 面 。结 论 灯 盏 花 素 注 射 液 联 合 痰 热 尤 清注 射 液 在 急 性 脑 梗 死 治 疗 中有 较 好 作 用 。
者 , 断均 符 合 文 献 [— ] 准 。 院 时通 过 《 风病 中 医证 候 分 诊 2 3标 入 中
级 量 表 》 行 辨 证 分 型 , 除 以气 虚或 阴虚 为 临 床 主 要 表 现 的证 进 排 型 , 风 、 、 、 多 因 素致 病 的 急性 脑 梗 死 病 例 进 行 中 医证 候 对 火 痰 瘀 分 级 量 化 及 神 经 功 能 缺 损程 度 评 分 。 ] 1 . 治疗方 法 2 在 常 规 处 理 的 基 础 上 ( 颅 压 、 正 电 解 质 紊 降 纠 乱 、 养支持等 , 病 6 营 发 h时 间 窗 内 给予 r P 溶 栓 或 巴 曲 酶 降 t A —
中 图 分类 号 : 7 3 R 4 .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7 5 2 1 ) 1 00 — 2 9 B 10 — 4 X(0 2 0 — 19 0
【 摘要 】 目的 观察 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痰热清 注射液在 治疗 急性 脑梗死 中的作用 , 尤其对 风、 、 的中医 火 痰
【 键词 】 急性脑梗死 关

刘明从痰从瘀论治肺系疾病经验

刘明从痰从瘀论治肺系疾病经验
LI M i g U n
智 国 防 ( 山县 人 民 医院 ,河 南 确 确 山 ,4 3 0 6 2 0)
中图分类号 :R 5 . 2 61 【 摘
文献标识 码:A
文章 编号:1 7 -8 0 (0 2 70 7 -3 证 型 :GB 6 47 6 2 1 )0 -0 50 D
从 上 到 下 ,脏 腑 经 络 , 四肢 百骸 ,痰 皆 能犯 之 而 致 病 ,在 呼吸 系 统疾 病 中 更 为 多 见 。痰 之 为 病 虽 多 , 它在 病 候 方 面 ,不 外 乎 有 两 类 表 现 ,一 为 排 出于 人 体 之 外 的黏 性液 体物 质 ,或 凝 聚 在
在于脾 胃。 1 劳欲 体虚 . 4 劳 倦 过 度 ,纵欲 好色 ,伤 及 正 气 ,或 素 质 有 偏 差 之 处 ,以
s ei n, n u m fr ai t w e ue g t . pc me swids t o p t ns h nQ f Di pu e n n a
[ y r s L gdsa e T M; I Mig Kewo d ] u i s ; C L U 很深 的造 诣,现将其从痰论 治肺 系疾病的经验浅述如下 。 痰是人体 内津夜不归正化所产 生的一种病 理产物 ,因脏腑 功 能失调而产生 , 是一种致病 因子 ,为病广泛 ,人体从表 到里 ,
要 】 痰是一种致病 因子 , 在呼吸 系统 疾病 中更为多见。刘明教授对肺 系痰 病的治疗有独 到的经验 , 为治痰应 为化痰 、 认
祛 痰为 大法 ,痰祛 则病之 源 自绝。痰是 津液 留聚所成 ,津液赖气化 以宣通 ,若气机 失调 ,则津液停积 而为痰 ,因此 治痰 必先理 气; 而脾湿是成痰 的基础 ,故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着;痰治蕴肺 ,肺 气郁滞 ,不能正 常推 动血 液的运行 ,可使肺部瘀血 ,表现痰瘀 互结 , 因此治痰常兼治血 。此外 ,对正 气不足 ,输化 无权所致之虚痰 ,治 宜标本兼顾 ,风痰为 患者又 当祛风 涤痰 。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
摘要:
一、中风概述
二、痰瘀阻络理论的提出
三、痰瘀阻络在中风中的表现
四、辩证依据
五、治疗原则与方法
正文:
一、中风概述
中风,是中医学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主要病机为痰瘀阻络。

二、痰瘀阻络理论的提出
痰瘀阻络理论源于中医经典著作,《灵枢·刺节真邪》首次提出“络脉横解,脉气不次,则血溢脉外,气逆上,即生痰”,阐述了痰瘀阻络的病机。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了痰瘀阻络理论体系。

三、痰瘀阻络在中风中的表现
痰瘀阻络在中风患者身上的表现为:肢体偏瘫、言语謇涩、口眼歪斜等。

这些症状与痰瘀阻络的病机特点密切相关,如痰湿重者,常见肢体沉重、舌苔厚腻;瘀血重者,常见疼痛、舌质紫暗等。

四、辩证依据
中医治疗中风,首先要进行辩证。

辩证的主要依据包括:中风患者的病史、主诉、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

如患者平素体胖,舌苔厚腻,脉滑,可初步判断为痰湿阻络;若患者有外伤病史,舌质紫暗,脉涩,可初步判断为瘀血阻络。

五、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中风痰瘀阻络,总的治疗原则为:化痰祛瘀,通络复元。

具体方法包括:化痰药如半夏、南星、橘红等;祛瘀药如丹参、赤芍、川芎等;通络药如地龙、全蝎、蜈蚣等。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痰瘀证辨证论治体会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妙文南京市级机关医院胡炜“痰”与“瘀”是中医理论中两种不同的病理因素,但二者密切相关。

它们是因果关系。

它们常合并成疾病,成为一种新的特征性病理因素。

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痰瘀互结综合征。

虽然古代文献没有明确提出“痰瘀互积”的名称,但长期以来,痰瘀理论与实践有着相同的渊源、疾病和治疗方法。

现代研究证实,“痰证”和“血瘀证”有共同的生化基础。

临床上从痰瘀互结证入手,对一些疑难重症疾病的治疗,往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它是中医病机理论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环节。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

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证辨证要点1.1痰瘀证辨证的关键是苔藓脉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脉象多见于滑脉或弦脉;血瘀证脉象以涩脉为主。

痰瘀证的脉象可分为弦、滑、重、涩,具体视痰瘀证的侧重点而定:若痰优于血瘀证,则脉象以滑、弦为主;血瘀胜痰,脉以涩为主。

1.2痰瘀互结证的常见临床表现1.2.1疼痛是痰瘀互结最常见的症状。

“张一彤”说:“痰中带死血,则攻而注,流散而刺痛。

”痰瘀阻脉,阻则痛。

疼痛在许多部位是固定的,或刺痛,或持续的分娩疼痛,疼痛是顽固的。

疼痛的具体部位往往是痰瘀聚集的地方:如果痰瘀聚集在心脏,会导致胸闷和心痛;聚集在肝脏导致疑病症疼痛;聚集在子宫内的是痛经;在经络中聚集,那么关节是痛苦和紧迫的??其中,疼痛是刺痛的,固定者往往容易出现血瘀疼痛;疼痛沉重且挥之不去,持续很长时间。

从气、火、痰、瘀论精神分裂症

从气、火、痰、瘀论精神分裂症

从气、火、痰、瘀论精神分裂症摘要:本文通过中医理论探讨了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病机,提出气、火、痰、瘀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理因素,指出阴阳失调,神机逆乱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为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癫狂;病机;病理因素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表现,包括感知、思维、情感、注意、行为、意识和智能方面的异常。

是目前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精神疾病,也是目前导致精神残疾的最主要的精神障碍之一。

从全球范围看,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居于总疾病负担的前列位置,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精神卫生和社会问题。

精神分裂症的起病原因复杂,目前尚无确切的学说可以完整的概括。

其常见症状包括幻觉妄想综合征及言行紊乱,严重者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可能对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或身体造成损害[1]。

随着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规律的改变,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精神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到患者本人与家庭的生活。

中医学无精神分裂症的病名,依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癫狂”的范畴,癫狂为精神失常疾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

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2]。

癫狂病名出自《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说:“邪入于阳则狂,搏阴则癫疾”。

在病因病机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素问·脉解》又说:“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

”指出了火邪扰心和阴阳失调可致发病。

《灵枢·癫狂》有“得之忧饥”、“大怒”、“有所大喜”等记载,明确了情志因素致病。

对其症状的描述说:“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善骂詈,日夜不休”。

《素问·脉要精微论》又说:“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胡志强治疗风火痰瘀型偏头痛经验

胡志强治疗风火痰瘀型偏头痛经验

导师胡志强教授根 据多年 临床经验认 为 , 偏 头痛 大多 属 于风 火 痰 瘀 型 , 自拟 舒 天 宁 方 加 以 治
基金项 目: 山东省 中医 药科 技 发 展计 划 项 目( 编号: 2 0 1 l一
0 3 9 ) 。
作者简介 : 逯 巍( 1 9 8 7 一) , 女, 在读 硕士研 究生 , 医师 , 山东 中 医药大学( 济南 2 5 0 0 1 3 ) ; 刘汉鹏 , 单位 同第一作者 ; 胡志强 、 吴宏
年患 者越 来越 多 。导 师 胡 志强 教 授 从 事 中 医神
阳, 祛风通络 的功效 。《 本草汇言》 记载: “ 主头风 , 头痛 , 头晕虚旋 , 癫痫强痉 , 四肢挛急 , 语言不顺 , 一 切 中风 , 风痰 ” , 为 治 疗 头 痛 的 常用 药 物 。 天麻 还
可 疏肝 理气 , 通 行血 脉 , 去 除痰气 。明 ・ 李 时珍 言 :
等携诸药上行头面清 阳之会 , 亦能从阴走 阳, 调和 阴阳, 并引在里之病邪出于体表而去。本品临床发 现活血之力缓和 , 且有止痛安神之功 , 亦可用于强 阴益精 , 防诸药伤 阴之弊。川芎性善疏通 , 上行头 目, 旁达肌腠 , 能祛风邪 , 调气活血, 祛瘀止痛 , 为头 痛要药 J 。川芎善升散 , 天麻善于平逆 , 二者相互 协调 , 降气与行气结合 , 调畅气机 , 而且天麻 以其平 逆之功 , 可防止川芎升发太过。白芷辛温 , 辛能解 表散风 , 温可散寒除湿 , 芳香还能上达通窍, 长于祛 风止痛除湿 , 尤 以阳明头痛为主, 于方 中可协 同川
本病 病机 在 于肝失 疏 泄 、 风 火 上扰 、 痰瘀 阻络 。
2 遣 方用 药
为镇静药 , 既制约川芎 、 白芷等温燥之性 , 又借其升 散之性引寒凉上达头 面; 并 清泻体 内郁火 , 6味药 , 但配伍严谨 , 选药精准, 效专力 宏, 标本兼 治。体现导师治疗偏 头痛的规律 : ( 1 ) 多用风 药 , 既祛 外风 , 又 息 内风 , 还可行 气 活血 ; ( 2 ) 寒 热并 用 , 全方 多用 辛 温 之 药 , 佐 以栀 子 , 取 其 寒凉之性 , 清热又可防止诸药过于温燥耗伤 阴液。 ( 3 ) 重视止痛药 , 川芎 、 白芷 、 卷柏都 可止痛 , 且归 经不同 , 可治阳明 、 少 阳不 同经络 的头痛。( 4 ) 配

一、痰淤同治法《金匮钧玄》曰:“痰挟瘀血,遂成窠

一、痰淤同治法《金匮钧玄》曰:“痰挟瘀血,遂成窠

一、痰淤同治法《金匮钧玄》曰:“痰挟瘀血,遂成窠一、痰淤同治法《金匮钧玄》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

”在癌瘤形成过程中,由于顽痰死血(或为医,成为果)相互凝结,阻碍气血津液正常运行,邪盛正怯,致使肿块愈结愈大,愈结愈牢,因此,痰瘀同治,是治疗肿瘤主要大法之一。

例一:杨x,男,38岁,武汉市人,某工厂会计。

1970年5月初发现左下颌处有·一种块,无红肿。

约1月后,肿块逐渐增大,突出于表皮约25x25厘米,质地坚硬如岩,局部疼痛,伴头胀、双鼻孔呼吸不利。

6月28日,经湖北省肿瘤医院病理切片检查(700932号)诊为“左下颌混合型恶性肿瘤”,遂行手术治疗。

然术中日血过多,血玉下降,肿瘤粘连不易分离,故未摘除,输鲜血600毫升,劝其出院。

嗣后,除一般对症治疗外,未进行放疗、化疗,体重由病前62千克锐减至44千克。

1971年3月25日来诊,其时,头胀头晕,鼻孔呼吸不利,直观之下,肿块如胎头,质硬,推之不移,扪之稍痛。

肿块表皮颜色暗晦,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舌咉紫气,苔黄腻,脉沉滑有力。

辨为顽痰死血结聚之恶瘤。

由于手术失败,津液外溢,与离经之血再度瘀结,肿瘤愈变得更牢更坚,已入险途,亟宜化顽痰、破死血,以冀背水一战。

处方:夏枯草90克,海藻、白芥子、丹参各30克,法半夏20克,白花蛇舌草100克,三核、莪术、玄参各15克,生葡费、生甘草各10克。

并嘱其给情畅怀,配合药饵。

药后2周,癌肿略见缩小,H根底始见轻软。

上方加浙贝母15克,外用黄药子油涂搽,增其化激痰法之功。

经过半年后,肿块明显缩小,非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左下颌处有新生物高于表皮。

病退药减,上方小其制,嘱一剂药服2~3天,以资巩固。

精神食欲旺盛时,的加生穿山甲、地鳖虫、川蜈蚣;食欲、精神欠佳时,加黄芪、鸿内金;心情烦躁、头晕头胀时,加蒲公英、野菊花、炒山栀子。

坚持服药3年,肿块基本消除,随访11年健在,当属根治之例。

二、化痰解毒法恶性肿瘤常伴周期性发热倾向,此乃痰火化毒,内蕴脏腑经络不解之征。

赵国定从痰瘀论治冠心病经验

赵国定从痰瘀论治冠心病经验
治疗原则
瘀血痰浊是冠心病发病的关键病理因素。赵 师认为,痰瘀的成因主要为气虚,尤其是脾气亏虚, 所以治疗在注重活血化痰的同时,不忘补虚扶正、 调护脾胃,始终遵守“治病必求于本”“扶正驱邪”的 原则⑶。
赵师认为,胸痹心痛,久病多虚,久病在血,久 病入络,闷多为痰,痛多为瘀。痰瘀交阻之胸痹有 脉证可辨,临床常见面色晦暗、眼眶黯黑,胸闷胸 痛,痛有定处,如刺如绞,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 或舌下脉络青紫,苔白腻,脉多弦滑或细涩或结代。 痰瘀互结之病证,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纯用化痰则 瘀不去,单用祛瘀则痰不化,必须痰瘀同治,痰瘀并 重,化痰不忘祛瘀,祛瘀兼顾化痰。赵师临证论治, 多采用活血化痰、通经活络兼顾之法。对于瘀血夹 痰者,治宜导痰破血,先用导痰汤豁痰,同时加用红 花、川茸、桃仁、莪术等活血破血。对于痰加瘀血 者,治宜先破其血,而后消痰。赵师善用桃仁、红 花、川莒、丹参、赤芍等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瘀 较重者,以三棱、莪术、三七等破血逐瘀;更严重者, 用水蛭、地龙等虫类药加强活血通络之功,用药层 层递进。对于化痰,赵师认为,首先要分清痰的来 路。赵师指出,痰的来路主要有二:其一为湿痰,由 脾虚湿盛、痰浊内生而致,对此应遵循“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以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温 运化痰、健脾化湿,以杜生痰之源。其二为风痰,由 肝风灼液而致,常用二陈汤加胆南星、天竺黄、石菖 蒲、竹茹、远志、枳实等清泄化痰。赵师认为,血瘀
二诊:12月4日。服上方后胸闷、胸痛、心慌好
中医文献杂志
转,头胀缓解,头晕仍作,偶有视物模糊,手足麻木 好转,腰酸,胃纳可,夜寐安,大便困难,小便调。舌 淡苔薄白,脉弦。原方加平地木12 g,火麻仁20 g,
泽兰12 go 14剂。 三诊:12月25日。患者胸闷心慌明显好转,无

中医痰瘀学说

中医痰瘀学说

中医痰瘀学说
中医痰瘀学说是中医学里的一个病理学分支,主要研究痰和瘀血在疾病中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规律,其理论基础包括中医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气血理论等。

根据中医痰瘀学说,痰是由于脾胃功能失常、湿困肌肤、气滞化热等原因而产生的,容易导致胸滞、呼吸困难、气滞、痰鸣等病症。

而瘀血则是由于气滞血行、瘀络不畅、情志不畅等原因而引起的,容易导致疼痛、瘀血、水肿、脉象沉紧等病症。

中医治疗痰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施治,一般采用草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痰止咳、温补健脾等方剂或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

从零开始学中医第30讲:风、火、痰、湿

从零开始学中医第30讲:风、火、痰、湿

从零开始学中医第30讲:风、火、痰、湿风、火、痰、湿“风、火、痰、湿”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

今天晚上我们主要学习一下风、火、痰、湿的辨证。

前面我们讲了“风、寒、暑、湿、躁、火”,这是六淫。

六淫里没有讲“痰”,所以今天讲一下“风、火、痰、湿”的辨证。

它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

火,咱们都知道,夏天炎热,“火”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有人讲,热极是火,热到了极盛就是火,讲到这个,我就想起来《水浒传》里智取生辰纲里面的一首打油诗:“烈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苗半枯焦,农夫心里似汤煎,公子王孙把扇摇”。

热极它就是火。

风也是外邪之一,在正常情况下它是“六气”,致病的时候它就是“六淫”。

任何东西都存在过和不及,“风”成了致病因素就是六淫,它太过了。

风我们传统的教课书上讲,风有内风,外风之区别。

讲内风是身体阳气所化,经常讲肝阳化火,火极生风,还有阴虚火旺生风,都是内因之变化。

外风就是我们临床最常见的,比如睡觉开窗吹风后人就生病,“风”的特点夹寒,夹热,夹湿,这是风的致病特点(风为百病之长),我们经常讲“风寒、风热、风湿”。

外风的特点你看了,发病比较快,睡觉风一吹马上就生病,它的特点就是起病急骤,受凉后就发热,它另外还有恶风或者有咳嗽,或者身体酸痛,一般风热的时候,有关节红肿疼痛,关节疼痛游走不定(风性善行数变),这就是我们常讲的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指的是先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好了,膝关节又疼痛,这边关节好了,那边关节又疼。

或者我们常讲的风疹,皮肤上生疹子痒,过敏性疾病,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所以为什么有些医生讲这些病都通过解表的方法治疗,特别隐疹急性病,这些医生就讲这类疹子皮肤病我们就当作表证,其实皮肤病并不见得是表证,很多有里证还有痰湿各种因素,我们证讲过后,具体的临床以后我们再详细再讲。

风夹病,多有风寒,风热,风湿。

首先我们讲讲风寒的特点,最常见的是我们伤风感冒,这病和流感不一样,伤风感冒就是受凉后发病,它常见的症状就是头痛颈强,全身疼痛,恶寒,或者有发热,或者没有发热,有鼻塞,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等一系列的症状。

中医对湿热痰瘀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湿热痰瘀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湿热痰瘀的辨证论治湿热痰瘀是中医学常见的一种辨证类型,通常表现为身体内湿气与热气湿热蕴结,加上痰瘀停滞,导致身体不适。

对于这种辨证,中医师会通过仔细辨证,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对中医如何辨证论治湿热痰瘀进行探讨。

一、辨证中医辨证是指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结合中医理论对病情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对于湿热痰瘀的辨证,中医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观察湿热痰瘀的体征: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沉重、气滞、胸闷、口苦等症状。

舌苔可能会偏黄,脉象可能会偏滑、偏弦。

2. 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生活习惯:湿热痰瘀的发病与饮食、环境、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师需要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生活习惯,以便更好地辨证。

3. 判断湿热痰瘀的分型:湿热痰瘀可以分为不同的型态,如湿热型、痰瘀型等。

中医师需要通过辨证判断患者所属的具体分型,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论治1. 祛湿热:湿热是湿热痰瘀的主要表现之一。

中医师可以采用一些祛湿热的方法,如使用败火散、龙胆泻肝丸等中药方剂。

2. 活血祛瘀:瘀血的堆积是湿热痰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中医师可以通过活血祛瘀的方法,如使用桃仁、红花等中药,以促使瘀血的消散。

3. 祛痰化痰:痰湿是湿热痰瘀的典型症状之一。

中医有许多能够祛痰化痰的药物,如羚羊角、半夏等,可以帮助患者排除痰湿。

4. 调理脾胃:脾胃是湿热痰瘀的发病基础,中医师通常会针对脾胃功能进行调理。

可以使用山楂、白扁豆等药物,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和吸收。

5. 调节情绪:情绪不稳定和压力过大也会导致湿热痰瘀的加重。

中医师可以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放松,如参与气功、太极拳等活动,以舒缓身心。

三、饮食调理中医治疗湿热痰瘀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饮食调理。

以下是一些中医师通常推荐的饮食原则:1. 忌辛辣刺激食物:辛辣刺激食物容易加重湿热痰瘀症状,应尽量避免食用。

2. 增加纤维摄入:适量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助于促进排便和湿热的排出。

痰瘀互结证的基本概念

痰瘀互结证的基本概念

痰瘀互结证的基本概念痰瘀互结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疾病或身体机能失调时病理性痰湿和血液凝结相互作用的状态。

它是中医病理学中病机的一种常见类型,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痰湿和血瘀被认为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而二者相互结合则会形成病理性痰瘀,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痰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是广义的,它不仅仅指代我们常规所说的痰液,而且还包括了一些痰湿的表现,诸如黏稠、粘滞、凝聚等,甚至还包括了一些其他不良因素所致的异物,如痰结、饮食积滞等。

痰的形成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导致湿浊物质积聚,进而形成痰湿。

瘀是指血液的凝聚和停滞。

中医认为,正常情况下血液应该流畅循环,一旦机体功能失调或遭受外邪侵袭,就会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停滞、凝聚形成血瘀。

血瘀的形成多与气血运行障碍、气机变化紊乱有关,还会受到情志、饮食、寒湿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当痰湿和血瘀同时存在,它们就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

痰是由湿浊物质积聚而成,而血瘀是由于体内气血循环障碍而导致。

痰湿湿浊凝聚在经络中造成血液流通障碍,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同时痰湿还会淤积在脏腑经络中,形成结块。

血瘀则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气血运行障碍,进一步阻碍痰湿的代谢排出,加重了病情的严重程度。

痰瘀互结证在临床中常见于多种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痛经、乳腺增生等。

痰湿和血瘀的相互作用会引起病症的加重和病程的延长。

痰湿阻滞经络会导致气滞血瘀病机加重,血液凝聚会使痰湿更加黏稠积聚,相互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难以快速缓解。

治疗痰瘀互结证的关键是疏通经络、化痰祛湿、活血化瘀。

可以通过药物、针灸、推拿、艾灸等多种中医治疗方法来调理。

常用的法则有燥湿化痰、理气行血、活血化瘀等。

如黄芩、半夏、茯苓、枳壳等燥湿化痰的药物可以用于清除体内痰湿。

当加之破气行血的活血化瘀药物如川芎、红花、桃仁、三棱等,可以同时促进血液循环,解除血瘀。

风火痰瘀论治头痛经验

风火痰瘀论治头痛经验

风火痰瘀论治头痛经验摘要】头痛是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见,但其病机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性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高淑红主任认为,肝条达失司,气机不畅,阳亢而化火,气机不畅,血滞为瘀,肝火煎灼,津敛为痰,可致风、火、痰、瘀互结之头痛,治疗时应兼顾风、火、痰、瘀辨证论治。

【关键词】头痛;风火痰瘀【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352-021.前言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多根据患者头痛的性质、特点、病因,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治疗。

高淑红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 硕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天津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中国针灸学会针药结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临床及科研 30 年,临证经验丰富,擅长针药并用。

现就其治疗头痛的经验举例介绍如下。

2.病案举例患者高某,男,32岁,2015年11月9日初诊。

头痛间作数月,发无定时,近1周发作频繁。

发作时以两颞侧为著,可及癫顶,眉棱,以胀痛、跳痛为主,可伴恶心,于西医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间断服用止痛药,效果不甚明显。

无高血压病史,近期血压未监测,于诊室量血压130/90mmHg,近期无外伤病史,除止痛药外未服用其他药物。

目稍赤,口稍渴,二便可,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滑而数,证属风火痰瘀互结,治以平肝息风,清热泻火,化痰祛瘀,拟天麻钩藤饮加减,予天麻15g,钩藤20g,石决明15g,黄芩10g,菊花10g,牛膝15g,盐杜仲10g,槲寄生15g,当归20g,川芎10g,藁本10g,芦根20g,知母10g,陈皮20g,清半夏10g,甘草6g。

共7剂。

因其工作及个人原因,无法接受系统的针灸治疗。

二诊(11月16日):患者头痛症状及发作频率较前明显改善,发作时仍以两颞及眉棱处为主,头顶已无明显感觉,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滑,故拟前方去藁本,加赤芍15g,以助清热降火,活血止痛之力。

痰瘀相关学术源流

痰瘀相关学术源流

痰瘀相关学术源流痰瘀这一概念是中医中最重要的学术概念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并对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式。

痰瘀的学术源流蕴含着中医的理论精华,并且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痰瘀概念的起源痰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即中国古代传世的最早的医学经典。

《黄帝内经》中记载:“痰瘀者,痰结也,其在肾,肝脾胃,来自于肝,瘀血聚于肾,气血不行,此痰瘀也。

”《黄帝内经》把痰瘀概念描述为“痰结”,它不仅指肺痰,还指全身任何部位的痰液,包括肝、脾、胃和肾等。

二、痰瘀概念的发展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痰瘀概念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在《伤寒论》中,华佗把痰瘀概念归纳为“肝气郁结”,并且提出“肝气郁结”是病因的根源,这标志着痰瘀概念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在《内经》的后续类书中,痰瘀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如《本草经疏》和《难经》中,痰瘀概念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三、痰瘀概念的应用痰瘀概念在中医治疗中不仅被广泛地使用,而且也得到了临床的验证。

据临床观察,痰瘀概念可以解释与全身性疾病有关的一些症状,如头晕、头痛、腰痛、气短、胸闷等。

同时,中医把痰瘀概念用于辨证,如归经辨证、脏腑辨证等,并对不同的病症提出了治疗方案。

四、痰瘀概念的研究痰瘀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涉及到中医诊断方法、治疗方法、药物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痰瘀概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例如,研究者们发现,痰瘀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对其进行有效治疗。

五、痰瘀概念的未来痰瘀概念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未来,中医学者将继续深入研究痰瘀概念,并加以完善,以更好地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疾病,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总结痰瘀这一学术概念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在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深入研究,并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治疗。

近年来,痰瘀概念也受到了西方科学家的关注,并将痰瘀概念引入了西医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者临床所遇及的胸痹证,多为胸闷、气短、刺痛。胸中痞闷为痰扰心阳, 胸前疼痛为瘀阻心脉。治痰扰心_阳宜宽胸豁痰,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温胆汤。 治瘀阻心脉宜化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如果两种证象均具,则用合 方化裁。
四、风火痰瘀的相互转化与临床表现
风、火、痰、瘀四大致病因子,既是独立的,又可是联合的,既能单独致 病,又能联合致病,临床辨证时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根据上述理由,痰与瘀的病理变化,似乎各有其因,然而追溯其本,痰来 自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在阴津阳气的病理变化后,津熬成痰,血滞为瘀, 说明痰瘀实为同源。
痰瘀同源理论,实始于《内经》。如《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 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说明了津血同源,津液可以转化为血。《灵枢• 百病始生》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 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医学入门》说:“痰 乃津血所成。”据上所述可以理解,津血可以成瘀,津液可以化痰。
火为五行之一,又为六气(六淫)之一,具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两种涵义。 生理的火,如少火、君火、相火、命门火,皆是机体生命动力,但生理火过亢, 也会伤害人体,如壮火食气、相火损阴等。病理的火,多来源于六淫(风、寒、 暑、湿、燥)化火,属于外火;还有阴虚生内热,甚至阴虚阳亢,属于内火, 二者均足以成为致病因素。此外,《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属于热者有四条, 属于火者有五条。除此而外,五志化火亦属病理之火。
痰瘀既同出一源,故临床表现必然有共同之处。例如咳唾、痰血、痢疾、 带下、疼痛、积聚、神识模糊等症,都具有痰瘀特征。就以痰血、痢疾、带下 来说吧,凡红、紫、黑色的,多为血化,应从瘀论治;黄、白色的,多为津液 所化,应从痰论治。但实际这些病往往是赤白杂下,痰瘀互见。又如,痰瘀阻 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常见疼痛;积聚多为痰瘀凝集所致; 神识模糊多为“痰迷心窍”、“瘀血冲心”、“蓄血发狂’’等所致。前人将许多疑难 病的病因总结为四句话:“怪病多痰”,“怪病多瘀”,“百病皆生于痰”,“百病 皆生于瘀”,可以作为痰瘀同源的病机和辨证的概括。
(三) 痰
1 / 143
痰是机体的病理产物。凡体内任何组织在病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非正常 体液,统称痰饮。一般地说,稠者为痰,稀者为饮。在古医籍中,《内经》中 有饮无痰,而《金匮要略》最先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专论痰饮,成 为后世论痰及痰证的理论依据。
痰的来源,无非水谷津液所化。张景岳说得较确切,他说:“痰即人之津 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 体强,荣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 成痰涎。”(《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张氏短短一段话,道出了痰的生化之本。
二、风火同气与风火同病
风与火,其性属阳,同为一气。风是春令主气,而火则成为夏暑、秋燥转 化之气,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 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神在天为风,在地为 木……。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说明人身的生化与 四时六气(包括风火)关系密切。
临床所见“风火同病”是很多的。例如在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火上下,必 然导致肺热内蕴,是风能化火的明证。另如肿痛疮疡,也是风火结合危害机体。
治疗风火同病,原则是疏风泻火,但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也有灵活的论治 方法。如《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论治》说:“……由五志过极,阳亢阴衰,风 从火出,宜柔润熄风……。其火风上郁,头重脘痹,宜清金肃降……。其年高水 亏,风火易升,头晕便秘,宜壮水滋燥……。其阳明络虚,风火易震,食少知 饥,宜填实空际。”《医学心悟•火字解》论发散风火时说:“风寒壅闭,火邪内 郁,宜升发之,如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
风与火在病理上联系紧密,它们可相互转化,风属木,木能生火,火属阳, 火盛生风,故有“风能化火,火能生风”之说。在相互作用上,风藉火势,火 助风威,犹如燃烧之火,藉风力可使火焰迅速蔓延,而熊熊火焰必然生风。因 而在人体病因病机方面,确有“高热动风”、“热极生风”、“风火相煽”以及“热 去风熄”“风熄热清”的现象。是亦取类比象之意,从而说明风火在万事万物 中,属于“同气相求”。
关于痰瘀同治,历代医书均有记载,并创有许多痰瘀同治的方剂。如《金 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4 / 143
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萎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两方合用,具有通阳宣痹,化痰行瘀功能。又如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金匮要略•肺痿肺 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本方清热润肺,祛痰破瘀,是治肺痈良方。还有《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小活络丹,治疗痰瘀阻络,痹痛不通;《医宗金鉴》海藻玉 壶汤,治疗痰瘀所致的癭瘤;《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治疗痰瘀所致癫狂病 等。上述方剂都是痰瘀同治的良好范例。
风火痰瘀论
绪论
风、火、痰、瘀,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中四种不同而又重要的病因与病机, 它们既可独立为害,又有相互联系;既可单独出现,又能相互转化;既是发病 因素和病理名词,又往往是疾病名称。
祖国医学认为:风与火本是四时六气中的主气,其性属阳,故称“风火同 气”。主气太过,则转成六淫中之阳邪,直接或间接地给人体带来灾害。痰与 瘀均为机体病理产物,其性属阴,古人有“痰瘀同源”之说,如其调治失当, 必然对机体造成新的危害。《素问•风论》说:“夫风者,百病之长也。”刘河间 说:“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速,其势甚强。”后世又有“怪病多痰”、“怪 病多瘀”的记载。寥寥数语,充分说明风、火、痰、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及 其致病的广泛性。作为致病的“四大因子”,值得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下面略 述其概,并分别对风证、火证、痰证、瘀证进行讨论。
一、风火痰瘀的起源及其病理变化
(一)风 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指四时八风不正之邪,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 腠理不密,易被外风侵袭,风入人体,易与他邪结合,必然导致风寒、风热、 风湿、风温等病证。内风来源于机体本身的病理变化,多因于肝木生风。《素 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风常见的病理变化有肝阳 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素问•风论》指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 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或内主五脏六腑。”高度概括了风证的发生、发展及内风与外风的区分。 (二)火
风火同气临床辨证:林珮琴《类证治裁》中对此论述颇多。如肝气篇说: “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 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风依于木,木郁则化火,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 鸣,为疼,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故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宫之土, 刚性难驯。挟风火之威,顶巅易到。”又中风篇说:“因肝经风火搏于经络,则 手足抽搐,或伸或缩而动不止,由血虚不能荣筋,而燥气乘之,宜滋肝肾,灌 输筋脉,使水旺火熄,则风木自平。”《医学心悟•中风寒热辨》说:“其人脏腑 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热气拂郁,不得宣通,而风为热风矣。”
瘀血的产生,主要与气有关,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滞,气阻则血瘀。《杂 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说:“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 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变态百出。”朱丹溪论六郁中的气郁、血郁,亦 与气滞、血瘀同义。
瘀证的病理变化,可见于脉道不通则痛,瘀血壅阻则肿,气血失调则寒热, 气血不行则发黄,瘀血还可引致出血、烦渴、二便失调、失眠、遗精等病变, 最后形成瘀久成病、病久致瘀的病理变化过程。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与风火有关系的共十三条。如“诸风 掉眩,皆属于肝”,因肝木生风,亦能生火。说明掉眩与风火有关。“诸暴强直, 皆属于风”,因热灼液枯,筋络失养而动风,亦说明抽搐强直与风火有关。又 如“诸热瞀瘈”、“诸禁鼓栗,如丧神守”、“诸躁狂越”、“诸痛痒疮”等,皆与 风火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将痰瘀同病明确提出来的,首见于《丹溪心法》,该书说:“肺胀而咳,或 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并把许 学士痰成窠囊之说与瘀血相结合,揭示了痰瘀为病的本质。《血证论》也说:
“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由此推论肺部疾患多痰瘀为病。又如曹仁 伯《继志堂医案》载有“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病不惟痰浊,且有瘀血 交阻膈间”,说明痰瘀同病可导致胸痹。另外《临证指南医案》妇科调经门亦 有“痰瘀自下”的记载。
痰形成之后,即可随气升降,遍及全身,而产生病理变化。如在肺则咳, 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 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可见痰证对人体健康威胁是较大的。
(四)瘀
瘀即瘀血,主要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的离经或经中之血,以及久病影响 到脉络时所出现的病变。瘀血既是各种原因(包括外伤、出血、气虚、气滞、 寒凝、热郁)导致的病理结果,转过来又成为引起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
前贤所论,足以说明风、火、痰、瘀的一般转化规律。
从临床看,风、火、痰、瘀四者具体落实在各个疾病中,其表现及辨证并 不完全相同。有时四者可集中表现在某一疾病的全过程。以中风病为例,自始 至终未逾风、火、痰、瘀病机,如肝火(肝阳)亢盛证,肝风内扰,风阳化火, 火盛生痰,痰扰神明,瘀阻经络,这就是按风、火、痰、瘀病机进行辨证的。 有时可分别出现在某一疾病的不同证型上。以头痛病为例:风、火、痰、瘀均 可以独立致病,如头风痛以风为主,肝火头痛以火为主,痰厥头痛以痰为主, 瘀血头痛以瘀为主。辨证亦按此一原则。有的病可以表现风、火、痰、瘀中的 一项、两项或三项。以风疹、风水等病为例,仅表现有风的证象,与火、痰、
2 / 143
刘 河间强 调“风 火同气 ”之说。 他认为 风属 木,木 能生火, 故说 :“ 火本 不燔,遇风冽乃焰。”反之病理上的风,又每因热甚而生,所谓“风木生于热, 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风与火热在病理变化 中有此关系,故风与火热多为兼化。他解释“诸风掉眩”的病机时说:“所谓 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 属阳,多主乎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旋转。”(《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 主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