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东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与美食
卢斌
(院系:理学院化学系学号:09122569)摘要:本文主要是写东坡的美食爱好,从美食爱好这一方面看苏轼,从他美食爱好中折射出东坡的豁达超脱、坦率乐观的性格。
关键字:东坡美食超脱性格
林语堂先生《国学拾遗》中曾提到过“庄子是中国最重要的作家;经过一千四百多年之后,才有一位可以和他比较的天才,苏东坡。”无可否认,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能型天才,他的每个方面让我们都难以望其项背。东坡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巨大影响;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而就是这样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诗词、文章、书画皆有极深造诣的人,一生却屡遭政治迫害,仕途充满坎坷与曲折。也难怪《宋史苏轼传》花那么多笔墨在他的政治生涯上,也能理解为什么大家现在一提起苏轼就是那个北宋文豪、诗词大家,他万丈光焰般的文学才华常常让人忽略:他还是一个非常富有情趣、懂得生活的人,即使是过着颠沛流离的贬居生活中,他也能坦然面对,采取积极地生活态度,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而我们单单从日常饮食来看,他也是个热爱生活的美食家。
苏轼和美食有着不解之缘,小时候和他的弟弟苏辙常吃的是“三白”之饭,即一餐只有一碗米饭、一碟白萝卜、一碟盐,在这两样食物的滋养下培养了两位文学大师,而苏轼的母亲不仅是一位能读懂《汉书》的才女,更是一位厨艺好手,川人尚食的传统与母亲的熏陶,让苏轼对美食可谓情有独钟。东坡好吃是出了名的,其著的《老饕赋》里说:“盖聚物之天类,以养吾之老饕”,自己都承认是个“馋猫”,甚至为了河豚的美味,认为也值一死(“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关于自己的美食爱好,苏轼也写下了一篇篇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以及《鲸鱼行》,而在其诗词中也有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炒猪肉”等等,读来让人看到一个活生生、乐天派好吃的苏轼。而在美食面前,东坡显然不管“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不仅自己制作了“东坡鱼”、“东坡肉”,还做了“东坡饼”“、东坡肘子”,自己精心设计泡茶的茶壶--“东坡壶”。
苏轼的美食爱好可不管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即使是遭到贬居,他也能发现可供安抚自己肚子的美食。
元丰二年,苏轼因李定等人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陷害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在狱期间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甚至写下了“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后来加上友人又不知苏轼父子之间的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竟然阴错阳差送去熏鱼,大吃一惊的东坡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当时苏轼可谓感觉自己已到了绝境。而最终苏轼在众人力救下侥幸不死,只是被下贬到黄州,刚抵黄州,他就写下了《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他用略带自嘲的方式说出“自笑平生为口忙”,而“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两句简直让人不禁捧腹,刚刚出狱,就忘记了前面经历的生死风波,想到的是长江的鲜鱼和山上的美笋。恰如朝云对苏轼所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犹不改也”。在黄州期间,苏轼也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自己制作了“东坡肉”,并写下《猪肉颂》,提到了东坡肉的做法:“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此法制作的东坡肉外表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入口香酥绵糯,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吃完后也是口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不得不叹服东坡真是懂得享受生活,能逍遥自在研究如此美味的食物,苏子哪里还有半点当时“魂如汤火命如鸡”的影子,恐怕早已远远抛到脑后了。说来实在惭愧,“东坡肉”的美味让我现在一提起东坡,就会联想起“东坡肉”,食堂里那种一块一块红烧的,却不像李渔《饮馔部·肉食第三》所说“东坡何罪,而割其肉,以实千古馋人之腹哉”,弄得好像是恨得想要“食其肉而寝处其皮”?有句话说:“雅人爱东坡,俗人爱东坡肉”,看来只能说是俗到家了。
除了在相对富饶的黄州,即使是被贬到偏远到惠州,苏轼在吃方面也是不敢落后。惠州当时被称为蛮荒瘴疠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都不愿到广东来,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而苏轼下车伊始,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不禁高声赞美“海山葱茏气佳哉”!赋诗一首《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韩愈、柳宗元在岭南的凄苦生活在苏轼眼里却变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快乐惬意,大有每天如果有荔枝几百颗吃,皇帝来请也不回的架势。在惠州任职期间,惠州因为羊少,市面上一天只杀一头羊。东坡这时候手头又拮据,买不起,就与卖羊的人商量,把羊脊骨留着给他。随后他就发明了一种“羊脊骨烧法”,从里面剔肉,就像上海人吃阳澄湖大闸蟹那样,把小指甲里的肉都剔的干干净净。他还郑重地写信给他的弟弟苏辙,教他烧法和剔骨法,在信的后面,他幽默的说道,不过“狗要不高兴了”,因为骨头里的肉都被他吃了。虽然变着花样来吃肉食,但是量少毕竟无法满足苏轼肚子里的馋虫,惠州地处亚热带,瓜果蔬菜生长得快,苏东坡的口味也入乡随俗,喜欢上了素食,他看着自己耕种的蔬菜即将收获,喜悦的赋诗道:“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苏轼的美食爱好不增反涨。
苏轼那么爱美食,难道他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当然不是,如果说只是食物甚是美味而让苏轼如此着迷,那苏轼只是个纯粹的馋虫罢了。比如说东坡自己酿酒喝,喝着酒还唱着词,很是潇洒惬意,别人看来酒应该是多醇多香,而实际上他做酒的水平并不高明。苏轼的一个朋友曾问苏过,你父亲的制酒方法能传授给我们吗?苏过说,不学也罢,说有位老人吃了父亲的酒就拉肚子,父亲赶紧给他服用自己配制的中药才止住。看来苏轼并不是沉醉于酒,其实恰像欧阳修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苏轼之所以能看似如此醉于“美食”,除了如孟子所说”食色,性也”,出自人的本性外,更多的的是建立在自己豁达洒脱、秉直率真的性格上,想想如果是我们自己被捕入狱,你能够像他一样坦然处之,吃好睡好吗?如果是我们自己经历过一场生死劫难,能像他一样天真烂漫马上想到”长江绕过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吗?即使被变到蛮荒之地,也能他一样泰然处之、甘之如饴吗?我想古往今来都很少有人能做到。无论是生活还是仕途,苏轼过的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