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投毒事件隐含的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思考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导语:罪恶其有来自,只因埋藏得太深大学医学院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3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不幸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悲愤填膺,却深感吐槽无力。
人的嫉妒心真是可怕,原来,毒药的毒不是最毒,最毒是贪婪找不到底线;罪恶的恶不是最恶,而在于人性失去最后的防线。
逝者已逝,逝者安息;生者余悲,生者珍重。
特别是黄洋之父母,白发送黑发,情又何以堪?一、层出不穷的校园投毒案如今复旦投毒案的调查进入公安机关调查取证阶段,话说黄洋中毒的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该物质普通医院并无库存,一般由课题组购买,使用者非常专业。
如此一来,可以锁定罪犯嫌疑,目前黄洋的室友林某已被刑拘。
我们现在等待的是真相,望公安机关及早破案,尊重事实,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凶手,千万不要重演94年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无真相、无结果的流局。
我们拭目以待,真相不仅是我们需要的,而且是也是对死者黄洋最大的安慰。
对于我们,需要积极面对黄洋案这个悲剧:反思我们的大学,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这个社会。
如今我们的大学生怎么啦?大学——人们心目中纯洁的象牙塔——已然不是学术之地,被我们不良的社会空气所污浊,成为是非综上几个案例,无论是出于嫉妒,还是仇恨,投毒去危害自己的同学,这无疑是社会的责任,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笔者总是以最大的善意进入人们的内心,试图去分析他们的内心。
平常人想来,要去谋人性命,那得要有多大的仇恨、多扭曲的内心,才能下此毒手?黄洋与犯罪嫌疑犯林某共为同窗,同为室友,一起求知,更何况,校方称两人并非同一专业,已否认室友因妒忌其读博投毒,那还有多大的利益冲突?林某再自我为中心,也不至于因为一点利益或者一丝不快,便草率地谋杀室友。
对于案件的真相,我们必须去关注。
现在是黄洋同学是被毒死了,在全社会的关注下,相信作恶者终将被绳之以法。
从复旦投毒案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落实
从复旦投毒案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落实【摘要】复旦投毒案是近年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反思和讨论。
本文通过分析该案件,探讨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现状与不足之处,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措施,并呼吁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文章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呼吁社会各方关注和支持,共同努力落实思想教育工作,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通过这一事件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培养更加健康和积极向上的青年人才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环境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复旦投毒案、现状、影响、反思、不足、措施、健康和谐校园环境、重要性、社会关注、支持。
1. 引言1.1 案件背景介绍复旦投毒案是一起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该案件发生在复旦大学校园内。
据报道,一名大四学生在食堂内向同学投放了有害物质,导致多人受伤。
这起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引发了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刻反思。
这起案件的发生让人们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落实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复旦投毒案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只有通过深入反思和加强措施,才能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培养出健康向上的社会人才。
1.2 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发展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通过思想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信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摘要:2013年5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抢救无效,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黄洋死于药物中毒,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把死亡魔爪伸向他的正是他朝夕相处的室友林某。
我们不禁感叹,到底是有多么大的仇恨,使他心中罪恶的种子萌发,最终残害了自己的室友。
在这场悲剧的背后,我们不禁要沉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关键词:复旦投毒教育体制曾经马加爵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天使般的年纪就这样黯然离世、长眠地下,致使家长痛失爱子、学校痛失学生。
如今,校园这一片净土也变得不再平静,校园悲剧屡见不鲜,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教育制度到底怎么了?生命的脆弱让人心痛,同宿友“相互残杀”是教育之殇。
教育本身是一片净土,是净化人心灵的土壤,但是因为一些教育体制的存在,这些高尚的教育早就被抛之九霄云外,人们都在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努力奋斗”着。
仅仅因为生活琐事不满,就用化合剧毒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样的冷血无情令人唏嘘,是什么点燃了林某心中的仇恨之火,乃至于狠毒到毁害他人的生命?是个人素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抑或是故意伤害,无论是什么,都不逃过教育体制这个巨大的枷锁。
教育是教书育人,使人成人成才的,出现这样的悲剧就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们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希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千军万马的考试大军中脱颖而出,最终有个好工作好前程。
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虽然一直喊着减负,但是学生的担子却越减越重。
小学生就整天忙着学习,各种补习班奥数班占据着学生的课余时间,原本属于孩童的天真快乐却早已荡然无存。
长期处于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很难保证孩子的人格和身心都是健全的。
在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人民日报》的媒体评论“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时,我们是否想过,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的,中国的教育似乎就只是在乎学生的成绩问题,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一直是处于边缘化被冷漠化的状态,虽然有的学校设置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或者有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他们并不被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思考五、未来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承担起授业 解惑引导的责任呢
• 语文教师岗位目标责任书
• • • • • • • • • • • • • • • • • • • • 1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听从领导,服从分配,有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履行好 自己的职责。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 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4、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 法。 5、教育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7、加强学习,积极进行教改探索,认真做好“磨练合格课”工作。 8、做好“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 康。 9、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10、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
建议:
1、在传授课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和心里变化 2、在分析课文分析古文等内容时,客观真实,不盲目参考 教参,正确引导学生 对待事物的看法。 3、不带个人情绪去上课,不能把学生当成发泄情感的工具。 近年来教师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屡禁不止,这让我们应该反 思。 5、多了解学生心理 以方便自己更加容易掌握学生动向。
思考一、个人心理健康
据报道,受害学生黄洋在不久前的 直升考博中,取得了耳鼻喉科第一 名的好成绩。据此,有人猜测犯罪 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可能缘于由妒生 恨。尽管“嫉妒”说只是坊间传言, 但由此折射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 题着实应当引起大学和社会的关注 反思 。尽管大学生从年龄上已步 入成年,但其心智发育未必有社会 成年人的成熟与完善,拿着毕业证, 穿着学士服走出校园,只是代表了 大学学业的完成,在怎样做人、如 何处世的社会教育方面,未必达到 了“毕业”的合格标准。只有高智 商、缺乏高情商的大学生,充其量 不过是存在缺陷的半成品,而情商 扭曲的高材生甚至可能成为贻害社 会的危险品。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文明以尊重生命为起点“复旦学生投毒案”成一周微博热点在4月15日以来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复旦学生投毒案”成为网络上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
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
4月15日起有关“复旦学生投毒案”的报道持续升温,4月16日起就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
在延续了一周左右的较高区间的舆论关注热潮之后,事件相关舆情热度正在逐步回落。
4月15日以来“复旦学生投毒案”话题微博关注度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称,“4月1日,我校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
4月11日,上海警方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当天此话题就引发众多媒体和网络上热烈讨论,相关微博超过4000条,而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此事的微博也成为15日、16日热度极高的热点微博。
其中16日相关微博超过14.7万条。
4月16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微博称,当日15时23分黄洋经抢救无效在医院逝世。
从4月15日黄洋遭室友投毒入院到4月16日黄洋逝世,众多网友在微博上点起蜡烛来表达对这位复旦研究生的同情与哀悼。
@央视新闻发起的“黄洋,今晚我们一起送别你”的活动更是引发20多万网友转发,7万多网友评论。
4月19日下午,“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微博称: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该微博称:4月11日,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一个人的成长或许总要经历鲜血淋淋,仿佛走在古老的栈道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安全抵达。
林森浩之案,终于告一段落,他带着所有人的目光,大多是鄙夷和愤恨,终于去到了那个所有人或早或晚都会去的地方。
在当年案件败露之后,林森浩是平静的,没有惶恐,更多的是接受的态度,这个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逻辑清晰,思维灵敏,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那样做的结果是什么,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在法庭上说,我该到了偿还的时候了,他所谓的偿还就是一命抵一命,拿自己的命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
这件事情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就是因为林森浩复旦大学硕士的头衔,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从贫困迈到富裕,从底层走向高层的路上迷失了。
审讯时林森浩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是对自己的投毒动机却是支支吾吾,说这是他开的愚人节的玩笑,这个原因实在是不足以落脚,反观事实,林森浩虽家境殷实,积极上进,学识丰富,但是性格内向安静,并且恋爱受挫,在事发前他与黄洋闹矛盾,互删了qq,听到舍友说要在愚人节捉弄自己,这无疑都是事件的导火索。
饮水机是宿舍的人平摊的,但是林森浩以自己喝水少为由拒绝,从这些方面看,林森浩的性格更加立体。
总结原因缺乏包容,斤斤计较,学业压力,生活空间缩小,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人类对性格的了解还处在初步阶段,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认为人的性格是复杂的。
目前为止有关性格知识方面的理论探索还不足以指导学生形成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健康性格。
性格悲剧在现实生活中累见不鲜,复旦大学投毒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从性格分析的角度,作者认为要让类似林森浩的悲剧不再重演,需要首先深刻反思一下国内的教育。
为什么要反思教育呢?认为林森浩是失败的教育的牺牲品。
直接责任是林森浩的母亲在他早期成长的过程中满足了他的物质需要却没有满足他的心理需要。
间接责任是国内缺少正确的亲子教育知识方面的引导。
复旦投毒案的反思
从复旦投毒案看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3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医院不幸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悲愤填膺,却深感吐槽无力。
经常看新闻,看着很多的生命逝去,总有一种悲天悯人之感,而看到年轻生命因非暴力原因的逝去时,只有感叹人世的险恶,人心惟危也。
回顾近年,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
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让我们震惊。
这不禁让人发问:如今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到如今,成就当然斐然,但教训却也历历在目。
学子们奥数水平上升了,琴棋书画精通了,考试成绩上升了,高等学府进去了,但独立能力下降了,承受能力下降了,包容心变小了。
学会了好高骛远,却不会脚踏实地;学会了急功近利,却不会修身养性;可以独来独往,却不会相安无事。
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片面重视知识教育,造成德育教育的缺失。
那么,究其根源,到底为什么会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软肋呢?一、家庭的道德修养教育缺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家庭德育教育滞后。
当今的青少年,尤其是城镇家庭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一生下来就被家长娇着宠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心胸狭隘,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状态,其明显的表现就是除了关心自己,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溶不到学校和社会大家庭中去, 自己占一点小便宜可以,但吃一点小亏那是绝对不行的,甚至别人哪个方面比自己强都成了心里过不去的坎。
家长平时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没能起到正面作用。
你可以看到,孩子使劲摇晃刚栽植的行道树、采摘道旁花草,家长站在一旁却熟视无睹,公交车上,孩子为别人让了座,却引来家长不停地责备,这虽然是生活中不经意的点滴,对孩子的成长却影响很大。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写作佳苑05-26 0631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一个人的学历代表他的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的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复旦投毒案的看法和认识
复旦投毒案的看法和认识
复旦投毒案是指2013年复旦大学化学生叶永福投毒一起水果里投毒致死事件,而学校未能及时给出处理意见和反应,引起了社会强烈抨击和讨论。
复旦投毒案说明了教育机构、社会以及有关行业监管机构的重大疏漏,让恶劣犯罪分子在致死行为中没有及时受到必要惩戒,甚至没有足够注意、重视和认知拆建性犯罪。
这说明,整个社会对犯罪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缺失,特别是惩戒机制尚未,形成全面的预防机制,社会容易犯错,以致犯罪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制止,在校园内犯罪也往往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
因此,应当教育学校给学生树立正面的价值观,建立完善的犯罪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惩戒校园暴力,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安全环境和正确的思想理念。
在班级教育中加强犯罪预防知识教育,涵养正能量,充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犯罪的预防意识,净化学生的思想环境,使校园变成一个文明宽容、智慧关怀、平安幸福的体育场所。
当前,从社会各个层面都极度重视犯罪问题,政府相关部门、教育机构、媒体都要多次发出倡议,强调要以更加主动、坚决的态度,及时侦查相关犯罪,处理有关罪行,严格执行一系列的犯罪重拖措施,加大犯罪集中管控能力,加强严厉的犯罪制裁。
综上所述,复旦投毒案应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教育行业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心智、行为以及犯罪活动的监督,以至全方位管理,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及时给出处理意见,构建健康、安全的社会教育环境。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_投毒案心得体会1_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我感到很震惊.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因为他没这个胆量.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_投毒案心得体会2_4月_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_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_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_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_年4月_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复旦大学投毒案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 _年4月_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_年4月_日下午,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警方表示,在该生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剧毒化学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_年4月_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_年4月25日,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_年5月5日,黄洋父母给复旦校长杨玉良写亲笔信,质疑学校推诿避责,官僚作风._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_年10月30日,上海市二中院披露,市检二分院对嫌疑人林某的公诉已被该院正式受理,公诉方指控涉案人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_年_月27日上午9时30分〝复旦投毒案复旦大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_法庭公开开庭审理.法庭审理中,林某当庭供认了起诉书指控其采用投毒的方法致黄洋死亡的事实,但对作案动机.目的等进行了辩解.法庭就林某的犯罪动机.目的.作案手段.被害人的死亡原因等展开了调查,并充分听取了庭审过程公诉人.诉讼代理人.被告人.辩护人的意见,并对证据进行了质证.至下午6时15分,该案庭审结束,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择日对该案作出宣判._年2月_日,复旦投毒案在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_年5月,复旦_7名学生签署请求信,请求法院不要判林森浩死刑立即执行.受害者黄洋的父亲表示不接受请求信内容,他说黄洋去世对家人打击很大,他也不认同〝林森浩不是一个极为凶残的人〞的说法._投毒案心得体会3_历经三年,一波三折,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近日被依法执行死刑.至此,该案件司法程序宣告完结.这场以青春销陨为结局的悲剧反复刺痛众人神经,这些疼痛中包括对两个家庭丧子之痛的同情.对现世教育的集体忧心等.然而,尘埃未曾落定,叹息之余,更需深刻反思.回顾案件始终,有一个细节颇引人关注.在死刑复核结果出来之前,有记者采访林森浩时问到:〝作为一个大学的同学,研究生的同学,又是室友,这个关系怎么闹到现在这样一个程度〞?对此,林森浩的回答是:〝那天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机遇可以阻止它发生的.但是我当时的那种状态,就我个人的层次.修养,我个人的修身不足,我是无法阻止的〞.这番反思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林森浩投毒致室友死亡时极其缺乏情绪的控制力.近年来,从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到马加爵杀害室友案,再到牵动众人神经的南航金城学院命案,这些有着高学历光环的大学生为何走向犯罪的迷途.向身边同窗伸出残忍之手?除了个人等因素外,还与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不足和以培养和谐人际关系.健康身心情绪等为基础的情商教育的引导不利有一定关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曾犀利指出: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论道虽然尖锐,却不无道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学习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去评价一名学生.一所学校,其结果迫使学生围绕分数.名次.考试转;而教育目标偏狭.教育内容繁难.品德教育缺乏等也成为不少学校面临的突出症结.殊不知较之智商教育,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突破瓶颈的创新能力等一系列情商素质会在大学生走出〝象牙塔〞之后,逐步凸显重要作用.何为情商?情商不等同于道德,它是道德的有力补充和拓展,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曾指出,情商水平高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无论是独处还是与众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等.再次细想,复旦投毒案凶手林森浩自我剖析时多次提到的〝修养不足〞,倘若能够控制对室友的不满情绪.知道如何恰当且融洽的处理人际关系,或许这般悲剧尚可避免!〝进入社会后,专业知识能用上的占20%至30%,许多工作都需要团体的合作才能完成〞,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情商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情商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力,当下高校亟需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开好情商这门课,庆幸的是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在情商教育上巧作文章.如在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的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情商培养已经提上日程,不少高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涉及情商方面内容的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是否可将情商教育置于学校制度建设层面?能否通过更多元化.生动性的形式将情商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展现出来?诸如此来问题,高校尚需花费足够精力和时间创新.实践.其中,尤其需明确意识到:在发展现代化教育的目标指引下,开拓培养智商.情商双高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切莫在一味追求名次.荣誉等功利性的迷途上越走越远了.想必这才是〝复旦投毒案〞留给我们极富价值的一课!_投毒案心得体会4_事件:复旦大学一个学医的研究生林某投毒杀了同寝室另一个学医的研究生黄洋.我的感想如下:1)事情的起因不见得是什么大事,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不够健康,一点小事可能就会引起误会.仇恨.报复.教育当然有责任,家庭也有很大责任.2)事件看似偶然实属必然.马家爵药家鑫林某人,将来还有更多更多!!这次事件复旦当然有责任,可是,你小学不教育,中学不教育,一味地追求成绩成绩成绩,到了大学出了问题却把责任全推到大学教育身上是不公平的.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这是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社会病了,教育如何能独善其身?!3)投毒者一定不是想致同学于死地,而是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报复同学,让同学慢性中毒,甚至得肝癌.不知道这在法律上定什么罪.我认为是蓄意投毒过失杀人.虽然属于过失杀人,但手段卑鄙,社会影响恶劣,后果惨重,应该予以重判.4)假如黄洋没有死,若干年后得了肝癌,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是同学投毒导致的.由此也可以推断,社会上一定还有其他人被投过毒,只是没有中毒身亡而已.那么,我得的病是谁下的毒?我得好好调查一下__。
从复旦投毒事件思考大学生负面情绪管理方法
发 生。 2 大学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的原 因 2 . 1 来 自学业 的压力
我们都知道 , 现在 大多数高校 的授课特点是课程 的进度非 常 快、 要讲授的内容却很 多 , 一般情况 下 , 每个学生要在课前做一些 课 程的预习 , 同时还要查 阅很 多的资料 , 另外还 要在课堂之上保 持 一个非常高度 的注意力 ,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 自己的学习成绩不 落后 于别人 。在长期 的这样无形的压力之下 , 学生不可避 免的就 会 产生一些不 良的情绪反应 , 甚至会有一些负面的情 绪和不正确 的想法 。因为在如此繁重的脑力劳动程度 的驱使下 , 大学 生的大 脑基本上是长期处于一个 比较紧张的状态 , 其神经中枢根本得不 到很好 的休息 , 这样 的精神疲惫 的状态就很容易导致 一个人产生 不 良的情绪 。 2 . 2 来 自家庭方面的压力 另外不能忽视 的一 点就是一个人 的家庭环 境对于这个人情 绪 方面的影 响。据相关的调查表明 , 很多学生的情绪状况 和他 的 家庭 和谐度是有很大 的关系的 。尤其需要注意 的是 , 那些来 自比 较贫困的家庭学生 由于大多数都是肩负着一个家族 的全部期望 , 家里人 希望他通过努力的读书来改善 自身的家庭境况 , 其愿望是 非常迫切 的, 因此他们所承受 的压力 相对来说就更大 , 这些 巨大 的压力 就更容易使他们产生 比别人更加 紧张 和焦虑 的情绪 , 如果 控 制不好 , 就很容易出问题 。 2 . 3 来 自人 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到了大学之后 , 需要学生们处理 的人际关系要 比高中时候 复 杂的多 ,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一个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提出了 很 高的要求 。他们需要处理各方面的关 系 , 比如说宿舍 、 班级 、 社 团等人群 , 另外还有来 自 师兄弟 、 老师 以及 辅导员等师长方 面的 人 际关 系。据研究表 明, 很 多大学生在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时候 往 往会 表现 出不 自 信 以及人际关系超敏感等 问题 , 这就很 容易使 他们在应对这些复杂关系 的时侯显得非 常吃力 , 从而导致 他们 产 生一些 消极 的情绪 。 3 高校应如何做好学生负面情绪 的管理 3 . 1 开设必要 的关于 清绪管理方面的课程 所谓情绪管理 的课 程主要是用来研究 人们 对于 自身情绪 的 个有效 的控制 , 以及对他人情 绪形成一个更清楚 的认识 , 从 而 来 更好 的协调 和引导各方面的情绪 , 也就是说是培养我们驾驭情 绪的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这样一个情绪管理的课程 , 来很好 的帮助 和引导大学生建立 一个 比较科学 的情绪宣 泄的方式和调控 自己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1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摘要: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复旦投毒案震惊了整个社会,这件事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谁酿成了这场悲剧!他人的生命应是既神圣又要受到我们尊重的。
为什么生命又得不到保护,得不到尊重,屡遭践踏。
本文就复旦大学投毒案展开,分析了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和处理矛盾的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投毒心理扭曲正确发泄尊重生命一、案件背景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2010级)黄洋,于2013年4月1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4月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某存在嫌疑并被依法刑事拘留。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于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二、高校杀害同学案件举例朱令铊中毒案,清华才女大学生朱令于1994年12月11日晚上在北京音乐厅参加演出之后,于次日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此案至今未破。
2004年在马加爵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学生发生口角致室友死亡。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
2013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
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披露,市检察院二分
案情分析与反思
复旦投毒案
目录
1.复旦投毒案回顾 2.事件反思 3.问题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回顾
【事件回顾】
4月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身体不适, 送至医院就诊。医院未查明病因。 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黄洋所在的寝室饮水机中发现了 残留的有毒化合物成分。 4月13日,犯罪嫌疑人林某被警方带走 ,其作案动机仍在调查。 4月15日,复旦大学微博发布通告称,黄洋病重住院,其寝室 饮水机疑似遭到投毒。 4月16日下午黄洋抢救无效死亡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
对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评论道:‚我们的
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 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问题思考
一场投毒案折射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单薄,还是 学校的缺失? “ 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谊坚。” 同窗之谊从古 代传颂至今,为何屡屡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复旦大学 投毒案引发热议,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毒药,而是人心。 本事国家栋梁之才的天之骄子们,又因何走上不归之路?
除了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之外,一些天之骄子为了一些琐事做
复旦大学投毒案给国人带来怎样的震惊和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给国人怎样的震惊和反思?
蒋成博
4月16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中毒入院的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目前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存在嫌疑,并将其刑拘调查。
刚刚考上博士研究生的黄洋就这样走了,他的惨死,给国人怎样的震惊和反思呢?
我们震惊万分的是,室友之间不是亲同手足,不是友好相处,不是相互关心,不是相互帮助,而是自相残杀,问题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在那位投毒的学生嫉妒室友或心理变态吗?
我震惊万分的是,投毒学生哪来的那么多剧毒药物?如果是从复旦大学实验室中悄悄偷出来的,说明复旦大学实验室对药物的管理存在严重漏洞。
投毒学生的老师、实验室管理者、学校相关领导等人罪责难逃。
震惊之余,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否出了问题?否则,为什么教出投毒杀害室友的学子?毫无疑问,在此案中,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发展经济上,使得金钱万能或拜金主义的经济意识成为社会发展主流,举国上下一切向钱看,以至于长期忽视对学生们基本伦理道德的教育,不少人变得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人味尽失,稍不如意便大打出手,伤人害命。
我们现代中国已经用污染环境换发展走到了危险的边缘:我们用污染土壤换发展,使全国10%——20%的耕地被重金属污染;我们用污染水源换发展,使全国90%以上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们用污染大气换发展,使几乎13亿中国人难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难道我们还要用丧失人性、心灵污染或道德沦丧换发展吗?
2013年4月17——18日
1。
复旦大学投毒案_反思
我们的反思
其一,大学和家庭教育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加强,在从 事教育的过程中,千万要注意在进行知识完善的同时,决 不能忽略了人格完善,因为,对整个社会而言,成“人” 比成“才”更重要;大学室友投毒再次警示人们在构建和 谐社会的进程里,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应该唤起关爱、公平 的意识,不能再做旁观者,不仅要懂得善待自己的生命, 而且能够推已及人,敬畏生命,善待一切生命,决不漠视 其他生命。 其二,应该对校园犯罪案件悲剧在教育、道德、文明和社会 所组成的“法庭”进行长期“审判”。让这种“法庭”成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站”,成为防止青少年心 理裂变的“观测站”;让每个大学生都学会懂得博爱、理 解和尊重;让缺乏理智的心理导火索掐灭在萌生之时,让 校园悲剧不再发生,这也是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年来高校内杀室友事件盘点
1、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 毒案,至晓龙向同学江某投下铊盐剧毒, 理由是“过去江某与自己关系那么好, 现在却不理自己了” 3、 2004年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杀害 4名同学 4、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 因3名同学经常一起玩而不理睬自己, 向3人茶杯注入硝酸铊,导致3人中毒。 5、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3名大学生遭 同学报复铊中毒
我们的建议
个人方面 • 人无完人,学会包容。 • 简单沟通,解决矛盾。 • 学会倾诉,学会分享。 学校方面 • 重要药剂应有设专门看管人员。 • 开展心理辅导和及时的心理疏导。
END.
3、医者不但要有医术 更要有“医德 仁心”
作为医生每天面对这些场景,他早已从医圣志向开始转移到对生死 的思考了,这里足见林同学的悲哀,也足见医护工作带给每个从业人员的内 心冲击。
四大原因导致寝室关系难处
• 第一是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高校和中学不同,学生来 自五湖四海,也带来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价值 观 。 • 第二是不分城镇还是农村,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学生们都 感觉到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 • 第三,学业压力。直研直博的名额竞争激烈,而成绩的等 第也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所以“无学”的大学其实还是有 一定的压力,在关键时刻矛盾也容易激化。 • 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有的大学生总觉得同学说话 做事是特别针对自己,是看不起自己,惯于从消极方面考 虑问题;有的学生则习惯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缺乏包容。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用尊重、理解、宽容的心
看世界
看过对林某的采访,感觉很理性很睿智的一个小伙子,真的很为他惋惜。
通过林某与黄某现在的结局,我想说的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长经历,我们应该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目标,用宽容的心看待人和事。
现在的社会城乡差距很大,生活宽裕家庭成长起来的阳光男怎么会知道贫困家庭生长起来的支柱男的重担。
衣食无忧的环境、张扬活泼的个性或许会给身边人带来压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矛盾本不应发生。
公共场合,要在意他人的理解,不能随心所说。
从环境条件来看,条件好的家庭更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尊重、礼貌、宽容的对待社会。
生活中的人们谨言慎行是第一要则。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复杂思想有丰富的情感。
生活中的经常会说出伤害感情的话语,我经常告诉自己那些都是一时的气话,并不是真实的感情。
因为理解,因为爱,我想对有些事应该充耳不闻的。
因为爱,因为理解我们应该少说、不说让对方伤心的话语。
我经常在想人为什么活着?因为财富吗?好像不是。
现在的中国社会缺少正能量,让人们迷失了心智,缺少光明的航标。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的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的反思3月31日中午,林某将其做试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4月1日晨,黄某引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治疗无效与16日下午去世。
4月11日,上海警方文保分局接到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警方经现场勘察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警方透露,已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有重大嫌疑。
上海黄浦区检察院也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看完此事件后,不禁扼腕长叹,不论投毒者杀人动机如何,是“故意”还是“误伤”抑或其他,是对被害人的优秀羡慕嫉妒恨也好,或是心理扭曲导致的极端行为也罢,单是其对寝室内饮水机投毒这一行为,就令人唏嘘不已,究竟是什么样的怨恨,使得投毒者的内心燃烧起如此仇恨的火焰,猛烈到必须以毁灭他人的生命来平复?痛定思痛,在思考:扭曲的人心其实比毒药更可怕!毒药明晃晃的告诉我们,我是毒,不要碰我!它再可怕,也不会自动跑到人的嘴巴里,而那颗扭曲的,外表却看不出来的有什么异样的人心,却在暗处透着阴森的冷气,让人不寒而栗,让人防不胜防。
关于此事件,众说纷纭。
某观点:认为此人心理有问题,认为大学应该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
一些社会人的观点,中国的大学教育失败,人格教育缺失。
某观点:某些教授又搬出几千年说死人都不会变的真理,什么XX的心态,什么自我修养,什么儒家伦理道家辩证等等不一而足。
结合自己的感受及中国高校那些不寒而栗的悬案,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1)寝室关系。
过去几年发生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吉林农大郭力维案,甚至是19年也未能破案的清华大学朱令案。
众多校园惨案让人深思:同窗之谊,古来传诵,是什么原因让“睡在我上铺的ta”,竟成为生死仇人?现在大学生的寝室关系已绝不是十几年前那样单纯而美好的“兄弟姐妹”一样的友谊关系。
由复旦投毒案引发的道德思考
4/1/2019
青少年的犯罪的特点之一是缺少预谋,具有 突发性和随意性,很容易证明上述观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4/1/2019
初三某班的学生和往常一样说说笑笑地走出校门。4名男生突然被 人从身后分别架住双臂,强行带到龙蟠路边的花卉广场。到此之后, 初三某班的学生和往常一样说说笑笑地走出校门。 4名男生突然被人从身 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4 名学生大吃一惊,身边“护驾”的人由 后分别架住双臂,强行带到龙蟠路边的花卉广场。到此之后,并不知道发生 原先不到10 50人。对方简短地几句谩骂之后,这伙人 了什么事情的 4人,一下激增近 名学生大吃一惊,身边“护驾”的人由原先不到 10人,一下 毫不顾忌广场上众多市民在场,蜂拥而上轮番对他们狂殴暴打。 激增近50人。对方简短地几句谩骂之后,这伙人毫不顾忌广场上众多市民在 随着施暴程度的不断升级,4名无辜学生被这伙人从花卉广场一直 场,蜂拥而上轮番对他们狂殴暴打。 拖打进情侣园的树林中。面对40多名轮番上阵的施暴者,4名学生在 随着施暴程度的不断升级,4名无辜学生被这伙人从花卉广场一直拖打进 书包、木棒及拳脚的蹂躏下,相继被打倒在地。其中一名姓徐的男生, 情侣园的树林中。面对 40多名轮番上阵的施暴者,4名学生在书包、木棒及 被打得浑身是血蜷缩在地上后,仍未被这伙丧心病狂的恶徒放过。施 拳脚的蹂躏下,相继被打倒在地。其中一名姓徐的男生,被打得浑身是血蜷 暴者疯狂地将其当作足球,轮流助跑后“发射”这个“点球”。另一 缩在地上后,仍未被这伙丧心病狂的恶徒放过。施暴者疯狂地将其当作足球, 名身材较胖的男生,遭重创的头部肿得像只皮球。当施暴者散去后, 轮流助跑后“发射”这个“点球”。另一名身材较胖的男生,遭重创的头部 2名伤势较轻的男生,将昏死过去的徐某扶起后送回家。后经医院诊 断,徐某的左肾破裂需手术摘除。 肿得像只皮球。当施暴者散去后, 2名伤势较轻的男生,将昏死过去的徐某 扶起后送回家。后经医院诊断,徐某的左肾破裂需手术摘除。 引发这场聚众斗殴的事由,竟是两名学生在网上的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隐含的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思考作者简介:付惠,(1990.6-),女,山东省聊城市,汉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进一步暴露了我国教育的缺失,它深刻的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视为简单的技能培训,且不能忽视人品而重技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思想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是舍本逐末。
当今大学生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范现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如何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并有效开展大学道德规范的重构工作,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大学生道德失范应对思路2013年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
4月15日起有关“复旦学生投毒案”的报道持续升温,4月16日起就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
层出不穷的校园投毒案不禁让我们反思:反思我们的大学,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社会。
在我们痛心黄洋的遭遇和谴责林某的狠毒时,这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道德危机。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危机是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变革急剧的产物。
面对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道德规范的重构工作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一)崇尚良好社会公德,但对不文明行为持宽容态度多数大学生赞赏有教养的道德行为,对浪费现象、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表示鄙视。
但部分同学在否定这些不文明行为时态度比较平和,并把它看作“是一种不好的生活习惯”[1]。
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但却往往不容易坚持正确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有意无意的重复着不文明行为。
(二)注重个人职业理想,对传统职业精神提出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即兼容性、多元化、务实性。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看重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认为跳槽“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2]、“安贫乐道是无奈的选择和懦弱无能的表现”[3],而认为要服从国家需要,报效祖国的人却为数甚少。
(三)追求自我纯洁爱情,但缺乏承担婚恋责任的思想准备爱情和婚恋是大学阶段比较现实而又普遍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在爱情婚恋观上,越来越采取了比较开放、自我、随意的态度,许多人持有“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婚恋观,甚至对婚外情表示不反对。
很多学生对于女大学生“傍大款”的现象认为是个人问题,不必关注。
(四)渴望良好人际关系,但人际交往中功利化倾向明显多数大学生都渴望建立一种良好、健康、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
但由于在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竞争,许多人认为现在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实际是“互为对手、平等竞争”的关系。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同学之间是“互不相干、各人自顾”甚至是“互相提防、暗中拆台”的关系。
还有部分学生把老师当作可利用资源,在交往中存在明显的目的化倾向。
(五)呼唤“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但不放弃有条件下的作弊、投机多数大学生认为缺乏诚信、考试作弊等行为是破坏公平竞争秩序,但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作弊“虽不好,但可以原谅”,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对不合理的学习内容和考试制度的反抗”嘲。
在全国很多高校里,诚信缺失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恶意拖欠学费、用虚假材料骗取助学金、考试舞弊、剽窃论文、伪造个人简历、随意毁约等等,这些行为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根据上海市8所“高校诚信道德现状调查”显示,28%的大学生表示曾经有过考试作弊行为。
[4]这说明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亟待解决。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成因探析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选择导致传统道德规范部分失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道德观念,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的。
[5] 由于社会变革加剧所带来的社会选择加快,原有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在一定的时空失效甚至失真。
局部层面道德评价错位、新旧道德并存使人们出现道德的选择、取向和遵循上的紊乱和失落,同时,也使大学生在对既有的和新生的道德选择与评价上产生严重的错位或者倒置。
一些在过去受到肯定的规范,今天却有着极为不同的理解,并在社会生活的不同规范中表现出一种“疯狂”的颠倒。
道德评价标准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价值的失范,进而动摇了大学生原有的信仰,带来了道德失范。
(二)智育为“重”导致德育为先原则旁落。
近年来,高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突出,但由于实际上几乎全部的资源和力量集中在智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上,使德育为先的原则被弱化。
道德教育被摆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地位。
学生家长的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导致这一情况的加剧。
基础教育中“高考指挥棒”的“唯分数论”导致道德教育的虚化。
事实上的智育为“重”使高校德育承受无法承受之重。
从强调“德育为先”到现实的德育让位,甚至缺位的现状表明,从家庭教育到基础教育中长时间的道德教育的虚化弱化,客观上也加剧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残缺。
当然,在高校中也同样存在智育为“重”德育虚化弱化现象,只是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
(三)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对社会的科学、客观认识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家人对他们过分地宠爱,使他们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往往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和社会的要求较多,而对自己的要求较少。
大学生对自身的过分关注,使得他们往往自身权利意识较强而社会义务感、道德责任感较弱。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小事与大事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还由于他们缺乏理性的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也容易使他们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现象当作社会本质,看不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因而,缺乏改造社会的志向和勇气,只局限于“自我”的小圈子里,没有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社会之中去[6]。
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往往使他们缺乏对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
三、应对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思路(一)加强课堂教育,重树大学生道德观念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进而促进他们形成更高的道德行为和适应生活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加强生命质量观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高质量生活。
在大学课程中渗透生命质量教育,使大学生在掌握生命知识的基础上理解生命及其意义,并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尊重生命。
其次,加强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
作为年轻的群体,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已经能够积极主动地对自我和客观事物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
但是,由于他们认识问题的深度不够、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质量观、幸福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重树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基础。
[7](二)整治德育环境是大学生道德重构的可靠保证。
环境是影响道德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
从道德实践表明,个体的主观努力对形成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助于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内化和巩固。
道德教育始终处在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动态的社会开放系统环境之中,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必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和限制。
同时它作为渗透在大学生教育的各个活动中,又受到具体小环境的影响和限制。
在德育环境的整治过程中,尤其要解决道德教育地位虚化、弱化及其实效缺失的问题。
[8]要通过建立德育教育的监控约束机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评价体系,切实落实在智育中开展德育,解决智育和德育“两张皮”的问题,达成德育智育的和谐统一。
(三)拓展心理教育,磨练大学生道德意志首先,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完善人格。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特殊时期,思想活跃,性格不稳定,善于求新求变,加之现实社会中各种诱惑的存在和其自身动机需求的多样化,使大学生道德意志存在两极性,因此要凭借心理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其次,通过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当代大学生一般都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和较富裕的生活条件,他们聪明活泼,好胜要强,但普遍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在物欲和威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因此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对于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和驾驭挫折具有重要的作用。
诚如先贤孔子的教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即是教育我们,用道德和礼仪来引导约束人,可使人懂得羞耻而且能自己纠正。
深刻反省复旦大学及一系列的校园安全事件背后掩藏的大学生道德缺失现象,只有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搞好、做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发挥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示范作用,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1]顾建亚.大学生道德困惑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62.[2][3] 尹飞.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缺陷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2):2.[4]杨震.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6,(14) .[5]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彭兰.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2):19.[7]吴云.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原因剖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12):164-165.[8]邹正生.论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j].零陵学院学报(教科版),2003(5):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