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2、资料助读: 虞世南 (558—638),唐初书法家、
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入 。官至秘书监,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 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 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 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 大书法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诗 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
• 2021/6/7
8
•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 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 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 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 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 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 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2021/6/7
9
• (4)课堂练习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1)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
• 三四句是点睛之笔,是比兴之后的议论。蝉声远 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 人却强调这是居高致远,暗指自身高洁的人不需 要靠外在的权势地位、他人帮助,也能声名远扬。 “自”、“非”两字一正一反互相呼应,表达了 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 现2021出/6/7 一种雍容不迫的高雅风度,蝉成了诗人的4自
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 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
人2021寓/6/7 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5
3、赏析:《孤雁 》
(1)整体感知
孤雁 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2021/6/7
6
(2)资料助读
颈联紧承上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 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 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

《蝉》《孤雁》《鹧鸪》古诗三首共23页

《蝉》《孤雁》《鹧鸪》古诗三首共23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感受自然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背景和意义。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答的形式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 采用欣赏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全文、注释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简介、时代背景等。

3. 准备朗读录音或视频,以便学生欣赏和模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韩愈和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蝉》、《孤雁》、《鹧鸪》。

2.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蝉》的内容、意义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蝉的生活习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孤雁》的内容、意义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孤雁的孤独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4.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鹧鸪》的内容、意义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鹧鸪的叫声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欣赏与讨论:让学生朗读、背诵古诗,并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意义和特点。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与《蝉》、《孤雁》、《鹧鸪》主题相关的古诗,进行欣赏、分析和讨论。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或动物为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赏析:
•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 到“青草湖”和“黄陵庙”?
①渲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一种令人魂消 肠断的氛围。 ②借助传说渲染令人魂销肠断氛围。
• 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古诗三首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
• 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 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 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 。 •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 其亲传,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 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 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 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 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 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 作者以比兴和寄托?
喻指清高尊贵的人。
2.诗中“高”字有几重含义?
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 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 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
3.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明远播。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写作背景
《孤雁》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 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 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 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 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 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诗文内容: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 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 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 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 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 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 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 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这三首古诗;(2)理解并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和时代背景;(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2)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2)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入理解;(3)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3. 欣赏法:通过朗读、背诵和情景模拟等方式,感受古诗的美感;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书写、鉴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古诗《蝉》、《孤雁》、《鹧鸪》;2. 参考资料:古诗译文、作者简介、古代文化常识等;3.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古诗,感受节奏和韵律美;3. 讲解译文:分析古诗中的字词和句式,解释诗文内容;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5. 修辞鉴赏: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升文学素养;6. 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书写、鉴赏古诗,巩固所学知识;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课时:《蝉》第2课时:《孤雁》第3课时:《鹧鸪》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检验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4. 写作与鉴赏:通过学生的写作和鉴赏练习,评价其对古诗理解和表达能力。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课题古诗三首(《孤雁》《鹧鸪》)课时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2016.4.23 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预习案15分钟【知识超市】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朗读诗歌,理解内容】□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理解内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孤雁》《鹧鸪》【学贵有疑】“学而不思则罔”,通过预习,你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请写出来,课堂上一起探讨。

书写等第:优秀良好不合格预习质量:优秀良好不合格探究案【赏读诗歌,学会评注】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再读诗歌,体会情感】□作者借孤雁和鹧鸪分别想要表达什么感情?【问题反馈】*晒出“组内疑难”,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友情提示:古诗词鉴赏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2)表现手法(3)景物描写(4)重点词语(5)主旨句,有哲理意义的句子。

达标检测□当堂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

(考核要求:)学案整理2分钟——红笔整理错题;巩固记忆练习案【类诗鉴赏】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资料 1、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
梧桐中传出来的呢?
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 的 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 则梧桐生于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资料2、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
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两根
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帽带。 (古人常以“冠缨”指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烟雾弥散的荒地 等级,类别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祭祀娥皇,女英的庙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游子的衣袖。征:远行
古代女子用螺黛画的眉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宽阔
首联:鹧鸪在温暖的烟雾弥漫的荒地上面嬉戏,只 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 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近。 颈联: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 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 鸪的啼叫声音。 颔联: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 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 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 的眉毛黯然低垂。 尾联: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 境遇的人们的情怀相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 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孤雁——诗人自己;野鸭——俗客庸夫
“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鸭时的心情,也是
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 客庸夫 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 ·王风 ·黍离》), 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诗人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蝉》: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3. 学习《孤雁》:教师采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孤雁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无助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学习《鹧鸪》: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鹧鸪的形象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手法和技巧,如对比、象征等,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背诵诗句、写心得体会等,以便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诗句和诗歌手法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增强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这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2)领会诗人对自然景物、人生境遇的感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诗人情感的把握和诗歌意境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收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三首古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2)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蝉、孤雁、鹧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自然景物。

(2)简介诗人白居易、杜甫、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意境。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分析,下周分享给同学。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这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3)懂得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难点:(1)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通过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美。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多次朗读,品味古诗的音韵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交流,提高解读古诗的能力。

4.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古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包含三首古诗的文本、译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 教学用具:录音机、音响等设备,用于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蝉》、《孤雁》、《鹧鸪》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感受音韵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对古诗中情感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情感体验。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 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 颈联“乍”“才”两 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感 感人心,“征袖 湿”“翠眉低”以人旳 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 尾联明写鹧鸪对啼 旳特征,暗指游子、 佳人旳心灵呼唤,抒 写游子旳乡愁旅思。
•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是清高人语;骆 宾王“露重飞难进,风
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
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 声”,是牢骚人语。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盛唐现实主义大诗人。其诗以古体 、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因其诗显 示了唐由盛转衰旳历史过程,被人 们称为“诗史” 。他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被人们誉为“诗圣”,著有 《杜工部集》。
•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 期诗人。字守愚,宜春(今属 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都 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 《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鹧鸪
郑谷
•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眉哀愁。
• 7.相呼相应湘江阔, • 译句:它们相互唱和在宽阔旳湘江上,
• 8.苦竹丛深日向西。
• 注释:【苦竹】:竹子旳一 种,笋 味苦。
• 【日向】:一作 “春日”
• 译句:而太阳也何提 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 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气氛;而“青 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 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旳 联想,倍感鹧鸪啼声旳哀怨凄恻。
活动一:朗诵诗歌 了解内容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同步练习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同步练习

古诗三首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1.理解诗人借物抒怀的思想感情;2.能够熟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字词。

流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征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填空。

(1)《蝉》的作者是____代的____,他是_____、____。

(2)《孤雁》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____,他被后世誉为_____,该诗选自《______》。

(3)《鹧鸪》的作者是_____代的____,著有《______》。

(4)《蝉》借蝉抒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5)《孤雁》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写出《鹧鸪》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一)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对于“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一句,下列理解正确的有()A.该句集中体现诗人对孤雁同情。

B.该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C.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该句运用了联想.2.怎样理解“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孤雁真的看到了雁群、听到了它们的叫声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既然是在写孤雁,为什么全诗最后两句会出现野鸦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鹧鸪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论诗: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能文辞,工书 法,唐初书法家、文学 家,官至秘书监。唐太 宗曾屡次称赏虞世南的 “五绝”(德行、忠直、 博学、文辞、书翰), 并誉其为‘当代名臣, 人伦准的”。
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尾联写鹧鸪一“_____”一“____”,叫声如 “___________”,让人联想起游子佳人的断肠 相思 ;“湘江阔”、“_______”,使鹧鸪之声 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
• 2、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 ____,诗人借以抒 写 _______。所以,读该诗要读出离愁之感,读出 ________ 。
(1)孤雁在干什么? (2)诗中的孤雁所体现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一字概括)
(3)诗中体现作者对孤雁情感的关键字是 什么?
知人论诗:
《孤雁》作于大历初年杜甫 旅居夔(kuí)州期间。由于四 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 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 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 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 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 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 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古诗三首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
1、 正确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2、感知诗歌形象特点,体味作 者情感。 3、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4、熟读成诵。
初读:《蝉》《孤雁 》
• 要求:(1)自由朗读2分钟;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友情提示:节奏停顿的一般规律
绝句:五言 2-1-2
齐整
等级,类别
相近,相像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典故:屈原怀沙(抱石)的传说
典故:湘妃哭竹的传说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游子的衣袖
古代女子用螺黛画的眉
征,远行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宽阔
鹧 鸪(唐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七言 2-2-3
律诗:五言 2-1-2 或2-2-1 ; 七言 2-2-3
蝉(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孤 雁(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熟读成诵
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 怜 野鸦: 厌
爱 反衬

• 诵读欣赏咏物诗:
①读准字音、节奏;
②感知诗歌形象特点;
③体会诗人思想情感,即所托之情, 所言之志。
自主学习: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自由朗读2分钟;
(2)感知诗中形象特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绝句从哪些方面写蝉的?(找关键词)
(友情提示:可从声色形味、环境、品性等角度思考)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 论?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 1、这首律诗所歌咏的形象是_____:
首联写鹧鸪在____________嬉戏,五彩缤纷 的________十分整齐,类别与_________相近;
颔联写鹧鸪在“_____”、“_____”之时,在 _________(地点)啼叫;
颈联中“征袖湿”“翠眉低”以______、 ______的感受烘托出鹧鸪啼声之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