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共39页文档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2、资料助读: 虞世南 (558—638),唐初书法家、
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入 。官至秘书监,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 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 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 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 大书法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诗 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
• 2021/6/7
8
•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 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 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 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 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 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 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2021/6/7
9
• (4)课堂练习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1)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
• 三四句是点睛之笔,是比兴之后的议论。蝉声远 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 人却强调这是居高致远,暗指自身高洁的人不需 要靠外在的权势地位、他人帮助,也能声名远扬。 “自”、“非”两字一正一反互相呼应,表达了 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 现2021出/6/7 一种雍容不迫的高雅风度,蝉成了诗人的4自
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 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
人2021寓/6/7 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5
3、赏析:《孤雁 》
(1)整体感知
孤雁 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2021/6/7
6
(2)资料助读
颈联紧承上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 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 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赏析:
•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 到“青草湖”和“黄陵庙”?
①渲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一种令人魂消 肠断的氛围。 ②借助传说渲染令人魂销肠断氛围。
• 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古诗三首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
• 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 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 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 。 •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 其亲传,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 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 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 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 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 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 作者以比兴和寄托?
喻指清高尊贵的人。
2.诗中“高”字有几重含义?
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 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 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
3.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明远播。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写作背景
《孤雁》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 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 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 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 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 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诗文内容: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 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 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 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 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 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 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 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知人论诗: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能文辞,工书 法,唐初书法家、文学 家,官至秘书监。唐太 宗曾屡次称赏虞世南的 “五绝”(德行、忠直、 博学、文辞、书翰), 并誉其为‘当代名臣, 人伦准的”。
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尾联写鹧鸪一“_____”一“____”,叫声如 “___________”,让人联想起游子佳人的断肠 相思 ;“湘江阔”、“_______”,使鹧鸪之声 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
• 2、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 ____,诗人借以抒 写 _______。所以,读该诗要读出离愁之感,读出 ________ 。
(1)孤雁在干什么? (2)诗中的孤雁所体现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一字概括)
(3)诗中体现作者对孤雁情感的关键字是 什么?
知人论诗:
《孤雁》作于大历初年杜甫 旅居夔(kuí)州期间。由于四 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 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 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 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 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 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 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古诗三首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
1、 正确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2、感知诗歌形象特点,体味作 者情感。 3、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4、熟读成诵。
初读:《蝉》《孤雁 》
• 要求:(1)自由朗读2分钟;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友情提示:节奏停顿的一般规律
绝句:五言 2-1-2
齐整
等级,类别
相近,相像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典故:屈原怀沙(抱石)的传说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1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背诵、默写.2、能力目标:情景交融,托物言志.3、情感目标: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教学难点:三首诗深层次的含义.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12-5-55)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字词认读緌(ruí)藉(jiè)鹧鸪(zhē gū)2、赏析《蝉》(唐·虞世南)(1)整体感知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虞世南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入.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3)分句讲解首句中,“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触须形状与此类似,暗指显宦身份;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写蝉是“贵”与“清”的统一.次句中,桐为高挺清拔的树,“疏”显其高又与下文的“秋风”相应;“流响”写出了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则把蝉声传送形象化了,让人感觉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句让人感受到人格化了的蝉是那么的清朗高逸.三四句是点睛之笔,是比兴之后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调这是居高致远,暗指自身高洁的人不需要靠外在的权势地位、他人帮助,也能声名远扬.“自”、“非”两字一正一反互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高雅风度,蝉成了诗人的自况.(4)课堂练习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唱的响度与力度.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3、赏析《孤雁》(唐·杜甫)(1)整体感知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2)杜甫杜甫: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3)分句讲解首联道破所咏之物,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一联写出了“孤雁”执着的精神.颔联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落群的伤感.颈联紧承上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这里诗人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4)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答:颔联用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和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4、读读背背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蝉》和《孤雁》第二课时(13-1-56)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背诵《蝉》和《孤雁》2、赏析《鹧鸪》(唐·郑谷)(1)整体感知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而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2)郑谷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少颖悟,7岁能诗,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唐诗纪事》引述).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授京兆酃县尉.迁右拾遗.乾宁四年(897)任都官郎中,旋告归.卒于家乡别墅.世称郑都官.(3)分句讲解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野.鸣叫时常立于山巅树上.《本草纲目》卷四八:“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调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唐人郑谷这首咏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干泪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祀,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备感其声之哀怨凄恻.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又回到鹤鸩雌雄对啼上来.“相呼响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4)课堂练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人.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3、朗读并背诵《鹧鸪》布置作业抄写三首诗,并用白话文翻译这三首诗.(《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蝉》《孤雁》《鹧鸪》教学设计
《蝉》《孤雁》《鹧鸪》教学设计(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蝉》《孤雁》《鹧鸪》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蝉》《孤雁》《鹧鸪》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
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二、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赏析《蝉》这首诗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
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
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
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
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3)分句讲解
• 首句中,“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 头部有触须形状与此类似,暗指显宦身份;古人认为蝉 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写蝉的形 状与食性。 • 次句中,桐为高挺清拔的树,“疏”显其高又与下文 的“秋风”相应;“流响”写出了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 动听,“出”则把蝉声传送形象化了,让人感觉到蝉声 的响度与பைடு நூலகம்度;这句让人感受到人格化了的蝉是那么的 清朗高逸。
(点评: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 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 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4、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 反复诵读 • 比一比谁先会背 5、与古诗为伴,古诗净化灵魂 试探究描写禽鸟的古诗,探究其 形象意境
• (3)分句讲解
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杂,尤以 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和 疏树的山野。鸣叫时常立于山巅树上。《本草纲目》卷四八: “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调 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 往借鹧鸪啼声比兴。唐人郑谷这首咏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现 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 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 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 相近。 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 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 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 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 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干泪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 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 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祀,这就是黄陵庙。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备感其 声之哀怨凄恻。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观赏古诗《蝉》《孤雁》《鹧鸪》(2)教案设计诵读观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班级下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观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绚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比解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绚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沉醉。
今日,我们再一起来观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留意到了这三首古诗支配到了一个单元,是由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观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同学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比解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谈论?三、诵读 1、依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老师引导同学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同学各抒己见)(2)你知道这样写的缘由吗?(即检查同学的预习状况:了解、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纳各种方式鼓舞同学,依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竞赛。
2、让同学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老师小结:诵读观赏咏物诗关键是要认真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观赏(二)孤雁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 苏教版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3、情感目标: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三首诗深层次的含义。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12-5-55)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字词认读緌(ruí)藉(jiè)鹧鸪(zhēgū)2、赏析《蝉》(唐·虞世南)(1)整体感知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虞世南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入。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人称虞永兴。
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
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
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
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3)分句讲解首句中,“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触须形状与此类似,暗指显宦身份;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写蝉是“贵”与“清”的统一。
次句中,桐为高挺清拔的树,“疏”显其高又与下文的“秋风”相应;“流响”写出了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则把蝉声传送形象化了,让人感觉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句让人感受到人格化了的蝉是那么的清朗高逸。
三四句是点睛之笔,是比兴之后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调这是居高致远,暗指自身高洁的人不需要靠外在的权势地位、他人帮助,也能声名远扬。
“自”、“非”两字一正一反互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高雅风度,蝉成了诗人的自况。
(4)课堂练习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i>整合,添加,修改。
更全面,更实用</i><i>整合,添加,修改。
更全面,更实用</i><i>整合,添加,修改。
更全面,更实用</i>1、体会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中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i>整合,添加,修改。
更全面,更实用</i>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人称虞永兴。
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
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
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
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i>整合,添加,修改。
更全面,更实用</i>[ruí ]蝉垂q饮清露,流响出梳桐。
蝉的头部的两根纯净的接连不断触须,形状像下的蝉鸣声露水垂的帽带。
[ji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凭借<i>整合,添加,修改。
更全面,更实用</i>这首诗的大意是说: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i>整合,添加,修改。
更全面,更实用</i>合作探究1、本首诗是什么体例的诗歌?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五言绝句,托物言志的咏蝉诗2、首句“垂q饮清露”,“q”是( )?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帽带。
垂q 暗示显宦身份(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3、饮清露是什么意思?4、饮清露象征着什么?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其实蝉是靠刺吸植物的汁液生活的,哪里可能只是喝露水。
古诗三首.蝉等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 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 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 羽毛鲜明美丽又整齐。这种鸟与 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 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 鸡相近。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此联以“雨昏”、“花落” 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 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 更勾起了读者对于“屈原怀沙”、 “湘妃泣竹”的联想。
写作背景: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 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 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 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 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 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 情。(最终病死在湖北耒阳附近 的一条小船上,终年五十九岁)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 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 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 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 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 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 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 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 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 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揭示主旨:
诗人借一只悲伤而执 着的孤雁,表达了离乱漂 泊中痛失群人的哀伤心情、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不 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
鸟,似鸡而小,羽色大多 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 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 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 和疏树的山野。《本草纲 目》卷四八:“鹧鸪性畏 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 本叶蔽身。多对啼,今俗 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 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 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 声比兴。唐人郑谷这首咏 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 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 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揭示主旨:
这首歌咏鹧鸪之作, 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 切,借以抒发游子的乡愁 旅思。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这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3)懂得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难点:(1)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通过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美。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多次朗读,品味古诗的音韵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交流,提高解读古诗的能力。
4.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古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包含三首古诗的文本、译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 教学用具:录音机、音响等设备,用于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蝉》、《孤雁》、《鹧鸪》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感受音韵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对古诗中情感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二:再读诗歌 体会情感
★诗人借孤雁要表达什么感情?
写作背景: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 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 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 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 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 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 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 的痛苦心情。
11、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 (德行、忠直、博学 、 文词、书翰)诗人
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 吧!清人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 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 是一语破的之论。
赏析:
• 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喻指清高尊贵的人。
• 你能读出诗中“高”字的几重含义?
• 2、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 (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
形状像下垂的帽带。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人常以“冠缨” 指代贵宦。)
• 3靠、刺古饮吸人植清认物为露的蝉是汁栖液什身生高么活树意的,,思只哪喝?里清可洁能的只露是水喝,露其水实。蝉是
• 4、象饮征清人露的品象格征高着洁,什表么面?看是写蝉的形状和食性,实
颈联: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 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 ,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
颔联: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 ,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 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 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 的眉毛黯然低垂。
尾联: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 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相交融, 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 ,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景色宜人的秋天,让我们有无限的感 慨和无 限的遐 想! 2、《秋天的公园》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跟着爷爷奶 奶去公 园散步 。 一走进公园大门,我抬头仰望天空, 只见天 空高高 的,蓝 蓝的, 一朵朵 白云像 一只只 即将远 洋的白 帆船飘 荡在大 海中, 一群大 雁时而 排成“ 一”字 形,时 而排成 “人” 字形, 向温暖 的南方 飞去。 我又低 头一看 ,看到 了开得 正旺的 一串红 ,红彤 彤的, 为秋天 的公园 增添了 几分喜 庆。再 往前走 ,只见 菊花绽 开了笑 容,它 们开得 五彩缤 纷,白 的像雪 ,红的 似火, 黄的赛 金,粉 的如霞 ,再看 菊花的 姿态, 有的像 犯了错 的小男 孩,垂 着头, 有的像 直爽的 大姑娘 ,朝你 微笑呢 ,还有 的聚在 一起开 放,真 是美不 胜收! 菊花的 不远处 栽着月 季花, 远远看 去,仿 佛是女 娲补天 用的彩 色石浆 ,又仿 佛是蓬 莱仙阁 的五彩 霞光, 美极了 !咦? 哪来的 香气? 原来是 桂树开 花了, 那小花 金黄金 黄的, 四片花 瓣中央 ,一粒 粒小米 似的鹅 黄色花 蕾发出 一阵阵 沁人心 脾的香 气,使 人闻了 神情气 爽。看 ,枫树 举起了 “火把 ”,一 片片枫 叶像一 枚枚邮 票,邮 来了秋 天的凉 爽。
赏析诗情: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
就是 __啼_____。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 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 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 昏 、花落”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一种 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凄凉 伤感的氛围。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梳桐。
蝉的头部的两根 纯净的 接连不断
触须,形状像下 垂的帽带。
露水
的蝉鸣声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凭借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 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 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 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 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 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合作探究
• 1、本首诗是什么体例 的诗歌?使用了什么 表达方式? 五言绝句,托物言志的咏蝉诗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烟雾弥散的荒地
等级,类别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祭祀娥皇,女英的庙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游子的衣袖。征:远行
古代女子用螺黛画的眉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宽阔
首联:鹧鸪在温暖的烟雾弥漫的荒地 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 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 泼的山鸡相近。
杜甫(712—770),字子 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 工部”,盛唐现实主义大诗人。 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 多样,因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 衰的历史过程,被人们称为 “诗史” 。他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被人们誉为“诗 圣”,著有《杜工部集》。
活动一:朗读诗歌 理解内容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颔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 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 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 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 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 眼前晃;它哀唤声声,唤啊,唤 啊,似乎那伴侣的鸣声老在它耳 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 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 情深意切,哀痛欲绝。
第四联,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 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 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是全然 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 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鸭时 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 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 时厌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 杜甫居夔
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 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 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
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 他首联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 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 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 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 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 而 执着的“孤雁”。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 是什么?
应是游子、佳人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 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 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情。 此诗吟咏鹧鸪,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1、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
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 感情等。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
• 9、“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 的比兴 寄托的点睛之笔在上两句基础上引发诗的议论蝉 声的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 诗风的传送。
10、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是什么 真理?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 的帮助),自能声名远 播。
拟人、象征等。 2、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
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 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 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文学理论上 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在大部 分诗人 的眼中 ,秋天 代表着 凄凉与 萧条, 但你可 知道秋 天也有 她风情 万种的 迷人面 貌? “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片片黄叶 从树上 落下来 。一群 大雁往 南飞, 一会儿 排成个 人字, 一会儿 排成个 一字… …”— —还记 得小学 的这篇 课文吗 ?是否 唤醒了 你童年 的美好 回忆呢 ?少年 不知愁 滋味, 没有悲 春伤秋 的做作 姿态, 春天万 紫千红 ,秋天 同样美 得像一 个金色 的童话 ——
郑谷:(约851~910)唐 朝末期诗人。字守愚,宜春 (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 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 官。又以《鹧鸪诗》得名, 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 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 逸致。 风格清新通俗,但 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
和往还等唱,号“芳林十 哲”。原有集,已散佚,存 《云台编》。
颈联境界倏然开阔。高远浩茫的
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 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 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 又该多么迷茫啊!此联以“谁怜”二 字设问,这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 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 “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 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 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这 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 子。
1、体会古诗描写的景物和 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中情景交融,托 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虞世南(558~638)唐初
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 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 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 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 (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 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 询、禇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 大书法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 堂碑》。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 丽。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 卷。
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 ·王 风 ·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 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
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样孤单、 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 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 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它虽 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 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 很高。
1、《迷人的秋色》 秋天到了,天色也渐渐变凉了。秋天 的早晨 ,乳白 色的雾 迷迷蒙 蒙,各 种事物 都沐浴 在晨雾 里,蒙 蒙胧胧 ,若隐 若现。 我睁开惺忪的睡眼,从暖和的被窝里 起来了 ,赶紧 穿上衣 服,背 上书包 去上学 了。路 边有一 排排的 树,绿 带黄的 叶子轻 轻摆动 着,偶 尔几片 蝴蝶似 的树叶 在空中 飞舞, 那么轻 盈,那 么优雅 。秋风 像尖尖 的细针 刺在你 的脸狭 上,又 痛又冰 ,不一 会儿我 的脸已 成了一 个熟透 了的苹 果。 走着走着路过了一条小溪,小溪在缓 缓的流 淌,潺 潺的溪 水在低 声诉说 ,让人 有一种 凉丝丝 的舒适 感。水 面上闪 烁着耀 眼的白 点,像 黑夜的 繁星。 水面上 泛起层 层波纹 ,然后 又悄声 无息的 消失。 幽静的 小溪在 早晨显 得那样 优雅美 丽,宛 如一个 恬静, 温柔的 小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