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说课稿

合集下载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前言《望洞庭》,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描写洞庭湖为主题,描绘了一个自然、清新的洞庭湖景色,同时也显示出诗人的豁达和温情。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讲解。

正文诗歌背景杜荀鹤是唐朝以后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出生于陕西省舒县。

他的这首《望洞庭》是唐朝末年作品,创作于杜荀鹤到临湖宿舍时。

这首诗得到了唐朝文学界的好评,成为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分析杜荀鹤的《望洞庭》共有十六句,通过娓娓道来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首先,诗歌以浩渺宏阔的洞庭湖为背景,描绘了洞庭湖的旷远和壮美。

姗姗来迟的秋雨为诗歌笼罩了一层蒙蒙的雾气和异彩,使得洞庭湖的景色更加神秘、悠远。

在这个环境中,端坐看景的诗人,对于洞庭湖展露出自然、清新的景色,表现出了对自然的热爱。

其次,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向读者传达了一种人生哲理,他认为人生如途,应当珍惜时间,而不应该虚度光阴。

他在描绘洞庭湖的同时,又以“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语句,将时光的珍贵性道出,并表现出对时间的惋惜与感慨。

最后,杜诗在结尾处,表达了对于自我境遇的豁达。

他说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示着自己从心态上已经变得“不为四五等,才与群芳媲”,达到了境界的超然和释放。

诗歌价值杜荀鹤的《望洞庭》以其自然、真挚、清新的风格,成为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在诗歌中诗人不但运用了形象新颖的描写手法,生动传情地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而且还运用自己的人生哲学,以深刻、含蓄、豁达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与时间、人生与人心、自然与人文的思考,充分展现了人文情怀和灵韵美感。

总结《望洞庭》是一首充满山水意境的诗歌,充分反映了唐代山水文学的特点。

它不但表现了杜诗的才华和心灵的深度,而且融合了自然摄人的景致与人类精神的寄托,显示了人类智慧与健康的生命象征。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洞庭湖的山水描绘得生动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教材中,这首诗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它在前几课学习古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古诗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古诗鉴赏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和教师的引导,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但是,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洞庭湖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需要在教学中补充相关的知识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意境。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美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朗读指导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望洞庭》优秀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望洞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 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二、说教学重点: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赏析。

三、说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超拔高洁的人格。

四、教学课时: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同学们,这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是洞庭湖,那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跟洞庭湖有关的诗句呢学生可能答到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我们就再来接触一首跟洞庭湖词《念奴娇过洞庭》。

看看,作者通过写洞庭,抒发了他怎么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1、准备两分钟,让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配乐为《秋湖月夜》读音三万顷qǐng细斟zhēn扣舷xián扁舟pīan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细节感知,理解课文。

(其景其人其情)1、逐句分析上阕。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要理解全词,得读懂这么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要理解这句,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

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板书:心会)2、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悠然3、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景物特点:开阔静澄澈(板书)朗读上片。

4、逐句分析下阕。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分析: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篇1:望洞庭古诗朝代:唐代刘禹锡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一作:山水翠)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篇2: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诗人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设计篇1教学任务: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三、流汇报自学情况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小学语文课《望洞庭》说课稿

小学语文课《望洞庭》说课稿

小学语文课《望洞庭》说课稿【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

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

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

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望洞庭》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望洞庭》。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洞庭)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4、过渡: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是学生感受古诗魅力、提高审美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品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诗歌的韵味。

二、说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好地理解诗意。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预习、阅读、思考,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

2、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3、吟诵法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洞庭湖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11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洞庭湖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洞庭湖的古诗——《望洞庭》。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理解诗意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和完善。

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疑难字词和诗句。

111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的意思是“和谐、融合”。

112 “遥望洞庭山水翠”中“遥望”指“远远地望”。

4、想象画面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望洞庭说课稿这篇望洞庭说课稿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一起来看看【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些字词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三、朗读悟情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四、延伸拓展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五、总结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六、作业1、用钢笔描红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望洞庭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所在的单元以“自然风光”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而《望洞庭》作为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对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_____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但是,对于古诗中意境的感悟和诗人情感的体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古诗的意境。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朗读指导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望洞庭》教案最新8篇

《望洞庭》教案最新8篇

《望洞庭》教案最新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相:相互。

《望洞庭》优秀教案6篇

《望洞庭》优秀教案6篇

《望洞庭》优秀教案6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独坐敬庭寺》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望:遥看洞庭:洞庭湖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

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四、理解字义1、和:和谐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2、师小结: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六、背诵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七、小结古诗学法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秋月、有山有水、景美)3、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

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

《望洞庭》教案(15篇)

《望洞庭》教案(15篇)

《望洞庭》教案(15篇)《望洞庭》教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洞庭》教案1一、学习《独坐敬亭山》(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望洞庭》说课稿6篇

《望洞庭》说课稿6篇

《望洞庭》说课稿6篇《望洞庭》说课稿1【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展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才能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忽略。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的)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风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才能。

(智能目的)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的)在这些目的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的,要求人人到达。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的,让根底好的学生有开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5篇)

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5篇)

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5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望洞庭说课稿1同学们,今日我们一起学习唐朝有名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师板书课题〕,支配同学齐读课题并说说课题的意思,〔师指导:在洞庭湖岸边遥望其美景〕理解了课题再读味道就不一样了,来,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望洞庭。

一、读通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朗读古诗,关注其中的个别字词,例如:两相和、镜未磨、一青螺等,必要的时候教师需要正音。

1、找个别同学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

从中明确局部字词的读音,反复读,最终能够读的正确流利。

2、分男女生读,读的时候教师适时评价,例如:男生读的铿锵有力,女生读的动听悦耳。

也可以两句两句的竞赛读。

3、字词解决后让同学自己练习读好节奏,小组沟通古诗词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进展范读〔最好能做到音断气连〕4、同学能通过刚刚的学习根本读通本诗,并且在方法技巧方面有所收获,例如:正音、节奏、音断气连等。

课件展现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齐读本诗,完成该教学环节。

二、读懂生能在读通的根底上,连续读课文,并且能借助资料、工具书、想象等方法大致理解本诗的意思,教师在生进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适时进展指导。

〔此环节鼓舞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1、生自由读古诗,并借助课下解释或者工具书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

关注镜未磨等字词的含义,此处可以借助相关历史学问。

2、小组沟通学习收获,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鼓舞同学主动发言,通知互相学习,能有更多的收获。

3、全班沟通学习收获,教师指导点拨,生进展反复练习,根本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

〔课件展现: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相互辉应,显得多么和谐。

无风的湖面安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青翠的君山,就似乎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4、朗读古诗,完成该教学环节。

此处可以进展多种形式的读,〔齐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上音乐读〕能形成背诵更好。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逐南荒,在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豁达开朗的心境。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

它不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但是,他们对于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诗人情感的体会还比较薄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此外,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诵读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句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呈现出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讲授法:对于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难点句子,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的美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
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
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引出题目——《望洞庭》并对洞庭湖做一下简介。

出示PPT
(二)初读感知,熟悉生字。

出示PPT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入初读感知环节。

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古诗,准确掌握字音。

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意境。

多媒体出示古诗朗读,教师范读。

(三)再读古诗,提出质疑。

让学生自己默读并画出难以理解的古诗字词。

(四)整体回顾,理解诗意
1、通过读古诗,学生们对古诗大概的了解是什么?是如何理解诗人写这首古诗的意境?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望的意思是:遥望。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2、对古诗逐句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在对古诗做全面分析了解的情况下,我做了如下预设:出示PPT 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展现了海面风平浪静的感觉。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翠”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遥望:远望。

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

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四句“白银盘里一青螺”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作者展开奇丽的想像,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

这是这两句的诗意。

3、总结,回顾本诗。

出示PPT
对本诗中的重点词义做一个整理,便于学生理解诗意。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好多人都对洞庭湖充满了向往,那么这首充满意境的诗是出自何人之手呢?大家对他得了解又有多少。

我们应该要牢牢记住,这位诗人是如何描写洞庭湖的静态美的。

出示PPT 预设: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著名诗人。

(五)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入境吟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六)结束语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的说课到此结束,请批评指正。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