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力学》课程标准

《力学》课程标准

《力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1.《力学》是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必修科目,被视为物理学其他分支研究的基石和起点。

2.本课程是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课。

课程中的知识、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以及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等,都是后续各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系统地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能够灵活地应用力学知识去解决物理学及其它学科中有关力学的基本问题,例如运用牛顿力学原理和定律解决质点力学、质点系力学、刚体力学以及振动与波的基本问题。

3.对牛顿力学及其应用有全面深入的认识,理解其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及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培养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5.能够深刻理解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力学问题,并能独立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为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此外,课程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原理。

同时,课程还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力学》课程标准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力学知识,培养其运用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力学课程标准(PDF)

力学课程标准(PDF)

《力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必修科目。

力学是物理学其他分支研究的基石和起点。

本课程是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课,本课程中的知识、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等都是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地应用力学知识去解决物理学及其它学科中有关力学的基本问题,对牛顿力学及其应用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运用牛顿力学的原理和定律,用矢量代数和微积分的方法解决质点力学、质点系力学、刚体力学、振动与波的基本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了解物理学及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深刻理解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力学问题,并能独立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

第二部分: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一、指定教材梁昆淼,力学(上册)(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推荐阅读书籍1、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漆安慎,杜婵英,普通物理学教程——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永德主编,强元棨,程稼夫编著,物理学大题典1力学(上、下册),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4、费恩曼,莱顿,桑兹著,郑永令,华宏鸣,吴子仪等译,费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一、内容概要本课程将主要介绍以下几块内容: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力学、振动与波。

具体将涉及质点运动的描述、质点运动的原因、刚体的运动情况、振动波动的描述及原理等力学所必需的知识结构。

二、基本要求绪论及微积分初步1、了解物理学和力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物理学的单位制和量纲。

3、掌握必要的微积分基本方法和基本结论。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本章主要研究如何描述质点的机械运动现象,而不涉及引起运动和改变运动的原因。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编写人 薛正福薛正福 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工程力学课程类型 专业课程专业课程 考核方式 闭卷闭卷 是否核心课程 是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 主要授课方式理论理论 开课时间:大一第二学期 第二学期:第二学期:5252学时学时其中讲课:其中讲课: 42 42学时学时习题练习:习题练习:1010学时学时教学总时数:52学时 课程性质《工程力学》是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其有机地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几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融合为一体,形成以培养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及几点应用技术为主线的新的专业基础课。

培养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及几点应用技术为主线的新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属于技它是属于技术性、工程性的一门课。

术性、工程性的一门课。

教学目标1、方法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态度;(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职业道德及爱国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职业道德及爱国创业精神;(4)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5)培养学生的目标追求毅力及挫折承受能力。

)培养学生的目标追求毅力及挫折承受能力。

3、专业能力目标、专业能力目标(1)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及掌握力矩的计算)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及掌握力矩的计算(2)掌握力系的简化及力系的平衡)掌握力系的简化及力系的平衡(3)熟悉金属材料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应力)熟悉金属材料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应力(4)掌握材料刚度与强度的计算)掌握材料刚度与强度的计算(5)掌握材料在不同作用力的作用下的应用)掌握材料在不同作用力的作用下的应用(6)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材料加工问题的能力。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2019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2019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工程力学是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工程力学是将力学原理应用于有实际意义的工程系统的科学。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对于工程力学的整体认识,掌握力学的最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现代设计技术原理,了解力学在工程中的作用。

为高等学校工科学生提供必备的现代力学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工程中认识、提出力学问题,并利用力学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二、设计理念加强工程观念,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如何将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运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主线,有目的的选择与工程实际和日常生活有关的例题,在讲解例题时突出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建模等过程。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实际工程构件及其运动状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基本思路是:根据本课程对应的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以及强度校核为训练载体,依据机械设计中所需要的知识归纳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四、课程衔接1前导课程高等数学2 平行课程机械原理与零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3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毕业设计五、课程培养目标学习本课程是为了机械设计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具体描述如下:1.专业能力目标(1)通过理论力学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机械运动中零件的受力进行分析(2)通过对材料力学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选择机械零件使用的材料(3)为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2.方法能力目标(1)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2)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查找手册、各类学习资料的能力3.社会能力目标(1)具有较强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2)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3)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设计准备—设计方案—设计制作—设计总结”四个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

《材料力学》课程标准

《材料力学》课程标准

《材料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材料力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础知识:学习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应力、应变、平衡、稳定等问题。

2. 材料性质:掌握金属、非金属和有机高分子等常见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韧性等。

3. 结构分析:学会分析简单和复杂结构的力学性能,包括梁、轴、壳体等基本构件。

4. 实验方法:掌握各种实验方法,如拉伸、压缩、弯曲、冲击等实验方法,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4. 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课程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分的30%。

2. 期中考试:检测学生对材料力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评分的30%。

3.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质量,占总评分的40%。

五、教材与参考书1. 教材:《材料力学》(xx版)。

2. 参考书:《材料力学实验教程》。

此外,还可以参考相关工程材料和结构设计方面的书籍。

六、课程实施建议1. 教学时间安排:建议每周安排4-6学时,共计约60学时/学期。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教学地点:建议在教室或实验室进行授课,以便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师资要求:本课程对教师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丰富的材料力学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

教师应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4. 学生要求:学生应具备高中物理基础和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建议学生提前预习和复习课程内容,做好笔记和作业。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知识归纳整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工程力学标准化课程建设一、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二)建议课时 72 ,学分 4(三)课程定位(课程体系中的角色)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煤矿开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抽象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利用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想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模具设计与创造、金属处理等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想法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开设的根据和内容挑选标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习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机电一体化建设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建设,本课程针对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岗位,以学生获得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机电行业的发展和操作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采用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宗旨,以实践为导向,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设计思路。

进一步突出了知识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以满足培养机电行业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2.课程内容设计(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案例教学)经过实践项目和任务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尤其是能将力学分析想法与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能力;具备将来在生产第一线运用力学想法分析解决工程中遇到的简单力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情境设计: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工程结构为载体重构了学习内容,根据岗位的任务、项目、能力、知识举行综合分析,按照职业岗位任务,设计了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和机构。

课程内容的两个模块为:①静力学模块;②材料力学模块。

共有11个学习单元和53个学习任务基于实践导向的原则,设计了7个实践教学模块:①力学实验;②现场考察见习;③学习小组活动(综合性大作业);④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专题研讨(工程结构的受力分析);⑤课外解题训练;⑥力学应用能力竞赛(绘制内力图,知识抢答,模型制作)。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任务1.课程的性质工程力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基础课。

它一方面可以直接解决工程中的受力分析、运动计算、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一系列后继课程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汽车构造等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领域的研究都需要工程力学的知识。

所以,工程力学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理论基础。

2.任务和基本要求1)会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和求解工程中的平衡为题;2)理解速度、加速度、角加速度、绝对速度、相对速度、牵连速度的概念;会求定轴转动刚体上的速度和加速度;3)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四种基本变形、应力集中和交变应力、压杆稳定的概念;会进行四种基本边线构件的强度计算。

二、课程教学目标按照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静力学、平面汇交力系、力矩与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摩擦、空间力系、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和挤压、圆轴的扭转、直梁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动载荷与交变应力等内容。

三、学习内容及要求1)绪论了解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主要内容;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机械部件一主要是杆件;了解工程力学中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和挤压、扭转、弯曲四种基本变形的强度、刚度问题熟悉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二)静力学基础主要内容:1 .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2 .约束的概念、特点、约束反力、工程结构及其简化;3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绘制物体的受力图。

教学目标:1 .了解静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公理;2 .掌握约束及其基本类型的结构和简图并确定约束反力;3 .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并会绘制物体的受力图。

(三)平面汇交力系主要内容:1 .几何法一一力的多变形法;2 .解析法;3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和解析条件。

教学目标:1 .会用力多边形法求合力;2 .会用解析法求合力;3 .能用平衡方程求解工程问题,(四)力矩与平面力偶系主要内容:1 .力矩的概念及计算;2 .力偶、力偶矩;3 .力的平移。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工程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个工程领域。

为了保证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

本文将介绍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目标。

一、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的内容1.课程简介:介绍工程力学的概念、目标及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2.课程大纲:包含课程的主题、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程要求:说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4.授课方式:指定课堂教学、实验课程、项目工作等教学方式。

5.教材和参考书目:教师可以使用的教材和学生可以阅读的参考书目。

6.评估方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的目标1.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培养学生发现工程力学理论与实际工程行业的联系。

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5.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

6.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方向和机会。

三、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的意义1.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2.规范教学进程,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

3.保持教材和教学方法与当前最新的工程技术发展同步。

4.促进各个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和应对社会的需要。

四、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的未来发展1.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变,工程力学课程标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2.需要与其他课程标准相适应,以便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3.需要适应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世界各地的工程力学教育体系相匹配。

4.需要注意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学习内容。

5.需要注重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高,以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工程力学课程标准是保证工程力学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对于推动工程技术、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表1-1)表1-1 “工程力学”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高职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

本课程以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的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在学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图学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力学分析与计算的能力,同时为后续课程如机械设计、机械零件和机制工艺学等课程奠定必要的力学基础。

2.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并掌握杆件拉压、剪切和挤压、圆轴扭转及梁弯曲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稳定性的基本问题的分析和计算。

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和要求如下:(1)主要学习任务:①质点、刚体的基本概念和受力分析;②力系的简化和平衡;③平衡方程的应用;④轴向拉伸和压缩;⑤剪切和挤压;⑥圆轴的扭转;⑦直梁弯曲的内力和应力。

(2)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应达到以下要求:①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②掌握平面力系的受力分析;③掌握物体系统平衡方程的应用;④掌握轴向拉伸与压缩内力、应力的概念;⑤掌握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强度的计算;⑥掌握材料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⑦掌握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⑧掌握圆轴扭转时的扭矩的计算和扭矩图的绘制;⑨掌握圆轴扭转时的强度计算;⑩掌握弯曲的剪力和弯矩的计算和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11掌握弯曲正应力及强度计算。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A1:理解力、质点、刚体和平衡的概念及力的基本规律。

A2:掌握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的计算。

A3:理解力对点之矩的意义及计算。

A4:掌握平面力系的受力分析。

A5:理解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工程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力学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工程应用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静力学、材料力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工程结构的基本力学规律,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程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力学基本理论,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2. 具备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力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 激发对工程力学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静力学部分内容:静力学基本概念、受力分析、力矩、力偶、平衡方程及应用案例。

要求:掌握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受力分析方法,理解力矩、力偶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平衡方程的应用范围和求解方法,能够正确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静力学问题。

2. 材料力学部分内容:变形体、应力、强度理论、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弯曲、扭转及组合变形等。

要求:理解变形体的基本概念和强度理论,掌握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弯曲和扭转等基本变形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材料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 动力学部分内容:质点运动微分方程、自由落体运动、匀加速运动及简谐运动等。

要求:了解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能够运用动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运动学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2.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学知识;3. 组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 定期进行课堂互动和答疑,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 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分析题等题型;2.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等;3.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思路清晰度和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分。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建筑力学二、对象:中等专业学校建筑专业学生三、课时:68四、学分:4五、课程目标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中职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基本理论的讲授以应用为目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讲授建筑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常用杆件及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结构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方法、结构位移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具有对一般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内力分析和绘制内力图的能力;具有对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勤奋向上、严谨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具有创新与创业的基本能力;具有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具有自学的能力;具有拓展知识、接受终生教育的基本能力。

六、教学设计思路(项目教学型、任务引领型、工作过程型、学习领域型)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基本力学原理和理论的讲授以实际应用和后续专业课程的要求为目的,教学內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讲授结构的计算简图、结构的几何组成、静力学基础等基本知识,重点讲授常用杆件的內力分析和计算、內力图的绘制方法、应力分析和强度计算,讲授杆件的稳定性计算、內力图的绘制方法。

在教学时,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等概念的內容按“基本了解、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计算、公式运用等方法和內容按“基本掌握、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有关实验按“观察、学会”两个层次要求。

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般结构受力分析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通过观察,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过程。

七、内容要求(参考格式)八、教学评价建议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课堂教学要注意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对注入式教学方法。

学习时要注意理解它的基本原理,掌握它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特别是要学会从这些具体方法中学习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建筑力学课程性质:《建筑力学》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

本课程是工程监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以高等数学、物理学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学习领域总学时:76 理论授课学时:72 课内实践学时:4学分:4适用专业:工程监理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工程监理等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

是研究建筑构件和常见结构受力和承载能力的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工程监理、建筑工程的施工、设计、工程预决算、房地产开发等工作打下必要的力学基础,并能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拓展专业领域提供一定的支持。

本课程应在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学期开设,学生应在学习之前应具备《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专业知识,同时并为后续学习的《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专业课打下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强、难度较大的课程,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1.2设计思路秉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先进行综合职业行动领域和情境分析,然后深入企业调研和行业专业研讨、确定行动领域(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高度概括、典型表述)、构建学习情境(归纳典型工作过程)、分解和确定学习任务。

2.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掌握力学有关术语、分析原理、假设;2.掌握一般建筑构件和结构的静力分析方法和计算原理;3.掌握一般建筑构件和结构的内力、应力、变形计算方法和计算原理;4.熟悉实际工程中常见构件出现的承载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法。

2.2能力目标1.能建立和做出构件和简单结构的计算简图和受力图;2.能用静力平衡方程求出构件和简单结构的计算简图和受力图中的未知力。

3.能进行砖柱(墙)、框架中柱、脚手架立杆等轴心受力构件的内力计算和确定其承载力。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代码100101二、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三、课程性质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性质。

它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几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一般建筑结构的组成方式,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和必要的基础知识,对结构内力、应力及位移的分析计算问题具有初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为学习后续的专业如建筑结构、平法识图与钢筋翻样等专业课程提供一定的力学基础.学习本课程要求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知识。

四、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建筑力学》课程共160学时,安排在第一、二学期授课,共10学分。

五、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思路为:通过深入进行企业调研、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课程团队共同分析梳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在课程标准编写中,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1。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目标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结构受力的核心能力,使其能深刻理解提高构件承载能力所采取的工程措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课程为依据,选取课程内容本课程以宽基础、重实践、会实际的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以教学主题模块为基本单元,将结构受力分析作为组织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线索,适当使学生了解后续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通过案例教学等手段,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本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的性质该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是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相关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进行重点建设与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

工程力学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经典内容,同时又扩展了部分现代计算力学与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既保持了课程的系统性和土木工程专业的针对性,又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连续性和科学性,使有限的课时得到有效的利用。

通过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如何对处于静定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静力分析和对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分析。

这门课以《高等数学》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结构力学》、《桥涵设计》和《桥梁工程》等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

《工程力学》课程在土木系路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

(二)、课程设计理念1、该课程是依据“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中的“专业知识结构”部分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构建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岗位群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类比式、归纳式、互动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

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选取相关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内容,并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课程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60。

以基于工作过程得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合结构工程师,监理师等职业资格标准,以对结构进行内力、变形的计算为主要授课内容,以来源于工程一线的实际案例为载体,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与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工程力学适用专业:钢结构建造技术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学时:96学分:6一、课程性质及作用工程力学课程是高职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目标是在掌握经典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力求科学地反映当前钢结构工程中各类新型结构的力学性能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基本结构受力组成、平衡计算、几何组成、计算简图选取及计算强度、刚度、稳定性等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处理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以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钢结构工程结构计算分析的基本顺序即按力学计算模型选取、平衡方程应用、承载能力计算、杆件体系几何组成分析、影响线绘制及应用和超静定结构分析进行课程内容安排。

三、课程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1)钢结构工程中各种结构的组成特点和受力特性2)结构中各部分间的连接装置及与基础间的连接类型3)杆件受力变形的基本形式及荷载的种类4)承载能力的概念5)力和刚体的基本性质6)力学分析计算的基本概念7)静力学基本公理8)工程常见约束的类型与性质9)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0)投影、力矩、力偶11)力的平移定理12)平衡方程13)应力、应变、轴力、轴力图14)胡克定理、轴向拉压变形计算15)强度指标、塑性指标、应力应变图16)平面弯曲、剪力和弯矩、叠加法17)梁、刚架、拱、桁架的组成特点18)形心、面距和惯性矩19)弯曲正应力和剪应力2.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的精神2)培养学生与人协助工作的良好品德,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3)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4)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5)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6)与他人沟通的能力7)规划组织工作能力8)团队合作能力9)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系统化思考的能力3.方法能力目标1)进行结构简化、选取力学模型2)能正确绘制结构以及构杆的受力图3)能计算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矩4)能对各种平面力系进行简化和计算分析5)能计算各类单跨梁的支座反力6)能分析轴向拉压杆件的内力、应力和变形7)能描绘低碳钢拉伸变形的特征和各类指标8)能正确分析各类结构的内力和内力图9)能根据虚功原理确定计算特定截面位移的方案10)会根据基本组成规则判断体系是否几何不变11)能绘制单跨梁在直接荷载和间接荷载作用下反力、内力量值的影响线12)能利用影响线计算固定荷载作用下量值的大小四、学习情境设计五、实施建议1.学习材料选用与编写本课程教材选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系列技能型规划教材《建筑力学》,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力学的配套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必修科目。

力学是物理学其他分支研究的基石和起点。

本课程是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课,本课程中的知识、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等都是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地应用力学知识去解决物理学及其它学科中有关力学的基本问题,对牛顿力学及其应用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运用牛顿力学的原理和定律,用矢量代数和微积分的方法解决质点力学、质点系力学、刚体力学、振动与波的基本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了解物理学及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深刻理解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力学问题,并能独立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

第二部分: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一、指定教材
梁昆淼,力学(上册)(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推荐阅读书籍
1、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漆安慎,杜婵英,普通物理学教程——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永德主编,强元棨,程稼夫编著,物理学大题典1力学(上、下册),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4、费恩曼,莱顿,桑兹著,郑永令,华宏鸣,吴子仪等译,费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内容概要
本课程将主要介绍以下几块内容: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力学、振动与波。

具体将涉及质点运动的描述、质点运动的原因、刚体的运动情况、振动波动的描述及原理等力学所必需的
知识结构。

二、基本要求
绪论及微积分初步
1、了解物理学和力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物理学的单位制和量纲。

3、掌握必要的微积分基本方法和基本结论。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本章主要研究如何描述质点的机械运动现象,而不涉及引起运动和改变运动的原因。

1、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运动的描述总是在某个参考系中进行的,知道坐标系是参考系的数学抽象。

2、了解标量与矢量的概念,掌握矢量的解析表示和基本运算。

3、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四个物理量【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在常见的三种坐标系【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自然坐标系】中的表示。

4、掌握利用微积分求解质点运动学问题,进行位移(位矢)、速度、加速度之间的运算。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的基本定律
本章主要研究质点在几种常见的力作用下如何运动。

1、了解牛顿运动三定律的内容,知道它们的适用条件。

2、掌握用积分方法计算常见模型中的万有引力。

3、了解干摩擦、湿摩擦、静摩擦、动摩擦的概念,掌握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和动摩擦的判断和验证。

4、知道弹性力的计算。

5、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

6、掌握隔离物体法进行受力分析,求解质点运动力问题。

第三章运动定律与非惯性参考系
本章主要研究在不同参考系中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

1、了解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2、掌握Galileo变换,了解Galileo相对性原理的含义。

3、掌握平动参考系中惯性力的计算,掌握平动参考系中质点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4、掌握转动参考系中角速度矢量的概念,掌握转动参考系中速度和加速度矢量表达式的推导,知道切向惯性力、惯性离心力、Coriolis力的表达式。

第四章质点动力学的运动定理
本章主要研究用运动定理来解决质点的动力学问题。

1、掌握几个基本概念:动量、冲量、力矩、动量矩(角动量)、冲量矩(角冲量)、保守力、功、能。

2、掌握三个运动定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的内容、微分形式和积分形式。

3、掌握三个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矩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成立的条件。

4、知道如何判断常见的力是否保守力。

5、掌握质点在几种常见保守力场中势能的计算,会计算已知势能对应的保守力。

6、知道研究有心力问题的基本方程。

第五章质点系动力学的运动定理
本章主要研究用运动定理来解决质点系的动力学问题。

1、了解质点系、两体问题、质心、约化质量、内力、外力、正碰、斜碰、完全弹性碰撞、非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恢复系数等概念。

2、掌握质点系三个运动定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的内容、微分形式和积分形式。

3、掌握质点系三个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矩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成立的条件。

4、了解内力对这几个定理、定律的影响。

5、掌握质点系质心位矢的计算。

6、掌握处理对心碰撞问题、变质量问题的一般方法,了解接触面光滑的斜碰问题的一般处理思路。

7、知道恢复系数的取值范围及不同取值的含义。

第六章刚体力学
本章主要研究用刚体的力学问题。

1、知道刚体是一种特殊的质点系,是一种理想模型,知道刚体的自由度。

2、掌握刚体质心的计算。

3、掌握刚体力系的简化。

4、了解刚体的平衡条件,掌握刚体的平衡方程。

5、掌握常见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知道计算刚体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和正交轴定理。

6、掌握刚体定轴转动,了解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和定点运动,了解寻找瞬心的方法。

第七章振动与波
本章主要研究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问题。

1、知道机械振动的概念,了解机械振动的分类。

2、掌握简谐振动的概念及动力学特征(判定方法),会处理简谐振动的运动学及简谐振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问题。

3、了解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

4、知道波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波的特征量,知道波的能量、能流、能流密度、波强的概念。

5、掌握驻波、波的叠加和干涉及多普勒效应的基本概念,会推导平面简谐波、驻波方程,掌握三种情况下多普勒效应的频率公式。

了解波动方程的推导。

掌握简谐波方程的各种形式和物理意义。

第四部分:学时分配
绪论及微积分初步6学时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8学时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的基本定律12学时
第三章运动定律与非惯性参考系4学时
第四章质点动力学的运动定理6学时
第五章质点系动力学的运动定理4学时
第六章刚体力学8学时
第七章振动与波10学时
本课程计划64学时,除以上章节约需58学时外,另含期中考2学时,期中复习2学时,期末复习2学时。

课外另外每两周安排2学时,进行习题讲解和讨论。

如果学期较长,课时充足,拟补充介绍狭义相对论入门简介,约需4学时。

第五部分:教与学方式
一、教学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每两周安排一次习题与讨论课。

二、学习方式
学习预习、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学生复习、学生自学、师生交流讨论等。

第六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
一、课程作业
作业包含课后的习题及每章学生复习之后的总结,每次课后会有一定量的课后习题,每章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并提交一份小结报告。

二、考核评价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10%+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综合考虑平时作业、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交流讨论情况。

期中考试一般安排在第四章之后。

考试形式:闭卷。

试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证明题、计算题,每次考试涉及其中的三至五种题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