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遗产问题的认识_机_省略__问题与对策_以青岛市旧城区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I n d u s t r i a l H e r i t a g e Con s e rva ti o n a n d Uti l iza t io n

【摘要】以青岛旧城老工业为例,研究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针对资源特点和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并探讨更加符合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概念、模式和机制。

【关键词】城市化快速发展;工业遗产;城市资源;开发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old industries of Qingdao as exampl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s coastal area. Aiming at th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t presents corresponding planning measures and ex-plores the ideology, mode and mechanism which are in line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ew.KEYWORDS: Rapid urbanization; industrial heritage;urb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mode

1 概况:城市化发展及工业遗产的分布、类型与现状

青岛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发展,自1897年开始。经历沧桑巨变的100多年,从一个渔港、商埠、兵镇,发展成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城市”①。

对青岛城市化及工业化有重要影响的时期主要是:德占时期(1897-1914),以铁路、港口、造船、机车为主,确定了城市工业的主体结构和空间布局;两次日占时期(1914-1922、1938-1945),依托铁路和港口,以造船、机车、钢铁、轻纺为主,奠定了作为“华北工业中心”的地位,并引导城市空间北拓,形成以四方、沧口为重心的产业聚集带;抗战前的国民政府时期(1929-1937),促

进以轻纺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提出建设“北部大工业区”的规划设想;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7),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总体布局和空间发展方向不变,建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楼山新区;改革开放以来(1978-),建立多元化经济体制并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家电、轻纺及重化、造船和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总体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城市化发展过程对应,青岛的城市工业(或工业化)遗产的类型包括港口、铁路、造船、机车、钢铁、化工、建材、轻纺及其他装备制造业,以及配套的仓储、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居住区。作为我国北方殖民地背景下产生的外贸港口城市,青岛的产业发展从一开始就具有以胶济铁路带动沿线区域资源开发、产业聚集的特征,并形成跨区域的工业遗产。例如,正在规划开发的潍坊市坊子镇车站及其周边铁路货运和配套服务设施等(以德占、日占时期建筑为主),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近代工业、交通文化遗产。伴随跨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形成青岛城市工业遗产在胶州湾东岸、依托港口并沿胶济铁路聚集、延伸、连绵分布的总体形态,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近年来,台东(或市北)、四方、沧口老工业区逐渐衰退,成为工业遗产聚集,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旧城改造更新的重点区域。在与经济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大规模城市建设过程中,青岛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发生明显变化,工业遗产问题日益凸显。

2 城市体制、空间结构变化对功能布局及

工业遗产形态的影响

复杂的近代城市化过程及其社会历史背景,曾经导致青岛城市体制的多变,也必然对城市空

对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遗产问题的认识

——机遇、问题与对策:以青岛市旧城区老工业改造为例

展二鹏

【作者简介】

展二鹏(1955-),男,工学博士,青岛市规划局总工程师。

【修改日期】2010-06-22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0)07-0048-05【中图分类号】T U984.11+4【文献标识码】B UNDERSTANDING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RAPID URBANIZATION: OPPORTUNITIE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LD INDUSTRY REGENERATION IN OLD CITY

ZHAN Erpeng

49

消费、投资能力的转移,也加剧了历史老城的衰落,形成新的区域发展差别。伴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应房地产开发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旧城改造规模不断加大,从零星地块向街区,从旧居住区向老工业、仓储区,也从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地段向各类功能区扩散蔓延。当旧城大量商住混合、人口密集街坊的改造因拆迁难、成本高而举步维艰时,一些陷于经营困境的老企业却成为旧城改造的“突破口”。同期的旧城改造,由于基本条件、出发点和指导思想的不同,出现了明显差别:沿海地带以“经济复兴”和打造“现代化城市形象”为目标的大拆大建,不断导致对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的成片破坏;而中部城区以“特色街区”为引导策略的渐进式开发建设,却使历史街区、工业遗产获得整体保护与利用,并为城区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以及持续的活力和综合效益。

2008年以来,老工业搬迁改造成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城市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②。为根本解决城区工业布局分散、结构落后、用地超标、用地效益低、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青岛市政府发布文件,从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高度,阐述了调整工业布局、推进老企业搬迁改造的必要性,明确了指导意见和实施原则③。《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在规划期内将全市工业用地总量控制在119km 2、约占城市建设总用地22%的目标,以及结合环湾地区建设,加快改造老工业,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配套服务业,结合区域经济合作及新型城镇化发展,将重化、装备制造等产业逐步向外围地区迁移的总体策略。2009 年,初定近40家老企业搬迁,涉及总用地面积约2.8km 2,规划总建筑面积500多万m 2。从当时提出研究的规划条件看,为了如期“以地生财”,获得足够开发资金,尽快启动搬迁改造,几乎所有企业均要求改变用地性质,大幅度提高开发强度④。

如前所述,近20年来的旧城改造已明显改变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和环境景观。四方、李沧的老工业搬迁,作为青岛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产业调整、土地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将对全面提升北部城区功能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对全市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深远意义。然而,由于多因素的复合影响以及相关各方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却使老企业搬迁陷入工业遗产保护的困境,形成包括搬迁企业、各级政府、当地居民在内的多方“博弈”。其中:企业主要关注经济利益最大化;财政部门重点关注与投资相关的政策界限和保障机制;经济部门极端关注项目推进以及

间结构、功能布局及工业遗产形态产生影响,并具有城市规划的延续性和历史文化的特殊性。特别是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化(工业化)影响,形成了青岛特有的城市形态——“两条海岸线、两个青岛”,是导致“南北差别”社会空间问题的重要历史原因;另外,战争时期的大规模破坏,曾经对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产生严重影响,也形成了特殊的工业遗产类型,如港口设施、纺织工业、市政基础设施的废墟(或遗址),已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消失。

青岛的城市空间结构,曾经长期保持了依托港口、分区明确、顺路环山、组团布局、带状发展的基本特点,形成山海城村融合共生的资源关系和风貌特色。1920-1930年代的工业化,引导城市空间向四方、沧口集聚蔓延,形成“带状城市”;1949年后,主要受自然环境、经济建设、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复合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在总体上经历了向北(沧口、楼山)、向西(黄岛、胶南)、向东(浮山、崂山)、再向西(黄岛、胶南)、再向北(城阳、胶州、即墨)的调整过程,并呈现向山东半岛轴向辐射、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期间,1980年代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1990年代的东部开发和行政区划调整,以及2000年后的“战略西移”和“一湾两翼”,包括青岛港货运业务(从大港向前湾港)的重心迁移,都对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及工业遗产形态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包括突破行政区划的“飞地”),以及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强力推进,也引导工业布局的结构性变化,刺激了工业用地的市场化流转和多元化的大规模开发。

根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工业现状用地42.57km 2,占城市总用地的22.8%;2005年工业现状用地105.82km 2,占城市总用地的28.6%(个别城区接近50%),达到城市工业用地规模的顶峰;工业布局在总体上呈现由主城区向外围地区转移、环胶州湾蔓延的趋势。与此同时,老工业项目的成片改造及大规模拆除明显增多,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工业遗产保护在城市发展相关规划中尚未提升到应有的地位,也缺乏必要的立法、财政和专业技术支持。面对膨胀的市场需求,旧城区老企业的改造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结构性、战略性问题,但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对策。

3 旧城改造与老企业搬迁:形势、问题与原因

1990年代的东部开发,使历史老城的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得以整体保护;但由于大量人口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