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遗产问题的认识_机_省略__问题与对策_以青岛市旧城区老
关于近现代工业遗址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关于近现代工业遗址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建议作者:孙芳邱清峰来源:《人文天下》2019年第05期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
对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的山东来说,保护和开发工业遗产,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可行性路径之一。
近年来,随着山东省工业升级以及日益加快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使得近现代工业遗址遗产保护利用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此次调研报告尝试关注山东省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近现代工业遗址遗产问题,这不仅有利于传承先进文化,使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色得到充分保护,同时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长远发展也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一、山东省近现代工业遗址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山东省是我国较早开埠的省份,工业基地多分布于胶济铁路以及津浦线山东段附近,这些地方拥有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并且分布着非常多的制造业以及矿业企业,在这些产业的影响下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化工产业、酿造业、铁路运输业等等。
这些工业遗产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山东乃至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发展历程的写照,更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1年,山东省有172处近现代工业基地遗址被列入工业遗产名单;而到了2016年12月,全省已经有217处工业文化遗产被纳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中,其中淄博以46处位居榜首,而烟台则以30处位居其次,此外,枣庄、济宁和青岛的数量都超过了20处,其中枣庄24处、济宁22处、青岛20处,济南、德州和潍坊的数量也均在10处以上。
在全省的工业旅游点中,这8市的数量占比达到了85.7%。
就产权属性层面而言,在217处工业文化遗产中,有200处属于国有、集体资产,有17处属于私人资产。
就类型划分而言,5个属于博物馆,52个属于车间、建筑群、厂房及办公场所等,此外,还有4个酒窖、28个古窑址、20个桥梁古道。
就保护情况而言,83处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23处遭受到了严重损害,还有82处出现了部分残缺及损坏。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遗产保护问题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遗产保护问题作者:邓剑波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12期摘要:工业遗产保护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事业已经开始起步,出现了典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个案,各地政府也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学术界对其给予了较大关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工业遗产保护意识薄弱、保护技术落后、保护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问题根据2003年7月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工业遗产是指:“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依照上述定义,我国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上海、武汉、天津等近代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有着大量工业企业遗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工业文明财富。
然而就现有的情况看,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还远远不能相称,现有的保护方式和保护进度还不能满足工业遗产的保护需求。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采取多元化的保护手段与机制,推进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事业。
1.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1)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初现端倪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此并没有实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工业遗产保护行动,但是却出现了个别优秀的遗产保护范例。
如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所在地原来是一个国营的电子元件厂,因为园区有序的规划、便捷的交通、风格独特的包豪斯建筑等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进驻,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
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12个城市之一, 798艺术区的存在亦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青岛市为例
收稿日期:2018-02-16作者简介:徐雪松(1993-),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林希玲(1962-),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理论与文化。
基金项目: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青岛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研究”(编号2017-A-08)。
摘要: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蝶变,是城市发展底蕴和工业脉络传承的基础,具有历史、科学、社会、艺术、经济等价值。
在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转向之际,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以青岛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为例,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途径,以期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青岛;纺织工业遗产;青岛纺织博物馆;资源清查;功能置换;纤维艺术馆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425(2018)03-0046-05“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中国工业遗产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百年兴衰历程和中华儿女血与泪的奋斗史,饱含着深刻的民族工业记忆,彰显着前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们对城市文化遗产认知程度的提高,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课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城市房地产业的兴起,在推进工业地块“退二进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政策引导下,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企业逐步退出城市核心区,形成了一些工业遗产。
从城市发展视角来看,工业遗产曾与城市近代发展风雨同行,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百余年,形成城市百年地标性建筑,深植城市居民的人生记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少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遭遇漠视,大量的工业设施被闲置,饱受风雨侵蚀。
对城市更新的认知与思考——以青岛市老城区城市更新分析为例
城建规划 Urban Planning对城市更新的认知与思考——以青岛市老城区城市更新分析为例文/刘昊 青岛市市南区城市建设局房屋征收安置中心 山东青岛 266000【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推进城市更新是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织补城市空间肌理,塑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手段,是探索特大城市内涵集约、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国土空间高水平治理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青岛市市南区城市更新规划工作为例通过分析进行初步探索,希望对城市更新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更新【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8.0251、城市更新概念与策略城市更新概念。
一般是指对建成区内历史城区、老旧小区、旧工业区、城中村等片区,通过综合整治、功能调整、拆除重建等方式进行改造的活动。
城市更新方式。
城市更新项目可结合现状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一种或多种更新方式。
综合整治:改善消防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沿街立面、环境整治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内容;功能调整:改变部分或者全部建筑物使用功能;拆除重建:通过其他方式难以实现城市功能与环境改善的情况下,拆除现状建筑物重新进行开发建设。
城市更新策略。
一般根据特定区域如历史城区、老旧小区、旧工业区及城中村等分类采取差异化更新策略。
历史城区一般通过功能调整、提升,激发城区活力。
老旧小区一般采取渐进式、精细化的微更新,修缮房屋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开放空间,提升社区环境品质。
旧工业区要体现产城融合。
城中村将因城市扩展而包裹的村庄改造为城市社区或其他功能空间,实现城中村向城市的有效融入。
2、案例背景青岛市市南区为建成区,现状已无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空间,城市建设全面进入更新阶段。
该区拥有全市最美的自然风光、最丰厚的历史资源和最好的商业消费基础,但面临着财政收入下滑、滨海活力不足、历史资源闲置和产业业态单一等问题。
青岛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的特征及成因
建立资金使用监管机制
加强对保护资金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 益。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物质与非物质遗存
包括工厂、机械、设备、产品等 物质遗存,以及生产工艺、技术 、企业精神等非物质遗存。
工业遗产价值
历史价值
见证了工业文明的发展 历程,是城市历史和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价值
体现了工业时代的技术 创新和进步,具有科经济结构和文化 特征,具有社会教育价
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资源,推动工业遗产保 护与开发工作。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重视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保护 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创新投融资模式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创新投融资模式
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 参与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当代工业转型
20世纪90年代后,青岛工业开始转 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 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发展重点 。
青岛工业遗产分布情况
01
02
03
市南区
以纺织、机械制造等轻工 业为主,如青岛纺织机械 厂、青岛啤酒厂等。
市北区
以重工业和港口物流为主 ,如青岛钢铁厂、青岛港 等。
黄岛区
以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 为主导产业,如青岛炼油 厂、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基 地等。
05
国内外典型案例对比与借鉴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开发经验分享
转型规划
将废弃工业区转型为文化、休闲和商业区域 。
生态修复
治理污染,恢复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 量。
青岛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的特征及成因
市北区
青岛的重要工业基地,拥有大 量的化工、机械制造企业,如 青岛化肥厂、青岛造船厂等。
李沧区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工业区,部 分老工业基地正在进行转型升
级。
其他区
如城阳区、崂山区等也有部分 工业遗产分布。
03
青岛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特征
再利用类型多样化
文化旅游景点
许多工业遗产被改造为文化旅游 景点,如青岛啤酒博物馆、海尔 科技博物馆等,为游客提供了解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缺乏深入研究:目前对青岛工业遗产开发再利 用的研究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其 发展模式和成功因素。
法律法规不完善: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方 面,青岛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需要加强立 法和政策支持。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跨部门合作
需要加强文化、旅游、规划、建筑等跨 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 和再利用。
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影响
传承历史文脉
青岛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 文化的载体,开发再利用 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城市的 历史文脉。
提升城市形象
通过将工业遗产融入城市 景观中,能够提升城市形 象和文化内涵,增强城市 的吸引力。
促进文化旅游
工业遗产的开发再利用往 往能够吸引游客,促进文 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 城市的经济收入。
资金支持
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项目,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促进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 展。
企业创新转型与市场需求
企业转型
随着城市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工业企业面临转型压力,而工业遗 产的开发再利用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于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的关注度增加,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 化资源,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市场需求推动了工业遗产的开发再利用。
《2024年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范文
《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青岛,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青岛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对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青岛文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历史遗迹等。
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青岛的历史文化特色,反映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历程。
例如,八大关的历史建筑群、青岛老城区等都是青岛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 保护措施:为保护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专项资金、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等。
同时,还加强了文物考古和研究工作,为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2. 保护成效: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
许多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得到了修缮和维护,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得到了保护和开发利用。
四、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状1. 文化旅游: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开发历史文化景区、举办文化活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2. 城市发展: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和街区,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同时,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体验。
五、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与对策1. 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城市改造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不足、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等。
2. 对策: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文物保护制度;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四是推动科技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
关于青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青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成为全国的主题。
青岛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不断推进城市发展,将面临各种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市化会带来经济繁荣,但同时也会带来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恶化、城市资源紧缺等问题。
因此,对于青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青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明确青岛城市化的面临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为青岛城市化进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 青岛城市化进程的概述:包括青岛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城市发展的趋势以及青岛市政府的发展战略。
2. 青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青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如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恶化、城市资源紧缺等。
3. 青岛城市化进程中的对策:针对青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推动绿色环保、合理规划城市用地等。
4.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四、研究意义
青岛是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城市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本研究通过对青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对于推动青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青岛市政府提供对策建议,促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得到解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资讯INFO 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闵素玲 李海燕摘要: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通过对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加快推进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一、青岛市城镇化发展现状(一)城镇化速度稳步上升近年来,青岛市确定了从城市到农村的四级城市规划体系。
通过加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度,促进县域城市的快速发展,形成以城带镇,以镇促乡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根据图1可见,青岛市城镇化水平由2013年的67.72%上升到2017年的72.57%。
2017年末青岛市城镇化率比山东省城镇化率60.58%超出11.99%,在山东省遥遥领先(见图1)。
但与发达城市京津翼、江浙一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见表1),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经济增长趋势显著城镇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经济增长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08-2017年,从经济总量来看青岛市经济增长显著。
青岛市GDP由2008年的4401.5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1037.28亿元,增长了2.5倍;人均GDP由2008年的52266元增长至2017年的119357元,增长了2.28倍。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的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
目前,青岛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采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
以青西新区为例,该地区既有如海尔家电电子,上汽五菱汽车传统的产业;也有凤凰岛旅游、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物流等第三产业。
据统计,2017 年仅青西区第三产业达 1584.3 亿元,占青岛市GDP 的 14%。
从表2可见, 2013年至2017 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占比由 2013 年的 49.8%增至 2017 年的 55.4%。
城市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
04
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 用的对策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相 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的范围、责任和 权利,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VS
加强执法力度
严格执法,对破坏、盗卖、非法拆除等行 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 行。
社会认知的提高与宣传
增强社会认知
保护与利用现状
大芬油画村内有许多具有特色的画廊和工作室,同时也有一些低端的加工厂。该区域已经 成为了一个融合了艺术、商业和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地标。
对策
应当加强对大芬油画村的规范管理,提升其文化品质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应当鼓励更多 的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参与其中,共同推动中国油画产业的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通过多种形式,如展览、媒体宣传、讲座等 ,提高公众对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 和保护意识。
开展宣传活动
组织各类宣传活动,如摄影比赛、创意设计 大赛等,激发公众参与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 护的热情。
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制定支持政策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 护和再利用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 的支持。
近代工业建筑
近代工业建筑则以砖石、 钢筋混凝土等为主要材料 ,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 加多样。
现代工业建筑
现代工业建筑则注重建筑 设计、结构设计和环境设 计等方面,更加注重使用 功能和生产效率。
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
历史价值
工业建筑遗产见证了城市工业发展的 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一些工业建筑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价 值,如建筑造型、装饰等。
文化价值
模式比较下的青岛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建筑文化·传承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2期模式比较下的青岛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王大为,王润生(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山东青岛 266033)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阅读,将青岛工业遗产改造实例按再利用模式分类,分析各类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情况,在同一模式下比较青岛本地的工业遗产改造案例与同类型案例。
从建筑设计、节能和经济角度探讨青岛工业建筑遗产改造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不同再利用模式的内在机制。
青岛工业遗产改造的功能定位应立足于城市发展水平和当地人民需求,抓住政策和事件的机遇,注重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和节能环保,不盲目照搬一线城市中工业遗产改造的成功模式。
改造模式应作为分析问题的途径,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模板。
关键词:工业遗产;再利用价值;模式分类与分析;功能定位;内在机制[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5.19Research on the Reuse of Qingdao’s Industrial Heritage under the Comparison of ModesWang Dawei, Wang Runsheng(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033, China) Abstract: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renovation cases in Qingdao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reuse mod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local industrial heritage renovation case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same type and mod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energy saving and economy, and analyz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different reuse modes.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reconstruction in Qingdao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evel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s of local people,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of policies and events, emphasize on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historical features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not blindly copy the successful mode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reconstruction in many first tier cities. Transformation mode should be used as a way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rather than a template to solve the problems.Key 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reuse value; model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function positioning; internal mechanism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传统产业逐渐衰退,城市不断外扩,土地价值上升,工厂入不敷出而迁出市中心,工厂遗址在市中心像胎记一样存在。
《2024年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范文
《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青岛,一座充满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城市,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青岛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瑰宝。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些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对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青岛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二、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建筑、历史遗址、民俗文化等。
其中,古建筑如八大关、栈桥等,历史遗址如德国风情区、青岛海滨浴场等,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如青岛啤酒文化等,都是青岛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青岛人民的精神风貌。
三、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近年来,青岛市高度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青岛市文物保护条例》等。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加强了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此外,青岛市还积极开展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四、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尽管青岛市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
其次,部分市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不足,存在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些传统建筑和历史遗址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威胁。
五、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针对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提出以下策略:首先,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包括强化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以及对破坏文化遗产行为的处罚力度。
其次,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市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览等方式,让市民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及措施研究
932023.14 / Urban Renewal and Optimization Design 城乡空间更新与优化意义,是中国近代工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
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根基,保护和利用好工业遗产,保留城市记忆,弘扬工业精神,延续城市特色风貌,是传承城市文化、构建城市新型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城市更新改造的基本要求。
2青岛工业遗产更新保护实践模式及实施效果工业遗产保护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世界各国出台了相关保护措施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如纽约曼哈顿下城苏荷区、德国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德国伦斯特法伦州哈根手工艺厂,以及国内北京798、上海1933老场坊、武汉“汉阳造”等都是工业遗产改造的成功案例。
多年来,青岛市政府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积极探索多方位、多途径、多渠道的更新改造实践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1产业园区模式2.1.1中车四方机厂科技智汇港中车四方机厂建于1900年,占地43 hm 2,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特色风貌,从2019年开始启动更新改造工作。
借助于中车四方机厂的传统优势,建立以轨道交通产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集科技创新、展览、文化艺术、休闲于一体的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实现现代与历史融合,发展与传承统一,文化与经济协调,保护、传承和发展并举。
2.1.2青岛国棉六厂(原钟渊纱厂)青岛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青岛国棉六厂建于1921年,前身为日本钟渊纱厂。
厂区改造之际,利用厂区部分建筑,建成青岛邮政跨境电商一站式服务产业园区,既保护了工业建筑遗存和历史文化气息,又赋予其新使用功能。
产业园区集电商运营、平台交易、人才孵化、金融指导、智能仓储、保税通关等多功能于一体[3],已吸引多家国内外知名交易平台和知名电商企业及传统外贸企业入驻,涵盖汽车、电器、服装、日用品、食品等多个领域,实现电商和传统产业完美结合,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
摘要 青岛现存的大量工业遗产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历史和发展进程,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工业遗产,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在发展与保护中改造青岛旧城
在发展与保护中改造青岛旧城
宋连威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0(024)001
【摘要】从分析历史入手,对青岛城市旧区改造进行了探讨,提出保护应分阶段,注意建筑技术演变,按形成背景加以区别对待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改造的措施和办法.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宋连威
【作者单位】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建设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对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遗产问题的认识——机遇、问题与对策:以青岛市旧城区老工业改造为例 [J], 展二鹏
2.论城市发展中的旧城改造与风貌保护 [J], 张沛;刘建军
3.浅谈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旅游资源保护--灵山卫之旧城改造与古城保护的关系[J], 王绍卿
4.浅析旧城商业发展与风貌保护——以南锣鼓巷改造为例 [J], 孙慧
5.旧城改造中的景观保护、利用与开发——以玉环县坎门旧城改造为例 [J], 周婕;魏伟;牛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I n d u s t r i a l H e r i t a g e Con s e rva ti o n a n d Uti l iza t io n【摘要】以青岛旧城老工业为例,研究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针对资源特点和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并探讨更加符合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概念、模式和机制。
【关键词】城市化快速发展;工业遗产;城市资源;开发模式ABSTRACT: With the old industries of Qingdao as exampl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s coastal area. Aiming at th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t presents corresponding planning measures and ex-plores the ideology, mode and mechanism which are in line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ew.KEYWORDS: Rapid urbanization; industrial heritage;urb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mode1 概况:城市化发展及工业遗产的分布、类型与现状青岛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发展,自1897年开始。
经历沧桑巨变的100多年,从一个渔港、商埠、兵镇,发展成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城市”①。
对青岛城市化及工业化有重要影响的时期主要是:德占时期(1897-1914),以铁路、港口、造船、机车为主,确定了城市工业的主体结构和空间布局;两次日占时期(1914-1922、1938-1945),依托铁路和港口,以造船、机车、钢铁、轻纺为主,奠定了作为“华北工业中心”的地位,并引导城市空间北拓,形成以四方、沧口为重心的产业聚集带;抗战前的国民政府时期(1929-1937),促进以轻纺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提出建设“北部大工业区”的规划设想;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7),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总体布局和空间发展方向不变,建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楼山新区;改革开放以来(1978-),建立多元化经济体制并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家电、轻纺及重化、造船和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总体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城市化发展过程对应,青岛的城市工业(或工业化)遗产的类型包括港口、铁路、造船、机车、钢铁、化工、建材、轻纺及其他装备制造业,以及配套的仓储、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居住区。
作为我国北方殖民地背景下产生的外贸港口城市,青岛的产业发展从一开始就具有以胶济铁路带动沿线区域资源开发、产业聚集的特征,并形成跨区域的工业遗产。
例如,正在规划开发的潍坊市坊子镇车站及其周边铁路货运和配套服务设施等(以德占、日占时期建筑为主),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近代工业、交通文化遗产。
伴随跨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形成青岛城市工业遗产在胶州湾东岸、依托港口并沿胶济铁路聚集、延伸、连绵分布的总体形态,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近年来,台东(或市北)、四方、沧口老工业区逐渐衰退,成为工业遗产聚集,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旧城改造更新的重点区域。
在与经济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大规模城市建设过程中,青岛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发生明显变化,工业遗产问题日益凸显。
2 城市体制、空间结构变化对功能布局及工业遗产形态的影响复杂的近代城市化过程及其社会历史背景,曾经导致青岛城市体制的多变,也必然对城市空对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遗产问题的认识——机遇、问题与对策:以青岛市旧城区老工业改造为例展二鹏【作者简介】展二鹏(1955-),男,工学博士,青岛市规划局总工程师。
【修改日期】2010-06-22【文章编号】1002-1329(2010)07-0048-05【中图分类号】T U984.11+4【文献标识码】B UNDERSTANDING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RAPID URBANIZATION: OPPORTUNITIE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LD INDUSTRY REGENERATION IN OLD CITYZHAN Erpeng49消费、投资能力的转移,也加剧了历史老城的衰落,形成新的区域发展差别。
伴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应房地产开发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旧城改造规模不断加大,从零星地块向街区,从旧居住区向老工业、仓储区,也从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地段向各类功能区扩散蔓延。
当旧城大量商住混合、人口密集街坊的改造因拆迁难、成本高而举步维艰时,一些陷于经营困境的老企业却成为旧城改造的“突破口”。
同期的旧城改造,由于基本条件、出发点和指导思想的不同,出现了明显差别:沿海地带以“经济复兴”和打造“现代化城市形象”为目标的大拆大建,不断导致对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的成片破坏;而中部城区以“特色街区”为引导策略的渐进式开发建设,却使历史街区、工业遗产获得整体保护与利用,并为城区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以及持续的活力和综合效益。
2008年以来,老工业搬迁改造成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城市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②。
为根本解决城区工业布局分散、结构落后、用地超标、用地效益低、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青岛市政府发布文件,从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高度,阐述了调整工业布局、推进老企业搬迁改造的必要性,明确了指导意见和实施原则③。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在规划期内将全市工业用地总量控制在119km 2、约占城市建设总用地22%的目标,以及结合环湾地区建设,加快改造老工业,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配套服务业,结合区域经济合作及新型城镇化发展,将重化、装备制造等产业逐步向外围地区迁移的总体策略。
2009 年,初定近40家老企业搬迁,涉及总用地面积约2.8km 2,规划总建筑面积500多万m 2。
从当时提出研究的规划条件看,为了如期“以地生财”,获得足够开发资金,尽快启动搬迁改造,几乎所有企业均要求改变用地性质,大幅度提高开发强度④。
如前所述,近20年来的旧城改造已明显改变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和环境景观。
四方、李沧的老工业搬迁,作为青岛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产业调整、土地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将对全面提升北部城区功能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对全市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深远意义。
然而,由于多因素的复合影响以及相关各方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却使老企业搬迁陷入工业遗产保护的困境,形成包括搬迁企业、各级政府、当地居民在内的多方“博弈”。
其中:企业主要关注经济利益最大化;财政部门重点关注与投资相关的政策界限和保障机制;经济部门极端关注项目推进以及间结构、功能布局及工业遗产形态产生影响,并具有城市规划的延续性和历史文化的特殊性。
特别是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化(工业化)影响,形成了青岛特有的城市形态——“两条海岸线、两个青岛”,是导致“南北差别”社会空间问题的重要历史原因;另外,战争时期的大规模破坏,曾经对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产生严重影响,也形成了特殊的工业遗产类型,如港口设施、纺织工业、市政基础设施的废墟(或遗址),已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消失。
青岛的城市空间结构,曾经长期保持了依托港口、分区明确、顺路环山、组团布局、带状发展的基本特点,形成山海城村融合共生的资源关系和风貌特色。
1920-1930年代的工业化,引导城市空间向四方、沧口集聚蔓延,形成“带状城市”;1949年后,主要受自然环境、经济建设、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复合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在总体上经历了向北(沧口、楼山)、向西(黄岛、胶南)、向东(浮山、崂山)、再向西(黄岛、胶南)、再向北(城阳、胶州、即墨)的调整过程,并呈现向山东半岛轴向辐射、网络化发展的趋势。
期间,1980年代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1990年代的东部开发和行政区划调整,以及2000年后的“战略西移”和“一湾两翼”,包括青岛港货运业务(从大港向前湾港)的重心迁移,都对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及工业遗产形态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包括突破行政区划的“飞地”),以及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强力推进,也引导工业布局的结构性变化,刺激了工业用地的市场化流转和多元化的大规模开发。
根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工业现状用地42.57km 2,占城市总用地的22.8%;2005年工业现状用地105.82km 2,占城市总用地的28.6%(个别城区接近50%),达到城市工业用地规模的顶峰;工业布局在总体上呈现由主城区向外围地区转移、环胶州湾蔓延的趋势。
与此同时,老工业项目的成片改造及大规模拆除明显增多,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工业遗产保护在城市发展相关规划中尚未提升到应有的地位,也缺乏必要的立法、财政和专业技术支持。
面对膨胀的市场需求,旧城区老企业的改造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结构性、战略性问题,但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对策。
3 旧城改造与老企业搬迁:形势、问题与原因1990年代的东部开发,使历史老城的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得以整体保护;但由于大量人口及50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I n d u s t r i a l H e r i t a g e Con s e rva ti o n a n d Uti l iza t io n相关企业要求;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主要关注相关政策、法规和规划的执行;职工或居民最关心的是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而区政府既要关注项目本身进度和效益,又要力争项目开发对城区经济、公共服务与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改善投资环境、生活水平和城市形象的拉动作用,还要协调解决相关社会问题,并希望在用地、投资、社保及配套建设等方面,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力或政策支持。
与开发模式、启动资金和市场预期相关,出现企业、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围绕用地规划“拉锯”的情况,甚至陷入规划指标、土地出让、启动资金相互牵制的“怪圈”,给规划审批和实施造成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