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课题讲授社会实践绪论33社会44社区44四人的社会化44五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44六社会制度4七社会结构33八社会行动44九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33十社会问题325社会控制33十二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44总计45三、课程教学内容第_章绪论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

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劳动对社会政策的反馈
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选择也会对社会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如劳动者参与工 会组织、罢工等行为对社会政策产生影响。
劳动政策的内容与特点
劳动政策的内容
包括就业政策、工资政策、工时政策、安全卫生政策等,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促进 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劳动政策的特点
具有法律性、强制性、公共性和福利性等特点,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强制执行, 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
3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相互依存
劳动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 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持和保障,而社会制度也需要 劳动的维系和发展。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劳动状况比较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状况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主要体现为雇佣劳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工资水平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劳动者权 益保障相对较弱。
工资水平提高
经济发展带来企业效益的提升 ,从而带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 提高。
工作条件改善
经济发展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工 作环境和员工福利,进而改善 工作条件。
职业发展机会增多
经济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 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
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创造价值
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为 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经
济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者的地位和权益也会有所不同,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 权益问题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互动关系
1 2
劳动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的形式和性 质也在不断变化,这会对社会制度产生影响,推 动其变革。
社会制度制约劳动的发展
社会制度对劳动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的社会制度 下,劳动的发展也会受到不同的限制和影响。

《劳动教育4》教学大纲

《劳动教育4》教学大纲

附件1:《劳动教育4》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劳动教育4》是面向大二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是学校落实教育部有关劳动教育要求的重要举措。

本课程为劳动精神篇,主要包含认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劳动模范、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践行劳模精神和奉献精神等。

本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在专业创新劳动中成长成才。

三、课程教学目标四、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及教学策略(一)理论教学(二)实践教学五、学生学习成效评估方式及标准考核与评价是对课程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进行综合评价。

在本课程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满分100分,其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核占50%。

学生完成学期规定学时并且考核成绩达60分以上者,获得相应的学分(即0.5分),考核成绩低于60分者,按学校规定进行重修。

各项考核内容具体评分标准如下:(一)平时成绩(50%)理论学习情况和劳动表现组成1. 理论学习:采用百分制。

包括课堂学习表现、线上理论拓展学习和交流分享完成情况组成,学习时长由系统自动记录完成情况,交流分享点赞率超过20的可获加分表扬,满分为止。

2. 劳动表现:采取百分制。

包括劳动出勤情况、劳动态度、劳动效果评分组成。

旷课一次扣10分,旷课超过2次本课程0分,劳动效果采取小组互评方式进行。

(二)期末成绩(50%)由个人宿舍内务评比和综合实践报告组成。

1.个人内务(占总成绩的20%):采用百分制。

个人内务卫生由任课教师组织小组评分,同时参考校自律会日常卫检成绩。

评分标准按照学生手册《东莞城市学院公寓内务卫生及纪律检查制度》的公寓卫生检查评分标准执行。

具体如下:① 值日表、卫生纪律制度表、财产登记表(10分)② 地板(包括阳台、洗手间、走廊卫生)干净、玻璃、门窗清洁,无灰尘(20分)③ 风扇清洁、天花板无蜘蛛网(10分)④床铺、床底物品、行李、堆放整齐(20分)⑤学习用品、书本、桌椅摆放整齐(15分)⑥卫生间干净无异味、无污垢、洗漱台干净且物品摆放整齐(15分)⑦公寓美化情况(5分)⑧被检查公寓对卫检人员态度(5分)总分(100分)2. 综合实践报告(占总成绩的30%):采用百分制。

劳动社会学试卷及答案

劳动社会学试卷及答案

2015年1月劳动社会学试卷课程代码00294重要提示:1、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代表梅耶认为,工人是A 经济人B社会人C 理性人D自然人2、劳动社会结构中能够反映劳动社会现状的是A劳动者的性别结构 B 劳动者的年龄结构C劳动者的职业结构D劳动者的产业结构3、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得的最终奖励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励目标的士气激励理论是A需要理论B公平理论C期望理论D双因素理论4、劳动者的自我控制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的?A生理机制B心理机制C神经机制D思想机制5劳动者社会化过程中为未来工作中的真实角色做准备的阶段是A预期社会化B基础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初始社会化6、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中不包括的阶段是A幻想期B规划期C尝试期D现实期7、最常见的职业发展道路是A自学成才的道路B立足本职的道路C转换职业的道路D自主创业的道路8、社会分层的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是A达伦道夫B涂尔干C怀特D萨拉尼9、组织的必要构成要素是A组织文化B管理体素C组织成员D组织环境10、下列不属于非正式组织的特点的是A有较强的凝聚力B规模小,结构松散C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D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11、国际上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是A三方协调机制B民主协商机制C少数服从多数机制D工会谈判12、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或劳动者组织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性质支付的基本现金报酬是A绩效报酬B激励报酬C基础报酬D社会福利13、劳动政策的目标是A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B维护公平、公正C促进劳动关系的合作D促进经济发展14、企业待定权利争议一般发生在A订立或变更合同时B履行合同时C争议处理时D合同生效时15、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有雄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实行的保障制度是A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B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C自助行社会保障制度D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16、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国家实施的社会保障模式是A自助型B保险型C国家保障型D福利型17、凯恩斯认为,失业的主要原因是A体制原因B有效需求不足C季节变动D结构性失调18、就业对劳动者个人最基本的基础和前提的功能是A劳动者生活保障的功能B劳动者自我实现的功能C劳动者自我发展的功能D劳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19、恩格尔系数是指消费者的食品消费支出占()的比例。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绪论一、单选、多选知识点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4、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7、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8、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1、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二、名称解释、简答12、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13、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4、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5、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1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劳动社会学教学计划

劳动社会学教学计划

劳动社会学教学计划一、课程目标:1. 了解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劳动社会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劳动和工作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劳动社会学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兴趣和动机,为其今后从事相关研究或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劳动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和流派- 劳动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如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市场理论等)2.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3. 劳动与社会- 劳动与经济发展- 劳动与社会不平等- 劳动与社会结构4. 劳动组织与工作环境- 劳动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工作环境对劳动者的影响- 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倦怠5. 劳动社会学与劳动关系- 劳动权益与劳动关系- 劳动冲突与劳资关系- 劳动政策与劳动法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劳动社会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2. 论文讨论:选取与劳动社会学相关的论文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 实践活动:组织实地考察、实习或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劳动社会学的问题。

4.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和提问。

2. 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论文写作作业,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3. 期中考试: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题目进行书面考试,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

4.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劳动社会学相关的研究论文,评价其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说明【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诸如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正确认识社会,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其学科特点和功能,掌握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变迁等基本的社会学理论。

【先修课程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能力培养要求】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现实中的重要社会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基本认识或印象。

【学习总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习题4学时。

学生自主学习6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社会学概论》(第3版),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参考书: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2.《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侯均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大纲内容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运用:学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难点:社会学的产生【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社会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关系。

劳动社会学《第一章、第二章》名称解释、简答

劳动社会学《第一章、第二章》名称解释、简答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其本质特征是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

2)个案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办法。

3)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4)参与调查法:也是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是劳动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5)法团主义:也是统合主义,其思想源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社会团体与国家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强调从制度层面讨论政治制度与劳资关系的互动,强调政府在劳资互动过程中的作用,力图用一种制度化的利益集合秩序化解结构性冲突。

二、简答题1.简述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六点:1)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2.简要指出职业与行业之间的异同。

答: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结果。

我国将职业定义为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种类。

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

其构成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行业属于社会劳动者的集团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民经济部门;二是同一行业都有同一行业都有同一类型的经济活动,他们生产同一类型的产品,提供同一类型的劳务,创造的使用价值基本相同。

相同点: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于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

不同点: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3.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有哪些?答: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二是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三是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论述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各大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5-13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及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迪尔凯姆);科层制(韦伯);科学管理(泰勒);社会人(梅耶);制度学派(韦布夫妇)2)现代劳动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普兰查斯);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米尔斯);新制度主义(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新管理学派(包括科学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人本理论);新经济社会学(斯威伯格、格兰诺维特)。

3)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第二章1、职业结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请分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职业结构变化。

42—441)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2)结构变化: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型的特征;第二产业的产业工人的比重在20世纪工业化高潮中呈明显上升;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呈上升趋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也有了快速的增长。

2、试阐述劳动士气激励理论中的人性假设X、Y、Z理论?67—71X理论对人性假设的核心内容: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

2)由于人天性不喜欢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

3)一般人宁愿受别人指挥,希望逃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4)人是非理性,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5)一般人都是为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去工作。

X理论任务管理措施:1)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管理的重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成劳动任务,而不去考虑人的感情。

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

3)在奖励制度上,主要依靠金钱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予以严惩。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社会学/sociology学时:48 学分:3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开课学期:2014-2015第一学期开课部门:政法学院先修课程:无考核要求:闭卷考试适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冯刚主编,《社会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社会学概论不仅仅是整个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入门课程,它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管理类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一方面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社会学独特的知识体系、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参照对比和融会贯通,也有利于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了解社会学分析问题的视角,掌握关于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的基本理论,了解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社会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特别强的课程,有些理论可能对于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有些难以理解,教学中应尽量结合现实,没讲一个理论都能举些例子,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产生对社会学的浓厚兴趣。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概论1.基本内容主要是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特征、发展简史和功能,认识学习社会学这门课程的意义,掌握社会学与其它相近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阅相关资料,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初步而清晰的了解。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如何理解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难点是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分析其与哲学、历史的区别和联系。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2014年1月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 20分(20题每题1分)二、多项选择题: 30分(15题每题2分)三、名词解释: 15分(5题每题3分)四、简答题: 25分(5题每题5分)五、论述题: 10分(1题10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概念P1 (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者的概念P2 (从社会学的角度,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3、劳动的社会结构P4 ((1).社会横向结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2).社会纵向结构--由阶级、阶层等不同社会层次及其关系构成。

)第二节:劳动社会学理论4.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P6 (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5.冲突理论P10-P11 (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第三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6、社会调查法P17-P19 (社会调查类型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常用的具体方法有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和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P22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的社会职能P23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P23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3) 劳动成果的社会化)第二节:劳动的社会关系4.三方性结构P27(指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2020年1月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真题和答案

2020年1月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真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29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C)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奥地利
2.从劳动成果与劳动者的关系可以将劳动分为(C)
A.潜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B.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3.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是(C)
A.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三、一、二”转变的趋势
B.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向“二、三、一”转变的趋势
C.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D.三次产业结构由“三、二、一”向“一、二、三”转变的趋势
4.能够有效地管理大量投资、劳动分工和资本主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极大地拓宽了组织所能达到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群体组织结构是(C)
A.职能式结构
B.水平结构
C.直线制结构
D.矩阵结构
5.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来作为衡量劳动者态度的综合指标是(D)
A.社会地位满意度
B.收入满意度
C.环境满意度
D.工作满意度
6.我国曾出现过“当兵热”、“从政热”,接着出现了“考研热”,后来又出现了“出国热”“外企热”,这说明职业具有(B)
A.社会性
B.时代性
C.差异性
第1页共6页。

2018春《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2018春《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A、排挤型转移
B、压迫型转移
C、自主型转移
D、控制型转移
E、计划型转移
答案:A|C|D
第11题 在现行的企业中,编制定员的方法主要有()
A、岗位定员法
B、比例定员法
C、劳动效率定员法
D、业务分工定员法
E、随机分配法
答案:A|B|C|D
第12题 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为()
A、国有企业
B、个体工商户
C、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第8题权利性影响力
答案:权利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利等构成的影响力。
第9题劳动争议
答案:劳动争议就是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
四、论述题
第1题 试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功的道路。
答案:职业生涯发展和成功的道路主要有(1)立足本职的道路 (2)自学成长的道路 (3)转换职业的道路 (4)自我创业的道路 (应有分析论述,基本要点正确可酌情给分。)
A、社会优抚
B、社会保险
C、社会救助
D、社会福利
答案:C
第17题 下列哪一种情属于失业者()
A、在校学生
B、16岁以下无工作者
C、有劳动能力但暂时不想参加工作的人
D、有劳动能力,有参加工作的意愿,但找不到工作的人
答案:D
第18题 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是()
A、由职业病引起的病患者
B、由工伤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C、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D、管理主义学派
答案:C
第9题 在功能论范式的框架中,最早对社会分层进行论述的是()
A、涂尔干
B、帕森斯
C、格兰诺维特
D、摩尔

《社会学概论》(本科36-46学时)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本科36-46学时)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2031002 学时: 36 其中实验学时:0 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研究内容。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管理社会,应该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社会学的目的。

“社会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它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

1838年,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使用“社会学”概念的。

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社会学说。

即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科学。

学习社会学的任务:1、认识功能:社会的科学知识能帮助个人正确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更好地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2、导向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

3、操作功能:社会学知识能为个人认识社会现象提供操作工具。

社会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社会调查法、社会统计法、社会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等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正确地了解社会现象,并科学地了解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4、预测功能:社会学知识帮助人们认识社会推论将要发生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5、控制功能:社会学帮助人们认识和协调社会的各种关系,促使社会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使社会稳定发展。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后继课程为《法律基础》、《经济法概论》、《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社会保障学》。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作业练习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社会洞察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具体要求包括:(1)要求学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来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重点
1.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是 在法国
2. 劳动的基本含义。 3. 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
和创造性。 4. 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 5. 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6. 社会统计法
第二章 劳 动
本章重点 • 劳动的社会职能 • 劳动社会化、内容及其发展进程 • 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 • 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有哪些 • 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劳动保护及其内容 •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第十一章 劳动与就业问题
本章重点
1. 弹性就业 2. 失业及其类型(P284~285) 3. 摩擦性失业 4. 失业治理的途径 5. 非正规就业的意义 6. 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
功能
第十二章 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本章重点
1. 特殊劳动群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职业性别隔离 3. 职业结构 4. 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5. 移民的成本的分析和主要表现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劳动问题
本章重点1.二元经济 2.来自时期我国劳动关系变化及其特点 3.改善我国劳动关系的措施
着手
第六章 劳动组织
本章重点
1. 组织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组织文化 3. 组织机构设置主要的方法 4. 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作用(包括积极与消极) 5. 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英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等。古典组织理论的核心是 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 韦伯的三种权力 7. 劳动组合的类型 8. 人力资本化及其途径
之内容 • 影响人际吸引的直接的、具体的因素 • 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的类型 •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 • 劳动士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
劳动社会学是劳动保障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系统掌握有关劳动社会学理论和一般原理,并能熟练运用社会学的知识对劳动过程、劳动环境、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劳动问题等作科学的分析,以期更好地揭示人们劳动活动规律,指导社会经济活动稳步有序地发展。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劳动过程中与劳动有关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其主要内容是:①劳动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②劳动者的身份和角色、素质和能力以及劳动者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一般过程。

③劳动的社会结构。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劳动及劳动者的社会化;
2.职业分层、职业生涯理论。

3.劳动组织文化理论,政府、资方与工会三方、工会与职工双方间的劳动关系,以及劳动报酬理论;
4.社会层面的劳动问题(如劳动政策、争议,社会保障);
5.运用劳动社会学理论分析中国的当代的劳动问题(如特殊群体的就业与保障)。

(二)重要知识点
1.劳动者的社会化理论;
2.职业生涯理论;
3.运用劳动社会学理论分析中国当代的劳动问题。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
1.掌握劳动及劳动者的社会化;
2.理解职业分层、职业生涯理论。

3.了解劳动组织文化理论,政府、资方与工会三方、工会与职工双方间的劳动关系,以及劳动报酬理论;
4.理解社会层面的劳动问题(如劳动政策、争议,社会保障);
5.能够运用劳动社会学理论分析中国的当代的劳动问题(如特殊群体的就业与保障)。

(二)能力要求
要求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逻辑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素质要求
要求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及时总结学习体会。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
(一)教学模式
1.本课程的教学应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劳动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内容。

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要作到概念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2.作为交叉学科,由于劳动社会学具有较强的应用特点,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证案例讨论为辅。

(二)作业要求
1.课程论文1篇(3000字左右)
2.小组作业1次
3.个人作业2次
六、成绩评定及权重分配(卷面(50 %)+平时测验(10 %)+课程论文(20 %)+平时与作业(20 %))
七、学生学习建议
(一)先修课程
社会学、管理学基础
(二)学习建议
1. 认真参加课堂授课和讨论;
2.认真阅读指定资料,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和课程论文;
3.结合生活中的劳动问题,学习用劳动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

第一部分绪论4学时
1.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劳动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难点);
2. 劳动社会学理论发展及其观点;
3. 国外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和逻辑观点(重点);
4. 中国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方法(重点)。

第二部分劳动者4学时
1. 劳动者及其相关概念(重点);
2. 劳动者素质的构成;
3. 劳动者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难点);
4. 劳动者行为的界定与类型(重点);
5. 劳动者的社会化(难点)。

第三部分行业、职业地位与声望4学时理论+1学时讨论
1. 职业与行业的概念及其分类标准;
2. 职业结构、行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难点)。

3. 职业地位与声望研究的理论渊源;
4. 影响职业地位和声望的因素分析(重点);
5. 测定职业地位和声望的方法(难点);
6. 各国(地区)职业声望的比较(重点)。

第四部分职业生涯5学时理论+1学时讨论
1. 职业对个人的要求及个人对职业的选择(重点);
2. 劳动者和职业的匹配方法,当今青年职业选择的方法(难点);
3. 当代中国青年择业的特点。

第五部分职业流动5学时理论+1学时讨论
1. 职业流动的分类(重点)和模式;
2. 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重点);
3. 中国当代职业流动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难点)。

第六部分劳动组织4学时
1. 劳动组织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2.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特点、类型和功能(难点);
3. 中国“单位”制度的形成原因及特点(重点)。

第七部分企业文化4学时
1. 企业文化兴起的原因;
2. 企业文化的类型、特征;
3. 企业文化的内容、要素(重点);
4. 中国的企业文化面临的任务。

第八部分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分配2学时
1.劳动报酬及薪酬的概念,主要的薪酬理论;
2.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重点);
3. 现阶段我国收人分配的理论依据,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4. 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理论(难点);
5. 公平的概念与公平分配(重点),分配不公的原因与表现及缓解分配不公的措施。

第九部分工会2学时
1.工会的来历、地位与权力;
2.工会的基本性质与职能(重点);
3. 我国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

第十部分劳动关系2学时
1.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以及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2.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的主流学派;
3. 我国劳动关系与西方劳动关系的异同(难点);
4. 三方协调机制的含义(重点);
5. 劳动关系的类型、调整机制以及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

第十一部分劳动制度基本分析2学时
1.劳动制度的含义;
2.劳动制度的要素与特征(重点);
3. 我国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工资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十二部分劳动社会学与劳动问题4学时理论+1学时讨论
1.失业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失业的代价(重点);特殊社会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
2. 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弱势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难点);
3. 把握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措施;
4. 移民问题的成本分析和社会学思考(重点);
5. 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及劳动参与面临的挑战。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
1.《劳动社会学》,林勇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6月。

2.《劳动社会学》(第二版),袁方,姚裕群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
3.《现代社会学》,周庆行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美〕马尔库塞著,重庆出版社,1989年5.《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亚当·斯密著,商务印书馆,197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