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案优质课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案优质课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案优质课设计篇一三维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品读。

教学过程:一、配乐导入。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浏览全文,思考: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明确(板书):2.讨论(难点突破):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1)自由朗读第14—17自然段,概括第三间小屋的特点。

(2)讨论: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话及自己的意见”?(3)小结: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

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4)配乐朗诵:学生朗读第14——16自然段,老师背诵第17自然段。

3.理清逻辑:(1)学生讨论: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行平列关系,你同意吗?(2)教师小结:是啊,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 4.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讨论: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一、概述课文来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

课时:一课时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中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不需要我们做到“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中所说的那样拥有雄浑的襟怀,也不需要我们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那种度量。

它只需要我们有一颗大心,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散文在阐明事理时,既有哲理的思辨色彩,又饱含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节课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我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有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现状作如下分析:知识基础方面:中二三校生班的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基本还较浮浅,因此要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好,再进行教学。

思想现状: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地自学。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主要主题和情节。

2. 掌握文学分析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主题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

2.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技巧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对《精神的三间小屋》进行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复习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你对作品中的主人公——范登洛尔特的成长有何看法?他是如何从一个受人欺负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独立的人?二、分析主题与情节(3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析作品中的一个主题或情节,并进行讨论。

例如,主题可以是“成长与自立”、“父爱与家庭”等,情节可以是主人公与父亲的关系等。

2. 每组学生展示并总结他们对主题或情节的分析。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补充。

3. 教师点拨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小结与提问(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引导学生再次回顾并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 教师进行个别或整体提问,检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及分析能力。

第二课时四、文学鉴赏(30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方式进行文学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2. 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例如,你认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描写如何?作品中的语言运用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3. 学生互相讨论并进行文学鉴赏,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 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关系。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心灵的栖息地”为话题,引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指什么?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3. 文本探究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讨论:为什么爱和恨要装在一间小屋?明确:爱和恨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但它们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需要我们正视和接纳。

分析:作者如何阐述爱和恨的关系?明确:作者通过对比,强调爱和恨应该有分寸,不能随意扩大恨,而应该让爱成为心灵的主导。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思考:为什么事业要放在第二间小屋?明确:事业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讨论:如何理解“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句话?明确:这句话强调了事业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来确定,不能盲目跟风或依赖他人。

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探究: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明确:只有安放好自己,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和独立,不被外界所干扰。

分析:作者如何描述安放自身的重要性?明确:作者通过比喻,将安放自身比作精神的栖息地,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4. 三间小屋的关系讨论:三间小屋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爱和恨是基础,事业是支撑,自身是核心。

只有三间小屋都建设好,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和完善。

5. 品味语言找出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品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例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三套)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三套)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三、走近作者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明确“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

2. 体会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品味作者的行文风格。

3.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含义。

2.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文章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心灵、精神追求的图片或名言,引导学生思考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2)教师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物质的需求固然重要,但精神的滋养同样不可或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探索我们内心的精神家园。

2. 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她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著称。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作者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阐述,表达了对人们构建丰富、美丽精神世界的期望。

三间小屋分别是盛放着爱和恨、事业、自身的精神空间。

②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明确:体现了作者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关怀,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内心的建设,拥有丰富、美好的精神家园。

4. 研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1)分析文章的结构。

①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开头引出“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个话题,然后分别阐述三间小屋的内涵,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构建精神小屋的重要性。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1.喻体构成物的关联:喻体特征的共同点或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来证明观点。

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

二、教学建议1.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通篇运用了隐喻。

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本文,重点在于如何解读这些寓意深刻的句子。

解读这类文章先要把握喻体的特点、一组喻体构成物的特点以及构成物之间的关联。

例如:作者一开篇就将人的心比作一个空间,可以是大地、海洋、天空,自然也可以是小屋,做不到心灵的空间广阔无边,至少要有一个够活动的三居间。

作者用的是一种暗喻,一下子将一个无比巨大的话题从上天落地,拉到了生活的日常,议论的范围也一下子缩小,使下文的议论就集中了。

诸如此类的喻体、喻体群在本文中是比较多见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下,把握喻体特点,厘清相互的关系,对本文的解读到位是非常重要的。

2.明确三间小屋的关系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帮助学生梳理三间小屋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本文没有用明显的词语来区分三间精神小屋的关系,因此读者可能会有阅读上的疏忽,会将三者理解成并列关系。

但是将三间小屋的布置当作三组隐喻的构成物,就能够比较好地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间小屋,盛放爱和恨,作者强调的是容量,容量固定的情况下,要让小屋保有祥和,就要剔除掉一些恨来容纳更多的爱;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强调的是规划职业生涯,可以让自己的小屋坚固优雅;第三间小屋,盛放我们自己,作者强调的是归属感,小屋的主人是自己,只有如此才能使精神有停驻的地方。

从本体的角度看,三者(爱恨感情、自己的事业、自己)很难整理关系,但是从喻体构成物(小屋的容量、小屋的坚固优雅、小屋只有归属于自己才可永久)显然构成了层次的推进性,从而也告知读者三个分论点之间也是构成了递进的关系,由此得出本文的论点--我们应该要有爱,要规划事业,要有独立的自己。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选五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选五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备课时间:2018.9.5 授课时间:2018.9.2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宽宥、游弋、轻觑、广袤、自惭形秽、俯拾即是”等词语。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通读全文,结合自身实际,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和关系。

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法:自读法、品悟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毕淑敏,女,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在北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昆仑殇》《女人/ 4之约》《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

本书收录了毕淑敏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散文,本书收录了《生命的借记卡》《让死亡回归家庭》《非典附送的风铃》等优秀散文作品。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上册2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上册2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毕淑敏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精神的三间小屋”为题,意在探讨如何构建个体的精神空间,文章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语言生动,意蕴深刻。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这类说理性较强的文章,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文章,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文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探讨,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文章的审美体验,学生能够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文章中涉及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掌握文章的主旨。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涉及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节奏感。

2. 问题驱动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文章的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章中的知识。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你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的?”从而引出课题《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毕淑敏,并展示其相关作品,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毕淑敏是著名的一级作家、主治医师、文学硕士。

祖籍山东文登(今山东文登),生于新疆伊宁(今新疆伊宁)。

曾赴西藏阿里当兵,任卫生员、军医,回北京后任内科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精神生活的三个层面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神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阅读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理解作者用“三间小屋”比喻精神生活的三个层面:物质生活、精神追求和心灵寄托。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精神的巢穴”、“灵魂的驿站”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在讨论精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通过实例来说明精神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突破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现代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又能够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将课文中的精神追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评价自己的精神生活状态时。
举例解释:
-对于“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对“三间小屋”的具体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深层次的思想。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能够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丰富精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表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这也让我意识到,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个概念的含义和来源。

2. 探讨精神的三间小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概念介绍。

2. 精神的三间小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享。

3. 学习如何建设自己的精神之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听说过"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个概念?它是什么意思呢?2. 概念介绍(15分钟)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精神的三间小屋概念:- 第一间小屋:积极向上。

即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轻易放弃。

- 第二间小屋:善待他人。

即要善待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且与他人建立良好互动关系。

- 第三间小屋:自我成长。

即要不断学习、进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个人能力。

3. 应用案例分享(2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分享一个精神的三间小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可以是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要求案例具体、生动、有启发性。

4. 建设自己的精神之家(30分钟)- 学生个人反思: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你现在的精神之家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学生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制定建设自己精神之家的计划。

包括每个小屋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 小组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制定的计划,并进行总结。

5. 活动延伸(10分钟)教师以"心情日记"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下今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感悟,并记录今天心情如何。

鼓励学生坚持写下心情日记,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概念和应用案例。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建设自己的精神之家。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善待他人,并不断成长进步。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2.品味文章独特的美学风范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精神追求的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知识讲解:介绍作者毕淑敏及其作品,介绍“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含义和重要性。

3.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教师指导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议论文等,巩固所学知识和
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构建积极健康的精神空间。

2.理解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 的深刻内涵,品味文章独具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 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的空间,比如我们居住的房子。

但是,人的精神也需要有一个栖息之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作者是如何为我们的精神构建小屋的。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 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 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 11 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 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 20 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 200 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三、字词积累1.请同学们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广袤(mào)积攒(zǎn)宽宥(yòu)游弋(yì)惊骇(hài)濡养(rú)麾下(huī)嘟囔(dū nang)坍塌(tān)灰烬(jìn)窗棂(líng)轻觑(qù)赘生物(zhuì)间不容发(jiān)自惭形秽(huì)抽丝剥茧(jiǎn)鸠占鹊巢(jiū)相得益彰(zhāng)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宽宥:宽恕,原谅。

游弋:在水中游动。

濡养:滋养。

麾下:将旗之下,即部下。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坍塌:倒塌。

轻觑:轻视,小看。

赘生物:多余的无用之物。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把握作者的观点。

(2)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2、难点(1)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构建积极健康的精神家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关心着自己的衣食住行。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有一个精神的世界,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呵护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作者是如何为我们构建精神世界的。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广袤”“积攒”“宽宥”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指什么?(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说第一间小屋要盛放爱和恨?(2)如何理解“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这句话?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1)作者认为适合自己的事业应该具备哪些条件?(2)如何理解“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

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这句话?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1)作者为什么说“安放我们自身”很重要?(2)如何理解“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这句话?(五)小组讨论1、三间小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精神世界用形象的小屋来表现的?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六)品味语言1、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作者毕淑敏及其作品《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背景和主题;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 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人性、情感和道德观念;4. 探讨小说中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人性、情感和道德观念;3. 探讨小说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解读小说中较为深奥的哲理思想;2.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心里世界和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作者毕淑敏及其作品《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世界。

2. 阅读与分析:(1)让学生阅读小说的摘录,引导他们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2)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念;(3)分组讨论小说中的哲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思考与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意义展开思考和探讨;(2)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人性、情感和道德观念,探讨作品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4. 总结与展望:(1)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化对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理解和把握;(2)展望下节课的进修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完备版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并撰写读后感;2. 分析小说中的哲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写一篇读书笔记;3. 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写一篇读后感想。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作者以小屋作比,对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又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层层推进地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若有可能,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对人的爱与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安放自身。

作者在阐述这些事理时,思辨色彩较为浓厚,如何让涉世尚浅的初中学生,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明白精神丰富对于人生的意义,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需要老师在启发教学中悉心引导。

【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预习提示】1.走近作者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2.关注字词,扫清阅读障碍(1)生字注音宽宥( yóu)麾(huī)下广袤(mào)灼晃(zhuò huǎng)俯拾即(jí)是游弋(yì)憎恶(zēng wù)驰骋(chěng)自惭形秽(huì) 赘(zhuì)余(2)词语解释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

后多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文章思路,感悟“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过程】一、配乐导入人们经常说“安居乐业”,各级政府很重视“安居工程”。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家”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身体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宽阔。

可是人们是不是也该想到“心灵活动”的疆域,也需要宽阔,也需要达标呢?精神生活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人所必不可少的,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也需要空间。

我们每个人都应在生活中开辟一个精神空间,来贮存自己在现实中或劳累的,或疲倦的,或受伤的心灵。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我们应需要怎样的精神生活,又将怎样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呢?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齐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小组合作,归纳展示)明确思路: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三、再读课文,对话文本(一)不同方式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小组合作,归纳展示)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

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

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二)再读课文后,你认为作者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三)你认为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讨论交流,难点突破)1.自由朗读第14—17自然段,概括第三间小屋的特点。

2.讨论: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话及自己的意见”?明确: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

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3.配乐朗诵:学生朗读第14——16自然段,老师背诵第17自然段。

4.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讨论交流,重点突破)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四、品读赏析,课内探究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鉴赏,感受和探究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师生共同配乐朗读体悟)示例:“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用了比喻句,把有爱的小屋比作金色的池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屋的美好,幸福。

第7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增强了文字的形象性,生动性,新奇感,使文章变得文采飞扬。

教师总结语言特色:课文的语言生动而深刻,精美而睿智,词语的感情色彩鲜明,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句随处可见,全文语言华丽而不失朴实,深刻而不失平淡,睿智而不失真诚。

作者正是借此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

五、拓展延伸,点拨提升(一)拓展讨论: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有没有给自己的心灵存放适当的空间?有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呢?另外,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你将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小屋呢?明确: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指出,如果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拥有了爱心,事业和自我,那么我们生活里就拥有了健康,庄严,努力和真诚,那么,我们的精神小屋将会美观结实。

如果我们扩大疆域,增修新舍,把诸如宽容,理想,希望,坚强,友爱,谦逊,勇敢,勤劳,善良,正义,无私,豁达,开朗,感恩,奉献,亲情,爱情,友谊等等都放进我们的精神大厦,那么我们精神的宇宙,该是多么的辽阔啊!!(二)拓展美读:师生朗诵毕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自然段。

六、课堂总结,归纳主旨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精神生活的思想,从而激励人们去关注心灵,提升境界,升华人格。

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七、课后作业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并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议论性散文精神大厦爱恨事业自身健康——庄严——努力——真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