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_投桃报李_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_投桃报李_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Vol. 20, No. 11, 1879–188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2.018791879“投桃报李”—— 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邹文篪1 田 青1 刘 佳2(1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 澳门) (2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 澳门)摘 要 互惠是一种存在于各种社会文化中的人际交往规范。
组织行为学中许多研究都是通过互惠理论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内部作用机制。
文章回顾并讨论了互惠的涵义, 不同互惠类型的特点及互惠的测量方式。
此外, 还论述了不同类型互惠对社会交换方式产生的影响。
依据现有的互惠研究成果, 分析了互惠发挥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是通过:互惠各方的价值观、互惠过程中各方感知到的风险、各方冲突的程度这三种途径来实现的。
最后, 根据现有互惠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应从研究设计和研究内容两方面进行扩展。
关键词 社会交换; 互惠; 广泛互惠; 平衡互惠; 负面互惠 分类号B849:C911 引言在社会心理学中,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是一个解释人与人之间关系质量变化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 而人与人在交换的过程中遵循的互惠原则(norm of reciprocity)是社会交换持续产生的重要前提(Gouldner,1960; Blau,1964)。
在中西方的文化中都有这种社会交换和互惠原则的体现。
例如:“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礼尚往来”这些典故都说明了自古以来中国都非常注重人际交往的规范。
在接受他人给予自己利益后回报对方的人际交往规范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也有类似的表达:“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 (你帮我搔背话我也会帮你搔背)”。
理论上, 我们用互惠来描述这种人际交往中的现象, Gouldner (1960)认为互惠规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中, 并且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
社会心理学角度解析如何促进互惠合作
社会心理学角度解析如何促进互惠合作互惠合作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关系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社会团结、增进人际关系,以及推动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多个因素可以促进互惠合作,包括公平原则、亲社会行为、集体认同和社会规范。
首先,公平原则是互惠合作的基石之一。
人们倾向于更乐意与那些对待他们公平的他人进行合作。
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具有公平感,倾向于认为公平是一种正义和道德的体现。
在研究中,心理学家通过进行实验,发现当人们感知到不公平待遇时,他们会减少与对方的合作行为。
因此,公平原则在建立和维持互惠合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亲社会行为也是促进互惠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有意识地通过付出自己的利益和资源来帮助他人。
这种行为可以产生正向的社会影响,激励他人产生回报的欲望,从而建立起互惠合作的关系。
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建立信任、增加合作的动机,进而促进互惠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集体认同也是促进互惠合作的重要因素。
当个体认同某个集体,他们倾向于在集体利益和集体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这是因为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集体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愿意与其他集体成员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由于集体认同可以增加互相之间的信任和彼此之间的合作意愿,因此它在推动互惠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社会规范对于促进互惠合作也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规范是一套行为准则,规范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
当社会规范鼓励和奖励互惠合作时,个体更有可能遵循规范并主动进行合作行为。
研究证明,通过建立和强化互惠行为的社会规范,可以有效地推动互惠合作的发展。
以上所述的因素只是社会心理学角度解析如何促进互惠合作的一部分。
实际上,互惠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除了上述因素,信任、合作性积极心态以及合作经验等也是促进互惠合作的重要元素。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互惠合作,社会应该采取综合的策略,从多个角度入手,提供支持和鼓励互惠合作的环境。
组织行为学关培兰笔记精编版
1. 组织行为学概览1.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识记)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1.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识记)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行为科学,它在众多行为科学分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对它有主要贡献的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对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进行测量和解释,有时还包括对行为进行改变的科学,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2)社会学心理学家关注的是个体,社会学家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在其中扮演某种角色的社会系统。
也就是说,社会学研究的是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人。
(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领域,但它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
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4)人类学人类学是社会认识人类及其活动的研究。
它包括人类的生理特性、进化史、地理分布、群体关系、文化历史和实践。
(5)政治学政治学尽管常常受到忽视,但政治学家对于理解组织行为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
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其具体的研究课题包括:冲突的结构、权力的分配和人们如何为了个人利益而操纵权力。
理论基础:心理分析技术(美国心理学家芒斯特伯格,1912年著《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该方法叫“场”理论)社会测量方法(维也纳的莫雷诺,创造“心理剧”的治疗方法)1.3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识记)组织的竞争必然依赖于组织的成员,其竞争力也就与其成员的总体素质直接相关(整体的组织的素质)1.4 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理解)积极组织行为学:以工作领域中的绩效改进为目标,结合以往研究中严重的消极倾向,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
心理学的诡计-第三章 以心交心,互惠互利
《心理学的诡计》之合作双方的信任是相互的,只有信任他人才能换来他人的信任,不信任只能导致不被信任。
在组织的沟通与管理中,信任的作用无法估量。
它促进沟通,使组织成员齐心协力,造就出不可思议的业绩。
不过,信任也是脆弱的,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却又很容易被破坏。
“自己人心理”:对于自己有相同经历、相同想法的人另眼相待的心理。
“自己人效应”与社会心理学中的“喜欢机制”一脉相承。
人们喜欢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那些经历、价值观、态度等与自己相似的人。
而且越相似,就越喜欢。
“接近的功效”: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亲密程度往往视其与对方的距离而定。
彼此空间距离缩短的同时,双方的戒备心理也开始放松,而且有产生亲密感的心理倾向。
因此,想要缩短与某人的心理距离,可先缩短彼此的空间距离。
“互惠心理”:就是指得到了对方的恩惠,就想要回报对方的心理。
比如一个人帮了我们的忙,我们也会帮他的忙,或者送他礼品、请他吃饭以示回报。
如果你想从某人那里得到回报,不妨先付出,让对方产生互惠心理,不得不有所行动。
“多看效应”:对自己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心理现象。
很多时候,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见面次数多,可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相互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相反,见面次数少,哪怕时间长,也不易消除彼此间的生疏感,甚至可能因为相处的时间太长而产生摩擦。
“同步行为”:人与人之间的表情或动作的一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同步行为”意味着双方思维方式和态度的相似或相通。
两人彼此把对方作为所效仿的对象,应该是相互欣赏或有相同的心理状态。
一个手握大权的人,受到他人追捧往往认为理所当然;而那些还没有实权的未来之星,一旦得到他人的热情款待,往往有感受强烈。
换句话说,“冷庙”受热效应比“热庙”强烈很多,在没有任何渴求时给人好处,比有求于人时再给人好处,更易得到对方的感激,更易激发对方的报偿心理。
无论是谁,在对方的失误是自己蒙受某种程度的损失时,都会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从失误者那里听到与损失程度相当的道歉。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心理契约研究综述第一篇: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心理契约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2009年5月22日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员工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间关系的内在力量。
在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心理契约是企业留住核心员工的关键要素之一。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的管理心理契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的研究文献资料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维度,并对其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综述一、引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契约就被引入了管理领域。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企业竞争加剧,高科技的引入和低人力成本的追求,使企业裁员、组织合并、重组、缩减开支、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成了普遍现象,而与此伴随的则是雇员忠诚度的明显降低,心理契约的研究通过探寻组织动力,给许多尚不清楚的组织现象,例如:可感知责任的作用、委托人与代理人、组织与员工关系等问题以强有力的解释。
同时,心理契约能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新经济环境下雇佣关系的急剧变化,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在8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心理契约的概念和内容“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
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
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
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国内外强互惠理论研究最新进展及其评述
国内外强互惠理论研究最新进展及其评述陈宏波1,罗 辉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合肥 230051;2.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摘要:作为一项跨域研究成果,强互惠理论的提出为人们解释和理解合作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短短十几年间便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强互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强互惠的界定、强互惠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强互惠的演化模型研究、强互惠理论的应用和发展等层面上。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以下几个问题:为强互惠理论提供更多的现实证据作为支撑、探明强互惠的激励机制以及在强互惠的理论背景下重新思考人性假设以指导管理实践。
关键词:强互惠;利他性惩罚;内在激励;“情境人”假设中图分类号:F0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6.0031 强互惠理论的提出自亚当•斯密以后,“理性经济人”假设逐渐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一种预设话语。
然而,经济学及其相关领域所强调的利己主义偏好似乎难以解释人类社会的所有现象,特别是合作现象。
因此,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起源相关性和重复交互作用的理论。
然而,当我们运用起源相关性的理论来解释人类大量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间的合作的时候,我们发现其解释力是有限的。
而重复交往虽使得对背叛行为进行惩罚成为可能,但它仍然不是尽善尽美的。
已有证据表明,合作可以产生于单次博弈或重复交往的最后一轮。
面对这种理论困境,美国桑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的经济学家萨谬•鲍尔斯(Samuel Bowles)和赫尔伯特•金蒂斯(Herbert Gintis)在1998年的一篇论文中借用了爱米尔•涂尔干(Mile Durkheim)的“亲社会性(prosociality) ”这一概念,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解释[1]。
两位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没有亲社会情感,不管如何加强契约制度、政府法律的强制和声誉,我们都将是反社会(anti-social)的人,而且人类社会将不会存在”[2]。
人类学互惠理论谱系研究
人类学互惠理论谱系研究人类学互惠理论谱系研究一、引言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之一是文化与社会的互动。
在这一领域中,互惠理论是一种重要的观点,强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交换。
这种理论不仅适用于解释个体和社会的互动,而且可以用来揭示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人类学互惠理论谱系的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应用。
二、互惠理论概述互惠理论是人类学中一种基本的社会理论,它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换和依赖。
这种理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即他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交换资源和能量。
这种交换不仅包括物质资源,还包括情感、知识和观念等方面的交流。
互惠理论的核心是平衡和对称,即个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对称的,交换的资源和能量也应该在双方之间平衡。
三、互惠理论的谱系研究1.礼物交换互惠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礼物交换。
在人类学中,礼物交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是一种表达相互尊重和依赖的方式。
在礼物交换中,个体之间通过交换礼物来建立和维持关系,这种交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情感的。
礼物交换的本质是相互的,即一方给予礼物后,另一方也会给予相应的回报。
这种交换方式体现了互惠原则的核心思想。
2.时间空间化时间空间化是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将时间和空间转化为可感知和可理解的形式和符号。
在互惠理论中,时间空间化对于理解互惠关系非常重要。
通过时间空间化的过程,个体可以理解互惠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互惠关系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社会结构与功能社会结构与功能是人类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和制度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在互惠理论中,社会结构与功能对于理解互惠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社会结构和功能,人类学家可以了解互惠关系对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反映在文化现象中。
四、结论本文对人类学互惠理论谱系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人际关系中的互惠原则与合作策略
人际关系中的互惠原则与合作策略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互惠原则和合作策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互惠原则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回报他人的好意和帮助,以求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而合作策略则强调通过相互合作和协商解决问题,以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
本文将探讨互惠原则和合作策略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建议。
互惠原则是人际关系中相互帮助和回报的基础。
根据心理学家罗伯特·卡尔迈尔的研究,人们倾向于以“你施恩于我,我将回报你”方式对待他人。
这种互惠原则帮助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基础,促进了持久的人际关系。
例如,在工作场所中,当同事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在人际关系中,合作策略是实现双赢结果的关键。
合作策略指的是通过相互协商和合作,解决问题,达成共同目标。
与竞争和对抗相比,合作能够创造更好的结果,并且维护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例如,夫妻之间在解决争议或冲突时,采取合作策略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妥协,从而促进夫妻关系的良好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借助互惠原则和合作策略来改善人际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主动去关心别人的需求,并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都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感激。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合作和协商解决问题。
当遇到冲突或者意见不合时,积极寻求双方的妥协和共识,并以合作的态度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采取对抗或竞争的方式。
此外,还有一些实际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互惠原则和合作策略。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通过倾听别人的需求和意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并寻求共同的利益点。
其次,我们应该善于沟通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期望,可以减少误解和摩擦,增进合作的机会。
综上所述,互惠原则和合作策略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倡导互惠和合作的价值观,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共同创造和谐与双赢的结果。
心理定律揭示人类对互惠与合作的心理需求
心理定律揭示人类对互惠与合作的心理需求人类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合作与互惠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定律揭示了人类对互惠与合作的心理需求。
本文将探讨这些心理定律,并分析它们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一、互惠定律互惠定律是指人们倾向于返回他人对自己的好处。
这种心理需求在人类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自觉地经历着互惠的过程。
比如,父母给予我们爱与关怀,我们也会以孝顺与关爱回报他们。
互惠定律在人际关系中起到了一种平衡的作用,维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稳定。
二、归因理论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解释行为背后的原因。
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人对我们友好,我们会倾向于归因于他们对我们有好感,从而增强了我们对他们的好感。
同样地,当我们对他人友好时,他们也倾向于偏向于归因于我们对他们有好感,从而加强了彼此间的合作与互惠。
三、待遇公平理论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待遇公平理论,即人们对待遇公平的渴望。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希望在互惠与合作中获得公平的回报。
当一个人感到他们并未得到公平的待遇时,他们会感到不满,并可能对此产生负面情绪,这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的合作意愿减弱。
四、逆向心理逆向心理是指当我们要求别人做某事时,他们更有可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而不是反对。
这种心理需求也与互惠与合作有关。
当一方对另一方提出请求时,如果请求通过表达以满足对方的需求或给予对方提供某种价值,另一方很可能会主动合作。
这种心理需求在商业谈判、团队合作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人们根据自己所属群体的特点,对他人进行辨别和分类的心理过程。
人们倾向于合作与互惠是因为这种行为能够加强群体认同感。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更愿意与与自己有相似价值观和兴趣的人进行合作,这可以加强他们身份认同感并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六、组织行为心理学组织行为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
该领域涉及到如何有效地合作和协调,以实现个体和组织的共同目标。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的原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的原理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集体行为的心理原理。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的原理,以增进我们对人与人之间互动和社会行为的理解。
一、人际关系的原理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动。
人际关系不仅仅存在于家庭、朋友圈和工作环境中,它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受到以下几个原理的影响。
1. 社会认知原理社会认知原理指的是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互动时,通过观察和解读他人的行为来获得对他人的认知。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来判断他人的性格、态度以及意图。
这种认知过程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会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语言等来判断对方的情绪状态,从而适应相应的交往方式。
2. 社会影响原理社会影响原理指的是社会集体对个体的影响力。
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往往受到周围群体的期望和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发生改变。
例如,一个人在团队中可能会受到同伴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 互惠原理互惠原理指的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倾向于回报对方。
人们倾向于与他人建立互惠关系,即相互给予和回报。
这种互惠关系对于维系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当一个人提供帮助给另一个人时,后者往往会感到愧疚并愿意回报这种帮助。
二、群体行为的原理群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与群体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表现会受到群体效应的影响,表现出与在个体状态下不同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行为受到以下几个原理的影响。
1. 社会规范原理社会规范原理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会遵循社会对于行为的规范和期望。
群体中的个体倾向于根据社会规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受。
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一、最新组织行为学论文选题参考1、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转制的组织行为学研究2、中国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过程研究——基于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的视角3、学校改革的机制与模式:组织行为学的观点4、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5、治理中的集体行动——一个组织行为学议题及其解释6、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组织行为学分析7、进化: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视角8、新编组织行为学教程9、“投桃报李”——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10、从组织行为学视角论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途径和方法11、公共组织行为学12、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实践13、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14、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思考15、组织行为学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的研制与应用16、组织行为学中的信任违背和修复研究17、选择中国管理研究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以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例18、基于著者同引分析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知识地图绘制19、组织行为学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20、人本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解读二、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大全1、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研究2、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探析3、案例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4、我国运动队教练员领导模式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现状及探讨5、组织行为学中"积极性"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6、领地行为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的新兴领域7、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六大职能的联想8、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9、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10、基于STPR模式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11、医院组织行为学12、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实践——以“组织行为学”本科教学为例13、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建立医院药剂科管理中的激励机制14、组织行为学中“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15、学生管理工作中组织行为学原理的应用16、高等学校管理中几个问题的组织行为学分析17、高校教学团队工作模式的组织行为学分析18、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19、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初探20、问题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三、热门组织行为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组织行为学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2、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初探3、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4、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5、《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6、提高心理素质加强自治能力——“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与实践7、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以《组织行为学》的五年教学探索与实践为例8、关系:一个本土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式的构建9、组织行为学中的个人价值观研究述评10、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高校班级集体主义培养和学风建设11、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绩效的探讨12、科研组织行为学13、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绩效的作用14、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15、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研究16、组织行为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析17、麦克沙恩组织行为学18、调动大学生干部积极性的组织行为学思考19、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行为学研究20、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四、关于组织行为学毕业论文题目1、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思考2、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3、优势分析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组织公平与工作倦怠关系的实证研究4、组织行为学教程5、组织行为学在中国之发展与领导行为研究6、论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政治知觉7、MBA组织行为学的教书育人启示8、积极心理学运动对组织行为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9、教育组织行为学: 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第8版10、教育组织行为学11、从组织行为学视角看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12、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13、西方组织行为学14、组织行为学视野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5、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意义与建议16、国外关于情绪劳动的研究述评——以组织行为学为视角17、自我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基于组织行为学视角18、幸福管理——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理念19、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充分激发员工活力20、情景模拟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五、比较好写的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1、组织行为与组织行为学2、"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游戏训练研究3、《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会计舞弊动因与治理5、组织行为学在职业培训教育管理中的应用6、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组织行为学分析7、《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实施的思考8、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9、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以《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为例10、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11、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会计舞弊动因与治理12、浅谈组织行为学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13、组织行为学: 以人为本的管理14、组织行为学教程15、控制点在工业与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16、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探析17、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以组织行为学的视角18、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五得19、《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教改模式探讨20、"组织行为学"教学与大学生网络交际教育。
组织行为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首页-我的作业列表-?组织行为学?第二次作业答案欢送你,窦建华(VC2)你的得分:完成日期:2021年01月23日02点32分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2021年03月12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即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题分,共分。
在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2.()。
(B)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霍桑试验D.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F.G.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4.(B)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E.5.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拟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6.(B)A.气质B.个性C.能力D.性格E. E.F.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G.8.H.9.I.(A)J.气质K.能力L.个性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标准约束的局部是:()。
11.12.(B)自我本我超我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
14.(D)荣格阿德勒麦迪弗洛依德E.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16.(C)能力低下B.一般能力D.天才才能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
(C)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19.20.(B)知觉防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定型效应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
22.E.23.F.(B)G.梅奥H.马斯洛I.赫兹伯格J.泰罗K.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L.25.M.26.N.(B)O.马斯洛P.赫兹伯格Q. C.R.麦克利兰S.波特T.27.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时机,能满足员工的()。
U.28.V.(A)W.尊重需要X.交往需要Y. C.Z.平安需要AA.生理需要BB.F.CC.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心理学的知识互惠问题研究
心理学的知识互惠问题研究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活的重要学科,它涉及到人们如何理解自身行为、情绪和思想等方面。
在这些领域,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称之为“知识互惠问题”。
知识互惠,来自英文Knowledge Exchange,指的是当个体在交流中接收和传递信息和知识,从而获得对社会环境和自身行为的改变。
因此,研究知识互惠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人类行为。
知识互惠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自身行为和行为决策的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为此,心理学家们会采取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以不同的视角来研究知识互惠问题。
其中,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即对参与者在参与一系列实验时,其自身行为、情绪和思想的变化进行研究。
另外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它涉及到分析参与者在交流时,对社会环境、行为决策以及其自身行为的变化过程。
为此,调查研究采用了访谈、问卷、实验以及网上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互惠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知识互惠研究的另一个关键是了解参与者在交流过程中,关于自我理解、行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为此,心理学家们采用了案例研究、实验以及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知识互惠在改变个体行为和增强其社会功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互惠研究的研究成果,为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与实践,从而促进了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这些研究成果还帮助心理学研究人员理解社会环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情绪和思想。
此外,这些研究成果还可以为改善自身行为和交流技能提供有用的参考,从而使个体能够更有效地去适应他们所处在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知识互惠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自身行为。
最后,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知识互惠问题,以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
心理学对人际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对人际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内心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的行为和合作能力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人际合作行为的影响,并讨论一些重要的心理理论和实证研究。
一、互惠理论互惠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人际合作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互相合作时倾向于互惠,即彼此给予回报和奖励。
互惠理论源于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合作行为中追求的是平衡和公平。
实证研究表明,互惠理论在人际合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人们倾向于对合作伙伴的付出做出回报,以保持互惠关系的平衡。
这种合作行为可以促进信任和合作的发展,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互惠也能够增强合作伙伴之间的情感联系,提高合作的效果。
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了人们对他人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社会认知偏差,即人们对他人行为的主观解释。
比如,我们常常会根据自身心理状态和情绪来解读他人行为的动机和意图。
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会认知偏差可以对人际合作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某人对他人的行为有负面解读,可能导致合作的破裂和冲突的产生。
相反,如果人们能够采用正向的社会认知偏差,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人际合作。
三、集体认同理论集体认同理论强调人们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当人们与其他人合作时,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与所属群体的身份认同有关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人们与属于同一群体的个体进行合作时,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合作来保护和维护自己的群体利益。
这种情况下,集体认同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行为,加强人际合作关系的稳定性。
四、情绪和情感理论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
情绪和情感对人际合作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情绪状态例如愉快、愤怒和恐惧等,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合作行为。
实证研究发现,当人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他们更愿意与他人合作,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和积极的合作行为。
而当人们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他们可能更加怀疑他人的意图和不愿意合作。
五、沟通与合作心理学研究中广泛关注沟通对人际合作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可应用于各个领域。
组织行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探讨了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态度和心理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对组织绩效和效益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一、领导力和员工激励领导力是组织行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激励起着关键作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领导者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绩效。
比如,强大的领导力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员工对领导者的认同程度与其领导能力和魅力相关。
领导者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沟通来增加员工对自己的认同感。
同时,领导者的激励方法也是影响员工的动机的重要因素。
通过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提供适当的奖励和认可,领导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和效能。
二、团队合作和决策过程在组织中,团队合作和决策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有效组织团队和促进良好决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团队中会受到社会比较和角色预期的影响。
比如,团队成员可能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根据角色预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团队领导者可以通过积极激发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减少比较行为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效果。
此外,决策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也对组织绩效有重要影响。
集体智慧理论指出,群体决策往往能够比个体决策更准确和可靠。
因为在群体中,不同个体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互相补充,减少决策的偏见和错误。
因此,组织可以通过倡导团队决策和多元化的意见收集来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三、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离职率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离职率是组织行为中的两个重要指标。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文化、工作任务、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有关。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员工对组织的投入和忠诚程度与组织对员工的回报和支持相关。
社会心理学对人类合作行为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对人类合作行为的研究合作是人类社会中的核心行为之一,它涉及着个体之间的互动、协调和共同努力。
社会心理学旨在深入了解人类合作行为的心理机制,以及影响和促进合作的因素。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对人类合作行为的研究,并探讨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人类合作行为的心理机制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具有天生的合作倾向。
从早期的婴儿行为研究中可以看出,婴儿会通过合作行为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合作行为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
合作行为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互惠原则、群体认同和共同目标。
互惠原则指的是个体倾向于对他人提供帮助,并期待获得回报。
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产生情感依附和认同感,从而愿意与他人合作。
而共同目标则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追求的目标,通过共同的努力实现合作。
二、影响人类合作行为的因素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合作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背景、个体特征和环境条件等。
1.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对于合作行为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要求。
有些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自主性,而有些文化则更加强调团队合作和共享资源。
2. 个体特征:个体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其合作行为。
一些人更加乐于助人,愿意与他人合作;而有些人更加自私,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
3. 环境条件:环境中存在的资源和机会也会影响人类的合作行为。
资源的丰富和稀缺将直接影响个体的合作意愿和策略。
三、社会心理学对合作行为的应用社会心理学对合作行为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组织管理、团队合作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
在组织管理中,社会心理学为了解如何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团队协作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通过了解合作行为的心理机制,管理者可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以增强员工的合作意愿和努力。
在团队合作中,社会心理学为了解如何协调不同成员之间的合作行为提供了指导。
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团队成员可以更好地协调彼此的合作,并共同追求共同目标。
心理学互惠原理定义
心理学互惠原理定义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心理学里那个互惠原理。
你说这互惠原理啊,就像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把神奇钥匙。
你想想看,就好比你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热情地给你准备了一大桌好吃的,那你心里是不是就觉得特别温暖,想着下次也得好好回报人家呀?这就是互惠原理在起作用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互惠原理可无处不在呢。
比如说,别人给你一个微笑,你是不是也会不自觉地回一个微笑呀?这看似小小的举动,其实就是互惠原理在悄悄地发挥作用呢。
就好像是投桃报李,你给我一个好,我也得还你一个好。
再比如说,在工作中,你帮了同事一个小忙,下次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同事是不是也很有可能来帮你呀?这就是互惠原理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融洽。
它就像一个隐藏的力量,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有时候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但就是会不自觉地按照它的规则去做事。
你看啊,假如有人在街上突然给你送了一朵花,你会不会觉得很惊喜?然后心里可能就会想,哎呀,这个人真好,我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来回报他呢?这就是互惠原理在你心里“捣鬼”啦!它让你产生了一种想要回报的念头。
又或者,你去商场买东西,售货员特别热情地给你介绍产品,还送你一些小礼品,这时候你是不是就更容易买下那个东西呀?其实这也是互惠原理在起作用呢。
但咱也得注意,别被人利用了这互惠原理哦!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可能就会利用这个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比如说,给你一点小恩小惠,然后就等着你上钩,让你去做一些对他们有利的事情。
所以呀,咱得保持清醒的头脑,别稀里糊涂地就被人牵着鼻子走了。
总之呢,互惠原理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魔法,它可以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美好,但也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它。
别小看了这小小的互惠原理,它说不定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大作用呢!它能让陌生的人变得亲近,能让有矛盾的人化解矛盾,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呀,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原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组织行为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对于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来解读和预测组织行为的模式和动力。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如何在组织行为中得到应用。
第一部分:领导与员工关系1.1 组织领导力的心理学分析组织的成功与否与领导力密切相关。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领导行为和员工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比如,探讨领导力对员工动机、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影响领导力有效性的内外因素。
1.2 员工对领导的心理感受社会心理学对员工对领导的态度和行为进行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员工如何感受到和反应领导的作用。
例如,研究员工对于领导风格(如民主型和专制型领导)的反应,以及如何通过调节员工对领导的感知和评价来影响员工的动机和绩效。
第二部分: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2.1 团队建设与社会认同感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认同感的形成过程。
例如,通过研究团队内部的冲突管理和合作行为来促进团队凝聚力、减少团队内部冲突等问题。
2.2 多样性管理与团队绩效团队的多样性因素对团队绩效有着深远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管理不同文化背景、性别、年龄等因素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如何建立一个包容性的工作环境,有效地促进跨文化和跨团队的工作合作。
第三部分:组织变革与员工适应3.1 组织变革的心理压力与适应组织变革对员工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有着深刻影响。
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员工在组织变革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适应过程。
研究员工的情绪反应、心理弹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等,帮助组织更好地引导员工适应变革,提高组织绩效。
3.2 组织支持与员工离职意愿员工离职对组织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组织支持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
通过研究员工对组织的依恋和认同感以及组织对员工的支持程度,可以找到降低员工离职意愿的有效方法。
互惠对员工任务绩效和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互惠对员工任务绩效和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假设与模型•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实证结果分析目•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录CHAPTER研究背景与意义通过揭示互惠与员工任务绩效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任务绩效和幸福感,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互惠对员工任务绩效和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为组织管理提供实践指导。
本研究还为组织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推动组织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CHAPTER文献综述互惠理论概述0203员工任务绩效与幸福感的关系员工任务绩效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工作行为和结果。
幸福感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积极情感和心理体验。
员工任务绩效和幸福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任务绩效可以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更高的幸福感。
互惠与员工任务绩效的关系010203互惠原则对员工幸福感也有积极的影响。
当员工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支持和互惠时,他们更有可能感到满足和幸福。
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提高员工的自尊、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等中介变量实现的。
互惠与员工幸福感的关系CHAPTER研究假设与模型研究假设假设一互惠对员工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二假设三研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以员工为研究对象,以互惠、任务绩效和幸福感为测量指标。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互惠、任务绩效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路径分析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使用Baron和Kenny的中介分析方法检验幸福感在互惠和任务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010302CHAPTER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研究方法030201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筛选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互惠、任务绩效和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CHAPTER实证结果分析实证结果概述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互惠对员工任务绩效的影响互惠与任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互惠与员工任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儿童互惠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儿童互惠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作者:王薇薇刘文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年第07期摘要互惠行为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互惠行为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是心理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者一直以来共同关注的议题。
文章以心理学理论方法为指导,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儿童互惠行为产生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其中,产生机制主要包括直接利益、心理收益等;影响因素则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及外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未来研究可注重新技术的应用,考察不同文化背景及互惠地位等不对等因素对儿童互惠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互惠;儿童;收益;机制;影响因素分类号 B844.1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9.07.006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国富论》中指出:“我们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斯密, 2004)”。
其意在说明经济活动主体面临利益抉择时,都应当做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这个观点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经济人假设”,成为经济学中最核心和最基本的人性假设(辛自强,张红川,孙铃,于泳红,辛志勇, 2018)。
但是,人类作为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物种,在组织自身行为时并非只考虑自己的绝对利益,有时甚至会主动牺牲自我利益以求得个体间合作或共赢的关系(Kurzban, Burtonchellew, & West, 2015)。
例如,我国农村盛行的“帮工”与“还工”互惠劳动交换;儿童荡秋千游戏中也有“你推我一次,我推你一次”的互惠合作游戏。
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如何看待儿童互惠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随着经济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兴起,关于儿童互惠行为的研究具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1 互惠的概念及分类《诗经》中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清代《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中也有“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的互惠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Vol. 20, No. 11, 1879–188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2.018791879“投桃报李”—— 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邹文篪1 田 青1 刘 佳2(1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 澳门) (2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 澳门)摘 要 互惠是一种存在于各种社会文化中的人际交往规范。
组织行为学中许多研究都是通过互惠理论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内部作用机制。
文章回顾并讨论了互惠的涵义, 不同互惠类型的特点及互惠的测量方式。
此外, 还论述了不同类型互惠对社会交换方式产生的影响。
依据现有的互惠研究成果, 分析了互惠发挥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是通过:互惠各方的价值观、互惠过程中各方感知到的风险、各方冲突的程度这三种途径来实现的。
最后, 根据现有互惠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应从研究设计和研究内容两方面进行扩展。
关键词 社会交换; 互惠; 广泛互惠; 平衡互惠; 负面互惠 分类号B849:C911 引言在社会心理学中,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是一个解释人与人之间关系质量变化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 而人与人在交换的过程中遵循的互惠原则(norm of reciprocity)是社会交换持续产生的重要前提(Gouldner,1960; Blau,1964)。
在中西方的文化中都有这种社会交换和互惠原则的体现。
例如:“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礼尚往来”这些典故都说明了自古以来中国都非常注重人际交往的规范。
在接受他人给予自己利益后回报对方的人际交往规范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也有类似的表达:“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 (你帮我搔背话我也会帮你搔背)”。
理论上, 我们用互惠来描述这种人际交往中的现象, Gouldner (1960)认为互惠规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中, 并且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 互惠规范被视为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特征被用来解释发生在组织情境中的各种关系(Coyle-Shapiro & Conway, 2005)。
它与社会交换理论一同被用来解释领导力(leadership) (Wang et al., 2005)、组织支收稿日期:2011-11-23* 澳门基金会项目 (MF-U/UH/MIAR/TIS-2011-0184; MF-U/UH/MIAR/TIS-2011-0188)。
通讯作者: 邹文篪,E-mail:wenchilf@持(POS) (Chen, Aryee, & Lee, 2005)、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 (Coyle-Shapiro & Conway, 2005)、领导-部属交换(LMX) (Li, Liang, & Grant, 2010)、团队-成员交换(TMX) (Kamdar & van Dyne, 2007)、公平(justice)和信任(trust) (Aryee, Budhwar, & Chen, 2002)等因素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例如组织公民行为(OCB)、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虽然社会交换理论成为目前组织行为学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概念性范例(conceptual paradigms) (Cropanzano & Mitchell, 2005), 但是决定社会交换行为的互惠原则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缺少相应的论证和检验。
如今, 很多研究者在应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变量之间内部作用机制时都提及了互惠原则。
例如Song, Tusi, & Law (2009)在解释社会交换使员工的行为和态度发生改变的原因是: “依据互惠原则(norm of reciprocity), 当员工感知到与组织存在社会交换时, 会表现出与组织的社会情绪(socioemotional)纽带关系的加强, 并且体现为情感承诺的提升, 任务绩效的提高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强化”。
本质上互惠才是真正解释上述类型研究中变量之间内部作用机制的核心。
Molm (2010)认为此类研究在利用社会交换来解释事物内在作用机制时只采用了单一的互惠种类, 即两方之间基于谈判达成的双向(bilateral)互惠协议而进行的1880 心理科学进展第20卷直接交换(direct exchange)。
她认为互惠是一种结构化的现象, 不仅是一种规范或过程, 也包含了多种的交换形式(form of exchange)。
Molm还认为互惠结构(structure of reciprocity)不仅会对人们之间的交换和权力产生影响, 还会影响人们之间相互的信任(trust)和团结(solidarity)。
因此, 对互惠理论的深度探索极具必要性和实用性。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将目前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应用的互惠理论从概念阐述、类型划分、测量方法、已有实证研究结果、作用机制、产生原因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研究性探索,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化研究的特点对互惠理论的发展进行的展望。
2互惠的概念和特征Gouldner (1960)把互惠定义为:“构筑给予帮助和回报义务的道德规范”。
互惠规范是指各方在交换过程中一系列被大家所认可的准则, 即一方为另一方提供帮助或给予其某种资源时, 后者有义务回报给予过其帮助的人。
Gouldner认为互惠能稳固社会体系, 并适用于所有的社会文化。
Wu等人(2006)的研究认为互惠的概念就是交换的潜在机制, 当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一些资源的同时就建立了一种义务, 即后者在未来某时对前者回报价值相当的资源。
Cropanzano和Mitchell (2005)论述了互惠的三种特征:互惠各方的相互交换(interdependent exchange)决定了互惠是否发生, 即一方在接受另一方的给予之后回报对方; 互惠存在于民风当中(folk belief), 即社会价值观中体现了人们的付出应获得来自他人的回报; 规范和个人导向(norm and individual orientation)能够影响互惠的产生和频率, 即个人不履行互惠义务的人会受到惩罚, 而且个人的互惠导向能够影响互惠结果的好坏。
Sahlins (1972)从三个方面来解释互惠:“回报的平等性(equivalence)、即时性(immediacy)和利益性(interest)”。
Sparrow & Linden (1997)在Sahlins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种互惠的形式:广泛互惠(generalized reciprocity)、平衡互惠(balanced reciprocity)、负面互惠(negative reciprocity)。
Uhl-Bien 和Maslyn (2003)参照Liden, Sparrow和Wayne (1997)的观点提出了两种类型的互惠规范:负面互惠规范(negative norm)和积极互惠规范(positive norm), 这两者之间包含了负面互惠、平衡互惠和广泛互惠三种形式。
除了上述研究结论外, 本文结合了Smith (2002)的研究将三种互惠各自不同的特点通过互惠和交换关系的连续体(reciprocity and exchange relationship continuums)来表示, 如图1所示。
图1 互惠和交换关系的连续体(reciprocity and exchange relationship continuums)资料来源:Sahlins (1972); Sparrow 和Liden等人(1997); Smith (2002); Uhl-Bien和Maslyn (2003)第11期邹文篪等: “投桃报李”——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 1881广泛互惠体现的是以一种利他主义(altruism)精神, 交换各方不会明确说明对方给予报答的时间、回报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它体现的是给予者对他人利益行为的关注。
广泛互惠发生时交换方之间遵守的是一种积极的互惠规范, 是以建立长期的交换关系为目的, 并在这一过程中关注对方的利益, 体现一种利他主义的倾向。
广泛互惠在交换过程中各方表现出一种仁爱(benevolence)、舍己为人的精神, 并以社会交换的方式体现, 例如组织公民行为就是一种广泛互惠的表现。
在集体主义的组织文化中, 广泛互惠会经常发生。
负面互惠则是交换各方明确规定回报的时间并强调回报资源的等价性, 它是一种高度自利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并尽可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有时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甚至会损害他人利益。
因此, 这种互惠具有高度的即时性和平等性。
负面互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是给予对方帮助, 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交换行为也是以纯粹的利益交换为目的。
负面互惠发生时, 交换方对公平的理解表现在他们认为自己拥有特殊的权利, 并利用这种权利给予他人不公平的待遇, 例如工作场所中的偏离行为(workplace deviant behavior)。
在个人主义的组织文化中通常会产生负面互惠。
平衡互惠体现的是交换各方同时给予对方等价的资源。
因此, 作为接受者要在短时间内偿还赠予者价值相近的资源。
在平衡互惠中双方也不会公开讨论回报的内容和时间, 但是双方都会遵守互惠规范, 维护对方的利益并及时的给予回报, 所以也具有高平等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平衡互惠中的双方对交换资源的价值是否公平表现出的敏感度非常高, 强调交换过程中双方利益的平等。
由于平衡互惠介于广泛互惠和负面互惠之间, 所以体现在互惠规范、交换类型、社会价值取向以及组织文化价值导向这些特点时都介于广泛互惠和负面互惠特点之间。
3互惠的测量方式虽然很多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应用互惠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 但是互惠的测量方法和互惠量表的开发却是在近些年的研究中才发展起来的。
Sahlins (1972)从平等性、即时性和利益性三个维度来描述互惠, 该研究的结论被其他学者接受并成为后来开发的互惠量表的基本维度。
Uhl-Bien和Maslyn (2003)根据Liden等人(1997)以及Sparrow和Liden (1997)的研究开发了测量互惠的量表, 从即时性、等价性和利益性三个维度测量下属和管理者之间的互惠。
即时性主要反映了管理者和下属之间互惠间隔的时间; 等价性描述的是管理者和下属交换时给予对方资源价值的相等程度; 利益性则表现的是领导和下属在交换中的利益动机, 从利己(self-interest)、利他(other- interest)和互利(mutual-interest)三个方面测量利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