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论-0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除病情严重或疑为细菌感染外,原 因不明的发热患者不宜用抗菌药 3.除局部用药的杆菌肽,磺胺米隆、 磺胺嘧啶银外,应尽量避免局部使用, 防止发生过敏及耐药性。 4.剂量要适当,疗程应足够
三、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 1.预防风湿热的发作—苄星青霉素、普鲁 卡因青霉素。
• 2. 心脏病患者(风湿性、先天性、动脉硬 化等)口腔、尿路及心脏手术前—青霉素。
• 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 体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主动 流出系统(active efflux system)
• 流出系统由三个蛋白组成,即转运 子、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三者缺 一不可,又称三联外排系统 (tripartite efflux system)
Fig40-4 Antibiotics efflux pumps of gram negative bacteria.
细菌细胞壁的特点:
•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坚厚,多糖肽含量 大约50%~80%,菌体内渗透压高
•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比较薄,多糖肽仅 占1%~10%,类脂质较多,占60%以 上源自文库在肽聚糖层具有脂多糖,外膜及 脂蛋白等特殊成分。外膜在多糖肽层 的外侧,由磷脂、脂多糖及一组特异 蛋白组成,它是阴性菌对外界的保护 屏障
(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细菌核蛋白体为70S(30S、 50S亚基),哺乳动物为80S
抗菌药对菌体的核蛋白体高 度选择性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始动阶段








1.对蛋白质合成的三个阶段均有影响
–氨基苷类
2.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 t-RNA进入30S亚基A位
–四环素类
四、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耐药是 由于PABA增多和可以直接利用环境 中的叶酸。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一、尽早确定病原菌 二、严格按照适应症选药 • 患者具有明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
指征 • 患者状况和药物特点 • 实施用药个体化
1.各种病毒、衣原体、支原体感染, 抗菌药通常无效,感冒、上呼吸道 感染多是病毒性,故少用抗菌素, 而使用抗病毒药。
• 抗结核药对氨基水杨酸竞争二氢叶 酸合成酶,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繁 殖
2、抑制核酸的合成
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复制受阻,导 致DNA降解及细菌死亡:喹诺酮类
抑制RNA多聚酶,从而阻断mRNA的合成: 利福霉素类
核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 (vidarabine)、更昔洛韦 (ganciclovir)等抑制病毒DNA合成的 酶,使病毒复制受阻,发挥抗病毒作用。
Gram-positive bacteria
Gram-negative bacteria
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 胞浆内: N-乙酰胞壁酸以及N-乙酰胞 壁酸五肽的合成
• 胞浆膜: N-乙酰胞壁酸十肽聚合物的 形成、脱磷酸化及转运到细胞外
• 胞浆膜外: N-乙酰葡聚糖胺与N-乙酰 胞壁酸十肽聚合物在转肽酶作用下交叉 联结形成胞壁粘肽
3.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肽链的形 成和延伸受阻
–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产 生 方 式
• 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的酶(水解酶和钝化酶) • 抗菌药作用靶位改变
• 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 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一、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1、水解酶:-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和头 孢菌素类的-内酰胺环水解而灭活
• 3.复杂外伤、战伤等,防止气性坏疽—青 霉素
• 4.结肠手术前,预防需氧菌与厌氧菌感 染—甲硝唑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 5.预防流脑、结核、疟疾、白喉的接触性 感染。
四、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 联合用药的目的 • 联合用药可能产生的后果 • 联合用药的指征
抗菌药联合应用的目的
• 1.利用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 2.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并
细菌核蛋白体23S亚基的嘌呤甲基化 (耐林可酶素和红霉素)
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耐青霉素类和 头孢菌素类)
三、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一)细菌细胞壁、膜通透屏障作 用
外膜非特异性通道功能改变,对 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 氨基苷类摄取减少而造成抗菌作用 下降
G-杆菌对青霉素G固有耐药性
(二)细菌对抗菌药物 的泵出作用
减轻毒副反应 • 3.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
断时可扩大抗菌范围
联合用药的四种可能结果
• 协同作用 • 累加作用 • 无关作用 • 拮抗作用
抗菌药根据作用性质可分为:
• Ⅰ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 – 青霉素、头孢菌素类
• Ⅱ类:静止期杀菌剂 – 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类
• Ⅲ类:快速抑菌剂 – 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 繁殖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是否可 联合应用?
1、抗菌药物:对病原菌具有抑制其生长

个 繁殖或杀灭作用,用于对病原菌所致的感

念 染性疾病的治疗。 2、抑菌药:仅抑制病原菌生长无杀灭作 用 3、杀菌药:抑制病原菌生长并具杀灭作 用 4、抗菌谱:抗菌范围,有窄、广之分
• 5、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 杀灭病原菌的能力(用MIC及MBC 表示)
载 • 16世纪水银被用于治疗梅毒 • 17世纪金鸡纳树皮用于治疗疟疾.
化疗药物发展简史
• 1935年德国学者Domagk报道红色染料百浪多息 (Prontosil)对链球菌及其他细菌感染的小鼠具有保 护作用
• 1929 Fleming(1929)发现了青霉菌培养液的抗菌 作用
• 1940年Florey和Chain继Fleming(1929)之后,提 炼青霉素结晶作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由 此开创了抗生素“黄金年代”
• 6、细菌耐药性:病原菌对抗菌 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又称天 然耐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如绿脓杆 菌对多数抗菌药不敏感
• 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细菌 多次与药物接触以后,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小 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甚 至无效。多由质粒介导获得,也可以由染色 体介导。
胞浆内:磷霉素抑制胞壁酸的合成 ;环丝 氨酸阻止胞壁酸五肽的合成。
胞浆膜:万古霉素抑制十肽聚合物的形成 及转运;杆菌肽抑制十肽聚合物的焦磷酸化 合物脱磷酸化反应。
-内酰胺类与胞浆膜上的PBPS结合,抑制 转肽酶的作用,阻止细胞膜外的N-乙酰葡聚 糖胺与十肽聚合物的交叉联结,阻止粘肽的 形成。
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2、钝化酶:
对氨基苷类耐药的G-杆菌产生此种酶
乙酰转移酶,使庆大霉素-NH2乙酰化失效; 磷酸转移酶及腺苷转移酶将磷酸基或AMP 转移到链霉素的-OH上而使药物不能与细 菌核蛋白体结合
二、抗菌药作用靶位改变
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上的链霉素作用 靶位P10蛋白构象变化
RNA多聚酶的亚基结构变化 (耐利福 平)
•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 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及严重感染; • 长期用药产生耐药性者; • 其他:
–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合用两性霉素B及氟胞 嘧啶,可减少前者的用量,降低毒性。
–中枢神经系统或骨组织的感染,合用易渗 入的药
复习思考题
• 简述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以及 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方式。
7、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病 原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癌 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 治疗或化学疗法。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LD50/ED50或LD5/ED95
化疗药物发展简史
• 古希腊人用雄蕨(male fern)作为肠道驱虫药 • 古印度人用大风子(chaulmoogra)治疗麻风病 • 我国古代人用豆腐霉治疗疖、痈也在史书上有所记
抗菌药作用机制
• 干扰病菌的生化代谢过程,影 响其结构和功能,致使其失去 生长繁殖的能力,达到抑菌或 杀菌目的
一、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胞壁作用
细胞壁的基本成分-胞壁粘肽
胞壁粘肽的生物合成分胞浆内、胞浆膜、 胞浆膜外三个连贯的过程
细菌细胞壁缺损:受菌体内高渗透压的影 响,水分不断渗入至胞浆内,使细菌膨胀、 变形,在自溶酶的作用下破裂溶解而死亡。
第37章
抗菌药物概论
General Consider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目的和要求:
• 认识机体、病原体、抗菌药三者之间的关系, 熟悉抗菌作用机理及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 用药打下理论基础。
• 内容:几个概念,一个关系,两个机制(作 用机制和耐药机制)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胞浆膜结构与功能:由类脂质和蛋 白质分子构成的半透膜,具有渗透屏 障及运输物质的功能
与G-菌胞浆膜中磷脂结合
–多粘菌素B、E
与真菌胞浆膜中固醇类物质结合
–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三、影响细菌体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一)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1、影响细菌叶酸代谢
•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与还原酶,防 碍叶酸的代谢:磺胺类、甲氧苄氨 嘧啶
• Ⅳ类:慢速抑菌剂 – 磺胺类
联合用药中相互作用
• Ⅰ类和Ⅱ类合用获增强作用 – 青霉素与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合用
• Ⅰ类和Ⅲ类合用出现拮抗作用 – 青霉素与四环素及氯霉素 – 速效抑菌药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态
• Ⅲ类和Ⅱ类合用获增强或相加作用 • Ⅳ类和Ⅰ类合用获增强或相加作用
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