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论-05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细菌感染的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抗菌药物的诞生和应用,则为人类战胜细菌感染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保障。
本文将对抗菌药物进行概论,并介绍其分类和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1.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是指对多种细菌具有活性的药物,常用于治疗未确定致病菌或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的情况。
常见的广谱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2.狭谱抗生素:狭谱抗生素是指对特定菌种具有活性的药物,常用于治疗已确定致病菌的感染。
常见的狭谱抗生素有青霉素G、红霉素、链霉素等。
3.抗生素联用:抗生素联用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以增强治疗效果或克服单一抗生素的耐药性。
抗生素联用还可以通过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相互协同,达到更好的疗效。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静态抗菌药物:静态抗菌药物是指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但不能杀灭细菌。
静态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核酸、蛋白质或细胞壁的合成,阻碍细菌正常生长,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常见的静态抗菌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
2.杀菌抗菌药物:杀菌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杀灭细菌的药物。
杀菌抗菌药物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或直接作用于细菌DNA等方式来杀灭细菌。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就是常见的杀菌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的应用和副作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比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然而,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应用,不仅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还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害、过敏反应、肠道菌群失调等。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的类型和致病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遵守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长。
此外,对于轻微的感染,可以通过增强身体免疫力来促使恢复,而减少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
结论:抗菌药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发现,它为人类战胜细菌感染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抗菌药物概论课件
二、常用术语
★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ure effect,FEE)
► 指抗菌药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 的抗菌效应,再次或连续与细菌接 触,则不能再现这种明显效应,需 间隔一段时间后才会再起作用。
二、常用术语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 性的指标。
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一、抗菌药发展简史
➢ 1935年德国学者Domagk、法 国 Trefouels等使氨苯磺胺成 为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细菌 感染的特效药,开始了化学 合成抗菌药物的时代。
一、抗菌药发展简史
现代抗菌药物的重要发展
➢ 1960年代,头孢菌素 ➢ 1970年代以后的喹诺酮类 ➢ 1980年代新的大环内酯类 ➢ 1990年代以来,头孢菌素、氟喹
三、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胞 壁缺损,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 膨胀、变形;
►细菌在自溶酶的作用下菌体破 裂、溶解而死亡。
三、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
抑制转肽酶,阻止细胞膜 外的十肽聚合物的交叉联 结,抑制肽聚糖最后形成
三、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合成 2. 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3. 抑制蛋白质合成 4. 影响核酸代谢 5. 影响叶酸代谢
➢ 1929 年Fleming发现青霉菌培养液抗菌; ➢ 1939年,Florey 和 Chain 制备了青霉素; ➢ 1941年青霉素在伦敦成功地治疗了第一例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混合感染患者,获得 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一、抗菌药发展简史
Sir Alexander Fleming
抗菌药物概论
引起呼吸系统感染的微生物一、概述呼吸系统感染的细菌及相关重要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引起肺炎,脓胸;肺炎链球菌引起大叶性肺炎;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肺结核;嗜肺军团菌引起军团菌肺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引起儿童肺炎;炭疽芽胞杆菌引起肺炭疽;鼠疫耶尔森菌引起肺鼠疫。
呼吸系统感染的病毒: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引起呼吸系统感染的其它原核细胞微生物:肺炎支原体(引起间质性肺炎);肺炎衣原体(引起衣原体肺炎)。
二、呼吸系统主要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1、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革兰染色阳性(G+)球菌,葡萄串状排列。
有金黄色色素。
血平板上产生透明溶血环(β溶血)主要致病物质:凝固酶;葡萄球菌A蛋白(SPA);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肺炎、脓胸。
实验室鉴定主要指标:1. G+葡萄串状排列球菌;2. 血平板上β溶血;3. 凝固酶试验阳性;3. 发酵甘露醇。
2、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G+双球菌,需血液或血清培养基,草绿色溶血。
致病物质:荚膜(抗吞噬)所致疾病:大叶性肺炎(儿童)。
实验室鉴定:革兰染色镜检,胆汁溶菌试验,Optochin试验。
3、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a tuberculosis)专性需氧杆菌,抗酸染色阳性(红色)致病物质:荚膜(抗吞噬);脂质(索状因子、磷脂、硫酸脑苷脂、蜡质D)所致疾病:肺结核病变特征:结核结节、嗜酸性肉芽肿、干酪样坏死实验室鉴定:涂片或痰液浓缩标本:抗酸染色阳性4、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有包膜分节段单链RNA流感病毒变异与流行关系: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抗原性转换(antigenic shift)高致病性禽流感5、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Corona virus & SARS-Cov)不分节段单正链RNA病毒严重急性呼吸器官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6、肺炎支原体(Micoplasma pneumoniae)油煎蛋样小菌落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间质性肺炎)7、肺炎衣原体(Chlamydiae pneumoniae)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原体、始体衣原体肺炎。
抗菌药物概论
抗 菌 药 物 概 论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 细胞壁受损导致水分内渗,细菌膨胀、变形而破裂死亡 • 如-内酰胺类、万古霉素、杆菌肽、磷霉素等 2. 改变胞浆膜通透性
• 胞浆膜受损造成通透性增加,菌体内重要成分外漏,致 使细菌营养物质缺乏而引起死亡
• 如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
抗 菌 药 物 概 论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3.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 菌体蛋白合成任一环节受阻,均可产生抑菌或杀菌的作用 • 如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四环素等
4. 影响核酸代谢
• 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 • 如喹诺酮类、利福平
5. 影响叶酸代谢
• 细菌叶酸合成受阻,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 如磺胺类、甲氧苄啶
体外抗菌试验或整体动物实验中,联合应用上述抗菌药物 可产生四种效果:
协同(Ⅰ+Ⅱ):青霉素 + 链霉素或庆大霉素 拮抗(Ⅰ+Ⅲ):青霉素 + 四环素或氯霉素 相加(Ⅲ+Ⅳ):四环素 + 磺胺类 无关(Ⅰ+Ⅳ):青霉素 + 磺胺类
抗菌药物概论
抗 菌 药 物 概 论
抗微生物药 — 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
化疗药物
抗寄生虫药
抗恶性肿瘤药 抗生素 天然抗生素 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 菌 药 物 概 论
抗 菌 药 物 概 论
【基本概念】
1.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2.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但对其 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3.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 且能将其杀灭的药物。 4. 最低抑菌浓度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能 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繁殖的最低浓度。
抗菌药物概论(糖肽类、恶唑烷酮类、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磷霉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础篇“看药”之道3——抗菌药物概论(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磷霉素、呋喃妥因、硝基咪唑类)常见用药疑问MRSA肺部感染,利奈唑胺更有优势吗?选药要考虑哪些方面呢?目录CONTENTSPART 03 多黏菌素PART 02 四环素及甘氨酰环素类PART 01 糖肽类、噁唑烷酮类PART 04 磷霉素、呋喃妥因PART 05 硝基咪唑类作用机理及包含的品种(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磷霉素利奈唑胺多黏菌素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核糖体保护蛋白-四环素类交叉耐药机制靶位结构的改变✓主动外排泵-四环素类交叉耐药、替加环素耐药渗透屏障作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粘液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机制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糖肽类、噁唑烷酮类糖肽类、噁唑烷酮类抗菌谱MSSA (14237株)与MRSA (7327株)对抗菌药的耐药率(%)10203040506070809010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利福平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T M P -S M Z 克林霉素红霉素青霉素苯唑西林•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MSSA 用苯唑西林、头孢唑啉杀菌作用更强%糖肽类、噁唑烷酮类抗菌谱(2280株)和甲氧西林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521株)对抗菌药的耐药率(%)10203040506070809010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利福平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T M P -S M Z 红霉素青霉素苯唑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率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要注意排除污染%糖肽类、噁唑烷酮类抗菌谱102030405060708090100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磷霉素氨苄西林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株)和屎肠球菌(9885株)对抗菌药的耐药率(%)糖肽类、噁唑烷酮类糖肽类、噁唑烷酮类万古霉素颜青等,临床药物治疗学-感染性疾病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共性:MRSA 、MRCNS 、氨苄西林耐药肠球菌属及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所致感染。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2)延缓或耐药性的产生 如抗结核治疗,联合用药能大大耐药性的产生。
(3)扩大抗菌范围 混合感染或不能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2.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1)未明病原菌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4)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
杀菌药:能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 耐药性(抗药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 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并产生抑制作用后, 抗菌药浓度降至 MIC以下或消失,对细菌抑 制作用依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6
用、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
2 熟悉甲氧苄啶与磺胺类药物联合应用的依据 3 了解其他合成抗菌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情景导入
导入情景: 朱先生,39岁。5年前开始出现间断性尿频、尿急、尿
痛,腰痛和发热等症状,经抗炎和对症治疗好转,后几乎 每年发作2~3次。3天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尿频、尿急、 尿痛、腰痛,体温39.2℃,无寒战、浮肿。WBC: 16.7×109∕L,N 87%,脓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管型。 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给予哌拉西林、左氧氟沙 星及对症治疗。 请思考:
抗菌药物概论
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支原体肺炎、 和军团病的首选药。
〔体内过程〕 可被胃酸迅速破坏,主要 在小肠上部吸收,多采用肠溶片或糖衣片。
分布在胆汁中的浓度是血浆的10倍,能扩 散进入前列腺并聚集在巨噬细胞和肝脏,炎 症可促进组织渗透。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静注可发生 静脉炎。少数有肝损害,停药后恢复。个别 有药疹、药热、耳鸣等。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是 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
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 LD50/ ED50 或 LD5/ ED95的比值表示。
抗菌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抑制蛋白质合成 4.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特点:抗菌活性强于红霉素,对酸稳定, 口服吸收完全且迅速,不受进食影响。分布 在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血中浓度;不良反 应轻于红霉素。
首过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低。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特点: ٠抗菌谱> 红霉素,增加了对G-菌的作用, 且强于红霉素; ٠对某些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 ٠口服吸收迅速、分布广泛、细胞内游离 浓度高于同期血浆浓度约10~100倍; ٠半衰期是大环内酯类中最长者,每天用 药1次即可; ٠不良反应轻。
〔常用制剂〕 乳糖酸红霉素 静脉滴注用,5%葡萄糖
溶液稀释,勿用盐溶液稀释。 依托红霉素 也称无味红霉素,耐酸,口
服吸收好,对肝脏损害强于红霉素。 琥乙红霉素 无味,耐酸,能通过胎盘屏
障和进入乳汁。对肝脏的损害轻。 硬质酸红霉素 耐酸,口服后释放出红霉
抗菌药物概论-
必要三药联用或四药联用。 相加(Ⅲ+Ⅳ)、无关或相加(Ⅰ+Ⅳ)。
4.防止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1)病毒感染 (2)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 (3)局部应用
杆菌肽、磺胺米隆和磺胺嘧啶银 (4)剂量 (5)常规性使用广谱抗菌药或新上市的药物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2月20 日上午7 时20分 20.12.2 020.12. 20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2月20 日星期 日上午7 时20分 47秒07 :20:472 0.12.20
•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2月 上午7时 20分20 .12.200 7:20De cember 20, 2020
1. 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用抗菌药
每一种抗菌药物各有不同抗菌谱与适应证。此外, 还应根据病人全身情况,肝、肾功能,感染部位, 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 不良反应和价格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2. 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对此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仅用于经临床实践证 明确有效的少数情况。
• 3.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2.2007 :20:470 7:20De c-2020 -Dec-2 0
•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7:20:4707 :20:470 7:20Su nday , December 20, 20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产 生 方 式
• 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的酶(水解酶和钝化酶) • 抗菌药作用靶位改变
• 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 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一、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1、水解酶:-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和头 孢菌素类的-内酰胺环水解而灭活
2.除病情严重或疑为细菌感染外,原 因不明的发热患者不宜用抗菌药 3.除局部用药的杆菌肽,磺胺米隆、 磺胺嘧啶银外,应尽量避免局部使用, 防止发生过敏及耐药性。 4.剂量要适当,疗程应足够
三、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 1.预防风湿热的发作—苄星青霉素、普鲁 卡因青霉素。
• 2. 心脏病患者(风湿性、先天性、动脉硬 化等)口腔、尿路及心脏手术前—青霉素。
Gram-positive bacteria
Gram-negative bacteria
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 胞浆内: N-乙酰胞壁酸以及N-乙酰胞 壁酸五肽的合成
• 胞浆膜: N-乙酰胞壁酸十肽聚合物的 形成、脱磷酸化及转运到细胞外
• 胞浆膜外: N-乙酰葡聚糖胺与N-乙酰 胞壁酸十肽聚合物在转肽酶作用下交叉 联结形成胞壁粘肽
细菌核蛋白体23S亚基的嘌呤甲基化 (耐林可酶素和红霉素)
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耐青霉素类和 头孢菌素类)
三、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一)细菌细胞壁、膜通透屏障作 用
外膜非特异性通道功能改变,对 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 氨基苷类摄取减少而造成抗菌作用 下降
G-杆菌对青霉素G固有耐药性
(二)细菌对抗菌药物 的泵出作用
胞浆膜结构与功能:由类脂质和蛋 白质分子构成的半透膜,具有渗透屏 障及运输物质的功能
与G-菌胞浆膜中磷脂结合
–多粘菌素B、E
与真菌胞浆命物质的合成
(一)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1、影响细菌叶酸代谢
•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与还原酶,防 碍叶酸的代谢:磺胺类、甲氧苄氨 嘧啶
载 • 16世纪水银被用于治疗梅毒 • 17世纪金鸡纳树皮用于治疗疟疾.
化疗药物发展简史
• 1935年德国学者Domagk报道红色染料百浪多息 (Prontosil)对链球菌及其他细菌感染的小鼠具有保 护作用
• 1929 Fleming(1929)发现了青霉菌培养液的抗菌 作用
• 1940年Florey和Chain继Fleming(1929)之后,提 炼青霉素结晶作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由 此开创了抗生素“黄金年代”
• 3.复杂外伤、战伤等,防止气性坏疽—青 霉素
• 4.结肠手术前,预防需氧菌与厌氧菌感 染—甲硝唑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 5.预防流脑、结核、疟疾、白喉的接触性 感染。
四、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 联合用药的目的 • 联合用药可能产生的后果 • 联合用药的指征
抗菌药联合应用的目的
• 1.利用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 2.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并
(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细菌核蛋白体为70S(30S、 50S亚基),哺乳动物为80S
抗菌药对菌体的核蛋白体高 度选择性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始动阶段
肽
肽
链
链
延
终
伸
止
1.对蛋白质合成的三个阶段均有影响
–氨基苷类
2.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 t-RNA进入30S亚基A位
–四环素类
•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 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及严重感染; • 长期用药产生耐药性者; • 其他:
–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合用两性霉素B及氟胞 嘧啶,可减少前者的用量,降低毒性。
–中枢神经系统或骨组织的感染,合用易渗 入的药
复习思考题
• 简述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以及 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方式。
胞浆内:磷霉素抑制胞壁酸的合成 ;环丝 氨酸阻止胞壁酸五肽的合成。
胞浆膜:万古霉素抑制十肽聚合物的形成 及转运;杆菌肽抑制十肽聚合物的焦磷酸化 合物脱磷酸化反应。
-内酰胺类与胞浆膜上的PBPS结合,抑制 转肽酶的作用,阻止细胞膜外的N-乙酰葡聚 糖胺与十肽聚合物的交叉联结,阻止粘肽的 形成。
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减轻毒副反应 • 3.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
断时可扩大抗菌范围
联合用药的四种可能结果
• 协同作用 • 累加作用 • 无关作用 • 拮抗作用
抗菌药根据作用性质可分为:
• Ⅰ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 – 青霉素、头孢菌素类
• Ⅱ类:静止期杀菌剂 – 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类
• Ⅲ类:快速抑菌剂 – 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1、抗菌药物:对病原菌具有抑制其生长
几
个 繁殖或杀灭作用,用于对病原菌所致的感
概
念 染性疾病的治疗。 2、抑菌药:仅抑制病原菌生长无杀灭作 用 3、杀菌药:抑制病原菌生长并具杀灭作 用 4、抗菌谱:抗菌范围,有窄、广之分
• 5、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 杀灭病原菌的能力(用MIC及MBC 表示)
• 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 体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主动 流出系统(active efflux system)
• 流出系统由三个蛋白组成,即转运 子、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三者缺 一不可,又称三联外排系统 (tripartite efflux system)
Fig40-4 Antibiotics efflux pumps of gram negative bacteria.
• 抗结核药对氨基水杨酸竞争二氢叶 酸合成酶,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繁 殖
2、抑制核酸的合成
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复制受阻,导 致DNA降解及细菌死亡:喹诺酮类
抑制RNA多聚酶,从而阻断mRNA的合成: 利福霉素类
核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 (vidarabine)、更昔洛韦 (ganciclovir)等抑制病毒DNA合成的 酶,使病毒复制受阻,发挥抗病毒作用。
四、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耐药是 由于PABA增多和可以直接利用环境 中的叶酸。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一、尽早确定病原菌 二、严格按照适应症选药 • 患者具有明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
指征 • 患者状况和药物特点 • 实施用药个体化
1.各种病毒、衣原体、支原体感染, 抗菌药通常无效,感冒、上呼吸道 感染多是病毒性,故少用抗菌素, 而使用抗病毒药。
7、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病 原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癌 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 治疗或化学疗法。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LD50/ED50或LD5/ED95
化疗药物发展简史
• 古希腊人用雄蕨(male fern)作为肠道驱虫药 • 古印度人用大风子(chaulmoogra)治疗麻风病 • 我国古代人用豆腐霉治疗疖、痈也在史书上有所记
第37章
抗菌药物概论
General Consider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目的和要求:
• 认识机体、病原体、抗菌药三者之间的关系, 熟悉抗菌作用机理及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 用药打下理论基础。
• 内容:几个概念,一个关系,两个机制(作 用机制和耐药机制)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作用机制
• 干扰病菌的生化代谢过程,影 响其结构和功能,致使其失去 生长繁殖的能力,达到抑菌或 杀菌目的
一、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胞壁作用
细胞壁的基本成分-胞壁粘肽
胞壁粘肽的生物合成分胞浆内、胞浆膜、 胞浆膜外三个连贯的过程
细菌细胞壁缺损:受菌体内高渗透压的影 响,水分不断渗入至胞浆内,使细菌膨胀、 变形,在自溶酶的作用下破裂溶解而死亡。
• 繁殖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是否可 联合应用?
• 6、细菌耐药性:病原菌对抗菌 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又称天 然耐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如绿脓杆 菌对多数抗菌药不敏感
• 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细菌 多次与药物接触以后,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小 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甚 至无效。多由质粒介导获得,也可以由染色 体介导。
• Ⅳ类:慢速抑菌剂 – 磺胺类
联合用药中相互作用
• Ⅰ类和Ⅱ类合用获增强作用 – 青霉素与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合用
• Ⅰ类和Ⅲ类合用出现拮抗作用 – 青霉素与四环素及氯霉素 – 速效抑菌药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态
• Ⅲ类和Ⅱ类合用获增强或相加作用 • Ⅳ类和Ⅰ类合用获增强或相加作用
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细菌细胞壁的特点:
•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坚厚,多糖肽含量 大约50%~80%,菌体内渗透压高
•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比较薄,多糖肽仅 占1%~10%,类脂质较多,占60%以 上。在肽聚糖层具有脂多糖,外膜及 脂蛋白等特殊成分。外膜在多糖肽层 的外侧,由磷脂、脂多糖及一组特异 蛋白组成,它是阴性菌对外界的保护 屏障
2、钝化酶:
对氨基苷类耐药的G-杆菌产生此种酶
乙酰转移酶,使庆大霉素-NH2乙酰化失效; 磷酸转移酶及腺苷转移酶将磷酸基或AMP 转移到链霉素的-OH上而使药物不能与细 菌核蛋白体结合
二、抗菌药作用靶位改变
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上的链霉素作用 靶位P10蛋白构象变化
RNA多聚酶的亚基结构变化 (耐利福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