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6章 第一节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2 (新版)北师大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6章 第一节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2 (新版)北师大版

精品【初中试题课件】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过程;
2、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了解夸克模型;
4、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

教学重点:
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
夸克模型。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任务(一)看课本“思维的火花”“走向科学”,回答下列问题
最早提出“原子”一词的是,近代原子学说是一位英国科学家与19世纪提出的。

人们把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学说称为。

任务(二)“看课本中的解开原子的面纱”“探索未有期”自学电子的发现过程、原子的核式结构、夸克模型,找出下列问题
1、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发现原来阴极射线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把这种粒子称为。

2、实验表明在原子的中心存在原子核。

3、原子核是由、组成。

人们把、和称为基本粒子。

4、1964年,盖尔曼继承了费米等人的长处,提出原子、种子、介子、超子等都是由三种基础粒子组成即、和,科学界将这一模型称为夸克模型。

5、至今我们一直六种夸克为
任务(三)看课本“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自学纳米科技材料的应用并找下列问题
1、纳米的定义
2、纳米科技的定义
3、纳米材料有哪些应用
精品【初中试题课件】。

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学案

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学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意识。
学习
重点
1.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2.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学习
难点
1.了解夸克模型。
课时
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明确目标(导)
阅读第一段:认识“思维的火花”,引入新课。
二、精讲解疑(讲)
阅读“揭开原子的面纱”,讲解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三、合作探究(学)
阅读第二段:认识“走向科学”,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阅读“揭开原子的面纱”,学生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从而知道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阅读“探索未有穷期”,认识比原子,电子,质子,中子更小的粒子:介子,超子,夸克。
4.探索未有穷期
5.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
2.课后反思:
主备人:张文翰审批人:
阅读:“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展望未来,为科学努力学习。
四、展示交流(展)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学习,交流自己的心得,如何努力学习,为科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辅导达标(练)
课后练习1、2、3、4
1.板书设计:
第一节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思维的火花
2.走向科学
3.揭开原子的面纱
榆中六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案
备课时间
2018年3月23日
上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word省优获奖教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word省优获奖教案

“121”教学模式导学案(_物理科)

月日制订

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
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
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10-1-2
在地球上,有空气、高山、大海、树木、花草、鱼虫鸟
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直至微小颗粒不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叫做玻璃的“分子”,把能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
结构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那么纳米技术在生“纳米科学技术”的内容,不要求学生一定理解其中的来的一种技术。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符号是
存在。

知道分子可由一个原子组成,也可由多个原子组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教学反思
附: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时间:2016年12 月7 日。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16.1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16.1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教案

16.1 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目标1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 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 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5 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三)情感体验目标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二、教学设想1 重点、难点、疑点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

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

教学中提倡通过图片展示各种分子、原子,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微观结构和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究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中可演示一些现象来说明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对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介绍,应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来呈现,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究历程。

教学中可让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通过交流、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物理学发展中,对某一问题不同看法的争论过程展示给学生,说明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形成了今天人们形成共识的理论和观点,不提倡只将今天认为正确的观点直接教给学生。

提倡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今天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有疑问的问题告诉学生,号召学生继续探索,不提倡给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完美无缺、已经到头的感觉。

三、教具挂图、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展示各种原子、分子和原子核的模型。

四、教学步骤(一)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教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的插图,启发学生:我们人类观测到宇宙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

物理: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设计

物理: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设计

物理: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更多精品自jsfw8海量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目标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5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情感体验目标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二、教学设想重点、难点、疑点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

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

教学中提倡通过图片展示各种分子、原子,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微观结构和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究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中可演示一些现象来说明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对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介绍,应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来呈现,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究历程。

教学中可让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通过交流、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物理学发展中,对某一问题不同看法的争论过程展示给学生,说明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形成了今天人们形成共识的理论和观点,不提倡只将今天认为正确的观点直接教给学生。

提倡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今天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有疑问的问题告诉学生,号召学生继续探索,不提倡给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完美无缺、已经到头的感觉。

三、教具挂图、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展示各种原子、分子和原子核的模型。

(优选)2019九年级物理全册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优选)2019九年级物理全册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

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知识与技能】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5、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夸克模型PPT课件1、情境导入教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2页-197页内容,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微观世界。

2、解读探究(1)整体感知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

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

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教案标题: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目标:1. 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微观世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3. 理解微观世界的发现历程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微观世界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微观世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等)。

3. 微观世界的发现历程(达尔文的进化论、道尔顿的原子理论、门捷列夫的周期表等)。

4. 科学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教学课件、实验材料和相关的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相关的知识,准备实验报告和笔记。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所了解的关于微观世界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提出问题如:“你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为什么微观世界对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如此重要?”探究(20分钟):1. 介绍微观世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等,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解释和说明。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微观世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向全班进行展示和分享。

3. 教师进行概念和术语的澄清和补充,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发现历程(15分钟):1. 介绍微观世界的发现历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道尔顿的原子理论、门捷列夫的周期表等,通过故事和实例向学生展示这些科学家的贡献和发现。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科学家或一项重要的发现,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全班进行展示和分享。

实验与应用(25分钟):1.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显微镜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微观世界的探索过程。

2.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与前面所学的概念和术语进行联系和分析。

3.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应用,并与他们进行讨论和总结。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重点。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教学设计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教学设计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重要历程和关键人物的贡献。

2、使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主要阶段和重大发现。

(2)微观世界的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等。

2、难点(1)理解微观粒子的特性和相关理论。

(2)体会科学探索的方法和精神。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史进程和相关科学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微观世界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思维。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微观世界。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微观世界的精美图片,如细胞内部结构,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和好奇之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2、古代的微观猜想(10 分钟)讲述古代哲学家对物质构成的思考,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

强调这只是一种猜想,没有科学实验的支持,但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3、近代的科学突破(20 分钟)(1)介绍道尔顿的原子学说,讲解道尔顿如何通过定量实验和逻辑推理,提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的观点。

(2)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的过程,以及他提出的“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

4、微观世界的深入探索(20 分钟)(1)讲解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以及他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让学生理解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但质量很大的原子核。

(2)介绍玻尔的原子模型,强调其对原子能级和量子化概念的引入,使学生初步接触量子力学的思想。

5、现代微观世界的研究(15 分钟)(1)讲述量子力学的发展,如薛定谔方程的提出,让学生了解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2)介绍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如何帮助人们更深入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

初中物理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初中物理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第十六章粒子和宇宙第一节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为初中物理教材最后一章的第一节。

本节课将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

对这部分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化学课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

本节的重点应是通过对史实的了解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

因此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收集资料,寻找答案,进行讨论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历程,包括电子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的提出,质子、中子、夸克的发现,粒子家族的组成。

通过学生阅读、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使他们感受探索的乐趣。

学生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对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让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并结合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了解扫描隧道显微镜提供了观察原子的“纳米眼”和操纵原子的“纳米手”,通过精确的控制原子或者分子,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及讨论的方式了解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到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3.通过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和人类的认知过程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夸克模型。

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和人类的认知过程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本节课可采取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辅助指导,以及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将物质的微观世界及人类如何认识微观世界的方式和方法的知识内化。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讲解并结合图像的方式,突破理解夸克模型这个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1.教学引入情境1:学生活动请每位同学取一张纸,然后将其撕成一半,然后再一分为二撕成四部分,再按上述方法撕成八部分。

2024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北师大版

2024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是如何被揭示出来的;2.掌握光子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实验验证过程;3.理解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及其实验验证过程;4.学会通过实验设计来验证电子波粒二象性。

教学重点:1.掌握光子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实验验证过程;2.理解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及其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难点:1.掌握光子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实验验证过程;2.理解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及其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物理全册》北师大版;2.多媒体设备;3.实验设备;4.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新课题:请学生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光的概念以及与光有关的实验。

2.提出问题: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哪一个更能够解释光的本质?为什么?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优缺点,并得出结论。

二、讲解光子说(20分钟)1.介绍光子说的概念:光子说是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关于光的微粒说,它认为光以微粒的形式传播,其能量与频率成正比。

2.讲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实验:介绍爱因斯坦通过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提出了光子说的概念,并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3.观看实验视频:播放相关实验视频,展示光电效应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4.检验学生理解:设计小组讨论题,要求学生回答:光电效应实验结果是否支持光子说的观点?为什么?三、讲解电子的波粒二象性(20分钟)1.介绍电子的波粒二象性:讲解电子既能像粒子一样具有局部性,又能像波动一样显示干涉和衍射现象。

2.讲解戴维森-革末逊实验:介绍戴维森-革末逊实验,讲解实验过程和结果,解释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3.观看实验视频:播放相关实验视频,展示戴维森-革末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4.检验学生理解:设计小组讨论题,要求学生回答:戴维森-革末逊实验结果是否支持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为什么?四、实验设计(30分钟)1.针对电子的波粒二象性,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2.学生在分组中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2018北京课改版物理九年级14.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word教案

2018北京课改版物理九年级14.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word教案
互动5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明确教师可继续举分割糖的例子,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将糖连续分割下去,当把糖粒分割到能保持有甜味的最小微粒叫糖分子,如果再继续分割下去,就没有甜味了,这时得到的就是糖原子了。教师总结:由上述事例说明了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是由一种原子组成,指导学生观察图10.1-4;有的分子是由多种原子组成,指导学生观察图10.1-7。
合作探究
交流共享
新知检测
精设预习
本节课我们共同讨论学习了宇宙和微观世界。知道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决定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知道分子可由 一个原子组成,也可由多个原子组成。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在核外有一定数目的电子绕核高速运动。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难点
对微观世界“ 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流程
检测预习
交代目标
学生上网查资料情况
1.古代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思想
2.物质微观世界结构的认识
合作探究
交流共享
(1)整体感知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 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 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深入的。人类对纳米科学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研究,说明了微观物质世界又影响了宏观物质世界的研究和开展。

物理初三北师大版16.1(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设计(一)

物理初三北师大版16.1(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设计(一)

物理初三北师大版16.1(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设计(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目标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5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进展前景。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三)情感体验目标通过了解人类探究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究将不断深入。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进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关心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

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

2课型及差不多教学思路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

教学中提倡通过图片展示各种分子、原子,利用多媒体手段关心学生认识微观结构和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究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中可演示一些现象来说明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介绍,应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来呈现,关心学生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究历程。

教学中可让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通过交流、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物理学进展中,对某一问题不同看法的争论过程展示给学生,说明通过一段时间后,才形成了今天人们形成共识的理论和观点,不提倡只将今天认为正确的观点直截了当教给学生。

提倡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今天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有疑问的问题告诉学生,号召学生接着探究,不提倡给学生所学的知识基本上完美无缺、差不多到头的感受。

【三】教具挂图、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展示各种原子、分子和原子核的模型。

【四】教学步骤(一)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教师让学生观看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启发学生:我们人类观测到宇宙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

2019北京课改版物理九年14.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word教案

2019北京课改版物理九年14.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word教案
互动2
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明确教师可通过地球是由什么组成推广到一切天体逐步启发学生,最后得出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在地球上,有空气、高山、大海、树木、花 草、鱼虫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其他一切天体也是由一定的物质组成的,所以广阔无垠的宇宙是由组成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物质组成的。
互动6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可不可以再分呢?
明确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原子非常小,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中也包含了约1015个微小的原子。经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也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2)四边互动
互动1
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有多大?
明确通过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图10-1-1展示的是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银河 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十万年的时间,显示了银河系之广,宇宙之大。图10 -1-2是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置于银河系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于太阳系中,进一步说明了宇宙巨大无边。
教学模式导学案(_物理科)
年月日制订
年级
九年级
教师
课题
一.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第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达成目标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5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

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大致了解微观粒子的大小与结构。

3、了解宇宙起源理论:地心说、日心说和大爆炸理论。

4、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光年.常识性了解宇宙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未来。

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式模型和宇宙大爆炸理论,以及光年。

教学难点:
光年是长度单位,认识宇宙的膨胀。

教学过程:
通过摩擦起电我们知道原子是可分的,原子内部除了电子以外,还有带正电的原子核。

那么,电子和原子核是如何分布的?原子核是否可分呢?
活动一:认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自主阅读:阅读教材195——196页内容,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组内交流: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类似的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核外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绕核。

活动二:了解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自主阅读:阅读教材195页的内容。

2、组内交流: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质子带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又是由被称为的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2010年10月1日傍晚,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二号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嫦娥三号任务的部分关键技术,为后续的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成功落月积累经验,进一步深化嫦娥一号月球科学探测。

2018北京课改版物理九年级14.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word教案

2018北京课改版物理九年级14.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word教案
(2)四边互动
互动1
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有多大?
明确通过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图10-1-1展示的是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银河 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十万年的时间,显示了银河系之广,宇宙之大.图10 -1-2是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置于银河系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于太阳系中,进一步说明了宇宙巨大无边.
互动3
广阔无限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明确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能摸得着、看得到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
例如:把玻璃杯打碎了,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 末,颗粒越分越小,直至微小颗粒不再是玻璃.再比如对糖粒进行分割,开始时分割得到的颗粒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 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我们把能保持玻璃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玻璃的“分子”,把 能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教师总结:由上述事例可知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极其微小的粒子.一般分子的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用肉眼看不到,借助于电子显示微镜才能观察到它
互动7
纳米科学技术是人类在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 那么纳米技术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明确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8页有关“纳米科学技 术”的内容,不要求学生一定理解其中的术语,但要让学生知道“纳米”是一个长度的单位,纳米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纳米是一个长度单 位,符号是nm.1 nm=10-9m.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为0.3~0.4 nm.纳米科学技术是纳米尺度内(0.1 nm~100 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科学研究表明:当物质被细分到纳米尺度,物质原有的属性一般会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科学工作者正是通过对分子或原子的操纵,进行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新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新北师大版

尊敬的用户:感谢您下载使用本文件。

本文件是2020年底制作,经过制作、修改、完善等步骤,将大量优秀教师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再继续深挖、编辑。

使之成套系,使之更适用于课堂教学与日常练习。

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期待能够使您在使用中,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任何问题,请搜索微信订阅号:fifteen1617,联系客服,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您哦!使用本资源,您将得到非常完美的体验,感谢您的下载使用!~《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过程:知识与技能: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5、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

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教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启发学生:我们人类观测到宇宙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

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宇宙和微观世界。

2、课前热身让学生说一说宇宙是如何构成的,如何探索广袤的宇宙。

3、解读探究(1)整体感知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

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九年级物理全册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

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知识与技能】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5、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夸克模型PPT课件1、情境导入教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2页-197页内容,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微观世界。

2、解读探究(1)整体感知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

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

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启发学生:我们人类观测到宇宙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

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

引入题: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宇宙和微观世界。

2、前热身
让学生说一说宇宙是如何构成的,如何探索广袤的宇宙。

3、解读探究
整体感知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

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

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
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深入的。

人类对纳米科学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研究,说明了微观物质世界又影响了宏观物质世界的研究和开展。

四边互动
互动1
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有多大?
明确:通过挂图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展示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十万年的时间,显示了银河系之广,宇宙之大;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置于银河系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于太阳系中,进一步说明了宇宙巨大无边。

互动2
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明确
教师可通过地球是由什么组成推广到一切天体逐步启发学生,最后得出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

在地球上,有空气、高山、大海、树木、花草、鱼虫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

其他一切天体也是由一定的物质组成的,所以广阔无垠的宇宙是由组成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物质组成的。

互动3
广阔无限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明确
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能摸得着、看得到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

例如:把玻璃杯打碎了,碎片还是玻璃。

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直至微小颗粒不再是玻璃。

再比如对糖粒进行分割,开始时分割得到的颗粒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

我们把能保持玻璃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玻璃的“分子”,把能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

教师总结:由上述事例可知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极其微小的粒子。

一般分子的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用肉眼看不到,借助于电子显示微镜才能观察到它。

互动4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

在这三种状态中,分子的排列规律一样吗?
明确
教师可通过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三种状态中分子的排列规律。

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
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而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物质的状态变化时,体积要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教师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物质状态变化导致体积变化的实例。

互动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明确:教师可继续举分割糖的例子,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将糖连续分割下去,当把糖粒分割到能保持有甜味的最小微粒叫糖分子,如果再继续分割下去,就没有甜味了,这时得到的就是糖原子了。

教师总结:由上述事例说明了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有的分子是由一种原子组成,有的分子是由多种原子组成。

互动6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可不可以再分呢?
明确: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

原子非常小,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中也包含了约101个微小的原子。

经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也
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互动7
纳米科学技术是人类在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那么纳米技术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明确: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纳米科学技术”的内容,不要求学生一定理解其中的术语,但要让学生知道“纳米”是一个长度的单位,纳米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符号是n。

1n=10-9。

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为03~04n。

纳米科学技术是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科学研究表明:当物质被细分到纳米尺度,物质原有的属性一般会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

科学工作者正是通过对分子或原子的操纵,进行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