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团结 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大团结》深入教案(全解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深入教案(全解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深入教案(全解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认识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和弘扬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国家民族政策的理解,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概述:介绍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及民族分布特点。

2. 各民族文化特点:介绍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

3.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析民族团结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意义。

4. 国家民族政策:解读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5. 青少年如何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提出具体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族团结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国家民族政策、青少年如何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2. 教学难点:各民族文化特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国家民族政策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民族分布特点、国家民族政策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青少年如何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学生思考。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民族大团结。

2. 讲解民族分布特点:分析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多样性。

3. 介绍各民族文化特点:分别介绍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增进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

4. 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讲解民族团结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5. 解读国家民族政策:详细介绍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让学生了解国家对民族团结的支持。

6. 探讨青少年如何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组织学生讨论,提出具体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族团结活动。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中华民族大团结》精致教案(详述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精致教案(详述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精致教案(详述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及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态度。

2. 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导言教学目标1. 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解。

2. 角色扮演:模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讲解导言:介绍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民族团结的理解,讨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5. 总结导言:强调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团结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态度。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了解。

2. 角色扮演:模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讲解各民族风俗习惯: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了解,讨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5. 总结新课:强调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团结中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民族团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案例,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完整版)1

《中国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完整版)1

《中国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完整版)1中国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案背景这个教案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意义而设计的。

通过本课,学生将了解民族大团结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内涵;2. 掌握中国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实践意义;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团结意识;4. 发展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了解民族大团结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现实情况,让学生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必要性和意义。

4. 总结与提问: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开展互动问答环节,巩固学生的理解。

第二课时:探索历史背景1. 回顾:通过复上节课研究的内容,提醒学生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2. 研究资料分析: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民族大团结在中国历史上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索民族大团结在历史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4. 分享与反思: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分享和反思。

第三课时: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团结意识1. 情感引导:通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产生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2. 认识多元文化:通过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的态度。

3. 体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合作能力。

4. 总结与反思:对活动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意识。

第四课时:发展合作与沟通能力1. 合作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游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能力。

2.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关于民族团结的情景模拟演练,锻炼他们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3. 讨论与分享: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角色扮演中的感受和体会。

《民族大团结》 教学设计

《民族大团结》 教学设计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学生能够认识到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明白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团结互助。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民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各民族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培养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观念,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特点和贡献。

理解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的理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民族大团结的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深对民族大团结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各民族欢聚一堂的视频,提问学生:“视频中展现了哪些民族?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民族大团结。

2、讲授新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展示我国民族分布图,介绍我国 56 个民族的名称和分布特点。

强调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各民族的特点和贡献分组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

讲述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贡献,如蒙古族的畜牧业、藏族的藏医药、傣族的泼水节等。

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讲解民族平等的含义,即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举例说明我国为促进民族团结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如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等。

《中华民族大团结》详实教案(完善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详实教案(完善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详实教案(完善版)中华民族大团结详实教案(完善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重要意义。

2. 掌握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及形成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民族宽容度。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内涵。

2.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及形成过程。

3.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4.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话题的兴趣。

2. 讲授法:以讲解的方式介绍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历史背景、重要意义等内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华民族大团结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观摩法:观看相关纪录片或演讲视频,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讲解:以PPT或黑板为工具,讲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历史背景、重要意义等内容。

3. 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中华民族大团结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

4. 观摩:观看相关纪录片或演讲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实际情况。

5. 总结: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历史背景、重要意义等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6. 拓展:鼓励学生进行相关阅读和研究,拓宽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检查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完成相关作业或小结,评估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参与拓展活动,展示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成果。

六、教学资源1.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PPT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3. 相关纪录片或演讲视频。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着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重要意义。

中小学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教案

中小学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教案

中小学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教案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华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

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喜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下面是我辛苦为伴侣们带来的5篇中学校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教案,盼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肯定的启迪作用。

民族团结班会篇一一、班会主题:民族大团结二、班会对象:全体同学三、班会目的:1、通过本次寓教于乐、生动好玩的班会,让同学了解和学习各民族的绚烂文化。

2、让同学体会到只有民族团结,携手并进,才能有各民族的共同繁华,民族团结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和振兴进展。

四、班会流程:1、播放《爱我中华》视频(点击右下角的播放按钮),引入主题:民族团结2、请同学乐观举手发言,说说自己知道的民族,并出示56个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有超链接介绍,返回的时候点击图片边上的背景即可)3、藏族的图片上有超链接,点击将播放同学在大港五中其次届民族运动会上的藏族舞蹈表演。

4、回到56各民族幻灯片,让大家记忆各少数民族,为后面的汉字听写大会做预备(记忆过后点击幻灯片右下角播放按钮连续)5、介绍民族文字6、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点击第一、二、三轮消失米字格)全班以竖排的四个小组为单位,实行擂台制竞赛方法,每组先出一位同学听写,若正确,连续站下去,若错误,请本组另一位同学起立进行下面的竞赛,以此类推,竞赛结束时,每组上来竞赛的人最少即为成功。

同学上来听写完毕后点击米字格回到原幻灯片(第一轮的点第一个米字格,其次轮的点其次个…),出示正确答案。

7、请同学猜人民币上的民族8、介绍少数民族节日9、介绍少数民族乐器10、介绍少数民族领导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11、介绍民族英雄12、我的承诺(承诺民族公平,敬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13、结束。

中学校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名称: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含义。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民族大团结–民族大团结的定义–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2.民族大团结的内涵–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3.民族大团结的实践案例分析–民族大团结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4.民族大团结的影响和意义–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民族大团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什么是民族大团结,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多种例子和图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内涵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重要性。

4.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大团结事件,并让学生就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进行讨论。

5.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6.总结–对本课学习的要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民族大团结。

教学评估•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和贡献。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概念和案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影响和意义的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情况,以小组形式汇报并展示。

教学资源•图片或视频素材相关民族大团结的场景。

•案例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当代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无。

中华民族大团结 教案

中华民族大团结 教案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多元文化特点。

- 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表现。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解民族团结的价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图片展示、视瓶播放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责任感。

- 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多元文化特点。

-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表现。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解民族团结的价值。

-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的构成、多元文化特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等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民族团结的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瓶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5.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团结的实际情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展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视瓶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哪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元素?你们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有什么了解?3.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华民族大团结。

中华民族大团结 教案

中华民族大团结 教案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认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意义。

3. 掌握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2. 难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大团结。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和各民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的概
念和特征。

2. 新课呈现
(1)讲解中华民族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多元一体的特点等。

(2)阐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意义,如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经
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等。

(3)分析当前影响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因素,如地域差异、文化冲突、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4)探讨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方法,包括加强交流、尊重差异、共同发展等。

3.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和实际意义。

4. 课后作业
布置一份关于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宣传海报,要求学生在海报中体
现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团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学生掌握了一些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些认识和方法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责任感。

民族团结的教学设计3篇

民族团结的教学设计3篇

民族团结的教学设计3篇第一篇:民族团结的教学设计一、班会准备1、发动学生,在课下收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资料,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

2、以班为单位准备一个少数民族的服装、故事。

3,发动学生,自行学习排练少数民族舞蹈。

二、班会时间:5月13日三、班会目的:1.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

2.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3、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感到气愤。

4.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友好相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5.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能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四、班会过程导入部分:主持人甲: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

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情同手足。

正是因为有了各族人们融合和团结,才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繁荣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主持人乙:是啊,今天,就让我们在民汉合校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携手并进,走进我们今夭的主题班会《民族团结一家亲》。

主题部分:(一)民族团结源远流长主持人甲:自古至今,我们的各族人们都在用感人至深、源远流长的动人故事,谱写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历史篇章。

主持人乙: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

那么,这56个少数民族都有哪些?1、游戏:在一个题板上写出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然后几位学生代表轮流说出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不能重复。

谁说出的和题板上的相同或重复前面学生所说过的名称,便出列表演节目,为大家讲一则民族团结的故事。

2,听故事:藏族学生代表讲《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主持人甲:西藏是我们祖国母亲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祖国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藏人民是一家,尤其在我们沙湾四中这样一个2800多学生的大家庭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无不体现了民族兄弟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大班民族团结教案20篇

大班民族团结教案20篇

大班民族团结教案20篇大班民族团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互动、小组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民族团结2.中国的多民族文化3.民族团结的重要性4.如何促进民族团结三、教学过程课程一:什么是民族团结一、集体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统一团结”的拼图游戏,通过合作完成拼图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讲解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民族团结,介绍民族团结的概念和意义。

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四、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课程二:中国的多民族文化一、影片播放:播放介绍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影片,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文化习俗。

二、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挑选一个少数民族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他们的习俗、民族服饰、音乐舞蹈等。

三、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和分享,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论。

课程三: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一、讲述与讨论:引导学生反思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讲解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讨论民族团结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和总结,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论。

课程四:如何促进民族团结一、故事讲述:讲述一个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民族团结。

二、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三、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和总结,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论。

四、教学反思一、总结与展望:对本套教案进行总结,展望下一阶段的教学。

二、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教学改进。

《中华民族大团结》精致教案(详述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精致教案(详述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精致教案(详述版)中华民族大团结精致教案(详述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重要性;2. 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对中国社会的意义;3. 掌握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4. 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5.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中华民族大团结?-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指中华民族内部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和谐合作。

2.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 从古代封建王朝的统一到现代中国的民族团结进程。

4.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 从各个民族的融合到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演进。

5.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现状和挑战- 分析当前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团结。

6. 培养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的方法- 通过教育和宣传,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7. 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活动- 设计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现状。

3. 观摩法: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实际情况。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讨论成果。

2. 个人报告评估: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个人报告,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资源1. 课本:提供相关章节的教材内容。

2. 视频和图片:准备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用于讲解和观摩。

3. 案例:收集相关案例,用于案例分析。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纪念馆或展览,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和现状。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精品教案(含板书设计和反思)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精品教案(含板书设计和反思)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图片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大团结》高质量教案(详尽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高质量教案(详尽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高质量教案(详尽版)中华民族大团结高质量教案(详尽版)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教育活动,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教学内容1. 国家的多元文化宣传- 介绍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包括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等。

- 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美丽。

- 强调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包容。

2. 爱国主义教育- 讲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包括伟大的革命斗争、抗日战争等重要事件。

- 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培养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3. 民族团结教育- 强调中华民族的团结是国家繁荣和稳定的基石。

-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引导他们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

- 通过团队合作、交流互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法治教育- 介绍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 强调法律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法律和司法机构。

- 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生动展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2. 互动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法治的重要性。

4.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企业、政府机构等,增加他们对国家发展的实际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定: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分,包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3. 项目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展示,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视、音响等设备,用于多媒体展示。

2. 图书、影音资料:收集相关的图书、影音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观看。

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教案6篇

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教案6篇

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方案、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演讲稿、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教案6篇一个成功的教案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好的教案一定要能在实际的课堂上实施,所以结合实际很重要,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华民族大团结》精致教案(详述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精致教案(详述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精致教案(详述版)中华民族大团结精致教案(详述版)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教育与培训,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通过简单的策略和无法律纠纷的方法,我们将探索一些有效的方式来增进民族团结。

目标- 增强民族认同感- 促进民族和谐与团结- 加强跨民族交流与合作教案内容1. 历史教育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重点介绍各个民族在历史上的贡献和成就,以及彼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了解历史,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共同点。

2. 文化交流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可以组织民族服饰展示、民族音乐舞蹈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3. 跨民族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跨民族合作项目。

可以组织学生跨民族团队,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例如社区服务活动、环境保护项目等。

通过合作,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贡献和特点。

4. 民族节日庆祝组织民族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和庆祝各个民族的重要节日。

可以组织传统乐器演奏、民族美食分享、传统游戏比赛等活动,增进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5. 跨民族交流讲座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跨民族交流讲座。

通过讲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俗等,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知和理解。

6. 建立民族团结宣传平台建立一个民族团结宣传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宣传册等方式,向社会传递民族团结的理念和重要性。

可以分享民族团结的故事、活动经验等,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民族团结的建设中来。

结论通过以上教案内容的实施,我们将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通过历史教育、文化交流、跨民族合作项目、民族节日庆祝、跨民族交流讲座以及建立民族团结宣传平台等方式,我们将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和谐与团结,加强跨民族交流与合作。

这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中华民族大团结》深度教案(全程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深度教案(全程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深度教案(全程版)中华民族大团结深度教案(全程版)介绍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培养团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团结的力量,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内涵。

2. 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4.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第一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内涵1.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内涵。

2. 分析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民族团结、宗教团结、地区团结等。

第二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意义1. 探讨中华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的意义,如国家繁荣、安定和发展的基础。

2. 分析中华民族大团结对社会的意义,如社会和谐、稳定和进步的保障。

第三课: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民族凝聚力1. 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团结的力量。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合作。

第四课: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

2. 鼓励学生参与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内涵。

2. 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社区服务活动,提升他们的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体验法:通过体验团结的力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4. 研究法: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团结概念和重要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的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情况。

4.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提升情况。

教学资源1. 课件:包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内涵、相关图片和案例等。

2. 视频:用于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意义。

民族团结教案20篇(一)

民族团结教案20篇(一)

民族团结教案20篇(一)民族团结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民族团结的实践活动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民族团结–概念解释: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状态–民族团结的含义和重要性2.民族团结的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发展3.民族团结的实践活动–多民族共庆的节日活动–民族联谊交流活动–举办民族文化展览和演出–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建设4.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同学–设置学校相关课程和社团活动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短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学习民族团结的概念和意义–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自由讨论,总结出民族团结的概念和意义。

3.民族团结的实践活动–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践活动进行介绍,一起讨论活动的目的和效果。

4.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指导学生设计班级活动,鼓励他们发挥创意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学生对概念和意义的理解是否准确–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班级活动设计2.学习成果展示–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民族团结的心得体会,展示对民族团结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团队合作提高其团结意识,但在教学中还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需注重学生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树立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推动形成真正团结的班级和社会环境。

六、扩展学习1.阅读推荐 -《民族团结与文化多样性》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筑中国梦》2.视频观看–观看相关民族团结的纪录片或微电影–观看跨民族合作的实际案例报道3.社区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与各个民族的居民交流和合作,加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和体验。

《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1

《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1

《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2 注:与本课精品课件2配套课题第12课民族大团结单元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

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

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学生通过服饰和头饰猜测是哪个少数民族通过图片和提问的形式导入本课讲授新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大杂居小聚居1、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1.2.3.4.5题学生自主完成利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以及适时链接图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化2、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法律依据(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民族自治区五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00多个自治县5、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共同繁荣发展学生自主完成解重难点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历史思辨的能力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设计思路说明:根据课程标准的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探究学习,先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再进行详细探讨,后设计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2.教学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第四套人民币票样提出问题:你认识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分别指的是什么?教师补充: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的货币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起,发行第四套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在设计思想、风格和印制工艺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主景图案集中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8年5月1日起停止第四套人民币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2角纸币和1角硬币在市场上流通。

【来源:2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探究新课、整体感知导学提纲1.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2.说一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何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4.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哪里?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何意义?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民族政策?为什么?7.为了实现共同繁荣,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三)师生互动、成果展示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说明: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1.图片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师生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如何确立下来的?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请同学们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图片:西藏农奴欢庆得解放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民族政策?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政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教师:为了实现共同繁荣,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人民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③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④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教师: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覆盖了5个民族自治区、27个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展示西部大开发区域图:7.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

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请大家谈谈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什么影响?小组互相讨论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课堂总结1、欣赏歌曲《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顺乎应民心,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拓展延伸:欣赏家乡的变化的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动手自作一张“我们的民族”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巩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建立后,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民族团结,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主要原因是()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B. “大跃进”运动C. “一五计划”的实行D. 对外开放的实行2.1949年以来,为促进西藏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下列举措直接推动了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①和平解放西藏②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建立经济特区④修建青藏铁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3.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在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要组织好庆祝活动。

国家在这一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A. 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平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要实现的是()A. 祖国统一B.共同富裕C. 民族团结D. 民族平等5.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对这一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较早作出明确规定的是()A.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C.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材料二:1990年9月,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他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多个民族构成的。

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材料三: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

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6分)(3)2018年是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53周年,结合实际,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利条件。

(6分)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A2、B3、C4、D5、A二、材料解析题。

(1)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治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2)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有利条件:①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②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③“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④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