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应用领域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文献学第四章校勘
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字形致误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 行、楷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 大量俗字、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 号,造成各种字形致误的类型。
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 千万自之,何哉?” 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 (gà ‛ 。《广 i) 雅》:‚匃,与也。‛《汉纪》‚出三千万钱与 之‛,可为旁证。因隶书‚匃‛作‚匄‛,字形 与‚自‛相似,因此讹为‚自‛ 。
理校要留意语言 • 《庄子· 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 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 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
注意体例 •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九月,晋惠 公卒,怀公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 无赦。”
注意史实 • 《文心雕龙· 时序》:“及明帝叠耀,崇 爱儒术”
• 古人云:“风虽无正色,然亦有 声。”[8] • [8]转引自《试论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 荣小措撰.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5月
(5)标点错误。 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 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 怎样发现文献的错误:有碍理解时注意 查证、通过不同版本的对照、熟悉古代 文献的一般特征等等。
(二)校勘学的功用
1、校勘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或接近 原稿的文献。 2、校勘是鉴定现存文献是否符合或接近 原稿的方法。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 行诸舞咏 。 • ①“序曰”,《吟窗》、《格致》、《诗 法》、《词府》同,其它诸本均无。 • ②“性情”, 《吟窗》、《格致》、《诗 法》、《词府》诸本作“情性”。〇“舞 咏”,《龙威》本作“歌咏”。案,作“舞 咏”是,“歌咏”或联想而误。
第4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知识讲解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 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 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 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 校勘遂成一专门。”(《清代学术概论》)
• 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 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 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 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说:“欲读书必先 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自序》也说:“以元本及 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 条。”
“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 正哉!”(《思适斋集》卷15《书文苑英华辨证后》)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 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 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 “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 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 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不是一 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喜欢妄改 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
历史文献学之文献校勘历史文献学教学课件
要点二
地方志的校勘
宋元明清时期,地方志大量涌现,同时也需要进行校勘工 作。
近现代的文献校勘发展
西方传教士的校勘工作
近现代,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对 古代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校勘和翻译。
VS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献校勘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文献 整理和校勘工作,包括《二十四史》和《 清史稿》等。
04 文献校勘的实践与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谢您的观看
注意版本的选择、重视校勘记、正确处理校勘成果、注意校勘的局限性。
03 文献校勘的历史与演变
先秦时期的文献校勘
甲骨文、金文的校勘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整理和比较,纠正错别字和异体字, 恢复原始文字。
《诗经》的校勘
《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经典文献,经过多次整理和校勘, 形成了多个版本。
汉唐时期的文献校勘
针对《中华民国史》中的一些史实错误和数据不准确问题,通过查阅档案、报刊等资料, 进行校勘和修正,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毛泽东选集》校勘
对《毛泽东选集》中的一些文字错误和遗漏内容进行校勘和补正,确保了文献的准确性 和完整性。
校勘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01
提供准确资料
通过校勘可以纠正文献中的错误 和遗漏,为学术研究提供更为准 确和完整的资料。
校勘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校勘标准,促进校勘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校勘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校勘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校勘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水平。
学科交叉与融合
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校勘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最新[精品]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ppt课件
(8)医案、医话。《名医类案》(明)、《续名医 类案》、《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 按》、《柳选四家医案》(清)。
(9)本草。《神农本草经》(魏)、《本草纲目》 (明)。
[精品]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
课堂讨论:李东垣提出的 “阴火”是什么。 内涵: 外延: 有哪些临床表现: 如何治疗: 用药特点: 与当代疾病的关系?
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节?
对中医古典文献及其有关中医药理论把握不准是目 前中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古典文献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4.瑕瑜互见,良莠相杂 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往往掺杂有封建迷信和违反 科学的糟粕,但是,不要轻率则
(1)学术性。搜集具有科学价值、在科研生产中 能起作用的文献。有一个收集者学术水平,对文献学术 水平的判断问题。
(2)针对性。收集文献要有的放矢。对于研究中 医药文献的具体专题要进行深入了解。要针对中医药学 的特点和专题研究的具体需要,确定收集的范围和重点。 问题是如何实现针对性。
4)专题资料汇编。按专题辑录资料,按现代的 观点方法编排资料,称为资料汇编。如《中国历代医 论选》、《中国医药汇海》、《常见病证中医文献专 辑》(《哮喘专辑》、《肿胀专辑》、《黄疸专辑》、 《中风专辑》、《疟疾专辑》、《惊悸怔忡专辑》、 《虚损专辑》、《痹痿专辑》、《胃脘痛专辑》、 《癫狂痫专辑》、《失眠嗜卧专辑》)、《历代中药 炮制资料辑要》等。
(2)中医图书馆藏情况检索
主要有《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上海中医学院中 医图书馆藏目录》、《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馆藏中医 线装书目》。
这类工具书最实用。因为这些书籍中所收载的书籍, 该图书馆必有藏书,可以直接查阅。
(3)中医古文献其它检索途径
(9)本草。《神农本草经》(魏)、《本草纲目》 (明)。
[精品]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
课堂讨论:李东垣提出的 “阴火”是什么。 内涵: 外延: 有哪些临床表现: 如何治疗: 用药特点: 与当代疾病的关系?
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节?
对中医古典文献及其有关中医药理论把握不准是目 前中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古典文献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4.瑕瑜互见,良莠相杂 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往往掺杂有封建迷信和违反 科学的糟粕,但是,不要轻率则
(1)学术性。搜集具有科学价值、在科研生产中 能起作用的文献。有一个收集者学术水平,对文献学术 水平的判断问题。
(2)针对性。收集文献要有的放矢。对于研究中 医药文献的具体专题要进行深入了解。要针对中医药学 的特点和专题研究的具体需要,确定收集的范围和重点。 问题是如何实现针对性。
4)专题资料汇编。按专题辑录资料,按现代的 观点方法编排资料,称为资料汇编。如《中国历代医 论选》、《中国医药汇海》、《常见病证中医文献专 辑》(《哮喘专辑》、《肿胀专辑》、《黄疸专辑》、 《中风专辑》、《疟疾专辑》、《惊悸怔忡专辑》、 《虚损专辑》、《痹痿专辑》、《胃脘痛专辑》、 《癫狂痫专辑》、《失眠嗜卧专辑》)、《历代中药 炮制资料辑要》等。
(2)中医图书馆藏情况检索
主要有《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上海中医学院中 医图书馆藏目录》、《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馆藏中医 线装书目》。
这类工具书最实用。因为这些书籍中所收载的书籍, 该图书馆必有藏书,可以直接查阅。
(3)中医古文献其它检索途径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海边老狗PPT教学课件
字倒之例,如《淮南子·人间训》:“家富良马。”王念孙云: “良马本作马良,与家富相对为文。”
句倒之例,如《老子》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 后。”周祖谟指出:“汉代帛书《老子》乙本作:‘随之而不见 பைடு நூலகம்后,迎之而不见其首。’”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1,“讹”及造成文献讹误的原因。 2,“脱”及脱文的类型。 3,“衍”及衍文的类型。 4,“倒”及倒文的类型。 5,文献多重错误概况。 文献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类型即为多重错误。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原因及错
误类型,掌握校勘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校勘成果的不同处理形 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主要类型。 (2)古典文献校勘的主要方法与处理形式。 2,教学难点: 如何灵活掌握中国古典文献校勘的不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与练习为辅。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 倒等情况。 两重错误者,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开元天宝遗事·斗花》:“长安王士安,春时 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王士安”实为“士女”之误。是为既衍且讹。 三重错误者,如《淮南子·说林》:“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 庐。”王念孙曰:“‘羹藿’本作‘藿羹’,‘藿羹’与‘步行’相对为文。诸书多 言‘藿羹’,无言‘羹藿’者,此写者误倒也。‘为车者步行’本作‘车者步行’, 古者百工各以其事为名,故《考工记》曰:‘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此言车 者,犹《考工记》言车人也。后人误以车为车马之车,故又加‘为’字耳。‘陶者’ 本作‘陶人’,与‘匠人’相对为文,今本‘人’作‘者’,因上二句而误。‘庐’ 与‘卢’同。道藏本、刘本并作卢,庄改‘卢’为‘庐’,未达假借之义。《太平御 览·器物部三》引此正作‘屠者藿羹,车者步行,陶人用缺盆,匠人处狭庐’。”是为 既讹且衍又倒例。
句倒之例,如《老子》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 后。”周祖谟指出:“汉代帛书《老子》乙本作:‘随之而不见 பைடு நூலகம்后,迎之而不见其首。’”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1,“讹”及造成文献讹误的原因。 2,“脱”及脱文的类型。 3,“衍”及衍文的类型。 4,“倒”及倒文的类型。 5,文献多重错误概况。 文献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类型即为多重错误。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原因及错
误类型,掌握校勘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校勘成果的不同处理形 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主要类型。 (2)古典文献校勘的主要方法与处理形式。 2,教学难点: 如何灵活掌握中国古典文献校勘的不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与练习为辅。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 倒等情况。 两重错误者,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开元天宝遗事·斗花》:“长安王士安,春时 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王士安”实为“士女”之误。是为既衍且讹。 三重错误者,如《淮南子·说林》:“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 庐。”王念孙曰:“‘羹藿’本作‘藿羹’,‘藿羹’与‘步行’相对为文。诸书多 言‘藿羹’,无言‘羹藿’者,此写者误倒也。‘为车者步行’本作‘车者步行’, 古者百工各以其事为名,故《考工记》曰:‘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此言车 者,犹《考工记》言车人也。后人误以车为车马之车,故又加‘为’字耳。‘陶者’ 本作‘陶人’,与‘匠人’相对为文,今本‘人’作‘者’,因上二句而误。‘庐’ 与‘卢’同。道藏本、刘本并作卢,庄改‘卢’为‘庐’,未达假借之义。《太平御 览·器物部三》引此正作‘屠者藿羹,车者步行,陶人用缺盆,匠人处狭庐’。”是为 既讹且衍又倒例。
古典文献的校勘(下)ppt课件
2018/11/20
7
古书中的错讹多种多样,首先表现为字形的 讹误。典籍中存在的形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形似而误。
(二)字形离合。
(三)妄改古书。
2018/11/20
8
有些形讹因其错误明显,较为容易辨别,但 更多的时候还要从各个方面入手综合辨析,才能最 终确定形讹的存在及其原因。
(一)把握古文字字形及其形体演变。 (二)注意字词意义。 (三)熟悉字词用法。
2018/11/20
11
(四)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部都相近。《左 传· 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 谁曰不然?”其中“阙”通“掘”是因为“阙”为 溪母月部字,“掘”为群母物部字。 可见,借字和本字多为同音字,至少是声音 十分相近的字。无论同音通假还是近音通假,阅 读时都必须打破文字字形的束缚,做到“因声求 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析诗文用韵。
(五)细审上下文语意。 (六)寻找相关资料作为旁证。
2018/11/20
9
辨别形讹的同时会遇到许多古书中的借字, 其中最常见的是通假现象。一个通假字甚至在 不同的典籍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本字。古书中出 现的形讹是多种多样的,古音通假却有着明确 的原则。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 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见下列几种情况:
2018/11/20
5
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工作刚刚起步,研究主要集中在 古籍文本的数字化及其全文检索技术,至于自动校 勘、自动查错、自动标点、自动注释、自动翻译等 项研究,目前涉足者甚少。笔者在自动校勘方面做 了初步的尝试: 开发了古籍自动校勘的实验系统;讨 论并构建了各种校勘辅助工具。测试结果表明,基 于匹配窗口技术的自动校勘算法是可行的。今后的 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改进自动校勘的算法,进一步提 高校勘结果的质量;扩大实验规模,检验算法的调 适性和准确性;完善校勘辅助工具,增强古籍自动 校勘系统的实用性。
文献校勘学ppt
校勘与校读
校读是一个专门术语,校指校勘,读指句读,意思与 “点校”接近,还包括弄清思想内容、读通全书,实为 校勘文字与标点断句、疏通文义结合起来。“校读”涉 及文字讹误的发现、分析、判断、但整体上强调文义, 最终目标在于弄懂全书。 “古书之真有二:一版本之真,一著作者之真。略言之, 前者谓之校,后者谓之读”校读古书不仅包含校勘的内 容,还应包含名物之学、章句之学和训诂之学。
倒
又叫乙、窜、乱。文字颠倒 “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新 唐书 · 虞世南传》)中“余十年”为“十余年” 之误(《旧唐书》)
错乱
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清惠栋《松崖笔记》卷二《仁》:“《春秋元命苞》曰: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其为人以其人,立字二为仁。 仁人,言不专于己,念施与也。” 《太平御览 · 人事部》:“《春秋元命苞》曰:‘仁者情 志,好生爱人。故其为人以人,其立字二为仁。’注: ‘二人,言不专于己,念施与也。’” 其中( 1 )讹:“其为仁”误作“其为人”。“二人” 误作“仁人”( 2 )脱:“二人为仁”脱“人”( 3 ) 倒:“人其”误作“其人”( 4 )注文误入正文
抄脱的类型
重文抄脱
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字、词、词组、句子重复出现,脱漏其中之一。 例:《文子 · 道德》篇:“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 与化推移”,唐写本作“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其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王叔岷云:“叠‘其所以为法’五 字是也。‘其所以为法者’,紧承‘而法其所以为法’而言,今 本误不叠,当补。”
一时只见乌进孝进来,只在院内磕头请安。贾珍命人拉他起来,笑 说 一时只见乌进孝进来,只在院内磕头请安。贾珍命人拉他起来,笑 说: :“你还硬朗?”乌进孝笑回:“托爷的福,还能走得动。” 贾珍道:“你 “你还硬朗?”乌进孝笑道:“不瞒爷说,小的们走惯了,不来也 闷的慌。儿子也大了,该叫他走走也罢了。”乌进孝笑道:“不瞒 爷说,小的们走他们可不是都愿意来见见天子脚下世面?他们到底 年轻,怕路上有闪惯了,不来也闷的慌。他们可不是都愿意来见见 天子脚下世面!他们到底失,再过几年,就可以放心了。”(程甲 本影印本第 1392-1393 页) 年轻,怕路上有失,再过几年,就可放心了。”(庚辰本第五十三 回 影印本第 1233 页)
5.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
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有“数读皆可通”例。 兹录二例如下: 《论语·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 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 曰不 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释
注释。这是整理古籍注释就不需要再做新注释,还 有的分量太大而不可能作注释。注释当然要 有学问,做出高水平的注释比自己写书更不 容易。
古籍标点通例
(1)引号(「」『』 、“ ”‘ ’):「」 相当于“ ”,『』相当于‘ ’。
(2)括号(( )、〔 〕、【 】):括号除 标明注释性语言外,也用于校改文字,圆括号 表删除内容,方括号(一般用〔 〕)表改正 或增补内容。现在也有不用括号,直接在正文 中改正或删补,然后将改正之处及依据写入校 勘记。
文献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类 型即为多重错误。
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且倒、既脱且衍、 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 脱又倒、既脱且衍又倒等情况。 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开元天宝遗事· 斗 花》:“长安王士安,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 多者为胜。”“王士安”实为“士女”之误。 是为既衍且讹。
如《文选注引书引得》
类书可直接按大类查找。 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条理》称:校书宜广 储副本
2.选择底本
校勘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即校勘的底本。 一定要选择比较可靠的版本如:稿本、钞本、 拓本、印本、注本、选本、校本作底本。 其他可资的校勘材料:古类书引文、古书注、 其他古书引文。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归纳历代校勘记的十条方法
定本附校勘记
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异同,判断是非,然后将 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 此一方法长处是既有定本之简明,又不至于使 人不知定本文字之所出;既便于阅读,又相当 程度地保留了各本面目。但因其仍是定本文字, 对于读者不免先入为主,且又不能保证其所定 为准确无误。
第4章_古典文献的校勘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 参考文献:
• 1.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年版 • 2.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3.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校勘编》, 齐鲁书社1998年版
•
一、校勘的含义和功用
• (一)“校勘”释义 • “校”,《说文解字》:“校( ),木囚也。 从木,交声。”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 • 如《周易· 噬嗑》:“何校灭耳,凶。” • 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 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因此,“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的 意思。
• (1)字形致误 •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 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 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 字形致误的类型。 • 如,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 万自之,何哉?” • 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广雅》:“匃, 与也。”《汉纪》“出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 因隶书“匃”作“匄”,字形与“自”相似,因 此讹为“自” 。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 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 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 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 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 校勘遂成一专门学。‛(《清代学术概论》) • 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 专门术语。朱一新说:“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 精。”(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3)
• 参考文献:
• 1.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年版 • 2.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3.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校勘编》, 齐鲁书社1998年版
•
一、校勘的含义和功用
• (一)“校勘”释义 • “校”,《说文解字》:“校( ),木囚也。 从木,交声。”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 • 如《周易· 噬嗑》:“何校灭耳,凶。” • 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 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因此,“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的 意思。
• (1)字形致误 •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 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 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 字形致误的类型。 • 如,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 万自之,何哉?” • 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广雅》:“匃, 与也。”《汉纪》“出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 因隶书“匃”作“匄”,字形与“自”相似,因 此讹为“自” 。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 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 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 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 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 校勘遂成一专门学。‛(《清代学术概论》) • 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 专门术语。朱一新说:“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 精。”(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3)
第四章校勘学课件
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
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 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 今存焉。
❖ 父母无相:爹妈命相不好 ❖ 父母无相留。
❖ 3、有助于疏通文字词义 去疑 显真 欣赏 身轻一鸟过,枪击万人呼。——杜诗
❖ 孔安国卒于公元前104年,而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1年, 孔安国怎么会在巫蛊之祸时献书呢?
❖ 由于这段材料的矛盾,使得历代学者对 《古文尚书》的真伪产生了怀疑。
❖ 巫蛊为一种巫术。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 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
❖ 征和二年(公元前91),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 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奸,贺父子下狱死, 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 武帝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 遂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 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久之,巫蛊 事多不信。田千秋等上书讼太子冤,武帝乃夷江充三 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 “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
❖ 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除对 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 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 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 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 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原因
❖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盖是书( 《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 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 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 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 文者五十七。”
《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 十二篇,以《那》为首。”
古典文献学基本知识 ppt课件
第二、发展:从复杂到简单,从 多类到“四分法”:
西晋荀勖《中经新簿》分为四部: 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 家、数术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东晋李充《晋元帝书目》, 对调乙、丙的位置,四部格局确定。
《隋书·经籍志》: 经:易、书、诗、乐、春秋、孝经、 论语、纬书、小学。 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 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 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儒、道、法、名、墨、纵 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 五行、医方 集:楚辞、别集、总集
• 第三、衍:多余的文字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虽多虚词 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 风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 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亦亏 乎?”
•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命太监夏忠到 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 住不可禁约封锢”。其中“只管”二字为 衍文,有本改为“仍”,更是错上加错。
线装:
护叶由 一张裹背改 为前后两张, 不包书背, 有四到六个 装订点。
3、版本的类型
第一、写本:又叫抄本。 包括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影 抄本、抄本。
手稿本
第二、刻本:可据时代、地 域、出资者、刊刻先后、墨色、开版 大小、字体大小等来划分
第三、套印本:用两种或 两种以上颜色、经过多版次印刷 而成的版本。
• 《孔雀东南飞》“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四句为衍文,因 为有“共事二三年”句。实际上这几句原 是唐代诗人顾况《弃妇诗》(一作《弃妇 词》)中的四句,后被窜入古诗《孔雀东 南飞》中。
• 第四、倒:文字颠倒 • 《淮南子》中“家富良马”则为马良。
第2-4章_古典文献的目录、版本和校勘
2经过认真的校勘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4具有历史文物价值?4辽金元刻本?元代刻书可与宋代媲美宋元本并称?刻书内容农书较多?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5
• 韦宵爱:古典文献学的目录 • 韦馨:古典文献学的版本 • 覃小红:古典文献学的校勘
• 3. 折叠体式 • 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 4. 册页体式
• (1)蝴蝶装
• 简称蝶装。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 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 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 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 (2)包背装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 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 理论概括和总结。
• 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
先秦(萌芽)→西汉(正式兴起)→魏晋南 北朝时期(继续发展)→唐、宋两代(蓬勃发达) →元代(发展缓慢)→明、清两朝(繁盛时期)
第二节 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 书名:包括书的名称、篇卷数,作者姓名、 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
• 4、辽、金、元刻本 • 元代刻书可与宋代媲美,宋元本并称 • 刻书内容——农书较多 • 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
• 5.明刻本
• 明代有经厂刻书、国子监刻书、藩府刻书、家刻、 坊刻。
• 刻书单位——藩刻本、家刻本较精,经厂本、书 帕本、坊本名声不佳。
• 刻书时间——前期:嘉靖以前多善本,质量较高。 后期: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以后,私意删改书 籍的现象比较严重。
• 叶梦得也说: 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 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 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 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 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 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石 林燕语》卷8)
• 韦宵爱:古典文献学的目录 • 韦馨:古典文献学的版本 • 覃小红:古典文献学的校勘
• 3. 折叠体式 • 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 4. 册页体式
• (1)蝴蝶装
• 简称蝶装。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 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 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 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 (2)包背装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 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 理论概括和总结。
• 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
先秦(萌芽)→西汉(正式兴起)→魏晋南 北朝时期(继续发展)→唐、宋两代(蓬勃发达) →元代(发展缓慢)→明、清两朝(繁盛时期)
第二节 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 书名:包括书的名称、篇卷数,作者姓名、 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
• 4、辽、金、元刻本 • 元代刻书可与宋代媲美,宋元本并称 • 刻书内容——农书较多 • 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
• 5.明刻本
• 明代有经厂刻书、国子监刻书、藩府刻书、家刻、 坊刻。
• 刻书单位——藩刻本、家刻本较精,经厂本、书 帕本、坊本名声不佳。
• 刻书时间——前期:嘉靖以前多善本,质量较高。 后期: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以后,私意删改书 籍的现象比较严重。
• 叶梦得也说: 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 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 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 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 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 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石 林燕语》卷8)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4课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二)
中国历史文献学
第四课 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二)
题教思
学考
实题
践和 校
肆
勘
学
叁
版
本
学
目
贰
录
学
壹
校勘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中一门古老的学问。
从先秦时代萌生,到清代最终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古代的校勘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与成果,为现代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校勘的源流 • 校勘的对象 • 校勘的基本方法
一义,必凭证据”,证据是立论的基础,千方百计搜 集证据,用证据说话。
证据三种类型:
• 书证,是指各种书籍文献 • 物证,是指实物或遗迹 • 理证,是指运用常识和推理证明
在运用证据方面,考证学既重本证,又重旁证, 具有严格的书证规范,强调使用原始文献,并明确指 出文献来源,以确保用证的准确性。
壹 考证学
考证的目的在于求得史料的真实。
中国的考证学源远流长。 •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考订史书 • 东汉时经学家马融证《泰誓》是伪书 • 魏晋之际,史事纷繁,史家与考证的发展
考证之学至宋而兴盛。
•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考证范围广泛 • 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考异》30卷,为我国第一部
叁 校勘学
三 校勘的方法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将“清儒校勘学”方法从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一是“拿两本对照,或根据前人所征引,记其异同,择善而 从”。
二是“根据本书或他书的旁证反证校正文句之原始的讹误”。
三是“发见出著书人的原定体例,根据他来刊正全部通有的 讹误”。
叁 校勘学
二 校勘的对象
讹:指误写原书文字,即错字。
第四课 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二)
题教思
学考
实题
践和 校
肆
勘
学
叁
版
本
学
目
贰
录
学
壹
校勘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中一门古老的学问。
从先秦时代萌生,到清代最终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古代的校勘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与成果,为现代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校勘的源流 • 校勘的对象 • 校勘的基本方法
一义,必凭证据”,证据是立论的基础,千方百计搜 集证据,用证据说话。
证据三种类型:
• 书证,是指各种书籍文献 • 物证,是指实物或遗迹 • 理证,是指运用常识和推理证明
在运用证据方面,考证学既重本证,又重旁证, 具有严格的书证规范,强调使用原始文献,并明确指 出文献来源,以确保用证的准确性。
壹 考证学
考证的目的在于求得史料的真实。
中国的考证学源远流长。 •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考订史书 • 东汉时经学家马融证《泰誓》是伪书 • 魏晋之际,史事纷繁,史家与考证的发展
考证之学至宋而兴盛。
•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考证范围广泛 • 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考异》30卷,为我国第一部
叁 校勘学
三 校勘的方法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将“清儒校勘学”方法从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一是“拿两本对照,或根据前人所征引,记其异同,择善而 从”。
二是“根据本书或他书的旁证反证校正文句之原始的讹误”。
三是“发见出著书人的原定体例,根据他来刊正全部通有的 讹误”。
叁 校勘学
二 校勘的对象
讹:指误写原书文字,即错字。
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校勘学释例》
《释例》全面总结了校勘
一种古籍的理论、方法、原则
和通例,初步建立了校勘学体
系。 该书1931年由北京大学国
学研究所印行,1959年中华书
局重印。
陈垣(1880.—1971),历史学家﹑ 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对校法 本校法
以同书之祖本1或别本相校 以同书前后相校 以他书校本书 定其是非
(四)理校法
推理的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
(三)衍,多余的字。 亦称衍文,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 文字。
《墨子·备城门》:“令吏民皆智知之”,当 作“令吏民皆智之。”《墨子》书中,“知”字多
写作“智”。有人便在“智”字旁,记一“知”字,
而传抄翻刻者误将“知”字移入正文,造成衍文。
(四)倒:文字颠倒。
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 或“倒乙”。倒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
清代校勘学达于鼎盛,名家辈出。卢文弨即为清 著名校勘学家。又号抱经,浙江杭州人。乾隆十七年 (1752)进士,一生多从事文献整理校勘工作,最精于 校勘学,所校书自经传子史,下逮说部诗文,无不丹 黄1。所校勘、注释诸子经书,汇刻为《抱经堂汇刻 书》、《群书拾补》,皆称善本。
1丹黄: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遇误字,涂以
这些差别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所以 古人就提出古籍善本的概念。
宋刻《金石录》善本
/IlaswebInfo_DB5.html
二、校勘
内容提要
一、校勘的定义、范围、萌芽与形成
(一)“校勘”定义(二)校勘的范围 (三)校勘学的萌芽与形成(时间)
(一)讹,文字错误。
《战国策· 赵策四》:“左师触詟zhé愿见太后” 《史记· 赵世家》作“触龙言”。 清王念孙认为《战国策》乃将“龙言”误合为一字。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面材料文字异同。《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 颂十二篇,以《那》为首。” 徐铉《说文》新附:“勘,校也。”勘亦作刊。《广雅》刊 训定。《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2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一词大约产生于六朝时期,从早期使用情况看, 虽大体限于文字记载,但最初并不专指比较、审定书籍 的异文,而往往指审核记载、评定其是否与事实或制度 相符。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1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南北朝玄风不衰,北朝学承汉魏,均不乏可观的学术成 果。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及陈隋间陆德明的《经典 释文》,代表这一时期校勘的发展与变化。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2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唐代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出于大一统封建帝国思想的需 要,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典籍文献的整理, 并通过科举考试推行统一的儒家经义。颜师古《五经定 本》 《汉书注》、《匡谬正俗》 、司马贞《史记索 引》、张守节《史记正义》。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第三节 校勘的资料 第四节 校勘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一、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它由两个意义相 近的单音节词组成。
校的本义是犯人代的木枷。许慎《说文》:“校,木囚也。” 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得对的意思。后又引申其义指校正
杜佑《通典》:“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 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唐《封氏闻见记·定谥》:“太长博士掌谥,执事三品 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 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奏闻。”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3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唐宋时期,“校勘”开始用于估计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 审定,并日渐普遍,如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 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篇,然多错乱重复。又有民间 应募献书者献三十余篇,其间数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 生之书流散不全矣。方俟校勘而予得罪录陵。”但在这 个时期“校勘”还并没有成为专用术语,在其他意义上 仍有使用。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3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宋代注重文化,大力开展文献典籍的整理。两宋时期独 立、完整的校勘著作,有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 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误》、洪兴祖《楚辞补 注·考异》、方崧卿《韩集举正》、朱熹《韩文考异》 等等校勘已经成为一项完全独立的工作。
在校勘理论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南宋彭叔夏《文苑英 华辩证》,岳浚《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书 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等。
第四章 魏晋时期,玄谈风行,一扫汉儒烦琐之风,而以清虚为 尚。在这种学术风气的影响下,魏晋人的古籍注释中很 少保存校勘成果。但从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 左传集解》当中,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学者汲取了汉儒 校勘经验,自觉运用小学、历法及古书义例等知识进行 校勘考证。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4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元明时期,由于理学的发展,学术流于空疏,加之刻书 业兴盛的同时,书商粗制滥造的行为十分普遍,使轻视 古书文本、妄改古书成为风气,校勘和校勘学成就不高, 发展停滞,仅有少数学者的著作中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 校勘成果和观念。吴师道《战国策校注》、梅鷟《尚书 考异》。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5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从字面上讲,校,为相互核对;勘,系改正错误。
校勘是指以精密的方法,用不同版本或其他资料,通过 比较和推理,发现并校正古书中由于抄写或翻刻等原因 而产生的字句篇章等的错误,是文献和古籍整理的重要 方法,同时也是查阅古籍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校勘学则是以古籍校勘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其内容 是校勘的性质、特点、范畴、一般规律和方法。校勘学 作为一种学科理论,是在校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 来的,其目的和任务则在于为古籍校勘提供指导。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4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清代,校勘一词使用仍然相当含混,如《四库全书》纂 修、缮写过程中的一些诏旨,所谓“校勘”既包含订正 古书传写过程中的文字讹误、篇章错乱,也包含对违碍 文字的审查删改、误写庙讳的纠正,以及新写本的校对。
乾嘉以来,校勘最为古文献学一个单独门类的倾向越来 越明显。大约在近代,“校勘”完成了它的术语化过程, 成为这项特定的古籍整理工作以及相关学科的专有名称。
两汉古文经学家多精通语言文字,不见长于著述,在校 勘方面也有所作为。如郑玄等经学大师。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9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汉末魏初的高诱是这个时期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在 《淮南子注》、《吕氏春秋训解》等著作中,也保留了 一定数量的校勘成果。如《淮南子·精神训》:“且人 有戒形,而无损于心。”注云:“戒,备也。人形体具 备。‘戒’或作‘革’,改也。言人形骸有改更而作化 也。”
而真正涉及校勘,并且确实代表先秦时期校勘情况的是 《吕氏春秋·察今》所记载的“子夏之晋,过卫,有读 卫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 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 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8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汉成帝时,刘向父子支持完成的对宫廷藏书的整理中, 搜集众本,比较异同,整理错简,判断正误,这些校勘 所必须的程序和内容,都已经具备并确定下来,具有开 创校勘规程的意义。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6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二、校勘学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对典籍文献的校勘,《国语·鲁语
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 由于历史上一直有孔子删定六经之说,加之孔子在中国
文化史上的特殊定位,被后世学者奉为“校雠鼻祖”。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7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2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一词大约产生于六朝时期,从早期使用情况看, 虽大体限于文字记载,但最初并不专指比较、审定书籍 的异文,而往往指审核记载、评定其是否与事实或制度 相符。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1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南北朝玄风不衰,北朝学承汉魏,均不乏可观的学术成 果。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及陈隋间陆德明的《经典 释文》,代表这一时期校勘的发展与变化。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2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唐代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出于大一统封建帝国思想的需 要,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典籍文献的整理, 并通过科举考试推行统一的儒家经义。颜师古《五经定 本》 《汉书注》、《匡谬正俗》 、司马贞《史记索 引》、张守节《史记正义》。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第三节 校勘的资料 第四节 校勘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一、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它由两个意义相 近的单音节词组成。
校的本义是犯人代的木枷。许慎《说文》:“校,木囚也。” 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得对的意思。后又引申其义指校正
杜佑《通典》:“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 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唐《封氏闻见记·定谥》:“太长博士掌谥,执事三品 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 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奏闻。”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3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唐宋时期,“校勘”开始用于估计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 审定,并日渐普遍,如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 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篇,然多错乱重复。又有民间 应募献书者献三十余篇,其间数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 生之书流散不全矣。方俟校勘而予得罪录陵。”但在这 个时期“校勘”还并没有成为专用术语,在其他意义上 仍有使用。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3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宋代注重文化,大力开展文献典籍的整理。两宋时期独 立、完整的校勘著作,有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 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误》、洪兴祖《楚辞补 注·考异》、方崧卿《韩集举正》、朱熹《韩文考异》 等等校勘已经成为一项完全独立的工作。
在校勘理论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南宋彭叔夏《文苑英 华辩证》,岳浚《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书 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等。
第四章 魏晋时期,玄谈风行,一扫汉儒烦琐之风,而以清虚为 尚。在这种学术风气的影响下,魏晋人的古籍注释中很 少保存校勘成果。但从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 左传集解》当中,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学者汲取了汉儒 校勘经验,自觉运用小学、历法及古书义例等知识进行 校勘考证。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4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元明时期,由于理学的发展,学术流于空疏,加之刻书 业兴盛的同时,书商粗制滥造的行为十分普遍,使轻视 古书文本、妄改古书成为风气,校勘和校勘学成就不高, 发展停滞,仅有少数学者的著作中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 校勘成果和观念。吴师道《战国策校注》、梅鷟《尚书 考异》。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5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从字面上讲,校,为相互核对;勘,系改正错误。
校勘是指以精密的方法,用不同版本或其他资料,通过 比较和推理,发现并校正古书中由于抄写或翻刻等原因 而产生的字句篇章等的错误,是文献和古籍整理的重要 方法,同时也是查阅古籍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校勘学则是以古籍校勘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其内容 是校勘的性质、特点、范畴、一般规律和方法。校勘学 作为一种学科理论,是在校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 来的,其目的和任务则在于为古籍校勘提供指导。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4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清代,校勘一词使用仍然相当含混,如《四库全书》纂 修、缮写过程中的一些诏旨,所谓“校勘”既包含订正 古书传写过程中的文字讹误、篇章错乱,也包含对违碍 文字的审查删改、误写庙讳的纠正,以及新写本的校对。
乾嘉以来,校勘最为古文献学一个单独门类的倾向越来 越明显。大约在近代,“校勘”完成了它的术语化过程, 成为这项特定的古籍整理工作以及相关学科的专有名称。
两汉古文经学家多精通语言文字,不见长于著述,在校 勘方面也有所作为。如郑玄等经学大师。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9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汉末魏初的高诱是这个时期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在 《淮南子注》、《吕氏春秋训解》等著作中,也保留了 一定数量的校勘成果。如《淮南子·精神训》:“且人 有戒形,而无损于心。”注云:“戒,备也。人形体具 备。‘戒’或作‘革’,改也。言人形骸有改更而作化 也。”
而真正涉及校勘,并且确实代表先秦时期校勘情况的是 《吕氏春秋·察今》所记载的“子夏之晋,过卫,有读 卫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 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 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8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汉成帝时,刘向父子支持完成的对宫廷藏书的整理中, 搜集众本,比较异同,整理错简,判断正误,这些校勘 所必须的程序和内容,都已经具备并确定下来,具有开 创校勘规程的意义。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6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二、校勘学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对典籍文献的校勘,《国语·鲁语
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 由于历史上一直有孔子删定六经之说,加之孔子在中国
文化史上的特殊定位,被后世学者奉为“校雠鼻祖”。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7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