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的载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龟甲,其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 王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 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 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 于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 骨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 形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 骨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 印度文字,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
(2)《殷墟书契》
罗振玉(号雪堂,1866-1940)辑。罗氏从1906年开始搜 集甲骨,计得二万片,为早期收藏最多者。他先后出版了 《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等 专著,共收录甲骨3437片,将罗氏所藏精品大都包括在内。 (3)《殷墟书契考释》
罗振玉撰。民国三年十二月由王国维手写石印行世。民国 十六年二月又出版《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加王国维序。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说:“甲骨文出土后,其收 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居第一,而考释之功亦深赖 罗氏。1915年有《殷墟书契考》一卷,则使甲骨文字之学 蔚然成一巨观。谈甲骨者固不能不权舆于此,即谈中国古 学者亦不能不权舆于此。”
(1)《考古图》十卷 宋吕大临撰,成书于元祐七年(1092)。收录当时官私 藏器234件,皆依器形分类编排,摹绘图形、铭文,记其 尺寸、重量、收藏者等。 (2)《宣和博古图》三十卷 宋徽宗命王黼编撰。收宋宫中宣和殿所藏商代至唐代铜 器839件,依器形分类编排,每器摹绘图形、铭文,附释 文,及其尺寸、重量、收藏者,对器名、铭文有简略考证 说明。该书集中了宋代藏青铜器的精华,绘图精致,规模 宏大,保存了大量北宋末年存世的铜器器形、铭文等资料, 所定器名如鼎、尊、罍、爵等多沿用下来,考证虽不无疏 漏,但也多有可取,故该书一向被认为是青铜器研究的重 要著述。
铭文32行499字,乃现 存最长的铭文
毛公鼎
龙 纹 扁 足 鼎
司 母 戊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 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 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 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青铜器皿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 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 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 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我国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使用青铜器,到公 元5世纪止,主要集中在商周秦汉时期,以周代 最多。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开始有铭文,但大 都较短。西周时期有铭文者多且铭文长,著名 的《毛公鼎》腹内总计有499字,是现存铭文最 长的一件青铜器。东周时期有铭文者减少,铭 文变短,战国晚期铭文多物勒工名,字数更少, 这时冶铁技术已产生并逐渐普及,青铜时代最 终被铁器时代所取代。
就日常查找金文字形来说,高明《古文字类编》和徐 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亦较为方便。
青铜器铭文内容广泛,涉及邦国地理、贵族世系、外 交盟誓、战争征伐、经济财货、刑法狱讼、职官爵禄、 宗教祭祀、度量乐律、月相历法及许多重大史实,有 的可印证、补充传世文献的记录,有的则为传世文献 所未记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自商代盘庚至秦代 统一中国,这段历史是汉字从奠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 代,金文文献作为这个时期语言文字的最重要的载体, 对研究汉语言文字及文献的起源和发展演变也是最可 靠、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1989年姚孝遂、肖丁主编。该书以149个部首统摄4615个 单字,以4615个单字统摄20余万条甲骨刻辞,集九十年出 土甲骨材料之大成,是目前检索甲骨文辞例的较完备的工 具书。
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1)《甲骨文编》 孙海波著,出编本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65年 中华书局出版改定本,内容大大增益。 (2)《古文字类编》 高明编,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以甲骨、商周金 文、战国文字、秦篆列为上下四栏,相互对照,收单字 3056个,合文304条,徽号文字598个。每种字形注明出 处,对研究文字形体演变颇为方便。《古文字类编》是 我们研究文字形体演变的基本工具书之一。 (3)《甲骨文字典》 徐中舒主编,1988年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 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金石收藏家王懿荣 偶然发现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的甲骨上 竟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 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 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第 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 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 甲骨文研究的开始。
① 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为吉金。
主要有鼎(煮肉用)、鬲(煮饭用)、簋(盛 饭)、尊(酒器)、勺(取酒器)、豆(盛下酒 肴,肉酱之类)、缶(盛水或酒)等。礼器主要 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奠告之 用,另外还用作媵器(陪嫁之物)。
② 乐器,有钟(祭祀、宴飨用)、钲(军乐器)、
鼓(军用或祭祀)、铙等。
(二)载体形式 我国在纸发明之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文献载 体: 1、甲骨
甲,指的是龟甲的腹板。骨,指的是牛肩胛骨或 胫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 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 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 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
但凡殷人要祭祀祖先、征伐、狩猎等,必事先占卜,以 定吉凶。占卜时,先在龟甲或卜骨上凿穴,凿而不透,接 着放在火上烤,看上面的裂纹以定吉凶。“卜”字就是裂 纹之状。然后在裂纹附近刻上卜辞,包括时间、事件、占 卜人、占卜结果。事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叫验词。
文字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领 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称为 “罗王之学”。其后的文字学家董作宾、郭沫若在甲 骨文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界把这四位 学者统称为“甲骨学四堂”。
罗振玉
王国维
董作宾
郭沫若
1899年至1999,甲骨文资料结集的专书有139种之 多,这里主要介绍几种: (1)《铁云藏龟》 中国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 清刘鹗(1857-1909)辑。他在金石学 方面著有《铁云藏封泥》、《铁云藏 陶》、《铁云藏货》等。《铁云藏龟》 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刘鹗 是从自己收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选取拓 本1058片,除去重出与伪刻的7片,实 有1051片。
郭沫若撰,此书创立了标准器比较法,为科学地利用 青铜器考史创造了先决条件,是金文研究史上的重大突 破。
(6)《殷周金文集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历时10年才完成主体 部分铭文集录,1994年由中华书局出齐,共18册。另有释文、 索引、图像部分尚未出版。铭文部分共收殷周金文11983件。 该书是迄今最好的金文汇集,无愧“集成”之名。 至于金文字典,以容庚《金文编》最有影响。该书是受 清代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的影响而撰写的,初版于1925年, 1938年补订重版,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校补本,容庚晚 年在马国权、张振林的协助下继续增订,容庚卒后由张振林 完成,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最后定本收可识之字2420字, 附录收不能确认之字1352字。 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则主要依据《金文编》,仿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汇集 诸家考释而成,也是一部较为实用的金文字典。
③ 兵器,有戈、矛、戟、剑、钺(大斧)、镞
(箭头)等。
④ 农器,有犁、锄、镰、䦆、铲等。
⑤ 度量衡,度,即尺;量,量容积的容器,主要
是秦统一天下后所制;衡,是一种天平,一头放 权,一头称物,后演变为秤。权就是秤砣,上有 铭文,主要有秦权、王莽权等。
⑥ 钱币,布,形似铲,著名的有战国布币;刀,
因形似刀而得名,以齐刀币最著名,另有燕、赵 刀币;圆币,先是圆钱圆孔,后改为圆钱方孔。
(3)《西清四鉴》
奉乾隆敕所编。包括《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 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 古》十六卷,为庞大的青铜器图录,共收藏铜器4000余 件。 (4)《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 罗振玉编,此书由其子罗福颐助编,系青铜器铭文集 大成之作。 (5)《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4)《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及《考释》
王国维(号观堂,1877-1927)辑著。1916年,英国商人 哈同在上海购得刘鹗旧藏甲骨千片。次年,王国维得见其拓 片800纸,从中选出655片,辑为《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 收入《艺术丛编》第三集。此书又有单行本,与王国维《戬 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合订二册。
⑦ 伏玺,符用于发兵,分为两半,如虎符、鹰符;
玺则是古人用以封检取信的印章。
⑧ 日用器,常见的有铜镜、铜灯,出土的商周时期
的铜镜无铭文;今存者主要是汉代铜镜,多而精美, 背后嵌有铭文,其中不少铭文表达了男女之间真挚 的爱情。隋唐也有铜镜,但质量越来越差。 下面列举宋以后专门研究金文的重要文献,以备查检。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 董作宾(1895-1963)编。董作宾,字彦堂,河南南阳人。 甲骨学家,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研究。《甲编》收中央研究院史 语所第一至第九次殷墟考古发掘所得甲骨3942片,1936年商 务馆出版。《乙编》从殷墟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发掘出的甲 骨中选取9105片,依《甲编》体例编写。
(4)《甲骨文字诂林》 于省吾(1896-1984)主编,1996年出版,该书是 汇集考释甲骨文字资料的大型工具书,为研究文字学者 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甲骨文献的作用: ①为研究商代历史、周代历史提供了新的材料。 ②对文字的流变发展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③甲骨文献是中国图书文献的源头。
④为古代文明探源研究提供实物佐证。
孙诒让
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已超过1400余种。甲骨 的辨伪和缀合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一大批重要成果相 继发表。与此同时,继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 商代甲骨后,又陆续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发现了周代 甲骨文,尤其是1977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 骨17000片,其中共有单字600多个,不仅为我们研究周初 历史、地理和官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使人们改变了只 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
牛
车
女
弃
休
采
牢
盥
秉
好
监
即
伐
既
益
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安
子
大
2、金文文献
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是指镂 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书体属于大篆。 在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上面,常常铸上或刻上文 字,这就是常说的“金文”。一般情况下,金文 主要用来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但也包括少 量刻在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上面的文 字。其盛行的时代为商周秦汉,其中以西周为 最多。 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金文所刻的器 具以钟鼎居多。其中以鼎最为贵重,视为国家 神器,有“问鼎”、“鼎革” 等语言印记。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定义
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 质材料才能被记载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 做物质的载体。 纸张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曾先后利用甲骨、金 石、简牍、缣帛来刻写记事,作为文献的载体。这 些载体,起着保存、传播和发展文化的特殊作用。
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使用, 成为各类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 直至目前,我国仍以纸为文献的主要载体。新近 出现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是 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颇受青睐,已被广泛采用, 在某些领域,大有取代纸张的趋势。
(6)《甲骨文合集》及《补编》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笔名鼎堂,1892-1978)主编、 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10月至1982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 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 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 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 编》,彭邦坰、谢济、马继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 《合集》,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以上是几种重要的甲骨文资料汇编。另外,再介绍几种 检索甲骨文的工具书,辞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