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载体
文献定义的三要素
文献定义的三要素
文献是指通过书籍、期刊、报纸、论文等载体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一定知识、思想、观点或情感的信息。
文献的定义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载体、内容和形式。
首先,文献的载体是指信息传递的物质媒介,包括纸质书籍、期刊、报纸、手稿等传统载体,以及数字化媒介如电子书、网络资源等现代载体。
文献的载体不仅是信息的承载者,也是信息传递的基础。
其次,文献的内容是指信息所表达的思想、知识、观点或情感等。
文献的内容具有相对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既受到作者的影响,又受到时代、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最后,文献的形式是指信息在载体上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片、图表、音频等。
文献的形式不仅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也是文献的美学和艺术表现。
综上所述,文献的定义包括三个要素:载体、内容和形式。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文献的完整概念,同时也为文献的分类、鉴定、评估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 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金石收藏家王懿荣 偶然发现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的甲骨上 竟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 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 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第 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 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 甲骨文研究的开始。
孙诒让
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已超过1400余种。甲骨 的辨伪和缀合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一大批重要成果相 继发表。与此同时,继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 商代甲骨后,又陆续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发现了周代 甲骨文,尤其是1977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 骨17000片,其中共有单字600多个,不仅为我们研究周初 历史、地理和官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使人们改变了只 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
(6)《甲骨文合集》及《补编》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笔名鼎堂,1892-1978)主编、 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10月至1982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 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 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 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 编》,彭邦坰、谢济、马继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 《合集》,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以上是几种重要的甲骨文资料汇编。另外,再介绍几种 检索甲骨文的工具书,辞例方面:
龟甲,其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 王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 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 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 于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 骨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 形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 骨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 印度文字,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
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形成、流布、收藏与散佚一、文献的载体(一)甲骨金石竹木帛羊皮纸贝叶纸(二)纸质文献与装潢形制(书册制度)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册页制度是指书籍的一种装帧形式。
它出现于唐朝末年,因为雕版印刷使书纸变成一页一页的单页,然后再将每一页装订成册,人们把书籍的这种形式称为册页制度。
✧卷子(流行于六朝到唐五代时期)✧经折装(约出现于唐后期,多用于佛经装潢)✧蝴蝶装(约始于唐末,盛行于宋代,沿用至明清)其装订方法是将每页从中缝把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页用一张纸从前包到后面,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这样就形成了蝴蝶装的书。
其所以得名,是因为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展开双翅,因而称为“蝴蝶装”,或“蝶装”。
蝴蝶装用以包裹书册前后、形成封面和封底的纸,叫做“书衣”(今称“书皮”)。
书衣往往内用软纸,外加一层硬纸,有时还用绫锦为表,很像现在的精装书。
书衣封面左边有时贴上张狭长的签条,叫“书签”,上写书名、册次,有时加上卷次。
书册的上端称“书头”或“书首”,下端叫“书根”,右边粘连的一边叫“书背”或“书脊”,左边翻阅的一边叫“书口”。
由于蝴蝶装的书衣都很坚硬结实,所以书上架的方法与今天的书籍相似,是立放在书架上。
只不过今天的书籍插立时是书背向外,书头在上,书根向下压在板上,而蝴蝶装的书则是书背向上,书根向外,书口向下压在板上。
蝴蝶装书籍继承了折叠形制书籍翻阅方便的优点,装订在册后又不易断裂、散乱,所以很快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制。
但有一个缺点,即由于每页有字的一面对折在内,空白的背面在外,打开书,往往尽碰上空白的背面;而且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包背装。
✧包背装一般认为起源于元代,一直沿用到明代中叶。
包背装书页的背面同背面对折在内,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与后来的线装书各页相同),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页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包背装”(“裹背装”)。
文献的分类与特点
文献的分类与特点文献是人们创造或整理的有关知识的记录和传递载体。
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术研究和知识推广的基础。
文献按照不同的特征和用途,可以进行多种分类。
本文将围绕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展开讨论。
一、文献的分类1.1 按照载体类型分类文献可以按照载体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
目前主要的文献载体类型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
纸质文献是传统的文献载体形式,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等。
它具有可触摸、可保存、口碑传播等特点,但信息检索和传播效率相对较低。
电子文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页文献等。
它具有信息检索方便、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等特点,但也面临着信息真实性、可信度等问题。
1.2 按照内容性质分类文献可以按照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
主要的分类包括学术文献、专业文献、科普文献等。
学术文献是指涉及专门领域、研究成果以及学术交流的文献,如学术论文、学术期刊等。
它主要面向学术研究者和专业领域的读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靠的数据支持等特点。
专业文献是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如专业期刊、技术手册等。
它通常包含丰富的实证数据和实践应用,对行业从业人员和专业研究者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科普文献是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文献,如科普图书、科技报告等。
它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科学内容,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1.3 按照发表形式分类文献可以按照发表形式进行分类。
主要的分类包括图书文献、期刊文献、报纸文献等。
图书文献是以书籍形式出版的文献,通常有较长的篇幅和系统的内容结构。
它可以涵盖广泛的主题,具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阐述。
期刊文献是以期刊形式出版的文献,按照时间周期定期发行。
期刊通常以短篇论文和综述文章为主,及时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报纸文献是指报纸上刊载的各类报道和文章,以及报纸专栏和评论等。
它主要关注当天的热点事件和新闻报道,反映社会现象和舆论动态。
二、文献的特点2.1 系统性文献具有系统性,通常以一定的范围和内容为基础构建起来。
历史文献的载体名词解释
历史文献的载体名词解释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基础,它们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这些文献以各种载体呈现给我们,从古代的木简、竹简和金石铜器铭文,到现代的纸质书籍和电子文献。
本文将解释不同历史文献载体的含义,并简要探讨其重要性和发展。
一、木简和竹简木简和竹简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载体。
它们是由木材或竹子切割而成的长方形薄片,用于记录文字信息。
这些载体质地坚韧,保存时间较长,但由于容易燃烧和腐朽,因此数量有限。
木简和竹简被广泛用于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记录,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石铜器铭文金石铜器铭文是指刻有文字的金、石、铜等材料制成的文物。
它们是古代统治者、宫廷和寺庙用来纪念功绩、记录事实的载体。
由于材质坚硬、耐久性强,金石铜器铭文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这些铭文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帮助解读古代象形文字的演变和发展,为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字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纸质书籍纸质书籍是现代最常见的历史文献载体。
它们以印刷的形式出现,通过印刷技术将文字和图片固定在纸张上。
纸质书籍具有便携性和广泛传播的特点,使得历史文献的获取和研究更加容易。
从古代的官方编年史到现代的学术著作,纸质书籍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并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手写文献手写文献是指以手工书写的形式记录的文献。
在纸质书籍出现之前,手写文献是主要的文献表达形式。
它们包括古代的抄本、经卷和信件等。
手写文献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因此数量较少,但它们常常具有个人色彩和独特的历史价值,为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五、电子文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献成为了现代历史文献的新载体。
电子文献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和传播,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和网络资料等。
电子文献具有容量大、检索方便和易于传播的优点,为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然而,电子文献也面临着数字化媒介易丢失和技术更新迅速等问题,对于长期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仍然存在挑战。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西 汉 敦 煌 马 圈 弯 木 牍
❖ 木牍是指用来书写的木版或木片,一尺见方 的牍叫做“方”。《仪礼·聘礼》说:“百名 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文献载体:指负载历史文献 资料的物体,如甲骨、金石、 简牍、缣帛、纸张、光盘等。
一、甲骨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具体地说, 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 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人们可以见 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文字,人称甲骨文。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 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 文字,故又称“卜辞”。因其最初出土于殷 墟,故又称“殷墟卜辞”。
❖ 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4900多枚, 包括著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 书。
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 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 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开成石经”(或称“唐石经”)、“乾隆石经” (或称“清石经”)。
熹 平 石 经
正始三体石经
正 始 三 体 石 经
汉·袁安碑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到 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宋 代学者在青铜器及其金文拓本的搜集著录、金石 文字的考释记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 吕大临的《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的 《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光绪二十五
年(1899)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收集到 1000 多片。
第一章 文献载体
第一章文献的载体文献的载体,就是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是指附载文献内容的人工固态物质材料,它具有传递和贮存文献信息的功能。
绳子、石板、树皮、骨头、竹、木泥板、帛、青铜、竹简、羊皮、布匹等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云南傈僳族记事结绳借据:每一结代表向某人借苞谷一斗。
还债主一斗,则自己解开一结。
秘鲁印加人的结绳记事文献载体的类型按照记录方法可以将记录文献的载体大致分为如下几类:刻铸型载体----甲骨、金石;书写型载体----简牍、缣帛;书写兼印刷型载体----纸张;感应型载体----胶片与磁带、磁盘、光盘一、刻铸型载体(一)甲骨(二)金石(一)甲骨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是商朝记载占卜吉凶卜辞的甲骨。
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龟甲多用腹甲,少数也用背甲,兽骨多用牛胛骨,少数也用其它动物如鹿、猪等的骨,故合称甲骨。
是当时史官保管的重要文献。
法占卜方法1.发现甲骨最早的出土年代已难以查明,河南安阳县小屯村的农民在翻地时翻出来,当时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见到甲骨,认定上面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引起人们重视,所以一般将1899年当作甲骨文发现的时代。
因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的殷商故都废墟,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文献载体,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2.著录与研究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1902年,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清旧债,将其父生前所藏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
此外,刘鹗又收得民间甲骨300片,其子亲往河南收得一千多片,前后共得五千多片。
刘从中精选1058片,于1903年拓印为《铁云藏龟》,这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
1904年,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甲骨文字研究的开始。
此后罗振玉、王国维搜考研究,罗编印《殷书书契》(菁华、前、后、续编),王《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等。
3第三课时 文献的载体(二)纸及纸本文献装帧方式
——纸本
二、古籍用纸
在汉代,纸原本是缣帛的别名。 汉代虽然发明了纸,但当时的书写材料,竹、木仍 为大宗,其次是帛。纸写书,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 现中都没有充分的根据说明在汉代(特别是西汉)就 已普及。 《后汉书》卷78《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 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东汉元兴元年 (105),蔡伦改进造纸术成功,时称“蔡侯纸”。 其后纸写本开始出现。但直到东晋末永始二年 (404)桓玄下令废简用纸以后,纸才成为最主要 的文献载体材料。
《柳文指要》书影
章士钊题语云“荷君 贤妹指疵,一九七二 年六月廿八日,章士 钊病床题赠,时年九 十三”,荷君即潘伯 鹰夫人张荷君。此书 曾经毛主席特批出版, 这在“文革”期间并 不多见。章士钊 (1881-1973),字 行严,今长沙人,是 一位有影响的政治活 动家和著名学者。
线装书结构图
线装与包背装区别
总结
隋唐五代时的图书已有使用皮纸的,宋以后的图书 典籍中,皮纸是使用最多的纸类之一。皮纸的种类 很多,主要有棉纸、宣纸、桑皮纸等。 竹纸至晚出现于唐末,宋、元时建本图书大多数是 用竹纸刷印的。明末以至整个清代,竹纸更是图书 典籍的主要用纸。竹纸品类极多,有毛边纸、连史 纸、开化纸等。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以手写形式为主,兼用划 刻形式。印刷术发明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流行, 写本虽然还一直存在,但不占主流。近代以来,文 献的印刷逐渐采用铅印、石印、影印等形式,此外 还有拍照、刻录等手段。
(四)纸
书册制度是指古籍的外在形式,与书的文字 内容无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书写材料、 复制形式等因素。早期的书是抄写在竹木简 上的,只能用带子把竹木简编连起来成为简 册的形式,这时书写材料就决定了书籍的外 在形式为简册。在纸成为文字的主要载体, 由于抄写是基本的复制方式,所以在很长一 个时期内,书籍的外在形式为沿袭简册形式 而来的卷轴装。
文献载体
金石图片展示
金石的含义及分类
金,指青铜器,吉金,用作礼器的青 铜器。青铜为一种铜、锡合金。 青铜器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 种: 1、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 为吉金。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 为诸侯旅行祭告之用,再次为媵器(陪嫁 之物)。 2、乐器。除用于祭祀、宴飨、随葬 外,还用于征战。 3、兵器。例:“鸣金收兵”。 4、农器。 5、度量衡。 6、钱币。 7、符玺。其中符用于发兵,分为两 半。玺则是古人用以封检取信的印章。 8、日用器。常见的有铜镜、铜灯。 铜镜出土的以汉代为多,背后嵌有铭文。
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 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 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 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丏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 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 史的重要史料。
(一)铭文
青铜器铭文,字数多寡 不一。迄今发现有铭文 的青铜一万多件 ,其中 多属周代。铭文除了记 事之外,更多的则是纪 念祖先,表彰功德。铭 文不论长短,一般都具 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现存最早的金石专著----欧阳修《集古录》, 收录历代金石铭文 四百余篇并予考证。
宋-赵明斌《金石录》, 著录上古自五代金石拓 本二千件,成为当时金 石学的重要代表作。
2.石经
封建社会统治者大都尊奉儒学,便把整部儒
家经典刻在石版上,定作标准本,称为“石 经” 自东汉以来,魏,唐,后蜀,两宋和清各朝 均刻有石经。其中最重要的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 隹(唯)三年五月丁巳, • 王才(在)宗周, • 令史頌省蘇 (姻)友、里君、百生(姓), • 帥堣(偶)盩于成周, • 休又(有)成事, • 蘇賓章(璋)、马亖(四)匹、吉金, • 用乍䵼彝, • 頌其万年無彊(疆), • 日 (揚)天子 (景)令(命), • 子子孫孫永寶用。
司 母 戊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 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 “殷墟文字”、“殷契”,殷人迷 信鬼神,凡事都要占卜,占卜之后 把结果记录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 甲骨文又称“卜辞”。
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 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 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 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 骨。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 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 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 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 “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 母亲戊而铸造的。
三、石
在石头上刻字由来已久,在周代就已经 出现。《穆天子传》卷二﹙又名《周穆 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 一﹚:“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 铭迹于悬圃之上,以长沙子弹库楚墓, 1942 年被盗出,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保存完整的 1 件 ,墨书楚国文字,共 900余字,奇诡难懂 ,附有神怪图形 , 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数术性质的佚书, 与古代流行的历忌之书有关 。
六、纸张
《后汉书·蔡伦传》云: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 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 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 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 咸称‘蔡侯纸 ’ 。”本 世纪考古发现,证明蔡伦 发明造纸术之说不太准确。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竹简:在中国古代,竹简是一种常见的书写载体。
竹简由竹子削成薄片,然后用绳子穿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翻阅的书卷。
竹简因其轻便、易保存的特点,被广泛用于记录和传播古代文献。
2. 石刻:石刻是将文字或图像雕刻在石头上的一种方式。
古代的碑刻、石碑、山水石等都是古代文献的载体形式之一。
石刻因其耐久性强,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使得许多古代文献得以流传至今。
3. 纸质手抄本: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纸质手抄本成为古代文献的重要载体形式。
在各个文化领域中,人们通过手工复制古籍,将其记录在纸上,并且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图书馆和藏书楼。
4. 青铜器:青铜器是古代中国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人们经常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用于纪念、记录重要事件或祭祀。
这些青铜器作为历史文献的载体,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
5. 古卷:古代文献也以卷轴形式流传。
卷轴由纸张、丝绸等材料制成,文字沿着卷轴展开,可以逐段阅读。
古代文献如《论语》、《道德经》等就是以卷轴形式保存和传播的。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竹简、石刻、纸质手抄本、青铜器和古卷等。
每一种载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1。
第二讲 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2
本纪》中可以看到。
这些石刻文多数已经磨灭,有重摹本流传,现在
残存的秦始皇石刻文,唯有琅琊石刻。
16 42
峄山刻石:
16
43
石刻文献多在露天公开展示,故更具有供人阅 读的书籍性质。就此而言,汉代的“熹平石 经”,则是当之无愧的石头刻成的书。
从东汉末熹平四年(175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 蔡邕用古文、篆、隶三体书写,将《周易》、 《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 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 动性的阅读效果。《后汉书·蔡邕传》称: “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额, 填塞街陌。”
16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37
16
38
16
39
16
40
石鼓文例(宋拓):
16
41
因此,秦汉时期,统治者更愿意用石刻文而不是
铭文来记载国家大事,或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
颂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十年间,四方巡行,
每到一处,他都要把统一天下的功绩刻在石头上
以晓喻百姓,一共有峄山、泰山、琅琊、东观、
如果用作礼器,则被称为“吉金”。
16 21
上古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金文所铸刻的器具 以钟鼎居多,故后世又称金文为“钟鼎文”。西周是 钟鼎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周代贵族为了记录他们认为重要的事件,如歌功颂德,
财产分配,疆界纠纷,命令告示等,就选择一些既贵
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在上面铸刻铭文,因此,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
帝巡守登名山,所在刻石立表,此之类也。”
16 36
刻石作为我国古代文献载体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整理]古典文献载体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文献载体是记录文字符号的物质材料,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
从我国古典文献的发展历史来看,并按照载体的形式划分有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简帛文献、纸本文献和电子文献等。
这些文献的载体形式各具特色,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
现简述如下:一、甲骨文献甲骨文献产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5年。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这是已知的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偶然发现的。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是祭祀、占卜的产物,为鬼神服务,隶属于鬼神文化形态。
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商王所关心的所有重大问题。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后于河南安阳考古发掘。
甲骨文对于研究殷周时代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甲骨四堂罗振玉《殷墟书契》、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和郭沫若《卜辞通篆》,他们对于甲骨文献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周公突出了天命靡常,敬德保民,史鉴等观念,自西周以后,占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减弱,甲骨文献基本完成使命。
二、金石文献金石文献是在礼器、石头上刻的,从殷商后期到西周,以西周最为盛行,为了传给后代子孙,是记功的文献,为贵族服务。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宋代形成了“金石学”。
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一)金文文献金文文献产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
金,指青铜器,金文文献指商至战国时代以青铜器为载体的文献,所用文字旧称钟鼎文、彝文、吉金文字。
周代贵族为了记录如歌功颂德、财产分配等重大事件,内容直接记载了当时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并在结尾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话,比甲骨文有进步意义,体现了有意识地进行历史记载。
宋以后将金文作为学问来研究。
现已出土的著有金文的青铜器有一万两千多件,最大的是司母戊鼎,文字最多的是毛公鼎。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型形式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太和七年在长安开 刻,唐文宗开成二年刻成。用楷书刻成 除《孟子》外的《易》、《书》、 《诗》、《周礼》、《礼记》、《仪礼》 等十二经。又称“唐石经”、“太和石 经”。对后代影响很大,五代雕版印经 书,就以它为依据。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唐代初年,这些石鼓出土于天 兴(今陕西宝鸡),发现时文字已 残缺,宋代欧阳修所见485字,后 人见到的文字更少。清乾隆时别选 贞石摹勒,以便拓印,石鼓文遂有 新旧两种拓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石鼓文拓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摩崖 刻于崖壁,天然之石。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出土文物也证明,晋灭亡后, 不再有简牍文献,所见多为纸写资 料。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中国古代文献用纸张作载体, 其记录形式有两种:写本和印刷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1.写本文献 唐代写本流传很广,边疆地区
也广泛使用。1966-1969年间,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 现一批唐代写本古文献,如《论语 郑玄注》残卷等。
• 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 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最著名的两块无字碑: 一块:泰山登封台下无字的石碑。 据传为秦始皇所立,一说为汉武帝所立。 一块:陕西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 天合葬乾陵,陵区有武则天无字碑。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泰山登封台无字碑
一种是指纸的雏形,一种丝纤 维交织成的薄片,即“絮纸”又称 “方絮”。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文献学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 引言 • 文献的载体类型 • 文献载体的特点与优劣 • 文献载体的发展趋势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文献载体
文献的载体是文献的物理表现形式,包括纸质、电子、音频、视频 等。
文献载体的演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献的载体经历了从甲骨、竹简、纸质到电子等 形式的演变。
文献载体与文献学的关系
纸张仍然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文献载体,数字化载体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但传统载体的地位仍不可替代。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献载 体的未来将更加数字化和网络
化。
数字化载体具有存储量大、易 于检索、方便传输等优点,未
来将更加普及。
同时,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 识的提高,绿色、环保的文献 载体也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未来文献载体的发展将更加注 重用户体验和个性化需求,如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 为文献载体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
THANKS
感谢观看
电子文献的特点与优劣
总结词
便捷、环保、易检索
详细描述
电子文献存储在电子设备中,方便携带和检索,同时环保, 不占用实体空间。但电子文献的缺点是受限于电子设备,可 能存在设备故障、电力中断等问题,且长时间阅读可能对眼 睛造成一定负担。
数字文献的特点与优劣
总结词
容量大、可共享、易传播
VS
详细描述
数字文献以数字形式存储,容量巨大,可 以容纳海量信息。同时数字文献可以轻松 实现共享和传播,方便学术交流和知识普 及。然而,数字文献的缺点是依赖于网络 和数字技术,一旦出现技术故障或网络问 题,可能会影响其正常访问和使用。
识能力,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
05
古代文献的形式与载体
古代文献的形式与载体古代文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记录了悠久历史中的宝贵信息。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呈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献的形式与载体,探讨其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文章古代文献最常见的形式是文章。
古代的文章通常按照特定的格式写作,例如《诗经》的诗歌形式、《尚书》的典章制度等。
这些文章通过文字表达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意见和感情,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经典经典也是古代文献的重要形式之一。
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典,如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
这些经典通常是关于哲学、历史、文学或宗教的重要著作,被认为是特定文化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表格和刻碑古代文献也以表格和刻碑的形式存在。
表格通常用于记录统计数据或重要事件,如古埃及的人口普查表、古代中国的封建领地表等。
而刻碑则以雕刻的方式将文字记录在石碑上,常见于古代各个文明的历史遗迹中,如埃及的罗塞塔石碑和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的铭文。
四、纸质文献随着纸张的发明,纸质文献成为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
古代各文明都有自己的纸质文献传承,如中国的竹简、秦简和纸帛书、古埃及的纸草书、古罗马的羊皮卷等。
这些纸质文献保存了古代人们的书写产出,为后代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五、石刻与铭文石刻与铭文是古代文献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古代文明常将重要信息雕刻在石头上,如岩石上的古道标记、陵墓上的碑文等。
这些石刻和铭文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珍贵的历史信息。
六、口头传统在古代社会中,口头传统也是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
古代的吟唱诗人、民间故事传承者等都通过口头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后代。
然而,由于没有办法长期保留,这些口头传统的文献形式在漫长的历史中往往难以保存下来,只能通过后代的记忆和记录来了解。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以多种形式和载体存在,如文章、经典、表格和刻碑、纸质文献、石刻与铭文以及口头传统等。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础。文字传抄不但使文献得以久传后世,而且也大大减 少了口耳相传造成的“失真”。《吕氏春秋·察传》所 谓“数传耳白为黑,黑为白”,所谓“以讹传讹”,确 是口传文献的明显缺陷。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 隅、静安,号观堂、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 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 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 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 乡。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 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 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 《古史新证》等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4、缣帛的优劣与重要帛书文献。 缣帛,即丝织品。丝织品作为文献载体之优点如轻柔、
易于卷舒、便于剪裁等,但其价格昂贵,亦不便长久保 存,故缣帛文献出土相对较少。 1940s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一批著名帛书后流失国 外。1970s长沙马王堆西汉王陵再次出土重要帛书,有 《老子》等,价值极高。 纸张出现后,缣帛亦逐渐退出,但至唐代亦有缣帛书信。
6、当代电子文献的时代特色。 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存储量大。” 电子文献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使用和收藏方式。电子文
献逐渐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形 态,且以更大容量、更便捷的方式为我们提供服务。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1、由口头传抄到书面文献:文字诞生的重要意义。 未有文字之前,人类传播信息基本靠口耳相传,即所谓
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现代逯钦立编《先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
文献的载体 名词解释
文献的载体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文献的载体是指文献所存在的各种形式,包括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口头文献等。
不同的载体以其特殊的特点和使用方式,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提供了多种选择。
纸质文献作为最传统的载体形式,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等。
纸质文献具有实体存在的特点,可以直接通过触摸和阅读来获取信息。
此外,纸质文献还有较长的保存寿命,无需依赖电力和技术设备。
在图书馆、书店和个人藏书中,纸质文献仍然是最常见和受人尊重的载体形式。
它们通常提供统一的格式和可靠的信息来源,尤其适用于研究、学术交流和离线阅读。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文献作为一种新的载体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电子文献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互联网上的各种文献资源。
与纸质文献相比,电子文献具有无时空限制的特点。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到所需的信息。
电子文献还可以进行检索和全文搜索,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查找和利用方式。
此外,电子文献在存储和传播方面也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成本优势。
除了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口头文献也是重要的载体形式。
口头文献是通过口头传播来传递知识、信息和文化的形式。
它可以是口头传统、传说、民间故事、口述历史和口头演讲等。
尽管口头文献较为流动和易失,但它汇集了民间智慧和历史记忆,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承。
口头文献在一些民族和地区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文献载体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信息世界。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载体形式来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
对于研究人员和学术界来说,纸质文献仍然是最常用的载体形式,但电子文献的发展和普及,为人们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带来了许多便利。
对于普通读者和大众来说,电子文献和口头文献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捷方式。
无论是哪种载体形式,文献作为传承和记录人类知识的工具,都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文献载体的名词解释
文献载体的名词解释在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文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而文献载体则是指存储和传递文献的各种介质或形式,如书籍、期刊、报纸、电子文档等。
本文将就文献载体的概念、种类及其特点展开讨论,以深入了解文献载体在知识流转中的作用。
文献载体是指文献信息存在的媒介或形式。
传统上,书籍是最常见的文献载体之一。
作为一种具有长久保存能力的载体,书籍在知识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虽然如今电子书的普及使得书籍的纸质版面临挑战,但传统书籍仍然是学术研究和学习的主要依托。
其具有清晰的结构和便于阅读的特点,便于读者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
而期刊作为另一种重要的文献载体,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得到了广泛认可。
期刊以期目刊刊发文章,分为定期出版和不定期出版两种形式。
期刊能够及时传递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发展,为学术界构建了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
相较于书籍,期刊的文章通常更为简短,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期刊还具有多样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可以针对不同领域和学科的研究进行深入报道,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报纸作为一种及时性强的文献载体,在新闻和时事报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报纸以其灵活的版式和广泛的发行渠道,能够迅速传播各类新闻信息。
报纸还具有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适应性,使得普通读者能够方便地获取各类新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文档逐渐成为重要的文献载体之一。
电子文档通过电子设备进行传递和阅读,具有方便、高效的优点。
无论是学术论文、报告、课件还是各种资料,都可以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储和传输。
电子文档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献检索和获取的速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方式。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文献载体,还有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载体也成为了文献传播的重要形式。
音频和视频以其多样的形式和直观的展示方式,使得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
无论是学术讲座、学科培训还是纪录片,这些载体都能够为读者和观众提供全新的发现和理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