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之《奉陪郑驸马韦曲》(附:作者简介、注释、解析、赏析、兴亡盛衰诗句)

合集下载

奉陪郑驸马韦曲

奉陪郑驸马韦曲

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天宝末年,当
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 杜甫
时唐玄宗不问政事,每天和杨贵妃一起 安逸享乐。而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奸佞之 人又趁机当权,使大唐的朝政更加昏暗。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杜甫曾客居长安十年,仕途失意,贫困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交加。万不得已之时,诗人决定依附一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位驸马,希望能另辟蹊径、改变自己的
陪他喝酒,最后大醉而归。看来这位穷困潦倒的书生,为了功名也是够
拼的!韦曲是一处行乐胜地,离长安三十里地,那里建造了很多贵家园
亭和侯王别墅。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韦曲这里的花开得如此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让人心动至极。
无赖这个词在今天是贬义词,我们说一个人无赖,一般是指他撒泼、
蛮不讲理,但是古代在江淮之间,常常说小孩狡猾多诈为亡赖,表面憎
1、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王象巽《游曲江》)
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1、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 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者只要有机遇,表现了诗人 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 2、末句用典兼以借代,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相信自己总会 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的心境。 3、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二乔的命 运象征东吴的命运。表面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实则借他来讽喻当 时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作者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4.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CE[C项“夏日景色”错,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

E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惹人喜爱,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

]
4.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

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原文: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籐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

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注释《杜臆》:韦曲,在京城三十里,贵家园亭、侯王别墅,多在于此,乃行乐之胜地。

然此游必在天宝之季,禄山未乱之先,故花蕃盛如此,编者误置在乾元初耳。

【钱笺】《雍录》:吕图,韦曲在明德门外,韦后家在此,盖皇子陂之西也。

杜曲,在启夏门外,西向即少陵原,所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者。

《通志》:韦曲在樊川,唐韦安石之别业。

其一(首章,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

上四,惜花之情反言以志胜。

下四,寻幽之意托言以寄慨。

时盖献赋不遇,有感而发欤?【赵汸注】起用俗语,豪纵跌宕。

《杜臆》: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

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杀人,正见其爱杀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

说得抑扬顿挫,极生动之致。

)1《汉·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

」注:「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2沈约诗:「忧来命绿樽。

」扬雄《河东赋》:「尽日盛酒。

」3赵注谓白发禁春,老不流荡也。

然禁春须用樽酒,意中实不能禁矣。

朱注云:禁,是禁当之禁。

4《仇池记》:石角外向。

5占,据也。

齐顾则心诗:「萧萧丛竹映」。

6《南史》:刘巖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陆时雍日:起处数语,意经几折,花本可爱,而反若恼人者,以少年之意气犹存,而老去之筹怀莫展,不觉对酒伤情耳。

按此诗所云,若以二语括之,即「剑南春色浑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再以一语该之,即是「胜绝警身老」。

大旨只在「白发禁春」四字。

其二(次章,记韦曲诸胜,有超然世外之意。

上四写景,羨村居幽事。

下四叙情,慨城市尘缘。

公久住长安而未得一官,故曰:「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

」赵氏以为拾遗时所作,误矣。

(语文-诗歌鉴赏)

(语文-诗歌鉴赏)

】试讲讲义(语文,诗歌鉴赏)by 李格雷例1(2014北京)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下列诗句中寓有相同情感的两句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C.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按: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春《游曲江》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诗歌鉴赏题——理解:标题————————诗人————————注释————————关键意象,诗眼诗歌的分类:●咏史怀古诗: 分析历史,昔盛今衰,借古讽今,慕古思己● 咏物抒怀诗: 托物言志,借物抒怀●送别/贬谪诗:深情厚谊,赞美(别)离愁别绪,多伤感(别,贬)胸襟豁达,气度豪迈(别)郁闷、惆怅、失意(贬)望为国效力,但怀才不遇(贬)寄情山水,归隐(贬)旷达超脱的人生理想(贬)● 思乡怀故诗: 羁旅之苦,内心孤独,思乡之情思念亲人● 边塞征戍诗: 边塞风光——苍茫雄奇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思念故乡,厌倦战争,渴望安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爱情怨女诗: 宫怨、闺怨——女子思夫,伤春感年;男子也会写,言志,怀才不遇 ● 山水田园诗: 自然之美,热爱祖国山河淡泊名利,厌弃官场,归隐之情揭示生活的哲理诗人的个人语言风格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隽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婉约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分类(艺术赏析题,中心题,思想感情题)最后一题主观题,千种问题,一个对策——解释阐述———————手法运用——————手法的效果——————回归中心与情感●意象塑造出的特定的人物形象人象抒情主人公,诗人画面——意境——情感景象画面之美:绘形、绘声、绘色,结合(动静、高低、远近、喜乐,通感)物象:托物言志●表达手法(表达方式:五种)⏹描写(意象)⏹抒情●修辞手法比喻、通感、借代、拟人(物)——对偶、排比、反复、对比、(夸张)——设问——互文——顶针——引用——常见的最后一题母题,以及它们的“石头”1.理解句意:以文解文2.赏析炼字:动词、形容词;兼有量词,副词,叠词3.语言风格:特点概括,例证分析,回归中心常见的语言风格:清新明丽,平淡质朴,华美工丽,明快自然,委婉含蓄,豪迈奔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幽默讽刺4.比较择优:谁好,相同点,不同点,更好在哪(手法——效果——中心)练1(北京2008)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二)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chăng)试春风。
首联诗人从自身写起:早春二月,冰雪初融,春寒料峭,寓居苕溪畔的 诗人顿生怀友、访友之情,于是沿着绿意初起的苕溪向东而行,踏上访 友之途。颔联对仗工稳而富有新意,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 对“雨声”,一人一物,一情一景,意象奇特,物我一体,情景交融; 从内容上看,既是对两位友人生活情趣的概括,又是诗人自己生活境况 的写照——在读诗、吟诗、作诗的生活中安度光阴,在不知不觉中杏花 春雨又送来春天的消息。第三联写禅伯(智老)多病,儒先(天经)固 穷,赞颂友人安于贫贱、甘于淡泊的节操,表达对友人的牵挂。尾联回 忆昔日寻访友人时的情景,“轻舟”“纶巾鹤氅”“试春风”等词语, 凸现出三位诗人生气勃发、春风得意的豪迈景象,与前面的“多 病”“ 固穷”等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忆”字,暗含了诗人的诸多感 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当年意气风发的友人而今却“穷”“病”加 身。诗人与友人的形象相互交融,二者互为生发,以见三人心灵之契合, 友情之深挚。结构严谨,首尾照应绵密而不露痕迹,以冰雪初融的早春 起笔,以初春时节“试春风”收束,照应巧妙,且加深了诗歌的意境,
1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 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 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 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14、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 的?(3分) 答:①触景生情; 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专项检测卷一——语言文字运用答案

奉陪郑驸马韦曲_阅读附答案

奉陪郑驸马韦曲_阅读附答案

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附答案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恶棍,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目新。

什么时候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朝长安旅游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恶棍”,两处“恶棍”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好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纵情喝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目”的细节竭力状写韦曲的夏日风景。

D.此诗应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弯曲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面前景物的描绘而抒事过境迁之感。

1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7.CE1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盘踞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山人糊口”。

应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述,表达出作者的爱好之情,因而发生对归隐山林的山人糊口的憧憬,弯曲涵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17.试题分析:题干请求选出“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核对诗歌语言和技能的分析。

C项“夏日风景”过错,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风景,并不是夏日。

E项,兴亡盛衰之感常常是通过描绘面前的事过境迁而起,“韦曲花恶棍,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述,春季韦曲的花盛开,在轻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点缀得万紫千红,实在酷爱爱好。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能。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能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

本题的C项对诗句中的景物分析有误,诗中花恶棍,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季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季的美景,并不是是“夏日”。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练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851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练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851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读懂诗歌]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十分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家家户户的春花姹紫嫣红,实在惹人喜爱。

这满杯的美酒应该终日痛饮,我满头白发正该在这美好的春日里好好地享受。

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得刺眼,让人眼前一亮。

何时我才能居住在这片竹林,戴上隐士的黑头巾隐居于此?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陈琳墓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青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诗借什么历史感叹了怎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咏怀古迹的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作者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全诗贯穿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的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

[读懂诗歌]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文章,今天在漂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您的坟墓。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训练及答案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②禁:消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一二句用反语以形容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煞人,正见其爱煞人。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美好的春日景色。

D.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发物是人非之感。

15.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参考答案:
14.D
15.(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金,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

(2)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3)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
(4)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奉陪郑驸马韦曲

奉陪郑驸马韦曲

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何时占丛竹”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

“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评价要恰当,不能人为拔高。

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体会其志趣心境。

奉陪郑驸马韦曲赏析

奉陪郑驸马韦曲赏析

奉陪郑驸马韦曲赏析
《奉陪郑驸马韦曲赏析》
《奉陪郑驸马韦曲赏析》是明代著名词人杨慎所创作的一首吟诗赋韵
的作品。

这首词以婉约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驸马郑和韦两位贵
族的敬仰之情,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和风采。

词的开篇,杨慎先以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场景:“郑驸马炉中
盛酒时,韦郎中灯下看书迟。

”这种生动有趣的描写方式,使整个词
立即染上了一丝愉悦的气氛。

接着,作者将目光转向郑驸马,赞扬他
的才情:“文骚冠世,笔赋干云。

”杨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出
郑驸马的卓越才华和杰出的文学成就。

继而,杨慎接着赞美韦郎中。

他称他为“天南地北珍禽”,显露
出其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智。

通过“继春风,助秋露”,杨慎把韦
郎中的才华与大自然的优美景色相结合,表达出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接下来的词句中,杨慎揭示了郑驸马和韦郎中的人品高尚:
“君贤才有主忠臣,清介坚贞,真心独绕。

”他们的忠诚和真诚深深
打动了作者,使他对他们产生了敬仰之情。

最后,杨慎以“三度得高谈卓语”来描述郑驸马和韦郎中的才华,凸显了他们的卓越表现。

整首词以抒发对两位贵族的敬仰之情为主线,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展示了他们的才情、人品,并赞美他们所
取得的成就。

这首《奉陪郑驸马韦曲赏析》以其简洁明快的词句以及对才华和
人品的赞美,展现了杨慎独特的词作风格,充分表达了他对郑驸马和
韦曲的崇敬之情。

这首词不仅在描写上富有生动,而且在赞美上更富
有情感力量,形象描绘了两位贵族的卓越才华与高尚品质。

古诗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注释与赏析

古诗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注释与赏析

古诗《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注释与赏析古诗《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解释与赏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①不饿死②,儒冠多误身③。

丈人④试静听,贱子⑤请具陈⑥。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⑧扬雄⑨敌⑩,诗看⑾子建⑾亲⑾。

李邕⑾求识面,王翰⑾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⑾,立登要路津⑾。

致君尧舜⑾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19)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20)十三载(21),旅食(22)京华(23)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24)顷(25)见征(26),欻然(27)欲求伸(28)。

青冥却垂翅(29),蹭蹬(30)无纵鳞(31)。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32)。

窃效贡公(33)喜,难甘原宪(34)贫。

焉能心快快,只是走踆踆(35)。

今欲东入海(36),即将西去秦(37)。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38),况怀辞大臣(39)。

白鸥没浩荡(40),万里谁能驯(41)?【解释】①纨绔:指富贵子弟。

②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

③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

这句是全诗的纲要。

④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这里指韦济。

⑤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

这里是杜甫自称。

⑥具陈:细说。

⑦早充观国宾: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

指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

“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⑧料:差不多。

⑨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

⑩敌:匹敌。

⑾看:比拟。

⑾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

⑾亲:接近。

⑾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

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

⑾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

⑾挺出:杰出。

⑾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古典诗歌解析之《同伴郑驸马韦曲》

古典诗歌解析之《同伴郑驸马韦曲》

古典诗歌解析之《同伴郑驸马韦曲》
《同伴郑驸马韦曲》是一首古代诗歌,描绘了郑驸马与韦曲之间的友情和忠诚。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背景和主题
该诗描写了郑驸马与韦曲之间的友情。

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友谊和忠诚的重视,以及对官员与随从之间亲密关系的赞美。

结构和韵律
《同伴郑驸马韦曲》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七个字。

望乡楼上月华明,何处钟声远别情。

同伴相随人未在,举头独自望乡行。

诗歌中的韵律清新流畅,通过押韵和句式的运用,使整首诗具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表达手法和意象
诗歌通过展示主人公郑驸马和韦曲的情感体验,描绘了他们在
相随的旅途中对家乡的思念和追忆。

通过描写望乡楼上月明和远处
的钟声,诗人表达了郑驸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最后两句中,诗
人通过使用"举头独自望乡行"这一意象,刻画出郑驸马的孤独和思
乡之意。

寓意和价值观
《同伴郑驸马韦曲》传达了友情、忠诚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表现了友情和家乡情感的重要性,以及在艰难旅途中的坚守和执着。

该诗所表达的价值观是独立自主行事,并且注重友情和忠诚。

它强调了人们应该珍惜友谊、坚守自己的信念,并对家乡抱有眷恋
之情。

总结
《同伴郑驸马韦曲》是一首描绘友情和忠诚的古代诗歌。

通过
清新流畅的诗句和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
对友谊的珍视。

这首诗启示人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且重视友谊、忠诚和家乡情感。

古典文学赏析之《陪随郑公子韦曲》

古典文学赏析之《陪随郑公子韦曲》

古典文学赏析之《陪随郑公子韦曲》
《陪随郑公子韦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该诗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旨在表达友情和忠诚的主题。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描述了自己陪伴郑公子韦曲的经历。

他提
到了两人共同度过的时光,包括游玩山水、品尝美食以及交流心情。

诗中描绘了郑公子的风采和才情,以及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

通过描绘这段友谊,白居易呼吁读者珍惜友情,重视信任和忠诚。

他通过自己与郑公子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和呼吁。

这首诗的意境优美,语言简练。

白居易运用了清新的描写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歌描绘的场景之中。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
了自己对于友情的感激和珍惜。

《陪随郑公子韦曲》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思考的古典文学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白居易出色的写作能力,也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真挚友
情的美好价值观。

这首诗既有艺术上的魅力,也有对人际关系的启示,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陪随郑公子韦曲》是一首珍贵的古典文
学作品,通过诗歌展示了友情和忠诚的主题。

它以其优美的语言和
深刻的思考,对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赏析。

(字数:205)。

古典诗歌鉴赏之《奉陪郑驸马韦曲》(附:作者简介、注释、解析、赏析、兴亡盛衰诗句)

古典诗歌鉴赏之《奉陪郑驸马韦曲》(附:作者简介、注释、解析、赏析、兴亡盛衰诗句)

古典诗歌鉴赏之《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试题、答案(附:作者简介、注释、解析、赏析、兴亡盛衰诗句)【亮点提示】本诗歌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反言(反语)2014年北京高考古典诗歌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1~3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在京城三十里,贵家园亭、侯王别墅,多在于此,乃行乐之胜地。

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受。

1.【答案】C(3分)【解析】“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也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不是春去夏来。

2.【答案】B、E(4分)【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的繁华如今已经不再,都表达了兴亡之叹,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虜诗,完成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I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跳,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2禁:消受。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一二句用反语以形容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煞人,正见其爱煞人。

B.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 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 “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美好的春日景色。

D.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发物是人非之感。

13.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 D项,“抒发物是人非之感”错。

后四句作者写寻幽寄慨,描绘了韦曲形胜之地的幽雅美景,抒发了绝尘归隐的情怀,不是“物是人非之感”。

13. (1)作者对此地春色的喜爱之情。

(2)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

(3)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

四、情景默写14.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中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③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及译文赏析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及译文赏析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及译文赏析《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及译文赏析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译文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

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

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

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

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

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

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唐诗鉴赏辞典》第三百一十二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唐诗鉴赏辞典》第三百一十二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唐诗鉴赏辞典》第三百一十二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篇目】【作品介绍】【注释】【译文】【作者介绍】【赏析一~~赏析四】【古风泊客一席谈】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唐·杜甫·五言古诗】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拼音版:wán kù bù è sǐ ,rú guān duō wù shēn 。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zhàng rén shì jìng tīng ,jiàn zǐ qǐng jù chén 。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fǔ xī shào nián rì ,zǎo chōng guān guó bīn 。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dú shū pò wàn juàn ,xià bǐ rú yǒu shén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fù liào yáng xióng dí ,shī kàn zǐ jiàn qīn 。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lǐ yōng qiú shí miàn ,wáng hàn yuàn bo lí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鉴赏之《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试题、答案(附:作者简介、注释、解析、赏析、兴亡盛衰诗句)【亮点提示】本诗歌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反言(反语)2014年北京高考古典诗歌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1~3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在京城三十里,贵家园亭、侯王别墅,多在于此,乃行乐之胜地。

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受。

1.【答案】C(3分)【解析】“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也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不是春去夏来。

2.【答案】B、E(4分)【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的繁华如今已经不再,都表达了兴亡之叹,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3.【答案】(4分)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美一脉相承。

“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

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

【附】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注释韦曲①花无赖②,家家恼煞人。

绿樽③须尽日,白发好禁春④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⑤丛竹,头戴小乌巾⑥。

①韦曲:在京城三十里,贵家园亭、侯王别墅,多在于此,乃行乐之胜地。

然此游必在天宝之季,禄山未乱之先,故花蕃盛如此。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无赖:《汉·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

”注:“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jiǎo kuài,儿戏、游戏)为亡赖。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无赖”也是指令人喜爱的小孩子的淘气、狡猾。

③绿樽:亦作“绿尊”,酒杯。

南朝·梁·沈约《酬谢宣城朓诗》:“宾至下尘榻,忧来命绿樽。

”④禁春:消受春光;留连春景。

赵注谓白发禁春,老不流荡也。

然禁春须用樽酒,意中实不能禁矣。

朱注云:禁,是“禁当”之禁。

禁当:承受;担当。

⑤占:据也。

⑥小乌巾:《南史》: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小乌巾,当是隐逸生活的标志。

3.解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重视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此诗前四句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无赖”“恼煞人”等都是反话),来描述春景之盛。

后四句诗人运用典故,表达的欲归隐之意,以此表达诗人献赋不遇,有感而发。

4.赏析首章,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

上四,惜花之情反言以志胜。

下四,寻幽之意托言以寄慨。

时盖献赋不遇,有感而发欤?赵汸注:起用俗语,豪纵跌宕。

《杜臆》: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

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煞人,正见其爱煞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

说得抑扬顿挫,极生动之致。

5.表现兴亡盛衰的诗句①唐·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在上句“乌衣巷口夕阳斜”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中之后,出人意料地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

“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②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

李白眼看安禄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时凤凰鸟憩息凤凰台的传说,而今凤凰鸟不再来,只有江水依旧向东流。

金陵为三国时孙权建都之地,晋朝永嘉之乱,晋室南渡之后也建都于凤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东南,李白在台上想象当年吴宫的繁华景象,以及晋代那些达官贵人曾有过的风光事迹,如今都隐于幽径,成为古丘。

一个朝代弱了、亡了,马上有另一个朝代兴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也成了过去,安史之乱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忧心?③唐·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表面上是写江南的景观——寺庙,实则是抒情。

南朝修建的那么多宏伟壮观的庙宇楼台如今都繁华不再,表达了万事万物经不住历史长河的洗涤,终为土灰。

是人借此讽刺唐统治者要引以为戒,多为民谋福利。

④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⑤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作为一位曾经的君主,他的心中不应只有美人,还应有无限江山。

“雕栏玉砌犹在,只是朱颜改”句就完整的表现了这一点。

一般鉴赏者均认为此句把“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来写,写出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雕栏玉砌应在”——“物是”,“只是朱颜改”——“人非”。

不难看出,“雕栏玉砌”和“朱颜”在词中是各有所代的。

“应犹在”的“雕栏玉砌”除指代旧日南唐宫中的建筑之外,再泛指南唐的青山、碧水、明月等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以点代面、以物代物,合乎借代规则。

况且千古江山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用“雕栏玉砌应犹在”来代,才是比较合理的。

剩下的“只是朱颜改”所代的就应是相对于不易改变的山水明月而言极易改变的人了⑥南宋·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萧德藻(即千岩老人)称姜夔的《扬州慢》同样有“黍离之悲”。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

“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

“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