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炒法
中药炮制学第九章炒法
医学PPT
6
四、注意事项 1.炒黄防焦化
炒焦防炭化 炒炭防灰化 2.大小分档,火力适宜。 3.炒前锅要预热。 4 .炒制均匀,出锅迅速。
医学PPT
7
A.炒黄 (包括炒爆) (一)定义 (二)工艺 药物――锅内(用文火或中火)――不断翻 动至所需程度,取出放冷。 (三)标准 黄而不焦 (1)药物断面呈黄色 (2)颜色加深 (3)发泡鼓起 (4)爆裂 ( 5)逸出固有气味
17.4
13.8
②安神作用增强
医学PPT
17
【炮制研究】 生熟同治 ①生、炒作用并不相反。 ②炒枯则失效
医学PPT
18
裂叶牵牛
圆叶牵牛
医学PPT
白丑 黑丑
19
牵牛子(炒响) 【处方用名】 黑丑、白丑、二丑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雷公炮炙论》记载了酒蒸 法, 现在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等。
医学PPT
34
【炮制方法】
1.薏苡仁 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2.炒薏苡仁 中火 起,表面有突起。
医学PPT
31
【炮制作用】 生升熟降 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炒莱菔子—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保和 丸),降气化痰(三子养亲汤)。 ①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涌吐痰涎太过) ②利于粉碎和煎出,提高药物疗效。
医学PPT
32
薏苡
薏苡、薏苡仁
医学PPT
33
薏苡仁 【处方用名】 苡仁、苡米 【来源】 干燥成熟种仁。 【历史沿革】 《雷公炮炙论》载糯米炒和盐 汤煮,至宋代有微炒黄(《圣惠方》) 炒法一直沿用至今。
医学PPT
8
(四)注意事项: 防焦化。一般用文火,但有些用中火, 如苍耳子、水红花子、王不留行等。 (五)适宜药物 适用于果实种子类药材 (赤芍、槐花、九香虫、海螵蛸)
【课程思政案例】中药炮制技术的炒法
生熟异治、薪火相传——中药炮制技术的炒法一、案例概述中药炮制技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
早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炒是“雷公炮制十七法”之一,属火制法范围。
据手头资料按使用习惯统计,需要炒后用于临床的常用中药将近500种。
炒法炮制技术是非常代表性的炮制技术之一,也是中药炮制中广泛应用的方法,也是炮制的基本操作方法。
炒法包括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清炒法有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滑石粉炒、蛤粉炒等。
二、主要做法1. 理论教学方面—在课堂讲解、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讲“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时,向学生介绍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的事例。
正是屠呦呦发现高温会破坏药物效果,改用低沸点溶剂,使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实验才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显著的青蒿素,最终获得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通过发现青蒿素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到中药在抗疟治疗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可以进一步深入讲解青蒿素发现的历史背景,是由于支援越南抗美战争的需要,国家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在祖国需要的情况下,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展抗疟中药的研究,最终同全国科研工作者一起研究并发现了抗疟新药青蒿素。
通过讲解屠呦呦将个人事业与祖国需求结合起来发现青蒿素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如在讲炮制的发展历史中会提到“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可从他从医立书的坎坷的一生重点讲述。
李时珍24岁才开始学医,“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集30年之大成,身后《本草纲目》才得以出版。
通过对李时珍生平经历的了解主动挖掘“奉献、求实、严谨、坚忍、精勤”等思政核心主题。
又如,在进行加滑石粉法炒的理论讲解时,由炮制方法的讲解引入炮制人坚守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诚信理念,引入中药炮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加辅料炒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加辅料炒法定义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
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方法。
一般用中火。
所用的辅料为固体辅料(醋淬除外)。
其作用为:⑴中间传热体作用:稻米、灶心土、河砂、蛤粉、滑石粉。
⑵药性作用:麦麸补脾兼吸附油质,稻米健脾止泻并吸附油质,灶心土补脾止泻,米醋矫嗅矫味,蛤粉清热化痰、以燥制润;河砂及滑石粉无药性作用。
目的1.增强疗效:如麸炒山药增强健脾作用,土炒白术增强固脾止泻作用。
2.缓和药性:如麸炒苍术缓和燥性。
3.降低毒性:如砂烫马钱子降低毒性。
4.矫嗅矫味:如麸炒僵蚕,矫正其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5.消除副作用:如蛤粉烫阿胶,消除其滋腻碍脾的副作用。
6.便于粉碎:如滑石粉炒刺猬皮,便于粉碎。
麸炒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辅料用净麦麸及用蜂蜜或红塘制过的麦麸炒制药物,前者称净麸炒或清麸炒,后者称蜜麸炒或糖麸炒。
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具有和中健脾之功。
用麦麸炮制药物,可缓和其辛燥之性,增强其健脾和胃作用。
麦麸法的加热时间短,用量少,辅料主要起药性协同作用而无中间传热体作用。
炮制方法将锅预热,均匀撒入麦麸,待起烟,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投入锅中与麦麸翻炒,并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至深黄色,出锅,筛去麦麸,放凉。
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米炒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适量的米共同拌炒或将米在锅底结成锅巴,将药物在锅巴上翻炒的方法。
辅料米炒药物所用的米以糯米为佳,有些地方用陈仓米,通常用稻米。
稻米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等功效。
米既有药性协同作用,又有中间传热体作用。
炮制方法1.将米置热锅中加热至起烟,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中火拌炒至药物变为黄色,米成焦黄或焦褐色,出锅,筛去米,放凉。
2.锅预热,撒入浸湿的米,使其平贴于锅底,中火加热至起烟并成锅巴时,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在锅巴上轻轻翻动,至药物变黄色,米变焦黄或焦褐色,取出,筛取米,放凉。
实验二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
实验二 清炒法
一、实验内容 1.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冬瓜子、薏苡仁 2.炒焦:山楂、槟榔、麦芽、栀子 3.炒炭:丹皮
中药炮制学
成品性状:炒后种皮炸裂,80%以上爆成白花, 体轻质脆。
注:1.试锅温,投几粒置锅中,立刻爆花,说明此时已到 达要求的锅温。 2.炒制的工具改为炊帚 3.迅速出锅防止白花变成黄色。
中药炮制学
实验二 清炒法
3.冬瓜子 取净冬瓜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 至表面略呈黄白色稍有焦斑,香气溢出时,放冷 后称重。
注:1.炒制时要将种子和种皮分开后分别炒制。
中药炮制学
实验二 清炒法
9.丹皮 取净丹皮,称重,分档置热锅内,中火加热,不 断翻炒至外表黑褐色,内部黄褐色,喷淋少许清 水,灭尽火星。炒至干,取出,放冷后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黑色,气香,味微苦而涩。
注:1.炒制前大小分档保证炮制程度均匀。 2.炒制的过程中温度过高会出现火星时需喷淋少许清 水并炒干药物。
成品性状:炒后呈焦黄色,膨胀,少部分爆花。
注:1.炒制的过程中温度过高会出现火星时需喷淋少许清 水并炒干药物。
中药炮制学
实验二 清炒法
8.栀子 取栀子,破碎,称重,将子皮分开,分别置热锅 内,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果肉内面和种子表 面为黄棕色或棕褐色,具焦香气,放冷后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碎块,表面焦褐色或 焦黑色。果皮薄而脆,内表面棕色,种子团棕色 或棕褐色。有香气,味微酸而苦。
中药炮制学
实验二 清炒法
炮制炒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炮制炒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炒黄、炒焦、炒炭等不同炒法的火候掌握和操作技巧。
3. 观察炮制前后药材的性状变化,了解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4. 熟悉炮制炒法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中药炮制炒法是一种常用的炮制方法,通过炒制改变药材的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矫味矫臭等。
炒制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根据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制过程中,药材的形态、颜色、气味、味道和质地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效。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山楂、槟榔、麦芽、栀子、蒲黄、槐米、荆芥等。
2. 实验仪器: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四、实验方法1. 炒黄(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黄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 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槟榔:取净槟榔,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麦芽:取净麦芽,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4)栀子:取净栀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 炒炭(1)蒲黄:取净蒲黄,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黑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槐米:取净槐米,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黑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中药炮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炮制、炒制、煨制、制丸、制剂等。
炮制是指将中药原料进行烘焙或焙干,在适当温度下加热或炙烤。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原料的性味、药效和特性。
常见的炮制药物有枸杞子、干姜、山楂、茯苓等。
例如,枸杞子经过炮制后,具有补肾养肝、明目等功效。
炒制是指将中药原料放入炒锅中进行反复搅拌炒热,使其达到特定的炒制要求。
通过炒制,可以提高中药原料的药效,增强其功效。
常见的炒制药物有桂皮、茴香、山药、枸杞等。
例如,炒制后的桂皮具有温经散寒、止痛等功效。
煨制是指将中药原料放入容器内,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慢慢煨煮。
通过煨制,可以提取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煨制药物有枸杞子、女贞子、天麻、白芍等。
例如,煨制后的枸杞子能够提高补肾养肝、益精明目的效果。
制丸是指将炮制后的中药原料,按照一定比例和配方加工成丸剂。
制丸能够便于携带和服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吸收性。
常见的制丸药物有川贝、枸杞子、党参、太子参等。
例如,制丸后的党参能够提高益气养阴、强健脾胃的功效。
制剂是指将中药原料炮制后,经过加工制成各类剂型的中药制剂。
制剂能够提高中药的稳定性和药效,方便患者使用。
常见的制剂药物有红花水、丹参黄体丸、薄荷口服液等。
例如,红花水具有活血祛瘀、止血散瘀的功效。
除了上述常见的炮制方法,中药炮制还涉及到熬制、酿制、蒸制、沸制等多种方法。
不同的炮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药材和功效要求。
总之,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特定的炮制方法和工艺,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掌握好中药炮制的方法,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炮制学》-炒法一
【炮制研究】
•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对炒白芥子提取分离所得化学成分分 析鉴定。结果表明,从中分离得到了10个 化合物, 均为首次从炒白芥子中分离得到。 • 2.对药理作用的研究 白芥子各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镇痛、 抗炎作用,显著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 数及潜伏期,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 度,其中,抗炎作用以白芥子水煎液为最强。
第8章 炒 法
一、基本概念
• 1.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 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 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 2.火力:是指火的大小(强弱),火温度的 高低 。 • 3.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二、分类
名称 火候
炒黄 清 中火 山楂
火力
文火,个别中火
备注
• (3)翻炒
快、勤、规律, “亮锅底” 。 • (4)出锅 迅速、摊开晾凉。 用辅料炒的药物,出锅后应筛去辅料,再摊 开晾凉。
四、注意事项
• 1、炒前除去杂质,药物大小分档; • 2、根据药物种类和操作要求选择适宜的火 力; • 3、掌握好炮制火候,药物炒制后要迅速出 锅; • 4、勤于翻动,避免受热不均匀; • 5、炒前应清洁炒制工具,除去杂质及药屑、 炭末,以免影响质量。
王不留行
• 【处方用名】王不留行 王不 留 炒王不留行 炒王不留 炒不留 留行子 • 【来源】本品为双子叶植物石 竹科 Caryophyllaceae 麦蓝菜 Vaccaria segetalis (Neck.) Garcke 的干燥成熟种子。 • 【历史沿革】汉代有 烧灰存性 的方法(《玉函》)。南北朝刘宋 时期有蒸法(《雷公》)。明代 有酒蒸(《蒙荃》)、炒制 (《正 宗》)、水浸焙 (《必读》)。清 代有浆水浸,焙干用、酒蒸 (《得配》)。现在主要的炮制方 法有炒法等。
中药炮制学实验一清炒法
一:实验内容1. 炒黄:薏苡仁、莱菔子、王不留行2. 炒焦:山楂3. 炒炭:槐米二:实验方法与结果1.准备洗锅T 热锅(小火)T 用手感知温度至微微烫手时可开始步骤:取适量净薏苡仁,置于已预热的锅内, 保持文火加热。
炒至略鼓起,表面呈淡黄色,取出,放凉,观察性状。
性状:略鼓起,微黄色,略有突起,有较明 显黑褐色微斑。
实验一清炒法1.炒黄①薏苡仁 步骤:取适量净莱菔子,置于已预热的锅内, 保持文火加热。
炒至鼓起,色泽加深,发出 爆裂声并有香气溢出时,取出,放凉,观察 性状。
性状:表面色泽加深(近咖啡色),断面浅 黄,微鼓起,质地松脆,有特异萝卜香气。
4.炒炭 ① 槐米 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 热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
炒至表面黑褐 色,见有火星时喷洒清水,略炒,取出,晾 干。
性状:表面焦褐色,质地轻。
②莱菔子③王不留行步骤:取适量净王不留行,置于已预热的锅内,调至中火加热。
炒至大部分爆白花(80 % 以上),取出,放凉。
性状:大多数爆开球状白花,质地松脆。
3.炒焦①山楂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热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
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
性状: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酸味。
图4焦山楂三:实验讨论与分析1. 讨论:①锅及锅铲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清洗以免引入杂质,转换药材时也必须清洗。
②炒山楂之前须大小分档以免生熟不均匀。
③炒制应控制顺序,将需要小火炒的药物排在前面。
④锅必须预热到合适温度,以免形成“僵子”。
⑤盛放药材的盘子应随时预备在锅旁,以利于火候恰当时及时盛出。
⑥操作时需随时翻炒不能停,尤其是易焦易炭化的药材。
⑦研碎焦山楂时应注意随时把山楂核挑出,以免研碎不到位且费力。
2. 分析结果:①炒制的薏苡仁表面黑褐色微斑较多,两次清洗锅具也未得到解决,应该是翻炒时锅铲剐蹭锅具底部导致的。
②炒山楂的生熟不均匀,不得不把一些丢弃一些重新炒制。
据此了解到炒山楂前大小分档应指的主要是山楂切片的厚薄而不是片的大小。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炒法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炒法【目的要求】①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用;②熟悉现代研究概况;③了解炒法的含义第一节概述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分类清炒法(单炒法):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合炒法):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热源:最初用火:柴火,有柳木火、桑木火、炭火等。
→→现代多用:煤气、油、电。
基本概念火力:指热源的强度①文火即小火;②武火即大火或强火;③介于文火和武火之间的即为中火。
④文武火是先文火,后武火,或文火、武火交替使用。
火候:药物炮炙程度。
即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等综合概念。
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
操作手工炒:一般先将锅预热,投入大小分档的药物,迅速拌炒,亮锅底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
①用具:有铁锅、铁铲、刷子、簸箕等;②方法:倾斜放锅(倾斜30~450),利于搅拌和翻动。
机器炒:主要用有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平锅式炒药机:适用于种子类药材。
滚筒式炒药机: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以煤/油/气/电加热,滚筒内壁有螺齿,打正转时炒药,打反转时出药。
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又保证了药物炒制质量。
电脑程控炒药机:(自动或手动)能保证炒制品程度均一,质量稳定。
特别是采用烘烤与锅底“双给热”方式,良好的温场更保证饮片受热均匀并缩短炒制时间。
第二节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步骤:(锅)预热→投药→翻炒→出锅目的①增强疗a.易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增效【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b.炒后增强焦香味而增强消食健脾作用【焦麦芽、焦山楂等】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牵牛子、莱菔子、栝楼仁等】③缓和药性【葶苈子、牵牛子等】④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a.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地榆、槐花、茜草等】;b.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荆芥、牡丹皮等】⑤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a.杀酶保苷【槐米、苦杏、酸枣仁等】;b.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杀死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中药炮制学实验指导(1)
实验一清炒法一、实验内容1 .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薏苡仁。
2 .炒焦山楂。
3 .炒炭蒲黄、荆芥。
二、目的要求(1) 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 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
(3) 掌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的含义。
三、工具设备电磁炉、铁锅、铁铲、瓷盘、筛子、天平。
四、实验方法(一) 炒黄1 .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紫红色,鼓起,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脱落。
具香气。
2 .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种皮炸裂, 80 %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3 .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鼓起,微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黄色,略具焦斑,有香气。
(二) 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分档置热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焦香气溢出时,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焦褐色,具焦斑,内部焦黄色。
具焦香气,酸味减弱。
(三) 炒炭1.蒲黄取净蒲黄,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焦褐色,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干,取出,摊晾,干燥,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深褐色,质地轻松。
味涩,存性。
2.荆芥取净荆芥段,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干,取出,摊晾,干燥,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黑褐色,香气减弱。
五、注意事项(1) 依据各法炮制程度及各药特点控制适宜的温度、时间,并注意药材外观变化。
炒黄温度一般控制在 160 —170 ℃ ,炒焦一般控制在 190 —200 ℃ ,炒炭一般控制在 220 —300 ℃ 。
(2) 酸枣仁炒黄时火力不宜过强,且炒的时间也不宜过久,否则油枯失效。
第9章1 炒黄法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
中药炮制学
第9章
6
火候:是指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大小的 运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 程中内外出现的变化特征的综合概括。
从形、色、气味、质等方面观察判断。 炒制的时间控制与方法和药物性质有关。 相对而言,炒炭>炒焦>炒黄,砂炒> 滑石粉炒、蛤粉炒、米炒>土炒>麸炒。
2、异鼠李素降低而止血。该成分对抗槲皮 素的止血作用。炒炭后降低约一半。
牵牛子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 的干燥成熟种子。
炮制规格 :牵牛子、炒牵牛子。
中药炮制学
第9章
30
⑴炮制方法
生品同前; 炒牵牛子:文火炒至微膨胀鼓起,有爆
裂声,色泽加深。
中药炮制学
第9章
31
⑵炮制作用:
中药炮制学
第9章
38
王不留行
本品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 炮制规格 王不留行、炒王不留行。
中药炮制学
第9章
39
⑴炮制方法
生王不留行:同前
炒王不留行:中火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
注意:
①锅温不够,易成“僵子”、“哑子”, 过高易焦糊,应先试投。②中火炒制, 翻炒先慢而均匀,然后逐渐加快。每次 投药量不可过大。③爆花率大于80%, 小批量炒制应尽量都爆花。
中药炮制学
第9章
3
炒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预热
投药
翻炒
出锅
1. 预热。将锅烧热或烧烫后应用。
2. 投药。药物大小分档,少量分锅炒。加辅料 者,需先处理辅料,再投入药物。
3. 翻炒。要快而勤,使药物均匀受热。要求亮 锅底。
中药炮制学——炒法
操作:净药材臵预热的炒制容器中,文火或中 火加热翻动至一定程度,迅速取出,放凉。 注意事项: 1. 容器洁净、预热 2. 控制温度 3. 多数用文火,少数用中火
决 明 子
炮制方法:
P106
1.决明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用时捣碎。
逢子必破
2.炒决明子:取净决明子臵热锅中,文火炒至
微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促进食物 消化吸收
王 不 留 行
P117
炮制方法: 1.王不留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 燥。 2.炒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臵热锅中,中火 炒至大多数(80%)爆成白花时,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炒后体泡,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且 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如用于产后血虚,乳汁不行的通乳四物汤。
投
• 原则: 少量分锅炒
药
• 注意:投药太多受热不易均匀
• 加辅料炒:先处理辅料,后投入药物拌炒
翻 炒
• 使药物均匀受热 • “亮锅底”:避免药物停留锅底而枯焦
出 锅
• 出锅要迅速,避免药物“过火”。 • 出锅后应筛去辅料,再摊开晾凉。
机器炒制
• 平锅式炒药机 – 糖炒栗子 • 滚筒式炒药机
山
炮制方法: 1.山
楂
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果核。
2.炒山楂:取净山楂,中火炒至颜色加深,取
出放凉。
3.焦山楂:取净山楂,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
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
4.山楂炭:取净山楂,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
内部焦褐色,取出放凉。
山
炮制作用 • 生山楂:活血化瘀
楂
• 炒山楂:酸味减弱,药性缓和,消食化积
砂碛法(用湿河砂淹埋)软化槟榔,醚溶 性生物碱(以槟榔碱计)损失远比水泡法 小。
[医学]中药炮制学第9章 炒法(2)
中药炮制学第9章 炒法(2)
早在公元一五二五年,明朝的李中梓在 《本早通玄》一书中,就对为什么要加 入一定的料去炮制药物,加入辅料有什 么作用等都有明确的论述,他指出“酒 制升提,盐制润下,姜取发散,醋取收 敛,蜜制润其燥,壁土取其归中,麦麸咨 其谷气,酥制者易脆”等等。
二、麸炒
(一)含义
2.蜜麸炒或糖麸炒——麦麸经用蜂蜜或红糖制过 者。
Hale Waihona Puke 三)目的 1. 增强补脾和胃作用; 如山药、白术等,经麦麸炒制后,可增强其疗效。
2. 缓和药性 某些作用强烈的药物,如枳实具强烈的破气作用、苍
术药性燥性,经麸炒后 药性缓和,不致耗气伤阴。 3.矫臭矫味
如僵蚕,生品气味腥臭,经麸炒后,矫正其气味,便 于服用
2.麸炒枳壳——先将锅烧热,均匀撒入定量麦麸, 用中火加热,待烟起投入枳壳片,不断翻动,炒 至淡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枳壳片每100kg,用麦麸10kg。
枳壳
麸炒枳壳
[炮制作用]
生枳壳——作用较强,可行气宽中除胀。用于 胁肋胀痛。如治肝气郁结,胸膜痞胀疼痛。
麸炒——缓和药性,增强健胃消胀的作用。用 于宿食停滞,呕逆嗳气。如治积滞内停,脘腹 胀满的木香槟榔丸。麸炒枳壳因其作用缓和, 同时宜用于年老体弱而气滞者。
麸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又
称“麦麸炒”或“麸皮炒”。
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呈褐黄色。主含淀粉、蛋白质 及维生素等;性味甘、淡。能和中益脾。与药物共制能缓 和药物的燥性,增强疗效,矫味,使药物色泽均匀一致。 麦麸还能吸附油质,亦有作为煨制的辅料。
华北理工大学中药炮制学练习题(含答案)第11章 炒法
第十一章炒法炒黄:简答题1.生、制使君子的作用有何不同?2.薏苡仁的炮制工艺和作用如何?3.炒王不留行的注意事项是什么?4.为什么说“逢子必炒”、“逢子必破”?5.生、炒决明子的作用为什么不同?论述题1.槐米炒炭后为什么能增强止血作用?2.举例说明中药“生猛熟缓”、“生升熟降”的作用。
3.中药清炒的方法和作用?4.酸枣仁是生熟异治,还是生熟同治?为什么?5.论述苍耳子的炮制作用。
6.试述中药清炒法的改进与发展前景。
炒焦法:1.槟榔与焦槟榔功效与应用有何不同?2.山楂、焦山楂、山楂炭的功效有何区别?炒炭法:1.试述荆芥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2.试述牡丹皮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参考答案:炒黄:简答题1.生品以杀虫力强,常用于蛔虫病、蛲虫病。
炒使君子可缓和膈肌痉挛的副作用,并长于健脾消积,亦能杀虫。
多用于小儿疳疾及蛔虫腹痛。
2.炮制工艺:薏苡仁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炒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略鼓起,表面有突起,取出。
麸炒薏苡仁先将锅烧热,撒人麦麸即刻烟起,再投入薏苡仁迅速拌炒至黄色,微鼓起,取出,筛去麦麸即得。
每100kg薏苡仁,用麦麸15kg.炮制作用: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
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
薏苡仁炒或麸炒后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
3.(1)药材需干燥;(2)试温炒;(3)量不宜多;(4)勤搅拌,炒好后迅速出锅。
4.自答5.决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
归肝、大肠经。
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的功能。
生决明子长于清肝热,润肠燥。
用于目赤肿痛,大便秘结。
炒决明子寒泻之性缓和,有平肝养肾的功效。
可用于头痛、头晕、青盲内障。
论述题1.答:(1)鞣质增加而止血。
鞣质本身就有收敛止血的作用,槐米炒炭后鞣质含量可以增加,一般在190℃时可使鞣质增加达到高峰,外观褐色,只有炒焦的程度。
2011执业药师《中药炮制学》炒法炙法总结
将研细过筛后的蛤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蛤粉滑利易翻动时减小火力,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沿锅底,翻埋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和调剂。
2.降低药物的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
3.可增强某些药物的功效
药物每100kg,用蛤粉30~50kg。
阿胶
1、文火
2、20-30(<50)kg
/100kg
3、量少可加适量水稀释。
甘遂
延胡索
乳香
香附
甘遂
醋甘遂(100:30)
延胡索
醋延胡索(100:20)
香附;醋香附;
四制香附;
酒香附;香附炭
乳香;
醋乳香(100:10);
炒乳香
盐炙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1先拌后炒
(拌焖炒)
2先炒后加(含粘液质多的药物)
僵蚕
米炒
将米置热锅内,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炒拌至一定程度,取出,去米,放凉。
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
2.降低药物的毒性,矫正不良气味,
药物每100kg,用米20kg。
斑蝥党参
土炒
碾细过筛后的灶心土粉置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挂土色并透出香气时取出,筛去土,放凉
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
1、2kg
/100kg
2、水为盐4-5倍
3、火力小
杜仲
黄柏
泽泻
车前子
杜仲;
盐杜仲(100:2)
黄柏
盐黄柏(100:2)
酒黄柏(100:10);
黄柏炭
泽泻;
盐泽泻(100:2);
麸炒泽泻(100:10)
《中药炮制学》第八章炒制
《中药炮制学》第⼋章炒制第⼋章炒制⼀、含义: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不同⽕⼒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定程度的炮制⽅法。
⼆、基本概念1. ⽕⼒:⽕的⼤⼩或温度的⾼低。
⽂⽕——⼩⽕,武⽕——⼤⽕或强⽕。
⽂武⽕——先⽂⽕,后武⽕,或⽂⽕、武⽕交替使⽤中⽕——介于⽂⽕和武⽕之间。
2. ⽕候:反映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的综合概念。
3. ⽕⾊:药物炒制受热后⾊泽的改变。
三、分类1. 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
2. 清炒⼜叫不加辅料炒,或⼲炒。
根据加热程度不同⽽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例如:炒黄(⽜蒡⼦);炒焦(⼭楂);炒炭(⼲姜)。
3. 加辅料炒法则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分为麦麸炒、⽶炒、⼟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粉炒等法。
加辅料炒――麸炒(枳壳);――⽶炒(党参);――⼟炒(⼭药);――砂炒(鸡内⾦);――蛤粉炒(阿胶);――滑⽯粉炒(刺猬⽪)。
四、⽬的1.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提⾼药效;2.降低毒性,减少刺激性,缓和药性;3.改变药性,扩⼤⽤药范围;4.矫味矫臭;5.便于制剂和贮存。
第⼀节单炒⼀、含义单炒——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单炒,⼜称清炒。
⼆、分类根据⽕候及程度的不同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三、⽬的1.增强疗效。
如王不留⾏、⽜蒡⼦;焦麦芽、焦⼭楂;2.降低毒性或副作⽤。
如牵⽜⼦(峻泄);莱菔⼦、栝楼仁(恶⼼呕吐);3.缓和药性。
如葶苈⼦、牵⽜⼦;4.增强或产⽣⽌⾎作⽤。
如地榆、茜草、荆芥、丹⽪;5.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如槐⽶;海螵蛸(杀⾍卵)。
四、注意事项1.炒黄时防焦化,炒焦时防炭化,炒炭时防完全灰化,失去药效。
(1)炒黄要求:“炒黄取其黄,黄⽽不焦”。
(2)炒焦要求:“炒焦则取其芳⾹之性,要焦⽽不炭”。
(3)炒炭要求:“炒炭存性”。
防⽌完全炭化,要在药物内部保持药物的固有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要求
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 用
熟悉现代研究概况
了解清炒及各种辅料炒的含义
2020/11/14
2
炒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 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 拌或翻动,炒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称为炒法。
2020/11/14
3
炒法
清炒法
加固体辅料炒法
1.化学研究:二者均含黄酮、皂苷类成分,炒 黄后含量有所增加,增强安神作用。
2.药理研究:二者均有镇静、安眠、抗惊作用, 加强慢波睡眠和睡眠深度。
结论:酸枣仁“生熟同治”,炒后作用增强。
2020/11/14
28
芥子
P102
炮制方法:
炒芥子:取净芥子置热锅中,文火炒至颜色 加深,有爆裂声,有香辣气时,取出放凉, 用时捣碎。
2020/11/14
14
目的
增强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 缓和或改变药性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保存疗效,便于贮藏 便于调剂制剂
2020/11/14
15
注意事项
➢ 大小分档 ➢ 炒前锅应预热,避免“僵子”或粘
锅 ➢ 火力适当 ➢ 拌炒均匀,出锅迅速
2020/11/14
16
一 炒 黄 (炒 爆)
操作:净药材置预热的炒制容器中,文火或中 火加热翻动至一定程度,迅速取出,放凉。
10
翻炒
• 使药物均匀受热 • “亮锅底”:避免药物停留锅底而枯焦
2020/11/14
11
出锅
• 出锅要迅速,避免药物“过火”。 • 出锅后应筛去辅料,再摊开晾凉。
2020/11/14
12
机器炒制
• 平锅式炒药机 – 糖炒栗子 • 滚筒式炒药机
2020/11/14
13
第一节 清炒法
• 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 包括炒黄、炒焦、炒炭 • 三种不同的火候要求
2020/11/14
6
火候
• 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 根据药物内外特征的变化判断。 形、色、气味、质地…
• 影响炮制品质量的要素。 • 根据炮制方法和药物性质而定。
2020/11/14
7
手工炒制
➢ 锅倾斜30~45度置于灶上,便于翻动。 ➢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
预热 → 投药 → 翻炒 → 出锅
18
决明子
炮制作用:生品清肝热、润肠燥; 炒后缓和寒泻之性,平肝养肾。 便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决明子炒后
结合蒽醌(苷类)-泻下 游离蒽醌(苷元)-抗炎
2020/11/14
19
炮制研究
• 决明子主含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酚、 大黄素甲醚、决明素(obtusin)、决明蒽 醌(obtusifolin)及其苷类。
炮制作用:炒后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免耗气伤 阴,并善于顺气豁痰,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杀酶保苷。
2020/11/14
29
芥子
芥子苷
酶芥子油
温中散寒 性缓,可口服
祛痰消肿 有刺激性,外用
2020/11/14
30
牛 蒡 子 P109
炮制方法: 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置热锅中,文火炒至 鼓起,有爆鸣声,略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用时捣碎。
2020/11/14
21
莱菔子
炮制作用 生品:能升能散,涌吐风痰
炒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现代研究: 1.炒后溶出度明显提高 2.药理方面 抑制胃排空 加强回肠节律性收缩
2020/11/14
促进食物 消化吸收
22
王不留行
P117
炮制方法:
1.王不留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 燥。
2.炒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置热锅中,中火 炒至大多数(80%)爆成白花时,取出放凉。
注意事项: 1. 容器洁净、预热 2. 控制温度 3. 多数用文火,少数用中火
2020/11/14
17
炮制方法:
决 明 子 P106
1.决明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用时捣碎。
逢子必破
2.炒决明子:取净决明子置热锅中,文火炒至 微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用时捣碎。
2020/11/14
注意:不宜久炒(久炒油枯失效)。
2020/11/14
26
酸枣仁
P118
炮制作用: 生品:平,入清剂,养心安神、滋补肝肾。
-酸枣仁汤 炒制:温补,入温剂,养心敛汗
-归脾汤
炒制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杀酶保苷。
2020/11/14
27
酸枣仁
P118
《证类本草》载“睡多生用,不得眠,炒熟”
问题:酸枣仁“生熟异治”是否合理?
2020/11/14
8
预热
先将空锅于火上加热,使锅烧热后使用。
目的: 便于掌握温度 使药物迅速获得热能 缩短药物在锅内停留的时间 防止某些种子类药物炒成“僵子”
2020/11/14
9
投药
• 原则: 少量分锅炒 • 注意:投药太多受热不易均匀 • 加辅料炒:先处理辅料,后投入药物拌炒
2020/11/14
炒黄
麸炒
炒焦
土炒
炒炭
米炒
砂炒
滑石粉炒
2020/11/14
蛤粉炒
4
蒲黄炒
• 注意事项
大小分档 掌握好火力和火候 炒前锅应预热 拌炒均匀,出锅迅速
2020/11/14
5
火力
• 火的大小(强弱)火温度的高低。
• 炒黄多用文火(小火) • 炒焦多用中火(中等火力) • 炒炭多用武火(强火) •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 • 个别药材采用特殊火力
品增加1.1倍,刚爆花者增加0.6倍,不爆 花者增加0.2倍。 • 爆花率越高,浸出物含量也愈高。炒爆的 标准以完全爆花者占80%为宜。
2020/11/14
25
酸枣仁
P118
炮制方法:
1.酸枣仁: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硬壳,洗 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枣仁:取净枣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 火加热,炒至鼓起,有爆裂声,色微变深, 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 游离蒽醌:对生决明子、炒决明子及两者 的打碎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常规 煎煮时间内,煎液中,打碎品比未打碎者 多;炒制品又比生品多。
2020/11/14
20
炮制方法:
莱菔子
P107
1.莱 菔 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用时捣碎。
2.炒莱菔子:取净莱菔子置热锅中,文火炒至微 鼓起,有爆鸣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炒后体泡,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且 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如用于产后血虚,乳汁不行的通乳四物汤。
2020/11/14
23
王不留行
P117
操作注意:锅要预热; 控制温度-关键,可少量试锅; 每次炒制量不宜多; 出锅迅速。
2020/11/14
24
炮制研究
• 炒制目的:提高煎出效果。 • 炒爆后能提高煎出效果,完全爆花者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