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与满足理论

适度效果理论的经典模式之一

1.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

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4“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5. 使用与满足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把该研究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传统时期的研究试图了解人们为什么使用某些媒介内容。60年代后期,该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现代时期。这一阶段中,学者们在研究了人们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使用与满足说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接触、选择、使用特定的媒介内容中得到什么样的心理报酬,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这种方法区别于其他受众研究之所在。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行为习惯的分析,试图说明人们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对传播媒介的内容发生兴趣,又从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满足。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温达尔发现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是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他们就越会依赖这个媒体。传媒技术的迅速变革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者们需要重新思考理论框架,以适应新传播技术发展的需要,探索新媒介带给人们的新的满足。

对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批评主要有:1)主要概念的操作性定义,比如使用,满足,动机,需求等。如果定义并且测量这些概念对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有决定性的影响。2)关于受众主动性的批判,主要围绕受众是否具有主动性,如果有,应该如何定义定义并且精确测量,受众的主动性是否收到社会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等等。3)批判学者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忽略了政治经济结构对于媒介的影响。比如,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实际上假设了每个个体对于媒体的使用和选择是平等的,因此忽略了权利不平等对媒体使用的影响。再如,Carey & Kreiling (1974)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忽略了象征符号本身带来的直接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