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本科)
使用与满足理论
就像我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我们对于媒介的接触也是出于一定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使用媒介是使我们的某些动机和原因得到满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先来讲几个关键词:20世纪40年代 H·赫卓格 B.R. 贝雷尔森麦奎尔等20世纪70年代(分水岭)受众卡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广播、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等等的研究来看“人们为什么使用媒介” 60年代后期,受众已经被当做一个主体来研究,该理论进入了现代时期,开始转向研究“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
这也就是卡茨在1959年首次提出的,我们更应该注意“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而不是“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
概念:“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使用与满足模式卡茨等人在1974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这个模式做了一些补充P168这里说的是我们因为一定的社会各和人心理起源产生了一些需求,基于你和媒介接触可能性这里出现了两个分支,比如说你身边有电视或电脑等,你就会基于对媒介的印象来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来开始具体的接触。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呢,我们会转向其他的满足手段,比如找别人聊天。
接触以后会产生满足和不满足两种后果,而这个满足结果会不同程度来修改我们的媒介印象,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这个模式还说明我们今天的媒介接触的习惯和选择偏好,是建立在过去的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的,而我们今天的媒介体验,会影响我们今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参考书目:《传播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力丹著《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译《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著。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①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是注重研究受众者的内在需要和目的(求知,娱乐,个人认同,社会交往等),从这一受众主体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是如何服务于受众的内在问题。
②60年代后,使用与满足研究更加注重考察受众不同的媒介接触动机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强调媒介使用是一个“社会条件+心理倾向→接触需求→接触动机→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③施拉姆认为,如果大众媒介满足受众接触媒介时的动机需要,则传播是有效的。
④评价:A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B.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的意义: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化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轮”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证。
⑤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播的社会关系。
3.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一.监测环境:是媒介的第一个社会功能,它向受众提供并告知新闻。
(正)新闻报道:日本地震,利比亚,世界网球。
(负)人们的看法趋同(垃圾信息,暴力等传递)通常表现为发出警报(天气,军事等),提供与经济,公众和社会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股市行情,交通路况等)二.联系社会: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适度效果理论的经典模式之一1.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
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4“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5. 使用与满足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把该研究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
传统时期的研究试图了解人们为什么使用某些媒介内容。
60年代后期,该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现代时期。
这一阶段中,学者们在研究了人们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使用与满足说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接触、选择、使用特定的媒介内容中得到什么样的心理报酬,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这种方法区别于其他受众研究之所在。
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行为习惯的分析,试图说明人们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对传播媒介的内容发生兴趣,又从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满足。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温达尔发现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是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他们就越会依赖这个媒体。
传媒技术的迅速变革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者们需要重新思考理论框架,以适应新传播技术发展的需要,探索新媒介带给人们的新的满足。
对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批评主要有:1)主要概念的操作性定义,比如使用,满足,动机,需求等。
如果定义并且测量这些概念对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有决定性的影响。
《使用与满足理论》PPT课件
使用與滿足理論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使用與滿足”是一种受眾行為理論,同時也是一種有限效果理論,该理論 认为受众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来接觸媒介,从中得到滿足。
受眾的需求
Katz, Blumler 和Gurevitch分出五類需求: 認識的需要 情感的需要 個人整合的需要 社會整合的需要 紓解壓力的需要
批判性思考
積極與消極之間的界限 頑固受眾論 受眾是混沌的
對廣播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研究
1944年,哥倫比亞大學廣播研究室的H.赫卓格。 他認為有三種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們喜愛知識競賽節 目。 1. 競爭心理需求 2.獲得新知的需求 3.自我評價的需求 1944年,赫卓格對廣播肥皂劇的聽眾進行了調查,發 現他們是收聽動機如下: 1.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煩惱” 2.為了“尋求代理參加的幻覺” 3.當作“日常生活的教科書”
從微博的使用的特點看一般受眾獲得 的滿足:
微博傳播速度的即時性。微博實現了電腦與手機的終端融合,使 內容的傳播速度比其他媒體更便捷、更迅速。能很好地滿足用戶 即時方便發送資訊的需求。受眾在表達自己的同時,也受到了他 人的關注,這樣會進一步激發受眾的參與熱情 。
微博傳播內容的自主性。微博既是一個傳播平臺,又是一個內容 自創的平臺,讓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內容的製造者、見證者、傳播 者、評論者。用戶需要保持即有情感的動機,所以通過發洩和表 達來滿足用戶情感的需求。從而緩解情緒上的壓力。
對印刷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研究
對印刷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研究較早的是BR貝雷爾森 1940年,在《讀書為我們帶來什麼》一文中,歸納了 一些普遍性的讀書動機: 實用動機——追求書籍內容對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參 考和利用價值 休憩動機——消解疲勞、獲得休息 誇示動機——談論讀書內容,以獲得他人稱讚或尊敬 逃避動機——通過讀書來轉移日常生活的煩惱
论述新媒体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论述新媒体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新媒体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一、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New Media Age)是指社会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电视、智能机、多媒体和其他信息技术环境中,全面使用和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数字生活、虚拟通信、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社区增强以及芯片等新技术发展的时代。
二、新媒体时代的使用1、互联网。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从互联网获取,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中的各方面环节,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并有效的提高了生活质量。
2、微信,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社交软件,可以实现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无论是移动互联网的新闻资讯还是日常生活中即时聊天,都可以通过微信得到。
3、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看资讯、听音乐、录像、支付、导航、遥控、购物等,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的小屏幕来完成,及时、便利的服务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三、新媒体时代的满足理论1、互联网的粘合力理论(The Stickiness Theory)。
粘合力理论指的是利用互联网、整合网络社交媒体以及各类应用服务,使用户变得更加深入,并导致他们停留在网络中越来越久。
2、推理(Reasoning)理论。
推理理论认为,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可以从比较和分析信息中获取满足,从而解决自己的需求,促进他们的消费。
3、创新模式理论(Innovation Model Theory)。
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分享、交互以及同步,可以创造出更加有趣的模式,并对用户的情绪、感受和态度发挥积极的激励作用。
推动新产品的成功推广,而这也能够为新产品带来满足。
四、结论新媒体时代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获取和生活便利,也让满足理论有了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大大提升了人们的满足感。
可以说,新媒体时代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满足理论的应用,深刻影响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之前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
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使用与满足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把该研究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
传统时期的研究试图了解人们为什么使用某些媒介内容。
60年代后期,该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现代时期。
这一阶段中,学者们在研究了人们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起源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论的重要性。
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思考,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理论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以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例,探讨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致力于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基本理论,例如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等。
这些理论研究了物质的运动规律、电磁现象和能量转换等基本问题,对现代科技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基本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无论是电子产品的发展、能源利用的提升还是新材料的研究,都离不开物理学基本理论的指导。
例如,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学理论的发展为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光学理论的研究也使得我们能够制造出更高效的光学设备和仪器。
此外,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也为核能和新能源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物理学基本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科学研究必须基于可重复和可验证的实证证据,而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正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理论不仅是对已有观测事实的总结和概括,更是预测和解释未来实验现象的重要工具。
通过理论的指导,科学家可以设计精确的实验和观测,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不断推动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综上所述,理论在科学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基本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界、促进科技进步以及推动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理论的重要性,要不断拓展和完善理论,推动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一、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传播学研究,是受众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张受众在选择、接触、理解和记忆媒介信息时,是基于其特定的需求和动机来进行的,而这些需求和动机的满足程度则直接影响了受众对媒介的态度和行为。
换言之,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选择、使用媒介,以满足其特定的需求。
自该理论提出以来,它便在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特别是在媒介环境日益复杂、媒介形式日益多样的今天,“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我们理解受众行为、分析媒介效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和回顾“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概念与起源“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卡茨(Elizabeth Katz)等学者提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受众在选择接触媒介和内容时,是基于其特定的需求和动机来进行的,他们通过媒介的使用来满足这些需求和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使用”和“满足”两个方面。
“使用”指的是受众在选择、接触和使用媒介时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主动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
“满足”则是指受众通过媒介使用所获得的需求满足和心理满足。
媒介内容可能包含多种元素,如信息、娱乐、社交等,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中获取满足。
该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时期,大众传媒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卡茨等学者开始关注受众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以及媒介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受众在接触媒介时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而是有着明确的需求和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关于MP3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实证研究
More than Audio on the Go: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MP3 Players
In 2005, approximately one in seven Americans owned a portable MP3 player (Arbitron Inc./Edison Media Research, 2005). In early 2006, that number increased to 20%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26% of Internet users (Madden & Jones, 2008). The invention of podcasting technology in late 2004 and the adoption of MP3 capable smart phones have, to a certain degree, accelerated the popularity of MP3 players.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fiscal year 2007 alone, Apple® sold 10.2 million iPods® and over one million iPhones® (“Apple Reports Fourth Quarter Results,” 2007). According to a December 2007 Pew Internet Project survey, 34% of American adults and 43% of Internet users reported owning an MP3 player. Three out of five young adults between 18 and 29 years old reported owning the device (Madden & Jones, 2008).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MP3 players are joining the Internet to become part of their daily life. However, even among older adults, MP3 player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a 2008 survey of over 27,000 radio listeners in nearly 70 U.S. markets, 58% said they owned MP3 players (“Tech Survey IV Executive Summary,” 2008). In a 2009 Pew Internet survey, 45% of American adults reported owning MP3 players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基本理论1、概念“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发展过程从时间上来说,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复旦大学传播学者殷晓蓉对此有专文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是围绕无线电广播和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而展开的。
其中包括: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包括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对听众的统计);1940年的奥逊·威尔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称作“历史性的论文”《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时期”则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名称:“使用与满足说”,或“使用与满足模式”,也更加明确地朝向探讨“一个活跃的受众”的作用的方向发展。
它在范围上涉及报纸、电影、舞台剧、电视(特别是智力竞赛节目)、高雅音乐会和肥皂剧等大众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使用和满足的关系,并且,经由施拉姆、伯格纳、卡茨、布卢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更加重要的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传播学自身的发展,“使用与满足说”所得以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推动力更为充分,而它的出现也使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以及相关的媒介内容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其中美国社会学家E ·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
研究
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把该研究划分为 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
• 传统时期的研究试
图了解人们为什么使用某 些媒介内容。
• 现代时期(60年代
之后)这一阶段中,学者 们在研究了人们的动机、 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 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 之间的关系。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阶段
•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 例:1944年,赫卓格调查电台白天的连续节目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妇女。研究成果 《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被称为"历史性的论文"。
•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 例:1.1940年,在《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中,贝雷尔森归纳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读书 动机 2.1949年,在《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中,贝雷尔森以1945年6月30日纽约八大报 纸的发送员大罢工为背景调查,总结读者阅报的动机
一、 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 使用形态
“使用与满足”理论
定义: “使用与满足”研究是从受众的心理动
机和心理需求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 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 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 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
浅显理解: 它是将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
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 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 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代表学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卡兹
定义:
涉及受众使用媒介动机与获得满足的研究虽然开 始于20世纪40年代,然而直到1959年,卡兹在 《大众传播调查和通俗文化研究》中才首次提到 使用与满足研究。1974年,卡兹、布拉姆勒、格 里维奇的经典论文《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总 结了当时使用与满足领域所做的研究。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理论,这些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解释和理解世界的框架。
其中,有一些理论被视为基本理论,因为它们能够解释广泛的现象,并有助于我们建立对事物的基本认识。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进化论。
进化论是指生物进化的理论,它认为物种的演化是由于基因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机制引起的。
这一理论由达尔文提出,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推理得到了支持。
进化论不仅仅适用于生物领域,在许多其他领域也能起到指导作用。
比如,进化论揭示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常态,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人类社会中,进化论还能够解释人类文化和社会的演化,帮助我们理解和改进社会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关注一下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行为。
量子力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于物质和能量的传统认知,并对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提出了一些基本问题。
量子力学的应用已经深入到许多领域,比如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材料科学等。
它的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新的科技和应用,如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
通过学习和理解量子力学,我们可以拓宽我们对于物质和能量行为的认识,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创造性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学上的基本理论,如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不同部分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符号互动主义则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赋予符号和意义,人们的行为是在不断的互动和解释中产生的。
这些理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还有一些跨学科的基本理论,如系统论和复杂性科学等。
系统论研究系统的整体特性和相互关系,并探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复杂性科学则关注于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性质,研究如何从简单规则和组件生成复杂的行为和结构。
这些理论拓宽了我们对于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复杂和混乱的问题,并在各种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基本理论1、概念“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发展过程从时间上来说,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复旦大学传播学者殷晓蓉对此有专文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是围绕无线电广播和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而展开的。
其中包括: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包括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对听众的统计);1940年的奥逊·威尔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称作“历史性的论文”《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时期”则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名称:“使用与满足说”,或“使用与满足模式”,也更加明确地朝向探讨“一个活跃的受众”的作用的方向发展。
它在范围上涉及报纸、电影、舞台剧、电视(特别是智力竞赛节目)、高雅音乐会和肥皂剧等大众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使用和满足的关系,并且,经由施拉姆、伯格纳、卡茨、布卢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更加重要的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传播学自身的发展,“使用与满足说”所得以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推动力更为充分,而它的出现也使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以及相关的媒介内容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其中美国社会学家E ·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范文引言: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就一直渴望能够找到自己真正关心和重要的事情。
作为人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能够拥有自主权和满足感。
这种追求自主和自发动机会的渴望被称为自决或自主实现,被认为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需求,这正是使用与满足理论所探讨的。
主体段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概念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由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在1985年提出的,它试图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对一些活动感到更自主和更有动力,而对其他活动感到不满足。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被他们对目标的认知视为有价值和有目的的程度所影响的。
主体段2:满足理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当个体对其行为感到自主并感到满足时,他们更有可能持续参与和投入这项行为,并将其视为是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途径之一、相反,当个体感到行为缺乏自主性并感到不满足时,他们更有可能减少参与或放弃这项行为。
这种主体体验的改变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主体段3:运用满足理论的实例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工作场所和运动训练等。
在教育方面,满足理论提供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选择的机会的指导方针。
研究表明,当学生感到他们的学习具有意义和自我决定时,他们更有可能享受学习,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工作场所,提供员工自主性和发展机会的公司更有可能吸引和保留员工,并且员工更有可能投入和满足于他们的工作。
在运动训练中,提供运动员自主选择训练方法和目标的机会可以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和表现。
结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需求的框架。
它认为自主和满足是我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而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会更有动力和满足感。
因此,理解和应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1、简介“使用与满足”研究曾经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也就是说,此前的研究效果主要是从传播者或传媒的角度出发,考察传媒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或者对受众产生了什么影响,而“使用与满足”研究则是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2、研究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温达尔发现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是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他们就越会依赖这个媒体。
传媒技术的迅速变革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者们需要重新思考理论框架,以适应新传播技术发展的需要,探索新媒介带给人们的新的满足。
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其中有些因素到现在都值得我们重视: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
何为“使用与满足”?
需求 使用 满足
A
2
早期“使思用考与满足”研究揭
示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形态
有哪些类型?
A
3
H·赫卓格,1944年,《专家知识竞
赛》 广播媒介
竞争心理 心理需求 获得新知
自我评价
A
4
B·R·贝雷尔森,1949年,《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
印刷媒介 获得外界消息来源
日常生活工具 利用形态 休憩手段
获得社会威信 社交手段 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A
5
麦奎尔,1969电年 视媒介
心绪转换 基本 人际关系 类型 自我确认
环境监测
A
6
思考
媒介接触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A
7
E·卡兹,1974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使用与满足”基本模式
媒介期待
媒介接触
需求满足
A
8
社会条件 竹媒介内印郁象 郎媒,介1接9触77满年足类型
需求
个人需求 媒介接触可能性
其他满足手段
A
9
意义 :
评价 1.受众具有能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S 受众绝对被动
2.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V.S 子弹论 3.大众传播对受众有一些基本效用
V.S 有限效果论
A
10
1.过于强调个人与心理因素,个人行为主义与功
能色彩过浓 局限性
2.脱离传媒内容生产提供过程,揭示受众与传媒 社会关系不全面
3.指出的受众能动性局限于媒介内容进行“有选 择的接触”范围之内
A
11
谢谢观赏!
A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