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275》

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的一种取向,这一取向的核心主张是:认为受众是主动的,研究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而不是仅仅研究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地使自己的需求获得满足。着眼于个人“需求”在社会与心理方面的推动作用,每种媒介都被理解为在提供一套独一无二的内容与属性,产生不同种类与不同范围的满足。缺点:包含了对个人与心理的过分强调,结果可能忽略或无法完全考虑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受众需求与满足的性质。

1.与之前效果研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而是站在受众的角度,

从动机使用的方向探讨受众对媒体的使用。使用与满足认为受众是主动的,应该研究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而不是仅仅研究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

2.使用与满足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产生了需求,这种需求又导致了人们对大众传播或

其他信源的期待,这种期待引起了不同类型的媒介接触,其结果导致需求的满足或其他结果。

3.人们从媒体中获得的满足一般来在三个方面

1.1媒体内容

1.2媒体接触和使用过程

1.3导致接触不同媒体的社会环境

4,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

1.1传播行为,包括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是在一定的动机驱动下的有目的的行为。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体或

内容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这是一种功能性行为,会产生某种后果。

1.2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体的主导权在使用者手中,受众具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他们决定使用什么媒体和如

何使用,而不是被媒体所使用。

1.3社会和社会心理的因素引导、过滤或影响着传播行为。

1.4媒体与其他形式的传播行为相互竞争。

1.5一般情况下,受众在使用与满足过程中占据主动,他们比媒体更有影响力。但媒体也会对个人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甚至我们还会对媒体形成依赖。

6、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1.1互联网的使用与满足

互联网给人的满足主要来自于三个维度1,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带来的满足,比如互联网提供大量资源、搜索引擎方便快捷、网上冲浪等,这些满足并不来自特定内容,而是来自使用体验本身。2,媒体内容带来的满足,通过互联网信息可以满足人们获得教育、信息、知识与学习等方面的需求 3.社会性的满足,指互联网可以用来聊天,与朋友保持联系,增进友谊,与他人互动、了解他人。

1.2 手机的使用与满足

手机在近年来迅速普及,功能也在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语音服务外,各类数据服务服务也在不断发展,除了文本短信外,还出现了手机邮件、多媒体短信等,手机带来的满足归为以下几类。1.时尚和地位2.感情和社交3.放松4.移动性5,立即使用6.工具性,做生意、谈生意

7.确认。在紧急状况时感到安全,可以及时改变约会时间和地点。

1.4媒体过度使用带来的问题

一个媒介刚出现时,公众意见往往将其描述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发明,能够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新的变革,促进个人素质提高和社会交流。大众媒介把互联网描述成一个没有国界、具有海量信息、平等互动、方便快捷、充满共享互助精神的伊甸园,上网成为一种时尚,媒介接触过程本身给个人带来“一切皆有可能”的新奇感受。然而,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5年以来,中国的大众媒体掀起了一股讨伐互联网的潮流。各种青少年因网络犯罪、上瘾的媒体报道经常成为网络存在不良影响的证据,政府对网络的监管措施也更加严格,但严格来讲,迄

今为止,并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说明互联网是这些不良后果的肇事者,它更像是一只社会问题的替罪羊。

很多使用者之所以沉溺于网上聊天或网络游戏,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缺失而产生的需求。

7、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批评与讨论

1.1该理论缺乏明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比如使用、满足、动机、需求等缺乏明确的界定。而

且该理论也被认为是一种同义反复,测量出受众的满足,然后再回过头来预测需求,它像“适者生存”一样,成为一个不可证伪的判断。

1.2受众的主动性问题。是否过分强调了受众的权力?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再孤立的看待受众

的主动性,也将社会环境纳入讨论。

1.3研究方法。早期主要是受众的自我报告,这一方法过于主观,缺乏代表性和客观性,随着

研究方法的发展,抽样调查、实验、结构工程等方法,更客观的测量了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1.4批判学者们提出,他们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忽略了政治经济学和文化。比如埃利奥特认为,

使用与满足把社会权力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排除在外,忽略了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和媒体为了统治阶级利益进行的宣传。卡里和克雷林则批评使用与满足过于强调传播功利性-结果模式,忽略了文化和象征性符号带来的直接满足。20世纪60年代的学术潮流影响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当时出现的反科学,提倡现象学的、民族志的方法注重从个体经验的角度来解读文化,,使用与满足受此影响也站在受众的视角来研究传播过程,但并没有彻底放弃客观经验主义,即它并不像批判或文化研究者所要求的那样,放弃科学主义、简单的功利主义,甚至功能主义框架。

相反,它在实证主义的范式下开展研究。卡茨等人的使用与满足并没有从文化的角度开展,而是朝着精确的量化分析的方向发展。

总结:

1.客观经验主义范式使用与满足理论在20世界40年提出以来一直在发展,由早期简单的使用

动机归纳,发展到完善的理论构架,再到与效果研究的合流,走过了一条反叛效果,再到回归效果的充满戏剧性的道路。

2.使用与满足从受众的媒介使用角度看待传播过程,它把使用看作是效果产生之前的阶段。在这

个使用过程中,受众具有主动性,这个主动性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从极端被动到极端主动之间的一点,它既可能是仪式性的习惯,也可能是功能性的积极使用。

3.受众的主动性既受到社会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对主

动性概念进行修正,尽可能地使它摆脱幼稚的理性人假设。

4.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也影响着人们对媒体的依赖。如果我们的目标单一、

资源匮乏,必须借由大众媒体才能满足这种需求,那么我们就可能对大众媒体产生依赖,媒体对我们的影响也会较大。

5.使用与满足是我们了解新媒体的第一步,因此目前互动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尤其引人注目,

研究发现,新媒体同样满足着工具性和社会性需要。人们对新媒体的讨论也容易重复得乐园-失乐园的老套路,一旦早期的新鲜感散去,对新媒体病理性过度使用的指责导致互联网或手机成为其他社会因素的替罪羊。

总之,使用与满足理论虽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它仍然是一个简单实用的理解传播过程的理论。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的发展,受众的需求将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