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本科)

合集下载

微博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微博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微博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 )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 WAF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发布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它是web2.0新兴起的一个表现形式,也逐渐成为了当代社会人们发布信息的一个重要网络工具。

微博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一)传播主体多中心化微博网站更注重宣传的就是网络中那些可能成为“意见领袖”的思想观点,而那些不被重视的沉默大多数所发表的内容可能就这样石沉大海。

微博写作中,基于门槛极低的信息发布平台,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个性化的用户汇聚了庞大的内容生产,同时这些内容也能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分享,一种新的网络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生态正在形成,传播的中心已经不再局限于那些所谓的“意见领袖”,而是更多的用户。

微博用户通过相关服务,把自己每天的琐碎心情发送到网站平台和朋友手机终端。

发送的信息可以是群发也可以是点对点的私信。

这样,每个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创造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

(二)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无论是国外的twitter还是国内的新浪微博等微博网站,它们的传播渠道都不仅仅限于网络。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彩信、MSN或直接登录网站等各种传播手段来即时记录点滴瞬间,实现了全息发布方式。

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 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 One To N To N )。

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

这里引进物理学的核裂变原理,提出过传播裂变的理论假设。

“链式反应”和有临界点( Critical )的“中子”是裂变发生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

微博的“分众传播”自然带来“链式反应”,而带有临界点的“中子”,即信息从聚合到裂变的关键,是引爆性话题。

(三)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现场性微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其内容的“微”,用户每次发布的内容不得多于140 个字符。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就像我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我们对于媒介的接触也是出于一定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使用媒介是使我们的某些动机和原因得到满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先来讲几个关键词:20世纪40年代 H·赫卓格 B.R. 贝雷尔森麦奎尔等20世纪70年代(分水岭)受众卡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广播、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等等的研究来看“人们为什么使用媒介” 60年代后期,受众已经被当做一个主体来研究,该理论进入了现代时期,开始转向研究“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

这也就是卡茨在1959年首次提出的,我们更应该注意“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而不是“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

概念:“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使用与满足模式卡茨等人在1974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这个模式做了一些补充P168这里说的是我们因为一定的社会各和人心理起源产生了一些需求,基于你和媒介接触可能性这里出现了两个分支,比如说你身边有电视或电脑等,你就会基于对媒介的印象来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来开始具体的接触。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呢,我们会转向其他的满足手段,比如找别人聊天。

接触以后会产生满足和不满足两种后果,而这个满足结果会不同程度来修改我们的媒介印象,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这个模式还说明我们今天的媒介接触的习惯和选择偏好,是建立在过去的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的,而我们今天的媒介体验,会影响我们今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参考书目:《传播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力丹著《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译《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著。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①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是注重研究受众者的内在需要和目的(求知,娱乐,个人认同,社会交往等),从这一受众主体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是如何服务于受众的内在问题。

②60年代后,使用与满足研究更加注重考察受众不同的媒介接触动机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强调媒介使用是一个“社会条件+心理倾向→接触需求→接触动机→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③施拉姆认为,如果大众媒介满足受众接触媒介时的动机需要,则传播是有效的。

④评价:A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B.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的意义: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化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轮”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证。

⑤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播的社会关系。

3.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一.监测环境:是媒介的第一个社会功能,它向受众提供并告知新闻。

(正)新闻报道:日本地震,利比亚,世界网球。

(负)人们的看法趋同(垃圾信息,暴力等传递)通常表现为发出警报(天气,军事等),提供与经济,公众和社会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股市行情,交通路况等)二.联系社会: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崔小波杨晓英来源:《理论观察》2021年第01期关键词:“使用与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033 — 04“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积极的受众观,该理论强调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主体性。

其基本的内涵为:受众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根据自身以往的媒体使用习惯以及目前的需求主动地选择媒介以及媒介内容。

近年来,学界大力提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同为主体,被称为“双主体论”,此论调的重点就是强调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考察受教育者的需求与满足情况。

因此,“使用与满足”的理论特质与“双主体论”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这也就决定了“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本文在对“使用与满足”理论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需求与满足情况,给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建议。

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

当时,广播报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流媒体。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认为媒介对人的影响是强效果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此理论得到了学界的质疑。

此时,研究人员关心的是人们使用媒介时,人们做了什么,这与以前人们总是关心媒介对人做了什么迥然不同。

经过调查,研究者们发现人们使用广播报纸并不是完全无意识的,而是有选择性地挑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随着电视的兴起,人们的注意力从广播报纸转移到电视上,研究者对人们使用电视的动机展开了调查。

1969年,麦奎尔等人调查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等六种节目,归纳了四种满足的基本类型:心绪转换(逃避现实压力,释放情绪);人际关系(产生与节目相关人员的熟悉感建立虚拟人际关系或通过与现实对象讨论节目而建立实际人际关系);自我确认(反省自己,协调自身观念与行为);环境监测(获得对自己生活有用的信息)。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主要观点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综合提出"使用与满足"的过程:(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评价意义:(1)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2)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局限(1)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

(2)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3)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案例 (修改)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案例 (修改)

3
案例分析
案例八:虚拟现实(VR)媒介
案例描述
某用户购买了一款VR头盔,体验了虚拟现实世界的神奇。他通过VR游戏、VR电影等应用, 享受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中。这种全新的媒介体验让他感到非常 满足和兴奋
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这个用户对媒介产生了新奇体验的需求,希望通过VR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和 沉浸感。VR媒介提供的虚拟现实世界满足了他的需求,让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这种新奇体验的满足方式,体现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3
案例分析
案例三:娱乐媒介
案例描述
某白领工作压力大,经常通过看电影来放松自己。最近 上映了一部喜剧电影,她非常期待地前往影院观看。看 完电影后,她感到心情愉悦、放松,对这部电影评价很 高
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该白领对娱乐媒介产生了娱乐需求,希望通过看电影来 放松身心。这部喜剧电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满足了她的 需求,提高了她对娱乐媒介的兴趣和忠诚度
3
案例分析
案例六:个性化推荐
案例描述
某用户在某音乐平台上听歌时,系统根据其听歌历史和喜好,为他推荐了一些新的音乐人 和歌曲。他发现这些推荐的音乐都非常符合他的口味,于是他经常使用这个功能,并逐渐 形成了高度的忠诚度
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这个用户对音乐媒介产生了娱乐需求,希望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音乐平台通过个性化推 荐功能,满足了他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他的使用频率和忠诚度。这种个性化推荐的满足 方式,体现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个体差异性和针对性
3
案例分析
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
受众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影响下,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媒介体验,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 期望 媒介应充分认识到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不断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有价值 和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以满足受众不断发展的需求和期望 同时,媒介也应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和反馈,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 和定制化的服务,以建立更加紧密和忠诚的受众关系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理论强调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受众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动机来选择、接触和理解媒介内容,从而得到满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全面梳理该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为清晰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文献综述。

我们将回顾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其理论背景和主要观点。

我们将分析该理论在不同媒介形态下的应用,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行为研究。

我们还将探讨该理论在各个领域,如教育、广告、公共关系等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

我们将总结该理论的贡献和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机制,以及媒介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提升传播效果。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理论框架“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传播学研究,是受众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主张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和动机的个体,他们主动地选择媒介内容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换言之,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选择、解释和使用媒介内容。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受众的行为是基于其内在需求和动机的。

这种需求和动机可能源于个人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例如,人们可能通过观看电视剧来满足娱乐需求,或者通过阅读新闻来满足信息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受众的行为和媒介的影响。

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它过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而忽略了媒介对受众的潜在影响。

(完整版)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完整版)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主题:“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传者第一论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了拉斯韦尔关于5w模式,5w模式讲了些什么内容呢?他将传播的结构,归纳为Who , Say what , in which channel ,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在这个经典模式中,传播者who掌握着传播的主动权,是以who为中心来研究传媒对受众做了什么的问题。

这种认识不妨称之为“传者第一论”。

二、Bauer的启示传者第一论是把受众看成了待宰的羔羊,在传播过程中没有任何主动权,传者说什么,受者就接受什么,正如我们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枪弹论的典型观点媒体是无往不胜的枪弹,受众是中的即倒的靶子。

然而,这种假说在后来的传播学研究中遭到了质疑,其中一个典型的观点就认为,受众并非总是被动的接受。

1964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鲍尔(Bauer)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固执的受众》,鲍尔认为,以往的传播研究总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总是从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的态度这种思维定势上考虑问题,这在他看来是犯了方向错误。

他认为,传播研究应该站到受众的角度,应该着重探讨受众对信息的处理,以及对整个传播过程的决定性作用。

他有两句话因为说得很巧妙而常被人们引用。

他说,以往的研究总是问(What can the message do the audience?)“讯息如何作用受众”,而现在的研究则应问(What can the audience do with the message)“受众如何处理信息”。

从这个启示中,我们可以将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一番改变。

就是将Who say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变成:Who got what From where in channel do for what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学者就开始研究受传者是怎样使用媒介,主要考察人们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去接触和使用媒介的,使用之后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满足。

《2024年“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范文

《2024年“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篇一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听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在多语种环境下,如蒙古语听书平台的兴起,不仅丰富了语言文化的学习方式,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出发,对蒙古语听书平台进行研究。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了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受众基于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媒介内容以满足其需求。

在听书平台的背景下,该理论同样适用,用户根据自身的学习、娱乐等需求,选择使用蒙古语听书平台。

三、蒙古语听书平台的发展及特点蒙古语听书平台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兴媒介,为蒙古语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听力资源。

其发展迅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资源丰富,涵盖了文学、历史、科普等多个领域;二是用户体验友好,界面简洁,操作便捷;三是满足了不同年龄、职业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四、蒙古语听书平台的使用与满足1. 用户需求分析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用户使用蒙古语听书平台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需求,通过听书平台学习蒙古语或获取知识;二是娱乐需求,通过听书平台放松心情、消遣时间;三是社交需求,通过听书平台的社区功能进行交流和分享。

2. 平台功能满足用户需求蒙古语听书平台通过提供丰富的听力资源、友好的用户体验以及强大的社交功能,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具体表现在:一是提供了海量的蒙古语听力资源,满足了用户的学习需求;二是界面设计简洁,操作便捷,提供了良好的用户体验;三是社区功能的使用,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

五、蒙古语听书平台的挑战与展望1. 面临的挑战虽然蒙古语听书平台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如何保证听力资源的持续更新和高质量;如何提高用户体验,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如何扩大用户群体等。

2. 未来展望未来,蒙古语听书平台应继续优化用户体验,提高服务质量。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脱口秀节目传播策略研究——以《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为例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脱口秀节目传播策略研究——以《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为例

2021·4(下)《科技传播》82作者简介:肖竹欣,2018级本科生,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脱口秀节目传播策略研究——以《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为例肖竹欣摘 要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是2020年下半季度上线腾讯视频的一档脱口秀类网综,该节目一经上线,就通过过硬的品质和高质量的质量输出获得了受众的一致好评。

笔者将从受众视角对《脱口秀大会(第三季)》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分析其取得成功的原因,通过分析目前的瓶颈探讨其未来的走向。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理论;脱口秀节目;传播策略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81-0082-03《脱口秀大会》于2017年开始播出,是腾讯视频App 与笑果文化公司共同制作的脱口秀类综艺,其以专注于脱口秀本质的个性、爆笑的表达方式在同类型中脱颖而出,深受当代年轻人的追捧,其表演形式借鉴起源于美国的脱口秀,并通过创作者本土化的原创而诞生。

在《2017年网络综艺发展报告》中,《脱口秀大会》借助嘉宾选题进行单口喜剧表演的形式,辅之以幽默的调侃,使受众产生共鸣,取得了第11位的成绩。

而在去年上线的第三季节目,更是引发了全民讨论,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出圈。

“使用与满足”理论始于上个世纪。

传播学家卡兹描述了受众与媒介接触的过程,即“社会+心理原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后来的学者们也对此作了补充。

脱口秀虽然属于舶来品,但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确实填补了一定的市场空白,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所以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将从社会+心理原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四个方面对脱口秀大会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为《脱口秀大会》的后续发展找到道路。

1 社会和心理需求:娱乐消遣的心理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当受众使用媒介时不是被动的,而是为了要满足某种需要。

这种需要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正是从社会和心理的层面上出发,为市场提供新型的喜剧综艺,契合了市场需要。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Vlog的传播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Vlog的传播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Vlog的传播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Vlog(视频博客)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内容形式,吸引了大量的网民关注和参与。

Vlog的传播和受众吸引力已经引发学者的关注,其中“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理解Vlog的传播和受众吸引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探讨Vlog的传播特点和受众满足的机制,以期为Vlog的内容创作和传播策略提供参考。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简介“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传媒使用和满足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理论,传媒使用者会通过使用传媒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传媒内容的选择和传播过程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特定需求和愿望。

在Vlog的传播研究中,可以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Vlog受众的需求和满足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Vlog的受众吸引力和传播特点。

二、Vlog的传播特点Vlog以视频形式呈现,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容易引起受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体验。

这种呈现方式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受众对内容的接受和情感共鸣。

Vlog的创作者通常会通过真实、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建立起与受众的情感联系,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这些特点使得Vlog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能够迅速吸引大量的关注和分享。

三、Vlog受众的满足需求Vlog的受众通常会通过观看Vlog来获取有关自身兴趣和生活方式的信息。

Vlog的内容通常涵盖了各种生活领域,包括美食、旅行、时尚、健康等,这些内容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和兴趣息息相关。

通过观看Vlog,受众能够获取有关这些领域的最新信息和趋势,了解他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而满足自己对于有益信息和新鲜体验的需求。

Vlog的受众通常会通过观看Vlog来获得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Vlog的创作者通常会选择与受众相关的话题和情感互动,通过真实、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来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系。

受众在观看Vlog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感,感受到与Vlog创作者的情感联系和共鸣,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满足愿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 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强调受众的能动性。 “使用与满足" 的过程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 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a.接触媒介的 可能性 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 模式: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 “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3.受众选择特定 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 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 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研究发展 现代研究 时期 传统研究时期 70年代 试图了解人们为什么使用某些媒介内容 研究人们 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水岭 传统时期 (1)30-40年代中,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 (洛克菲勒基金会 赞助) (2)1944年,赫佐格 ,《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 (3)1940年,贝雷尔森,《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普遍性的读书动机 (4)1949 年,贝雷尔森, 《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 现代时 期 1958年至1960年,W·施拉姆、J·莱尔和E·帕克,调查报告《儿童生活中的电视》 , 儿童看电视的因素。 1969年,麦奎尔等人,四种满足的基本类型。 1973年,卡 茨、格里维奇和赫斯,讲35种需求归纳为五大类。 麦奎尔归纳的四种满足基本类 型 娱乐解闷(逃避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释放情感); 个人关系(谈话中信息的 社会效用,用媒介替代同伴); 自我认同或个人心理(加强价值观,自我了解, 了解现实); 环境监测(了解能够帮助个人或影响个人的信息) 卡茨、格里维 奇和赫斯的五大类需求类型 知的需要(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 情感的需要 (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 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信心,稳 固性和身份地位); 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 舒解压 力的需要(逃避和转移注意力)。 五个基本的假设 (1)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 介是有目的的,。 (2)受众是媒介的主动使用者,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19
关于MP3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实证研究
More than Audio on the Go: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MP3 Players
In 2005, approximately one in seven Americans owned a portable MP3 player (Arbitron Inc./Edison Media Research, 2005). In early 2006, that number increased to 20%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26% of Internet users (Madden & Jones, 2008). The invention of podcasting technology in late 2004 and the adoption of MP3 capable smart phones have, to a certain degree, accelerated the popularity of MP3 players.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fiscal year 2007 alone, Apple® sold 10.2 million iPods® and over one million iPhones® (“Apple Reports Fourth Quarter Results,” 2007). According to a December 2007 Pew Internet Project survey, 34% of American adults and 43% of Internet users reported owning an MP3 player. Three out of five young adults between 18 and 29 years old reported owning the device (Madden & Jones, 2008).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MP3 players are joining the Internet to become part of their daily life. However, even among older adults, MP3 player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a 2008 survey of over 27,000 radio listeners in nearly 70 U.S. markets, 58% said they owned MP3 players (“Tech Survey IV Executive Summary,” 2008). In a 2009 Pew Internet survey, 45% of American adults reported owning MP3 players

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

局限
1)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 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
2)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 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 心的。
3)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 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 关系。
团队成员
• 演讲者:白琥 • PPT:田栋 马晓平 薛刚 • 收集资料:
代表学术家——卡兹
定义:
涉及受众使用媒介动机与获得满足的研究虽然开 始于20世纪40年代,然而直到1959年,卡兹在 《大众传播调查和通俗文化研究》中才首次提到 使用与满足研究。1974年,卡兹、布拉姆勒、格 里维奇的经典论文《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总 结了当时使用与满足领域所做的研究。
卡兹认为“使用与满足”指的是:
•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 例:1969年,麦奎尔等人调查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等六种 节目,归纳了四种满足的基本类型:娱乐解闷(逃避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释放情感); 人际关系(谈话中信息的社会效用,用媒介替代同伴);自我确认(加强价值观,自 我了解,了解现实);环境监测(了解能够帮助个人或影响个人的信息)。
三、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 评价
意义
1)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 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 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 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2)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 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
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 效果论”。
二、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受众成员的媒介接触活动是一种满足 个人的基本需求的活动,但这并不能说 明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使用满足理论

使用满足理论

使用满足理论
满足理论是一种行为学理论,它旨在帮助人们了解自我调节和行为的有效性。

该理论认为,当个体采取行动来达到其目标时,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从而促进他们再次采取行动,从而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使用满足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并找出改变行为的方法。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发现,他们对一项特定的活动产生了强烈的满足感,因此他们更有可能继续从事这项活动。

此外,满足理论也可以帮助人们找出他们最有可能采取行动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改善他们的行为。

《精品》使用与满足理论(本科).ppt

《精品》使用与满足理论(本科).ppt
使用与满足
最新.课件
1
何为“使用与满足”?
需求 使用 满足
最新.课件
2
思考
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 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形态有 哪些类型?
最新.课件
3
广播媒介
H·赫卓格,1944年,《专家知识竞 赛》
竞争心理 心理需求 获得新知
自我评价
最新.课件
4
印刷媒介
B·R·贝雷尔森,1949年,《没有报纸意味着什 么》
媒介期待
媒介接触
需求满足
最新.课件
8
竹内郁郎,1977年
社会条件 媒介印象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需求
个人需求 媒介接触可能性
其他满足手段
最新.课件
9
评价
意义 :
1.受众具有能动性 V.S 受众绝对被动
2.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V.S 子弹论
3.大众传播对受众有一些基本效用
V.S 有限效果论
最新.课件
10
局限性
1.过于强调个人与心理因素,个人行为主义与功 能色彩过浓
2.脱离传媒内容生产提供过程,揭示受众与传媒 社会关系不全面
3.指出的受众能动性局限于媒介内容进行“有选 择的接触”范围之内
最新.课件
11
谢谢观赏!
最新.课件
12
获得外界消息来源
日常生活工具
利用形态 休憩手段
获得社会威信
社交手段
读报本身的目的最新化.课件
5
电视媒介
麦奎尔,1969年 心绪转换
基本 人际关系 类型 自我确认
环境监测
最新.课件
6
思考
媒介接触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来自最新.课件7“使用与满足”基本模式

“使用与满足”研究课件PPT

“使用与满足”研究课件PPT
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 中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设 计提升产品的舒适度和愉 悦感。
用户测试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邀请 真实用户测试产品,收集 反馈意见,以便及时调整 和改进产品设计。
在媒体研究中的应用
受众分析
分析媒体受众的需求和兴 趣,了解其媒体接触习惯 和偏好,为媒体内容制作 提供指导。
内容定制
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兴趣, 定制媒体内容,提高内容 的吸引力和受众的满意度 。
媒介内容的竞争
反馈与调整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媒介之间的竞争会促 使媒介内容更加多样化,从而更好地满足 受众的需求。
该理论认为受众在媒介接触过程中会不断 反馈自己的需求和满足程度,并根据反馈 结果进行调整和改变。
02
CATALOGUE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应用
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消费者行为研究
产品定位
通过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了解 其购买动机和决策过程,从而制定更 有效的营销策略。
总结词:社群建设
详细描述: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社群建设对于品牌形象 和口碑传播至关重要。通过建立与品牌相关的社群, 可以聚集目标用户并提高用户黏性。社群内的交流和 互动也有助于收集用户反馈和创意建议,为品牌发展 提供有力支持。
案例三:社交媒体的用户行为研究
总结词:隐私保护
详细描述:在社交媒体的用户行为研究中,隐私保护是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品牌需要尊重用户的隐私权和个 人信息,采取合适的措施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同时,透 明、诚信地处理用户数据也能提升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 。
基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和需求,对 产品进行定位,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 求。
市场细分
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将市 场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为每个细 分市场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条件 媒介印象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需求
个人需求 媒介接触可能性
其他满足手段
评价
意义 : 1.受众具有能动性 V.S 受众绝对被动 2.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V.S 子弹论 3.大众传播对受众有一些基本效用 V.S 有限效果论
局限性
1.过于强调个人与心理因素,个人行为主义与功 能色彩过浓
利用形态 休憩手段 获得社会威信 社交手段 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电视媒介
麦奎尔,1969年 心绪转换
基本 人际关系 类型 自我确认
环境监测
思考
媒介接触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使用与满足”基本模式
E·卡兹,1974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媒介期待
媒介接触
需求满足
竹内郁郎,1977年
2.脱离传媒内容生产提供过程,揭示受众与传媒 社会关系不全面
3.指出的受众能动性局限于媒介内容进行“有选 择的接触”范围之内
谢谢观赏!
谢谢观看! 2020
使用与满足
何为“使用与满足”?
需求 使用 满足
思考
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 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形态有 哪些类型?
广播媒介
H·赫卓格,1944年,《专家知识竞 赛》
竞争心Hale Waihona Puke 心理需求 获得新知自我评价
印刷媒介
B·R·贝雷尔森,1949年,《没有报纸意味着什 么》 获得外界消息来源 日常生活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