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

合集下载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12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4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7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8《三宇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墨子②荀子③老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②④ 9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第1题【单选题】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围家建立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有(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③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统治者应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D、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283年,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舍身取义,壮烈殉节。

史学家认为文天祥就义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这里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指( )。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题(原卷版)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题(原卷版)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48分)1.1.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2.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竞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A. 士人为诸侯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3.3.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

这反映出A. 儒家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B. 孔孟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C. 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D. 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4.4.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B. 本质是恶C. 非善非恶D. 本善习远5.5.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6.6.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遵《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7.7.万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心学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成为明朝中后期社会思想的主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单选题(30道试题)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这一现象反映了A.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B.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C.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D.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说明A.百家融合的趋势B.“尚同”的治世理想C.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D.依法治国的合理性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D.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A.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A.“天”是否有意志B.“天”是否客观存在C.“天”是否施行“仁政”D.“天”是否高高在上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班级__________ 某某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X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X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高考训练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高考训练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60分)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3.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A.“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B.农本思想C.有教无类思想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4.“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5.《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墨子②荀子③告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7.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B.百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8.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服务于( )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B.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C.“百家争鸣”D.分裂割据10.隋唐时期,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时期,其原因不包括()A.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B.唐太宗尊孔倡儒学C.佛教、道教被禁止传播D.出现儒家经典标准读本11.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12.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附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附答案)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1.“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材料中“争”的实质是() A. 确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C.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D. 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 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B. 矛头都指向奴隶制残余C. 都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了新内容D. 都在思想领域中重视人的作用3.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

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

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

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

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A. 社会动荡思想活跃B. 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C. 改朝换代百家争鸣D. 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4.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

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A. 经济大发展B. 政治大动荡C. 文化大繁荣D. 社会大变革5.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

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 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B. 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D. 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6.“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学说B. 墨子的“兼爱”思想C. 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D. 庄子的“齐物”观点7.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

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一、单选题1.据说南齐道教徒张融临死时,左手拿着《孝经》和《老子》,右手拿着《小品》与《法华经》。

这表明张融坚持A.贵儒道,贱佛教B.三教并重C.佛教本源说D.道教至上论2.《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法家、道家、儒家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3.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这说明他们A.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B.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成就斐然。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是A.《史记》B.《九章算术》C.蔡伦改进造纸术D.敦煌莫高窟5.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医学家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天下郡国利病书》D.《伤寒杂病论》6.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

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

这表明明代科学A.体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C.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D.已经确立了近代科学的体系7.康熙帝时,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如图所示。

下列各项对此解读错误的是A.此条约签订表明康熙帝具有了国际法意识B.从法律上确认了库页岛地区是中国的领土C.中国失去了贝加尔湖以东大片领土的主权D.当今中俄边界相比当时边界发生重大变化8.唐太宗时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下列情境有可能在当时出现的是①唐太宗在鸿胪寺接见了东罗马的使者,并回赠了物品②在长安有人买到了佛像、西红柿和马铃薯③有一位日本人通过科举取得了唐朝的功名,并娶了一位中国女子为妻④在长安可以欣赏到朝鲜的歌舞和日本的诗歌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9.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带解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带解析)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选择题(17道试题)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索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变动 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3.《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法家思想中蕴含着民本成分4.《墨子·非攻下》有“至乎夏王桀,天有祜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化”之论;《国语·周语上》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之说。

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气候变迁决定王朝兴衰B.灾异影响政治生活C.天人感应观念渗入儒学D.礼乐文化根深蒂固5.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6.董仲舒再三强调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借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循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7.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称为“五经”。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一定少不了一些试题卷的题海战术。

所以,认真地对待每一份试卷吧!你真的可以从中收获不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己之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D.为政以德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孔子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学术下移B、诸侯重用“士”C、社会变革D、诸侯争霸5、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A、孔子创立儒学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理学的出现6、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在战国时期B、提出“民贵君轻”C、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D、主张“性本善”7、下列有关孔子思想主张表述不正确的是A、思想核心是仁B、主张维护“周礼”C、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D、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8、孔子整理编订的“六经”不包括:A、《诗》B、《春秋》C、《乐》D、《论语》9、孟子的思想主张不包括A、施仁政于民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C、提出“三纲五常”D、主张人性本善10、最早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1、下列有关战国时期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开始创立B、被统治者推崇为正统思想C、形成完整体系D、完成思辨化过程12、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B、主张统治者要控制对人民的剥削C、包含民本思想D、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13、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背景不包括A、边境不宁B、王国势力威胁中央C、土地兼并剧烈D、国家财政困难14、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5、“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2) 1.(2013年福建高考16题)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2.(2013年广东高考14题)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3.(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5题)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4.(2013年浙江高考12题)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2013年山东高考16题)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6.(2012·海南卷)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7.中国古代晚期思想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如黄宗羲的“贵不在朝廷,残不在草莽”,这一观点体现了A.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制B.主张治天下皆也于学校C.法律成前人人平等D.工商皆本8.朱熹曾说:“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此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练习题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1、“儒”的名称在商代就有了,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

有人认为“儒”字可能是从“需”字演变而来的,因为这种教职人员主持祭祀仪式需斋戒沐浴,所以用一个人洗澡的形象来代表他们(“需”字的甲骨文像人洗澡的样子)。

这说明A. 儒家思想形成于商朝B. “儒”字和宗教联系紧密C. 中国文字不断发展变化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

这反映出: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B. 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C. 儒道思想逐渐融合D. 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3、《尚书》中提到“亲九族”“平章百姓”以“协和万邦”;孔子认为要实现一匡天下,必须要“复礼”;孟子认为局势最后会“定于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旬子继孟子之后在其“一天下”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一制度”。

上述主张A. 说明大一统思想有深厚渊源B. 强调行仁义以维护统一C. 成为秦朝大一统的理论武器D. 表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4、荀子在《天论》中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材料说明荀子主张A. 天道运行自有其规律B. 加强君主专制C. 制天命而用之D. 注重关注民生5、随着汉末谶纬迷信的泛滥,儒学的权威性又被严重削弱,儒学原有的各种社会政治功能也随之受到破坏。

魏晋以降,新思潮(玄学)的流行、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的核心价值信仰。

这反映出A. 正统思想发生改变B.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C. 佛道儒实现了三教合一D. 佛教地位至高无上6、孔子曾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他认为,鲁国比齐国好,只要稍事变革,就可以上拟于太平盛世的西周,为此他倾注了极大的热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3.荀子说:“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B.主张礼法并施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为政以德4.《春秋决事比》中有一个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5.“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李贽6.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

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①黄宗羲“工商皆本”②陆九渊“心即理也”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7.下列各项中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特点的是()A.“颠倒千万世之是非”B.“天下为主,君为客”C.“经世致用”D.“天地之化日新”8.“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

1.(原创)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 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C.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2.(2005年唐山4月模拟)《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3.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 )A.教育应分类别进行,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B.对平民进行教育C.不问出身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D.教育不应分类别4.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其实质是要( ) A.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B.维护奴隶制度C.主张建立封建制度 D.主张“百家争鸣”5.(2004年高考上海卷,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6.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7.下列思想中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准则范畴的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制天命而用之”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儒家思想创立并完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常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称为“孔孟之道”。

其核心是( )A.“仁”、“仁政”、“爱人”、“政在得民”B.“六经”:《诗》、《礼》、《书》、《易》、《乐》、《春秋》C.“三纲五常”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9.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 )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10.“少治《春秋》…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练习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练习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练习31234567891011121314151.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其所著《一百位名人排座次》书中,将孔子排在第五位,是因为他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结合当时时代回答其学说提出的意图主要是A.加强中央集权B.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C.尔虞我诈,弱肉强食D.实现国家的统一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3.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下列主张体现人文精神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民贵君轻③存天理,灭人欲④齐家、治国、平天下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 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以上材料说明A.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B.孔子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C.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D.富商能操纵各诸侯国的行政大权5.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①定《五经》,置《五经》博士②国家创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③佛教传播和道教兴起④科举制的实施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 ①②⑤B. ①②③④⑤C. ①②④⑤D. ①②③④⑤6.黄宗羲的进步思想中对构建近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A.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提倡"法治",反对"人治"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D.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7.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历史ⅲ人民版专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历史ⅲ人民版专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历史ⅲ人民版专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1、以下有关下图人物的说明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他周游列国,兜售“仁”的学说B、他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现象C、他注重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传说他编订了《诗》《书》《春秋》等D、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解析:A、B、C项都是孔子的活动,D项为朱熹的主张。

答案:D2.2012·潍坊模拟图片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3、(2018·浙江温州联考)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那么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从材料中这一学派主张用军事手段废除世卿世禄制;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歧视商人和读书等,联系所学,这一学派应该是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

答案:C4、有人阅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后,总结了以下内容,你认为可信的是()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D、假设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A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内容,B 项是儒家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

应选A。

答案:A5、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

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是()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能力。

题干强调了人的尊严和骨气,这表达了注重气节健全人格的精神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4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5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7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8《三宇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墨子②荀子③老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B.②③C.③④D. ②④9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10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11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12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14《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1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1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17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8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19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 “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20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21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B. “心外无物”C.“理”D. “格物致知”22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23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24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25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2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27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A.民主共和制B.中央集权制C.专制主义制度D.君主立宪制28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29 “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30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B.②C.③D.④3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32.《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中,贾宝玉看见袭人的两个姨表妹,感叹这样好的女儿怎么没有养在侯门大户之家。

对这种“爱无差等”的“感叹”,理解正确的是①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②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③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挑战④说明儒家思正统地位的丧失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3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35.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36.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理存则人欲灭,人欲胜则天理灭”37.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小生产者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38.荀子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子A.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B.把君臣关系置于“礼”这一最高原则下C.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D.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39.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

(苏渊雷)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 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

(范文澜)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

(郭沫若)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

(梁启超)40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的“格致”的含义是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4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D.宋朝42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古代女子列入“闺节”、“闺烈”的烈女节妇,唐朝为51人,宋朝为267人,明朝为36000人。

这种变化趋势表明()A.礼教束缚渐趋强大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夫权社会基本形成43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

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的主权思想的生发。

”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位学者观点的是①“天下为主,君为客”②“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③“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4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此言出自()A.孔子B.孟子C.朱熹D.王阳明45清代的主流学术研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

开朴实学风先河的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46明代龚信认为“明医”和“庸医”的差别在于:“明医”心存仁义、不谋其利;“庸医”不学经书、希图微利。

龚信区分“明医”“庸医”的标准是()A.医术B.收费C.仁爱D.口碑47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A.理学逐渐盛行B.商品经济繁荣C.儒学受到冲击D.中央集权加强48以下有关古代儒家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A.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B.董仲舒吸收了道家的“大一统”思想C.陆九渊反对传统伦理道德D.李贽强调以孔孟权威抨击理学49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A.工商皆本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50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B.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C.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51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2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