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2024最新-氧气的性质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优秀8篇)
氧气的性质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8篇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篇一—:实验目的;1.初步教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的装配连接方法和气密性的检查;2.要求学生。
学会实验室制取的气体的方法,会用排水法集气法收集气体;3.学习研究氧气性质的方法;二:教学器材的认识与清点:1、仪器:大试管、单孔橡皮塞、橡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附集气架)、铁架台(附铁夹)、镊子、酒精灯、火柴、木块、棉花2、药品;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三:实验步骤:如何制取氧气的七步骤中注意事项中问题有学生回答。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内水柱变化;2、装:将药品高锰酸钾用纸槽送入试管里,在试管口放小团棉花,装好带导管的橡皮塞;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试管口应(略倾斜);4、点: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先来回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由前往后加热。
5、收:当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收集气体。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采用向下排水法收集气体更纯净”。
6、离:将导管移开水槽。
7、熄:用酒精灯帽熄灭酒精灯。
(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颠倒否则试管里吸入水试管破裂)以防止水槽水倒流热的试管里面使试管炸裂。
四:学习研究氧气性质的方法;收集两瓶气体:收集气体时玻璃片粗糙的接触瓶口。
①一瓶留有水做铁丝燃烧实验----提示学生回答②观察木炭复燃五:要提示药品回收六:实验完毕整理仪器保持清洁,完成实验记录单。
严老师实验课条理清晰、目的明确,实验课的实验步骤细节提示很到位,突出实验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操作很积极但两人配合的不是很好,有个别组实验完成的好效果很高。
《氧气性质》教学反思
(二)、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利用电子白板,将学生前收集到的各种图片、视频,字资料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在自学中,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了很多有关生活中氧气的资料,如:①一瓶娃娃哈富氧水(图片);②危重病人吸氧的图片,潜水,宇航等图片;③高原上缺氧的视频;④氧焊、氧割的视频等,这样对于学生了解氧气的用途提供了现实基础,对学生进一步了解氧气的性质激发了兴趣。在前预习中,各小组都做得比较好,对学习本堂的知识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在小组建设上:
1.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的要求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分小组进行炭、铁分别在空气、氧气中的实验,只把任务分配下去了,但没有及时明确宣布要求,各小组成员对“实验做些什么?”“怎样进行操作?”“我在合作实验时应该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是很明确,导致有一部分同学在合作中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使小组合作学习有作而不合的现象。
《氧气性质》教学反思
《氧气性质》教学反思
题2《氧气的性质》一。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进行一下反思:
一、功之处:
这节是根据“以生为本,减负提质”的理念,结合学校倡导的“生本教育”模式所设计的。
我将从科学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qut;以知识为本&qut;转移到以&qut;学生的发展为本&qut;,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体现&qut;知识技能&qut;、&qut;过程方法&qut;、&qut;情感态度与价值观&qut;三维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对于这一目标而言,我认为是达成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初中化学_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1、复习旧知识引入课题2、观察氧气总结物理性质3、回顾旧知识引入化学性质4、做化学实验总结化学性质5、分析化学反应式引出氧化反应和氧化物6、观察图表总结氧的循环过程7、练习巩固信息反馈8、拟人小结活跃气氛。
学情分析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
氧化物在日常生活中见得也挺多,但其概念对初中生而言却比较陌生。
化学性质尽管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水的分解与合成中接触过,但也只是认识到氢气的可燃性和氧气的助燃性,其他的化学性质学生并不了解。
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深入地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及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这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演示,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效果分析:本节课采用分组实验,紧扣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通过授课方法的改进,实验装置的改进以及实验的拓展,使学生对氧气的认识层层递进,最后通过总结提升系统认识了氧气,并收获了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创新欲望(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第二课时,包含了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及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两部分内容。
教材将其安排在空气的成分之后,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气味,结合上节课中氧气的制取所采取的收集方法,介绍并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木炭、铁丝和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现象的对比,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三上册化学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保护空气教案与教学反思
课题2 氧气教案与教学反思学习目标1.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检验方法,知道碳、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能够写出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
3.掌握化合反应的特点并能利用该特点对反应的类型进行准确地判断。
4.知道氧化反应有剧烈和缓慢之分,并能举出相应的反应实例。
教学重难点1、结合实例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观察、描述现象;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2、分析反应的特点,归纳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依据反应特点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情景导入再请同学们深深吸一口空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合作探究提出问题(1)氧气不易溶于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为什么要带氧气袋?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在压强为l0l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凝固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1)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水中溶有少量氧气。
(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时需要带氧气袋,说明高山地区氧气稀薄。
探究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探究实验物质(颜色、状态)反应现象反应表达式注意事项硫(淡黄色固体)(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2)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3)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氧气二氧化硫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碳(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碳+氧气二氧化碳为使木炭充分燃烧,应使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铁+氧气四氧化三铁(1)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2)铁丝的下端系一根火柴,(3)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氧气教学实践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氧气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物质燃烧、呼吸等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物质。
在氧气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本文将针对氧气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二、氧气教学实践中的问题1. 学生对氧气概念理解不深在氧气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氧气概念理解不深,导致在实验操作、分析问题时出现困难。
例如,学生在进行氧气燃烧实验时,对氧气助燃作用的认识不够清晰,容易导致实验失败。
2. 实验操作不规范部分学生在进行氧气实验时,操作不规范,如使用酒精灯时距离试管过近,导致试管破裂;点燃氢气时,未先验纯,容易发生爆炸等。
这些不规范的操作不仅影响实验效果,还存在安全隐患。
3. 实验分析能力不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不足,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例如,在观察氧气燃烧实验时,部分学生只关注火焰颜色,而忽略其他现象,如火焰大小、燃烧速度等。
4.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氧气教学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三、氧气教学实践改进措施1. 深入讲解氧气概念教师在讲解氧气概念时,应注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氧气概念。
例如,通过展示氧气在不同物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的助燃性质。
2. 强化实验操作规范教师应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同时,加强对实验操作的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例如,在氧气燃烧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火焰颜色、大小、燃烧速度等变化,分析氧气对燃烧的影响。
4. 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与制备》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与制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氧气的概念、性质和用途。
2.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氧气的概念、性质和用途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3. 氧气的收集和检验4.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及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物质性质,引出氧气的概念和性质。
2. 讲解与演示:讲解氧气的制备方法(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并进行实验演示。
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取氧气,并观察实验现象。
4. 实验总结: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5. 练习与拓展:布置课后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尝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氧气性质和制备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习题:布置相关的习题,巩固学生对氧气的制备与性质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氧气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相关的工业设施,实际观察氧气的制备和使用过程。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化学教材,提供学生系统学习的资源。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及反思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性质活泼的氧气》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氧气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系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后续学习其他物质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氧气的重要性质和用途,还能为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气体制取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氧气的氧化性,知道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气的氧化性。
【教学难点】:1.氧气化学性质实验的现象观察和分析。
2.理解氧气氧化性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空气的成分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氧气是空气中的重要成分之一,但对氧气的性质还缺乏系统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化学用语的书写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1.讲授法: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础知识。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氧气的性质。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法】:1.观察法:观察实验现象,获取有关氧气性质的信息。
2.实验法: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归纳法:归纳总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形成知识体系。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作者:曹林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年第06期【内容摘要】氧气的性质是初中化学比较完整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第一课,氧气化学性质的学习,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在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对氧气的化学性质产生一些疑问。
对此,教师可进行实验教学设计,通过实验教学突破学生关于氧气性质的疑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
以往传统的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演示并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本节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探究课堂模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并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关键词】氧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氧气的性质是初中化学比较完整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第一课,氧气化学性质的学习,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应予以重视,而传统的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演示并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本节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探究课堂模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并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主动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系统的认识并学习物质,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并且这节课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实验探究,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进行探究,他們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处在盲目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实验现象做到准确完整的描述。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可以在实验室完成,需要教师提前制取并收集好氧气,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节课。
五、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有一次,一位化学家对熟人谈起氧气的发现问题。
氧气的性质化学教案
氧气的性质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概念、性质和用途;(2)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3)学会使用氧气验满和收集氧气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2)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制备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3)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氧气的概念、性质和用途;2. 氧气的制备方法;3. 氧气验满和收集氧气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氧气的制备方法;2. 氧气验满和收集氧气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实验室用具、氧气发生器、氧气收集瓶、火柴、蜡烛等;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铁丝等;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已学过的气体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气体的性质;(2)提问:你们听说过氧气吗?氧气有什么用途?2. 探究氧气的制备方法:(1)讲解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2)演示实验:将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观察氧气的产生;(3)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行操作制取氧气。
3. 氧气的性质:(1)讲解氧气的助燃性:用火柴点燃蜡烛,将其放入氧气收集瓶中,观察火焰更旺的现象;(2)讲解氧气的氧化性:用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观察铁丝的燃烧现象;(3)学生实验: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4. 氧气验满和收集氧气的方法:(1)讲解氧气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复燃的现象;(2)讲解氧气的收集方法:用排水法收集氧气;(3)学生实验:练习氧气验满和收集氧气的方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2)强调氧气验满和收集氧气的方法。
6. 作业布置:(1)复习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探讨氧气的其他制备方法,如电解水制氧气等;2. 探讨氧气的应用领域,如医疗、潜水等;3.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对环境的影响。
九年级化学优秀课例及教学反思:氧气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优秀课例及教学反思:氧气的性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氧气来熟悉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三个探讨实验来了解氧气的查验方式与化学性质,最后得出燃烧的猛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层层深切,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观看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进程中体验探讨的乐趣。
学情分析学生初接触化学,实验探讨能力较弱,不明白该如何设计实验,观看实验。
大体操作能力较弱,需要细致的引导。
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
本节内容为氧气的性质,关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讲比较难于明白得。
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看和实验探讨,培育学生实验观看和探讨,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教学目标依照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遇主动地体验探讨进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进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样思路和方式,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育学生的探讨意识和探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映概念的成立及应用。
难点:1.培育学生的探讨意识。
2.培育学生主动观看、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育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慢慢熟悉物质的能力。
4.培育学生对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氧气来熟悉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三个探讨实验来了解氧气的查验方式与化学性质,最后得出燃烧的猛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层层深切,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观看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进程中体验探讨的乐趣。
学情分析学生初接触化学,实验探讨能力较弱,不明白该如何设计实验,观看实验。
大体操作能力较弱,需要细致的引导。
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
本节内容为氧气的性质,关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讲比较难于明白得。
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看和实验探讨,培育学生实验观看和探讨,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教学目标依照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遇主动地体验探讨进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进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样思路和方式,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育学生的探讨意识和探讨能力。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氧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道氧气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和人体中的作用。
2.了解氧气的提取和制备方法。
3.了解氧气的危险性及使用上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点火器、磁力搅拌器、滤纸、试管2.实验材料:氧气气体、磷石膏、过氧化钾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观看关于氧气的科普视频,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讲授氧气的性质(15分钟):a.氧气的物理性质:介绍氧气的颜色、无味、无臭、无定形,具有轻于空气的性质。
b.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能与大多数元素反应,促进燃烧、使金属氧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作用,如维持生物呼吸、促进燃烧等。
3.进行氧气实验(30分钟):a.实验1:提取氧气步骤:(1)在试管中放入适量的过氧化钾和磷石膏。
(2)用磁力搅拌器搅拌,观察氧气的产生。
(3)将点火器点燃后,将试管的口对准火焰,观察试管内氧气的反应。
b.实验2:氧气促进燃烧步骤:(1)在实验台上点燃一根棉花绳。
(2)用一个试管套在试管架上,用滤纸使试管内没有空气。
(3)缓缓将试管的开口套在着火的棉花绳上,观察试管内氧气的变化。
4.实验总结与讨论(20分钟):a.学生总结氧气的性质和实验结果,归纳归纳氧气的作用。
b.学生讨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危险性。
c.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安全使用氧气,提示注意事项。
5.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关注氧气的应用和安全。
四、教学延伸:1.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并了解氧气在工业生产、医学领域以及宇航员等特殊场合的应用。
2.拓展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更多关于氧气的实验,如观察氧气对金属的氧化作用等。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2.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熟练、准确,是否能够正确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
3.学生总结:检查学生对氧气性质和应用的总结归纳能力。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性质》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性质》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氧气的性质》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中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氧气的基本性质、氧气与物质的反应以及氧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氧气与常见物质的反应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与常见物质的反应。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能准确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对氧气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氧气的性质。
五、教法和学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氧气与木炭、铁丝的反应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氧气的化学性质。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自我探索答案。
3. 互动教学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旧知: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空气的组成,特别是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氧气的性质,让我们一起探索氧气的奥秘。
(二)、新知讲解1. 物理性质:展示氧气的样品,介绍氧气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氧气的其他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氧气的助燃性。
再通过其他反应(如硫磺在氧气中燃烧)进一步验证氧气的氧化性。
3. 氧气的用途: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氧气在医疗、工业、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教学反思)
课题2:《氧气》教学反思
老师1:这节课是化学的入门课,与其说是知识本身重要,不如说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所以,在设计时,我也充分考虑:如何才能课上得更丰富多姿,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眼球。
所以,又有视频引入,同时有大量的实验引入。
讲授新课时也不是说一讲到底。
讲到“化合反应”时,我是通过题目来讲解的。
这样显得课堂结构更有层次。
可是也有不足的地方:现在新课改都不断地鼓励教师进行“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探究能力。
这种东西需要长年累月的,可是,一开始就让他们形成习惯,还是非常必要。
所以,这节课,也许我还可以通过问题来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认识氧气: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从剧烈的燃烧到缓慢的氧化。
老师2:这个课题算是正式敲开化学的大门。
除了知道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氧气以外,还需要练习符号表达式,需要对反应的类型有初步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实验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算是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一个经典。
黄老师的课较好地完成了一系列的目标。
效果显著。
如果说有什么改进的,那就是需要更多的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猜想。
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的。
老师2:结构清晰,手段丰富,既联系实际又调动学生积极性。
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增设实验。
总体非常不错。
提个建议:就是需要花些功夫在黑板字的书写上。
教学建议:可以创设更好的环境,创建更好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第1页共1页。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说课稿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空气的成分之后,对空气中的一种重要成分——氧气进行深入研究。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为后续学习其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氧气在通常状况下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气与碳、硫、铁等物质的反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氧气的氧化性。
最后阐述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成分,但对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对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但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写出氧气与常见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知道氧气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气与常见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2、教学难点(1)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和分析。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氧气的氧化性。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等基础知识。
氧气教学反思
氧气教学反思一、引言氧气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临床实践中的氧气使用技巧和安全操作。
本文将对氧气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提高氧气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教学过程回顾在本次氧气教学中,我担任教师角色,共有20名学生参预。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环节。
1. 理论讲解在理论讲解环节,我首先介绍了氧气的基本知识,包括氧气的来源、制备方法、化学性质等。
然后,我详细讲解了氧气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场景,如急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氧气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氧气瓶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操作演练。
首先,我向学生演示了正确的氧气瓶连接和调节流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我对每一个小组进行了指导和纠正,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操作氧气瓶,并注意安全事项,如避免火源、防止氧气泄漏等。
三、教学优点在本次氧气教学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优点:1. 知识传递清晰:通过理论讲解,我能够清晰地传递氧气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氧气的作用和应用场景。
2. 实践操作指导到位:在实践操作环节,我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和纠正,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操作氧气瓶,并注意安全事项。
3. 案例分析引导思量:在理论讲解中,我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量氧气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并能够灵便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不足尽管本次氧气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缺乏互动性:在理论讲解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讲解的方式传递知识,学生的互动较少。
这导致学生参预度不高,可能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缺乏实践操作机会:虽然我组织了实践操作环节,但由于时间有限,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时间较短。
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掌握不够充分。
3. 教学资源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学资源有限,如氧气瓶数量不够,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根据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已有知识即对氧气的认识。
所以课堂中主要以问题提出为主,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吗?举例说明。
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有氧气,空气中有氧气?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本节课有许多实验,学生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无法满足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做实验,所以我就利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配合使用,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同时让学生描述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有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也存在着问题,如演示实验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清楚的观察到,特别是后排的学生,如有办法改学生动手实验会更好。
还有就是时间安排不好,后的内容有点仓促。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在我的整体设计中,以通电分解水的微观过程为载体,渗透各个知识点: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物质的简单分类。
其中,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内容较少也较简单,可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工作。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
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同时,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难。
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以一道段考题引入后,引起学生共鸣。
实施教学活动中,可以在复习完物质分类后再将此题提出,让学生解决问题。
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加强课堂的完整性。
设置的习题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个递进的缓冲,在处理习题时,对于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以带过,而学生的共同问题应该深入剖析。
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
我以提问和课前学生的知识归纳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来回顾知识,稍显单调。
复习课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总结、归纳、对比,使学生在知识系统得到梳理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复习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的是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我曾设想把本单元的分子、原子与第四单元的原子结构、离子等知识点整合上一堂复习课。
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以后的复习中可以打破单元间的界线,把各单元相关知识点整合后进行复习,这样更有针对性,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课堂上,也要适时地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这方面做得不够,语言应更加具有人情味和鼓励性质,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
在最后的环节,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知识脉络。
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发言,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并让学生谈谈这个单元学生自己的感受,还有那些疑问,有什么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的同时,自己也不断成长、提高。
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也有不少的体会和认识。
在此,仅简单谈谈我的想法。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很多中下生对化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
《元素》教学反思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
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对《离子》教学设计的反思:通过这样设计,我想学生会容易理解离子的形成及其离子的特点,但当学生学习了化合价以后,总是把化合价与离子符号混为一谈。
甚至有的学生还把离子的符号写成化合价。
另外,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对最外层电子数为4个时,不理解是容易失去还是容易得到。
但基本上理解了化合价与电子得失有关系-------离子化合物的元素化合价等于该化合物中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失去电子为正价,得到电子为负价,也理解了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因。
最后,我认为对这一节知识的教学,应该讲、练结合效果才会很好,学生能在雪中练习,在练习中学习,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生才会理解“离子”的形成的含义。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反思成功这处:本节课内容丰富,容量很大。
教学时我注意了循序渐进,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结构的安排上也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地观察与思考,各个环节衔接紧密、合理、流畅,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不足之处:由于元素的化合价这部分内容枯燥乏味,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
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6.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方法:启发式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挂图、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教师拿出一张名片让学生认识。
师: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愈来愈频繁。
人们第一次见面,朴素认识最简便快捷的方式是什么?自然是交换一下各自的名片。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多次用H2O、O2、Fe、CO2等式子来表示相应的物质水、氧气、铁、二氧化碳,像这样的式子称之为“化学式”。
上述化学式就是各自物质相对应的“名片”。
你能写出多少物质的“名片”?从你写的物质的化学式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对“化学式”表示意义进行讨论,教师总结。
二、问题讨论【讨论】什么是化学式?师:同学们写出许多物质的名片:二氧化碳—CO 2、氧化镁—MgO 、二氧化硫—SO 2等等,而且同学们从不同“名片”中提出了很多问题 ,很好。
看来这“名片”是大有讲究的。
下面我把大家讨论归纳以下几点,请同学们看投影。
【投影】1.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任何纯净物的组成都是固定的,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也就是说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例如水,它的化学式是H 2O 而不是其他的什么。
2. 看到实物的名称,想到它的微粒,联想到它的“名片”—化学式。
3.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直接用原子(或双原子分子)来表示它的化学式,例如金属单质:铁—Fe 、钠—Na 、镁—Mg ;非金属单质:碳—C 、硫—S 、磷—P ;气态单质:氧气—O 2、氢气—H 2等。
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组成的原子个数比是一定的,例二氧化碳—CO 2、二氧化硫—SO 2、氯化钠—NaCl 。
【讨论2】见到化学式,能否知道它所表示的意义呢?(以水为例) 生1:(举起水的“名片”)看到这张“水名片”,我想到水这种物质,是清澈、透明的、无味的。
生2:水是氢、氧元素组成的,或者说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生3:我想到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然后我就会联想到奔腾的黄河、长江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但是从原子组成微粒结构角度来讲,化学式告诉了我们:(以H 2O 为例)从教科书中图4—11导出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微观:表示构成物质的1个分子。
表示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练习】说出化学式CuO 、CaO 、SiO 2、MgCl 2、NaCl 表示的意义。
【讨论3】什么是元素的化合价?讨论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化合价之间有何联系?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表4-5,表4-6,然后进行讨论。
面积全班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对。
从表4-5中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中,我们发现一个规律:组成化合物手原子个数比值是一定的,例如H 与O 之间按2:1比合成H 2O ,Na 与Cl 之间按1:1结合成 NaCl,HCl 中H 与Cl也按1:1结合,像这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根据表4-6我们得到以下一些规律(投影):1.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1. 氧元素通常显-2价;2. 氢元素通常是+1价。
3. 金属元素一般是正价,非金属元素是负价。
4. 记住常见的根的化合价,例:氢氧根-1价、硫酸根-2价、碳酸根-2价等。
【讨论4】如何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师:我们已经学会写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式,但是那些没见过的物质的化学式如何书写呢?这就需要通过化合价来推求物质的化学式。
下面老师以歌谣的形式帮助同学诀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投影】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三铁,二四碳。
二价氧钙钡镁锌,二四六硫都齐全。
三氯四硅五价磷,铜汞二价最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