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教案蛐蛐和蝈蝈

合集下载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包括形态、生活习性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蝈蝈和蛐蛐的形态特点。

2. 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1. 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视频。

2. 教学PPT:包含蝈蝈和蛐蛐的形态特点、生活习性等内容。

3. 环保宣传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

2. 讲解: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形态特点,如身体结构、颜色、触角等。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蝈蝈和蛐蛐的观察,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等。

4. 探索:引导学生思考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总结: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倡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6. 作业:让学生课后调查蝈蝈和蛐蛐在当地的分布情况,了解它们的生存现状。

7.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纪录片,深入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探索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调查蝈蝈和蛐蛐分布情况的相关性和深度。

3. 拓展阅读报告:收集学生推荐的书籍或纪录片,评估其相关性和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八、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户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蝈蝈和蛐蛐的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开展一次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和感悟。

九、教学资源1. 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2. 相关科普书籍和纪录片推荐列表。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

3.提高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植物,询问他们喜欢哪些小动物。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蝈蝈和蛐蛐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蝈蝈和蛐蛐分别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描述。

3.教师提问:蝈蝈和蛐蛐在故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感受蝈蝈和蛐蛐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写一篇小作文。

2.观察身边的动植物,选择一个进行介绍,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植物,激发他们对蝈蝈和蛐蛐的兴趣,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2.在课堂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

1.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积极性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故事中所展现的品质,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来体验和传达角色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捕捉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想象力,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和写作。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蝈蝈和蛐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甲:我见过蝈蝈,它的叫声特别响亮。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2)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蝈蝈和蛐蛐的特点;(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名称、分类和分布;2. 蝈蝈和蛐蛐的外部形态特征;3. 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4. 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声音特点;5. 蝈蝈和蛐蛐的饲养与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蝈蝈和蛐蛐的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 教学难点: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声音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标本、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搜集蝈蝈和蛐蛐的相关资料,观察实物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同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 探究学习:(1)教师分发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外部形态;(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声音特点。

3. 实践操作:(1)学生动手操作,尝试饲养蝈蝈和蛐蛐;(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饲养和保护蝈蝈和蛐蛐。

4.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分布情况;(3)思考如何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蝈蝈和蛐蛐的特点;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4. 利用实验操作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5.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儿歌内容,初步掌握儿歌,念出“儿化”音。

2.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二、教学准备:1.蝈蝈、蛐蛐图片各一张。

2.电脑、电视机、转换仪。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初步掌握儿歌,念出“儿化”音。

难点: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情景演示法、直观感受法、设问导答法。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一、出示蝈蝈、蛐蛐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蝈蝈和蛐蛐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2只小虫吗?刚才我们认识了蝈蝈,现在来看看这是谁呢?2.师:今天蝈蝈和蛐蛐都来到了我们班,它们两个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1)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

2)理解教师小结,产生倾听儿歌的愿望。

出示直观的图片,引出主题,使幼儿更仔细地观察蛐蛐和蝈蝈,认识蝈蝈和蛐蛐,初步感知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幼儿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1.组织幼儿倾听老师念儿歌。

2.提问:(1)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首儿歌有趣吗?哪个地方有趣?(2)蝈蝈和蛐蛐儿是怎样吹牛皮的?听我再来说一说。

(3)你听“蝈蝈”和“蝈蝈儿”有什么不同?我念“蛐蛐”的。

时候跟儿歌中的“蛐蛐儿”有什么不同?3.小结:儿歌中念的时候有“儿化音”,因为这是北京人说话的京味儿。

4.指导幼儿份角色念儿歌。

(提醒幼儿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5.组织幼儿完整念儿歌。

1)集体安静倾听教师朗诵儿歌内容。

2)根据教师提问,理解儿歌内容。

3)倾听教师小结,感知儿化音,了解儿歌中哪些部分是带“儿化音”的。

4)与教师分角色念儿歌,掌握儿歌内容。

5)集体念儿歌,完整记忆儿歌内容。

幼儿欣赏儿歌后,通过教师提问发现用儿化音念的不同,感知这首儿歌的京味儿,使幼儿了解北京话的特点。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2)学生能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2)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蝈蝈和蛐蛐;(2)学生能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理解;(2)学生对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器材和工具;(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方案。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相关知识;(2)准备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容器和食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2)学生分享自己提前了解的关于蝈蝈和蛐蛐的知识。

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3. 观察与实践:(1)学生分组观察蝈蝈和蛐蛐,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种昆虫的异同。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饲养蝈蝈和蛐蛐;(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2)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的识别能力;2. 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方法的掌握情况;4. 学生对大自然的态度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蝈蝈与蛐蛐教案课时安排:25分钟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特点。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观察能力。

教学材料:1. 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

2. 观察记录表。

3. 彩色笔或蜡笔。

教学步骤:1. 引入:向幼儿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讲述:简要介绍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如外形、生活习性等。

3. 观察:让幼儿观察蝈蝈和蛐蛐的行为,如叫声、动作等。

4. 记录:提供观察记录表,让幼儿用彩色笔或蜡笔记录下观察到的内容。

5. 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蝈蝈和蛐蛐的认识程度,是否能够正确说出它们的特点。

2. 观察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仔细观察并记录。

3. 评估幼儿在分享环节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能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

二、课堂活动活动名称:蝈蝈与蛐蛐的音乐会活动时间:15分钟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叫声特点。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1. 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

2. 音乐播放设备。

活动步骤:1. 引入:向幼儿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叫声特点。

2. 播放录音:播放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让幼儿倾听并辨别。

3. 音乐会:组织幼儿进行小音乐会,让幼儿模仿蝈蝈和蛐蛐的叫声。

4. 音乐欣赏:播放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让幼儿欣赏并感受音乐的美妙。

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对蝈蝈和蛐蛐叫声的辨别能力,是否能够正确模仿它们的声音。

2. 评估幼儿在音乐会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模仿并享受音乐。

三、教学活动活动名称:蝈蝈与蛐蛐的手工制作活动时间:10分钟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外形特点。

2. 培养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

活动准备:1. 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

2. 手工制作材料:纸张、剪刀、胶水等。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第一章:蝈蝈与蛐蛐的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与蛐蛐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 掌握蝈蝈与蛐蛐的分类和生态环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蝈蝈与蛐蛐的特征和习性。

教学难点:蝈蝈与蛐蛐的分类和生态环境。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标本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蝈蝈与蛐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两种昆虫。

2. 讲解:介绍蝈蝈与蛐蛐的特征和习性,如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等。

3. 互动:学生观察蝈蝈与蛐蛐的标本,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与蛐蛐的特征和习性。

第二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

2. 掌握蝈蝈与蛐蛐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蝈蝈与蛐蛐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标本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蝈蝈与蛐蛐的生活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两种昆虫生活在哪里。

2. 讲解:介绍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如栖息地、食物来源等。

3. 互动:学生观察蝈蝈与蛐蛐的标本,分析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及其作用。

第三章: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

2. 掌握蝈蝈与蛐蛐的鸣叫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

教学难点:蝈蝈与蛐蛐的鸣叫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标本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蝈蝈与蛐蛐的鸣叫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两种昆虫是如何鸣叫的。

2. 讲解:介绍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如发音器官、鸣叫声特点等。

3. 互动:学生观察蝈蝈与蛐蛐的标本,分析它们的鸣叫特点。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其特点。

幼儿园教育音乐学习教案蝈蝈及蛐蛐三篇例文

幼儿园教育音乐学习教案蝈蝈及蛐蛐三篇例文

幼儿园教育音乐学习教案蝈蝈及蛐蛐三篇例文幼儿园音乐教案《蝈蝈和蛐蛐》三篇导读:本文幼儿园音乐教案《蝈蝈和蛐蛐》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活动准备】PPT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蛙鸣筒【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二、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共同寻找儿歌的特点模仿儿歌里有趣的发音、动作。

发现带儿化音词眼模仿体验北方人说话的特点。

②发现角色发音不同尝试发出有粗细轻重区别的音色。

③发现动作夸张有趣表现对应角色的典型动作。

用儿化音、动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儿歌在说说做做中感受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三、在听听、玩玩、演演中学习儿歌的后半部分大胆表现哥俩吹牛的语言和动作体验儿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牛的含义为后半部分儿歌内容作铺垫。

听录音感知儿歌的句式结构。

看图帮助了解对白含义借助动作提示儿歌内容表现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样。

4.分角色练习对话在呼应表演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儿歌的内容和动作。

四、语言、声音、节奏、动作、头饰配合完整表演儿歌体会并大胆表现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戴头饰两两结对表演儿歌拍手打节奏欣赏同伴的表演。

教师以京韵大鼓的唱腔揭示儿歌的结局体会幽默结局中蕴含的道理。

篇二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PPT件音道具若干双响筒活程:一、入活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和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小朋友你有没有在草地上玩呀?:听听看是什么声音呀?(音同出示PPT国画背景)是什么声音呀?再听听看是什么声音呀?(放音)你都听出来了是什么声音呀?哦蟋蟀是?我来看看(出示、片)是呀?是?()是?(蟋蟀)。

幼儿园 蝈蝈和蛐蛐教案

幼儿园 蝈蝈和蛐蛐教案

幼儿园蝈蝈和蛐蛐教案
教育目标
1.让幼儿知道蝈蝈和蛐蛐是什么生物;
2.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内容
1.蝈蝈和蛐蛐的生物特征及生态习性;
2.蝈蝈和蛐蛐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3.制作蝈蝈和蛐蛐的模型或画作。

教学过程
第一步:认识蝈蝈和蛐蛐
在课堂上向幼儿演示蝈蝈和蛐蛐的外观特征,鼓励幼儿参与对比和发现不同之处,帮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异同点。

第二步: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习性
通过小组或个人绘制蝈蝈和蛐蛐的生活图,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习性。

调动幼儿的观察能力,让他们主动学习和发现。

第三步:制作蝈蝈和蛐蛐的模型或画作
利用可回收材料或艺术工具,带领幼儿进行手工制作,让他们亲手做出自己的蝈蝈和蛐蛐模型或画作,增强了动手能力,也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

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学习蝈蝈和蛐蛐的知识,幼儿在生活中能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关注和保护生物。

通过观察和实践,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同时,在课堂中调动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现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幼儿园音乐教案《蝈蝈和蛐蛐》三篇

幼儿园音乐教案《蝈蝈和蛐蛐》三篇

【导语】《蝈蝈和蛐蛐》这⾸歌曲调幽默诙谐,具有北⽅戏曲的演唱风格。

整⾸作品以蝈蝈和蛐蛐吹⽜⽪这⼀事件为主线,以幽默的故事情节引起幼⼉演唱欲望。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活动⽬标】 1.理解⼉歌,模仿⼉化发⾳及⾓⾊的⾳调,尝试⽤不同动作来表现⼉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活动准备】 PPT课件录⾳头饰道具若⼲蛙鸣筒 【活动过程】 ⼀、导⼊活动,了解⼉歌中⾓⾊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的关注。

2. 看国画风格的图⽚,认识蝈蝈和蛐蛐⼩哥俩⼉。

⼆、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歌的独特韵味。

1. 教师在节奏⿎点中,表演⼉歌前半段,引发幼⼉学习愿望。

2. 共同寻找⼉歌的特点,模仿⼉歌⾥有趣的发⾳、动作。

发现带⼉化⾳词眼,模仿体验北⽅⼈说话的特点。

②发现⾓⾊发⾳不同,尝试发出有粗细轻重区别的⾳⾊。

③发现动作夸张有趣,表现对应⾓⾊的典型动作。

3. ⽤⼉化⾳、动作、不同⾳⾊表演第⼀段⼉歌,在说说做做中感受京韵⼉歌的趣味性。

三、在听听、玩玩、演演中学习⼉歌的后半部分,⼤胆表现哥俩吹⽜的语⾔和动作,体验⼉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1. ⽤⾃⼰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的含义,为后半部分⼉歌内容作铺垫。

2. 听录⾳,感知⼉歌的句式结构。

3. 看图帮助了解对⽩含义,借助动作提⽰⼉歌内容,表现相互吹⽜⽪的得意和⾃⼤模样。

4.分⾓⾊练习对话,在呼应表演过程中进⼀步熟悉⼉歌的内容和动作。

四、语⾔、声⾳、节奏、动作、头饰配合完整表演⼉歌,体会并⼤胆表现京韵⼉歌的趣味性。

1. 戴头饰两两结对表演⼉歌,拍⼿打节奏欣赏同伴的表演。

2. 教师以京韵⼤⿎的唱腔揭⽰⼉歌的结局,体会幽默结局中蕴含的道理。

篇⼆ 活动⽬标: 1.理解⼉歌,模仿⼉化发⾳及⾓⾊的⾳调,尝试⽤不同动作来表现⼉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1.诵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qián)信颤(chàn)抖镶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黝(yǒu)黑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和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

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

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

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

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

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第一章:蝈蝈与蛐蛐的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蝈蝈和蛐蛐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名称和定义。

2. 蝈蝈和蛐蛐的外貌特征,如身体结构、颜色、触角等。

3. 蝈蝈和蛐Crawford 的生活习性,如食物来源、繁殖方式等。

4. 蝈蝈和蛐蛐的分类和分布情况,如科、属、种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

3. 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第二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和栖息地。

2. 掌握蝈蝈和蛐蛐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适应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Crawford 的生态环境和栖息地,如森林、草地、湿地等。

2. 蝈蝈和蛐蛐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食物来源等。

3. 蝈蝈和蛐蛐的适应能力,如抗逆性、迁徙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蝈蝈和蛐蛐的生活环境,了解它们的栖息地。

2.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3.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三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行为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行为和习性。

2. 掌握蝈蝈和蛐蛐的交配行为、繁殖行为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Crawford 的生态行为和习性,如交配行为、繁殖行为等。

2. 蝈蝈和蛐蛐的防御行为和攻击行为。

3. 蝈蝈和蛐蛐的迁徙行为和聚集行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蝈蝈和蛐蛐的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态行为和习性。

2.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防御行为和攻击行为。

3. 组织学生讨论蝈蝈和蛐蛐的迁徙行为和聚集行为的原因和意义。

第四章:蝈蝈与蛐蛐的鸣叫行为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鸣叫行为和功能。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第一章:蝈蝈与蛐蛐的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 学会正确区分蝈蝈和蛐蛐。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名称和定义。

2. 蝈蝈和蛐蛐的外貌特征。

3. 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发兴趣。

2. 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特征:通过PPT展示蝈蝈和蛐蛐的特征图片,详细讲解它们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正确区分蝈蝈和蛐蛐,并分享结果。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的基本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

第二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2. 学会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特点。

2. 保护蝈蝈和蛐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兴趣。

2. 讲解生态环境:详细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特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并分享结果。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生态环境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

第三章: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声教学目标:1. 学会分辨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

2. 了解蝈蝈和蛐蛐鸣叫声的含义。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特点。

2. 蝈蝈和蛐蛐鸣叫声的含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听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引发兴趣。

2. 讲解鸣叫声:通过音频和PPT展示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特点,详细讲解鸣叫声的含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分辨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并分享结果。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蝈蝈和蛐蛐鸣叫声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

(2)让学生掌握有关蝈蝈和蛐蛐的成语和典故。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特征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成语和典故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蝈蝈和蛐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

(2)有关蝈蝈和蛐蛐的成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1)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2)运用成语和典故进行口语表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设蝈蝈和蛐蛐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成语和典故,使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蝈蝈和蛐蛐的了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蝈蝈和蛐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

(2)讲解有关蝈蝈和蛐蛐的成语和典故。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4)邀请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运用成语和典故描述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及保护意义。

4. 课后作业:(1)观察身边的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收集有关昆虫的成语和典故,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观察蝈蝈和蛐蛐的生活环境,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开展昆虫科普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昆虫知识的兴趣。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

学生能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描述昆虫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的方式,学会比较和分析不同的昆虫特征。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和描述昆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学生学会尊重和欣赏自然界的生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表达对昆虫的认知和感受。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的昆虫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

学生能够表达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教具: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标本,观察和描述昆虫的器材(如放大镜、记录本等)。

材料:学生分组工作表、观察记录表。

环境:适合进行观察和活动的室内或室外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昆虫,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名称、特点和生活习性。

通过图片或实物标本,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环境。

3. 观察与比较:学生分组,每组分配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标本。

学生使用放大镜等器材,观察和比较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如体型、触角、翅膀等。

4. 描述与讨论: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填写观察记录表。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蝈蝈和蛐蛐的不同之处,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践活动,选择一种昆虫进行观察和描述。

学生将观察结果和感受记录在学生分组工作表上,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表和分组工作表,评估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观察和描述昆虫的能力的运用和表达水平。

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评估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的培养情况。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教学难点:歌曲的第三乐段。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表演《蝈蝈和蛐蛐》1、导入师:在我们国家,曲艺和戏曲是两种很受欢迎的艺术种类,其中曲艺和戏曲又包括很多表现形式。

谁知道曲艺包括那些表现形式?生:相声、快书、快板,大鼓等。

师:那戏曲又包括那些剧种呢?生:京剧、粤剧、秦腔、河北梆子、豫剧、评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歌,这首歌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和说唱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是一首非常有趣的一首歌,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蝈蝈和蛐蛐》。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直接以曲艺及戏曲的形式导入,简单明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教师范唱师: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生:讲述了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们俩互相比说大话,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

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能浮夸,做一个诚实的人。

(设计意图:德育渗透。

)3、自主听唱(1)学唱第一乐段师:歌曲分为三个部分,我们称三个乐段,跟老师分乐段来学习。

生:(随琴跟唱一乐段)师:“吹牛皮”的旋律5 5 5上面的音乐符号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是跳音。

师:有跳音的地方怎样演唱?生:试唱(2)学唱第二乐段师:别着急的`后面有一个什么符号?生:二分休止符,休止两拍。

(教师指导演唱,注意休止部分)师:这一乐段主要表现的是它们俩个相互说大话,很风趣,要唱出它们的得意劲。

生:(边表演边唱,注意说唱部分的狂妄语气。

)师:老师也想表演一下这一乐段可以吗?生:可以师:(可以稍夸张表演)生:(边唱边表演)(3)学唱第三乐段(师弹琴生跟着唱一遍)师:没想到走来一只大公鸡前面恰当运用了一个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大公鸡来的突然,要把半拍休止出来。

《蝈蝈和蛐蛐》教案:带你走进昆虫王国

《蝈蝈和蛐蛐》教案:带你走进昆虫王国

【导读】自然界万物皆有灵感,昆虫作为自然界一个重要的物种,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生态功能。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蝈蝈和蛐蛐》这篇教案,通过它,我们可以深入昆虫王国,探究蝈蝈和蛐蛐两种昆虫,了解它们的习性、生存方式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探索昆虫王国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增强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正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习性、外貌和种类特征;2.掌握蝈蝈和蛐蛐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3.能够发散思维,自主学习了解和认识其他昆虫物种;4.培养对自然界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蝈蝈的生态习性和特征蝈蝈是昆虫界一种广泛分布的小型蝗虫,长约2-5厘米,喜欢在夏秋季节出没。

蝈蝈属于植食性昆虫,食物来源主要是各种植物的叶子、茎、花等。

在生态环境中,蝈蝈是重要的植食性昆虫,能够控制植物的生长和种群数量。

虽然蝈蝈的食性对农业和林业有一定的危害,但其对自然环境平衡的维护和保护也是不可替代的。

2.蛐蛐的生态习性和特征蛐蛐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昆虫类,体形偏小,通体呈绿色、棕色或黄褐色。

蛐蛐同样是植食性,以植物的叶片为主要食物来源。

蛐蛐在自然环境中同样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它们不仅可以控制植物的生长,还能够为花卉传播花粉,促进植物的繁殖和生长。

3.蝈蝈和蛐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蝈蝈和蛐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的食性和繁殖方式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种群数量,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而如果人类过度开发资源、捕捉和猎杀昆虫,就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环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中来,减少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昆虫、动植物的繁衍和人类的生存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三、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观察蝈蝈和蛐蛐的栖息地、生活方式、食性、外貌等,把得到的信息和课堂知识相结合。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特点、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合作、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名称、外观特征。

2. 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

3. 蝈蝈和蛐蛐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点。

三、教学重点:1. 蝈蝈和蛐蛐的特点、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1. 蝈蝈和蛐蛐的生物学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采用小组讨论、观察、实践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教学准备:1. 准备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实物、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观察工具,如望远镜、放大镜等。

3. 准备相关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

2. 新课导入: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名称、外观特征。

3. 课堂讲解: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蝈蝈和蛐蛐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点。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昆虫,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的了解程度。

2. 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学生合作、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六、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蝈蝈和蛐蛐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2.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开展蝈蝈和蛐蛐的养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昆虫的生长过程。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十、课后作业:
1. 复习课堂知识,整理笔记。
2. 搜集更多关于蝈蝈和蛐蛐的资料,了解它们的保护现状。
十一、教学拓展:
1. 引入相关话题:介绍其他常见的昆虫及其生态习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跨学科学习:结合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探讨昆虫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 文化传承:探讨蝈蝈和蛐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诗词、绘画等。
十四、教学注意事项:
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户外观察、手抄报制作等。
3. 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教案进行总结,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十二、教学资源:
1.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昆虫学、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书籍。
2. 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查阅在线资料,获取更多关于蝈蝈和蛐蛐的信息。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观察昆虫的生活环境。
十三、教学进度安排:
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章节课时的长度,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六、教学环节:
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保护措施:讲解保护蝈蝈和蛐蛐的重要性,介绍具体的保护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捕杀等。
3. 生态环境:分析蝈蝈和蛐蛐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4. 生物学意义:深入探讨蝈蝈和蛐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捕食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等。

蝈蝈和蛐蛐-幼儿园音乐教案

蝈蝈和蛐蛐-幼儿园音乐教案

蝈蝈和蛐蛐-幼儿园音乐教案教学对象幼儿园大班教学内容歌曲《蝈蝈和蛐蛐》教学目标1.能够用听觉感受和表情模仿蝈蝈和蛐蛐的叫声;2.能够在音乐的基础上,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长环境和栖息地;3.能够掌握简单数字和量词;教学准备1.相关媒体素材:《蝈蝈和蛐蛐》的音乐播放器或CD;2.教学道具:玩具蝈蝈、玩具蛐蛐、绿色布质材料、绿色纸张、易掉色的贴纸;3.教学工具:一些简单的绘画工具(如色笔、彩色纸)和几个数字卡片。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让孩子们听一遍;2.老师与孩子们交流:“你们都能听到,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3.引导孩子们注意音乐中数字和量词的出现。

步骤二:手比动作学声音(1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3-4人,在老师的引导下,模仿蝈蝈、蛐蛐的学唱声。

老师提问孩子们体验的感觉,如:“蝈蝈的声音听起来是不是低沉而持久?”“蛐蛐的声音听起来是不是尖厉而短促?”2.带领孩子们对着音乐,手比动作学声音。

如:“蝈蝈在叶子上走路的时候,咯咯咯…….”“蛐蛐居高临下的时候,嘀嘀嘀……”步骤三:制作小游戏(15分钟)1.老师分发贴纸和玩具蝈蝈、蛐蛐。

2.请孩子们用绿色的布料将玩具蝈蝈、蛐蛐包裹起来,做成像草皮一样的形状,名曰“蝈蝈居”和“蛐蛐居”。

3.再发给每个孩子几片数字卡片,制作草床,让蝈蝈和蛐蛐生活在草床里。

4.带领孩子们在“蝈蝈居”和“蛐蛐居”里以“蜜蜂代理”的方式玩游戏(由每个孩子扮演蝈蝈或者蛐蛐,他们必须按照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和数量去吃食物。

)步骤四:自由表现(10分钟)1.孩子们已经非常熟悉蝈蝈和蛐蛐了,老师可以通过给孩子们一些数字进行讨论,如:“蝈蝈和蛐蛐怎么排队?”2.鼓励孩子们表现出他们的想象和想法。

步骤五:合唱(10分钟)1.合唱歌曲《蝈蝈和蛐蛐》。

必要时可利用音乐表现、指挥等方式加强。

2.老师询问孩子们,他们用过哪些数字和数量?3.回忆蝈蝈和蛐蛐的生活环境。

教学扩展1.制作一个材料盒子,放置胶水、剪刀、绘画笔、颜色纸等如制作昆虫生活乐园、绘制昆虫图画等,引导孩子们使用这些材料,表现出他们想象中的昆虫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1.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2.共同寻找儿歌的特点,模仿儿歌里有趣的发音、动作。
(1)发现带儿化音词眼,模仿体验北方人说话的特点。
(2)发现角色发音不同,尝试发出有粗细轻重区别的音色。
(3)发现动作夸张有趣,表现对应角色的典型动作。
4.分角色练习对话,在呼应表演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儿歌的内容和动作。
四、语言、声音、节奏、动作、头饰配合完整表演儿歌,体会并大胆表现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1.戴头饰两两结对表演儿歌,拍手打节奏欣赏同伴的表演。
2.教师以京韵大鼓的唱腔揭示儿歌的结局,体会幽默结局中蕴含的道理。
幼儿了解儿歌中的称呼。
幼儿听蝈蝈和蛐蛐的叫声。
3.用儿化音、动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儿歌,在说说做做中感受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三、在听听、玩玩、演演中学习儿歌的后半部分,大胆表现哥俩吹牛的语言和动作,体验儿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1.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牛的含义,为后半部分儿歌内容作铺垫。
2.听录音,感知儿歌的句式结构。
3.看图帮助了解对白含义,借助动作提示儿歌内容,表现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样。
蛐蛐和蝈蝈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活动准备:
PPT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蛙鸣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了解儿歌பைடு நூலகம்角色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2.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幼儿听儿歌前半段。
幼儿模仿儿歌的发音动作。
幼儿感受儿歌的京韵。
幼儿学习儿歌的后半部分。
幼儿理解吹牛的含义。
幼儿了解对白的含义。
幼儿分角色练习对话。
幼儿完整表演儿歌,体会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