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临床诊断
非洲猪瘟临床诊断及防控知识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高致死率传染病。
该病以高热、皮肤发绀及内脏器官严重出血为特征。
其病毒毒力分为强毒力毒株、中等毒力毒株和低毒力毒株三种类型。
强毒力毒株可引起最急性型(感染1~3天死亡)和急性型(感染6~15天死亡)发病。
中等毒力毒株可引起亚急性型(感染7~20天死亡)发病。
低毒力毒株可引起慢性型(感染30天内或更长时间内死亡)发病。
该病致死率高,强毒力毒株和中等毒力毒株引起的症状以发热和网状内皮组织出血为特征;均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引起胎儿全身水肿,胎盘、皮肤、心肌或肝脏可见瘀血点。
一、流行病学传染源血液、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发病动物和死亡动物)为非洲猪瘟传染源。
野猪、疣猪和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储存宿主。
该病潜伏期为4~15天。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由感染猪排泄物经口鼻传播,或通过摄入含有病毒的食物或其他污染物(如潲水、废物、猪屠体等)而被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物或被软蜱叮咬而感染。
所有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受感染。
二、临床症状最急性型发病特征是高热(41~42℃),食欲废绝、厌食,不愿活动,气喘。
猪在发病3天内有可能突然死亡,或在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死亡。
最急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急性型病猪表现发热(40~42℃),食欲不振,厌食,嗜睡且体质虚弱,身体蜷缩,呼吸频率增加,呼吸困难;耳朵、胸部、腹部、后腿、会阴、尾巴、臀部等处皮肤充血,变红色或蓝色,出现青紫斑块和出血斑(出血斑呈点状或片状);眼和鼻有脓性分泌物,或鼻子和口腔有血液泡沫;有的出现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有的出现腹泻,粪便带有黏液或血液(黑便),尾部周围区域被带血的粪便污染。
妊娠母猪在孕期各个阶段都有可能流产,流产胎儿皮肤水肿。
猪在发病15天内死亡。
发病仔猪的耳、鼻、唇和腿皮肤发红;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出现神经症状,数小时内死亡。
急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猪瘟的诊断和预防措施
猪瘟的诊断和预防措施作者:杨显荣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6年第12期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又称烂肠瘟。
其病原为猪瘟病毒(HCV)。
该病发病急,高热稽留,细小血管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和脾梗死。
可表现为急性、慢性和不典型感染病程。
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仔猪病死率可达90%以上。
而中等毒株感染,一般出现亚急性或慢性临床症状,弱毒株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有可能不被察觉。
1 临床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猪瘟可分为5个类型。
(1)最急性型。
猪瘟多发生于流行初期,病猪无明显临床症状而突然发病。
高热稽留(40.5~42℃),皮肤及黏膜发绀,有大量针尖大出血点,四肢抽搐、痉挛,病程1~2天,病死率可达100%。
(2)急性型。
这是一种常见的类型。
病猪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体温升高(40.5~41.5℃)。
拱背,怕冷,常挤卧在一起或钻入草堆。
病初多见便秘,排出干硬粪便,经5~6天后转为腹泻,粪便呈糊状和水样,并混有血液。
其后病猪发生结膜炎,眼睑水肿,分泌物增加,有时上、下眼睑粘在一起。
齿龈和唇内面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出血斑。
仔猪发生急性猪瘟时,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痉挛),如抽搐、角弓反张等,病程1~2周,病死率有时高达100%。
(3)亚急性型。
多见于流行后期,病程21天左右。
症状与急性型猪瘟相似,但较缓和。
(4)慢性型。
主要表现为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病程1个月左右。
病猪食欲时好时差,体温时高时低,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皮肤有出血斑和坏死斑点。
病猪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肤坏死,甚至干脱。
(5)温和型。
多见于免疫过的猪群,临床症状不明显,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低。
病猪体温升高到40.5℃以上,皮肤常无出血斑点。
但腹下皮肤常有淤血、坏死。
偶尔可见病猪耳朵和尾巴皮肤坏死。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产下的活仔猪体弱,死亡率可高达100%。
2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可做出初步诊断。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传染性、致死性极高的猪病,一旦出现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高热:非洲猪瘟的患猪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可达41℃以上。
2.食欲不振:患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口渴,甚至拒食现象。
3.呼吸困难:患猪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皮肤出血:患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急剧下降,出现皮下出血、鼻出血、咳血等症状。
5.全身乏力:患猪会出现全身乏力、行动不便的现象。
1.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例多发生在盛行地区,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2.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确定病因。
3.实验检测:常用的非洲猪瘟实验检测方法有ELISA、PCR等,在实验室中对病毒进行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4.病理学检测:可以对死亡猪进行尸检,观察猪体内的器官是否出现出血、浑浊等症状特征,以明确病因。
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清洁工作,卫生条件要严格把控,生物安全措施要得到加强。
2.加强猪只检疫:新引进的猪只或者有病症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确保猪场不受病毒的感染。
3.强化疫苗接种:科学选用效果较好的非洲猪瘟疫苗,对猪群进行强制性接种,防止病毒扩散。
4.保持免疫屏障:养猪户若发现猪有非洲猪瘟的症状,要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
另外,要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保持免疫屏障,防止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猪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比较困难。
养猪户应当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范意识,认真遵守相关防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证猪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猪瘟病的诊断鉴别与防制措施
猪瘟病的诊断鉴别与防制措施摘要:在防治方面,对猪瘟病要选择综合性防控措施。
在临床诊断上,要根据其类型与其他类似病症加以鉴别区分。
关键词:猪瘟病诊断鉴别综合防控猪瘟病也称猪霍乱,又称猪烂肠瘟,该病是由猪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类疾病。
该病不限于各年龄段的猪,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一经发生后,传播速度极快,将给养猪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一、临床症状就该病的潜伏期来讲,有长有短,短的3天,通常1周左右,最长的可达3周时间。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的不同,基本定为3种类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该类型发病快,症状急剧,体温长时间高烧不退,直到临死前其体温才回到正常以下。
患病猪精神状态高度沉闷,卧地不起,厌食嗜睡,即使被赶起后也是浑身颤抖,站立不稳,呈弓腰驼背状。
发病伊始,眼结膜呈潮红状,到后阶段变苍白,眼角张开费力,并溢有大量粘液,逐渐发展成褐色脓液且糊住双眼。
病猪开始便秘,排出球状的干粪便,并附有带血的粘液,随后产生腹泻。
初阶段皮肤充血,后阶段贫血,身上多处有出血点。
最后导致死亡,时间一般不超过3周。
1.亚急性型发病也比较急,但和急性型比,相对差一些。
在临床症状上和急性型一样,只是病程稍微长一些,可达4~5周。
1.慢性型该类型的病程时间可达数月,细分可划为前、中、后3个阶段。
开始阶段的症状主要为发热、精神萎顿及厌食;持续几周后进入第二阶段,其精神状态有所好转,食欲也有所增强,发热状况逐渐退去;再经过几周后便转入后一阶段,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并有所加重。
病猪开始不食,身体消瘦,直致衰竭死亡。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类型外,还有少数的几种类型,如过急性型、迟发型、无症状型及繁殖障碍类型等。
二、病理变化在过于急性型的病例中,病理变化往往还没有出现,患病猪只就已经死亡。
在急性和亚急性的病例中,可见多个器官被膜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消化道和呼吸道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出血性炎症的反应。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猪类疾病,主要通过病毒和空气传播。
猪瘟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观察、病毒分离和检测、抗体检测等方法进行。
1. 临床观察:猪瘟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发热、流鼻涕、倒地、
流产、新生猪仔死亡等。
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
2. 病毒分离和检测:通过采集病死猪或病猪的血液、组织等样本,进行病毒的分离
和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病毒培养、PCR(聚合酶链反应)等。
3. 抗体检测:通过采集猪的血清样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进行
抗体检测,判断猪是否感染了猪瘟病毒。
猪瘟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通过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疫情的蔓延来控制病
情。
1. 免疫增强:给猪注射猪瘟疫苗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减轻病情。
疫苗接种应该在
猪舍消毒后进行,采取弱毒苗接种的方法。
2. 病毒抑制剂:目前已有一些抗猪瘟病毒的药物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如金刚烷胺、
阿托伐他汀等。
不过,这些药物的疗效尚有争议,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其治疗效果。
3. 防控措施: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舍的消毒与隔离,控制病情的扩散。
注意病毒的传播途径,减少猪之间的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猪瘟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观察和病毒检测,而治疗则主要通过疫苗接种、免疫增强和
生物安全措施来控制病情。
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猪瘟诊断标准
猪瘟诊断标准
猪瘟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临床特征:患有猪瘟的病猪体温明显升高,通常达到40.0~4
2.5℃,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伏卧喜睡,眼结膜发炎,出现呼吸道症状如气喘、咳嗽等,皮肤存在出血点或者出血斑,尤其是耳根、四肢内侧、腹部等部位,有些病猪还会出现神经症状。
2. 剖检变化:主要表现在淋巴结、肾脏、脾脏和胆囊等器官的出血性梗死;胃肠道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伴有出血;膀胱黏膜出现出血性炎症。
3. 实验室诊断:采集病猪的血液、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组织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或者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抗体。
此外,根据病猪的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可以初步诊断为猪瘟。
需要注意的是,猪瘟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需要在采取诊断措施时严格隔离病猪,以防止病毒扩散。
同时,对于确诊的病猪应立即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和传播。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由猪瘟病毒引起,主要影响猪的呼吸道系统。
猪瘟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眼部炎症和食欲不振。
当病情恶化时,病猪可能出现呼吸急促、肺部感染和严重的全身性病症。
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猪瘟可能导致猪群内大规模的死亡。
猪瘟的诊断通常采用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
在早期阶段,猪瘟的临床症状往往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似,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猪瘟病毒。
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鼻腔和淋巴结样本的PCR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离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猪是否感染了猪瘟病毒,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猪瘟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病猪进行隔离、对症治疗和疫苗接种。
在猪瘟疫情爆发时,需要对疑似感染猪进行隔离,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健康猪。
对于确诊感染猪,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包括给予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治疗,以帮助病猪度过疾病的高峰期。
为了预防猪瘟的再次爆发,需要对猪群进行猪瘟疫苗接种,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猪瘟病毒在群体内的传播。
猪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一旦爆发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日常养猪生产中,需要加强对猪瘟的预防和控制,密切观察猪群的健康状况,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有效遏制猪瘟的传播,确保猪群的健康。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传染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它不仅给养猪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对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制定有效的诊断和防治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以期能够对猪瘟病毒的控制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非洲猪瘟的诊断方法1.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高烧、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体温上升、皮肤出现红斑,以及出现肠胃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严重的病猪会出现惊厥、呕血、黑色腹泻等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这些症状虽然与其他疾病有些相似,但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非洲猪瘟。
2.实验室检测(1)病理学检测对怀疑感染非洲猪瘟的死亡猪进行病理解剖和组织检测,可以发现瘟病病毒在组织器官中的存在。
淋巴组织、肾脏、脾脏、肝脏等是瘟病病毒的主要携带器官,对这些器官进行病理检测,可以直接检测到病毒的存在。
(2)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技术可以快速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DNA,PCR技术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很高,能够迅速的确认非洲猪瘟的感染。
还可以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鉴定瘟病病毒的亚型和变异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
3.免疫学检测ELISA、免疫荧光等检测技术可以检测猪血清中的抗体水平,从而判断猪是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
还可以通过补体结合试验等技术对猪体内的病毒进行检测。
二、非洲猪瘟的防治措施1. 防疫隔离对于发现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场,应立即实施隔离措施,将疫病猪与健康猪隔离开,同时对猪场进行全面消毒。
对于瘟病猪的处理要及时、规范,尽量减少病毒的传播。
2. 疫苗免疫在非洲猪瘟疫情严重的地区,可以采用疫苗免疫的方式进行疫病防控。
目前我国已经研发出了非洲猪瘟灭活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的抵抗力,减轻猪群受疫病的危害。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场清洁卫生,避免蚊蝇等传播媒介的滋生,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猪类中广泛传播,并对猪的生产和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
猪瘟病毒属于病毒家族呼肠孤病毒科,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传播和污染的饲料以及粪便等传播途径进行传播。
猪瘟病毒的诊断通常依靠临床症状、病理学特点和实验室检测三方面的综合判断。
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厌食、呼吸困难等。
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肺部、胃肠道、淋巴器官和肾脏等脏器的病变。
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等。
猪瘟的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猪瘟。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良好的疫区隔离、加强养殖环境卫生和健康管理等。
疫苗接种是防止猪瘟传播的最有效方法,常用的猪瘟疫苗包括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活疫苗具有免疫效果明显、经济、易保存等优点,但可能引起疫苗株对环境中的敏感猪群毒力上升的风险;而灭活疫苗具有毒力更低、无病原性、可长时间保存的优点,但免疫效果相对较差。
除了疫苗接种外,猪瘟的治疗还包括对症治疗和隔离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继发感染、输液补液、消炎退热等。
隔离治疗是指将疑似或确诊感染猪隔离,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防止疫情蔓延。
隔离治疗包括单独的动物房、独立的饲养设施和专门的饲料和工具等。
加强猪场的卫生和健康管理也是预防和控制猪瘟的重要措施。
猪场应定期清洁消毒,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猪只应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疑似病例;猪场员工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将病毒带入猪场,同时要进行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强与兽医部门的沟通合作。
猪瘟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病理学特点和实验室检测三方面的综合判断。
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预防为主,包括疫苗接种、隔离治疗和加强卫生和健康管理等措施。
只有通过综合的预防措施和健康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猪瘟的传播。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属于严重的畜牧业经济疾病。
该病毒在猪的体内可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并破坏猪体内各组织器官,引起猪的高热、厌食、精神萎靡、皮肤潮红、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导致猪的死亡。
该病毒不具有人畜共患性,只能感染猪。
诊断:1、症状诊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猪呈现明显症状,包括严重的烦躁呻吟、高热、厌食、眼眶肿大、嗓音沙哑、头部以及四肢多发性出血点等,表现与一般的病毒感染有较大的区别。
2、病症分析:根据猪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在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病毒后,猪体内将出现急性死亡现象,死亡率达到100%。
3、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是非洲猪瘟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非洲猪瘟病的基础研究、病毒学探索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防治:1、加强外部防御:因为非洲猪瘟病毒是高度传染性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所以在外部防御方面,要加强卫生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通风等措施。
2、堵塞病毒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途径很多,如车间工人、采购人员、运送猪的车辆等。
因此,要严格落实车辆消毒、人员消毒等措施,尽量减少病毒传播的途径。
3、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
在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的质量和使用方法,实时监测猪群的状态和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总之,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非常严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以给猪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只有在加强外围防御、堵塞病毒的传播途径,并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的同时,才可能控制病毒的传染,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致死性病毒性疾病。
它是一种猪类细菌病之一,可以导致猪的死亡和严重的生产损失。
本文将探讨猪瘟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症状猪瘟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3至7天内出现。
常见症状包括:1.发热:患病猪的体温一般会升高到40~42℃以上。
2.呼吸困难:猪瘟会引起呼吸道疾病,使猪呼吸困难。
3.咳嗽:猪瘟还会造成慢性咳嗽。
4.精神萎靡:猪瘟会导致猪的活动力下降,并且快乐的运动很难看到。
5.口腔溃疡:病毒会导致溃疡和炎症出现在猪的口腔内。
6.腹泻:猪瘟会引起腹泻,尤其是在初始阶段疾病的发展。
7.皮肤发红:猪瘟会导致皮肤发红。
诊断猪瘟与其他疾病很容易混淆,因此需要对病情进行全面的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诊断方法:1. 病历、症状和体征:对猪的病程史、临床表现和症状进行详细了解,包括发病前、发病时和病程发展情况等。
2. 病原学检测:通过猪鼻涕或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PCR、ELISA、Western Blot等。
3. 组织学检查:进行组织学检查可以确定猪瘟组织病变的类型、范围和程度,为最后的诊断提供重要的证据。
4. 血清学检测:通过猪的血清检测猪瘟抗体,可对猪瘟进行诊断。
治疗方法猪瘟病毒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支持治疗,预防病情的恶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充分护理:包括饲养卫生、高质量的饲料和水、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足够的休息和清洁。
2.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可以控制继发性感染。
3. 免疫支持:根据猪体的免疫状态,可以使用适当的免疫支持方法进行治疗。
4. 预防措施: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预防。
可以通过对猪圈的管理、猪的免疫性和环境的卫生等措施来预防猪瘟的发生。
总之,及早诊断并治疗猪瘟是预防该病毒的传播和猪的死亡的最好方法。
因此,建议在发现任何异常症状时请咨询兽医,尽早进行治疗和控制。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被感染的猪或接触污染的物品。
猪瘟的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关于猪瘟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猪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养殖户更好地应对猪瘟疫情。
一、猪瘟的诊断1. 临床症状猪瘟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烧、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结膜出血等。
患病猪出现严重的腹泻和呕吐,体温急剧升高,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出现神经症状。
当养殖户发现猪出现以上症状时,应该及时报告当地畜牧部门,并请兽医进行确诊。
2. 实验室检测为了更准确地诊断猪瘟,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
通过这些检测可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有助于制定后续的防控措施和治疗方案。
3. 病理学检查在猪瘟疫情暴发后,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来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和组织标本检测,以确定病变情况和病毒感染情况。
这对于了解疫情的传播路径和病情严重程度非常重要,有助于后续的疫情防控工作。
二、猪瘟的治疗1. 免疫预防目前猪瘟的治疗主要是以免疫预防为主。
猪瘟病毒对高温和消毒剂较为敏感,因此要做好猪圈的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提高猪的抗体水平,增强免疫力,降低猪瘟的传播风险。
2. 对症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猪瘟的猪,可采取一些对症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保持猪舍通风干燥,给予充足的饮水和营养。
同时可以添加一些促进免疫的生物制剂,帮助猪快速康复。
3. 隔离和扑杀在猪瘟暴发的养殖场,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将患病猪隔离开来,防止疫情继续传播。
对于确诊为猪瘟的猪要及时扑杀,避免疫情扩散。
三、猪瘟的防控措施1. 严格管控进出场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感染病毒,因此要加强对猪的流通管控,减少猪群之间的接触机会,避免病毒的传播。
2. 保持场所清洁定期做好猪舍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猪圈的通风干燥,避免细菌病毒在猪圈内滋生和传播。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类传染性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猪瘟的传播和蔓延,诊断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非常重要。
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猪瘟诊断技术国标,为了提升我国养猪业的技术水平和防控能力,本文将围绕猪瘟诊断技术国标展开讨论。
本文将从猪瘟诊断技术概述、国际标准概况、我国相关现状和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猪瘟诊断技术概述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主要引起猪的全身性炎症和出血性疾病。
患病的猪表现出食欲下降、发热、呼吸急促、皮肤发红和出血点等症状,严重时可以导致大规模死亡。
目前,猪瘟已经在我国多个省份出现,给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猪瘟的早期诊断和迅速控制是极为重要的。
猪瘟的诊断技术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诊断两大方面。
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病毒分离、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方法。
临床诊断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和病变的观察来进行初步判断。
猪瘟的诊断技术国标应该包括这两大方面的内容,从而为猪瘟的早期检测和诊断提供规范和标准。
二、国际标准概况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猪瘟诊断技术国标。
这些国标主要包括了病毒分离、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这些国标主要通过制定检测方法和技术标准、设备规格、实验操作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规定,为猪瘟的诊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国际标准的制定对于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国可以借鉴国际标准的制定思路和经验,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养猪业特点的猪瘟诊断技术国标,提升我国的诊断技术水平,加强猪瘟的防控能力。
三、我国相关现状目前,我国在猪瘟诊断技术国标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我国在病毒分离、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标准相对滞后,存在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化不足。
我国在猪瘟的临床诊断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乡村兽医缺乏相关的诊断技能,导致猪瘟的早期确定和控制存在一定的困难。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是一种急性、高度传染的猪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
该病在全球范
围内都有出现,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和中国。
该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食
欲不振、腹泻、呕吐、眼部水肿、肌肉僵硬等。
猪瘟的传染性很高,可以通过粪便、尿液、食物或水源传播,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该病。
诊断:
1.临床症状检查:观察猪是否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咳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眼
部水肿、呕吐以及腹泻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应立即收集患猪血液、组织和排泄物等进行实验室检查。
检查主要是
采用PCR、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和免疫荧光法等,以检测病毒的存在。
治疗:
目前还没有针对猪瘟的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抗生素为辅助措施来缓解病症并防止并
发症。
猪瘟的治疗措施主要为以下几点:
1.给予充分的营养补给:在治疗期间,应给予患猪充分的营养补给,包括提高饲养标准,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2.控制发热和炎症:对于猪瘟引起的发热和炎症,可以使用一些退热药和抗炎药进行
治疗。
但是需要谨慎使用,因为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和退热药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并增加发
展成严重疾病的风险。
3.饮水和饮食调理:病猪常常食欲不振,需要通过调理饮食和饮水,补充足够的水分、电解质和维生素。
4.预防并发症:猪瘟容易引起细菌性感染、肺炎和其他并发症,因此要对其进行及时
预防和治疗。
总之,对于猪瘟的诊断和治疗,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从根源上控制疫情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注重营养补给和护理工作,以尽量减少病猪的死亡率,并为防疫工作的开
展提供保障。
猪瘟的临床诊断与防制
5 临床 防制
51 处 理 方 法 .
5 11 全场封 锁隔 离 , 面消毒 。 .. 全
512 全 部 扑 杀外 省 调 入 的发 病 较 严 重 的原 存栏 .. 肉猪 , 并做无 害化处 理 。 513 对 全场 所 有 生猪 用 4 6头 份猪 瘟 兔 化 弱 毒 .. ~
根据 猪瘟 病 流行 情况 、 床症 状 、 理变 化 、 临 病 以
及抗 生素治疗 无效 等综合 分析后作 出初步 诊断 。
42 鉴 别 诊 断 法 《 表 ) . 见
方, 对外 界 的刺激 不敏 感 , 个别 的猪 眼 结 膜发 炎 , 流
出脓 性渗 出物 。这 3个病 例 中出现共 同的症状 是病
出现 流产现 象 , 来 分娩母 猪死胎 现象较严 重 。 后
5 2 防 制 方 法 .
暗 紫色 的 出血梗 死 , 面有 针尖 大 出血 点 ; 表 回盲 瓣 、 盲肠 及结 肠黏 膜有 纽扣 状 溃疡 ; 头有 出血斑 和 出 喉 血点 ; 心冠脂 肪 、 内膜有 出血点 ; 水肿呈 暗黑 色 , 心 肺
血、 充血 ; 心脏 内外 膜及 心冠脂肪 处都 有针尖 大小 出 血 点 ; 脏 出 血 , 肪 变性 , 白色坏 死 灶 ; 肝 脂 有 胆囊 充 盈 ; 脏边 缘可 见 明显褐 色梗 死 , 地软 ; 脾 质 肾脏 表面
购进 3 5头仔 猪 , 重 均在 2 g以上 , 体 5 购入 时 都未 曾
出血斑 ; 严重 胃肠 炎症 状 , 有 胃底部 有少 量 出血 斑 ,
肠袢 间呈胶 胨样肿 胀 , 结肠 、 盲肠 内膜存 在较 多纽扣
状肿 胀 的坏死灶 。
1 . 养殖 户 赵某 于 5月 2日携 带一 头病 死猪 前 来 3 本 站 就诊 , 诉 : 购进 商 品猪 6 主 “ 0余 头 , 已 4 现 51 3 龄, 前几 天有 两头 猪 出现精 神 沉郁 , 欲 废绝 , 温 食 体
猪瘟的一次性诊断与处理
猪瘟的一次性诊断与处理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动物疾病,主要危害猪,几乎所有年龄的猪都易感,患病猪只有极少数可以存活,对养猪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目前,猪瘟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猪病害,给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猪瘟的一次性诊断与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猪瘟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粪口传播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传染性极强。
一旦猪群中出现感染,很容易引起全群扩散,造成重大损失。
一旦发现猪瘟疫情,必须采取果断、迅速的处理措施,以尽快遏制疫情蔓延,降低养猪业的损失。
以下就猪瘟的一次性诊断与处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诊断猪瘟的临床症状特点明显,主要表现为高烧、厌食、呕吐、腹泻,全身出现皮肤瘙痒、皮肤出现出血点或斑块,并且体温明显升高,有时出现呼吸困难、鼻部分泌物增多等情况。
患病猪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呆头呆脑或多饮水等。
2. 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猪瘟。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PCR检测、免疫组化染色、抗体检测、病毒分离等。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样本的提取,如血清、组织、粪便、鼻分泌物等进行检测,来确定是否感染了猪瘟病毒。
二、处理措施1. 隔离和销毁患病猪一旦发现猪瘟疑似病例,首先应该立即对患病猪进行隔离,避免疫情蔓延。
在隔离的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对患病猪进行人道处置,包括喷洒消毒液、填埋或焚烧等方式,彻底销毁患病猪。
2. 彻底清洁和消毒在隔离和销毁患病猪后,必须对养殖场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首先要将猪舍内的床料、饮水器、饲料槽等物品全部清除,然后对猪舍进行高温蒸汽消毒或者使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确保养殖场内的病毒完全被清除掉。
3. 加强防疫措施除了对猪舍的清洁和消毒之外,养殖场还应该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管理和防疫工作。
包括加强对病"猪"及"瘟"源的监测和控制,加强对病毒传播途径的阻断,加强对猪群的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等工作,以确保猪群的健康和安全。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 养猪技术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养猪技术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
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如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防控难度,并给养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瘟的流行特点猪瘟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绵延性。
猪瘟从经常发生的大流行转变成地区性散发性流行,且呈现绵延性、波浪性、周期性的特点。
1个周期一般为3~4周,疫点明显变少,往往呈散发性流行。
广泛性。
我国各个省市均能够发生或者流行该病,且都能够分离到强毒株。
据报道,我国猪群中感染猪瘟病毒的阳性率平均达到15. 3%,最高时能够达到54%左右。
非典型性。
成年猪基本不会发生典型性猪瘟,尤其是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能够超过752天带毒,且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带毒母猪配种妊娠后,能够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并导致自身发生繁殖障碍。
所产后代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无法产生免疫应答,反而引起免疫耐受。
同时,能够持续向外排毒导致健康猪群发生感染,促使猪群中长时间存在病毒。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通常在发病和流行初期容易发生,病猪具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大部分突然死亡。
急性型。
大多数猪场都比较容易发生该类型,一般具有24~72 h的潜伏期。
病猪典型症状是精神沉郁,发热,体温升高达到40~42℃,怕冷、寒颤,嗜睡,往往卧地,增加饮水。
有些发生呕吐,结膜发炎,眼睑被脓性分泌物黏住。
感染早期,通常会发生便秘,排出附着有大量白色肠黏液的粪便。
随着症状的加剧,后期发生水样腹泻,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丝的粪便,且散发腥臭味。
另外,病猪耳后根、鼻端、四肢内侧以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存在针眼大小的出血点,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褪色,腹股沟淋巴处发生肿大。
仔猪感染该病后,还会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如磨牙、侧卧、转圈、后退、四肢游泳状划动,严重时甚至陷入昏迷,且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往往会呈现坏死性肠炎、肺炎等症状。
猪瘟诊断技术标准
猪瘟诊断技术标准
猪瘟(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类传染病,为了及早发现和控制疫情,需要使用特定的诊断技术。
以下是一般用于猪瘟诊断的主要技术标准:
1. PCR(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CR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检测病毒的核酸(DNA或RNA)。
通过针对猪瘟病毒基因组的特定区域进行PCR扩增,可以确认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2.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技术,用于检测特定病原体的抗体。
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的猪瘟病毒特异性抗体,可以确定猪是否曾经感染猪瘟病毒。
3. 病理学检查:猪瘟病毒感染会引起明显的病理变化,如内脏器官的出血、淋巴组织的萎缩等。
通过对病死猪或临床病例的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病变特征,进一步确认猪瘟的诊断。
4. 实时荧光定量PCR:该技术是一种PCR技术的改进,结合了PCR扩增和荧光探针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猪瘟病毒的存在和数量。
5. 病毒分离:通过将样品(如血液、组织)接种到猪瘟病毒敏感的细胞系中,观察是否能够分离出病毒,从而确认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猪瘟诊断的技术标准可能因国家或地区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具体的诊断过程中,应当参考当地相关机构或疾病控制部门发布的最新技术指南和标准,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猪瘟诊断技术
猪瘟诊断技术作者:张乾义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11期一、猪瘟临床症状1. 最急性型猪瘟。
突然死亡;突然发病,表现为全身痉挛、四肢抽搐,皮肤和粘膜发绀。
2. 急性和亚急性型猪瘟。
急性发病期为6 ~ 20 d,亚急性为21 ~ 30 d ;发病率、死亡率高达90% ;白细胞数量严重下降,不及正常猪的1/2 ;体温升至41℃~42℃以上;食欲下降或停止;精神极度沉郁、扎堆;病后不久,病猪全身无力、走路不稳,后躯表现明显。
3. 慢性型猪瘟。
多发生于老疫区或接种猪瘟疫苗但免疫水平不高的猪群;病程通常在一个月以上;常有严重的继发感染;食欲减退;体温出现周期性发热;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毛色粗乱,生长停滞。
皮肤呈现紫色出血斑、出疹或坏死;病猪难以完全康复,常成为僵猪。
4. 持续性感染型猪瘟。
不表现临床症状,无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死亡率低,病程长,超过一个月甚至长期存在;母猪繁殖障碍,表现为“带毒母猪综合征”,产木乃伊胎、死胎、畸形胎,新生仔猪发颤抖病。
持续感染型猪瘟危害最大:(1)带毒导致免疫失败。
“健康”的先天性带毒仔猪均不能消除体内的病毒,临床上表现为仔猪发病、死亡,产生免疫耐受,疫苗之后不产生抗体,导致免疫失败;(2)恶性循环。
带毒仔猪进入后备猪群体成为种猪,形成恶性循环,成为重要的传染来源,这是目前对我国规模猪场养猪业危害最大的感染形式;(3)散毒。
带毒仔猪如果逃避病原监测而进入后备猪群体,经水平传播不断排向外界,引起易感猪感染、发病和感染,并污染环境,导致再一个猪群内病毒持续存在,难以清除。
二、病理剖检1. 最急性型猪瘟。
无明显病变,仅见粘膜、肾脏有少量的出血。
2. 急性和亚急性型猪瘟。
(1)脾脏:脾的边缘或脾体表面可见从粟粒至黄豆大,数目不等的紫红色或紫黑色出血性坏死灶。
梗死灶组织坚实、表面稍凸于周围正常组织,切面呈楔形,其检出率约为占总病例的30% ~ 40% ;(2)肾脏:病变明显,颜色淡有时呈土黄色,有针尖大至米粒大出血点,量少时出血点稀疏甚至只有少数几个,量多时密布整个肾脏表面,如麻雀蛋外观;(3)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胀,表面呈深红色至紫黑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瘟的临床诊断与实验室诊断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热性、致死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影响颇大。
1984年,国际兽疫局(OIE)将其列入A类传染病,我国目前将其定为一类传染病。
根据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和文献资料表明,大、中型养猪场通过科学而有效的免疫接种程序所建立的猪群,在猪瘟流行时只引起猪瘟的散发。
尽管实行科学的防疫制度,包括疫苗提高药量,但没有完全扑杀带毒猪,某些养猪场就成为猪瘟的疫源地。
因此,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预防猪瘟科学的措施、方法,主要环节是提高防疫措施、诊断、接种后的免疫预防和评价。
对此,养猪场迫切需要及时诊断猪瘟和定期检疫猪瘟,只有快速、灵敏、准确、便捷的临床与实验室诊断,有利于有效地控制和扑灭猪瘟,从而保护养猪业。
1 临床诊断猪体温变化明显,迅速上升到41℃,少数达到42℃,稽留不退。
食欲不振,其特征为病猪把嘴放在食物处片刻,又回到休息处。
精神萎顿,伏卧嗜睡,后肢无力。
先便秘后腹泻,以后交替发生,粪便中混有粘液或血丝。
后期部分病猪有尿血、气喘等症状。
急性结膜炎流出粘液或脓性分泌物,有些上、下眼睑粘在一起。
常在鼻端、耳、四肢侧、腹下有出血斑和出血点,指压不褪色。
个别猪有神经症状:磨牙、痉挛、脚交叉、站立不稳。
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可造成流产、木乃伊胎、畸形、死胎、有震颤症状的弱仔猪出生、或外观正常但生产出被感染的仔猪。
全身性出血,皮肤、粘膜、实质器官都有充血和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淋巴结外观充血肿胀,切面周边出血,呈红白相间的“石样”。
脾脏不肿大,边缘发现楔状梗死区。
肾皮质色泽变淡,有点状出血。
膀胱粘膜表现不同程度的充血,粘膜上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扁桃体出现梗死,随着细菌侵入发生化脓性炎症。
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回盲瓣、回肠、结肠可见轮层状溃疡即“扣状肿”。
公猪包皮积尿。
根据以上临床症状、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以建立猪瘟的初步诊断,但应与猪丹毒、猪副伤寒、猪肺疫、猪弓形体和链球菌病等进行鉴别。
2 实验室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特征性病理变化,建立猪瘟的初步诊断,但确诊、非典型猪瘟,特别是仔猪表现的复杂症状,难以做出诊断,必须借助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现在实验室诊断应用方法有动物试验、病毒分离、免疫荧光试验等。
2.1 动物试验取病猪的扁桃体、脾脏、肾脏、淋巴结等组织(扁桃体是分离病毒首选器官,如采集不到扁桃体,也可采集脾脏、肾脏、淋巴结),剪碎、研磨,加生理盐水制成乳剂,无菌处理后接种易感猪,观察发病情况,然后分离病毒。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建立用家兔代替易感猪诊断猪瘟试验(兔体免疫交叉试验),将病料乳剂接种健康家兔,7d 用兔化猪瘟弱毒注射家兔,24h后每6h测温1次,连续3d。
无定型热反应,说明病料中含有猪瘟病毒。
2.2 病毒分离取病猪的扁桃体、脾脏、肾脏、淋巴结组织,加双抗后磨成乳剂,过滤、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PK-15、PK-2a、ST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Moormann等用SK-6细胞培养克隆化的猪瘟病毒,获得高效价的猪瘟病毒,并提取猪瘟病毒的RNA,建立猪瘟病毒的cDNA文库,完成Alfort株、Brescia株的全基因序列分析。
2.3 免疫荧光试验用冰冻切片或细胞触压片进行直接或间接荧光抗体染色,也可先将病料乳剂接种于细胞培养后,再用荧光抗体检测感染细胞,能直接检出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抗原。
此法方便快速、检出率高,许多国家将它作为执行猪瘟消灭计划的法定诊断试验。
2.4 血清中和试验可以检测出猪体的抗体,目前最常用方法是免疫荧光中和试验、PAV株中和试验。
邵振华等利用免疫荧光中和试验,对70日龄65份、5~6日龄34份、7月龄44份的猪瘟非免疫血清进行猪瘟母源抗体检测,结果70日龄阳性率52.3%,到5~6月龄全部转为阴性。
2.5 间接血凝试验操作简单,易制定,既可检测抗原,也可检测抗体,主要是监测猪瘟免疫抗体水平。
树春等将猪瘟兔化弱毒株细胞培养物浓缩纯化,致敏由戊二醛鞣酸处理的健康绵羊红细胞,制成冻干猪瘟间接血凝诊断液,用以检测血清中的猪瘟抗体效价。
2.6 骨髓细胞学检查法病初取病猪胸骨的骨髓浆汁做成涂片,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出现副淋巴母细胞,确定病猪感染猪瘟病毒。
2.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免疫分析技术是继荧光技术后发展起来又一先进诊断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特异性反应系统、间接放大系统和显示系统结合起来,用于检测抗体或抗原的一种免疫方法。
Shannon等报道,在猪瘟感染前病毒血症产生时,采其血清进行ELISA检测猪瘟病毒,可做早期诊断,捕获ELISA能够检测2种不同猪瘟病毒株感染的病猪的血液和组织中的抗体。
2.8 核酸探针杂交试验核酸探针技术以病毒RNA基因组为模板制备探针,在cDNA合成后进行Southern-blotting。
这种方法特异性强、准确可靠,可用于不同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Cruliere等、Dable等、Colijin等利用猪瘟病毒基因组RNA构建cDNA,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进行序列分析,合成36个探针,按照它们在病毒基因组的位置,根据特异杂交带区别猪瘟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以及绵羊边界病病毒。
2.9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是以病毒RNA为模板进行反转录,再以PCR进行核酸扩增来检测猪瘟病毒。
罗廷荣等应用RT-PCR对猪瘟诊断表明,RT-PCR技术可应用于临床诊断。
Sand-Vik等和Glodrick等分别利用此法对猪瘟病毒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此法具有检出率高、特异性强,微量病料即可诊断,且具有生物安全性,无散毒的危险。
实验室诊断方法介绍如下:(一)动物接种检测猪瘟病毒的敏感方法,应用易感的幼龄猪(10~20kg体重)进行接种试验。
取病料或新鲜猪尸的血液或组织乳剂,肌肉注射接种1~2头幼猪。
试验猪应事先进行血清中和试验,以排除有过猪瘟病毒或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感染。
如果幼猪在接种后6~7天停食或体温升高,则立即采血分离病毒。
幼猪发病死亡后,立即采取扁桃体、脾脏、淋巴结、肾脏等做病毒分离。
如果幼猪在接种后21天不发病或发病后康复,则采血测定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并用强毒进行攻毒试验。
从血液或组织中可分离到猪瘟病毒,被接种的幼猪产生中和抗体,对强毒攻击表现免疫性,即可判为阳性。
相反,幼猪不发病,不产生中和抗体,对强毒攻击有易感性,则判为阴性。
如果幼猪发病或死亡,但未分离出猪瘟病毒也不产生中和抗体,则应考虑其他病原感染的可能性。
由于普遍存在低毒力的病毒株,所以被接种幼猪即使不呈现猪瘟症状,也应进行血液中的病毒分离试验。
(二)免疫荧光试验主要用于检测病毒抗原,是目前国外实验室诊断猪瘟的最常用方法,结果直观、可靠。
特别是在疫情初起必须查清病原、检疫及以猪场猪瘟净化时,此种检测方法尤为重要。
进行免疫荧光试验时,将待检病猪的扁桃体、肾脏、淋巴结、脾脏等组织的冰冻切片或抹片,或待检细胞培养片,经丙酮固定后,滴加猪瘟荧光抗体覆盖于切片、抹片或细胞片表面,置37℃作用30min,然后用磷酸盐缓冲液(PBS,pH7.2,0.01mol/L)洗涤,自然干燥后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必要时,设立抑制试验染色片,以鉴定荧光的特异性。
在荧光显微镜下,见切片、抹片或细胞培养物(细胞盖片)中有胞浆荧光,并由抑制试验证明为特异性荧光,判为猪瘟阳性反应;无荧光判为阴性反应。
必须指出,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与猪瘟存在共同抗原性,因此,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也能结合猪瘟荧光抗体。
但因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对猪并无明显的病原性,也不能在猪体充分增殖,因此不至于干扰诊断结果,且因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可在细胞培养物上引起细胞病变,鉴定并不困难。
(三)中和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可以检出动物体的抗体,但因推广应用弱毒疫苗,猪群中的猪瘟抗体滴度普遍较高,故应进行双份血清的检查(前后期相差14天以上),才能确立抗体滴度增高与感染患病的关系。
目前最常应用的血清中和试验方法是免疫荧光中和试验,即用定量病毒加不同稀释度的被检血清进行试验。
同时以SPF猪血清作为阴性对照,以猪瘟高免血清作为阳性对照。
所有试验血清均经56℃灭活30min后,按下列步骤进行:用含0.5%乳白蛋白水解物和0.025mol/L的MgCl2•6H2O(即每1000mL中含有5.07g)的Earle氏液稀释病毒和被检血清。
被检血清按4倍连续稀释法稀释,由1:4至1:1024。
取不同稀释度的血清分别和等量病毒液混合,置37℃感作1h,随后接种飞片上的PK-15细胞培养物。
同时设置各种对照组。
再培养18~24h,取出后做免疫荧光抗体检查。
计数各飞片中荧光细胞灶的数目。
与对照组相比较,凡能减少90%荧光细胞灶的血清稀释度就是该血清的终点滴度。
1:4血清组的荧光细胞灶减少不到90%者,判为阴性。
(四)琼脂扩散试验虽可选用病猪的脾、淋巴结和肠段为病料制备抗原,但以胰腺最好。
另需要具备特异性好的猪瘟高免血清。
本法操作简单,但敏感性较低,肯定是猪瘟病例的阳性检出率也低于50%。
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的某些诊断实验室专门制备高价免疫血清和抗原,并有统一的判定标准。
用pH8.6的巴比妥缓冲液配制1.2%琼脂,加万分之一柳硫汞防腐。
按中央1孔,周围6孔的模式打孔。
孔径5mm,孔间距6mm。
检测抗原时,将高免血清滴人中央孔,周围孔分别滴加标准抗原和待检病料乳剂。
检测抗体时,将标准抗原滴人中央孔,周围孔上、下2孔滴加高免血清,其他4孔分别滴加被检血清。
(五)新城疫病毒强化法在一定条件下,先被猪瘟病毒感染的猪睾丸的细胞,在随后再感染新城疫病毒时,可以产生细胞病变。
这一现象被用来检测猪瘟病毒,称为新城疫病毒强化法,简称END(Exaltation of NDV)。
直接法END(将被检病料直接接种细胞培养物)的敏感性较低,但如改用两步法,即先将被检材料接种猪脾细胞培养物,传代适应之后再做END试验,则可明显提高其敏感性,几乎能与易感猪接种法等同。
具体做法是在猪睾丸细胞培养物中接种被检材料(HCV),37℃培养4天,随后接种106个蚀斑形成单位的新城疫病毒,继续培养3天。
根据是否出现细胞病变进行判定。
同时设对照组。
如果细胞培养物出现病变,即表示有猪瘟病毒存在。
END 法适用于检测那些易在猪源细胞中生长的野外毒株,对大部分兔化弱毒株无效,因其往往不能在猪睾丸细胞充分增殖。
(六)酶标记抗体诊断法先用PK-15细胞增殖HCV作为抗原,包被微量滴定板,随后加入被检血清(第一抗体),冲洗后再加入酶标记的兔抗猪IgG,再经冲洗,最后加入底物显色,判定结果。
由于我国养猪业普遍实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猪血清中几乎都含有猪瘟抗体,给酶标抗体诊断法带来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