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摘要:本文就现行的学校德育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德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僵化,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等等,谈谈怎样改进学校德育的方法。
关键词:情感互动实践
abstract: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has many unsatisfactory places, such as the moral education “artificial, shallow change”, “isolated, fengbihua”, rigid and less energy, actual effect is not enough, lack of charm; moral education fails to become a help people lif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life, and spiritual growth of work and so on, talk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method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emotional interaction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从知识化、认知化到重视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体验学习和道德成长之间有着天然而内在的亲缘关系。
德育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影响人、化育人的心性品质,这种品质反映了人的内在要求,是自主的,因而是个人的真实存在。
道德是个人化的,道德的学习是个人在关系中的自我把握,
所以,真正的德育就一定包含着关系性、个体性、真实性和情境性等一些基本属性。
与此相应,人的情感体验恰恰反映了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性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如果没有这种人的经历和由经历所构成的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一步渗入人的内心。
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倡“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他指出:必须对少年进行细致的、理智的情感教育。
它取决于知识、教学和智力发展在少年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世界上没有比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教学更困难、更紧张的劳动。
只有当人在认识和掌握知识的同进也获得了很高的情感修养时,这种劳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丰富精神世界。
没有可靠的情感基础,不仅不可能进行有成效的教学,连正常的教学也不能开展。
情感教学与对世界的认识之间的不统一,是导致对知识的冷淡态度并最终导致不愿学习的最顽固的、最危险的根源之一。
[1]
在生活中常常有良心的感召。
培养和训练学生去敏锐地感知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就其本质而言首先对情感产生特殊影响。
比如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带来痛苦和苦难,对学生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规范的破坏。
情感是阳光。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总得自己心中先有。
”老师自身的热情、乐观、振奋等良好的情感素质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美好情感的产生发展,从而激起学生对理想与幸福的迫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形成一种积
极的、乐观向上的情感。
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为学生情感的需求与满足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情感是一种体验,它不像知识可以通过灌输来传授。
情感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教师应从自身对学校、对班级的热爱与期待来组织、带领学生积极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的、奋发进取的集体环境,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师生情、同学情,在这样充满爱的氛围中让学生领悟“友爱”,领悟“友谊”,从而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得情感上的满足。
二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这是教育的方法甚至立场上的一个改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间都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德育理念:向学生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
[3]所以,今天的德育是需要在代际交往和互动中进行的,是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的。
这要求我们首先承认现实的代际年限的迅速缩短,从过去的30年发展到现在的3年、2年;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向孩子和学生传递正向价值的时候,应当同时承认他们有质疑这种教育的权利。
只有这样,德育才可能真正成为精神生命的相互碰撞,才可能生发出更多鲜活的道德个性。
在德育实践中对贯彻互动原则的认识。
首先,在师生关系上,就要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平等的互主体看待。
互主体是指主体双方为了达到彼此的认同,理解,互惠,而结成的主体与主体的平等的共同活动关系。
互主体中各方均是主体。
当然,为进行共同的活动,
双方均要以对方为认识的对象,协商的伙伴。
其次,在其他德育要素关系的处理上贯彻互动原则,就是从德育系统的整体出发,使德育系统内诸要素之间,以及德育系统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处于互动关系状态中,在互动中实现德育诸要素、德育要素与其他相关因素、德育系统与社会之间的最大适应性。
那么在德育实践中怎样贯彻互动原则呢?首先,坚持互动原则去评价学生。
用互动观念评价学生,就是从平等、和谐出发,不怀疑学生的思想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得以解决。
这种基于和谐概念基础上的学生特点研究,必须要求抛弃冲突、僵硬的传统教育观念。
传统德育观念下的学生研究以不平等关系为基础,使学生特点的评价带上冲突色彩,因过多地包含了研究者的社会期望,影响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实际价值,甚至使德育政策走向偏颇。
因此,师生间只有保持一种平等互动关系,同路人关系,才能做出客观的、公正的、向善的评价。
其次,把德育过程变成互动育人与互动做人的统一过程,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选择德育方法,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合作的展开过程,德育是教育者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造就,教育者把青少年当作发展中的独立的人,把自我教育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德育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选择的活动。
再次,建立德育的互动管理模式。
在德育管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成为管理者。
他们承担的任务是共同的,即积极创造和
维持一种能使集体中每个成员共同工作、学习,去实践良好的道德生活的互动环境。
德育的组织管理者在为互动协调提供组织保障;制度管理者在使互动制度化、规范化;质量管理者在保证互动的优化及合理性。
德育管理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互动联系的过程。
互动德育管理,是一种互动管理模式。
可见,互动管理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它既面向学校各方面成员,又面向家庭、社会。
它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发挥各方面优势,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同时又在与社会的互动联系中,使德育工作积极影响社会。
最后,建立德育互动评价模式。
互动原则在评价中的贯彻,就是使评价活动成为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全员参与的过程,它强调了学生在德育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受教育者,还给社会。
德育评价是在互动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品德的发展水平要靠大家的评判,不是某个人说了算,所以互动德育评价反对教师或某个人在其中起太大的作用。
如果学生从评价中认为,取悦于某个人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对其人格的塑造是非常有害的。
因此,德育的评价过程必须是一个全员互动的过程,和大家融入集体中。
三从封闭的校园到社会生活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
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切实予以保障,学校要制定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
社会实践活动总时间,初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20天,普通高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30天。
”[4]
德育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有针对性、能调动积极性的实践就是科学的实践,也就会有实效。
道德认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内化为基本信念。
以上是从重感情、重互动、重实践三个方面来谈德育方法的改进。
诚然,德育方法的改进远不止于上面谈到的这些。
;德育方法的改进是以德育理念的改进和提升为指导的。
所以就要加强德育的研究,研究的越多,了解也就越深。
如果能够了解学生,就能更进一步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换句话,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无法取得学生的认同,就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也就无法让学生为止感动。
德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德育工作者付出艰苦的心血,同时,研究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创新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步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2002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