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性分析方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2篇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2篇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又称风险评估法,是一种用来识别潜在事故和灾难风险的方法。
其目的是通过对过程、系统或活动的潜在危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以发现影响安全和健康的因素。
下面分别对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种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进行介绍。
一、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一种采用具体数字和统计方法对危险性进行测量和评估的方法。
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数学计算,可以预测事故发生的概率,确定可能的损失范围,并制定应对措施。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工业和制造业等具有高风险性的行业。
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1. 定义研究对象:明确评估的过程、系统或活动。
2. 收集数据: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种数据,如统计数据、技术参数、历史事故记录等。
3. 确定危险因素:根据数据找出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分类。
4. 确定风险值:将每个危险因素的可能发生概率与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相乘,得到该因素的风险值。
5. 分析风险:将每个危险因素的风险值相加,得到总体风险值,并进行分析。
6. 制定措施:根据风险值的大小,确定应对措施。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具体的数字作为决策的依据,同时可以针对每个具体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但是其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并依赖于数据的质量和精度,因此需要专业的研究人员和设备。
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采用专家判断和经验知识的方法对危险性进行评估的方法。
主要通过对过程、系统或活动进行综合评估,从而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应对措施。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针对人类行为、安全文化等难以用数字表示的危险性评估。
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1. 定义研究对象:明确评估的过程、系统或活动。
2. 收集数据: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种信息,如经验知识、专家判断、政策法规等。
3. 确定危险因素:根据数据找出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分类。
4. 分析危险性:综合评估危险因素的可能发生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危险性评估。
5. 制定措施:根据危险性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又称作业危险源分析法,是指对工作环境中的各项条件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作业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和风险程度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人们全面、系统地分析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性,为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1.确定作业条件:首先要确定要分析的作业条件,包括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设备等。
通过全面了解作业条件的特点和要求,有助于准确评估危险性。
2.识别潜在危险源:通过综合观察和调查,识别和细化潜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
危险源的识别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避免遗漏。
3.评估危险程度:对识别出来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
评估可以通过使用专业工具、参考行业标准或借助专家意见等方法进行。
评估结果要尽可能客观和准确,以便进行后续的控制措施制定和优先级确定。
4.分析危险因素:对识别出来的各种危险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找出这些危险因素背后的本质问题和根源,为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支持和指导。
5.制定控制措施: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控制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控制措施的制定要具体、可行、有效,适合实际情况和作业要求。
6.评估效果:对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周期性或不定期的评估,检查其实施情况和效果。
如果发现控制措施不合理或效果不良,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保持作业过程的安全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帮助人们全面、系统地认识和评估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性,避免对潜在危险源的遗漏和忽视,为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它能够客观、准确地分析危险因素,找出其中的关键问题和根本原因,为控制和预防安全事故提供支持和指导。
然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作业条件的分析和评估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使人们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其次,对危险程度的评估存在主观性,不同人员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和评价。
危险化学品危险性分析及安全对策
危险化学品危险性分析及安全对策危险性分析的目的是评估危险化学品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例如,对于毒性化学品,需要评估其接触途径(吸入、皮肤接触、食入)和浓度与暴露时间的关系,并确定各种高风险活动的潜在风险。
对于易燃化学品,需要评估其燃烧特性和爆炸极限,并制定相应的防火和爆炸措施。
以下是危险化学品危险性分析的步骤:1.确定危险化学品种类和属性: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物理、化学和毒理特性,分类和归档,并记录其危害性质和程度。
2.辨识潜在危险源:通过审查工作场所和工艺流程,辨识可能出现泄漏、事故或错误操作的潜在危险源。
3.评估危害程度: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属性和可能的泄漏情景,使用科学方法评估危害程度。
例如,通过计算浓度、显著危害剂量或爆炸物质的爆炸极限,确定毒性物质的潜在风险。
4.评估风险概率:根据潜在危险源的发生概率,结合危害程度,评估风险程度。
例如,评估泄漏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到装置的结构、设备的状况和人员操作的准确性。
5.制定安全对策:根据危险性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对策。
这些对策可能包括技术措施(如安全设备和装置)、管理措施(如标识和培训)和紧急响应措施(如泄漏处理和事故预防)。
以下是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安全对策:1.避免或减少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危险性较高的化学品的使用量,寻找替代品或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3.使用适当的工程控制手段:在危险化学品的处理和操作过程中,实施适当的工程控制手段,例如通风设备、密封系统和防护设备,以降低风险并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
4.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教育:员工需要接受足够的培训和教育,了解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安全操作和应急措施。
他们应被告知有关危险性的信息,以及如何识别和处理潜在的危险源。
5.实施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以确保在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或其他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和损失。
总之,危险化学品危险性分析和安全对策是保障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危险性评价常用方法
专家打分法:由对地质灾害的机理和研究有相当经验的相关领域专家,通过现场调查,逐点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而进行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分析。
这种方法考虑了大量的现场因素,因各点分析情况为专家置身该处,现场分析而具备较强的真实性,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着相当的人为随意性,其判断的规则因人而异,因而很难产生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进行分析。
监测类比法:通过对单灾体的变形破坏情况的长期及细致的观测及分析,得出针对于该地质灾害的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应用于与之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条件类似的一类地质灾害发生的预测以及危险性分析中。
此种方法应用于滑坡或崩塌等单独灾害现象的危险性分析,在数学上要求虽较为严格,然而对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仅仅以相似与否作为评判标准,缺乏相应的定量分析,且需要较为长期,细致的监测工作。
传统统计分析法:将已有地质灾害点作为样本,量化地质灾害影响因素与灾害发生与否之间的关系,利用相关数学方法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方程。
而后将总评价区划分为不同单元进行区划分析。
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评价因素和地质环境等级之间的模糊之间的模糊矩阵,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法。
其根据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理论,把危险性分析中的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
其使用隐含规则解决问题,进行标准化的数据管理,然后其因素各状态打分困难且权重难以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这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危险性分析转化为有层次结构的有序递阶事件。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事件内部结构排序的算法,用事件矩阵特征值求出测度排序,并对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此法为一系统性的分析方法,简洁实用,所需数据少。
而同样具有定性分析的缺点,在定量过程中会有一定的人为随意性,且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精确求法较为复杂。
信息量法:通过计算,将各因素对于斜坡变形破坏所提供的信息值进行叠加,并以此作为定量指标,而后进行统计分析或主观判断、聚类分析等过程找出单元信息量叠加值分界点,继而确定相应的危险性划分指标,进行危险性分析。
什么是危险性与可操作性分析评价法(HAZOP)?
什么是危险性与可操作性分析评价法(HAZOP)?1.HAZOP分析评价法的概念HAZOP 分析评价法以系统工程为基础,特地用于辨识设计缺陷、工艺过程危害及操作性问题的结构化分析方法,本质是依托专家力气,运用多种方法对工艺图纸和操作规程进行分析。
专家组分析生产系统的每个工艺单元(分析节点)的功能,查找单元内的引导词,通过分析引导词辨识潜在的风险隐患及其偏差,进而分析消失偏差的缘由、后果及平安防护措施,最终专家组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HAZOP分析框架如图4-1所示。
图4-1 HAZOP分析框架2.HAZOP分析评价法的基本术语HAZOP分析过程中,有10个关键性术语,分别解释如下。
①工艺单元:具有确定边界的设备单元,专家组对单元内工艺参数的偏差进行分析。
②操作步骤:间歇过程中的不连续操作,可能是手动、自动或计算机自动掌握的操作。
③引导词:用于定性或定量设计工艺指标的简洁词语,用于引导识别工艺过程的危急。
④工艺参数:与过程有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包括概念性参数(反应、混合、浓度、pH值)及详细参数(温度、压力、相数及流量等)。
⑤工艺指标:确定装置如何根据标准操作而不发生偏差,即工艺过程的正常操作条件。
⑥偏差:基于引导词系统地对每个分析节点的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后发觉的系统偏离工艺指标的状况。
⑦缘由:发生偏差的缘由。
⑧后果:偏差所造成的结果。
⑨平安措施:为避开或减轻偏差发生时所造成的后果而设计的工程系统或调整掌握系统。
⑩补充措施:修改设计、操作规程,或者提出需进一步分析讨论的建议。
(二)HAZOP分析评价的过程HAZOP 分析评价的过程包括4个步骤,分别是分析预备、进行分析、编制分析结果文件、行动方案落实。
1.分析预备为了用HAZOP 分析评价法进行精确的分析计算,必需提前确定分析目标和范围、收集必要的资料、明确分析专家组、将资料变成适当的表格并拟定分析挨次、编制专家会议方案、做好HAZOP 分析评价法的教育培训等预备工作。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Job Hazard Analysis, JHA)是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用于识别和评估工作环境中的潜在危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这种方法有助于预防事故和伤害,并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
1.选择分析的作业:选择一个需要进行分析的作业,通常是那些具有较高风险的作业,如高度、高温、高风险等。
2.调查和观察:对所选的作业进行调查和观察,收集与该作业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例如,作业的工作过程、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工作环境等。
3.识别危险因素:在调查和观察的基础上,识别作业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是物理的(如尖锐物品、高温、高压等)、化学的(如有毒物质、可燃物等)、生物学的(如细菌、病毒等)或人为的(如人员密集、作业紧张等)。
4.评估危险的严重性:对识别出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每个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
这可以根据潜在的伤害程度、发生频率、暴露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估。
5.评估危险控制措施:对每个危险因素,评估现有的危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这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工程控制措施(如隔离、通风等)、操作程序等。
6.制定改进计划:根据危险因素的评估结果,制定改进计划。
这可能包括修改工作环境、改进工作程序、提供培训和教育等。
7.实施控制措施:根据改进计划,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需要协调不同部门和人员的合作,并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8.监测和评估:监测和评估已实施的控制措施的效果。
这需要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并根据需要进行修订和改进。
1.系统性和综合性:该方法能够全面地识别工作环境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并提供相应的控制措施。
2.预防性:该方法可以帮助预防事故和伤害的发生,从而有效地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3.可操作性:该方法提供了实际的工具和步骤,使得组织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改进作业条件。
4.可持续性:通过监测和评估,该方法可以确保控制措施的持续有效性,并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进行修订和改进。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
一、简述
LEC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
该方法采用与系统风险率相关的3种方面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风险大小。
这3种方面分别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分值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二、量化分值标准
对这3种方面分别进行客观的科学计算,得到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
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
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分别对这3方面划分不同的等级,并赋值。
具体如下: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LEC(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条件中潜在危险的方法。
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可以帮助工作场所识别并处理潜在的危险,以预防事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
LEC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基于作业和条件危险的分析。
通过对作业职责、作业活动和作业环境的分析,可以确定出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危险因素。
LEC方法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施:前提条件、作业操作和结果条件的分析。
在LEC方法中,前提条件是指在进行具体作业之前需要满足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工作许可证、工作准备、培训、技能和器材等。
通过对前提条件的分析,可以确定出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
作业操作是指实际进行作业的过程。
在LEC方法中,对作业操作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不正确的方法、低效的工具和设备、无法预测的工作环境等。
结果条件是指作业完成后可能出现的结果。
通过对结果条件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出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错误的输出、质量问题、不良的后果等。
LEC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风险评估。
通过对每个危险因素的评估,可以确定其潜在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风险。
LEC方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整体性。
它不仅考虑了独立的危险因素,还考虑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综合效应。
通过对整个工作系统的分析,LEC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潜在的危险。
LEC方法在各种工业领域都可以应用。
它可以用于评估工厂生产线上的危险因素,也可以用于评估建筑施工现场的危险因素。
无论在哪个领域,LEC方法都可以帮助工作场所识别出潜在的危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LEC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工作场所识别和控制潜在的危险。
通过对作业和条件危险的分析,可以确定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危险因素。
通过风险评估和整体分析,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风险。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分析方法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分析方法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是事故预防、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建立应急预案体系以及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基础,许多系统安全评价方法,都可用来进行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应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来选用。
常用的辨识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险、危害因素过程;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
1)对照、经验法
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
对照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
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对照事先编制的检查表辨识危险、危害因素,可弥补知识、经验不足的缺陷,具备方便、实用、不易遗漏的优点,但必须要有事先编制的、适用的检查表。
检查表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制的,我国一些行业的安全检查表、安全事故隐患检查表也可作为参考
2)类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
2.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即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该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FT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等分析方法。
事故危险性分析方案
事故危险性分析方案事故危险性分析(Hazard Analysis)是一种通过识别和评估潜在事故对人和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的方法。
该方法可帮助我们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并采取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以下是一个事故危险性分析的方案,旨在帮助我们有效地识别和评估潜在危险。
1.定义问题和目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问题的定义和目标。
事故危险性分析的目标是识别和评估潜在事故对人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我们需要明确问题的范围和目标,以便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后续步骤。
2.收集必要信息在进行事故危险性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收集必要的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事故历史、相关文档和报告、设备和设施的设计和运作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们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3.识别潜在危险在事故危险性分析的第一步中,我们需要识别潜在的危险。
通过审查收集到的信息,我们可以确定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如电气故障、设备失效、操作失误等。
我们可以使用工具如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或事件树分析来帮助进行危险的识别。
4.评估危险程度在识别潜在危险之后,我们需要评估这些危险的程度。
这涉及到对危险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我们可以使用风险矩阵或风险矩阵矩阵来辅助评估危险程度。
对于频率的评估,我们需要考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率。
对于严重程度的评估,我们需要考虑事故对人和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
5.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在评估危险程度之后,我们需要确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是预防措施或应急响应措施。
预防措施旨在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如改进设备设计、优化操作程序等。
应急响应措施旨在减少事故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如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危险源控制措施等。
6.实施措施和监控效果在确定风险控制措施之后,我们需要实施这些措施,并监控其效果。
实施措施需要确保合理的执行和有效的结果。
监控效果可以通过对事故发生率的观察和对措施效果的评估来进行。
7.进行定期审核和改进综上所述,事故危险性分析方案包括定义问题和目标、收集必要信息、识别潜在危险、评估危险程度、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措施和监控效果以及定期审核和改进。
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介绍
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介绍在一项工程活动(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首先对系统存在的危险作宏观概略的分析,或作预评价,就叫作危险性预先分析(PrelininaryHazardAnalysis,简称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或预备事故分析。
这种方法是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类别、危险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大概的分析,其目的是判别系统的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采用不安全的技术路线、使用危险性物质、工艺和设备等。
如果必须使用时,也可以从设计和工艺上考虑采取安全措施,使这些危险性不致于发展成为事故。
它的特点是把分析工作做在形式系统之前,可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的损失。
由于系统的危险性有潜在性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事故。
因此,当生产系统处于新开发阶段,对其危险性还没有很深的认识,或者是采用新的操作方法,接触新的危险物质、工具和设备时,使用危险性预先分析就十分合适。
由于事先分析几乎不耗费什么资金,而且可以取得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所以大家都乐于使用。
第一节危险性预先分析步骤和分级使用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时,首先对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作比较充分的调查了解。
然后按系统和子系统一步一步地查找危险性,其危险性分析的步骤如下:1.根据经验根据过去的经验,分析对象出现事故的可能类型。
2.调查危险源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
调查可采用安全检查表、经验方法和技术判断的方法。
3.识别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谋求防止办法,检验这些办法的效果。
4.划分危险等级即把预计到潜在危险性划分危险等级。
其分级的目的是要排列出先后顺序和重点,以便优先处理。
其分级方法和含意为:Ⅰ级安全的,无人员伤亡或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的损坏。
因此,应予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措施。
危险性分析方法
危险性分析方法1. HAZOP (危害与操作风险分析):这是一种系统的方法,通过专家小组的讨论来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险和操作风险。
这种方法适用于化工、石油、天然气等行业。
2. FMEA (故障模式和后果分析):FMEA是一种系统的方法,通过分析系统的各个部分,识别可能的故障模式,并评估这些故障可能产生的后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造业、汽车工业等领域。
3. 事件树分析:这是一种通过分析可能的事件序列来识别和评估潜在危险的方法。
事件树分析适用于核能、航空等行业。
4. 隐含失效树分析:这是一种通过分析系统的隐含失效模式来识别和评估潜在危险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安全敏感的领域,如航天、军事等领域。
总的来说,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危险性分析方法来适应其特定的需求。
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危险性分析的目的始终是为了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这些危险。
危险性分析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所研究的系统或过程的复杂性、领域特定的要求、可用资源和专业知识等因素。
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常见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危险性分析方法,包括失败模式、效应和关键性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FTA)、可靠性、可用性和维修度分析(RAM分析)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领域和情景下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
在进行危险性分析时,通常需要一支由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小组来共同参与。
这些专家可能包括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不同背景的人员。
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险,并制定应对策略。
需要强调的是,危险性分析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任务,也涉及到组织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进行危险性分析时,需要考虑到组织的文化、员工的参与程度、信息的透明度、和决策过程的有效性等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危险性分析的结果得到充分的应用和落实。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危险性分析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系统范围:首先需要明确定义要进行危险性分析的系统或过程的范围。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PHA)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率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性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造成的损失。
(1)对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
(2)收集以往的经验和同类生产中发生过的事故情况,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和触发事件。
(3)推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和危险或危害程度。
(4)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后果的危险等级。
(5)制定相应安全措施。
按危险、有害因素导致的事故的危险(危害)程度,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四个危险等级。
如表1-1。
级别危险程度可能导致的后果级安全的可以忽略级临界的处于事故边缘状态,暂时尚不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予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措施级破坏性的会造成灾难性事故,必须立即排除预先危险性分析采用如下的表格形式(见表1-2)提交结果潜在危险、危害触发形成事故事故危险现象措施事故因素事件原因事件后果等级(1)评价结果按表1-2形式对恒盛药化生产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1。
潜在危险危害事故危险触发事件现象形成事故原因事件措施事故因素后果等级1.贮罐反应釜、管线等破裂、1.生产装置及原料、产品库区严禁烟火; 1.点火吸烟;超温、漫溢泄漏;2.动火时必须严格按动火手续办理动火证,并采取有效防2.抢修、检修时违章动火、焊接2.设备管道、法兰等密封处泄范措施;时未按有关规定动火;漏;3.加强转动设备及电机等维护,防止摩擦或相间短路等引易燃、易爆3.其他火源,电动机相间短路; 3.罐、阀门、管道、仪表连接起杂物燃烧;物质甲醇、物料遇4.电气线路陈旧老化或受到损财产处泄漏; 4.对生产装置及原料、产品库区域的电气线路加强维护检乙醇、甲可燃物坏产生短路火花;损失、火灾4.设备、阀门、管道等因质量?~查;苯、异丙明火、燃5.静电放电;人员爆炸或安装不当泄漏; ? 5.防雷、防静电设施应定期检查、检测,确保完好可靠;醇、二氯甲烧或爆6.雷击(直接雷击、雷电二次作伤亡、5.撞击、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6.机动车辆加强管理,禁止进入生产区及原料、产品库区;烷、六氟丙炸用、沿着电气线路、金属管道浸停产等造成容器、管道等破裂而泄7.明火源安全距离符合规定要求;烯、泄漏等入);漏;8.杜绝跑、冒、滴、漏,确保生产装置密封完好。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分析方法是一种用于识别和评估工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可操作性问题的方法。
它通过分析工艺中的每个关键要素,系统地评估潜在的危险和操作风险。
以下是一些与HAZOP分析方法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相关要求1.专业知识:HAZOP分析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工艺过程的原理、工艺流程以及设备和仪表的工作原理。
2.多学科合作:HAZOP分析需要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包括工程师、化学家、操作员等,以便全面评估可能的危险和可操作性问题。
3.数据准备:在进行HAZOP分析之前,需要准备相关的数据,包括工艺流程图、操作程序、设备和仪表图纸等。
4.培训和经验:HAZOP分析人员需要经过培训并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以便有效地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注意事项1.分析方法:HAZOP分析通常采用“导向关键词”的方法,通过对每个关键词进行系统的思考和讨论,识别潜在的危险和可操作性问题。
2.案例参考:HAZOP分析可以参考过去的事故案例,了解类似的危险和操作风险,并在分析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应对和预防。
3.想象力和创造力:HAZOP分析需要分析人员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隐藏的危险和操作风险。
4.结果记录:HAZOP分析的结果需要进行记录,并形成相应的报告,以便后续的改进和追踪。
5.持续改进:HAZOP分析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分析结果应该被用于改善工艺流程和操作程序,以减少潜在的危险和操作风险。
总的来说,HAZOP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工具,用于识别和评估工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操作风险。
在进行HAZOP分析时,需要专业知识、多学科合作、数据准备和培训经验等要求,并注意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借鉴案例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记录分析结果和持续改进工艺流程。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业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危险性分析方法
危险性分析方法第八章危险性分析方法分辩危险、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影响后果的过程就是危险性分析。
危险性分析是为防止危险造成事故所采取的手段,其作用是为制定防止事故发生的对策提供依据。
危险性分析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危险性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类型:①定性分析:找出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在什么状况下能发生事故,以及对系统安全影响的大小,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操纵危险。
定性分析不对各种危险因素作定量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定性危险性分析方法。
②定量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故或故障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数量大小评定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在第八章介绍。
8.1危险、危害因素8.1.1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因素。
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身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和作业环境破坏的因素。
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二者有时难以区分,故有时统称为危险因素,更多的是并称为危险、危害因素。
8.1.2危险、危害因素分类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理由,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点如强度不够、刚度不够、运动件外露、制动器缺点、外形缺点等。
(2)防护缺点如无防护、防护不当、防护距离不够、防护设施缺点等。
(3)电危害(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如电离辐射:X射线、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激光、紫外线等。
(7)运动物危害如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气流冲击、岩土滑动等。
(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12)作用环境不良如采光照明不良、安全过道缺点、通风不良、气温过高或过低、空气质量差等。
事故隐患和危险性分析
事故隐患和危险性分析事故隐患和危险性分析的目的是保证系统安全运行,查明系统中各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消除系统故障隐患。
一、事故隐患和危险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事故隐患和危险性分析通常包括如下内容:(1)对可能出现的初始的、诱发的及直接引起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
(2)对与系统有关的环境条件、设备、人员及其他有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
(3)对于能够利用适当的设备、规程、工艺或材料,控制或根除某种特殊危险因素的措施进行分析。
(4)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及实施这些措施的最好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
(5)对不能根除的危险因素失去或减少控制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调查和分析。
(6)对失去控制的危险因素将产生的伤害和损害所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调查和分析。
目前,事故隐患和危险性分析方法有许多种,可适用于不同系统的事故隐患和危险性分析过程。
这些方法可以核实行分析过程的相对时间进行分类,也可按分析的对象、内容进行分类。
按逻辑方法,可分为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按数理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简单地讲,归纳分析是从原因推论结果的方法,演绎分析是从结果推论原因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事故隐患和危险性分析中都有应用。
从危险源辨识的角度,演绎分析是从事故或系统故障出发查找与该事故或系统故障有关的危险因素,与归纳分析相比较,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范围内,提高工作效率;归纳分析是从故障或失误出发探讨可能导致的事故或系统故障,再来确定危险源,与演绎方法相比较.可以无遗漏地考察、辨识系统中的所有危险源。
实际工作中可以把两类方法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
在危险因素辨识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事故隐患和危险性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安全检查表法(Safety Checklist)。
(2)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PHA)。
(3)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ailure Model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4)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Hazard and Operability Analysis, HAZOP)(5)事件树分析(Event Tree Analysis,ET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危险性分析方法辨别危险、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影响后果的过程就是危险性分析。
危险性分析是为防止危险造成事故所采取的手段,其作用是为制定防止事故发生的对策提供依据。
危险性分析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危险性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类型:①定性分析:找出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在什么情况下能发生事故,以及对系统安全影响的大小,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控制危险。
定性分析不对各种危险因素作定量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定性危险性分析方法。
②定量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故或故障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数量大小评定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在第八章介绍。
8.1 危险、危害因素8.1.1 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因素。
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身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和作业环境破坏的因素。
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二者有时难以区分,故有时统称为危险因素,更多的是并称为危险、危害因素。
8.1.2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根据GB/T 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如强度不够、刚度不够、运动件外露、制动器缺陷、外形缺陷等。
(2)防护缺陷如无防护、防护不当、防护距离不够、防护设施缺陷等。
(3)电危害(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如电离辐射:X射线、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激光、紫外线等。
(7)运动物危害如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气流冲击、岩土滑动等。
(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12)作用环境不良如采光照明不良、安全过道缺陷、通风不良、气温过高或过低、空气质量差等。
(13)信号缺陷如无信号设施、信号不清、信号失准、信号选用不当等。
(14)标志缺陷如无标志、标志不清、标志不规范、标准位置不当等。
(15)其他物理危险和危害因素2、化学危险和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有易燃易爆性气体、液体和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以及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如环氧乙烷、甲醇、氯酸钠、煤粉尘等。
(2)自燃性物质如黄磷、二乙基锌、油纸、油布等。
(3)有毒性物质如三氧化二砷、氯化汞、氰化钠、四乙基铅等。
(4)腐蚀性物质如硫酸、烧碱、氢氟酸、双氧水、二氧化氮等。
(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略)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略)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6、其他危险、危害因素(略)8.2 安全检查表8.2.1 概述1.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表(SCL,Safety Check List)是一种针对检查对象设计的安全状态检查表,其中详细列出了检查对象、检查项目(内容)、检查结果等,能够直观地反映检查对象的安全状态,是进行安全检查和诊断的清单。
对于比较复杂的系统,在编制安全检查表时,通常是将系统分割成若干个子系统,按子系统编制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是最早开发的一种系统危险性分析方法,也是最基础、最简便的识别危险的方法。
该法应用最多且广泛。
在我国目前安全检查表不仅用于定性危险性分析,有的还对检查项目给予量化,用于系统的安全评价。
2.安全检查表的优点:(1)安全检查是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安全检查表是由各种专业人员事先经过充分的分析和讨论,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经验而编制出来的,按照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就会避免传统安全检查时的一些弊端,能全面找出生产装置的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2)安全检查表简明易懂,易于掌握,实施方便;(3)安全检查表应用范围广,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装置的日常操作、作业环境、运行状态及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可应用;(4)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之一是有关安全的规程、规范和标准。
(5)安全检查表还可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价。
8.2.2 安全检查表编制的步骤和依据1、编制的步骤:先组成一个由工艺、设备、操作及管理人员的编制小组,并大致按以下几步开展工作:(1)熟悉系统:详细了解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全卫生设施等。
(2)搜集有关安全的法规、标准和制度及同类系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
(3)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或单元,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4)确定安全检查表的检查内容和要点,并按照一定的格式列成表。
2、编制的依据:(1)有关的规程、规范、标准和规定;(2)国内外事故案例;(3)本单位经验;(4)其他分析方法的结果。
8.2.3 安全检查表的种类和内容安全检查表根据检查的对象和目的可分为五种类型,每种类型包括的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审查用安全检查表供设计人员对工程项目安全设计和安监人员安全审查时使用,也作为“三同时”审查的依据。
其主要内容含总图配置、工艺装置布置、安全装置与设施、消防设施、工业卫生措施、危险物品的储存和运输等方面。
(2)厂级安全检查表主要用于全厂性的安全检查和安监部门日常安全检查。
内容主要包括厂区各生产工艺和装置的安全性、重点部位、安全装置与设施、危险品的贮存和使用、消防通道与设施、操作管理与遵章守纪等。
(3)车间安全检查表用于车间定期和预防性安全检查。
内容主要有工艺安全、设备状况、产品和原料的合理存放、通风照明、噪声振动、安全装置、消防设施、防护用具、安全标志及操作安全等。
(4)工段及岗位安全检查表主要用于班组日常安全检查、自查互查和安全教育。
内容主要根据岗位的工艺与设施、危险部位、防灾控制要点等确定。
重点是防止操作失误、内容具体、简明易行。
(5)专业性安全检查表用于专业性安全检查或特种设备安全检查。
内容要符合各专业安全技术要求。
如锅炉压力容器、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考核等。
8.2.4 编制和使用安全检查表应注意的问题(1)检查内容尽可能系统而完整,对导致事故的关键因素不能漏掉,应突出重点。
(2) 各类检查表因适用对象不同,检查内容应有所侧重。
(3) 凡重点危险部位应单独编制检查表,对能导致事故的所有危险因素都要列出。
(4) 每项检查内容要定义明确、便于操作。
(5) 安全检查表要根据工艺或设备的变更而及时修改,适应生产实际的需要。
(6) 对查出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并落实整改措施。
每一个环节实施人员都要签字,责任明确。
8.2.5 安全检查表的格式安全检查表的格式应根据检查项目而设计,不可能完全一致。
1、用于定性危险性分析的检查表一般包括:类别、项目内容、检查结果、检查日期和检查者等;检查内容要求一般采用提问式,结果用“是”或“否”表示;也可用肯定式。
2、用于安全评价的检查表应考虑检查评分的需要设置相应栏目。
两种安全检查表的具体形式示例详见表7.1和表7.2,供参考。
8.3 危险和操作性研究8.3.1 概述危险和操作性研究(HAZOP,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ies)是查明生产装置和工艺过程中工艺参数及操作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针对偏差,找出原因,分析后果,提出对策的一种分析方法。
此法特别适用于化工装置设计审查和运行过程中危险性分析。
8.3.2 分析步骤(1)建立研究小组:含设备、工艺、仪表、安全、操作等工程技术人员。
(2)资料准备:含设计说明书、工艺流程图、平面布置图、设备结构图,以及各种参数的控制和管路系统图,有关规程和事故案例。
(3)将系统划分成若干个部分:明确各部分功能及正常的参数和状态。
(4)分析偏差:从某一个部分开始,以正常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条件为标准,逐项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种偏差,找出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并确定防范措施。
(5)结果整理:整个系统分析完毕后,对提出的安全措施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供设计人员修改设计或有关部门参考。
将分析的结果直接填入表7.6所示的表格内。
为了使分析有一定的范围,防止遗漏和过多提问,方法中规定了七个引导词,按引导词逐个找出偏差。
引导词的名称和含义见表7.5。
8.3.3 应用举例某反应器系统如图7.1所示。
由于反应是放热的,在反应器外面安装了夹套冷却水系统。
当冷却能力下降时,反应器温度会增加,从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压力增加。
若压力超过反应器的承受能力就会发生爆炸。
为控制反应温度,在反应器上安装了温度测量仪并与冷却水进口阀门联接,根据温度控制冷却水流量。
该系统在反应中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温度的控制,而温度又与冷却水流量有关,因此冷却水流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用引导词对冷却水流量进行危险和操作性研究(HAZOP),结果见表7.6。
通过研究,对这个反应器系统应增加如下几项安全措施:(1)安装高温报警系统,以便温度超过规定值时能提醒操作者。
(2)安装高温紧急关闭系统.当反应温度过高时,自动关闭整个过程。
(3)在冷却水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分别安装止逆阀,防止物料漏入夹套时污染水源。
(4)确保冷却水水源,防止污染和供应中断。
(5)安装冷却水流量计和低流量报警器,当冷却水流量小于规定值时能及时报警。
另外,在管理方面也要加强,如定期检查设备,保持完好,无渗漏。
对工人加强安全教育,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等。
8.4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8.4.1 概述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是系统危险性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采用系统分割的方法,根据需要将系统划分成子系统或元件,然后逐个分析各种潜在的故障类型、原因及对于系统乃至整个系统产生的影响,以便制定措施加以消除和控制。
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故障类型,进一步分析致命影响的概率和等级,称致命度分析(CA,Criticality Analysis)。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是定性找出危险因素,而致命度分析则是定量分析,两者结合起来称故障类型影响和致命度分析(FMECA)。
故障不同于事故,它是指元件、子系统或系统在运行时达不到设计规定的要求,因而完不成规定的任务或完成得不好。
故障不一定都能引起事故。
故障类型是故障呈现的状态。
例如,阀门发生的故障类型可能有内漏、外漏、打不开、关不紧四种。
8.4.2 分析步骤(1)熟悉系统首先要收集与系统有关的各种资料,如设计说明书、设备图纸、工艺流程及各种规范、标准等,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2)确定分析的深度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又可逐层向下划分至元件。
分析到哪一层应事先明确,一般根据分析目的而定。
(3)绘制逻辑图根据系统、子系统、元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绘制成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