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类型.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浅析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知识文库 第24期248浅析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冯伟娜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货币政策在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具体调控过程中,政府如何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密切配合,如何为了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对两大政策相机抉择,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用于调控社会总供求的两个最有力的经济手段,它们在协调社会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和各自的比较优势,单纯运用某个政策,很难完全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注重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两大政策的综合调控能力,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1 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套运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采取了多种不同的配合模式,经历了多次模式转换,尤其是1998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解决了有效需求不足造成可能带来的经济衰退,而且拉动经济走出低谷。

2014年,在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

坚持稳中求进,主动有为,统筹推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做好政策储备,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

总的来看,这一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动和推动国内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把握主动性,坚持稳中求进,增强紧迫性,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序转变而稍作调整,根据本年的具体经济状况改变侧重点。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平稳增长,缩小人们收入差距,社会的和谐发展。

2015年,我国经济保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5年,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析_1

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析_1

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点,是指能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对调节作用的最佳结合点。

这个因素既可能是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同时又可能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二者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应当一头连着财政收支的管理结构,另一头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作用。

因为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动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而货币供应量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提醒我们,两大政策的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自以自己的调控与对方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策效应的相互呼应。

另一种则是两大政策的直接联系,也就是所谓政策操作点的结合。

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体制处在变革之中,其结合点也会因此而变动。

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两大基点:一是国债;二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

从不同的侧面,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不同的方式,目的在于协调配合运用两个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和。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第一,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

也就是说,在财政大量发行国债时,中央银行应同时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以维护国债价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

第二,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

在西方经济中,通常把政策时滞分两类三种,即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外部时滞三种,其中前两种时滞又称为内部时滞。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

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有哪些形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有哪些形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有哪些形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有哪些形式,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点,是指能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对经济调节作用的最佳结合点。

这个因素既可能是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同时又可能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二者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应当一头连着财政收支的管理结构,另一头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作用。

因为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动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而货币供应量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提醒我们,两大政策的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自以自己的调控内容与对方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策效应的相互呼应。

另一种则是两大政策的直接联系,也就是所谓政策操作点的结合。

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其结合点也会因此而变动。

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两大基点:一是国债;二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

从不同的侧面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不同的方式,目的在于协调配合运用两个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

也就是说,在财政大量发行国债时,中央银行应同时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以维护国债价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

第二,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通常把政策时滞分两类三种,即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外部时滞三种,其中前两种时滞又称为内部时滞。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

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浅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

浅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

浅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陈宝红摘㊀要: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国民经济会免不了出现波动和异常,这时就要运用 计划 和 市场 两种手段㊂ 市场 是指将经济的自主权交给人民,人民的衣食住行是主要影响经济的发展的因素㊂但是其缺点在于市场在调节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性和盲目性,因而导致经济失衡,造成一些重大的损失㊂基于 市场不是万能的 这个结论便被得到㊂在这种背景下,要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和社会快速发展,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就是一个首要的且必要的手段㊂那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和工具,在目前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如何运用㊁如何生效就更受关注和重视㊂在不同的时期,国家采取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做出适时适当的调整,从而保证了经济的健康㊁稳定㊁快速发展㊂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组合方式㊀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两种最主要的宏观调控的工具,是制定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之前,最该被细细研究的部分㊂想要做出有效的宏观调控,就要熟悉这两种政策相应的内容㊁手段还有功能㊂这是制定政策的前提,二者矛盾的结果就是很大可能的偏离预定目标,导致宏观调控失效甚至起反作用㊂所以接下来本文将针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及其功用加以分析㊂一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即 双松 政策宽松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更加有力的刺激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㊂一方面减少企业或老百姓的税收或者时扩大支出款项㊁增大支出规模等宽松的财政政策,目的在于增加社会的总体需求,增加国民的普遍收入,不可否认的是同时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㊂另一方面实施降低三率㊁促进债券买卖等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可以使商业银行的可以调配的储备金余量增加,信贷规模得以扩张,货币供给量实现增加,最终通过这一方法抑制利率的上升,可以消除宽松的财政政策所带来的利率上升现象,使社会的总需求稳定增加㊂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以在利率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刺激经济活动增长,并通过刺激社会各方面投资使国民普遍收入和就业机会有所增加㊂这种做法可以有效抑制经济衰退和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对减少失业无业人员起着很大作用㊂这种组合方式相比较于单用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在缓和衰退㊁刺激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要更加显著,更为有效㊂但是这种 双松 政策的搭配有其所适用的经济状态:针对缓解失业无业现象的作用,要求社会上存在着较高的失业率;市场状态疲软㊁不存在通货膨胀现象;企业工厂设备闲置,存在大量资源等待开发㊂这种组合模式运用后会迅速显现成效,但是如果尺度掌握不好,或者没有审慎使用的结果就是会导致通货膨胀㊂二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这种政策首先是刺激了社会总体需求,因为这种组合造成的利率下降,总产出变化不大的状况同时可以达到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结果㊂宽松的财政政策手段多为减少税收㊁增加国家支出,也就是让人民少花钱,国家多承担的方式㊂这样可以刺激总需求增加,并且挽救经济萧条㊂以紧缩的货币政策相搭配,会使货币供给量进一步减少,让人民手中的钱少一些,这样可以抑制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所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㊂这种政策搭配也有其适用的必要条件: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状态低迷,总体经济停滞甚至衰退;社会总体失业无业率高;不存在通货膨胀的迹象㊂宽松的财政政策目的在于拉动内需克服经济衰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目的在于调节国际收支间的平衡,这种组合模式是针对该经济状态的最好良方,达到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的效果㊂三㊁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即 双紧 政策如果经济出现了过度的繁荣,并且通货膨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使紧缩的财政政策配合紧缩的货币政策来使用㊂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入手,进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增加税收,同时降低政府支出,缩小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缩的财政政策㊂针对利率过低,投资过多,货币供给量过多的情况,我们则需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种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㊂同时,针对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带来的利率下降的情况,我们通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目的在于使利率上升㊂这种 双紧 政策对经济的初始状态同样有要求:首先经济状态属于高度的通货膨胀;经济的过度繁荣不允许存在过高的失业无业率㊂这种方法有利于减少总需求,需求减少的结果就是有效的抑制了通货膨胀,并且保证了物价的稳定,是国民经济稳定,不会造成过热或者恐慌㊂我们要注意经济停滞就是这种 双紧 模式运用不当的后果,国家给的钱过多,分担的过多,人民便没有了奋斗的动力,经济便也没有增长的动力㊂四㊁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与第二种组合模式相反,该政策组合模式所达到的效果是促进利率上升,总产出变化仍旧不确定㊂增加税收是在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抑制通货膨胀,对支出规模加以控制,让人民和企业支出有顾虑;同时对社会总需求进行压缩,需求减少,支出规模自然也会下降㊂同时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手段使货币供应增加,达到经济适度增长得以保持的效果,若没有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经济将失去增长点㊂这种政策配合模式的要求是:社会普遍物价上涨㊁通货膨胀严重,国民经济过热;社会总体失业无业率低㊂这种情况下,这种政策配合是可以有效解决经济存在的问题的㊂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宽松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盈余过多的状态,使宏观经济的达到一种内外均衡的状态㊂五㊁结束语在本文的论述中,这四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模式概念不同特点不同;在现实生活中,这四种政策搭配也是有其特定的背景条件与适用条件㊂任意的组合与选择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且应该是一个很慎重的决定㊂针对不同的经济状态,我们应该一直要不断的摸索,这样才可以把宏观调控的两种基本政策灵活㊁适当的运用㊂作者简介:陈宝红,枣庄矿业(集团)付村煤业有限公司㊂85。

宏观经济学论文——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融合

宏观经济学论文——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融合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模式(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分析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

例如:1、当经济萧条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2、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3、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可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用紧缩财政压制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

4、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可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

实际上,不管是松的政策措施还是紧的政策措施,在调节需求的同时也在调节供给。

同样的道理,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既可用紧的政策措施来抑制需求的增长,也可用松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供给的增长。

因此紧的政策措施和松的政策措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如果从结构方面看,问题就更清楚。

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也会有一些部门的产品供大于求,另一些部门的产品供小于求;在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出现有的部门的产品供大于求,有的部门的产品供小于求。

这样单纯地采取紧的或松的政策调节,都不可能使部门之间保持平衡。

因此,还要从结构失衡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或紧或松的政策措施加以调节。

由此可见,当我们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时,不能只看到需求的一面,还要兼顾供给的一面。

当然也要看到,采取紧的政策措施在压缩需求方面可以迅速奏效,而采取松的政策措施在增加供给方面往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见效。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分析在我国财政与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的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二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二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二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1.社会保障经费应该是DA.由政府承担B.由企业承担C.由个人承担D.由企业、国家、个人承担2.在资本主义社会,财政分配采取的形式是CA.实物形式B.剩余产品形式C.价值形式D.其它形式3.监控的根本目的是B;A.纠正系统偏差B.保障系统目标的实现C.实现政策的合法化D.实现政策终结4.公债最初的功能是AA.弥补财政赤字B.控制货币C.维护社会公正,进行收入再分配D.调节经济平衡5.政策规划的核心环节是B;A.目标确立B.政策方案设计C.后果预评估D.方案抉择6.财政对企业的亏损补贴,应针对AA.政策性亏损B.经营性亏损C.两者都支持D.两者都不支持7.最早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的学者是A;A.拉斯韦尔B.托马斯戴伊C.伍启元D.德洛尔8.将自己的成员选入立法机关,通过影响立法来影响并监控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这种监控的组织机构是C;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政党系统D.利益集团9.在“公共政策”内涵的理解上,曾任联合国公共行政处处长的伍启元先生认为D;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与法规B.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的权威性分配方案C.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D.公共政策是政府采取的对公私行动的指引,是规范民众行动的指南10.财权,财力基本上集中于中央,地方机动财力财权很少,是一种A体制A.统收统支B.划分收支,分级管理C.分级包干D.财政收支包干11.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BA.动用财政结余B.向银行透支C.增加税收D.发行国债12.以下哪一项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CA.增加基础设施投入B.增加税收优惠C.减少福利支出D.提高出口退税率13.不属于国有资产管理主要环节的是DA.投资管理B.经营管理C.收益支配管理D.产权处置管理及基础管理14.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是B;A.信息子系统B.咨询子系统C.决断子系统D.执行子系统15.一般被认为是公共政策动态运行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其他几个步骤的前提和基础的是B;A.问题的产生B.对政策问题的认定C.政策议程建立D.政策方案规划16.我国增值税的基本税率C%%%%17.地方财政支出不包括BA.地方政权机关支出B.武警经费C.城市维护建设费D.价格补贴支出18.认为“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一项活动,在诸多活动中,尤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的是D;A.巴雷特和富奇B.德洛尔C.拉斯韦尔D.琼斯19.社会保障体系中,B不与财政发生直接关系A.社会保险B.个人储蓄保障C.社会救济D.社会福利20.具有“思想库”、“外脑”、“智囊团”等称呼的组织是A;A.政策咨询机构B.政策执行机构C.政策监控机构D.政策决策机构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通常有ABCDEA.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B.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C.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D.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E.中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的货币政策2.我国财政收入形式包括ABCEA.税收收入B.国有资产收益C.债务收入D.银行利息收入E.其他收入3.按经济部门分类,上交财政收入的部门有ABCDEA.农业B.工业C.建筑业D.交通运输业E.商业及服务业4.按照政策监控的内容,政策监控可以分为AB;A.目标监控B.关键点监控C.自我监控D.逐级监控5.对公共政策终结存在抵触心理的人员主要有ACD;A.政策受益者B.政策受害者C.政策制定者D.政策执行者6.下列支出中,哪些属于投资性支出ABCDA.基本建设支出B.挖潜改造资金支出C.增拨流动资金D.国家储备E.支付债券利息7.中国国务院享有的行政职权有ABCD;A.行政立法权B.提案权C.行政管理权D.人事权8.经济建设支出,包括有ABCDEA.基本建设支出B.科技三项费用支出C.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支出D.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E.支援农村生产支出9.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包括ABCDE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C.社会救济D.优抚安置E.社会互助10.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我国现行的财政收入包括ABCDA.税收B.公债C.政府收费D.国有资产收益E.专卖收入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1.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下降是指财政收入总额的不断减少;AA.错误B.正确2.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BA.错误B.正确3.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BA.错误B.正确4.税收的起征点比免税额的优惠面更加广泛;AA.错误B.正确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说明: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呈下降趋势是一个基本规律;AA.错误B.正确6.政府应退出农业支出领域;AA.错误B.正确7.财政支出的目的可分为政治,社会和经济三种目的;BA.错误B.正确8.财政支出是指国家对财政收入进行计划性安排使用,是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BA.错误B.正确9.税收的主体是国家;BA.错误B.正确10.国债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国家职能的需要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BA.错误B.正确11.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障是同一回事;AA.错误B.正确12.所谓税收效应就是指以尽可能少的征收费用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AA.错误B.正确13.政府的公共支出,可以介入市场有效领域中;AA.错误B.正确14.财政收支平衡是指财政收入完全等于财政支出;AA.错误B.正确15.公债的发行和认购是建立在资金持有者自愿承受的基础上的;BA.错误B.正确16.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对市场经济没有任何影响;AA.错误B.正确17.社会保障支出具有反周期调节的"自动稳定器"作用;BA.错误B.正确18.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有影响的经济学模型只有公共选择理论B;A.错误B.正确19.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主要体现在私人支出的增加上;BA.错误B.正确20.社会保障的对象是老人和小孩;AA.错误B.正确。

2008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的选择

2008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的选择

2008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方式的选择摘要: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先后经历了从“双稳健”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接着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

体现了在不同的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大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方式选择。

政府在独立地运用宏观调控工具上对我国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更加灵活和成熟。

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两大政策的选择也有了跟国际接轨的趋势,加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的调控。

关键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积极适度宽松稳健宏观经济一、引言当前我国已步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致力于各自目标的实现,又要注重协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分析以往两大政策的配合情况,对进一步完善这两大经济政策的配合是必要的。

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了解国家对于宏观经济的整体大环境的基调和最基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二、各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一阶段08年初至08年11月——双稳健2007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提出“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12字方针,成为我国2008年宏观调控的基调。

1.控总量: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2.稳物价:六大举措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3.调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力4.促平衡:平衡国际收支缓解流动性过剩(一)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

至此,我国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正式被“从紧”货币政策所取代。

2008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08年06月07日16.5%17.5%1%08年05月20日16%16.5%0.5%08年04月25日15.5%16%0.5%08年03月25日15%15.5%0.5%08年01月25日14.5%15%0.5%表1 2008年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二)财政政策1.稳健财政政策要配合宏观调控,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影响。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两种重要手段,在维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下,如何合理配置和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在本文中将简要介绍一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关内容。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和类型(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措施,它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总和。

它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手段,货币政策的效应三个方面的内容。

中央银行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国家权威机构。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类型1.财政政策的类型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主要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的方式实现。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中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要求保持财政的支出与收入的平衡。

2.货币政策的类型与财政政策类似,货币政策也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带动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在经济萧条时期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来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一种货币政策。

最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精品

最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精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摘要: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协调配合。

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更好地维护我国在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利益,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关系。

关键词:;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201-01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理论基础(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手段、功能差异性财政政策目标是针对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而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及结构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最终支出及总需求,从而影响经济总体的运行。

财政政策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投资、补贴、预算等。

货币政策所采用的手段是银行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财政政策功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和再分配直接参与投资和生产调节的政策,是一种直接调控的经济手段,具有行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货币政策功能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直接作用于价格水平,在金融市场中影响融资主体的借贷成本和资产选择行为,是一种间接调控经济的手段,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模式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所以要达到理想调控效果,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运用,两者的具体组合方式有以下四种:1.双松政策模式: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当货币总需求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松财政货币配合模式。

当经济萧条时,可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以及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当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可选择双松政策,通过财政支出增加,减税和降低利率、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政策组合对经济产生整体的扩张效应。

2.双紧政策模式: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上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的财政货币配合模式,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支出的财政政策压缩社会需求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减少贷款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货币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货币政策

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2年。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的特征,资金需求一直有较大缺口,因此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

具体来看,从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1年是财政政策紧,而货币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5年则是两大政策“双紧”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现为两大政策的“双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双松”配合。

该阶段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协调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善,表现为政策作用的微观主体多是国有企业,并且通常运用行政性手段来完成政策实施。

二是在长期短缺经济环境影响下,政府还缺乏市场经济调控机制应用的经验,表现在两大政策协调方面,一直以直接调控为主,很少用财政和金融中间变量来间接影响经济主体,而且“同松同紧”情况居多,没有更多的多元化政策搭配,这也造成了政策协调的效果不佳,“一放就乱,一抓就死”成为常态。

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到1996年。

该阶段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

但与此同时,在有效供给不足的背景下,经济过热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积累。

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

与此同时,两大政策配合也逐渐获得制度改革方面的基础,其中1994年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逐渐奠定了公共财政的基础,而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也使得货币政策制定进一步得以独立。

应该说这期间两大政策的协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包括调控手段多样化配合、调控技巧改善、驾驭宏观经济能力有所提高,这对于实现经济“软着陆”起到了较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的变化一、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运行的基本轨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实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松政策组合达14年,实行双紧政策组合9年,实行松紧组合的只有一年。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4年)。

1984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央银行体制1984年才刚刚建立,自然没有从财政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时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主导地位仍十分明显,货币政策作为财政政策配套服务的工具,对医治十年动乱创伤、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职工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1985-1997年)。

1985年随着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应有的作用,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信贷资金成为社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体,特别是在抑制通货膨胀、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1998-2004年)。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告别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短缺经济,出现了物质产品的相对过剩,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过去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转变为治理通货紧缩。

在政策取向上,由实施长达5年之久的“双紧”过渡到“双松”,即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防范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在支持发展、化解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国民经济中出现了经济的局部过热现象,个别地区、个别产业的发展严重失调,一些能源消耗性的产业非正常发展,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出现了不均衡,因而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逐步提上了日程。

详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轨迹,我国两大政策的调节趋向于周期性使用(见表),对宏观调控的效果趋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减小。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作者:许慧敏解秋婷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3期【摘要】为了实现经济总量平衡的目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在具体的操作中,准确的形势判断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够成功协调配合以维护经济平稳增长的首要条件。

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容是全方位的。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可以看成这五个配合:①政策目标上的配合与平衡②政策方向的配合③政策工具的配合④政策力度的配合⑤政策时间的配合。

就总量目标而言,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这需要靠恰当的政策配合来实现。

但由于财政、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可能出现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的相互抵消,可见,在宏观调控中,必须构建一个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

财政、货币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来实现的。

例如,财政政策可选择的工具有公共投资、税收、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货币政策可选择的工具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贷款和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总量控制工具,以及窗口指导等选择性政策工具。

因此,财政货币政策在其工具的选择上应相互配合。

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在政策力度上也需配合使用。

并且时间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时间的配合不仅指政策选择的时机还指政策的持续期。

解决财政货币政策的时间问题的难点在于政策时滞的确定和政策持续时间的把握,因此二者的配合在时间问题上应注意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考察,在准确判断宏观经济运态势的基础上,科学选择财政、货币政策的组合,同时需要对财政、货币政策工具时滞的长短进行仔细研究,根据需要选择时滞长短相匹配的政策工具组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间也伴随着明显的周期波动,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可以看看我国历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一、1993年——1996年适度从紧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号召加快改革和发展。

论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

论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5)18-0132-02论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史 元(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摘要: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深层次和高水平协调搭配上尚存在财政资金用于直接投资多,用于间接投资少,有的国债项目效益低,货币传导机制约束不利等问题。

应加强国民经济统计信息工作,为正确实施政策与货币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强化财务风险研究,有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搭配效果;改进建议中图分类号:F82116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4-07-15作者简介:史元(1963-),女,佳木斯人,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东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经济与管理。

近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总体效果是好的。

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保持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然而,作为宏观调控两大支柱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两者在深层次和高水平上的配合协调上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操作中,财政资金用于直接投资的多,用于间接投资的少据统计,1998-2002年,财政部门累计发行建设国债6600亿元,这些资金直接用于各类建设项目。

从操作层面看,财政资金直接投入项目中,对项目本身是十分有利的。

一方面,项目的组织者积极性高,因为财政资金是无偿的和有保证的,从而可以加快项目进度,使资金迅速转化为固定资产;另一方面,财政投资的项目基本是无风险的,是项目进展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从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看,直接投资不及间接投资。

事实上,直接投资的带动比是1∶1,即1元钱的财政支出带动1元钱的投资。

而间接投资的带动比要高于直接投资,具体比值取决于间接投资的方式。

财政贴息是常用的财政政策工具,是一种间接投资方式,我国也在使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当前我国已步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根据经济形势的需求致力于各自目标的实现,又要注重协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首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选择和组合必须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根据宏观调控目标、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来选择恰当的政策、措施和合理的搭配方式。

其次,两大政策的配合与实施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进行反周期调节。

从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轨迹来看,我国两大政策的调节趋向于周期性使用(见下表),对宏观调控的效果向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减小。

第三,两大政策相机抉择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经历了5年双紧周期和5年双松周期后,目前我国正过渡到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已实施了近6年,我国过去历史上双松政策最长就是这次宏观调控,但在新形势下不可能继续保持和沿用下去,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确实到了该调整的时期。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难题之一,新时期需要有新的政策选择。

这里可以设想三种思路:一是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稳健货币政策,但其政策内涵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二是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与中性偏松的货币政策配合;三是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与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配合。

这三种思路各有道理,我们倾向于采取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搭配。

不赞成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原因是:这种政策搭配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宏观经济背景下采取的具有特定内涵的经济政策,现在我国经济形势已发生实质性变化,不宜延续下去。

不赞成选择中性偏松的货币政策的理由是: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和需要关注的主要倾向趋势是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促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需要致力于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因此货币政策宜中性偏紧,不宜中性偏松。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作者:吴文勇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21期摘要: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协调配合。

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更好地维护我国在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利益,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关系。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201-01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理论基础(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手段、功能差异性财政政策目标是针对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而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及结构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最终支出及总需求,从而影响经济总体的运行。

财政政策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投资、补贴、预算等。

货币政策所采用的手段是银行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财政政策功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和再分配直接参与投资和生产调节的政策,是一种直接调控的经济手段,具有行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货币政策功能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直接作用于价格水平,在金融市场中影响融资主体的借贷成本和资产选择行为,是一种间接调控经济的手段,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模式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所以要达到理想调控效果,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运用,两者的具体组合方式有以下四种:1.双松政策模式: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当货币总需求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松财政货币配合模式。

当经济萧条时,可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以及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当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可选择双松政策,通过财政支出增加,减税和降低利率、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政策组合对经济产生整体的扩张效应。

最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精品

最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精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摘要: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协调配合。

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更好地维护我国在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利益,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关系。

关键词:;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201-01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理论基础(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手段、功能差异性财政政策目标是针对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而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及结构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最终支出及总需求,从而影响经济总体的运行。

财政政策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投资、补贴、预算等。

货币政策所采用的手段是银行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财政政策功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和再分配直接参与投资和生产调节的政策,是一种直接调控的经济手段,具有行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货币政策功能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直接作用于价格水平,在金融市场中影响融资主体的借贷成本和资产选择行为,是一种间接调控经济的手段,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模式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所以要达到理想调控效果,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运用,两者的具体组合方式有以下四种:1.双松政策模式: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当货币总需求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松财政货币配合模式。

当经济萧条时,可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以及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当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可选择双松政策,通过财政支出增加,减税和降低利率、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政策组合对经济产生整体的扩张效应。

2.双紧政策模式: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上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的财政货币配合模式,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支出的财政政策压缩社会需求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减少贷款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