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偶联到蛋白上
蛋白质连接技术
蛋白质连接技术人工抗原的合成是化学免疫的重要问题,化学免疫研究的对象,除上面提及的药物、毒物、激素外,还有多糖类、神经递质、肽类、核酸及生物体内其它小分子活性物质,总起来说,它们大多都是无免疫原性的半抗原,在对其进行免疫学及其它相关研究时,一方面要通过化学合成的手段,即蛋白质连接技术,经与载体蛋白交联合成制备人工抗原,继而用其免疫动物制备相应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作为研究用的探针;另一方面还必须将此探针用各种标记物进行标记,如本文论及的酶标记,以便用作研究工具;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包括核酸或基因探针的研究及应用,多种类型探针的标记也都将涉及蛋白质连接技术。
半抗原分子量一般较小,其结构及化学功能团的性质多种多样,数量各不相同,在与酶蛋白或载体蛋白进行交联时,必须考虑交联双方的性质、交联剂、交联方法和载体.2.混合酸酐法制备G6PDH(葡糖—6—磷酸脱氢酶)标记利多卡因(Lidocaine.Li)结合物[29](1)Li—混合酸酐的制备首先将Li经化学修饰(琥珀酸酐法,略),在其分子中引入羟基(一COOH),制成Li—COOH(Li一琥珀酸半酯);然后,将此Li—COOHl0mg(0.0285mm0l)溶于375ul的DMF中,用电磁搅拌混溶。
在一10℃条件下,边搅动边滴入21ul的三乙胺,再缓慢滴入14ul的卡必醇氯甲酸酯,于一10。
C 继续搅拌反应1.5小时,此全部过程应保持无水,即获得Li—混合酸酐(Li—MA)。
(2)酶——底物溶液的制备在冰浴中,将G6FDH(L.m)lmg用50mmol/LpH8.1Tris—HCl溶解,同时加入G6P—Na(葡糖—6一磷·酸钠盐)10mg及NADH 3mg(底物一辅酶系统,用于保护酶活性),使其溶解,随后缓慢加入300ul卡必醇,用2m0l/LNaOH调pH至9.0。
(3)G6PDH—Li的交联将酶—底物溶液置于冰浴中,在搅拌条件下,每隔10~15分钟向此酶液中缓慢加入一定量(25ul,50ul,100ul……)的Li—MA溶液,反应10~15分钟后,分别取出反应液5u1测定酶活性及Li半抗原的抗体对标记酶活性的抑制率.直至加入Li—MA的量所引起酶活性的下降程度最低,而抗体对酶活性的抑制率又最高时,此标记过程即完成(表2—8)表2—8 G6PDH—Lidocaine交联反应中酶活性变化及抗体抑制率3.碳化二亚胺法(EDC)制备人工抗原最近几年,在对无免疫原性小分子物质的化学免疫研究中,采用碳化二亚胺作为交联剂制备合成人工抗原的工作愈来愈多,因为用这种试剂进行交联最为方便,除交联的一方作为载体的蛋白质,具有多个氨基或羧基外,不少小分于化合物也具有此反应基团,或通过化学修饰引入羧基。
蛋白交联(参考资料)
蛋白质交联方法及其应用蛋白质交联系指将小分子物质(如药物、半抗原等)或大分子物质(如酶、蛋白毒素等)以共价键的方式连接于蛋白质分子,以制备人工抗原、酶标抗体、载体释放药物、抗体导向药物和免疫毒素等。
随着放射免疫分析法、酶标免疫技术、载体药物学和导向物学的发展,蛋白质交联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改进和完善,并且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蛋白质交联方法首先发展于人工抗原的制备研究。
自70年前Landsteiner第一次合成人工抗原以来,人们将许多没有抗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半抗原)如化学药物、神经递质和激素等与蛋白质或多糖等载体大分子共价结台;使其具备抗原性,以诱发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用于放射免疫分析等。
为了使放射免疫分析达到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要求,前人对半抗原和蛋白质连接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重氮化法、戊二醛法、混合酸酐法、二异氰酸酯法及卤代硝基苯法等交联技术。
近1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酶标免疫检测技术,要求制备保持酶的生物活性和抗体的免疫结合活性的酶—抗体偶合物。
常用的交联方法如戊二醛法、碳二亚胺法和混合酸酐法不可避免地要产生酶或抗体的自身交联产物或多聚物,致使交联效率降低、结合物活性减弱。
为了克服这一不足,人们发展了异型双功能交联试剂,如N—羟基琥珀酰亚胺—3—(2吡啶基二硫)—丙酸酯,以实现控制交联,提高交联反应的选择性和交联产物的均一性。
将药物与大分子载体连接,制备药物一载体结合物,以改善和控制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实现缓释给药和定向给药,提高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指数。
这是现代药物研究领域一个崭新的分支。
载体药物必须能够在体内定量、定位释放原型药物,因此要求设计pH敏感或特定酶敏感的偶联键。
导向药物的发展对蛋白质交联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1906年,Ehrlich就提出了靶向给药的设想。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这一设想不断得到具体的实现。
单克隆抗体作为导向载体的出现,更使导向药物的研究成为当代药物研究中最活跃和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而其中研究得最广泛的是肿瘤治疗的抗体导向研究。
蛋白交联
蛋白质交联方法及其应用蛋白质交联系指将小分子物质(如药物、半抗原等)或大分子物质(如酶、蛋白毒素等)以共价键的方式连接于蛋白质分子,以制备人工抗原、酶标抗体、载体释放药物、抗体导向药物和免疫毒素等。
随着放射免疫分析法、酶标免疫技术、载体药物学和导向物学的发展,蛋白质交联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改进和完善,并且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蛋白质交联方法首先发展于人工抗原的制备研究。
自70年前Landsteiner第一次合成人工抗原以来,人们将许多没有抗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半抗原)如化学药物、神经递质和激素等与蛋白质或多糖等载体大分子共价结台;使其具备抗原性,以诱发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用于放射免疫分析等。
为了使放射免疫分析达到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要求,前人对半抗原和蛋白质连接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重氮化法、戊二醛法、混合酸酐法、二异氰酸酯法及卤代硝基苯法等交联技术。
近1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酶标免疫检测技术,要求制备保持酶的生物活性和抗体的免疫结合活性的酶—抗体偶合物。
常用的交联方法如戊二醛法、碳二亚胺法和混合酸酐法不可避免地要产生酶或抗体的自身交联产物或多聚物,致使交联效率降低、结合物活性减弱。
为了克服这一不足,人们发展了异型双功能交联试剂,如N—羟基琥珀酰亚胺—3—(2吡啶基二硫)—丙酸酯,以实现控制交联,提高交联反应的选择性和交联产物的均一性。
将药物与大分子载体连接,制备药物一载体结合物,以改善和控制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实现缓释给药和定向给药,提高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指数。
这是现代药物研究领域一个崭新的分支。
载体药物必须能够在体内定量、定位释放原型药物,因此要求设计pH敏感或特定酶敏感的偶联键。
导向药物的发展对蛋白质交联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1906年,Ehrlich就提出了靶向给药的设想。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这一设想不断得到具体的实现。
单克隆抗体作为导向载体的出现,更使导向药物的研究成为当代药物研究中最活跃和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而其中研究得最广泛的是肿瘤治疗的抗体导向研究。
二氯喹啉酸人工抗原的合成
—
—
3 0 2- - — —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3年第 4 l 卷第 7期
魏松红, 王 娟, 李 兴海 , 等.二氨喹啉酸人工抗原 的合成[ J ] .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3 , 4 1 ( 7 ) : 3 0 2 — 3 0 4
二氯 喹啉酸人工抗原 的合成
魏松红 , 王 娟, 李兴海,东 琴, 王 振
d r u g d e s i g n a n d d i s c o v e r y [ J ] . A c c C h e mR e s , 2 0 0 8 , 4 1 ( 1 ) : 6 0 — 6 8 .
[ 3 ] N a k a s h i m a N .S o hb i l i z a t i o n o f s i n w a l l e d c a r b o n n a n o t u b e s w i t h c o n d e n s e d a r o m a t i c c o mp o u n d s[ J ] .S c i e n c e a n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2— 2 8
1 . 1 . 2 仪器设备
旋转蒸发仪 ( R 2 1 0 , B U C H I ) 、 红外光谱分
析仪( S p e c t r u m 6 5 , P e r k i n E l m e r ) 、 高效液相色谱 一 质谱联用仪 ( H P L C 1 1 0 0 / MS D T r a p S 护学 院, 辽宁沈阳 1 1 0 8 6 6 )
摘要 : 以3 , 7一 二氯 一 8一喹啉羧酸 、 草酰氯 、 5一氨基戊 酸( Q一 5 ) 为原料合成二氯喹啉酸半抗原 , 再采用碳二亚胺 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 白[ 牛血清蛋 白( B S A) 、 鸡 卵清蛋 白( O V A) ] 偶 联合成相应 的人工抗原 。将半抗原用红外 ( I R) 和 核磁共振 ( H— N MR) 进行结构表征 , 通过紫外扫描证 明二氯 喹啉酸人工抗 原 ( Q一5一B S A、 Q一5一O V A) 合成成 功 ,
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简介
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简介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简介(一)分子中含有羧基或可羧化的半抗原的偶联)1、混合酸酐法,也称氯甲酸异丁酯法(isobutyl chloroformate method)偶联时,半抗原分子中的羧基可与氯甲酸异丁酯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混合酸酐(mixed acid anhydride),然后与蛋白分子中的氨基形成肽键。
氨甲喋呤(MIT)与β-半乳糖苷酶偶联的混合酐法1、5.8mg MIT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冷却至10度,加2ul氯甲酸异丁酯,10度搅拌反应30分钟。
2、酶用2ml 50 m mol/L Na2CO3溶解。
3、10度反应4小时(必要时加NaOH,以维持溶液的pH为,q然后4度过夜。
4、过sephadex G-25层析柱,柱用含NaCl 100m mol/L、MgCl2 10 m mol/L、2-巯基乙醇10 m mol/L的50m mol/L Tris-醋酸缓冲液平衡和洗脱,合并含酶的洗脱管内液体,进一步纯化后,保存于含BSA %(w/v)、NaN3 %(w/v)的缓冲液中。
碳化二亚胺法制备3,3`,5-三碘甲腺氨酸-血蓝蛋白免疫原的操作步骤1、??取EDC 100mg , 用的10 m mol/L PBS液使之充分溶解(I液)2、??取3,3`,5-三碘甲腺原氨酸 25mg , 用L NaOH 溶液2ml 溶解(II液)3、??取血蓝蛋白(lemocyanin) 25mg, 溶于10mmol/L PBS ()液中(III 液)4、??将II液与III液混合,在磁力搅拌下逐滴加入I液(余下)5、??室温下避光搅拌1小时,逐滴加入余下的I液6、??4度搅拌12小时7、??静置10小时(4度)8、??有蒸馏水使之充分透析(约48小时),得免疫原。
孕酮与与β-半乳糖苷酶偶联的N-羟琥珀酰亚胺酯法1、??用二垩烷(dioxane)溶解孕酮-11-半琥珀酸酯,配成浓度为100m mol/L 的溶液。
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
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EDAC:EDC是一种羧基和氨基反应零长度交联剂。
EDC和与羧基反应形成氨基活化的O酰基异脲中间体,他可以迅速与氨基反应形成酰胺键,释放异脲副产物。
该媒介在水中不稳定,因此两步共轭反应依赖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稳定结构。
和氨基失败的反应导致媒介水解,羧基再生,释放N 代尿素。
副反应形成N酰基脲,这通常限制羧基定位蛋白的疏水区。
EDC用于偶联半抗原到载体蛋白原料:1.载体蛋白:2mg牛血清白蛋白BSA,卵白蛋白OV A或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KLH2.偶联缓冲液:0.1M MES,pH4.5-53.EDC:10mg4.Hapten:1-2mg5.脱盐柱或凝胶过滤柱5-6KD阻隔。
操作步骤:1.平衡EDC到室温,加入2mg的BSA、OVA或KLH到200ul偶联缓冲液,如果用热电的载体蛋白用无菌水溶解。
2.溶解2mg多肽或半抗原到500ul偶联缓冲液加入200ul载体蛋白中。
3.对BSA或OVA结合,溶解10mg EDC到1ml超纯水立即加100ul(1mg EDC)该溶液到载体-多肽溶液中。
对KLH结合溶解10mg EDC到1ml超纯水立即加50ul(0.5mgEDC)该溶液到载体-多肽溶液中,如果发生沉淀进一步减少EDC用量。
4.室温反应2小时。
用脱盐柱纯化偶联蛋白,如果存储免疫原数天,无菌过滤储存在无菌容器中4或-20度保存。
用EDC和NHS或Sulfo-NHS两步法偶联偶联蛋白用EDC和Sulfo-NHS活化反应在pH4.5-7.2有效,然而NHS激活或Sulfo-NHS激活的分子具有伯胺在pH7-8时有效。
最好的结果是最初第一步反应在MES缓冲液中(或其他无氨基无羧基缓冲液pH5-6),接着用磷酸盐缓冲液提高pH7.2-7.5(或其他无氨基无羧基缓冲液)立即与含氨基分子反应。
为了淬灭第一个反应用2巯基乙醇或其他可以容易去除的试剂,用脱盐柱换液。
半抗原与蛋白质偶联技术课件
录
• 半抗原的介绍 • 蛋白质偶联技术的介绍 • 半抗原与蛋白质偶联的方法 • 偶联效果的评估 • 实例展示
01
半抗原的介绍
半抗原的定义
半抗原
是指那些能够与抗体结合,但没 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半抗原的特点
具有反应原性,即能够与抗体结 合的特性,但本身不具有免疫原 性,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
蛋白质偶联技术的应用
蛋白质偶联技术在免疫分析、 生物传感器、抗体药物等领域 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进 行偶联,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 功能的免疫分析试剂,用于检 测生物样品中的目标物质。
此外,蛋白质偶联技术还可以 用于制备抗体药物和生物传感 器,以治疗疾病和监测环境中 的有害物质。
03
荧光标记法
利用荧光标记技术检测偶联产物的荧光强度,通过与标准品比较,判断偶联产 物的活性。
偶联产物的稳定性检测
热稳定性检测
通过加热处理偶联产物,观察其稳定性和热失活情况,以评 估偶联产物的热稳定性。
储存稳定性检测
将偶联产物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储存,定期检测其活性 变化,以评估偶联产物的储存稳定性。
偶联产物的活性检测
通过生物学实验验证偶联产物是否保 持了原有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如细 胞增殖、信号转导等。
实际应用中的实例
肿瘤免疫治疗
利用半抗原与蛋白质的偶联技术制备肿瘤免疫治疗药物,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 来攻击肿瘤细胞。
疫苗研发
将半抗原与病毒或细菌的蛋白质结合,制备出具有免疫原性的疫苗,用于预防传染病。
碳二亚胺法
总结词
一种高选择性的偶联方法,通过形成稳 定的酰胺键将半抗原偶联到蛋白质上。
VS
半抗原偶联
• 对氨基苯胺的衍生物的半抗原与抗体反应
• 抗苯胺、邻氨基苯甲酸、间氨基苯甲酸、 对氨基苯甲酸的抗血清。
• 旋光异构体(右旋酒石酸、左旋酒石酸、 内消旋酒石酸)
半抗原与载体偶联时,思考问题 •
1)半抗原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在结合反应中应不导致半抗原活性 的改变,同时也不能使载体变性至不溶解的程度。 2)偶联的位置:抗体对远离蛋白质联接点的半抗原部分有最好的 特异性,故联接时应使联接键远离半抗原的决定簇。 3)选择适合的偶联试 剂:不同的半抗原在偶联时,应根据半抗 原的化学结构,以及反应方式选择适当的偶联试剂。如小分子肽 类有一定的三级结构,在溶液中依靠氨基酸残基来维持其结 构的 稳定。因此,用双功能的亚氨酸酯不但对氨基酸有选择,而且能 代替被取代的每一个ε-氨基的正电荷。蛋白质与偶联剂接触后, 使不同蛋白质分子的功能基团 交联并凝聚。广泛交联的蛋白质, 其溶解度常降低,而这种溶解度差的蛋白质却是有效的免疫源。 • 4)载体蛋白的选择,异源性以及不干扰未来的检测对象 .
• (1) 琥珀酸酐法:本法用于带有羟基的半抗 原的改造。琥珀酸酐加水转变成琥珀酸。如将 带有羟基的半抗原和琥珀酸酐在无水吡啶中反 应,即可得到带有羧基的半抗原琥珀酸的衍生 物。
四、通过巯基偶联
• 将半抗原中的巯基,通过交联剂马来酰亚胺活 化的载体蛋白与含SH-的半抗原的交联
含巯基半抗原偶联反应图
七、通过酚基与载体蛋白偶联 • 一氯醋酸钠:本法适于带有酚基半抗原的改造。 将带有酚基的药物与一氯醋酸钠反应即可得到 带有羧基的半抗原衍生物
将酚基与对氨基苯甲酸反应 • 将酚基与对氨基苯甲酸反应导入羧基,再进一 步通过EDC等方法,实现半抗原与载体蛋白质 的偶联
八、通过糖基的过碘酸氧化法
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简介
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简介(一)分子中含有羧基或可羧化的半抗原的偶联)1、混合酸酐法,也称氯甲酸异丁酯法(isobutyl chloroformate method)偶联时,半抗原分子中的羧基可与氯甲酸异丁酯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混合酸酐(mixed acid anhydride),然后与蛋白分子中的氨基形成肽键。
氨甲喋呤(MIT)与β-半乳糖苷酶偶联的混合酐法1、5.8mg MIT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冷却至10度,加2ul氯甲酸异丁酯,10度搅拌反应30分钟。
2、酶用2ml 50 m mol/L Na2CO3溶解。
3、10度反应4小时(必要时加NaOH,以维持溶液的pH为,q然后4度过夜。
4、过sephadex G-25层析柱,柱用含NaCl 100m mol/L、MgCl2 10 m mol/L、2-巯基乙醇10 m mol/L的50m mol/L Tris-醋酸缓冲液平衡和洗脱,合并含酶的洗脱管内液体,进一步纯化后,保存于含BSA %(w/v)、NaN3 %(w/v)的缓冲液中。
碳化二亚胺法制备3,3`,5-三碘甲腺氨酸-血蓝蛋白免疫原的操作步骤1、??取EDC 100mg , 用的10 m mol/L PBS液使之充分溶解(I液)2、??取3,3`,5-三碘甲腺原氨酸25mg , 用L NaOH 溶液2ml 溶解(II液)3、??取血蓝蛋白(lemocyanin) 25mg, 溶于10mmol/L PBS ()液中(III液)4、??将II液与III液混合,在磁力搅拌下逐滴加入I液(余下)5、??室温下避光搅拌1小时,逐滴加入余下的I液6、??4度搅拌12小时7、??静置10小时(4度)8、??有蒸馏水使之充分透析(约48小时),得免疫原。
孕酮与与β-半乳糖苷酶偶联的N-羟琥珀酰亚胺酯法1、??用二垩烷(dioxane)溶解孕酮-11-半琥珀酸酯,配成浓度为100m mol/L的溶液。
2、??加羟琥珀酰亚胺(N-hydroxysuccinimide) 100 m mol/L 和DCC(二环已基碳化二亚胺),200 m mol/L, 4度反应16小时。
碳二亚胺法标记抗体
碳二亚胺法标记抗体
碳二亚胺法(Carbodiimide)是一种常用的标记抗体的方法。
在这个方法中,碳二亚胺(EDC)被用作交联剂,将抗体与标记物(如荧光染料或酶)结合起来。
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好所需的抗体和标记物,如荧光染料或酶。
2. 将抗体和标记物分别溶解在缓冲液中,使其达到适当的浓度。
3. 将抗体和标记物混合在一起,并加入碳二亚胺(EDC)交联剂。
4. 在适当的温度下,将混合物孵育一段时间,使抗体和标记物发生交联反应。
5. 停止反应,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如加入酵母抑制剂(如二甲基亚砜)或使用盐溶液(如甘氨酸盐)来中和反应。
6. 最后,将标记的抗体通过离心或滤膜的方式进行纯化,以去除剩余的非交联的抗体和交联剂。
这样就得到了碳二亚胺法标记的抗体,可以用于进行免疫荧光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多种实验。
多糖蛋白结合cdap 法
多糖蛋白结合cdap 法
多糖蛋白结合CDAP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多糖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CDAP是Carbodiimide Activation of Polysaccharides的缩写,意味着利用碳二亚胺激活多糖分子表面上的羟基,使其能够与蛋白质发生共价结合。
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多糖溶液:将多糖溶解在适当的缓冲液中,使其浓度达到所需浓度。
2. 激活多糖:加入碳二亚胺(通常是N-乙基-N'-(3-二甲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甲硫酸盐,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到多糖溶液中,反应一定时间使多糖表面的羟基与碳二亚胺发生反应。
3. 添加蛋白质:将待测蛋白质加入已激活的多糖溶液中,充分混合,使其与多糖发生共价结合。
4. 离心洗涤:用适当的缓冲液洗涤共价结合的多糖蛋白复合物,去除未结合的蛋白质和其他杂质。
5. 分析: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来分析多糖和蛋白质的结合情况,如SDS-PAGE、Western blot等。
多糖蛋白结合CDAP法可以用于研究多糖与蛋白质之间
的结合亲和力、结合位点以及结合动力学等信息。
它在生物医学研究、药物开发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T-2毒素人工抗原的制备
T-2毒素人工抗原的制备徐娟;洪淑娟;付建英;曹娟;何进;喻子牛;张吉斌【摘要】在蒸气浴条件下,T-2毒素与琥珀酸酐(HS)反应合成了T-2HS,薄层层析显示,目标半抗原合成成功;然后通过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人工抗原,采用紫外扫描及SDS-PAGE鉴定.结果显示,T-2HS能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结合生成T-2毒素抗原.紫外扫描分析表明,T-2毒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偶联比为6.66∶1、与卵清蛋白的偶联比为10.11∶1,表明此完全抗原能够用于免疫动物.为进一步制备T-2毒素抗体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0(027)009【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T-2毒素;人工抗原;牛血清白蛋白;卵清蛋白【作者】徐娟;洪淑娟;付建英;曹娟;何进;喻子牛;张吉斌【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2T-2毒素(T-2 Toxin)是一种真菌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的A族,是该类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毒素之一,主要由三线镰刀菌、梨抱镰刀菌、拟枝抱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等霉菌产生。
T-2毒素为白色针状结晶,熔点150~151℃,难溶于水,易溶于极性溶剂,如三氯甲烷、丙酮和乙酸乙酯等。
烹调过程不易将其破坏。
分子式为C24H34O9,分子量为466。
基本结构为四环的半倍萜,C-9和C-10位上有不饱和双键,在紫外灯下不显荧光。
如何用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偶联到蛋白上
如何用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偶联到【摘要】用碳二亚胺(EDC)法将14位羟基修饰的雷公藤内酯醇(TP)和不同的蛋白载体(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鸡卵清蛋白)偶联合成TP的人工免疫抗原和检测抗原,紫外光谱鉴定偶联效果,计算偶联率。
利用免疫抗原免疫小鼠,制备小鼠多克隆抗体,用检测抗原分析血清抗体效价,利用抗原竞争ELISA分析抗体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TP的分子作用机理以及制备TP的单克隆抗体奠定基础。
【关键词】雷公藤内酯醇;14位羟基修饰;人工抗原;多克隆抗体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分子式C20H24O6,分子结构如图1,相对分子质量360.41,为二萜类三环氧内酯化合物,是从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里活性最强的部分,具有消炎散结、清热解毒、抗菌、免疫抑制以及抗生育等功效。
长期以来,TP作为临床上公认的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
近年来研究发现,该药对多种肿瘤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能协同杀伤肿瘤细胞或逆转肿瘤耐药,说明它具有抗肿瘤效果,因此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除此以外,它还对细胞发育增殖、细胞周期等有调控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TP具有如此广泛作用的分子机理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但是,由于缺少方便快捷的TP检测手段,长期以来对TP直接作用位点的研究一直十分困难,对TP作用的靶蛋白和作用途径知之甚少。
细胞免疫化学是追踪分子在细胞内作用过程的有力工具,如果能够得到TP的抗体,就为利用细胞免疫化学研究TP的作用靶点和在细胞内的定位等提供了分子探针,为最终研究TP作用机制和寻找其靶蛋白提供了可能。
作为小分子半抗原,TP需要和大分子蛋白载体偶联才能成为能够诱导产生抗体的免疫原。
为了不影响小分子的生物活性,提高偶联效率,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反应基团。
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简介
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简介(一)分子中含有羧基或可羧化的半抗原的偶联)1、混合酸酐法,也称氯甲酸异丁酯法(isobutyl chloroformate method)偶联时,半抗原分子中的羧基可与氯甲酸异丁酯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混合酸酐(mixed acid anhydride), 然后与蛋白分子中的氨基形成肽键。
氨甲喋呤(1、5.8mg MIT MIT )与β-半乳糖苷酶偶联的混合酐法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冷却至10 度,加2ul 氯甲酸异丁酯,10 度搅拌反应30 分钟。
2、酶用 2ml 50 m mol/L Na2CO3溶解。
3、10 度反应 4 小时(必要时加NaOH, 以维持溶液的pH 为, q 然后 4 度过夜。
4、过 sephadex G-25 层析柱,柱用含NaCl 100m mol/L 、MgCl2 10 m mol/L 、2- 巯基乙醇 10m mol/L 的 50m mol/L Tris- 醋酸缓冲液平衡和洗脱,合并含酶的洗脱管内液体,进一步纯化后,保存于含BSA %( w/v )、 NaN3 %(w/v) 的缓冲液中。
碳化二亚胺法制备3,3`,5- 三碘甲腺氨酸-血蓝蛋白免疫原的操作步骤1、??取 EDC 100mg ,用的 10 m mol/L PBS液使之充分溶解(I 液)2、??取 3, 3`,5-三碘甲腺原氨酸25mg , 用 L NaOH溶液 2ml溶解 (II 液)3、??取血蓝蛋白 (lemocyanin) 25mg, 溶于 10mmol/L PBS()液中( III 液)4、??将 II 液与 III 液混合,在磁力搅拌下逐滴加入I 液(余下)5、??室温下避光搅拌 1 小时,逐滴加入余下的I 液6、??4 度搅拌 12 小时7、??静置 10 小时( 4 度)8、??有蒸馏水使之充分透析(约48 小时),得免疫原。
孕酮与与β-半乳糖苷酶偶联的N- 羟琥珀酰亚胺酯法1、??用二垩烷 (dioxane) 溶解孕酮 -11-半琥珀酸酯,配成浓度为100m mol/L的溶液。
蛋白质交联方法及其应用
蛋白质交联方法及其应用蛋白质交联系指将小分子物质(如药物、半抗原等)或大分子物质(如酶、蛋白毒素等)以共价键的方式连接于蛋白质分子,以制备人工抗原、酶标抗体、载体释放药物、抗体导向药物和免疫毒素等。
随着放射免疫分析法、酶标免疫技术、载体药物学和导向物学的发展,蛋白质交联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改进和完善,并且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蛋白质交联方法首先发展于人工抗原的制备研究。
自70年前Landsteiner第一次合成人工抗原以来,人们将许多没有抗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半抗原)如化学药物、神经递质和激素等与蛋白质或多糖等载体大分子共价结台;使其具备抗原性,以诱发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用于放射免疫分析等。
为了使放射免疫分析达到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要求,前人对半抗原和蛋白质连接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重氮化法、戊二醛法、混合酸酐法、二异氰酸酯法及卤代硝基苯法等交联技术。
近1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酶标免疫检测技术,要求制备保持酶的生物活性和抗体的免疫结合活性的酶—抗体偶合物。
常用的交联方法如戊二醛法、碳二亚胺法和混合酸酐法不可避免地要产生酶或抗体的自身交联产物或多聚物,致使交联效率降低、结合物活性减弱。
为了克服这一不足,人们发展了异型双功能交联试剂,如N—羟基琥珀酰亚胺—3—(2吡啶基二硫)—丙酸酯,以实现控制交联,提高交联反应的选择性和交联产物的均一性。
将药物与大分子载体连接,制备药物一载体结合物,以改善和控制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实现缓释给药和定向给药,提高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指数。
这是现代药物研究领域一个崭新的分支。
载体药物必须能够在体内定量、定位释放原型药物,因此要求设计pH敏感或特定酶敏感的偶联键。
导向药物的发展对蛋白质交联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1906年,Ehrlich就提出了靶向给药的设想。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这一设想不断得到具体的实现。
单克隆抗体作为导向载体的出现,更使导向药物的研究成为当代药物研究中最活跃和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而其中研究得最广泛的是肿瘤治疗的抗体导向研究。
关于半抗原偶联载体的方案
关于半抗原偶联载体的方案人工抗原的合成是化学免疫的重要问题,化学免疫研究的对象,除上面提及的药物、毒物、激素外,还有多糖类、神经递质、肽类、核酸及生物体内其它小分子活性物质,总起来说,它们大多都是无免疫原性的半抗原,在对其进行免疫学及其它相关研究时,一方面要通过化学合成的手段,即蛋白质连接技术,经与载体蛋白交联合成制备人工抗原,继而用其免疫动物制备相应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作为研究用的探针;另一方面还必须将此探针用各种标记物进行标记,如本文论及的酶标记,以便用作研究工具;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包括核酸或基因探针的研究及应用,多种类型探针的标记也都将涉及蛋白质连接技术。
半抗原分子量一般较小,其结构及化学功能团的性质多种多样,数量各不相同,在与酶蛋白或载体蛋白进行交联时,必须考虑交联双方的性质、交联剂、交联方法和载体.2.混合酸酐法制备G6PDH(葡糖—6—磷酸脱氢酶)标记利多卡因(Lidocaine.Li)结合物[29] (1)Li—混合酸酐的制备首先将Li经化学修饰(琥珀酸酐法,略),在其分子中引入羟基(一COOH),制成Li—COOH(Li一琥珀酸半酯);然后,将此Li—COOHl0mg(0.0285mm0l)溶于375ul的DMF中,用电磁搅拌混溶。
在一10℃条件下,边搅动边滴入21ul的三乙胺,再缓慢滴入14ul的卡必醇氯甲酸酯,于一10。
C继续搅拌反应1.5小时,此全部过程应保持无水,即获得Li—混合酸酐(Li—MA)。
3.(2)酶——底物溶液的制备在冰浴中,将G6FDH(L.m)lmg用50mmol/LpH8.1Tris—HCl 溶解,同时加入G6P—Na(葡糖—6一磷·酸钠盐)10mg及NADH 3mg(底物一辅酶系统,用于保护酶活性),使其溶解,随后缓慢加入300ul卡必醇,用2m0l/LNaOH调pH至9.0。
4.(3)G6PDH—Li的交联将酶—底物溶液置于冰浴中,在搅拌条件下,每隔10~15分钟向此酶液中缓慢加入一定量(25ul,50ul,100ul……)的Li—MA溶液,反应10~15分钟后,分别取出反应液5u1测定酶活性及Li半抗原的抗体对标记酶活性的抑制率.直至加入Li—MA的量所引起酶活性的下降程度最低,而抗体对酶活性的抑制率又最高时,此标记过程即完成(表2—8)5.表2—8 G6PDH—Lidocaine交联反应中酶活性变化及抗体抑制率3.碳化二亚胺法(EDC)制备人工抗原4.最近几年,在对无免疫原性小分子物质的化学免疫研究中,采用碳化二亚胺作为交联剂制备合成人工抗原的工作愈来愈多,因为用这种试剂进行交联最为方便,除交联的一方作为载体的蛋白质,具有多个氨基或羧基外,不少小分于化合物也具有此反应基团,或通过化学修饰引入羧基。
蛋白交联
蛋白质交联方法及其应用蛋白质交联系指将小分子物质(如药物、半抗原等)或大分子物质(如酶、蛋白毒素等)以共价键的方式连接于蛋白质分子,以制备人工抗原、酶标抗体、载体释放药物、抗体导向药物和免疫毒素等。
随着放射免疫分析法、酶标免疫技术、载体药物学和导向物学的发展,蛋白质交联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改进和完善,并且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蛋白质交联方法首先发展于人工抗原的制备研究。
自70年前Landsteiner第一次合成人工抗原以来,人们将许多没有抗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半抗原)如化学药物、神经递质和激素等与蛋白质或多糖等载体大分子共价结台;使其具备抗原性,以诱发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用于放射免疫分析等。
为了使放射免疫分析达到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要求,前人近10常—3—(2(一)重氮化法?含芳香胺的化合物,可以与亚硝酸反应形成重氮盐,然后直接连接于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残基上酚羟基的邻位,即得以偶氮键相联的结合物。
这种重氮盐也能与组氨酸残基上的咪唑环或色氨酸残基的吲哚环反应:氏碱:(四)混合酸酐法?半抗原或药物及其衍生物分子中的羧基可以在三级胺存在下与氯甲酸异丁酯反应,生成活泼中间体混合酸酐,然后与蛋白载体上的伯氨基反应,形成酰胺交联键:本反应过程简单,毋需制备和分离中间产物。
(五)碳二亚胺法?碳二亚胺是一类很强的脱水剂,能使羧基和氨基脱水形成酰胺键。
在反应时,一种分子中的羧基先与碳二亚胺反应生成一个加成中间产物,再与另一分子上的氨基反应形成酰胺键,实现两者的交联:除戊二醛外,碳二亚胺是常见的另一类交联剂,最早用于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脂溶性的二环己基碳二亚胺至今仍被广泛用于多肽合成领域,但其反应必须在有机溶剂中进行,不适用于蛋白质交联。
水溶性的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等的出现,使这一缩合反应成功地用于蛋白质交联中。
本交联反应条件温和即使在冷却条件下,也能于中性pH中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用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偶联到【摘要】用碳二亚胺(EDC)法将14位羟基修饰的雷公藤内酯醇(TP)和不同的蛋白载体(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鸡卵清蛋白)偶联合成TP的人工免疫抗原和检测抗原,紫外光谱鉴定偶联效果,计算偶联率。
利用免疫抗原免疫小鼠,制备小鼠多克隆抗体,用检测抗原分析血清抗体效价,利用抗原竞争ELISA分析抗体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TP的分子作用机理以及制备TP的单克隆抗体奠定基础。
【关键词】雷公藤内酯醇;14位羟基修饰;人工抗原;多克隆抗体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分子式C20H24O6,分子结构如图1,相对分子质量360.41,为二萜类三环氧内酯化合物,是从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里活性最强的部分,具有消炎散结、清热解毒、抗菌、免疫抑制以及抗生育等功效。
长期以来,TP作为临床上公认的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
近年来研究发现,该药对多种肿瘤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能协同杀伤肿瘤细胞或逆转肿瘤耐药,说明它具有抗肿瘤效果,因此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除此以外,它还对细胞发育增殖、细胞周期等有调控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TP具有如此广泛作用的分子机理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但是,由于缺少方便快捷的TP检测手段,长期以来对TP直接作用位点的研究一直十分困难,对TP作用的靶蛋白和作用途径知之甚少。
细胞免疫化学是追踪分子在细胞内作用过程的有力工具,如果能够得到TP的抗体,就为利用细胞免疫化学研究TP的作用靶点和在细胞内的定位等提供了分子探针,为最终研究TP作用机制和寻找其靶蛋白提供了可能。
作为小分子半抗原,TP需要和大分子蛋白载体偶联才能成为能够诱导产生抗体的免疫原。
为了不影响小分子的生物活性,提高偶联效率,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反应基团。
已有的TP结构 活性研究显示,TP的不同生物效应依赖于不同的功能基团。
研究证实,对于12,13位环氧进行开环反应所获得的稳定的衍生物雷公藤内酯三醇(triptriolide)会丧失免疫抑制和抗炎的生物活性。
14位羟基是TP最容易被改造修饰的基团,研究表明,14位羟基被改造为水溶性的基团作为前药能极大改善小分子的水溶性,促进体内代谢,降低毒性,甚至能改善TP在体内的免疫抑制活性和抗肿瘤活性[1 2]。
综合考虑,TP的14位羟基是最合适的偶联基团。
TP的水溶性不理想,且14位羟基不容易在温和条件下和蛋白载体反应,我们首先对14位羟基进行结构修饰,改造为水溶性的羧基,利用缩合反应偶联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ationized BSA,cBSA)和鸡卵清蛋白(OVA),合成TP的免疫抗原TP cBSA和检测抗原TP OVA。
用免疫抗原免疫小鼠,顺利得到了TP的多抗。
1 实验部分1.1 试剂和仪器TP(购自SIGMA公司),cBSA(购自PIERCE公司),OVA,1 乙基 (3 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福氏完全佐剂(FCA)和福氏不完全佐剂(FIA),6~8周龄BALB/c小鼠(购自扬州大学比较医学中心),Sephadex凝胶柱(购自PIERCE)。
TP、OVA、1 乙基 (3 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福氏完全佐剂(FCA)和福氏不完全佐剂(FIA)均购自Sigma公司,cBSA、Sephadex凝胶柱均购自PIERCE公司,6~8周龄BALB/c小鼠购自扬州大学比较医学中心。
岛津UV 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Eppendorf Centrifuge 5415R离心机,TECAN SAFIRE自动酶标仪。
1.2 TP 14位羟基的修饰以及修饰产物的质谱鉴定将TP的14位羟基进行衍生化修饰,在弱碱性条件下和丁二酸酐进行酰化反应,反应式如图2所示,得到水溶性分子triptolide 14 succinate(mTP),用质谱鉴定反应产物。
1.3 TP人工抗原的制备碳二亚胺(EDC)法偶联mTP与蛋白载体(以cBSA为例,OVA合成的方法类似):取5 mg mTP和2.5 mg cBSA溶解在250 μl TE buffer(pH 8.0)中,充分震荡使其溶解,再取EDC·HCl 79 mg充分溶解于250 μl TE buffer(pH 8.0)中。
将mTP和cBSA的混合溶液边震荡边逐滴加入EDC溶液,在37 ℃摇床中反应2 h以上。
先用Sephadex柱分离偶联产物和未结合的mTP小分子,再透析纯化,将0.5 ml 溶液在PBS中透析3 d,每天换液两次,每次换液200 ml。
透析产物小剂量分装,于-20 ℃保存备用。
1.4 人工合成抗原的紫外鉴定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cBSA标准品、偶联产物和mTP进行紫外扫描,根据偶联产物最大吸收峰的位移判断是否偶联成功。
1.5 人工合成抗原偶联率的计算紫外扫描结果显示,蛋白载体最大吸收峰的位置在280 nm,mTP最大吸收峰在261 nm,偶联产物这两个波长的紫外吸收强度包括了蛋白载体和mTP的贡献。
人工合成抗原的摩尔偶联率CmTP/CBSA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CmTP/CBSA=(A280×KBSA,261-A261×KBSA,280)/(A261×KmTP,280-A280×KmTP,261)其中A280、A261分别为偶联产物在波长为280 nm和261 nm时的紫外吸光度,KBSA,280、KBSA,261、KmTP,280、KmTP,261分别对应BSA和mTP在波长为280 nm 和261 nm的摩尔消光系数[3]。
1.6 TP人工抗原多抗血清的制备及鉴定初次免疫:将100 μg 人工抗原与等体积FCA乳化完全,皮下分点注射4只BALB/c小鼠;2次免疫:初次免疫后两周将100 μg 人工抗原与等体积FIA乳化完全,皮下分点注射BALB/c小鼠;3次免疫:两周后将150 μg 人工抗原皮下分点注射BALB/c小鼠;第3次免疫两周后,以200 μg人工抗原经腹腔加强免疫血清效价较高的小鼠。
尾部采血分离抗血清,以制备的检测抗原OVA mTP包被ELISA板,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的效价。
为了验证血清中TP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我们用偶联好的OVA mTP包被酶标板,再用不同浓度的TP、雷公藤内酯三醇(图3)和冬凌草甲素(oridonin)间接竞争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体特异性。
以TP为例,竞争ELISA方法如下:取OVA mTP于37 ℃,2 h 包被酶标板(每孔100 μl),10 %羊血清封闭后PBST洗3次,每孔加入50 μl TP,浓度分别为1、2、5、8、10、30、50 ng·μl-1和50 μl稀释的血清,混匀后37 ℃反应1 h,PBST 洗3次,加入酶标二抗37 ℃反应1 h,洗3次,每孔加显色液150 μl,反应15 min,2 mol·L -1硫酸终止反应后,用酶标仪测450 nm吸收值,每孔测4次,取平均值,建立竞争抑制曲线。
2 结果和讨论2.1 mTP的质谱鉴定mTP质谱如图4,相对分子质量为440和540的峰分别对应TP和mTP各自与溶剂吡啶形成的离子图3 雷公藤内酯三醇结构Fig 3 Triptriolide structure峰。
虽然产物mTP中还含有一部分反应原料TP,但是TP无法与蛋白载体在EDC存在条件下进行缩合反应,因此这部分TP并不会对人工抗原的合成造成干扰,我们无需对mTP进行提纯以除去TP。
2.2 TP人工抗原的紫外鉴定和偶联率阳离子化的牛血清白蛋白载体cBSA的氨基数量远多于羧基,一方面能够提高偶联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BSA的等电点,使得蛋白在反应体系的pH下溶解度大大改善。
偶联产物的紫外光谱见图5,偶联产物的最大吸收峰相比蛋白载体向左明显偏移,由280 nm到了269 nm左右,显示偶联成功。
偶联产物在280 nm和261 nm的紫外吸光值分别是3.029和3.058,由公式可计算得出mTP和蛋白载体cBSA的摩尔比为65∶1,偶联效率较高。
2.3 多抗血清的效价和抗体特异性反应第3次免疫两周后,用间接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抗体效价为1∶102 400,TP、雷公藤内酯三醇和冬凌草甲素的间接竞争ELISA实验表明,TP及其衍生物雷公藤内酯三醇均能产生竞争作用,而冬凌草甲素不显示竞争关系,证明血清中多抗能在很大程度上与TP及其衍生物雷公藤内酯三醇反应,而完全不能与同为二萜类化合物的冬凌草甲素结合。
与TP相比,雷公藤内酯三醇仅仅是12,13位的环氧基团打开,其它结构完全一致,能被多抗识别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竞争曲线上看来,TP的竞争饱和吸光值要低于雷公藤内酯三醇,从一定程度上证明多抗与TP的结合能力强于雷公藤内酯三醇,提示多抗中存在着识别TP 12,13位环氧基团的特异性抗体。
冬凌草甲素是一种中药提取物,也具有抗肿瘤、消炎止痛等功效,与TP同为二萜类化合物,具有类似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为四环结构,无环氧内酯,不能产生竞争作用,证明多抗对TP系列分子结构的特异性识别。
以浓度为横坐标、OD450值为纵坐标,竞争抑制曲线如图6所示。
从TP的竞争抑制曲线上看,在0~8 ng·μl-1的浓度区间内,OD450和TP的浓度呈一定的线性关系,暗示可以通过ELISA方法进行TP的定量。
现有的TP HPLC定量法灵敏度和重复性很好,可是设备昂贵,样品预处理麻烦,检测定量成本高[4]。
与之相比,ELISA 定量更加方便高效,可以批量处理样品,节约成本,在灵敏度上也绝对满足要求。
ELISA 定量检测TP是个很有前景的方法。
TP在抗炎、免疫抑制等方面的功用早已得到证实,杨远等[5]发现TP抑制哮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 4在mRNA水平的表达,其在抗肿瘤方面的活性也有很多研究报道。
近年来,通过对TP结构修饰研究其分子结构和基团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从TP的分子结构来看,它含有3个环氧基团和1个五元不饱和内酯环,这些基团在一定条件下将会发生反应。
其主要功能基团包括14位羟基,(9,11)位、(12,13)位和(7,8)位3个环氧基,(3,4)位双键以及1个内酯环。
已有的TP结构 活性研究显示,TP 的不同生物效应依赖于不同的功能基团。
从分子模型上看,12,13位环氧空间位阻较另两个环氧基团小,易受亲核试剂攻击,它的存在是TP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原因。
研究证实,对于12,13位环氧进行开环反应所获得的稳定的衍生物雷公藤内酯三醇会丧失免疫抑制和抗炎的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