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导学案练习题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导学案第十六课《散文二篇》共有两篇散文:《既生瑜,何生亮》和《我们在大山里》。
散文是一种反映生活、描写人物、抒发情感等的文学体裁,常常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具体的细节和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本节课通过阅读散文,培养学生对散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导读教学1. 教学目标a.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b. 学习欣赏散文c. 通过阅读散文,感受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d.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2. 教学重难点散文的特点、鉴赏方法和体验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进行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索。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独立阅读散文《既生瑜,何生亮》和《我们在大山里》,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 散文是以什么为背景的?通过哪些具体的细节和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2. 散文《既生瑜,何生亮》中的瑜和亮之间有何不同?这与作者的思想有何关系?3. 散文《我们在大山里》中的大山有哪些特点?作者对大山的态度是怎样的?4. 阅读完散文后,你对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何感受?5. 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对你有何启发?三、合作探究1.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答案,教师组织学生就散文的特点、鉴赏方法进行讨论。
2. 教师对散文的特点和鉴赏方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散文的技巧和方法。
四、拓展延伸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教师发现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拓展延伸:1. 给学生布置欣赏其他优秀散文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对散文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散文材料,让学生进行积极的阅读和思考。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会了欣赏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阅读散文,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从中得到了启发。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上文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其写景手法。
3.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品读学习】《答谢中书书》(一)文学常识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
梁武帝礼聘不出,常以书信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把握文章内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1.掌握正确字音,朗读的节奏停顿。
本文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朗读时要根据内容读出缓急、轻重。
2.结合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高耸入云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练习
《散文两篇》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遏.制()濒.临()飓.风()震颤.()俯瞰.()洗涤.()牛犊.()炫.耀()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什么时期,美国都在妄想控制中国的发展。
B.我登上泰山顶峰,向下俯瞰,终于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C.人类的肆意而为,给地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最终,这些灾难还将由人类承担。
D.这个山洞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深不可测,你最好还是别进去。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极一时的《战狼》塑造了冷锋的英雄事迹。
(将“事迹”改成“形象”)B.暑假快到了,我准备去白云山的地方,游览五福天路.飞龙瀑布等景点。
(删去“的地方”)C.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奋起决定作用。
(“关键在于勤奋”与“勤奋起决定作用”用一个即可)D.“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主要参与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和中毒.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的责任。
(主谓不搭配,去掉“参与”)4.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回答问题。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2.分析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内涵。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里的“天堂”与“尘世”分别指什么?这句话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下面是本文另一版本译文的最后一段,你认为那一种更好?请简要陈述理由。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
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3.天堂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或理想中的世界。
尘世指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导学案
16 散文二篇同步作业1.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消shì了,它却永远存在。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zhí着,m n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汉字。
消shì() 繁zhí() màn( )延(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不朽.( ) 牛犊.( ) 暂.时( )(3)对画横线字的笔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B.“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C.“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D.“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2.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制止;控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B.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俯视)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C.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紧接,临近)绝望的边缘。
D.痛苦的呼号..(某些组织专用的口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过程【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主学习】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 )(3)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究】1.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我检测】1.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3.《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课前准备】1.tuíyù2.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二篇》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二篇》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兴.味(x īng ) 臼.齿(jiù) 盲.肠(máng) 洗涤.(dí) B .卑.微(b ēi ) 飓.风(jù) 濒.临(pín) 俯瞰.(kàn) C .苦难.(nàn) 深渊.(yu ān ) 孤寂.(jì) 嘲.讽(cháo) D .云霄.(xiè) 凋.谢(di āo ) 舒畅.(chàng) 牛犊.(dú)2. 下列各语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在返回。
B .感谢生命的奇绩,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C .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密缩影。
D .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3.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那些观点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影响因此也不同,苦乐 主要也就在于此。
②我渴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
③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只是坏的一面,因此他们永远感到怏怏不乐,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大煞风景,个别人还得罪许多人, 他们到处与人格格不入。
A .分野 企图 以至B .分界 试图 以致C .分界 企图 以至D .分野 试图 以致4.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联贯的一段话,是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控制意义的不同能力和不同角度②也表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③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④这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⑤实际上却是由古往今来的每个人分别构成的⑥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表面上看是人类共有的A.①②③⑥④⑤B.①③⑥④⑤②C.③①④②⑤⑥D.③⑥⑤①④②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芦花荡》这篇小说,记叙了一个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去找革命队伍的动人故事,塑造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热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案15、《散文两篇》
15、《散文两篇》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15分钟)1、明确目标(1分钟)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把握基础(2分钟)文体知识哲理散文: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给人以启迪。
分为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和友谊哲理散文。
中国代表性的有先秦诸子散文和魏晋玄学家哲理散文;西方有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诗学》《形而上学》《工具论》,奥古斯丁《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培根《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
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945——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
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全文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水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礼赞生命的奇迹。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水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3、自学教材(4分钟)(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补全词语。
臼.()齿洗涤.()茸.()毛蔓.()延凋.()谢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散文二篇字词梳理”的微课,然后对照导学案订正以上字词4、理解内容(8分钟)(自学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结合自学指导,完成下列问题。
第16课 《散文二篇》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6课《散文二篇》预习导学案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
(重点)2.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3.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一)《永久的生命》1.作者介绍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号菊潭,主要笔名有青蔓、严森、司徒丹等。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写作背景《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略有改动。
这是严文井在早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当时作者“到了三十岁的边头”,是作者对生命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二)《我为什么而活着》1.作者介绍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无神论者,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2.写作背景《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视为罗素生活的宣言书。
罗素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斗士。
他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正义,并为此而多方奔走。
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真实地展现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名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6课《散文二篇》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6课《散文二篇》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忘却.(què)既然俯瞰.(kàn)B.炫.耀(xuán)曼延缩.影(suō)C.折.磨(zhē)肆意暂.时(zàn)D.疲倦.(juàn)云宵飓.风(j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臼齿洗涤消逝疲倦繁殖B.促使蔓延巨风初生牛特C.松懈边缘孤寂震颤俯瞰D.濒临深渊凋谢深不可测3.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A.表示声音延长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语意中断D.表示语意转折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池塘是很多鱼类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多种病原微生物潜藏和____的地方。
他宦游万里,来到扬子江,一见到这多年未见的江水,就____不住自己心中的激情。
由于长期过度捕捞,长江刀鱼的个头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已____灭绝。
A.繁衍遏止濒危B.繁殖遏制濒临C.繁衍遏制濒临D.繁殖遏止濒危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B.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C.《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
(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D.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6.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
,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知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挫折③迎难而上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⑤美学大师蒋勋在《蒋勋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15.《散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案)主备: 审核: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日期第15课《散文两篇》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1.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一.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母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课前自主探究与学习2.给加点字注音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 孤寂.()战栗.()俯瞰.()《永久的生命》课文学习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谈谈读完课文、的感受。
4.根据各部分的段意写出自然段如何划分。
并在文中标记。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8.与课文原句一致的一项是()
A.怀民亦未寝,相于步于中廷B.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
C.实是欲界之仙都D.清林翠竹,四时具备
9.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康乐以来/以我酌油知之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C.相与步于中庭/尝射于家圃D.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实是/欲界之仙都
【丙】
游石湖小记(节选)
予往时到石湖游,皆绝胜。是日,秋爽,伯美①、舍弟辈俱有胜情,由薇村②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落日,泊舟湖心,待月出,方命酒。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盖十年无此乐矣。
(作者:李流芳,选自《嘉定李流芳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伯美:作者好友,与下文孟阳、鲁生同。②薇村:地名,后文中上方、郊台、茶磨均为山中地名。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本文作者是______朝的文学巨擘___________(填人名)。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A.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天寺寻张怀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短文二篇--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
短文二篇--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问题导引刚刚走出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我们又将步入陶弘景描摹的江南清丽的山水画中,将要和苏轼以及他的朋友共赏承天寺的月色。
在学习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疑问:《答谢中书书》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文章中除了描写之外,还有抒情和议论的部分,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下美景图?文章中连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问,为什么不作回答?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听听其他同学的见解,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信经过共同努力,我们会圆满解答这些问题的。
自主学习资料整合作者信息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做中书鸿胪,所以被称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信,称赞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22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又因作诗讽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
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并以63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
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背景回放1.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课时练习题 附加答案
散文二篇课时训练1.下列选项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牛犊.(dú)消逝.(shì)B.臼.(jiù)齿蔓.(màn)延C.洗涤.(tiáo)繁殖.(zhí)D.炫.(xuàn)耀飓.(jù)风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卑微炫耀凋谢舒畅B.遏制脆弱软弱威势C.死寂写意幽美土壤D.际遇点辍兴味松懈3.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
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A. 痛苦和快乐是相生相成的B.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C. 在生命中痛苦总是相伴的D. 在生命中快乐总是相伴的4.下列标点符号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倒是些大傻瓜,我们说:“他一辈子一事无成。
”或者说:“我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做……”B.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其余一切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
C.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D.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5. 仿写句子,以“生命”为比喻的本体,写一段对生命认识与感悟的文字。
(要求:简明、有文采)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最终东流人海;生命像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长大后叶落归根……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永恒的。
阅读《永久的生命》,回答6、7题。
6.本文列举小牛犊的例子有什么用意?7.说说本文如何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课时训练答案1.C (洗涤.dí)2.D (“点辍”应为“点缀”)3.B4.C (C项中的三个顿号都应改为逗号)5.示例:生命像什么?生命像一幅长长的画卷,等待我们去精心描绘;生命像一曲美妙的乐章,需要我们去用心演奏……生命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是美好的。
第16课《散文二篇》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6.散文二篇素养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把握文章阐述的道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层层递进的写法,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3.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提升思想境界,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情境预设同学们,每当读到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段名言的时候,都会启发我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生命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人活着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生命?带着种种疑问,让我们共同学习《散文二篇》,共同探究生命的真谛。
【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
严文井(1915—2005),原名,湖北武昌人。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罗素(1872—1970),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获1950年。
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的分析》等。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臼.齿()兴.味()洗涤.()卑.微()牛犊.()茸.毛()繁殖.()凋.谢()遏.制()濒.临()星辰.()俯瞰..()()震颤.()拓展:“兴”的另一个字音读“”,可以组词为“”;“颤”的另一个字音读“”,可以组词为“”。
3.解释下列词语。
(1)兴味:(2)不朽:(3)遏制:(4)肆意:(5)濒临:(6)俯瞰:(7)深不可测:(8)无能为力:拓展:“遏制”与“遏止”是一对近义词。
二者都有“”的意思。
“遏制”多指。
侧重控制。
“遏止”指,用强力使停止。
侧重使停止。
4.填空。
文一标题“永久的生命”中的“永久”即,从时间角度点出了生命的特点;文二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既点明了文章要论说的话题,又留下,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答案】1.严文锦英诺贝尔文学奖2.jiùxìng díbēi dúróng zhídiāoèbīn chén fǔkàn chàn xīng兴起zhàn寒颤3.(1)兴趣。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6- 散文二篇(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6* 散文二篇(813)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臼.齿()洗涤.()牛犊.()茸.毛()俯瞰.()遏.制()濒.临()飓.风()深yuān()bēi()微土rǎng()繁zhí()diāo()谢消shì()màn()延星chén()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地位低下。
(2) :消失。
(3) :紧接,临近。
(4) :俯视。
3.填空。
(1)《永久的生命》的作者是,原名,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家。
(2)《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选自《》,作者是国家、家、作家(人名)。
(3)《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提到的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他开创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万物皆数,将数看作先于事物并独立于事物的世界本原。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暂.时(zàn)点缀.(chuò)濒.临(bīn)B.遏.制(è)深渊.(yuān)飓.风(jù)C.臼.齿(jiù)牛犊.(dǔ)疲倦.(juàn)D.洗涤.(dí)茸.毛(róng)俯瞰.(gǎn)5.找出下面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至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振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改为改为6.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它是一个不懂(疲劳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偶尔)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2)对爱情的,对知识的,对人类苦难不可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遏制追求渴望)7.综合性学习。
学校要开展主题为“生命·生存·生活”的读书活动,请你跟随活动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1)第一小组要将下面的文字推荐给大家,请你按要求替他们完成填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二篇国学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学习难点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兴.味()洗涤.()卑.微()牛犊.()茸.毛()消逝.()繁殖.()蔓.延()凋.谢()遏.制()濒.临()俯瞰.()深渊.()星辰.()答案:xìng díbēi dúróng shìzhímàn diāo èbīn kàn yuān chén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生命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
(2)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3)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1)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2)蔓延:形容象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3)濒临:接近、将要。
(4)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文学常识填空。
《永久的生命》作者,原名湖北武昌人,作家。
本文选自。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奖。
答案:严文井严文锦《严文井散文选》罗素英诺贝尔文学合作探究4.阅读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思考:(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答案:(1)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4)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5 .阅读《我为什么而活》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答案:三种: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总-分-总(总提人生追求-分述追求理由-总结表明态度)(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答案:有三方面的原因:a.爱情可以带来狂喜;b.爱情可以摆脱孤独;c.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3)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答案: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a.了解人类心灵;b.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c.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6.赏析下列句子。
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①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②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孤寂的恐怖和可怕,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拓展延伸7.请你积累古今中外名人的生存观,事例、名言都可。
答案示例:(1)名人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2)名人事例: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司马迁隐忍苟活,穷尽毕生心血,终于写出了煌煌巨著《史记》。
他的“苟活”,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完美实现。
当堂测试8.阅读冰心的《谈生命》(节选),完成文后的问题。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
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
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1)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答案:(1)破壳出土——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叶成阴,呈现累累果实——秋天转眼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2)生命诞生,成长发展,创造辉煌,归根奉献(3)积极奉献坚强自信庄重乐观(2)画线句给人深刻的启示,下到各项中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揭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话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望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永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长青。
答案:C(3)为什么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答案:(1)“成树”预示着人生经历种种奋斗,最终实现远大理想,为社会所承认。
在奋斗的历程中必经艰难险阻和幸福快乐;假如不经历这些,半途而废,便难以“修成正果”。
(2)这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豁达宽广的胸怀。
生命本身不会永远是阳光坦途、畅达顺利,常常伴随着坎坷痛苦,而这也是茫茫宇宙生命的共性。
只要不息奋斗,无私奉献,一切便无怨无侮。
(4)结合全文,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答案: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诚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5)在全文中,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你还可以把生命和人生比作什么?写出两个形象的比喻句来。
答案示例:生命像蜡烛,流着痛苦的泪,燃着快乐的光。
生命像灿烂的星空,愈是黑暗,愈能显出繁星的璀璨。
总结反思【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八、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掌握题型很重要。
九、古文阅读,课内文(包含在50篇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内)、课外文各一篇。
十、诗歌鉴赏。
十一、作文。
一、字词部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我最喜欢用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
很多家长很怕孩子查这种小字典不够,于是就给孩子买了很多大部头的字典,殊不知最权威的字典就是《新华字典》,携带方便,又容易查阅。
有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经常读错的字词,举个例子:电饼铛,豆豉。
很多人都在念:电饼当,豆gu正确的读音是:cheng,chi。
又比如:呱呱坠地,很多人在念:gua正确的读音是:gu.再举个例子:龟一共有几种读音呢?宿一共有几种读音呢?查字典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其实查字典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查字典,不要求查一遍就能记住,第一遍也就是有个印象,第二遍、第三遍查的时候才能彻底记清。
初中阶段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总共也就是几页,初一初二两年的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地去查,到初三的时候就不会再为这些字词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