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第五单元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运动与力:4怎样让物体动起来》教案
《怎样让物体动起来》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种类的力(如推力、拉力、摩擦力等),并举例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如何使物体动起来,并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力的作用及其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识别并描述不同种类的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力是如何使物体动起来并改变其运动状态的。
四、教学资源•日常生活中不同力作用的物体图片或视频。
•实验器材:小车、弹簧、磁铁、细绳、斜面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演示。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力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如何使物体动起来。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图片或视频,如小车行驶、弹簧拉伸、磁铁吸引等。
•提问学生:“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动起来?是什么让它们动起来的?”•引出本课主题:“《怎样让物体动起来》”。
2.新课学习•(1)力的概念与种类•讲解力的概念,即力是使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介绍不同种类的力,如推力、拉力、摩擦力等,并举例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讲解力如何使物体动起来,并改变其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演示,如小车在推力作用下运动、弹簧在拉力作用下伸长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3)实验探究•分组让学生使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来探究不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并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新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开心游乐场《小船与浮力》优质课件
5.1 小船与浮力
第五单元 开心游乐场
第五单元 开心游乐场
1、小船与浮力
2
一、表达交流
思考:小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小船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受到了水对它向 上的托力,这种力叫浮力。
3
二、活动
试一试,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泡沫板
橡皮泥
玻璃球
铁块
葡萄
苹果
4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记录表
使用测力计前先轻轻地反复拉动弹簧,防止卡住。再看看 测力计的刻度,了解测量范围,不能超量程使用。还要检查指 针是否对齐零刻度线,如果没有对齐则需要进行调节。使用时 要让弹簧方向跟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 盘垂直。
7
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记录表
实验物品
橡皮泥
在空气中的读数 (重力)
2N
玻璃球
4N
在水中的读数
1.4N 3N
减少的读数 (浮力)
0.6N 1N
沉入水底的物体:重力 > 浮力
8
四、讨论
橡皮泥会沉入水中。能让橡皮泥浮 在水面上吗?动脑动手,大胆尝试。
9
五、反思 根据自己的探索经历,想一想划船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0
0~5N
向上 =
反复拉动弹簧 不能
<
11
垂直
零刻度线
泡沫板 橡皮泥 玻璃球 铁块 葡萄 苹果 预 测 结 果
“沉”用符号“
”表示,“浮”用符号“
”表示。
5
三、实验 沉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了吗?设计实验探究一下。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 簧的伸长量和收到的拉力 成正比,也就是说拉力越 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声音 15.声音的变化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声音》中,第15课《声音的变化》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声音强弱的变化1. 定义: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大表示声音强,音量小表示声音弱。
2. 影响因素:声音的强弱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同一物体振动时,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就越弱。
3. 实验探究:通过拨动钢尺或橡皮筋等实验,观察不同力度下物体的振动幅度和声音的强弱变化。
实验现象:用力拨动时,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拨动时,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二、声音高低的变化1. 定义: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音调高表示声音尖锐,音调低表示声音低沉。
2. 影响因素:声音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 实验探究:通过弹拨松紧、粗细、长短不同的橡皮筋等实验,观察物体的振动快慢和声音的高低变化。
实验现象:弹拨越紧、越细、越短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拨动越松、越粗、越长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
三、噪声与保护听力1. 噪声的定义:高低和强弱变化混乱、听起来嘈杂刺耳且不和谐的声音,被称为噪声。
2. 噪声的危害:干扰谈话和工作,影响工作效率。
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影响听力,甚至可能导致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3. 控制噪声的措施:控制噪声源:如城区禁止鸣笛,工业、交通运输业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等。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如安装隔音板,设置隔音绿化带等。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戴耳塞、防护耳罩等。
4. 保护听力的方法:加强体育锻炼,积极预防疾病。
避免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看视频。
尽量避免接触强噪声环境,若必须进入噪声环境工作,要做好保护听力的措施(如戴防护耳罩)。
避免耳部或头部受伤,如感觉耳部不适,应及时就诊。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1.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
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2.植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不能运动,需要水、阳光、空气等等。
动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能运动,需要食物、空气、温度、阳光等等。
生物的共同特点: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点:①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②需要营养;③会生长变化;④会繁殖;⑤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3.判断石笋、青苔是不是生物?石笋不是生物。
石笋会“长高”,但不是靠自身吸收营养长高;会长出小石笋,但不是大石笋生出来的,也不是种子长成的;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是石笋反射不同颜色的光形成的,并不是它自身发生了变化。
青苔是生物。
青苔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会生长、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具备生物的特征。
这三种物体都是生物。
第一幅图,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植物,形状有枝状、叶状、壳状,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第二幅图,松萝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呈悬垂条丝状,适合阴暗潮湿的环境,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第三幅图,水绵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4.在大自然中,生物和非生物种类多样,数量繁多,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根据植物、动物的特点,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点。
生物的共同特点:1.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2.需要营养;3.会生长变化;4.会繁殖;5.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6.用红笔写出生物的名称,用蓝笔写出非生物的名称,并用黑笔将有关系的生物与非生物连线。
生物有松树、山羊、青草、鱼、乌龟、老鹰等等。
非生物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等等。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与松树有关系的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5生物与非生物(课件共15张)
√
谢谢观看
植物的特点: 能够长大, 会繁育, 不能运动。
生物的 共同特点:
动物的特点: 能够长大,会繁育; 能运动,需要食物。
能运动、需要食物、会长大……
能运动、不需要食物、不会长 大……
石笋
青苔
会“长高”,会 长出小石笋,会对环 境变化做出“反应”, 不需要阳光。
会繁育,会长大, 分不出根、茎、叶, 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 应,需要阳光和空气。
小学科学苏教版
生物与非生物
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
• 生物有哪些特征? • 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 动物的家是什么样的? • 生物如何应对环境的变化? • 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的生物世界。
情境与问题:
1.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给这些物体分类吗? 3.分类的根据是什么?
(播放资源 自然界的风景)
D.青草、乳酸菌
B
A
练一练
二、判断题6.许多植物能产生种子,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并不断地长大,这体 现了生物具有生长和繁育的特征。( )7.在大自然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并 没有太大的关系。( )8√.机器人属于非生物。( )9.河水一直在流动,所以 河水也是生物。( )10.摘下来的绿叶是没有生命的。( × )
地衣
松萝
水绵
找出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 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想一想,他们有哪些共同点?
它们是否都能生长? 是否都能繁育? 是否都需要水? 是否都需要营养?
生物与非生物有哪些区分呢?
生物能生长,能繁育,生长过程需要 水和营养。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
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育,也不需 要水和营养。毛绒玩具与石子都是非生物。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影子的变化》复习资料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影子的变化》复习资料15、会变的影子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2、影子的形成需要光、阻挡物和屏三个条件。
3、影子的变化与照射光的角度、高度、距离以及与物体被照亮一侧的形状等因素有关。
4、将发光强度很大的一系列灯排列成圆形,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可以把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到工作台上,这样既能保证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子。
人们把这样的灯称为无影灯。
16、阳光下的的影子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防线呈现出自西向东转动的规律,影子的长短呈现出上午由长变短,中午最短,下午再由短变长的变化规律。
2、古人利用影子制造的测量仪器:(1)圭表利用正午时表的影子长短推算节气和一年时间的仪器。
(2)日晷利用晷针影子位置变化计量时间的仪器。
(3)正方案用于测定方向的仪器。
第六单元简易计时器17、认识简易计时器1、时间是指某一时刻活一个时间间隔。
时间可以通过一些有规律运动的物体或装置来测量或计算,例如水漏(利用水的均衡滴漏计量时间)、沙漏(利用沙的流动计量时间)、日晷(利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计量时间)等。
2、水漏,也叫水钟。
它是以壶盛水,因此又称漏壶。
根据水均衡地漏原理,通过观测壶中浮箭上的刻度来计时。
3、水漏有青铜漏壶和铜壶滴漏。
水漏在壶盖和提梁当中有3个长方孔,用以安插并扶直浮箭。
水漏一般由提梁、壶盖、浮箭、出水管组成。
4、日晷由晷针和晷盘组成,在晷盘的正反两面各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小时(古代的一个时辰)。
日晷摆放时坐南朝北(或南高北低)当太阳光照射到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
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时,晷针在晷面上的影子会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这样,根据晷针影子的位置变化就可以指示时辰或时刻。
18、制作日晷1、日晷是古人常用的计时工具。
一般由晷盘、晷针、倾角和底座构成。
2、设计和制作日晷。
(1)设计一个日晷,画出它的设计图。
(2)选择制作日晷的材料和工具。
最新湘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运动与力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运动与力教学设计1、谁在运动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能够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乐于用科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当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活动中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科学知识:知道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教学重难点:用参照物,运动,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观察法、对比法、实验研究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
(“从人在林荫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至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直至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在你的生活中经常可能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内,看待两旁的景物都在向后移动,再转头看看旁边的人,他却是一动不动,同样是从汽车上面观察的,为什么有的看上去在动?有的却看上去没有动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为什么?二、新课教学活动一:谁动过?请4位同学上讲台完成书P29的活动?请同学们先把眼睛闭上,然后老师会让讲台上的其中两位同学互换位置,然后请同学们来判断到底哪一位同学移动过?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可能回答:某某同学、老师画在黑板上的这颗树或者教师里面的其他一些东西。
通过同学们刚才自己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我们在判断哪一位同学动过的时候我们总是选定了一个参照物,如果物体得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改变我们就说物体在运动;(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是静止。
(引导学生说出静止的)活动二:运动还是静止判断P30的图:创设一个运动的场景,站在地面上的着了女同学看见刘明同学坐在游乐车缓缓向远处开去。
问:刘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以地面上的女同学为参照物,刘明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他在运动。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电池的作用和分类。
2. 掌握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研究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2. 测验材料:电池样本、灯泡、电线等。
3. 实验器材:小灯泡、电池、电线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电池的作用和分类导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品需要用到电池?2. 与学生一起探讨电池的作用和分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研究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五单元的相关内容。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研究,回答教材中的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3. 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
实验1. 展示实验器材:电池、电线、小灯泡等。
2. 分小组进行实验:给每个小组提供实验器材,让他们亲自操作。
3.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导入1. 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观察和发现。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使用电池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研究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五单元的相关内容。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研究,回答教材中的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3. 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
活动1. 角色扮演:准备一些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示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2. 情景讨论:在角色扮演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讨论所演示的情景中是否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1. 整理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作文,总结本单元的研究收获和体会,并将实验记录整理为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了电池的作用和分类,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运动与力:5怎样测量力的大小》听课笔记
听课记录: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运动与力:5 怎样测量力的大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掌握力的单位“牛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能力,以及细致、有步骤的工作态度。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个苹果,提问:“这个苹果有多重?我们怎么知道它有多重呢?”•引出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测量力的大小,这就是弹簧测力计。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苹果,思考如何测量其重量。
•认真倾听教师的提问,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过程点评•通过生活中的实物(苹果)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1.认识弹簧测力计•展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包括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等部分。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受力大,伸长长”。
•介绍力的单位“牛顿”,并说明1牛顿约等于100克力。
2.使用弹簧测力计•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强调使用前的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读数时的视线与指针平齐、以及不超过量程等注意事项。
•分发弹簧测力计和小物体,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3.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弹簧测力计,讨论其结构和作用。
•在教师指导下,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讨论可能出现的误差原因。
4.教师引导•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引导学生分析测量数据,讨论如何减小误差。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和清晰的讲解,使学生快速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通过分组实践,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讨论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物质的变化《蜡烛燃烧》优质课件
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变化 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新物质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5
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变化 蜡烛吹灭后的白烟
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所 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
6
生活中有哪些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发光、发热
灰烬和纸是一种物质吗?
7
生活中有哪些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的梨保鲜?
8
生活中有哪些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表面冒泡,这是因为 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一般伴随着发光、 发热或改变颜色等现象。
9
拓展活动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13
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
17、蜡烛燃烧
第五单元 物质的变化
谈话导入 构成物体的物质改变了吗
冰融化 火柴被折断
橡皮泥被塑形
用橡皮擦擦字
2
谈话导入 蜡烛燃烧会出现哪些变化
蜡烛燃烧时会变短,变短的部分去哪儿了呢?
3
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变化 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新物质
玻璃内壁的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4
泥土烧成瓷器
米酿成酒
葡萄酿成酒
用洗洁精洗碗里的油
燃放烟花
面包发酵
10
总结
生成新物质的现象:①纸燃烧变成灰烬。 ②切开的梨变色。 ③鸡蛋壳浸入醋中冒泡。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一般伴随着发光、发热或改变颜色等现象。
11
课堂总结 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
12
谢谢观看 !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2024/4/5
大象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 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机械是什么
机械名称 起钉锤 开瓶器 菜刀 筷子 压舌板
结果
羊角锤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拔钉子, 啤酒起子可以帮助我们起啤酒瓶盖, 刀可以切菜等。
总之,它们或者降低工作难度,或者省力。
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石斧、
石锯、石镰、弓箭等作为生产和狩猎的工具, 利用独木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这些工具的使 用就含有简单机械的原理。
•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为主 的时代。
代表文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和细石器文化
• 新时期时代完结后,人类开始进 入了铜器时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 些收获呢?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调查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属于简单 机械,它们是怎样方便了我们的 生活的?
石器时代
•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 做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标志人类的文化 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
西侯度遗址旧石器时代 石器
阿修尔手斧
• 中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也使用磨 制石器的时代。
• 中石器时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组合成的小型工具。 如石斧,石镰。
独木舟,桨这些木质物品或者是与石器相结合的 石锯。
机械是什么
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 省力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做机械。
像钳子、筷子、针、水果刀这样的 机械,结构比较简单,它们属于简单机 械;像电钻这样的机械,是由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的,比较复杂, 它们属于复杂机械,也可以叫做机器。
生活中还有哪些简单机械, 复杂机械?
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 么情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5.1常见的岩石授课时间:月日本课《常见的岩石》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的起始课,本课将指导学生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去科学观察几种常见的岩石一—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外部特征;学习科学家们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比较不同岩石的颜色、坚硬程度、颗粒粗细等特征,同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知道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科学的方法;根据探究中记录的表格,总结归纳出三种岩石的特征,学会观察岩石的视角和方法,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观察物体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岩石的结构特征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能熟练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岩石。
在上一课的学习后,学生理解了研究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观察岩石还有一些更细致、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相对比较陌生,但也正是本节课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
【教学目标】1.通过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
2.通过分析交流和动手实践,知道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3.通过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保持对岩石的探究热情,意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通过对岩石的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岩石。
【教学难点】1.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会辨认四种常见的岩石。
2.能够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石灰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岩石以及岩石标本;醋酸;水;滴管;放大镜;白砂纸;小锤子;课件。
学生材料: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标本,放大镜、滴管和玻璃片等工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引导思考:(1)你在哪里见过石头?(2)它们一样吗?2.引出课题:石头,用更加科学的语言叫做岩石,那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欣赏更多的岩石吧![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石头,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石头,引导学生认识到岩石到处都有,分布广泛,引起关注,再利用图片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忆生活中常见的岩石。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怎么判断的?
谁动过
先记住并排站立的同学的位 置,再转过身去,让同学移动位 置,再面对大家,判断谁动过。
小结:
我们在判断谁动过, 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如 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 物发生了改变,就说物体 在运动;反之,没有发生 改变,则称为静止。
谁在运动
坐在车内,我们怎样知道汽车是在运动的?
模拟实验
用玩具小车、人偶模型分别模拟 汽车、车内的乘客,固定的植物盆景 模拟路边的树木(静物),推动玩具 小车,模拟汽车行驶,观察此时人偶 与树木等物体的位置变化。
实验并记录
讨论1
分析静物与人偶(车)之间 位置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会发现,以路边 的静物为参照,汽车和车上的人的 位置随时在发生变化。我们还可以 想象以车上的人为参照,路边静物 的位置也在随时发生变化。
讨论2
连出小车经过的路径,你有 什么发现?
小结
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作物 体的运动轨迹,运动轨迹是一条 直线的运动,叫作直线运动。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作曲线 运动。
交流
我们生活中的运动哪些是直 线运动,哪些是曲线运动?
确定物体的方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重要。人 类早期,人们要穿越丛林、沙漠、草原,所用的指引工 具是树木和山头,或依靠太阳、北极星等。随后出现地 图、指南针等更实用的工具。现代人们的出行则会用到 导航系统。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要点精选练习试题
第五单元电姓名:知识要点:1.点亮小灯泡(1)小灯泡结构: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2)电从电池正极出发,沿导线经过小灯泡,加到电池负极(3)不能将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2.控制电路的通断(1)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2)简单电路: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3.设计电路(1)两个灯泡串起来,共用一个电源(2)两个简单电路,叠加地共用一个电源4.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铁钉、铝箔等,容易让电流通过(2)绝缘体:塑料尺、干燥的竹签等,不容易让电流通过(3)安全用电5.电和我们的生活(1)电是重要的能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2)发电机产生的电流经过输电网送到千家万户(3)节约用电精选练习:第1课点亮小灯泡1.填一填(l)电灯泡是重要的_ ___工具。
(2)电池是一种常见的__ __,标有“+”号的一端称为__ __,标有“-”号的一端称为。
(3)发明电灯的是____国伟大的发明家__ __。
2.选一选(1)电路中的小灯泡能发光主要是因为电流通过了小灯泡的哪一部分?( )A.玻璃泡 B.灯丝 C.金属架(2)在一个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中,小灯泡突然不亮了,换了一节电池,小灯泡又亮了,这是因为( )。
A.电池没电了 B.导线断了 C.小灯泡坏了(3)下列几种电路中,灯泡能亮的是( )。
3.辨一辨(1)只要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极和灯泡连接起来,灯泡就能亮起来。
( )(2)小东只有两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如果不增加其他材料,他是没有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的。
( )(3)连接电路时,导线应该接触到灯泡的灯丝。
( )(4)实验室使用的小灯座,与灯泡相接的两块金属片,在没安装小灯泡的时候是互不连通的。
( )4.填一填:填出灯泡各部分结构的名称5.画一画(1) 找出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将小灯泡涂上颜色。
(2)在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中,画出电流路径。
6.想一想看到同桌用下图中的方式让小灯泡亮了起来,乐乐也连接了一个同 样的电路,但小灯泡不亮,请写出电路可能出故障的原因。
5.5保护消化器官(课件) (共14张PPT)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A.细嚼慢咽 B.狼吞虎咽
C.边吃饭边看手机
让科学流行起来
调查
生活中哪些行为会危害到我们的消化器官呢?
饭后剧烈运动
边吃饭边看手机
调查
生活中哪些行为会危害到我们的消化器官呢?
食物过冷、过热
吃饭不按时
调查
不好的饮食习惯
发出一些信号
身体出现问题
我们该怎样提醒他们去 保护消化器官?
表达交流
不良的饮食习惯对消化器官的影响图
不按时 晚餐过饱 饮食不洁 狼吞虎咽
受寒
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 胃溃疡
胃的良性、恶性肿瘤
十二指肠溃疡
表达交流 用胃蠕动的实验材料,说明 不能暴饮暴食.
消化器官疾病与我们饮食习 惯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
根据我们的调查,总结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得出结论
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规律的生活、健 康的心态、适量的运动等都是保护消化器官的 方法。
练一练
一、填空题 1.暴饮暴食是___不__良___(填“良好”或“不良”)的饮食习惯。 2.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_规__律__的__生__活___、_健__康__的__心__态___、___适__量__的__运__动__等都是保 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二、判断题
√ 1.我们在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不吃不干净的食物。( ) × 2.遇到好吃的食物,我们要尽量多吃点。( ) × 3.紧张、悲伤只是负面情绪,不会对我们的消化器官造成影响。( ) √ 4.边吃火锅边喝冷饮,会伤害我们的消化器官。( )
练一练
三、选择题
1.如果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太多,( A )。
A.胃会发胀,不利于消化 B.食管会发胀,不利于消化
C.能吸收更多能量,没有坏处
第五单元学习目标 部编统编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
第五单元学习目标部编统编版四年级
下册科学
第五单元研究目标
本文档将介绍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第五单元的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一:了解地球的构成和特点
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掌握地球的自然特征,例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
研究目标二:认识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 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 了解水的来源和形式,包括湖泊、河流、冰雪和地下水。
-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和蓄水。
研究目标三:了解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 理解气候和季节的概念。
- 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 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 探索气候变化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研究目标四:学会保护地球
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 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
- 学会节约用水和节能环保的基本方法。
- 激发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以上是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第五单元的研究目标,希望学生们通过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地球的构成、水循环、气候变化,并养成环保意识,积极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动。
最新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五单元生物的特征第十五课养蚕1、蚕丝可以织成(丝绸),做成(丝制品)。
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养蚕了。
2、养蚕: 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孵化蚕卵,及时收集。
②将桑叶洗净、晾干、剪碎后给蚕喂食。
③及时清理残叶、蚕粪和病蚕。
3、春天,蚕卵孵化成(幼虫),经历4次蜕皮后,身体逐渐变得透明,开始(吐丝)、(结茧)。
结茧后4天左右,幼虫变成(蚕蛹)。
再经过2周左右,蚕蛹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成熟后,雌、雄蚕蛾交尾,雌蚕蛾产卵,新一轮生命开始。
4、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
5、孵化蚕卵要有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6、(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纺织的国家,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第十六课动物的“家”1、喜鹊在(树上)搭窝,燕子在(房檐下)筑巢,鼹鼠在(田野里)挖洞,啄木鸟在粗壮树干的(树洞里)安家,布谷鸟在(草丛)里搭窝。
2、织叶蚁用(幼虫吐的丝)把叶子粘在一起做窝。
3、蜂、蜗牛、蜘蛛等把落叶、枯枝、果实等作为过冬的(庇护所),获得(食物)和(温暖)。
水雉等水禽是建造水面(浮巢)的高手,利用羽毛和水草在(水面)建造起轻巧而富有韧性的巢,这些巢大多附着在(莲)、(芦苇)等植物上。
第十七课生物和非生物1、小草是有生命的,属于(生物);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属于(非生物)。
2、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像植物、动物这样的生物一般有需要(营养),能(生长)、(繁殖)、(呼吸),对刺激有(反应)等特征。
3、常见的生物有(小草)、(花儿)、(狗)、(生石花)等。
常见的非生物有(机器人)、、(钟乳石)、(塑料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1.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
2.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的传递方式叫做()
3.热不依靠任何物质而直接向周围发射的传递方式叫做()。
4.按照物体传导热能力的不同,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导体。
5.热在水中可以通过()的方式传递,在空气中也可以通过()的方式传递。
6.太阳能热水器是由()、()和()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是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核心元件,是接受并传递热量的装置,相当于汽车的()。
7.冬天,教室里的暖气片是通过()的方式使教室里暖和起来的;太阳的热是通过()的方式传递到大气层的。
8.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就是把()转化为人们需要的()能。
二、探究选择
1.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是(),传递方向是()。
A由温度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低的部分
B传导 C 辐射D对流
2.热在()的物体中更容易传递。
A 密度大
B 密度小
3.烤制食品主要用的是()。
A 传导热
B 辐射热
4.热在真空中是以()方式传递的。
A辐射 B对流 C 传导
5. 把两支同样的温度计的液泡分别用黑布和白布包起来,放在阳光下,过一段时间,会出现()现象。
A、包黑布的比包白布的温度计的读数高
B、包白布的比包黑布的温度计的读数高
C、包黑布和包白布的温度计的读数一样高。
6.冬天在雪上撒些煤渣是让雪化的()。
A、快些
B、慢些
C、一样
7.下面几种放置太阳能热水器的方法效果最好的是()。
A、平放
B、竖放
C、与太阳光相对
8. 性急的小明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开水的温度降到能喝,他应用()
A、陶瓷杯
B、塑料杯
C、不锈钢杯
9. 给稀饭加热时用勺子搅动是为了加快()。
A、热的对流
B、热的传导
C、热的辐射
三、探究判断
1.“各种物体都能传热,热可以不依任何物质向周围发射。
”据此,可以说,热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传递。
()
2.水与水银相比,水银是热的良导体。
()
3.冬天,用铁制的火炉取暖,人可以获得三种方式的传递热,通过炉体获得传导热;通过空气获得对流热;通过炉火得到辐射热。
4.保温材料都是些导热性能很好的材料。
()
5.给放有小米粒的水加热时,小米粒在水中的对流方向是从下到
上,再从上到下,循环往复。
()
6.将空调口朝上可让室内温度降得快。
()
四、科学实验
1.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
2.在固体中,热是沿着固体由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的。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写清实验思路即可)
五、思考回答
1.在生活中,人们为了避免烫伤,人们使用了大量的热的不良导体。
(举3个例说明)
2.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和的?
3.为什么夏天穿浅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衣服的人多?
4.夏天,冷饮摊点为什么用棉被盖着冰糕、雪糕?
5.水变热了,为什么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
1.传导对流辐射
2.传到
3.辐射
4.良不良
5.对流对流
6.集热器循环管道水箱集热器发动机
7.辐射辐射
8.太阳能热能
二、探究选择
1.B A
2.B
3.B
4.A
5.A
6.A
7.C
8.C
9.A
三、探究判断
1.√
2.√
3.√
4.×
5.√
6.×
四、科学实验
1.A.拿开灯帽放在一边。
B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
C.用外焰加热。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打开再盖上。
2.A准备铁棍和火柴,将几根火柴用蜡依次竖直粘在铁棍上,将铁棍的一端用酒精灯加热,过一段时间会观察到火柴会从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脱落,这就说明热是沿着固体由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B在一段铜丝上,每隔一段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棍,将铜丝的两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火柴都向下悬挂,在铜丝的一端用酒精灯加热。
观察现象。
五、思考回答
1.炼钢工人穿的石棉工作服和手套;炒菜用的勺子把手部分用的塑料及铁锅的把手;热水瓶用的软木塞做盖;炉壁用泥土做隔热层.
2.通过热辐射向空气传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自然循环.
3.因为浅色衣服吸收辐射热少,深色衣服吸收辐射热多,所以夏天穿浅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衣服的人多。
4.因为棉被有保温功能,他既能保住内部热量不外出,也能保证外部热量进不到冷饮摊点箱体里,有效地防止冷饮融化。
5.水变热了。
小金鱼还能在水里自由的游来游去。
虽然瓶颈部分水变热,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下面的水的温服还是很低。
所以鱼还是能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