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对全面理解把握 开拓创新实践

合集下载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深入深化改革尤为重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它既是对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政府、民主政治、文化强国目标的执行,也是开启新常态追求的重要途径。

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思想和行动指南,以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创造利益惠及各方的发展新平台。

二是要重视“一国多制”,统筹考虑政策的实施边界,强化大小改革的划分,坚守政策的断档,依法推进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改革效能和影响力。

三是要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改革全面落地,补齐体制机制短板,完善政府职能,改善改革绩效,把发展水平提高到更加全面、更加可持续的高度。

四是要重视实施落实,优化改革措施,促进政策制定实施更加规范,建立改革成效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改革质量和完善改革机制。

五是要坚持改革的坚定态度,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为重点,坚持进步思想,改革精神,更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把改革推向更加深入更高层次。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善和发展人民生活的重大实践,也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措施。

中国改革的发展历程,蕴含着奋斗者智慧和不懈努力,回望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指导讲稿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指导讲稿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指导讲稿尊敬的党员同志们: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不仅在理论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它在实践中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指导和应用。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指导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决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1. 坚持问题导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教导我们,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改革更加聚焦、更加精准。

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我们要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消除各种市场壁垒,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我们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二、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部署。

1. 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治是最好的治理。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要求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思维,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确保国家各项政策和决策符合法律规定,保障人民权益。

2.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康的政商关系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清理和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3. 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基层治理关系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我们要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三、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出,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五个把握内容是指什么

五个把握内容是指什么

五个把握内容是指什么
五个把握是指:一是牢牢把握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

过去五年和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我们党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解和把握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好这些立场观点方法,关键是要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只有这样,才能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三是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我们要坚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是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

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五是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

我们党是“团结统一”,党和人民是“团结奋斗”。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决胜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决胜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
深刻理解把握国内外形 势 新 变化,坚 持 把 科 技 创 新 作为最核心、最关键、最可持 续的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推 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国家安 全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内外部形势更加复杂多变,风险挑战 显著增加。要充分研判形势,把握方向, 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 对科技创新提出全方位的迫切需求。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 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经济下行 压力加大;人均G D P已超过1万美元,向 高收入阶段迈进,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 调整,亟需依靠科技创新为“平衡”和 “充分”发 展提 供 强大 支撑。同时,应 对人口老龄化、防治重大传染病疫情等 也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 果不能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就 难以有效保障国家安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 发展,正在引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从 微观到宇观各层次各领域的技术都在加 速突破,新方法新手段不断涌现。信息 技术与生物技术不断融合,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区块链、脑科学、基因编辑等 新兴技术加速迭代。科技的渗透性、扩 散性、颠覆性特征,正在对全球产业体 系、经济发展方式、伦理规范、治理规则 等产生深刻影响。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 述,贯 彻 落 实十 九 届 四 中 全 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 论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是中国特色 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论升华和智慧结晶, 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 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坚 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 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明确要 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贯彻新发展理 念、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等 作出重要部署,强调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 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 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5篇)

《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5篇)

《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期间,我深感其在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对我加深对国家形势和政治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国家形势和政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对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目标。

首先,学习《形势与政策》让我更加了解国家的宏观形势和政治发展。

这门课程通过讲解宏观政策、国际形势和政治经济等内容,帮助我了解和把握国家的宏观环境和政策导向。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政府的政策举措。

这让我明白了国家政策对于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学习《形势与政策》对于提升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调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阅读大量的课程材料和参加讨论,提高了自己的信息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课程组织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我也锻炼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能力的提升对于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学习《形势与政策》还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政治是一种权力关系和利益分配的基本形式,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政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了解。

我明白了政治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和法律等方方面面。

这让我认识到政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总的来说,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国家的形势和政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对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目标。

同时,这门课程也提升了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了我的信息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重要的是,这门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切实把握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切实把握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切实把握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作者:牛余庆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6年第6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从而形成了“一摆、四推进、两让”的创新发展新思路。

实践中,我们必须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讲话精神,深入解读,准确把握。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对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崭新概括。

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创新兴则国家兴盛,落后必然挨打。

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能够推动国家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和谐发展,在更好基础、更高层次上,更有信心、更有决心、更有能力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从发展的现实问题看,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实现认识把握创新规律的新飞跃,促进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只有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根本变化、整体变化和长远变化,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发展的未来大势来看,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大势。

当今之世,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

世界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等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创新之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创新之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创新之策改革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策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中国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面对新的挑战和任务,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创新之策,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动力和保证。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解放思想,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推动各个领域的改革。

在经济领域,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政治领域,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文化领域,我们要加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家软实力。

二、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我们要为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科技领域,我们要加强基础研究,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在教育领域,我们要改革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企业领域,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市场监管方面,我们要强化监管机制,打击市场乱象,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产权保护方面,我们要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在财税制度方面,我们要推动改革,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四、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和服务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在社会治安方面,我们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们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题含答案(二)

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题含答案(二)

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题含答案(二)单选题-1今后十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不包括______。

A.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B.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C.深入贯彻落实改革开放D.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答案】C【解析】[解析] 本题涉及的考点是今后十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单选题-2下列哪项不属于欧洲古代经典的城市( )A.希腊的米列都城B.罗马的营在城C.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D.法国的“协和村”【答案】D【解析】[解析] 法国的“协和村”是工业革命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社会改良理论和实践活动。

单选题-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发展教育和科学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本题是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试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的了解。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只有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从新的发展理念的高度认识创新发展,深刻揭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阐明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丰富内涵,深刻指明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路径,对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强化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一、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

要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要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要让创新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为千千万万创业者提供支撑,给创造活动拓展更广阔空间,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年轻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要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创客经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要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建设多种形式的孵化机构,构建孵化+创投的创业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共享空间,降低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

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社会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要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

要大力宣传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与实践问题研究

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与实践问题研究

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与实践问题研究科技创新是指在全新的基础理论或实践基础上,开展具体进取和创新性工作并形成有创新的成果。

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和实践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将从政策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是指国家出台有关科技创新的政策以指导科技创新的方向和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当前,我国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主要分为两层,即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

宏观政策:在宏观层面上,我国推进创新发展主要从产、学、研三个方面发力,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

政府明确制定相关的创新政策措施,如交通运输、医药、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的创新政策,在投入、产学研、知识产权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措施。

微观政策:在微观层面上,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米粒政策来支持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税收政策、财税改革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企业创新支持政策等。

这些政策旨在为创新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和广泛的支持和保护,从而推动创新发展的步伐。

实践问题除了政策外,科技创新的实践问题也是影响科技创新进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实践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保护。

科技创新一般都是以知识产权形式的创新为主,而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依然存在缺陷,给科技创新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许多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缺乏合法、公平、良性的知识产权竞争,导致实际的创新效果得不到体现。

二是产业升级问题。

中国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实现了快速跨越,特别是工业和制造业领域,但是由于研发水平不高,很多企业的技术含量不够,导致中国许多行业还处于低成本、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状态,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益。

三是人才培养问题。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跨领域、合作创新。

跨学科人才不足,是阻碍我国发展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理解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如何理解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如何理解理解五大发展理念一是创新发展。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创新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只有通过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实现由大到强。

如果说,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

那么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地位。

内涵也大为拓展,由过去强调的科技创新,发展为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涉及到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发展新体制等诸多层面。

二是协调发展。

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等。

五中全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协调发展理念,除了城乡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还提出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从字面看,统筹指的是统一筹划,与兼顾相连,有主次之分,兼顾部分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容易被忽视,而协调指的是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各种关系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没有主次之分。

协调发展与五个统筹相比,范围更广,要求更高。

三是绿色发展。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最新青马班结业论文3000字范文

最新青马班结业论文3000字范文

最新青马班结业论文3000字范文01作为社团联合会的学生干部代表参加此次培训,我尤为荣幸;能与来自全校各院系以及团委的200多名精英骨干一起进行学习交流,我倍感骄傲。

我明白,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青马人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青年干部的最大优点是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工作快捷高效。

而我们的最大缺点往往是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为新时期青年干部,我们必须要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积极培养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

在学院青马工程的班级学习中,让我受益颇丰。

青马工程以高举思想火炬传承爱国精神奉献青春力量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团的十六大精神,稳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大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传承五四爱国精神。

团委特邀了学校专业人士为我们授课,让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学校、学院要开办青马工程。

通过教育培训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努力使大学生骨干成长为能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让我们在理论结合实际的情况下,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开班仪式上,团委书记袁卫敏老师强调了青马工程的实际意义:我们要高举旗帜跟党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武装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青年肩负爱国使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记得高尔基曾这样说过: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限的,以短暂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

再者,我们青年大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所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发奋学习,注重锻炼自己的品德,不断开拓我们的视野,发扬延安精神,做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形势与政策》问答题题库及答案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形势与政策》问答题题库及答案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形势与政策》问答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一、结合中国抗疫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解?答:在这场疫情防控战斗中,人民力量如此坚不可摧,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制度优势和文化白信。

在党中央的坚强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形成了全面动员、全而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而。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人民的主心骨,是他们把人民发动起来,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

人民力量的激发,源自我们的制度优势。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显著的优势。

在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党中央及时分析研判情势,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

快速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数万医护人员连夜向湖北驰援;急需的一线抗疫物资加班加点向湖北运送。

这种“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中国奇迹”,彰显的是中国的制度优势。

无论抗疫形势多么严峻,人民的生活物资始终正常供应,社会秩序安定有序。

我们也收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防控措施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和贯彻执行能力, 是其他任何-个国家都做不到的。

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涵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抗疫阻击战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位。

中国共产党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才巩固了战胜疫情的人民防线。

人民力量的激发,还源白我们的文化自信。

坚韧不拔、迎难而上,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质。

各级党委政府肩负责任勇于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举国上下表现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烈白信,这正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使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就是因为这一制度与中国社会实际密切相连。

它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完善而成;是在吸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在应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的艰辛探索中得来的,而不是纸上谈兵来的。

2023年高考政治大题范围

2023年高考政治大题范围

2023年高考政治大题范围一、形势与政策1.背景知识2023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之年,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起始年。

在这一背景下,高考政治将重点考查学生对国家形势与政策的理解与把握。

2.大题范围(1)国内外政治形势分析: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局势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2)中国应对挑战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军事发展、环境治理、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3)中国的大国外交政策:包括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和平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与举措。

二、政治理论与思想1.背景知识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是高考政治考试的基础。

2.大题范围(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内容。

三、政治制度与治理1.背景知识政治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安排,政治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核心。

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是高考政治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2.大题范围(1)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中国的国家治理: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立法、民主决策、依法执政、公开透明、权力制约、社会协同、人民参与等方面的内容。

四、法律与社会1.背景知识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基础,社会是法律的依托和适用对象。

理解法律和社会的关系,是高考政治考试的考查重点。

2.大题范围(1)中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方面的内容。

(2)中国的社会问题:包括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脱贫攻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内容。

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作者:李芳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29期中图分类号:D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90-0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本质上决定着发展成效。

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

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这个贯穿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和主线,就要在深刻认识新的发展理念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的同时,深刻领会和把握其科学内涵。

一、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实施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即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要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

当前,从国际形势看,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余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愈加凸显,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

五大发展理念开拓中国发展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开拓中国发展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开拓中国发展新境界作者:侯欣彤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4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是贯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篇的思想红线,也是《建议》布局的逻辑线索,为我国未来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科学的指南。

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五大发展理念,必将成为引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全局,更加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开拓我国发展新境界的根本思想保证。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对头不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论述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

理念不能空对空,发展理念是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正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理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会一劳永逸,从2000 年到今天,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阶段,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阶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布阵筑基的阶段,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需要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以适应这种变化。

五大发展理念依据的是中国现今的实际和实践,解决的是中国到2020 年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问题,既不是中国20 世纪的发展理念,更不是西方的发展理念;展示的是一个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新格局,一个全国人民可感知、可享受的全面小康社会新面貌。

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论文结尾

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论文结尾

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论文结尾纵观这篇文论,我们深入剖析了当前形势与政策对于大学生及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浪潮下,形势与政策对于大学生的引导和影响日益凸显。

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积极践行其要求,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并实现自身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形势与政策的正确理解和具体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责任。

了解国家形势和政策动态,理解国家发展的宏观背景和政策导向,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把握自身发展的机遇和方向。

尤其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大学生要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主动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去。

其次,形势与政策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方向和出路。

形势和政策对于大学生的进一步规划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深造,都需要基于对形势和政策的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

只有真正了解国家政策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在个人发展中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

同时,要灵活应对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抓住机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形势与政策对于大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价值观塑造也具有重要作用。

形势和政策的发展背景、根本目标以及所倡导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都对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品德养成产生着深远影响。

它要求大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勤奋刻苦、奋发进取的优良品质。

在形势与政策的引领下,大学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为社会谋福祉的使命感,增强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最后,要想真正将形势与政策的指导转化为自身发展的优势,大学生需要坚持知行合一、实践创新的原则。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形势与政策的真实内涵。

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科研创新、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形式,将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去。

通过实践中的不断积累和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为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全面理解把握开拓创新实践—对《经济生活》新教材的几点看法广州市第47中学李青新课程自2004年9月开始实施以来,已经过了完整的一个学年。

在此期间,作为课改试验区的一线教师,围绕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所体现的新理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现以《经济生活》教材为例,谈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做法,与各位同行一起交流和探讨。

一、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与原有的课程标准相比,对思想政治新课标,我们可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1、在设计思路方面96年课改的力度比较大,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其重要标志,就是在“常识化”方面有很大改进,教材名称改为《经济常识》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但仍大体遵从学科体系的规范,内容求全、面面俱到,有些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联系不够密切,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思想教育的目标不够突出,不够鲜明,特别是如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等,没有得到反映,04年新课程的设计思路则体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即以市场经济的行为背景,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观点为统领,围绕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和行为,着眼于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如政府、企业、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解析其各自的行为、作用和价值取向,由此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并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和经济学原理。

这一新的设计思路所表达的追求是:力求体现经济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使他们能品味到经济知识的有用性、经济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的实在性,进而领悟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课程所要求的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

2、在设计方案方面96年课程标准的设计,虽然也强调了参与经济活动的角色意识,但仍然以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作为贯穿教材的逻辑主线。

虽然是潜在的,但大体上依次排列,以保持理论逻辑的连贯。

所以,总体上看,96年课程标准设计仍然是一个以学科为基础、以物为本的方案。

04年课程标准根据新的设计思路所制定新的课程方案,虽然采取专题分解的呈现方式,它仍然是一个结构化的课程体系。

如果从目前所采用的这四个一级标题(即“生活与消费”、“投资与创业”、“收入与分配”、“面向市场经济”)来看其逻辑架构,同96年课程标准相比,其课程整合的意义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遵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编制路线,鲜明地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的逻辑顺序;二是始终以市场主体的活动、行为和生活为主导,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04年的新课标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方案,一个以市场经济生活概念为支撑的方案;一个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的方案。

3、在知识内容的把握方面04年新课标力求淡化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的要求,更注重于获得知识的体验、感悟的历程,注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及思想道德和政治观点的形成;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更注重于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的要求,以寻求在活化知识、整合结构、注重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在《经济生活》教材中,新课程标准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包括:货币的基本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消费心理、行为和观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就业与创业方式;银行存贷;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我国的分配制度;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WTO及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

相比较于96年课程标准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到,04年新课标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仍然是比较广泛和全面的,没有因为其生活化的要求而降低了教学水准。

但毕竟基于现实的经济生活,不需要过于强调某些概念和原理理论逻辑了。

二、准确把握《经济生活》新教材根据高中新课程改革颁发的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经济生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

与《经济常识》教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在知识内容与编排体系的逻辑结构方面《经济常识》是以邓小平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的学科教学体系。

它是一个普及型的邓小平经济理论。

该教材是在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基础上去紧扣“常识课”的特点。

因此,在教材的第一部分(1~2课),它从“市场的一般”入手,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开始,介绍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知识,作为全书的起点和基础;然后,再说明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也是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有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教材的第二部分(3~8课)是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体部分,以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居民个人)为中心,大体上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来介绍市场经济的具体知识。

《经济生活》教材的内容,试图主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生活的主题之中,去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以第一单元为例,教材从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消费现象入手,引出学生常见的货币、纸币等,再出现价格上下涨落现象、以及围绕着价格波动出现的各类消费现象,从对现实的经济生活描述中去讲述其中所蕴含的经济学知识。

《经济生活》的编写不刻意追求学科知识本身的严谨性、逻辑性,对学生则力求谈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

更强调的是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选取的是高中学生关心的经济生活和经济问题,以及对这些现象和问题作出解答的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教材内容。

教材构建的逻辑顺序是:从消费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进而给出进行这些经济《经济常识》的编写,由各个不同的知识点按照理论思维的角度来构建的线索是明显的。

因此,全书在认知上的根本目标就是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学生懂得相关的基础知识。

如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主要功能,市场的缺陷和宏观调控的必要;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的一般知识;三大产业的划分和相互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税收、银行、商业保险和储蓄的基本知识;商品劳务市场的范围、作用和交换原则;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和基本原则以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等等。

在强调认知目标的基础上,《经济常识》所要求学生所达到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能说明最常见的经济现象和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包括: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的自学能力;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比较鉴别、判断是非、正确观察问题的能力;运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以上能力要求,更多地是体现了对知识的内化和学生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后所体现的实践能力,其根基在于对知识体系的把握和领悟。

《经济常识》的德育目标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这方面的要求都具体地溶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经济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公民意识,成为“四有”新人。

《经济生活》的编写,则力求构建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材料的的选取上,尽力寻求把经济学科知识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编进教材”,使教材成为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文本。

因此,《经济与生活》教材要求学生要掌握的相关知识有:货币的基本职能及常用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消费心理、行为和观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就业和创业方式;银行存贷;商业保险、债券、股票;利润、利息、股息;我国的分配制度;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等。

《经济生活》在能力培养方面比较多的是要求学生从具体的材料或经济现象入手,学会进行理论抽象,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所学的知识,具体地分析现实问题,具有参与经济生活实践的能力。

《经济生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显然更为具体、广泛,大都依据教材中所呈现的材料和观点的阐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师生合作型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在交流、分享与合作中,去实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呈现方式和运用方面《经济常识》教材在关注理论体系严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的同时,力求体现教材的常识性。

教学内容并不求全、求深,对一些复杂的理论、政策或热点,不要求学生掌握;在编写体例和风格上,力求做到规范化和通俗性相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利学与便教结合。

教材编排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在课后的测试中,也尽可能摆脱应试的痕迹,设计了一些提倡发散性思维的题型与社会实践活动。

《经济生活》教材设计与呈现方式就比较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编者在指导思想上注重从学生身边的经济生活来呈现问题,理论知识仅是对生活的一种解释,并继续在每一单元的“相关链结”、“探究”等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

进一步研究、思考。

同时,教材编写的图文并茂、活泼生动,有利于学生在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中,去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综上所述,由于两本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的不同思路,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重大的改变。

对《经济常识》的教学,重点要强调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能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去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生,并从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对《经济生活》的教学,其立足点应在有选择地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情境描述,呈现问题,提供分析问题的思路(教材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探究的愿望,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实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主构建。

二、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经济生活》的课时总量较《经济常识》减少了大约一半,也就是说过去一学年才教完的内容,现在一个学期就要完成。

一年来教学的实践表明,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很大。

这里面既有课标和教材是否成熟、恰当的问题,也有教师是否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仍然追求以往的教法,向往知识体系的严谨性、完整性,甚至将《经济生活》在认知方面的要求,等同于《经济常识》的认知目标,这就必然会出现课时严重不足或让学生处于囫囵吞枣的状态。

因此,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更新教与学的观念,是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的必然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