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对全面理解把握 开拓创新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全面理解把握开拓创新实践
—对《经济生活》新教材的几点看法
广州市第47中学李青
新课程自2004年9月开始实施以来,已经过了完整的一个学年。

在此期间,作为课改试验区的一线教师,围绕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所体现的新理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现以《经济生活》教材为例,谈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做法,与各位同行一起交流和探讨。

一、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与原有的课程标准相比,对思想政治新课标,我们可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在设计思路方面
96年课改的力度比较大,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其重要标志,就是在“常识化”方面有很大改进,教材名称改为《经济常识》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但仍大体遵从学科体系的规范,内容求全、面面俱到,有些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联系不够密切,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思想教育的目标不够突出,不够鲜明,特别是如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等,没有得到反映,
04年新课程的设计思路则体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即以市场经济的行为背景,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观点为统领,围绕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和行为,着眼于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如政府、企业、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解析其各自的行为、作用和价值取向,由此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并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和经济学原理。

这一新的设计思路所表达的追求是:力求体现经济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使他们能品味到经济知识的有用性、经济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的实在性,进而领悟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课程所要求的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

2、在设计方案方面
96年课程标准的设计,虽然也强调了参与经济活动的角色意识,但仍然以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作为贯穿教材的逻辑主线。

虽然是潜在的,但大体上依次排列,以保持理论逻辑的连贯。

所以,总体上看,96年课程标准设计仍然是一个以学科为基础、以物为本的方案。

04年课程标准根据新的设计思路所制定新的课程方案,虽然采取专题分解的呈现方式,它仍然是一个结构化的课程体系。

如果从目前所采用的这四个一级标题(即“生活与消费”、“投资与创业”、“收入与分配”、“面向市场经济”)来看其逻辑架构,同96年课程标准相比,其课程整合的意义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遵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编制路线,鲜明地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的逻辑顺序;二是始终以市场主体的活动、行为和生活为主导,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04年的新课标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方案,一个以市场经济生活概念为支撑的方案;一个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的方案。

3、在知识内容的把握方面
04年新课标力求淡化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的要求,更注重于获得知识的体验、感悟的历程,注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及思想道德和政治观点的形成;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更注重于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的要求,以寻求在活化知识、整合结构、注重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在《经济生活》教材中,新课程标准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包括:货币的基本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消费心理、行为和观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就业与创业方式;银行存贷;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我国的分配制度;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WTO及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

相比较于96年课程标准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到,04年新课标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仍然是比较广泛和全面的,没有因为其生活化的要求而降低了教学水准。

但毕竟基于现实的经济生活,不需要过于强调某些概念和原理理论逻辑了。

二、准确把握《经济生活》新教材
根据高中新课程改革颁发的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经济生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

与《经济常识》教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在知识内容与编排体系的逻辑结构方面
《经济常识》是以邓小平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的学科教学体系。

它是一个普及型的邓小平经济理论。

该教材是在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基础上去紧扣“常识课”的特点。

因此,在教材的第一部分(1~2课),它从“市场的一般”入手,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开始,介绍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知识,作为全书的起点和基础;然后,再说明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也是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有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教材的第二部分(3~8课)是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体部分,以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居民个人)为中心,大体上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来介绍市场经济的具体知识。

《经济生活》教材的内容,试图主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生活的主题之中,去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以第一单元为例,教材从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消费现象入手,引出学生常见的货币、纸币等,再出现价格上下涨落现象、以及围绕着价格波动出现的各类消费现象,从对现实的经济生活描述中去讲述其中所蕴含的经济学知识。

《经济生活》的编写不刻意追求学科知识本身的严谨性、逻辑性,对学生则力求谈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

更强调的是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选取的是高中学生关心的经济生活和经济问题,以及对这些现象和问题作出解答的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教材内容。

教材构建的逻辑顺序是:从消费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进而给出进行这些经济
《经济常识》的编写,由各个不同的知识点按照理论思维的角度来构建的线索是明显的。

因此,全书在认知上的根本目标就是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学生懂得相关的基础知识。

如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主要功能,市场的缺陷和宏观调控的必要;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的一般知识;三大产业的划分和相互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税收、银行、商业保险和储蓄的基本知识;商品劳务市场的范围、作用和交换原则;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和基本原则以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等等。

在强调认知目标的基础上,《经济常识》所要求学生所达到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能说明最常见的经济现象和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包括: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的自学能力;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比较鉴别、判断是非、正确观察问题的能力;运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以上能力要求,更多地是体现了对知识的内化和学生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后所体现的实践能力,其根基在于对知识体系的把握和领悟。

《经济常识》的德育目标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这方面的要求都具体地溶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经济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公民意识,成为“四有”新人。

《经济生活》的编写,则力求构建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材料的的选取上,尽力寻求把经济学科知识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编进教材”,使教材成为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文本。

因此,《经济与生活》教材要求学生要掌握的相关知识有:货币的基本职能及常用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消费心理、行为和观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就业和创业方式;银行存贷;商业保险、债券、股票;利润、利息、股息;我国的分配制度;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等。

《经济生活》在能力培养方面比较多的是要求学生从具体的材料或经济现象入手,学会进行理论抽象,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所学的知识,具体地分析现实问题,具有参与经济生活实践的能力。

《经济生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显然更为具体、广泛,大都依据教材中所呈现的材料和观点的阐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师生合作型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在交流、分享与合作中,去实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呈现方式和运用方面
《经济常识》教材在关注理论体系严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的同时,力求体现教材的常识性。

教学内容并不求全、求深,对一些复杂的理论、政策或热点,不要求学生掌握;在编写体例和风格上,力求做到规范化和通俗性相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利学与便教结合。

教材编排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在课后的测试中,也尽可能摆脱应试的痕迹,设计了一些提倡发散性思维的题型与社会实践活动。

《经济生活》教材设计与呈现方式就比较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编者在指导思想上注重从学生身边的经济生活来呈现问题,理论知识仅是对生活的一种解释,并继续在每一单元的“相关链结”、“探究”等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

进一步研究、思考。

同时,教材编写的图文并茂、活泼生动,有利于学生在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中,去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综上所述,由于两本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的不同思路,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重大的改变。

对《经济常识》的教学,重点要强调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能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去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生,并从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对《经济生活》的教学,其立足点应在有选择地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情境描述,呈现问题,提供分析问题的思路(教材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探究的愿望,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实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主构建。

二、积极更新教学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经济生活》的课时总量较《经济常识》减少了大约一半,也就是说过去一学年才教完的内容,现在一个学期就要完成。

一年来教学的实践表明,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很大。

这里面既有课标和教材是否成熟、恰当的问题,也有教师是否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仍然追求以往的教法,向往知识体系的严谨性、完整性,甚至将《经济生活》在认知方面的要求,等同于《经济常识》的认知目标,这就必然会出现课时严重不足或让学生处于囫囵吞枣的状态。

因此,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更新教与学的观念,是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起点。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而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则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必修课。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
第一、课堂教学的功能应具全面性
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当认真思考,如何通过教与学,使学生“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第二、师生的角色应具互换性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注重教的艺术,更要注重学的方法,使教与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师还应换位思考,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促进其人格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积极地思考,如何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在教学中,怎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怎样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等等……
第三、课程资源的结构应具合理性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在教学过程中,可开发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及信息化资源等。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的主导活动。

作为一线的教师,更应该根据学校、学生及自身的特点,与学生一道,积极地开发新的教学资源,自主地选择和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实现从忠实于教材向能动地使用教材转化,由关注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需要转化,由依赖于现成的教材资源向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转化,还应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利用。

(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则是以问题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应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其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培养个人的责任感。

通过合作式、问题式、实践式、对话式、探究式、网络式和个性化等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尺度,教师要做到“放手”而不“放羊”,使学生“自主”而不“自流”。

同时,我们倡导教学观念的转变也不是完全否认接受式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教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

在新课程的教学之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尽可能地缩短知识转化为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一)一般的设计思路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一般遵循以下的路径进行过程设计:
在此过程中,“情境引入”可以是教师预设的案例,也可以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在其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活动”则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去探索问题、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形成意念”和“践行要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归宿,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如学习体会、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专题设计等等,帮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为例。

该单元由三课书组成:神奇的货币、多变的价格、多彩的消费;还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正确对待金钱。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们首先应把三课书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学习本单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钱(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起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了解价格(以货币表示的商品价值)变化的原因、结果;最后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明确: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每一个消费者都希望“花小钱办大事”或“物美价廉”,所以我们就应当正确的对待金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做金钱的奴隶。

设计的基本路径如下:
教师设问:我们买的东西统称叫什么?(商品)
为什么买?(有用、获得使用价值)
用什么买?(钱、货币)
为什么它可以买东西? (一般等价物、交换媒介)
怎么买? (商品-货币-商品)
这个中介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又如何发展?
(货币产生、发展的过程)
范例探究:·某轻工机械厂根据市场变化,果断地放弃了过去生产
多年的主要产品——制糖机械,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
设备,转为啤酒饮料生产,一举成名,产量和质量均居全
国同行之首,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

题中“市场变化”主要 是指什么?请用之说明该企业是如何一举成名的?
·美国老太太说:“我花了30年时间,终于办房子的贷款还
清了!
”;中国老太太说:“我花了30年时间,终于把买房子
的钱存够了!”两位老太太的对话说明什么问题?
观点评析:同样的企业,为什么有的赢利,有的亏损?
(价格变动的影响) 同样是用钱,为什么有的这样用,有的那样用?
(消费观问题)
正确的该怎样用? (正确的消费观)
探究活动:《××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可以选择某个学校、年级、班、初中、高中、男生或
女生为对象展开调查。

(二) 整合的设计思路
按照教材的编排,《经济生活》全册分4单元,含12课,共24框和4个综合探究活动。

以每一框题1课时来计算,全册的基本教学至少需要28个课时,如果算上每个单元1课时测验、1课时讲评,2课时期中考试,讲评1~2课时,那么就需要34个课时才能完成。

政治课每周排课2课时,每学期讲课、复习的时间大约为16~18周。

这还没有计算中间“黄金周”放假、学生实践活动(如:学农)或高考、中考停课损失的课时。

显而易见,完全按照教材内容,一课一框一目地进行教学是根本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的,更不要说搞课堂探究活动了。

因此,抓住主干知识,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精心设计教法学法课内与课外并举,确立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选择、组织和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

以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为例。

本单元知识结构遵循以下线索:消费(第一单元)——生产——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和劳动者——生产中的资金:银行存贷、股票、债券、保险。

如果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从第一单元微观的消费者、消费观,一下又跳到宏观的经济制度的内容,会让学生觉得有点突兀,加上有关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在初三阶段已有接触,所以可以考虑把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放到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后面,使单元教学体现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生活到理论的逻辑顺序。

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导入
总结第一单元,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应当学会怎样花钱——关键是要有钱可花——钱从哪里来——赚钱——怎样赚钱——引入第二单元。

布置预习
①阅读教材,初步构建知识结构图
②布置课外探究作业
第二课时:理论知识讲解(典例分析为主)
提问学生:钱从哪里来?根据讨论结果和从父母处了解到的内容得出结论:钱的来源一般是创业(即办公司)与就业(即打工,参加劳动),由此引入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1)如何经营公司,讲述以下的知识点:
①企业与公司,公司的不同类型(投影图表比较)
②依法注册公司的条件(学生在书上找出来)
③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经营目的,手段,能否成功经营的决定因素,兼并,破产等)
——用案例引导学生总结:珠江钢琴集团(正面),“傍名牌”(反面)
(2)如何就业,讲述以下问题
①树立正确择业观自主择业;竟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

②劳动者的权利及维护劳动者权利的意义;
劳动者权利的内容;
劳动者权利的维护(基础、依据、途经)
——用正反两方面事使学生理解依法维权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理论知识讲解(图表分析为主)
从创业就业赚钱,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钱生钱?由此引出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主要讲述以下知识点:
①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
——含义、机构、利息计算、利息税、分类与特点;商业银行的含义、业务。

②高风险与高收益同在的投资:股票
——股票、股东的含义,股票投资收入的两个部分。

③稳健的投资:债券
——债券的含义、组成、分类。

④为风险而做的投资:保险
——保险的含义、分类、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均可通过投影表格比较来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


结论:使学生明确,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权衡各种利弊方式,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

第四课时:理论知识讲解(教师讲授为主)
就业、创业、投资,都必须在相关政策指引下,在相关法律规范下进行,由此引出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讲解以下知识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结合第一单元内容讲解)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初三学过,可通过结构图展示来进行教学)
第五课时:探究与交流
第六课时:课堂测验
第七课时:测验讲评或机动
通过整合设计,使用了与教材授课要求的同样的课时,就完成了包括预习、授课、探究、检测在内的所有环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看到,要通过抓主干知识来整合课程,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性、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图表和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以上内容,是本人在近一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各位同行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