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b06de59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b.png)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诊疗指南
一、定义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 )是指因骨质疏松导致脊柱椎体发生变形或碎裂。
二、病因
(1)骨质疏松。
年龄增大、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等因素使椎体骨质减弱,容易发生压缩性变形。
(2)创伤。
轻微撞击或过重负重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椎体发生压缩骨折。
三、分类
(1)症状性骨折:有明显症状如腰背疼痛。
(2)无症状骨折:即早期线检查可见骨折影,但无明显症状。
四、诊断
(1)线检查:早期线可能未见变化,脊柱线3个月后可见骨质减毁或重建征象。
(2)检查:灵敏度高,能更清晰显示骨折部位变形程度。
(3)检查:对软组织损伤显示明显,但诊断骨折主要依赖线和。
五、治疗原则
(1)缓解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2)预防进一步骨折。
(3)恢复脊柱力量和功能。
六、治疗方法
(1)针对症状进行:外用止痛药、物理治疗等。
(2)治疗骨质疏松:钙剂、骨密度影响药等。
(3)严重病例外科减压或钉固定术。
(4)随访线监测治疗效果。
以上内容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初步参考。
具体应视个案进行个体化处理。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6b4480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5.png)
康复训练
物理治疗
关节活动训练
包括热疗、冷疗、电刺激等,以缓解疼痛 、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消退。
在疼痛可忍受的情况下,逐步恢复关节的 活动范围,以预防关节僵硬。
肌肉锻炼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进行适当的肌肉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和 耐力,提高关节稳定性。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 、洗漱、上厕所等,以恢复患者的自理能 力。
及时治疗原发病
对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内分泌失调、慢性肾脏 病等。
药物预防
选择合适的药物
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进 行预防,如双膦酸盐、降钙素等。
规范用药
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规范用药,避免药物滥用 或不当使用。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相关检查,以监测药物疗 效和预防副作用的发生。
pQCT
周边QCT可以检测长骨和足部等非负重部位 的骨密度。
QCT
定量CT可以更准确地测量骨密度和骨结构, 但操作较复杂。
DEXA
双能X线吸收法可以用于全身骨密度测定, 有助于评估全身骨质疏松程度。
诊断标准
病史
患者年龄、性别、家族史、长 期使用激素药物等。
临床表现
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等。
影像学检查
分类
骨质疏松骨折可分为脊柱骨折、 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等,其 中髋部骨折和脊柱骨折较为常见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骨质疏松骨折的病因主要包括内分泌 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生活方 式等。其中,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是 骨质疏松骨折的高发人群。
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与骨代谢失衡、 骨重建过程受阻等因素有关。在受到 外力作用时,骨组织的微结构无法承 受应力,导致骨折发生。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2bf8956bb68a98271fefaa5.png)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一、概述骨质疏松症就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得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就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得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得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与骨质量。
骨质疏松性骨折就是由于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得骨折,为脆性骨折,就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得后果。
常见得骨折部位就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与肱骨近端,其她部位也可发生。
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又会加重骨质疏松症,形成恶性循环。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容易松动、脱出甚至断裂,且其她部位发生再骨折得风险明显增大,致残率、致死率很高,骨折即使愈合后康复也很缓慢。
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已严重威胁了老年人得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与寿命、鉴于上述特点,要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得治疗,同时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二、临床表现(一) 骨折得一般表现:出现压痛、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
(二) 骨折得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三)脊柱变形: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常导致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仅为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一) 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确定骨折得部位、类型、移位方向与程度,对骨折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线片除骨折得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得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
一般要求拍摄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可加拍特殊位置。
拍片时应包括损伤部位得上下临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脊柱骨折应包括尽可能多得节段,以免漏诊。
要合理应用CT与MRI检查,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鉴别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PPT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PPT](https://img.taocdn.com/s3/m/67b5c568941ea76e58fa04d9.png)
概述
▪ 骨质疏松分类 占90%
▪ 原发性骨质疏松(占90% ) 停经后骨质疏松症( I型)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II型)
▪ 继发性骨质疏松(占10%) ▪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占10%
概述
Strong, dense bone
Fragile, osteoporotic bone
▪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 好发部位
骨形成标志物 有总碱性磷酸酶、骨源性碱性磷酸酶、骨钙
素和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等。 骨吸收标志物
有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尿羟脯氨酸、 尿羟赖氨酸糖甙、尿中胶原吡啶交联(PYr)或I 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等。
鉴别诊断
注意与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骨肿瘤 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其他代谢性骨病 导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骨折相鉴别。
概述
正常
骨质 减少
严
骨质
重
疏松
骨
质
骨质疏松患者骨皮质的改变
疏 松
骨质疏松患者骨小梁的改变
正常
骨质 减少
骨质 疏松
严重 骨质 疏松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概述
• 骨质疏松骨折的定义:又称脆性骨折,是 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 下降,骨强度减低,收到轻微的外力即可 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的后 果。
骨质疏松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⑴骨质疏松骨 折患者长期卧床制动,会加剧骨质疏松症;⑵骨 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复位困难;⑶内固定 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 ⑷骨折愈合缓慢,易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⑸ 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风险增大;⑹老 年人群常合并其他部位或系统疾病,治疗易发生 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性;⑺致残率、 致死率较高。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2d2840fd4d8d15abf234e5a.png)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
(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一、OVF诊疗流程二.OVF诊治指南(一)临床特点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
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
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
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
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
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及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给出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给出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c80b6b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d.png)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给出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既往,《中华骨科杂志》于2008年和2017年,先后发布了两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而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订,在2017年版的基础上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策略进行更新,部分内容摘抄如下:一、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根据骨折的程度、症状、全身情况及患者需求等选择保守治疗、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推荐强度:专家建议)。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常用的微创治疗是椎体强化手术,包括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目前对微创手术与非手术治疗OVCF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尚无定论。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2020版指南建议:考虑到对整体疼痛获益的不确定性和邻近椎体潜在增加的骨折风险,不推荐将PVP和PKP等微创手术作为OVCF的一线治疗。
2014年美国介入放射等学会推荐:保守治疗是OVCF传统的一线治疗方式,若PVP应用于骨质疏松相关的椎体骨折,则需用于保守治疗失败或不耐受保守治疗的患者。
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最优化研究所2003年指南认为:OVCF患者正规保守治疗至少4周后,采用PVP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2011年指南认为:不建议无神经损伤的急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VP(强推荐);PKP对无神经损伤的急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选择(弱推荐)。
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2019年指南认为,对急性症状性OVCF可行PVP(强推荐)或PKP(弱推荐)。
综合分析,本指南强调根据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程度、症状、全身情况以及患者诉求(如要求更快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等)选择合适的干预手段,使患者得到最佳预后。
保守治疗适用于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轻中度椎体压缩骨折,症状和体征较轻,24h镇痛治疗后能恢复活动;或不能耐受手术者。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支具及药物、早期活动、康复锻炼等方法,但需要定期进行复查评估,了解椎体压缩是否进行性加重。
骨质疏松骨折 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 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38e80f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4.png)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骨折是指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
其发生原因主要与骨质疏松引起骨质密度减少和骨组织结构改变,从而导致骨质脆弱和骨折易发性增加有关。
下面是骨质疏松骨折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1.病史:了解病人的个人史、家族史、药物史、饮食史等情况,特别是病人是否曾有骨折史。
2.体格检查:检查病人的身高、体重、骨骼压痛等情况。
3.骨密度检查:可以采取量子束、超声波、骨密度仪等方式测定骨密度,危险分级评估。
4.影像学检查:X线、磁共振等能够检测骨折或病变。
5.实验室检查:主要检查骨代谢指标如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等。
二、治疗1.非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骨质疏松或骨折,可以给予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2)康复训练:可进行康复训练,增强患者的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1)骨折复位:对于骨折复位困难的患者,可采用手术进行复位。
(2)内固定:内固定手术主要是将金属板、钢钉等置入骨内固定骨折,使其恢复正常。
(3)关节置换: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可采取关节置换手术,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三、预防1.饮食:建议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鱼类、肉类、蔬菜等。
2.体育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体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3.避免抽烟和饮酒:长期抽烟和饮酒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加重,增加骨折风险。
4.药物预防:中度和高度危险的患者可采取药物预防,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5.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进行预防和治疗。
内分泌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
![内分泌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https://img.taocdn.com/s3/m/8e2f2f3467ec102de2bd8971.png)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一、概述骨质疏松性骨折属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由于骨强度下降,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且为完全性骨折,患病率高。
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和桡尺骨远端,其他部位也易发生骨折。
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内固定的牢固程度差、易松动。
骨折愈合缓慢。
骨质疏松性骨折已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致残率、致死率高。
在治疗骨折的同时,还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
二、临床表现(一)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常是部分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骨折后在骨折部位出现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骨折特有的表现。
(二)身高变矮、驼背:椎体主要由松质骨组成,较早出现骨量减少,发生压缩性骨折,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三)疼痛:骨质疏松骨折常导致疼痛或疼痛加重。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性别、年龄、外伤暴力、骨折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一)骨折的病史和体征:一般为轻微外伤或无明显外伤史,但有骨折的体征。
(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折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可确定骨折部位、类型、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一般要求拍摄正、侧位片,必要时可加拍特殊位置。
需注意,拍片时应包括损伤部位临近关节,以免漏诊。
合理应用CT和MRI 检查,对椎体骨折、微细骨折的显示,尤其在鉴别诊断方面有较大价值;CT三维成像技术对于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能清晰显示;MRI检查对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较大意义。
(三)骨密度检查:凡是拟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可以进行骨密度检查。
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四)鉴别诊断:应注意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骨肿瘤以及其他骨病导致的骨折进行鉴别。
四、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
理想的治疗是将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加重局部损伤而将骨折整复,骨折固定应尽可能不妨碍肢体活动。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解读课件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解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7bbf4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e.png)
01
02
03
04
骨折治疗方法
01
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
02
手术治疗:包括骨折固定、骨折修复、骨折重建等
03
微创治疗:包括微创手术、微创介入等
04
综合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04
教育推广:通过宣传资料、网络平台、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推广
临床实践
推广指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提高诊疗水平
培训教育: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的认识和理解
病例分析:通过病例分析,提高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的运用能力
定期评估:定期评估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不断优化和改进
制定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旨在提高骨质疏松骨折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目前缺乏统一的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导致治疗效果参差不齐
指南主要内容
指南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05
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04
骨折的预防和康复措施
03
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02
骨质疏松的定义和分类
01
指南适用范围
01
适用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
02
适用于骨质疏松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03
适用于骨质疏松骨折的预防和康复
04
适用于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研究和实践
2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解读
骨折分类与诊断
骨折分类: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程度、骨折类型等进行分类
骨折诊断: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c1d0578b84ae45c3b358c27.png)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15.06.021作者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1;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2;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3;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骨科4;100730北京,卫生部北京医院骨科5;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6;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7△共同第一作者通信作者:邱贵兴Email :qguixing@126.com注: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8(5):371-375.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study first report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2015,8(5):371-375.·诊疗指南·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邱贵兴1裴福兴2△胡侦明3△唐佩福4△薛庆云5△杨惠林6△陶天遵7△赵宇1△一、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一)骨质疏松症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1.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2.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3.骨形成与骨痂成熟迟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4.卧床制动期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5.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6.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达20%。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a170c95910ef12d2bf9e704.png)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
(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一、OVF诊疗流程二.OVF诊治指南(一)临床特点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
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
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
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
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
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及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基本骨营养补充剂
(1)
钙剂:钙摄入可减缓骨的丢失,改善骨矿化。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钙的吸收主要在肠道,故钙剂补充以口服效佳。适量补钙,每日钙需要量为800-1200mg,最好分次补充。钙剂选择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过量摄入,导致发生肾结石或心血管疾病。
在外科治疗的同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改善骨量和骨质量,避免再次骨折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措施包括:
(一) 基础措施
1 调整生活方式
(1) 富含维生素D、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
(2) 适当户外活动,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
(3) 避免嗜烟、酗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一) 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二) 影像学检查
X线片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X线片除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一般要求拍摄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可加拍特殊位置。拍片时应包括损伤部位的上下临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脊柱骨折应包括尽可能多的节段,以免漏诊。要合理应用CT和MRI检查,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3)雌激素类
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理包括对钙调激素的影响、对破骨细胞刺激因子的抑制及对骨组织的作用。此类药物只能用于女性患者,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基于对激素补充治疗利与弊的全面评估,建议激素补充治疗遵循以下原则:①
适应证:有绝经期症状(潮热、出汗等)和(或)骨质疏松症和(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妇女,尤其提倡绝经早期开始使用,收益更大且风险更小。②禁忌证: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血栓性疾病、不明原因阴道出血及活动性肝病和结缔组织病为绝对禁忌证。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乳腺癌家族史、胆囊疾病和垂体催乳素瘤者慎用。③有子宫者应用雌激素时应配合适当剂量的孕激素制剂,以对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已行子宫切除的妇女应只用雌激素,不加孕激素。④激素治疗的方案、剂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剂选择及治疗期限等应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⑤应用最低有效剂量。⑥
DIV>
(四)实验室检查
1.根据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根据病情的监测、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这类指标有助于进行骨转换分型,评估骨丢失速率、老年妇女骨折风险及病情进展,选择干预措施。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有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3以及1,25双羟维生素D。骨形成指标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I型前胶原C端肽和N端肽。骨吸收指标包括空腹2h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及I型胶原C端肽、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尿I型胶原C端肽和N端肽等。低骨密度而高骨转换率提示骨折风险明显增加。
在骨折的恢复期和功能康复期,活性维生素D3不仅能增加骨量,降低再骨折的风险,而且有助于增强肌力、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防止跌倒倾向。建议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补充活性维生素D3,骨量显著下降且有明显骨痛或骨关节炎的老人,降钙素和双膦酸盐均有效果。
4. 必须注意用药前后血钙或尿钙的变化。原则上应用活性维生素D3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提高饮食中的钙含量。
3. 联合检测与评估优于单一骨密度或骨生化指标检测。
(五)鉴别诊断
注意与骨肿瘤、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以及其他骨病导致的骨折进行鉴别。
(六)危险因素
1. 主要危险因素:低骨密度、脆性骨折史、高龄>65岁、骨折家族病史。
2.
次要危险因素:跌倒、抽烟、酗酒、低体重指数(K/㎡);性腺机能减退、早期绝经(<45岁);药物使用史(激素、肝素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甲亢、甲旁亢患者;长期营养不良。
骨质疏松性骨折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应根据骨折部位、损伤程度和患者全身状况而定。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必须正确、全面地评估其全身与局部状况,权衡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利弊,做出合理选择。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整复和固定应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的,应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少的方法,不应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而应着重于功能恢复和组织修复。如需要采用内固定装置,应尽可能使用应力遮挡较少的器械,以减少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除防治骨折引起的局部并发症外,还应积极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脂肪栓塞综合症、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分钟。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降钙素类
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有效抑制骨吸收。降钙素具有较好的中枢镇痛作用
,可作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特别是椎体急性骨折时)的首选治疗药物。常规剂量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修复与重建无不良影响。长期使用可导致降钙素受体减少,但此种情况多见于高钙血症患者,停用降钙素可以复原。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降钙素类制剂有两种: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类似物。一般情况下,应用剂量为鲑鱼降钙素皮下或肌肉注射50IU/天,鼻喷剂200IU/天;鳗鱼降钙素20IU/周,肌肉注射。应用降钙素后,少数患者可有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其中多数患者症状可在数小时内自行缓解。有明显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慎用。
二、临床表现
(一) 骨折的一般表现:出现压痛、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
(二) 骨折的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三) 脊柱变形: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常导致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仅为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五、常见骨折部位、特点及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于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一) 脊柱骨折
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为常见的部位,其中约85%有疼痛症状,其余15%可以无症状。一般情况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往往外伤较轻,或无明显外伤史,因此容易漏诊或误诊为腰背肌劳损。由于胸腰段脊柱特殊的解剖结构和活动度较大的特点,同时又是脊柱应力集中的部位,因此胸腰段脊柱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约占整个脊柱骨折的90%。
坚持定期随访和安全性监测(尤其是乳腺和子宫)。⑦是否继续用药应根据每位妇女的特点每年进行利弊评估。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监测地选用雌激素。
(4)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
SERMs对骨的作用在于针对雌激素受体发挥类似雌激素样作用,有效地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在骨质疏松防治应用中不增加乳腺癌的发生率。该药只用于女性患者,在提高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方面有良好疗效。少数患者服药期间会出现潮热和下肢痉挛症状,潮热症状严重的围绝经期妇女暂不宜使用,有静脉栓塞病史及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久坐)禁用。
2.促进骨形成药物
活性维生素D3、PTH1-34、生长激素、同化性类固醇等均被认为具有促进骨形成、增加成骨细胞分泌胶原、促进基质形成及基质矿化等作用。
3. 其他类药物
如果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表明能够改善绝经相关症状、增加骨矿密度、减少骨丢失、降低脆性骨折发生率的中药及富含植物雌激素的草药制剂可以适当应用。
)/d。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监测血钙、尿钙或血清25(OH)D水平。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中,建议补充适量活性维生素D3。
(二) 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源于骨质疏松症,因此,采用有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前提。药物治疗可以抑制快速骨丢失,促进骨愈合,减少再骨折的发生率。
近年发现他汀类制剂及雷奈酸锶在抗骨吸收的同时也有促进成骨的作用。
(三)围手术期用药建议
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早期,由于破骨细胞活跃,骨吸收增强,卧床和制动会导致骨量进一步丢失,因此宜选用抑制骨吸收药物。SERMs可增加卧床病人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骨折后卧床病人慎用。对已能坐起或能正常下床活动的患者可以应用双膦酸盐制剂。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新型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具有减少骨质疏松性脊柱和髋部骨折的显著疗效。
四、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理想的治疗是上述四者地有机结合。在不加重局部血运障碍的前提下将骨折复位,在骨折牢固固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不妨碍肢体活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同时配合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避免骨质疏松加重或发生再骨折。
(2)
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吸收加剧,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摄入适量维生素D有利于钙在胃肠道的吸收,促进骨形成,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成年人推荐剂量为2OOIU(5μg)/d,老年人因缺乏日照及伴有不同程度的摄入和吸收障碍,推荐剂量为
40O~800IU(10~20μg
(三) 骨密度检查
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有条件可行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参照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XA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T≥-1.0SD);降低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2.5SD<-1.0SD);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T≤-2.5SD);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测定部位的骨密度对预测该部位的骨折风险价值最大,临床上常用的测量部位是腰椎1-4和髋部。由于骨密度检查受很多因素影响,故诊断时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