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精神药品及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精神药品及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临床应用规定(一)对精神药品的规定1 .每张处方最大量( 1 )第一类精神药品每张处方最大量:不得超过 3d 常用量。

( 2 )第二类精神药品每张处方最大量:不得超过 7d 常用量。

( 3 )精神病患者及特殊疾病患者每张处方最大量:可以超过规定的常用量。

2 .应用医师( 1 )执业医师开具精神药品处方,必须载明患者的姓名、年龄、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等。

( 2 )执业医师应遵循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充分满足患者镇痛需求,同时要严格掌握第一类精神药品适应证,遵守“专用卡”管理的有关规定。

住院患者使用精神药品,可由医师开具处方护士取药。

发药部门对领有麻醉药品专用卡的患者,在发出第一类精神药品前,应在专用卡中详细记录发药时间及数量。

(二)对麻醉药品的规定1 .每张处方最大量( 1 )对普通患者:每张处方最大量注射剂不得超过 2d 常用量,片剂、酊剂、糖浆剂等不得超过 3d 常用量。

( 2 )对领有麻醉药品专用卡患者:每张处方最大量注射剂不得超过 3d 用量,片剂、酊剂、糖浆剂等不得超过 7d 用量,控释缓释剂不得超过 15d 用量。

2 .应用医师( 1 )执业医师开麻醉药品处方时,应书写完整,字迹清晰,签全名。

( 2 )执业医师不得为自己开麻醉药品处方使用麻醉药品。

( 3 )执业医师在为领有麻醉药品专用卡患者应用麻醉药品时,应遵循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充分满足患者镇痛需求。

同时,要严格掌握麻醉药品适应证,遵守“专用卡”管理的有关规定。

( 4 )执业医师在为领有麻醉药品专用卡患者开具麻醉药品处方时,应建立完整的存档病历,详细记录患者病情、疼痛控制情况、药品的名称及数量。

3 .应用医疗机构( 1 )医疗机构不得违反癌症患者中办麻醉药品专用卡的规定,另行制定限制患者正常使用麻醉药品的管理措施。

( 2 )医疗机构应对应用麻醉药品注射剂的患者建立随诊制度,并建立随诊记录。

2020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2020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2020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概述调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相比,通过技术手段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部位或释放时间的一大类制剂。

调释制剂可分为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等。

其中,缓释、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更持久、毒副作用可能降低、用药次数减少,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迟释制剂可延迟释放药物,从而发挥肠溶、结肠定位或脉冲释放等功能。

本指导原则以口服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为重点,也可供其他给药途径的相关制剂参考。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制剂。

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等。

肠溶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酸性介质(pH1.0~3.0)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药物,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药物的制剂。

结肠定位制剂,系指在胃肠道上部基本不释放、在结肠内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即一定时间内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与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7.5~8.0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

脉冲制剂,系指不立即释放药物,而在某种条件下(如在体液中经过一定时间或一定pH值或某些酶作用下)一次或多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处方工艺设计可能影响其质量和疗效等,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生产的具体情况,筛选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处方工艺。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体外、体内的释放行为应符合临床需求,应建立能评估体内基本情况的体外释放度实验方法和控制指标,以有效控制制剂质量,保证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中国药典》2020年版第四部通用技术要求的指导思想和编制过程

《中国药典》2020年版第四部通用技术要求的指导思想和编制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四部收载了通用技术要求、药用辅料和药包材标准,其中,通用技术要求是药品标准的共性要求,是药典标准的基础[1-2],包括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三部分。

《中国药典》2015年版在归纳、验证和规范的基础上,突破性地将《中国药典》2010年版各附录中的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整合单列成第四部中的通用技术要求部分[3],首次实现了药典各部共性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的协调与统一。

通过五年的实践,《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整合后的通用技术要求进行科学系统的增修订,立足我国国情,注重与国际标准的协调,不断完善药品质量控制要求,借鉴和采用国际先进成熟分析技术,为进一步建立严谨的药品标准,提高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奠定基础。

本文对编制情况、主要特点和增修订内容进行了全面介绍。

1 指导思想和编制过程1.1指导思想以编制大纲为指导,以国际标准为参考,以科研课题和研究数据为依托,国家药典委员会持续完善《中国药典》四部通用技术要求体系建设,制定更加严谨合理,与国际标准更加协调,主要开展以下重点工作:制剂通则部分系统调整整体框架,体现制剂全过程控制,突出制剂个性化要求,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和批间一致性。

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部分进一步扩大先进成熟检测技术的应用,提高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灵敏度、可靠性和适用性;加强中药材外源污染控制方法、灭菌工艺验证和环境检测等相关技术要求的制定;提高与国际通用性技术要求的统一性。

1.2编制过程自2017年8月第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成立以来,《中国药典》四部通用技术要求各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一系列通用技术要求课题的研究工作,共设立国家药品标准提高、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课题50余项,为提高药典通用技术要求的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把好标准审评和药典准入关,筹办审评会议50次,审议标准草案百余个,审议反馈意见3 000余条。

编制期间,《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用技术要求的编制积极贯彻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在确保适用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与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 C H)指导原则的协调统一。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蓝色字体表示新增内容,红色字体表示删减内容)一、概述调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相比,通过技术手段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部位或释放时间的一大类制剂。

调释制剂可分为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等。

其中缓释、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可能降低、用药次数减少,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迟释制剂可延迟释放药物,从而发挥肠溶、结肠定位或脉冲释放等功能。

本指导原则以口服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为重点,也可供其他给药途径的相关制剂参考。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等。

肠溶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酸性介质(pH1.0〜3.0)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药物,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6.8 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药物的制剂。

结肠定位制剂,系指在胃肠道上部基本不释放、在结肠内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即一定时间内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与pH6.8 磷酸盐缓冲液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7.5〜8.0 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

脉冲制剂,系指不立即释放药物,而在某种条件下(如在体液中经过一定时间或一定pH 值或某些酶作用下)一次或多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处方工艺设计可能影响其质量和疗效等,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生产的具体情况,筛选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处方工艺。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体外、体内的释放行为应符合临床需求,应建立能评估体内基本情况的体外释放度实验方法和控制指标,以有效控制制剂质量,保证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9014 微粒制剂指导原则 微粒制剂,也称微粒给药系统

9014 微粒制剂指导原则 微粒制剂,也称微粒给药系统

9014 微粒制剂指导原则 微粒制剂,也称微粒给药系统(micr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MDDS) , 系指药物或与适宜载体(一般为生物可降解材料) ,经过一定的分散包埋技术制 得具有一定粒径(微米级或纳米级)的微粒组成的固态、液态或气态药物制剂, 具有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液态药物固态化、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或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或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或延缓药物释放、提高药物靶向性等作用的一大类新型药物 制剂。

根据药剂学分散系统分类原则,将直径在 10-4~10-9m 范围的分散相构成的 分散体系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其中,分散相粒径在 1~500μm 范围内统称为粗 (微米)分散体系的 MDDS,主要包括微囊、微球亚微乳等;粒径小于 1000 nm 属于纳米分散体系的 MDDS,主要包括脂质体、纳米乳、纳米粒、聚合物胶束 等。

微囊、微球、亚微乳、脂质体、纳米乳、纳米粒、聚合物胶束等均可作为药 物载体。

随着现代制剂技术的发展,微粒载体制剂已逐渐用于临床,其给药途径包括 外用、口服与注射。

外用和口服微粒载体制剂一般将有利于药物对皮肤、粘膜等 生物膜的渗透性,注射用微粒载体制剂一般具有缓释、控释或靶向作用。

其中具 有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制剂通常称为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系指采用载体将药物通过循环系统浓集于或接近靶器官、靶组织、 靶细胞和细胞内结构的一类新制剂,具有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 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可分为三类:①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 毛细血管床释药;②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 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③三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作用于细胞内的一 定部位。

一、药物载体的类型 (1)微囊系指固态或液态药物被载体辅料包封成的微小胶囊。

通常粒径在 1~ 250μm 之间的称微囊, 而粒径在 0.1~1μm 之间的称亚微囊, 粒径在 10~100nm 之间的称纳米囊。

药剂学-缓释、控释制剂、迟释制剂

药剂学-缓释、控释制剂、迟释制剂
5
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缓控释制剂
己酮可可碱缓释片
双嘧达莫缓释胶囊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布洛芬缓释胶囊
茶碱缓释片
盐酸曲马多缓释胶囊
氢溴酸右美沙芬缓释片
盐酸氨溴索缓释胶囊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
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
盐酸吗啡缓释片
硫酸沙丁胺醇缓释胶囊
盐酸维拉帕米缓释片
氨茶碱缓释片
雌二醇缓释贴片
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13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骨架片
释放药物


溶胀
释放药物 溶蚀


进一步溶蚀
完全溶解
释药机理研究 14
(四)渗透压原理
口服渗透泵片的构造:
(激光打孔)
(水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聚合物或其他辅料)
(水不溶性聚合物,如 CA、EC)
释药原理:当与水接触后,水即通过半渗透膜进入片芯,
使药物溶解成为饱和溶液,由于渗透压的差 别,药物由细孔持续流出,其量与渗透进来的 水量相等,直至片芯内的药物溶解殆尽为止。
15
渗透压原理
以dm/dt 表示药物通过细孔释放速率,Cs为膜内药物饱和溶 液浓度,则
dm dt
CS
dV dt
K CS
16
两种类型渗透泵系统示意图
制备渗透泵片的关键因素
片芯的处方组成 包衣膜的通透性 包衣膜的厚度 释药孔的大小
17
渗透泵型 Osmosis-Pump Controlled-Release
19
聚苯乙烯型阴离子交换树脂
R-N(CH3)+Cl- +Drug-←→R-N(CH3)+Drug- +Cl-或 R-N(CH3)+OH- +Drug-←→R-N(CH3)+Drug- +OH-

化学药物制剂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制定的一般技术要求及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制剂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制定的一般技术要求及指导原则
一. 重点用于难溶性药物,一般 指在水中微溶或不溶的药物;对易 溶于水的药物,在质量研究中亦应 考察其溶出度,但溶出度检查不一 定订入质量标准。
二. 用于因制剂处方与生产工艺 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品种以及治疗量 与中毒量相接近的口服固体制剂(包 括易溶性药物), 对后一种情况应 控制两点溶出量(第1点不应溶出过 多,如格列齐特片Ⅱ规定在60分钟与 180分钟时的溶出量分别相应为不得 多于标示量的50%和不得少于标示量 的75%)。
• 范围系指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度、精密度 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试样中被分析物 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 溶出度范围应为限度的±20%;如规定限 度范围,则应为下限的-20%至上限的+20 %。
• 对于释放度,如规定限度范围,从1小时后 为20%至24小时后为90%,则验证范围应 为90~110%。
转速的选择
• 转速通常为50、75或100转/分。转篮法以 不超过100转/分为宜;桨法以不超过75转 /分为宜;小杯法以不超过50转/分为宜
• 均采用低速搅拌为宜
溶出介质的选择
• 一般来说,酸性药物采用酸性溶剂,碱性药物
采用碱性溶剂,如溶剂为缓冲液时,应严格控制 其pH值在规定值的±0.05范围内;溶出介质应尽 量采用水,0.1mol/L盐酸溶液或磷酸盐缓冲液 (pH 3 – 8),应临用新制并经脱气处理。但由 于溶出度是以溶解为理论,药物必须溶解在溶出 介质中,由于有些药物在上述溶剂中溶解度很小, 可加适量表面活性剂,如吐温- 80,十二烷基硫 酸钠(0.5%以下),或加适量有机溶剂,如异丙 醇、乙醇等(通常浓度在5%以下),但应有文献 根据依据,并尽量选用低浓度,必要时应与生物 利用度作参考
通过上述研究,拟定溶出度方法,并应 进行溶出均一性试验,即要求用同一批号样 品,作一次试验(6杯6片)记录在规定时间 间隔的溶出量数据列表作图,绘制时间t — 累 积溶出量的溶出曲线,以考察同批产品的溶 出度的均一性,应注意在选择不同时间的溶 出量测定时,应尽量选择能真实反映溶出曲 线形状的时间点,即溶出曲线拐点前后几点, 同时溶出量限度考察,应至少达到标示量的 90%以上。对溶出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要 求每个时间点即片与片溶出量之间的RSD应 控制在5%以下为宜。

9013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9013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9013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一、概述调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相比,通过技术手段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部位或释放时间的一大类制剂。

调释制剂可分为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等。

其中缓释、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可能降低、用药次数减少,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迟释制剂可延迟释放药物,从而发挥肠溶、结肠定位或脉冲释放等功能。

本指导原则以口服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为重点,也可供其他给药途径的相关制剂参考。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等。

肠溶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酸性介质(pH1.0〜3.0)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药物,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药物的制剂。

结肠定位制剂,系指在胃肠道上部基本不释放、在结肠内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即一定时间内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与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7.5〜8.0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

脉冲制剂,系指不立即释放药物,而在某种条件下(如在体液中经过一定时间或一定pH值或某些酶作用下)一次或多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处方工艺设计可能影响其质量和疗效等,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生产的具体情况,筛选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处方工艺。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体外、体内的释放行为应符合临床需求,应建立能评估体内基本情况的体外释放度实验方法和控制指标,以有效控制制剂质量,保证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二、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制备与要求1. 处方工艺研究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研发应结合临床需求与药物特性进行可行性评价,并非所有的口服药物都适合制成缓控释制剂。

《中国药典》2020年版第四部通用技术要求主要特点和增修订内容

《中国药典》2020年版第四部通用技术要求主要特点和增修订内容

主要特点和增修订内容2.1制剂通则论述框架和技术要求进一步完善2.1.1系统修订制剂通则整体框架0100制剂通则旨在通过对药物制剂的总体论述来指导医药工作者对不同剂型、亚剂型进行合理的应用。

《中国药典》2015年版制剂通则是《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制剂通则的简单整合,缺少关键考察项的汇总和归纳。

为进一步引导生产企业全面关注制剂生产质量控制和整体要求,对0100制剂通则进行修订,主要修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完善了叙述结构。

从药物制剂制备的原则“安全、有效、可控、依从性”的角度出发,增加对剂量单位均匀性、稳定性、安全性与有效性、剂型与给药途径、包装与贮藏和标签与说明书等部分的分论述;强调中药制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属性,关注每个关键环节的量值传递规律。

其次,完善了具体内容。

提出剂量单位均匀性的要求,保障制剂生产质量的批间和批内药物含量等的一致性,体现制剂全过程控制的理念;在稳定性中提出复检期概念,促进生产企业根据产品自身的稳定性特性进行前瞻性的质量考察;在安全性与有效性中提出“通过人体临床试验证明药物的安全有效性后,药物才能最终获得上市与临床应用”,提示上市制剂的处方和工艺不得随意变更。

2.1.2系统修订各制剂通则的框架和表述《中国药典》2020年版制剂通则统一了各剂型论述框架及主要制备技术的简单论述。

除0110糊剂及0186膏剂外,其他36个剂型均不同程度修订了体例格式。

为进一步统一目前各剂型的表述问题,规范统一“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规定”项下内容,按照原辅料→工艺与技术→质量与控制→包装与使用→贮存与运输等五方面的技术要点,着重补充大多数剂型缺少的工艺与技术方面的阐述。

增加特殊亚剂型临床使用关注点,如泡腾片不得直接吞服等,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1.3收载和整合临床成熟剂型和亚剂型收载和整合临床成熟剂型和亚剂型,体现《中国药典》的先进性和对我国临床成熟新制剂技术的支持。

第十九章-缓控迟释制剂

第十九章-缓控迟释制剂
• 根据药物在胃肠道的释药部位不同可分为胃定 位释药系统,小肠定位释药系统和结肠定位释 药系统。
目的:
①改善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其在胃 肠生理环境下失活,如蛋白质、肽类药 物制成结肠定位释药系统;
②治疗胃肠道的局部疾病,可提高疗效、 减少剂量,降低全身性副作用;
③改善缓释、控释制剂因受胃肠运动影响 而造成的药物吸收不完全、个体差异大 等现象。
• 树脂+—药物 + X• 树脂- —药物 + Y+
树脂+—X- + 药物树脂- -—Y+ + 药物+
4.缓释、控释制剂的简介
(一)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1)骨架片
1)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2)蜡质骨架片 3)不溶性骨架片 (2)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 (3)胃内滞留片 (4)生物粘附片 (5)骨架型小丸
• 若设计零级释放剂型,如渗透泵,其峰谷 浓度比显著低于普通制剂,此类制剂血药 浓度平稳。
4.缓释、控释制剂的辅料
• 缓、控释制剂中多以高分子化合物作为 阻滞剂(retardants)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其阻滞方式有骨架型、包衣膜型和增粘 作用等。
骨架型阻滞材料有:
①亲水性凝胶骨架材料:有甲基纤维素、 羟甲基纤维素钠、羟丙甲纤维素、聚维 酮、卡波姆、海藻酸盐、脱乙酰壳聚糖 等。
①体外释于体内吸收两条曲线上对应的各 个时间点应分别相关,这种相关简称点对点 相关;
②应用统计矩分析原理建立体外释放的平均 时间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之间的相关,由于 能产生相似的平均滞留时间可有很多不同的 体内曲线,因此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不能代表 体内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③代将动一力个学释(放如时A间U点C(、tC50m%a、x、tt1m0a0x%))之与间一单个点药 相关,但它只说明部分相关。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IVIVC)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IVIVC)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IVIVC)1993年,USP/AAPS/FDA主办的研讨会指出,体内外相关性(IVIVC)建立的目的是以溶出度试验替代生物等效性试验、以及用IVIVC辅助制定溶出度质量标准。

缓控释制剂的定义缓释制剂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一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控释制剂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一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力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缓控释制剂的共同特点是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使药物按适当的速度缓慢进入体内,从而使血药浓度“峰谷”波动较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引起的不良反应,又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以维持疗效。

体外评价常用的体外评价方法也就是体外溶出释放度的测定,即通过模拟人体消化道,对制剂中药物释放的程度和速度进行测定;体外溶出释放度的测定既是口服缓控释制剂处方工艺筛选的重要指标,也是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研发阶段,应考察药物在不同条件下(不同介质、不同方法、不同转速)下的释放度,以充分了解药物的释药特性,同时为后期确定质量标准中采用的释放度测定方法提供依据。

测定溶出度的仪器首选I法(篮法)或II法(桨法),采用药典规定的转速(如篮法100rpm、桨法50-75rpm)。

某些情况洗,可使用III法(往复筒法)或IV法(流通池法)。

体内评价药物在体内的评价常用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作为指标,其中,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描述了口服药物由胃肠道吸收并经过肝脏最终到达体循环血液中的药量与口服剂量的比值;生物等效性(即BE 试验)是指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药物,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服用相同剂量,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体内外相关性IVIVC体内外相关性(in vitro - in viv cocorrelation, IVIVC)是将药物剂型体外的释药情况与其体内相应的应答关联起来,用数学模型描述药物体外性质(药物溶出的速率或程度)与体内特性(血药浓度或药物吸收量)的关系。

药剂学-缓释、控释制剂和迟释制剂

药剂学-缓释、控释制剂和迟释制剂
其他药物
如抗生素、止痛药等。
神经系统药物
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
内分泌系统药物
如胰岛素、甲状腺素等。
03
迟释制剂
定义与特点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定义:迟释制剂是一种药物制剂,其药物释放速度缓慢, 能够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服药次数,方便使用。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特点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药物缓慢释放,延长作用时间;
控释制剂
定义与特点
定义:控释制剂是一种能够在预定时间 内以恒定的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
药物释放时间较长,能够延长药物的作 用时间,减少服药次数,方便患者使用 。
药物缓慢释放,能够减少服药后血药浓 度的波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特点
药物释放速度受控,能够维持药物在体 内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服药次数,提 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释放速度
缓释制剂药物释放速度缓慢,维持较长时间的药效,控释 制剂药物释放速度受控,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而迟释制 剂药物释放速度较慢,药物作用时间较长。
药物剂量
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通常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浓度, 而迟释制剂则可以减少药物剂量,降低副作用。
制备工艺比较
材料选择
缓释和控释制剂多采用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而迟释制剂则多采用不溶性材料作为 药物载体。
用于治疗神经痛、癫痫等慢 性疾病,如盐酸普鲁卡因迟 释片。
消化系统
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 等慢性疾病,如雷尼替丁迟 释片。
其他领域
如肿瘤、风湿性疾病等,需 要长期维持治疗的药物也可 以采用迟释制剂的形式,方 便患者使用。
04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比 较
制剂特性比较
制剂形态

质量标准——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质量标准——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缓释、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较,药物治疗作⽤持久、毒副作⽤低、⽤药次数减少。

由于设计要求,药物可缓慢地释放进⼊体内,⾎药浓度“峰⾕”波动⼩,可避免超过治疗⾎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能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治疗窗)之内以维持疗效。

缓释、控释制剂也包括眼⽤、⿐腔、⽿道、阴道、肛门、⼝腔或⽛⽤、透⽪或⽪下、肌内注射及⽪下植⼊,使药物缓慢释放吸收,避免门肝系统的“⾸过效应”的制剂。

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如避免药物在胃内灭活或对胃的刺激,⽽延迟到肠内释放或在结肠定位释放的制剂,也包括在某种条件下突然释放的脉冲制剂等。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主要有控制溶出、扩散、溶蚀或扩散与溶出相结合,也可利⽤渗透压或离⼦交换机制。

释放过程可以⽤不同⽅程进⾏曲线拟合,如⼀级⽅程、Higuchi⽅程、零级⽅程等(脉冲制剂除外)。

缓释与控释的主要区别在于缓释制剂是按时间变化先多后少的⾮恒速释放,⽽控释制剂是按零级速率规律释放,即其释药是不受时间影响的恒速释放,可以得到更为平稳的⾎药浓度,“峰⾕”波动更⼩,直⾄基本吸收完全。

通常缓释、控释制剂中所含的药物量⽐相应⼀次剂量的普通制剂多,⼯艺也较复杂。

为了既能获得可靠的治疗效果⼜不致引起突然释放(突释)所带来毒副作⽤的危险性,必须在设计、试制、⽣产等环节避免或减少突释。

体外、体内的释放⾏为应符合临床要求,且不受或少受⽣理与⾷物因素的影响。

所以应有⼀个能反映体内基本情况的体外释放度实验⽅法,以控制制剂质量,保证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本指导原则的缓释、控释、迟释制剂以⼝服为重点,也可供其他给药途径的参考。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定义 1.缓释制剂 系指⼝服后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较,给药频率⽐普通制剂⾄少减少⼀半,或给药频率⽐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或疗效的制剂。

2.控释制剂 系指⼝服后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较,给药频率⽐普通制剂⾄少减少⼀半,或给药频率⽐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或疗效的制剂。

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疼痛治疗的基本原则规范的疼痛处理(Good Pain Management ,GPM)是目前倡导的镇痛治疗新观念,只有规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诊疗水平,减少疼痛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一)明确治疗目的: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家庭、社会关系的维护和改善。

(二)疼痛的诊断与评估:1.掌握正确的诊断与评估方法: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

临床对疾病的诊断与评价以及记录,应当客观、准确、直观、便捷。

初始对患者的评价内容包括:(1)疼痛病史及疼痛对生理、心理功能和对社会、职业的影响。

(2)既往接受的诊断、检查和评估的方法,其他来源的咨询结果、结论以及手术和药品治疗史。

(3)药物、精神疾病和物质滥用史,合并疾患或其他情况。

(4)有目的进行体格检查。

(5)疼痛性质和程度的评估。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对疼痛程度的评价应相信病人的主诉,应尊重患者的评价和表达的自身疼痛程度,任何人都不能主观臆断。

2. 定期再评价:关于再评价的时间,根据诊断、疼痛程度、治疗计划,有不同要求;对慢性疼痛患者应每月至少评价1次,内容包括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如主观疼痛评价、功能变化、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情绪变化)及患者的依从性。

凡接受强阿片类药物治疗者,还应观察患者有无异常行为,如多处方、囤积药物等,以防药物不良应用和非法流失。

(三)制定治疗计划和目标:规范化疼痛治疗原则为:有效消除疼痛,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把疼痛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至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是遵循用药和治疗原则。

控制疼痛的标准是:数字评估法的疼痛强度小于3或达到0;24小时内突发性疼痛次数小于3次。

治疗计划的制定要考虑疼痛强度、疼痛类型、基础健康状态、合并疾病以及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期望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对不良反应的处理,要采取预防为主,决不能等患者耐受不了时才处理,故镇痛药与控制不良反应药应合理配伍,同等考虑。

兽用缓控释制剂研发要求、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兽用缓控释制剂研发要求、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兽用缓控释制剂研发要求、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给兽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使我国动物性食品生产与国际接轨,研制出广谱高效低毒的新兽药、新制剂和新的给药技术就成为广大兽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药物须以一定的剂型方可应用于临床,并且不同的剂型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采用一定的新技术改进传统药物而研发出新型药物制剂,提高其疗效,扩大其用途,比研制新兽药费用低,且周期短,回报率高。

而缓控释剂则是当前受到普遍关注的剂型。

(操计月)缓控释剂又称为长效制剂是一种药物新剂型。

早在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油剂应用于临床后,长效制剂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缓/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恒速地释放药物,与其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或疗效的制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2005)。

根据药典有关指导原则,控释制剂要求按零级速率有规律地释放,可以接近恒速释放,其“峰谷”波动更小。

缓释制剂包括速释部分和缓释两个部分,其中速释部分能够使药物迅速在体内达到理想浓度,缓释部分能够维持一定时间的有效浓度。

对于半衰期短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例如普通制剂每天给药3次,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可减少至每天1次。

使血药浓度相对平稳,避免出现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缓控释剂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临床使用的药量不易调节,如遇特殊情况(如出现较负反应),难以控制药物停止发挥作用。

另外在食品安全方面缓释控释制剂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使休药期、弃奶期、弃蛋期增加等。

另外制备缓释控释制剂所需设备和工艺费用要比常规制剂昂贵。

5.1 缓控释制剂的研发要求5.1.1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缓控释制剂多适用于半衰期短的药物(t1/2为2~8 h),如5-单硝酸异山梨酸t1/2为5 h,茶碱t1/2为3~8 h,伪麻黄碱t1/2为6.9 h,心得安t1/2为3.1~4.5 h,吗啡t1/2为2.28 h。

9013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pdf

9013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pdf

9013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一、概述调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相比,通过技术手段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部位或释放时间的一大类制剂。

调释制剂可分为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等。

其中缓释、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可能降低、用药次数减少,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迟释制剂可延迟释放药物,从而发挥肠溶、结肠定位或脉冲释放等功能。

本指导原则以口服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为重点,也可供其他给药途径的相关制剂参考。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等。

肠溶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酸性介质(pH1.0〜3.0)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药物,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药物的制剂。

结肠定位制剂,系指在胃肠道上部基本不释放、在结肠内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即一定时间内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与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7.5〜8.0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

脉冲制剂,系指不立即释放药物,而在某种条件下(如在体液中经过一定时间或一定pH值或某些酶作用下)一次或多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处方工艺设计可能影响其质量和疗效等,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生产的具体情况,筛选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处方工艺。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体外、体内的释放行为应符合临床需求,应建立能评估体内基本情况的体外释放度实验方法和控制指标,以有效控制制剂质量,保证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二、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制备与要求1. 处方工艺研究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研发应结合临床需求与药物特性进行可行性评价,并非所有的口服药物都适合制成缓控释制剂。

卫生部关于印发《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1.25•【文号】卫医发[2007]38号•【施行日期】2007.01.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卫生部关于印发《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2007]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加强对麻醉药品临床应用的管理,保证麻醉药品安全、合理使用,规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我部组织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编写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现予发布施行。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告我部医政司和中华医学会。

附件: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二00七年一月二十五日附件: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前言药物滥用已经成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全球化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药物滥用是指与医疗目的无关,由用药者采用自我给药的方式,反复大量使用有依赖性的药物,利用其致欣快作用产生松弛和愉快感,从而逐渐产生对药物的渴望和依赖,由于不能自控而发生精神紊乱,并产生一些异常行为,经常会导致严重后果。

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容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

这类药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有很强的镇痛等作用,是医疗上必不可少的药品,同时不规范地连续使用又易产生依赖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则成为毒品,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根据国际《麻醉药品单一公约》,对于麻醉药品的医疗和科学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滥用这些药物会产生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问题;必须采取严格管制措施,只限于医疗和科研应用;需开展国际合作,以协调有关行动。

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限制这类药品的可获得性;需要者必须持有医师处方;对其包装和广告宣传加以控制;建立监督和许可证制度;对其合理医疗和科研应用建立评估和统计制度,限制这类药品的贸易;各国向联合国药品管制机构报送有关资料;加强国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药物滥用。

缓控迟释制剂

缓控迟释制剂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机制
(一)溶出机制(缓慢释放)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如青霉素普鲁卡因盐药 效延长。醇类药物酯化,睾丸素丙酸酯等药效延长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胰岛素与鱼精蛋 白(碱性)结合生成溶解度小的鱼精蛋白胰岛素, 加入锌盐成为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药效可维持 18~24h或更长。 生物碱类药与鞣酸成盐,N-甲基 阿托品鞣酸盐。 3.控制粒子大小: 胰岛素锌 晶粒 >10μm 作用持 续30h, <2μm 作用持续12~14h。
具体工艺措施: ⑴ 包衣:将药物片剂或小丸用阻滞材料包衣,可一 部分不包衣,另一部分包不同厚度的衣层,按不同 比例装入胶囊。 ⑵ 制成微囊:囊膜厚度、孔径、孔径弯曲度影响释 药速度。 ⑶ 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剂: 不溶性塑料、硅橡胶。骨 架材料随粪便排出。影响释药的因素:药物溶解度、 骨架的孔隙率、孔径的大小及弯曲程度。适于水溶 性药物。因脂溶性药物释放太慢。
.
二、 缓控释制剂的辅料 2.缓释包衣材料: ①不溶性材料:EC、醋酸纤维素(CA)、丙烯酸 树脂类。 ②肠溶材料: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CAP)、羟 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丙烯酸树脂类 。 3.增稠剂:为亲水性的大分子,遇水η增大,延 缓药物释放和扩散。如明胶、PVP、CMC、 PVA、右匀扩散在骨架材料中。药物溶解 速度必须>在骨架中的扩散速度。药物是通过弯弯 曲曲的孔道扩散出来。符合Higuchi方程: Q=〔DCa(p/λ)(2Co-p Ca)t〕1/2 Q:单位面积在t时间的释放量;D:扩散系数; Ca:药物在释放介质中的溶解度;p:骨架中的孔 隙率;λ:骨架中的弯曲因素;Co:单位面积骨架 内含药物的总量。 Q=kHt1/2 kH 为常数,即药物的释放量与t1/2 成正比。 药物首先被介质溶解然后扩散。优点制 备容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ⅩⅠⅩ D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
一、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定义
1 缓释制剂
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2 控释制剂
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
注:本指导原则其他内容维持不变,其他内容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