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数学味”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一节好的数学课肯定有着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味就是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它就是数学美的所在。
数学课该如何来上出"数学味"呢?我认为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一、减少繁杂情境,凸显数学信息。
我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长方体的体积”的起始课上,教师为了教学体积的概念,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当乌鸦喝不着水时,录像停止,教师问:“乌鸦该怎么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往瓶子里放石头。
”老师继续放动画片验证学生的想法。
接着又问学生:“乌鸦为什么喝到水了?”学生回答:“因为石头有体积,占了瓶子的空间,水位升高,所以乌鸦就喝着水了。
”“是不是这样的呢?”老师又调动好奇心地说:“要不我们试试”。
于是又用石子、装有水的玻璃容器进行演示……这个情境的创设花去了教师不少的心血,但是就效果而言,并不是高效的。
因为,这一情境学生过于熟悉,且不说实验,就是动画片也不用放,学生就能清楚这个意思。
教师们创设情境还不得不注意需要跳出一些误区:其一,过多夸张的多媒体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进了情境,却长时间出不来,具体表现为提不出与数学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创设忽视了数学的本质。
其二,为了情境而情境,不是情境过于简单,就是超越了学生原有的水平,让学生感觉情境似乎可有可无,虚假情境较多。
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好奇心、上进心的主要手段就是如何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出具有挑战性同时又适合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积极地学习,而且不仅能学到知识,也能学会思维,包括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区分学科特点。
我看过一个这样的教学案例——“圆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个圆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一轮红日,十五的月亮……显然,这些学生还不知道他们要上的是一堂数学课。
如何提升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概念高度 的抽象性 ,这些都是数学味。说 到 底 数 学 味 就 是 数 学 精 神 ,数 学 的 思 想 方 法 , 它就是 数学美的所在。数学课该如何来上 出 “ 数 学 味 ”呢 ? 教 师 要 转 变 观 念 , 努 力 提 升 专 业 素 养 有时候数学课堂上出现缺失 “ 数学味” 的 现 象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由于 教 师 对 课 程 改 革 的基本理念理解 出现偏差 ,或者是教师本 身 数学专业知识 不扎实而造成 的。毫无疑 问, 数 学 教 学 在 传 授 知 识 、形 成 技 能 的 同时 ,还 要 发 挥 育 人 的 功 能 。 但 由 于 认 识 的肤 浅 ,教
数学 的学习才能逐步培养形成 的。显然 ,这 些特有 的素质与能力也是构成 “ 数 学 味 ” 的 重要元 素,是 当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认真挖 掘和努力体现的。这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教 学 实 践 中 ,不 断 领 会 数 学 课 程 改 革 的基 本 理 念 ,加 强专 业 知 识 学 习 。 二 、教 师 要 善 于 挖 掘 教 材 的 有 利 因 素 , 善 于 提 炼 具 有 数 学 本 质 的材 料 翻 开 现在 小 学 课 本 ,图 片 丰 富 ,形 象 生 动 ,不 管 是 例 题 还 是 练 习 题 都 十 分 注 重 数 学 与 生 活 的 联 系 , 这 样 生 动 的 教 材 有 助 于 小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地 培 养 ,图 文 并 茂 的设 计 对 还 处 在 形 象 发 展 时 期 的儿 童 学 习数 学 提供 了很 好 的 帮 助 ,然 而 有 数 学 味 的数 学 语 言 和 思 考在 书上却不多。数学学科有着独特的数学魅力 , “ 在 数 学 课 堂上 让 学生 感 受 到 数 学 魅 力 要 比
如何让数学课有浓浓的数学味
如何让数学课有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课要上出浓浓的数学味。
要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品味数学的各种味道,进而见识到数学的美丽,领略到数学的内在魅力。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领悟群殴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素养。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何所食用方法的本质认识,她是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给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数感。
1、在数概念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
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概念。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是,可以带学生在教室中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米、厘米所表示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和面积,如手指盖的大小、臂长、一拖的长度等;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通过掂量身边的为题的重量、量一量自己的体重等。
2、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
三、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
很多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行。
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有利于学生对土星的深入认识。
在教学面积时,让学生涂一涂不同大小的图形。
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学得更直观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数学味”充盈数学课堂
、
开 放 而非 “ 漫谈 ”
【 例 一 】 7的 减 法 》 的 教 学 案 《
片 段
友 , 鼠妈妈 包 里 还 剩几 个 土 豆 ? 袋 生 : 鼠妈 妈 的口袋破 了一个洞 , 袋
土 豆 掉 了一 个 , 剩 6个 , 式 是 : 还 列
7 =6。 —1
在第一册教学《 7的 减 法 》 课 一
生 : … …
富 有 生活 气 息 .又 充盈 数 学 味 的 开
放 课 堂 ’ 二 体 验而 非 “ 表演 ”
生 : 豆 最后 会 全 部 掉 光 , 该 土 应
是 770 — =
师 : 在 再 看 这 幅 图 , 有 什 么 现 你 问题 呢 ? 以 向袋 鼠妈 妈提 问 . 可 可 也
创 设 了学 生感 兴 趣 的教 学 情 境 . 学
活 动 , 小 朋友 学 会 使用 人 民币 。 让 我
们 比比谁 会 计 划 用钱 .买 一 些 最 需
生 : 想 问 袋 鼠 妈 妈 , 些 土 我 这
豆 是 不 是 从 农 民 伯 伯 种 的 地 里 偷
来 的?
生 一 下 子被 这 生 动 有趣 的情 境 所 吸
时 .一位 老师 出示 了一 幅袋 鼠妈 妈 背 破 包 的 画面 画 面上 的大 包 里 装
着 7个 土 豆 .土 豆 正从 包 底 的一 个
生 : 豆 还 会 掉 下 来 , 该 是 土 应
7 —2= 5。
随 意地 “ 游 ” 否 则 数学 课 就 会 “ 漫 . 变
味 ” 至 “ 质 ” 教 法 B就 在 教 师 甚 变
学 习 的方 向 、 内容 和方 法 . 尚需 要 教 师 的帮 助 和 引 导 所 以 当学 生 一 味 地沉 浸 在 有 趣 的情 境 中 .难 以发 现 情 境所 隐 含 的数 学 问题 及情 境 背 后 的 数学 意 义 时 .就 应 充 分 发挥 教 师
打造富有“数学味”的课堂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 又重视数学思想方
法的渗透 , 重视数学基本 活动经验 的积 累。富 有“ 数学味” 的课堂也是 学生充 分经历数学 学
习 的探 索过 程 、 考过 程 和 反思 过 程 的课 堂 。 思
六年级( 上册) 解 决问 题 的策 略” “ 单元 安 排 了两道典型例题 ,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
出来吗 ?
学生把握 了替 换 的两 个本 质 问题 : 一是 替换 的必要性 , 要把两种船转化成 一种船 ; 是替 二
史宁中教授 曾经说过 :过程 的教 育不是 “
换 的可能性 , 根据每只大船 比每只小船多坐 2
人, 即两个量之问的关 系展开替换。 了这样 有 的认识 , 引导学生 着力 于探 索如何展 开替 再 换, 能更有效地激 发学生 的数学思考 。
个 问题 的 。
要想让替换 真正 成为学生解 决 问题 时能
多少。这个 问题 只知道 每 只 大船 坐 5人 , 每
只 小 船 坐 3 , 有 进 行 比较 , 以我 觉得 不 人 没 所 能用 替 换 的 策 略 来 解 决 。
师 : , 是顾 *的想 法 。 不过 , 他 的思 哦 这 从
有1 0只, 一共 坐 了 4 2个人 , 果运用替换 的 如
策 略 让 这 些 人 全 部 坐 一 种 船 的话 , 个 问题 这 就 好 解 决 了。
程, 体会假设 、 替换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 以此发 展学生 的数学 思考 , 累必要 的数 学思 想方 积
法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 中, 我对如何 打造富有 “ 数学 味” 的课堂这一问题有 了一些感悟 。
考 中我们可以听出来 , 果运 用替换解 决问题 如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1、课堂上浮躁现象严重《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合作、探究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
于是,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活动多了起来。
适当的活动是需要的,但有些课堂活动实在是太多太滥。
如有个教师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设计了14个活动,一节课下来,只完成了七八个活动,并且是匆匆忙忙,学生完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根本就没有能很好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看起来,这节课学生都动了起来,其实学生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活动完全成了形式。
2、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标准》指出,应当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现在,不管是外出听课或者自己上课,一般都会去创设情境,但个人认为,情境的创设应真实、自然,要与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而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根本就与教学无关。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倒数”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了一幅奥运会上刘翔110米栏夺冠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讲,中国队获得了多少枚金牌、银牌、铜牌等,进而说得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也获得了很多金牌。
然后话锋一转,说他们场下是朋友,他们相互有什么关系呢?本来教师是想让学生说出他们相互依赖:你是我的朋友,我也是你的朋友,进而引出倒数的。
但学生怎么讲也说不到点子上。
最后,教师没办法,这好直接搬出“倒数”。
这时,课堂上时间浪费了很多,直接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并由于这一段无用功,教学效果差了很多。
3、生活味大于数学味《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当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于是,现在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要与生活联系起来。
但有的课堂上生活味太浓。
如一位教师教学“和是6、7的加法”时,出示了一幅挂图,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看到了白云”;有的说:“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推车”……说了很多与数学无关的话,没有能很好地找到一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这样下来,数学课变成了说话练习,到最后还不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不但冲淡了数学味,更影响了“双基”的落实。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
4 . 通 过这道题 的练 习, 给你什么启发 ? ( 数学要进 行有顺序 的 思考 , 学数学必须要举一反三 , 等 等。 )
两位 教师对于同一道题不 同的处理方式 , 反映的是两种
不 同 的 教 学 理 解 。教 师 A 注 意 到 了题 目中 蕴 含 着 的 开 放 性
教师 A 的做法是让学生计算 后就完事 , 这样处理 , 仅仅
一
在每堂课的练习巩固阶段 ,我们很容易忽视思考方法 , 只着 眼于技 能技巧 的训 练 , 似乎 学生们会做 了 、 做对 了就可
、
以 了。 其实 , 其 中蕴藏 了很 多有思维价值 的方法值得我们 共 同挖掘 , 帮助学生 丰富思考 问题 的方法 。 教 师要提供给学 生
思考问题方 法的指导 ,帮他们提炼解决 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 进 一步渗透数学思想 。
让“ 数 学味 " 回归 数 学课 堂
陈 飞燕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 中的
二、 在知识运用 中, 凸 显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 生活味” 渐渐浓 了起来 , 然而“ 数学味” 却被逐渐淡化 、 冷落 , 致使数学课反倒丢了“ 数学味” , 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 。 因 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 “ 数学味” 应该回归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在 问题 探索中 , 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和渗透 , 进 一步发挥 了题 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 。
个 很浅的层面上 。 而教师 B却 透过 问题本身 , 看 到了问题
背后所 隐含着 的更 为深刻 的思维引导价值 , 合理 地对 问题进 行 了深度挖掘 , 举一反三 , 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有序性 、 深刻性 、 逆向性 、 批判性 的指导和渗透 。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数学在许多学生心中常常被视为难以理解和枯燥无味的学科。
数学并非只是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科。
如何让学生从繁复的数学公式和问题中品出数学的“味道”,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品出数学之“味”。
其一,注重数学的应用。
数学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学科,它融入了各种领域,如物理、化学、经济等。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明白数学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和例子来展示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于货币兑换、量的计算等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学生接触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之后,他们会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对数学的学习也会更加主动和积极。
其二,注重探索和发现。
数学是一门探索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探索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能力。
在讲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时,我们可以给学生留一些悬念,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来探索和发现规律。
在讲解数列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数列的前几项,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总结来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过这样的探索性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数学的美感和乐趣。
其三,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数学定理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类似于“为什么”、“如何证明”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寻找答案。
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数学味”
多 媒 体课 件 固然 很不 错 , 很 生 动也 很 形 象 ,在某 种 程度 上 它能 够代 替 学 生 的操作 。 但 是有 时经 过 学 生 自己动 手 实 践 的 更 能 理 解 与掌握 知 识 , 领会 到 数学 的乐 趣 。 比如 四 年 级下 册 教 学 三 角形 的分 类 后 , 课本 “ 你 知 道 吗” 介 绍 了“ 画雪 花 ” 的 内容 。如果 只是像 课 外 阅读 那 样读 一遍 而 不 带 领 学 生 实 际操 作一 番 , 学生 是很 难 体会 到 数学 知识 在 生 活 中 的实 际应 用 的 ,因此 在 教 学 这 部 分 内 容 时, 我 先 带 领学 生 阅读 , 理 解 雪 花 是 由基本 的等 边三 角形 按 照一定 的规律 组成 的 。 当然 这里 有涉 及 到一 个数 学 小知 识 : 等边 三 角 形 的 画法 。 虽 然教 材并 没有 要求 学 生画 出等边 三角 形 , 可是 我觉 得 给学 生 提 出这样 一 个要 求也并 不 过分 , 这 个 问题 并 非给 学 生造 成 困 难, 稍 给 学 生一 点 思 考 的余 地 , 结 合 以 前 的 知识 大 家 还 是 能够 画 出来 一 个 标 准 的 等边 三角形 的。 学 生也 在 画的 过程 中更 加理 解 了 等边 三角 形 的特征 。 “ 怎样 画 等边 三角 形 ” 这 个 关键 的问题 解 决 了 , 然 后 我就 带领 孩 子们 按 照 文字 及 图示 一 步一 步地 跟 着 画 , 最 终还 是 有许 多 孩子 把 “ 雪花 ” 给 画成 功 了。 这 样 的 操 作 活动 花 费 的时 间和 心思 都 是 比较 多 的 , 但 我觉 得 这样 的动手 实 践还 是 值得 的 , 学生 们 在这 个 过 程 中 能够 体 会 到 数 学 与 生 活 的 联系 , 感悟 到生 活 中 的数学 味 。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所谓“数学味”,应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注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
当下,我们应该让数学课堂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被概括为“数学生活化”。
为了符合这一流行理念,我们的数学课堂便纷纷趋向“生活化”:“超市购物”把教室装扮成一个超市;“计算旅游费用”搞得像真的旅游一样……情境创设得生活味十足,形式夺人眼球,活动丰富多彩,确实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
然而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总感觉这样的数学课堂缺了些“数学味”。
怎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到本真,让“数学味”重新回归到数学课堂中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然而在强调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数学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逐渐减少,数学课的“数学味”正变得越来越淡。
我们教师应当更多地思考:到底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
是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是我们身边的数学现象?还是数学自身的内在魅力?笔者认为,在选择是否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时,应以该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作为标准,否则将是舍本求末。
比如,在教学《图形与位置》时,涉及到了“上下、前后、左右”“座位排列”、“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等内容。
由于教学对象是低年级学生,我们需要创设现实的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然而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生活数学”的范畴,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情境中的数学味。
让数学课具有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 中是 比较枯燥无味 的,在这 个问题
的教学上 ,我引导学生把方程 和天平联
领略到数学 的魅力 。数学教 学 ,就应该
一
改 以往 的填 鸭 式 与 灌输 式 的教学 模
系起来 。通过实物教学 ,利用天 平保持 平衡 的原理得到 了等式 的性 质 ,并合理
地运用到解方程 的问题 当中。这样 ,学
G
数 学 昧
杨 丛悦
( 内蒙古 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合展 小学, 内蒙古 乌兰浩特 1 3 7 4 0 0 )
摘
要 :上数 学课 ,就应该将数 学中无 限的 “ 美” 和特有的 “ 数 学味 ” 呈现给 学生。这就 需要我们数 学教 师对待每 一个 问
快速准确地得到结果 ;有的学生 计算的
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答 .提高解 决实 际
问题 的能力 。最后 ,提高学生 面对新知 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实 际背 景 ,并探索
结果与实际情况差距很大 ,却未 能发现 答案是错误 的。究其原 因,我发 现这种
现象 的产生与平时教学 中只注重 结果而
其应用价值的能力 。例如 ,在进行 “ 可
人的一种基本 的数学素养 。数感 好的学
生 。看到一 群人 能大 概知 道有 多少人 , 看到一个 剧 场 能 大概 知 道 有 多少 个 座
位 .他会主动去推算一座楼 ,一个 小区
里大概 有多 少房 子 、有 多少 人 ,等 等。 数感好 的学 生 知 道 实 际情 境 下数 是 多 少 .并且具有敏锐 的捕捉数和用 数去刻 画世界或事件 的能力 。然而 ,在 学生平
中蕴涵着大量 的数学信息 ,数学 在现实
生活 中被广泛地应用着 。解方程 问题在
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摘要课堂要有“数学味”,就应有其精髓——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在小学数学知识中,隐含着多种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有意识、有选择、有方法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将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必要性可持续发展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2001年至今的新课改,教师注重新课改理念的领会和贯彻,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强调让课堂充满情趣和快乐,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等等。
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这是极大的进步;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情绪情感往往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而没有被数学学科的精髓所吸引,表面热闹的数学课失去了“数学味”。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隐性的、抽象的观念,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
它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本质所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古往今来,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
但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教师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方法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而且对有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不宜过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初步渗透的数学思想主要有:符号的思想、化归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极限的思想、集合的思想。
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几乎涵盖了全部小学数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掌握这些思想方法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1.“符号思想”的渗透。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
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
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
”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
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这点在一至六年级教材中随处可见,从一年级就开始用“口”或“()”代替变量x,让学生在其中填数:2+5=口,9-()=8,10=口+口。
走进小学数学“三味课堂”
走进小学数学J T-^策划:潇数学i工作,非常团队之湘潭市小学名师工作室目前,小学数学教育界各种教学主张,令人眼 花繚乱,让一线老师无所适从小学数学课堂究竟要关注什么?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究竟是怎样的状 态?湘潭市雨湖区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谭 念君老师以及她的团队——湘潭市小学数学名师工 作室,在小学数学课堂价值取向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 索她们从学生学习的规律、数学教育的规律出发,提出了“三味课堂”的教学主张让我们走进她们的课堂,去“尝一尝”“三味”谭念君(湘潭市雨湖区教育研究中心):我们 提出的小学数学“三味课堂”包括一第一味:数学味。
现在有很多数学教师辛辛苦 苦地把一堂数学课,上成了体育课,上成了手工劳动 课,上成了美术欣赏课,“在自己的地里帮别人种菜”我们提出:在数学课堂当中,师生的眼光要聚焦在数 学本质的探寻和理解上,使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 第二味:思维味:有这么一句广告词:“你想 变聪明吗?来学数学吧!”数学,它是一门开发思维 的学科,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味:文化味其实不管是数学教师还是其他学科教师.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课堂教学的对象是什么?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的教 学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形成,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思 想情感、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关注学 科和人文的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小学数学课堂,还应该充满文化味;谭洁(湘潭市岳塘区湖湘学校):我以“有趣 的乘法计算”课为例,谈一谈如何让数学课做到真正 有数学味_ “有趣的乘法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 材=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中的一道练习 题:之所以选择这个内容,是因为我们发现学生学过 这个知识点后,只会根据口诀,机械地解题,却说不 清算理。
同时,在同类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中缺乏自 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规律,不善 于去探究深层次的原因从三年级下册开始,教材就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探 究规律的课:“两位数乘丨丨”“几十五乘几十五”的计算规律探究,这些内容都是编排在“两位数乘两 位数笔算”之后,一方面可以巩固笔算方法,另一方 面使学生能应用发现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 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规律的一般过程,积累探索数 学规律的活动经验:整体把握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后,我们对“两位 数x 11”这道习题进行了深度开发,作为探索乘法42教学沙龙计算规律的起始课:教学时,从“师生抢答赛”开始,教师口算,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比赛题分为两类:一类是两位数 乘11, 一类是头同尾合十的乘法。
怎样让数学课上出“数学味”
怎样让数学课上出“数学味”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自然学科,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然而,数学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单调、枯燥无味的,它不像语文那样,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或一首悦耳动听的诗歌,感人肺腑。
因此,为了适应课改的要求,作为教师,既要转变教育的思想观念,又要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于是,小学数学课中怎样才能上出数学味成了一个值得教师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消除学生学习障碍,调动积极因素由于数学抽象、单调、枯燥无味,学习起来没有多大的兴趣,加上不少学生中存在接受能力低、基础差,口诀、公式、法则、定律等不够熟练,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要排除学生学习数学的障碍,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数学老师必须在自己的教育对象中树立威信,关心接近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性。
如有一男生陈某,根本无心学数学,小小年纪竟产生准备休学去砖场做活的念头。
我得知后,在数学课上出了一道题让他演算:“小文到砖厂参加拉砖劳动,每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拉砖2车,每车拉400块,每个月按30天计算,小文共拉砖多少块?”他算了又算,很久都没有算出来,于是我因势利导:实际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不懂数学的人,只是一个糊涂人,更谈不上去搞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了。
一席话,让他改变了初衷,从此,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二、注重学法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提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名言。
那么,老师就更应加强教学研究,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新课前,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研读课本,理解概念或出示与例题相仿的尝试题,寻求解法,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的发展规律,设计富有思考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提高思维素质。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真正上出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
一、重氛围营造,让学生参与数学。
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
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的亲近数学,参与数学活动。
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亲近数学。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讲一个汽车销售经理准备去批发一批汽车销售,又不知购买哪些种类的车容易销售,他打算在马路边作一次调查。
请你看看马路边过往车辆的情况,为他出谋划策。
然后播放一条主要街道上车辆来来往往的场面,引导学生想方法统计,为经理出谋划策。
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具体情境学习,不经意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被激活,学习就主动,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拉近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的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约是“3.14”这个对应值。
教师随笔__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教师随笔__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老师要上出具有数学味的课堂,数学本质属性的总和构成了数学内涵,因而数学味课堂就是具有数学内涵的课堂。
那么什么是具有“数学味”的课堂呢?我深刻思考了这个问题,也在自己的教学中思考探究过这个问题,有时候在课堂上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延伸和拓展,总想多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文化,以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能够多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数学,这样反而会让自己的数学课堂太生活化,缺少了数学味,从而导致自己的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并没有学得透彻,学得深刻。
汪宇先生所撰写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一书的首页写道:“我们对数学的理解悖逆数学的本质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
功利实用倾向和计算技能崇拜遮蔽了数学的本质精神,因此,国民的科学精神和基本的思维能力依然令人失望。
我们可以成规模地制造战无不胜的奥赛选手,可是数学能力捉襟见肘。
”这段话让我非常震惊,现在很多家长都非常在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数学成绩的提高依然需要一定的计算技能,所以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非常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考试所需要的应试能力,因而课堂上学生独立的探究时间就会少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思考数学的本质之后,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要舍得在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环节,要在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实践环节多给学生留一些时间,引导学生的思考在动手操作之后得到拓展和提升。
引导学生多深刻思考一些问题,哪怕对这些问题探索浪费了我们课堂上的一些宝贵时间,但是这种安静的探索对学生的发展是有益的,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具有引领作用的。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在从事多年的数学教育研究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让“数学味”重返数学课堂
二 、 整 学 习方 式 , 发数 学 昧 调 散
教 学 中 , 师 必 须 尊 重 学 生 的选 择 , 教 允许 学 生 根 据 自身 的 需 要 选 择 学 习 内 容 , 学 生创 设 自 由 、 主 的 合 作 氛 围 , 不 同 的 为 民 让 学 生 自 己动 手 实 践 、 自主 探 索 、 作 交 流 。例 如 : 教 学“ 合 在 圆锥 的 体积 ” 时 为 学 生 提 供 几 组 不 同 的圆 锥 和 圆柱 的容 器 供 学 生 做 实 验 : . 底 不 等 高 .. 高 不 等 底 : . 等 高 不 等 底 ; . 高 等 底 , a等 b等 c不 d等 几 个 学 具 让 学 生 自由 选 择 , 组 实 验 , 过 动 手 实 验 , 作 交 流 , 分 通 合 观 察 比较 ,归 纳 总 结 出 圆锥 的 体 积 等 于 同 底 等 高 圆柱 体积 的 三
动 手 开 始 验 证 : 画 图 的 、 折 纸 的 …… 课 堂 俨 然 是 一 个 实 验研 有 有
“ 圆 ”“ 大 、 中圆 ”“ 圆 ” 周 长 , 学 生用 滚 动 的 方法 在 直 尺 上 滚 、小 的 当 动一 周 或 用测 绳 绕 圆 一 周 , 这种 “ 曲 为直 ” 方法 测 量 出圆 的周 变 的 长 时 , 师 肯 定 了这 种 测 量 方 法 , 提 出 问 题 : 如 果 要 测 量 圆 形 教 又 “
冲 突 , 孩 子 推 到 了 自主 探 究 的前 台 , 学 生 亲 身 经 历“ 数 学 ” 把 使 做
的过程 , 而激发学生思考 , 活数学思维 。 从 激
径 × 周率 ” 一过 程 , 学 生 变 换角 度 思 考 问题 , 圆 这 让 提炼 数 学 思 想 ,
在数学课堂中寻求“数学味”的实践探究
在数学课堂中寻求“数学味”的实践探究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寻求“数学味”的实践
探究:
1. 尝试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者自主学
习过程中,尝试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
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进行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一种富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方法。
通过进行数学实验,学生可以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
可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进行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
通过进行
数学游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进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学生实践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进行数学建模,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
培养学生的实践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寻求“数学味”的实践探究需要学生具备
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通过寻求实践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
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并培养实践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有“数学味”的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19-06-10T16:34:04.9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3期作者:杨凤
[导读] 一堂好的数学课,首先得有“数学味儿”,所谓“数学味”,就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出数学学科的性质来,从而使数学课洋溢着一种数学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杨凤苍溪县龙山镇中心小学校 628425
【摘要】一堂好的数学课,首先得有“数学味儿”,所谓“数学味”,就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出数学学科的性质来,从而使数学课洋溢着一种数学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味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024-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模仿,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数学课堂不单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凸显“数学味”。
一、思考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一堂有“数学味”的课,首先要有“思考味”,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课,如同一杯白开水,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所谓“思考味”,即时时要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后的愉悦”的过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的能力,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如在“面积的含义”一课中,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我设计了以下几层逐步展开教学。
第一层:从直观的生活实物抽象出数学图形,问:“你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学生思考着,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说正方形面积大,此时学生的思维是任意的,是无序的,完全凭直觉猜测。
第二层:学生操作,“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图形,用想到的方法试着操作一下”,学生边操作边思考,通过操作,对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第三层:交流方法,“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交流的方法有重叠,有度量,在交流中,学生通过语言表述,把所思所想进一步内化。
二、个性味
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有造诣的特级教师,他们“特”就“特”在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抓住学生的特点。
因此,每个教师该找出自己的个人特色,把自己的特色凸显在教学中。
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但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在课堂上彰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如在“面积的含义”一课中,我引导学生体悟面――大小――面积这一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师:沈老师第一次和大家一起学习数学,心里特别高兴,想留下一个纪念。
随即按下一个老师的手印。
学生在惊奇之余观察,这个手印是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也留一个手印给沈老师作纪念,好吗?
师:比较老师手掌面的大小和同学手掌面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兴致盎然,不难发现老师的手掌面比较大,同学的手掌面比较小。
在学生回答上肯定,师:手掌面有大小,老师手掌面的大小就是老师手掌面的面积,同学手掌面的大小就是同学手掌面的面积。
在这一环节中,留下一节课的纪念,师生互相留下手印,这一创意的设计,自然和谐的引入教学,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简单的游戏中,很具体形象的引出“面”。
同时让学生“触景生思”,“谁的手掌面大呢?”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
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在趣味盎然的同时积极思索,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文化味
“数学文化是指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观点、信念、态度和方法,是比数学成果更有价值、更宝贵的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对数学学习活动做出精心设计,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测、操作、调整、优化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让隐含于一切教学内容背后的数学思考、数学观念和数学内涵充分激活,为学生所触及、所分享,成为数学文化的现实力量,使数学文化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三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圆。
首先是一个“摸图形”的游戏,通过让学生从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椭圆等不同平面图形中摸出圆形图片,使学生初步感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具有光滑、圆润、饱满、匀称等外部特征,并由此引出毕达哥拉斯的名言――“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
”接着围绕圆为什么“美”,引导学生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墨子的名言――“圆,一中同长也。
”最后围绕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是否有“一中同长”,通过依次呈现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使学生感悟随着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得到的图形越来越接近圆,圆实际上可以看成一个正无穷边形,由此引出――“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这位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体现了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的习得、方法的理解、意义的建构、美感的体验相互交织,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着数学文化的力量,文化浸润了孩子的心灵,启迪了孩子的智慧。
四、生活味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而动手操作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在数学学习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本身的含义。
让学生好学、乐学,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如在教“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圆柱体的原型,有说笔筒的,有说易拉罐的,还有说铁水桶的,等等。
紧接着让学生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易拉罐,问学生:易拉罐哪段是圆柱形的,它的侧面积是哪一部分?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七嘴八舌,有说看出来的,有说滚动时得到的,等等。
笔者接着问:易拉罐滚动过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怎样才能算出它的侧面积?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有说,滚动一周后,长方形的长正好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侧面积就是底面的周长乘以高;有说,把易拉罐展开,
就可以计算出它的侧面积。
于是,笔者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剪刀,把易拉罐展开进行验证,得到的结果是: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正好是易拉罐的底面周长,宽正好是易拉罐的高,从而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
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公式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完成。
总之,一堂有“数学味”的数学课,要更多地关注数学的特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独特内涵,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应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在教育的星空中敞亮数学的意味。
参考文献:
[1]张秀云.生活化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演绎精彩[J].中国校外教育,20110(10).
[2]郑毓信.《数学文化学》.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3]庞丽霞.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小学),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