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作业】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从生产力水平看:长期使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从地位和影响看: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4、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1)冶金业: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小件铜器。

②商代青铜器繁荣时期。

③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④西汉时,煤开始成为冶铁燃料⑤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2)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萌芽。

②商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③西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作坊出现,纺织品数量相当可观。

⑤宋代:棉纺织业推广到江南地区,棉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清: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3)制瓷业:(1)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即原始青瓷;(2)东汉: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开始输出国外;(4)宋代涌现一批名窑,如江西景德镇;(5)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

清代粉彩瓷器。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件人民版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件人民版

【名师指津】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图解历史】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
【概念辨析】 官营手工业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
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 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 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 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 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
(二)主要成就 1.纺织业的发展 (1)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 六职”之一。 (2)汉代:_丝__织__品___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 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3)唐代:_私__营__纺__织__作__坊___兴起。
(4)宋代:棉花种植及__棉__纺__织__技__术__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 (5)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 (6)明代:在作坊中出现了雇工。手工工场和_雇__佣___劳__动__关系的 出现,标志着_资__本__主__义__萌___芽__开始产生。
3.士族庄园经济:魏晋时期“士族”势力盛行,是东汉以来豪 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形成了 庄园经济。士族庄园占有大量土地,拥有许多依附农民,却不 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 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这一时期分裂割 据的经济基础。
4.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 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 不在国家户籍。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 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寺院经济的发展,也 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5. 工商食官: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是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 贾都是隶属官府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 生产和贸易。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第六单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第六单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含答案

单元概览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线索1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

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经济专题 优秀课件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经济专题 优秀课件

后世所沿用.
——完善阶段
2、精耕细作的体现
结合图片与教材完成下表:
精耕细作技术日趋成熟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开始)
垄作法 (耕作方法)
都江堰
两汉
耦犁、犁壁 代田法 耧车(改进) (耕作方法)
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 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耕 耙技术(耕作技
水利灌溉:工具、工程
业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条件、特点、评价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始农业的起源
1、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考古; 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传说)
2、表现: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石刀、石斧、
耒耜
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1.(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 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 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 顷,郡人赖之富赡”。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 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 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 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 慢发展
知识结构梳理
农业起源:
发 达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耕作工具、方式、技术: 农作物品种:
特点:

古 代 农
耕作工具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技术
2019高考解读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教学案含解析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教学案含解析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工具1.集体劳动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①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②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③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特征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

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③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

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①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三、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课件新人教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课件新人教

宋朝
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2.民间手工业 ①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 和家庭消费。
(1)特点②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 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①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 时遭受摧残。 ②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 织妇之手。
知识点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 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 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推广到 (3)铁犁牛耕珠江流域。 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犁 耕技术日渐完善。
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a.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②特点b.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 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c.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a.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 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 ④评价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b.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 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2.耕作技术 (1)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3)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4)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采用 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出现 一年三熟制。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课件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课件

特别提示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原因 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保护 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的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 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3.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农户缴纳的 赋税 ,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 动乱。
(3)影响 ①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特别提示 犁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其材料为石头,通过磨制而成。 铁犁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材料为铁,通过冶炼而成。
2.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1)主要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③北魏到唐前期: 均田制 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2)土地兼并及影响 ①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 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②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
——上述材料经济高度发展,租佃关系普遍采 用契约的形式。 命题角度 明清时期的乡村经济与市场的关系;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 及发展特点。
考点三 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形态
1.古代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经济地位 (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准。 (2)家庭手工业的存在相当普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前期和中期,私营手工业中占大部分比重的 是家庭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步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 局部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专题六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专题六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课时作业·学以致用]实战演练夯实基础一、选择题1.《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

该文献印证()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农业发展转型的标志,题干中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都有,从齐国耕作工具齐全可以看出齐国农业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答案:C2.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

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

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

这表明()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解析:据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说明冶炼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的进步,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进步,与土地私有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技术更新推动生产发展,排除C 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项。

答案:B3.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

这说明()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中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解析: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开始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符合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故选D项。

答案:D4.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共21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共21张PPT)
………… 1485年,明政府进行改革,允许轮班匠出银代役。1562年 ,规定轮班匠一律以银代役。工匠制度的败坏,是明代官手工 业走上衰落的重要表现。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官手工业工匠的处境恶劣。有匠籍的工匠不能自由经营和迁
徙,定期为官府服役。轮班服役期间,工匠得不到报酬,而且
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它使明清时代的中国长期处于外贸出超地位。一直到英国 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的手工业生产才全面超过中国。
——徐晓望《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和丝织业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达到很高水平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紧密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人口增长的影响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的数量、扩大了商 品销售市场。 ②人口的膨胀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③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明清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表现在多方面: 其一,开拓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 其二,冶金技术的领先; 其三,机械运用的进步; 其四,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 应当说,明清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出口最多的经济强国,与明清手工业
清乾 隆银 地青 花缠 枝莲 双凤 纹双 耳扁 瓶
清乾 隆黄 地青 花釉 里红 福寿 双全 花卉 纹贯 耳尊
外 商 订 货 的 瓷 盘
明代花楼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 代缎地彩绣 Nhomakorabea衣”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件 人民版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件 人民版

五年考题统计 2015 课标全国Ⅰ,26 题 2015 课标全国Ⅱ,27 题 2014 课标全国Ⅱ,25 题 2014 课标全国Ⅰ,27 题 2014 课标全国Ⅱ,26 题 2013 课标全国Ⅱ,26 题 2012 课标全国,26 题
2013 课标全国Ⅱ,25 题 2012 课标全国,24 题
考点指向 命题趋势

(2)冶金业:
①先秦:铸造工艺在商周时期已达到较高水平;春秋晚期出现最
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战国时代炼钢、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②汉代: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东汉杜
诗发明水排。
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用于制作兵器。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一二
-13-
(3)制瓷业: ①远古陶艺:原始时代的彩陶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②制瓷发展: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代表是越窑 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 镇窑等闻名天下;清代康熙年间,出现粉彩瓷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 造极的水平。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9-
一二
4.水利事业 (1)传说时代:大禹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3)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流行于新疆一带;王景治理黄河,基 本解除水患。 (4)隋唐五代:北方使用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 (5)宋代:发明水转翻车。 (6)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12345
-14-
1.概念阐释: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 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 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独步天 下,瓷器种类繁多、造型优美、 工艺精湛。
手工业技术传承与创新
技术传承
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主要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许多精湛的手艺因此得 以保留至今。
技术创新
古代中国手工业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如冶铁技术的改进、纺织机械的发明以及瓷 器制作技术的提升等,都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创新发展
在传承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优秀传统时,需要以批判的态度进行继承,去其糟 粕、取其精华,实现古为今用。
结合当今社会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成果,对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进行创新发展, 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进步。
通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与合作,探索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在现代社会中 的新应用和新价值,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04
对选择题进行详细的解析,指 出错误选项的错误之处和正确
选项的正确之处
对材料解析题进行思路分析和 答案梳理,帮助学生理解解题
思路和方法
对问答题进行答案示范和评分 标准说明,帮助学生掌握答题
技巧和规范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注重实 践经验和技艺传承,这种精神 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提醒人们注重实践、传承与 创新。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建立在勤劳、智慧和创造力的 基础之上,这些品质在当今社 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激励人 们追求卓越、创造美好未来。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理念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 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尊重 自然、保护生态。
民间手工业
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较小,产品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 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新人教版1.(2015·某某四大名校联考)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解析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A、B两项错误;D项并不能全局性归纳,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5·某某某某中学月考)《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不符,故C、D 两项错误。

答案 B3.(2015·某某某某二模)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向崩溃而不是强化,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逐渐取代以前的集体劳作,“家”的含义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故B项正确。

答案 B4.(2016·某某某某质检)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手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提供生产工具
手工业制造的农具、耕作机械等,为 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工具,提 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商业化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 品被加工成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推动 了农业商业化的进程。
加工农产品
手工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如碾米、 磨面、榨油等,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 和用途,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古代农业发展阶段
经历了夏商周时期的奴隶制农业、春 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农业、魏 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庄园制农业以 及元明清时期的租佃制农业等阶段。
耕作技术与农具演变
耕作技术
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耜耕、犁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同时,还出现了代田法 、区田法等先进的耕作方法。
农具演变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具也不断改进和完善。出现了石斧、石锄、骨耜、木耒等 原始农具,后来演变为铁制农具,如铁犁、铁铧、铁锄等。
产品种类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品种类繁多,既有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纺织品、陶瓷器皿等,也有满足统治者奢侈需求 的金银珠宝、玉器翡翠等。
市场需求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 手工业产品的出口,使得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主要手工业部门及特点
主要手工业部门
古代中国的Leabharlann 工业部门繁多,主要包括 纺织、陶瓷、冶金、造船、建筑等。
VS
特点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以家庭作坊和官营手工 业为主,民营手工业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 壮大。手工业产品种类繁多,工艺精湛, 技术水平高超。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推 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
手工业生产技术与工艺水平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A组xx模拟·基础题组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C.西汉时期D.明清时期2.(xx河南三市调研,25)《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对“这项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3.(xx河北邢台一模,25)北宋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雇佣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4.(xx山西太原一模,38)(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当时已经有了斧、锛、凿等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1)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5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第18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不利因素∶①主观: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 薄弱;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 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 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视角2 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
2.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经营方 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_租__佃___关系。
①战国:已经产生。 (2)发展②宋代:日益普遍化,_租__佃___经__营__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③明清: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3)影响 ②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1)水利建设 ①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的楚国修建的
芍陂 、秦国修建的
_都__江__堰___和 郑国渠。 ②西汉也陆续建成漕渠、_白__渠___等水利工程。
③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___儿__井___。 (2)治理黄河:从 汉 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3)灌溉工具:曹魏时马钧发明了_翻__车___、 唐 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时出现
形成了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 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来增加总产量。借 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 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水利设施的兴修
(1)原因∶①根本∶土地私有土制地的发兼展并和土地买卖的盛行为 土 魏。巩 地 至②固 兼 唐政统 并 中策治 , 期, 保 实:政 护 行封府 小 均建采 农 田取 经 制政措 济 ,府施 。 明的如抑 朝北制 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2018·“千校联盟”预测,25)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活极贫困B.汉初财政较宽裕C.统治者开明政策D.鉴于秦灭亡教训答案 D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答案 D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C.风能普遍利用D.小农生活富足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风能普遍利用,故C项错误;“冀一饱”不能说明生活富足,故D项错误。

4.(2018·哈师大附中模拟,25)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B.提高粮食产量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D.维护国家统一答案 A解析政府提倡南方北方农作物混杂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和作物品种,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故A项正确;农作物参植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政府提倡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为税收提供稳定的来源,故B项错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在北宋中期比较明显,故北宋前期的政策不能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故C项错误;不同农作物南北参植,与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5.(2018·惠州模拟)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

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答案 D解析材料“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只是没有男耕女织那么明确的分工界限,故D项正确。

6.(2019·南昌模拟)下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综合表格可知,以下与米价变动原因无关的是()A.政府政策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吸引农业劳动C.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D.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答案 D解析根据基本的经济常识不难得知,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提高只会使粮食价格日益下降而非提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7.(2018·太原模拟)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 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答案 C解析中国古代主要经济结构是农耕经济,明清时期虽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未占据社会主导,题干反映耕地总面积的增加,即拓荒,玉米种植比水稻种植的温度、水利要求低些,而究其实质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未转化为现代农业,故C项正确。

8.(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三,25)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

这反映出汉代()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D.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答案 C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冶铁技术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官营手工业总数的提及,也就不存在一种对比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可知,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汉武帝时期领先全国,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9.(2018·济宁高三模拟)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和人均田亩数量的变化,不是耕地面积减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据此判断可能是高产作物的引进等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中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步减弱,不是加强,故C项错误;我国古代农业基本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

10.(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五,27)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答案 B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到农耕的事,故A项错误;三处均有纺纱,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商人进入生产领域,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了区域分工,故D项错误。

11.(2018·淄博部分学校模拟,27)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

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

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答案 A解析“以银代役”反映工匠的人身束缚降低,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故C项错误;这种关系不是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12.(2018·蚌埠三模,27)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动密集型手工业是“最小阻力路径”。

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明清手工业繁荣的基本概况,不会消耗大量能源,故A项错误;明清手工业繁荣推动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明清手工业发展状况推动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明清手工业走劳动密集型道路阻碍了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18·菏泽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

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

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

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

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

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14.(2018·大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

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

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 751件,其中兵器1 904件。

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实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