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到“质”:现代特大城市发展理念转换

合集下载

学习领会《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心得

学习领会《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心得

学习领会《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心得7月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

对于如何推进城中村改造,会议做了系统的部署,要坚持稳中求进、积极稳妥,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合计有21个,这些城市既是主要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也是稳增长、扩内需、促转型的基本盘,更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集中地,更是年轻人、新市民、外来人口最为集聚的城市,大约占了全国这三类人群(约在3亿-4亿)80%左右的规模,也就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年轻人、新市民、外来人口对于分享城市化发展红利的诉求强烈,消费的边际潜力也大。

重要的是,他们主要居住甚至工作在城中村,而城中村是快速城市化的遗留物,即位于城市建成区内,但未被城市公共服务所覆盖,是城镇化不彻底或二元分隔的产物。

大量年轻人、新市民、外来人口居住生活于此,却无法融入城市,造成发展的二元分割。

同时,用地性质主要为集体土地的城中村,长期游离于城乡规划之外,村民、村集体自发推进经营粗放、用地不规范,甚至违法建设横行的出租屋经济、落后淘汰产能,导致城市整体空间规划割裂,土地利用效率低,发展不均衡、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Q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进行城中村改造,就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对接起来,启动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均等化,全覆盖”行动,将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到城中村,覆盖到年轻人、新市民、外来人口,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而真正地释放消费潜力和内需。

由此,城中村改造绝非大拆大建,有以下几个新特征。

一是改造模式上,应是“留改拆增”:以保留利用为主,根据实体经济和居民企业的需求,部分改变功能,拆除的是危房和公共短板确实特别严重的空间,而增加的是公共服务设施。

二是主导方向上,不是地产主导的碎片化改造(哪里经济价值高就改哪里),而是突出公益性的片区综合改造;三是改造主体上,不是房地产开发商主导,而是市场化的国企或城投主导,以保障改造的公共属性,同时吸引多方社会资金进入,谁投资谁受益;四是资金平衡上,不再是销售回款的单一平衡模式,不只追求房地产销售收入,而是鼓励多方投资主体壮大经营性收入,比如租赁收入、停车场、临街商铺、饭店食堂等。

加快推进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奉贤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与策略研究

加快推进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奉贤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与策略研究

段 ) 向高级 形态 ( , 阶段 ) 转变 , 人 口转 移 型 的城 市 即
化 必然 会走 向结构 转换型 的城 市化 。 其实 , 市化 的 城 两 个 形态 ( 阶段 ) 并非 是彻 底 分 割 的 , 是有 机 联 系 而 的 。 人 口转 移型城 市化 的 同时 , 在 也会 发 生结构转换 型 的城 市 化 ; 结构 转换 型城 市化 的 同时 , 在 也会 发生 人 口转 移型 的城市 化 。 从我 国的实际看 , 但 由于 人 口 总量 大 , 村人 口 比例 高 , 乡差 距 较大 , 需要 在 农 城 更 人 口转 移 型城 市化 的 同时 ,加 快推 进 结构转 换 型的 城 市化 。 但是, 长期 以来在 我 国 , 市化 基本 停 留在初 级 城 形态 ( 阶段 ) 同经 济 发 展 过 分追 求 G P一样 , 地 , D 各
推 动城市 与 自然 、 与城 市环 境和重把 新 型城市 化 与社会 主 义新 农村 建
设结合 起 来 , 筹城 乡 经济 社会 发展 , 统 打破 城 乡二元 结构 , 城 市基 础 设施 向农村 延伸 , 步 实现城 乡 公 把 逐
共 服务 均等 化 , 一 步推 进农 村工 业化 , 高农 村城 进 提 市 化水 平 , 进 中心 城市 与新 市镇 、 促 中心村 的协 调发 展, 建设 社会 主义 新农村 。
成” 了城市人 口。 表面 上看 , 城市 人 口是增 加 了, 市 城 化率提 高 了, 但是 , 种 改制或 行政 区划 调 整只 是改 这 变 了区域 的概念 , 扩大 了一片“ 概念 性城 市 区域 ”而 , 并没有 改变 那里 的经 济社 会结 构 ,长期 形成 的农 村 与城市 的“ 元结 构 ” 然未见 太大 改变 。 二 依 当然 , 随着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内涵上讲,城市化至少有两层内涵。

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以库茨涅兹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的。

这个概念已广泛地为人们所熟知,但它仍是一种浅层次的定义,因为它没有涉及在人口结构分布变化背后所隐藏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本质。

二是克拉克将城市化定义为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人口转换的过程。

这种定义法可以弥补第一种定义所存在的缺陷。

将这两层内涵结合起来,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换的过程。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一些伴生现象,如城市生活方式及城市文明向乡村渗透。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前二者才是问题的根本。

而城镇化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它发端于城市化,但又不同于城市化,即便是今天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与城市化之间仍存在重大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本质相同但形式有别城市化的英文单词是Urbanization,而英语的Urban既包括城市(city)也包括城镇(town),所以城市化既可以是通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在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来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也可以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中,在城镇发展第二、三产业并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

它们都属于城市化范畴,本质都强调经济社会的活动中心从农村转出。

只不过前者强调转向城市,后者强调转向城镇,在地理上的侧重点不同。

在西方国家,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城市化发轫之前,工业化所积累的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国土资源的稀缺,它们一般都秉承了city型的城市化路径,强调人口向大城市转移、非农产业向大城市集聚,缔造了纽约、伦敦等大都市的快速繁荣。

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小城镇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只是在城市化的后期才被重新重视起来。

中国则正好相反,在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化刚发轫的时候,百业待兴,没有能力去搞大城市的发展,就只能尝试小城镇的发展。

城市规划作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

城市规划作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

城市规划的作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摘要:从当前城市在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质量恶化、人口密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方面应用的必要性,以使城市逐步迈向生态化城市人居环境的目标,最终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地加快。

快速城市化在带给城市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带来或加剧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因此城市规划不仅着眼于单幢建筑群组的结合,应更加注重城市整体的和谐统一,把自然与城市结合,把人文与城市结合,体现城市美好的生活空间和时代气息,形成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当前的城市问题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虽然创造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提高,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城市与环境的冲突一是水污染。

由于城市发展加快和人口急剧增长,大量的生活污水不通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全国有2/3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是空气污染。

城市生活中的公共设施,如取暖锅炉、茶炉、炉灶、燃气、燃煤的厨房排放的油烟,再加上工业城市产生的废气、烟(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氟氯烃类制冷剂,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融化,海平面升高,改变大气流,造成臭氧层破坏,使人类和生物失去阻挡紫外线照射的天然屏障,人畜发病率增加。

被称作“空中死神”的酸雨,可以毁坏大片的森林,使农作物减产,水土流失加剧,沙漠化面积扩大。

三是垃圾废弃物污染。

数据显示,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及生活和生产中排放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多。

垃圾废弃物不仅破坏城市市容和旅游景观,影响人们的视觉和生态环境,而且侵占土地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还传染疾病,加剧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什么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什么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

2021年,习近平接连强调“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9月14日,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主要内容(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2)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2)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镇化1.1 城市的形成一、城市起源- 早期城市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农业革命:农业的发展导致食物剩余,为人口集中提供了物质基础。

2. 贸易路线: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商品交换,吸引了人口聚集。

3. 政治与宗教中心:统治者和宗教势力建立的政治和宗教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二、城市形成的过程1. 聚落阶段:- 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以狩猎、采集为生,人口稀少。

- 聚落通常位于水源附近,便于生活和农业生产。

2. 村落阶段:- 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定居,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村落。

- 村落规模较小,人口较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3. 城镇阶段:-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村落开始转变为城镇。

- 城镇具有市场、防御设施等初级城市功能。

4. 城市阶段:- 城镇进一步发展,人口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形成了城市。

- 城市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成为区域中心。

1.2 城市的定义一、城市的基本特征- 人口密集:城市人口密度通常远高于农村地区,人口集中居住和工作。

- 职能多样: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中心。

- 空间结构复杂:城市空间布局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网络、公园绿地等不同功能区。

二、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人口密集的、具有明确边界的社会组织和空间形态,它拥有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功能,以及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

1.3 城乡关系的演变一、城乡对立阶段- 在古代社会,城市往往是统治阶级的居住地,而农村则是被剥削的农民的居住地,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立。

二、城乡融合阶段- 工业革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市场交换日益频繁,城乡关系开始融合。

三、城乡一体化阶段-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包括:1. 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实现共享。

深圳市考《城市规划素质测试》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配套练习题(3)

深圳市考《城市规划素质测试》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配套练习题(3)

《城市规划素质测试》配套练习题库——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之第三章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说明:适用于深圳市2025年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招录紧缺专业公务员考试《城市规划素质测试》科目。

《城市规划素质测试》为客观性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考试时限90分钟,满分100分。

本部分是《城市规划素质测试》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部分配套练习题。

一、单选题1.(单选题)《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指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科学布局,与()紧密衔接。

A.历史文化传统B.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C.人口分布特点D.自然资源条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有关城市格局构建的要求。

原文来源《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5日),原文指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

2.(单选题)城市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影响房价、交通、生态等城镇人居环境和竞争力,处理不好会滋生和助长城市病。

A.产业结构调整B.城镇化质量C.城市人口数量D.生活生产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有关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影响。

原文指出:“城市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城镇化质量,影响房价、交通、生态等城镇人居环境和竞争力”。

3.(单选题)《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指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的重要平台。

A.经济发展B.区域合作C.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D.城市化进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有关城市群的功能定位。

原文来源《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2015年12月20日),原文中提到:“城市群既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区域,也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的重要平台。

浅谈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浅谈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 规划背景1.城市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分析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

从表格(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经济高速增长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城乡差距扩大;破坏环境,不利于持续发展等。

[1]所以要想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的城市发展就需要遵循经济规律。

中共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

城市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表1 1950-2015年我国GDP增长率(数据源自网络)2.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解读十九大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包括: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

高质量发展不是指发展不追求速度,只注重质量。

提高发展质量,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的速度也会提升。

所以说高质量发展的“质与“量”是辩证统一的。

高质量发展六大内涵的解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公民、生态、国家。

从公民层面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改善城乡差距,让区域发展均衡,能够让经济的发展更加公平地惠及公民。

高质量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公平性,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民的努力,发展的成果应该人民共享。

要始终明确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2]。

从生态层面来说,发展要顺应经济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为未来更加长远的发展做打算。

[3]再者,高质量发展也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要保护好生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从国家层面来讲,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组织结构日益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合理,并且不断深化融合发展。

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产业实力的综合反映,是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我国产业转型的发展支柱。

城市病及其治理的个人及小组讨论提纲╲╲联系实际的例子

城市病及其治理的个人及小组讨论提纲╲╲联系实际的例子

《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城市病”及其治理的个人的讨论提纲一、个人的讨论提纲:(一).“城市病”的含义在世界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特大城市优先增长,伴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高度集聚,相当多的城市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短缺、贫民窟等,城市学家称之为“城市病”。

(二)、什么是“城市病”?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一目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治理城市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城市病”的表现1.人口膨胀2.交通拥堵3.环境污染4.资源短缺5.城市贫困6.具有人文意义的民居、文物遭到严重破坏7.居民的生活素质无法得到提高等。

(四).“城市病”对人体的危害常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对城市形成的依赖,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不仅能影响健康,严重者还会发生疾病。

1.以车代步。

2.以补求寿。

3.娱乐过度。

4.迷恋电视。

5.睡眠不足。

6.饮食过精。

7.烟酒成癖。

(五).“城市病”的治理措施1.加强统一规划。

2.强化配套设施。

3.加大政策扶持。

4.合理利用资源。

5.建立卫星城。

二、联系实际的例子:三、小组讨论的提纲:(一).“城市病”的含义“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病产生的原因1.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控制性详规覆盖率低,且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2.对城市规划的作用认识不够,规划意识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行政干预规划、人为影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肢解了城市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权,削弱了规划的权威。

现代城市化理论

现代城市化理论

以人口—劳动力和城市用地为主干指标的 衡量城市化指标体系
(三)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和
评价方法
人口聚集规模和人口构成培圳人口比重 经济聚集规模及其构成GDP之比 基础设施发达水平 社会服务水平 社会保障及安全保障 生态环境质量 市民意识
(一)现代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按谢文蕙的观点来分类
集中型城市化 分散型城市化 就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或连续型)城市化
飞地型(或跳跃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
它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 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我国在80年 代以前,工业项目和人口主要向原有的 大中城市集聚,省会城市发展很快,而 分散的小城镇发展缓慢,基本上处在集 中型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 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
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进化为城市地 域的过程。
就地型城市化
如四川的钢铁城--攀枝花、黑龙江的石油城 --大庆就属于第一种情况。
如铁路枢纽--江西的鹰潭、湖南的怀化市就 属于第二种类型。
而福建的石狮、浙江的龙港、山东的罗庄等, 则都是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生活方式、 居住方式的城市化,这也是我国广大农村走向 城市化的一个主要方向。
第三章 现代城市化理论
现代城市化理论
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内涵 现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效应 我国的现代城市化及未来的发展取向 21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内涵
现代城市化的涵义 现代城市化的特征 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现代城市化的运作机制 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 现代城市化与市场经济 现代城市化的适度问题 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阐释当代中国人文城市的创新发展

阐释当代中国人文城市的创新发展

阐释当代中国人文城市的创新发展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标识,并不只是街道和人群的组合,它是有生命的。

而城市体系中,世界城市更因其充沛的生命力而影响卓著。

世界城市的取向不仅包含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更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高标准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世界城市是个很重要的参照,世界城市的理念、方法、要素、指标等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群落有很多借鉴价值,应当更多地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

中国已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型为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

而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可达60%左右。

今天中国,已形成京津唐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

资料表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中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有1500多万农村人口导入城市。

如何实现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化,是各大城市下一步面临的挑战;而凸现城市的文化身份,实现从“经济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更是“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提升质量、最终全面实现现代化更为深刻、重大的事情。

尽管城市发展有着自己的生命逻辑,但有无强大科学的城市领导力,是城市现代化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毫无疑问,城市领导力的变革创新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明样式”,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变量。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社会运行模式、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以及人们的价值和观念系统。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呈现的许多问题,已越出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既有框架。

“第一梯队城市”如何跨入世界城市的行列,而更多的第二、第三梯队城市如何凸现城市的文化身份,促进文化个性的成长,是今天中国城市群落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城市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人文艺术。

一个没有“文化身份”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

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二章)

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二章)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2015年10月29日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十三五”时期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高度契合,“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规划。

今后5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在上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

现在,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

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

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

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对此,全党同志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

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

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大转折——中国城市六大发展趋势

大转折——中国城市六大发展趋势

大转折,中国城市六大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在提速急行20余年后,正进入一个大转折时期。

由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和云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编制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显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出现的众多表象,汇合成蔚为壮观的六大趋势。

这六大趋势包括:人口和经济愈益向大城市群集聚、城市发展水平与开放程度密切相关、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城市创新能力、有均衡发展理念的城市排名更加靠前、重视绿色发展的城市更具魅力、以文化充实城市内涵渐成新趋势。

专家们在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城市综合发展已取得巨大进步,但国内城市间发展失衡严重,即使是引领着中国经济前行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也还存在相当差距。

当然,这也将成为中国城市和中国经济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在。

趋势之一人口和经济愈益向大城市群集聚《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显示,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群,以巨大的开放空间和发展能量引爆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在中国地级及以上的295个城市中,有116个城市常住人口规模超过户籍人口,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数量分别达到987.3万、818.6万和745.7万,为人口流入规模最大的三个城市。

与此同时,有179个城市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其中重庆、周口、商丘三个城市外流人口数量分别达到383.8万、356.4万和345万,为人口流出规模最大的三个城市。

“这组数据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口流动规模的剧烈性,同时也意味着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城市。

”周牧之教授在接受《瞭望》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而流动人口向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集聚的动向更加明显。

珠三角城市群(9城市):常住人口为5763.4万人,占全国城市(地级市及以上,共295个,下同)总常住人口的4.5%;长三角城市群(26城市):常住人口为15048.1万人,占11.8%;京津冀城市群(10城市):常住人口为8947.4万人,占7.0%。

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

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

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陈则明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我们为活着,集聚于城市,我们为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

但是,自从有了城市,贫民窟、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高犯罪率等问题就开始困扰人类。

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城市功能和发展水平不同,其面临的城市问题也不相同,城市更新的理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一、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更新18世纪前的前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较慢,到1800年,城市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的3%,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城市的功能比较固定,城市手工业基本没有技术进步。

城市老化主要是物质的老化,作为统治阶级的城市管理者,较少顾及陷入衰败的贫民窟。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进步使得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加和扩充。

城市更新主要不再是物质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其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需要调整、优化和提高,并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工业污染、拥挤等问题。

但是,在整个工业化时代,每一次城市更新的最初美好愿望往往都伴随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11卫生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美化二战之前的城市更新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卫生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美化。

城市规划的概念出现之前,城市基本奉行放任自由的政策,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各种疾病蔓延。

因此,以讲卫生为宗旨的新工业环境建设开始对城市社会环境进行改良、更新。

二战前的城市更新受“形体决定论”思想的影响,进行了主要以街道、城市雕塑、公共建筑、公园、娱乐设施、开放空间等手法达到城市美化效果的城市更新,可称之为城市美化运动。

但是,城市并不是一个静止的事物,指望通过整体的形体规划来解脱城市发展困境是不可能的,更大的压力来自功能的需要。

21大规模清理贫民窟与拆旧建新城市更新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贫民窟的重建,城市生态学派对“过滤”作用与“入侵”作用的阐述,表明了城市老化必然伴随着贫民窟的形成。

战后清理贫民窟采用的办法是:将贫民窟全部推倒,并将居民转移走,但给予贫民的补贴并没有使其能够摆脱贫困,贫民最终居住的仍然是贫民窟。

城市化 人类社会具有现代城市特征之演化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 人类社会具有现代城市特征之演化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人类社会具有现代城市特征之演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著中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

基本介绍中文名:城市化外文名:urbanisation/urbanization别称:城镇化提出者:Dr.Newton提出时间:18世纪套用学科: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城市规划适用领域范围: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城市规划适用领域范围:全球中国城市化率:58.52%(常住人口)基本认识,资本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解释,原因,发展趋势,合理布局,演进过程,特征,逆城市化,中国特色的,再城市化,城市化,积极意义,人口转化,产业调整,工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发展的动力,不利影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影响,粮食问题,大城市病,城市职能转化,进程,现实问题,就地型,调好产业结构,地方进程,建设人口素质,学术争论,小城市论,大城市论,多元论,中等城市论,城市体系论,我国的城市化的四种模式,表现特征,进度,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比,已开发国家,开发中国家,城市化的方面,旅游,人的城市化,。

基本认识资本主义解释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第2期(总第262期)2021年2月URBAN ROADS BRIDGES&FLOOD CONTROL政策规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王蒙徽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准确研判我国城市发展新形势,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为帮助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刻领会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现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撰写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解读文章(已收录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中)全文转载,供学习参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准确研判我国城市发展新形势,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岀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我们要深刻领会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坚定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动城市高发展,城市建设为、和共的家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意义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市建设是实新发展的,是建新发展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动城市化和提,城市发建设全面提城市发展民的、经济社会发展,远的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城市发展新、动城市高发展的以,我国城镇化进程波澜壮阔,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

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8期都发展势能 质 的提升㊂(七) 首都安全 是首都发展的基本保障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政治安全摆在首位,以确保中央党政机关和中央政务活动的绝对安全;完善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完善反间谍㊁涉外安全和抵御非法宗教渗透等协调机制;应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城市生命线系统由中心化向分布式㊁微循环的多节点网格化转变;切实维护首都意识形态安全,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强化金融监管协调和风险处置机制,提升经济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首都城市防灾空间格局,推进韧性城市建设㊂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安树伟[收稿日期]㊀2022-05-28[作者简介]㊀安树伟(1969 ),男,山西沁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㊂㊀㊀在新发展格局下,北京已经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人口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超大城市治理能力不足,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为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㊂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有利于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有利于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有利于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㊂㊀㊀一㊁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㊀㊀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把握好 都 与 城 ㊁政府与市场㊁减量与提质㊁ 一核 与 两翼 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创新驱动下发展高端产业㊁优化空间结构㊁绿色低碳发展㊁提升治理能力㊁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㊁生态环境高质量㊁人民生活高质量,具体体现在创新驱动㊁市场有效㊁产业高端㊁空间优化㊁绿色低碳㊁治理高效㊁民生共享七个方面(图1)㊂图1 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一)创新驱动北京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富集83首都发展研究是北京突出的禀赋优势,强化创新驱动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㊂2020年,北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万家㊁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全世界各城市首位㊂从科技创新成果来看,2021年专利授权量达19.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7.9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0358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93563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为7005.7亿元㊂但是,北京原始创新基础相对薄弱,创新活力激发不足㊂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8.3万亿元,其中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21.6%㊂北京对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创新的集聚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㊂北京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也是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㊁培育新动能的关键㊂(二)市场有效政府和市场是一对互补关系,市场有效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关键动力㊂2016-2019年,北京的市场化水平在全国31个省份中处于上游,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9位㊁第8位㊁第9位和第7位,但是与上海㊁浙江㊁广东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㊂从市场的各方面指数来看,除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排名居于首位外,北京在政府与市场关系㊁非国有经济发展㊁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三个方面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2019年分别处于全国第11位㊁第19位和22位[1]㊂北京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㊁政府与社会㊁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整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红利㊂(三)产业高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有了产业才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集聚人口㊂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迫切要求构建符合现阶段支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通过 减 和 增 实现北京的高质量发展㊂近年来,北京新兴产业成长快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㊂2021年,北京新经济增加值达16251.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①分别为10866.9亿元和9961.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0%和24.7%㊂目前,北京高端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科技与产业创新脱节,科技创新能力并没有真正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二是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高精尖产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壮大成为支柱产业,这也就使部分地区容易产生新旧动能转换断层㊂对于北京来说,形成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高精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㊂(四)空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优化城市空间有助于提升城市效率,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㊂[3]北京人口多㊁规模大㊁功能集中,单中心格局突出,这是北京 大城市病 产生的主要原因㊂城市职能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紧缺㊁交通出现拥堵等问题㊂根据‘2021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2021年北京的交通拥堵指数在100个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一位,通勤高峰拥堵指数为2.048㊂城市需要合理的居住与就业空间配置,‘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表明,2020年北京的职住分离率为6.7,在国内35个大城市中居首位㊂未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仍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要朝着符合都市圈和城市群规律的方向发展㊂(五)绿色低碳绿色低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绿色低碳基础之上的㊂近年来,北京大力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清洁转型,燃煤量大幅下降,燃煤消费量从峰值的3000余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173万吨,减少了94.2%;2020年碳排放强93‘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8期度比2015年下降了23%以上㊂2014-2021年,北京市细颗粒物㊁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分别从116微克/立方米㊁56.7微克/立方米和21.8微克/立方米降低至33微克/立方米㊁26微克/立方米和3微克/立方米㊂中国将力争二氧化碳排放量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需要从能耗 双控 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 转变㊂为实现这一目标,绿色低碳也应当是北京高质量发展内涵之一㊂(六)治理高效特大城市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㊂目前,北京城市治理中存在着一些特大城市的共性问题: 大城市病 依然显著;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交通拥堵㊁房价高涨㊁职住分离率过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并存;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㊂同时,还存在着一些自身特殊的问题,例如:与天津㊁河北两地有效的利益协调与互动合作机制问题;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及再就业问题;公共产品供给空间格局重组问题;城市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问题等㊂北京作为首都,城市治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北京市政府㊁企事业单位㊁社区㊁城市居民,同时中央政府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也有自身的利益考虑㊂新时代首都发展,标准就是首善㊂因此,北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㊁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这就需要探索构建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努力让城市生活更健康㊁更便捷㊁更舒适㊁更美好㊂[4](七)民生共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不仅包含收入增长,更包括获得感㊁幸福感㊁安全感等方面的提升㊂[5]近年来,北京人均GDP居全国大陆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首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但是与上海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㊂2015-2021年,北京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低于上海②;北京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一直大于上海,2021年北京和上海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2.45ʒ1和2.14ʒ1㊂同时,北京优质的医疗㊁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六区㊂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生活高质量,因此,北京仍需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持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㊂同时,需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快实现高水平公共服务的基本均等化㊂㊀㊀二㊁北京高质量发展的路径㊀㊀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在北京市㊁京津冀㊁全国和全球范围四个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北京的 城 与 都 有着不同的发展机遇,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㊂北京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既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㊁效率变革㊁动力变革,也要体现首都特征,形成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布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核心作用㊂(一)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匹配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㊂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㊁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㊁资源㊁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奠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㊂北京高质量发展涉及核心区㊁中心城区㊁平原新城㊁生态涵养区四类不同区域,这四类区域空间的功能定位不同,集聚人口和经济规模不同㊂在各区域自然条件㊁发展基础存在着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总量和经济比重的完全均衡是很难的㊂这就需要树立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㊁保护自然的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匹配,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㊁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㊁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㊂[4]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㊁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04首都发展研究载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要严格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2035年)“,营造安全㊁高效㊁有序的政务环境,保障中央党政军机关高效开展工作㊂中心城区和平原新城应集聚北京新增的人口和产业,但也要注意人口和经济的过度集聚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避免给资源环境㊁交通等带来较大压力㊂生态涵养区则不适宜或不应该进行大规模㊁高强度的工业化㊁城镇化开发㊂(二)以 三城两区 为载体,加快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北京高质量发展是 减 与 增 的动态均衡㊂ 减 ,是做价值链上有比较优势的高端高效环节,放弃技术含量低㊁能耗高㊁污染重的加工组装环节㊂ 增 ,核心是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推动管理和技术升级,用新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附加值,最终实现产业升级㊂[6]中关村科学城㊁怀柔科学城㊁未来科学城㊁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㊁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应促进人才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加快 三城两区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形成创新引领㊁技术密集㊁价值高端的经济结构㊂对于 三城 而言,应充分发挥一流院所高校㊁顶尖人才集聚优势,突破一批 卡脖子 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原始创新引领带动能力,提升数字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以智能工厂为主要形态,发展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创新链联动发展,提升科技服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㊂对于 两区 而言,应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聚焦科技创新㊁数字经济㊁生物医药㊁绿色金融四大产业的全链条开放,推动优化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环境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全环节改造,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㊂(三)发挥北京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与世界城市的形成是相互促进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既是世界城市,也是一定范围内的经济中心,京津冀核心城市北京与知名世界城市还有着一定距离㊂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要求京津冀至少有一个明确的经济中心㊂当前,北京事实上承担了京津冀经济管理控制中心的角色,能否发挥好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关系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成效㊂第一,应持续扩大北京高质量经济规模,增强自身的辐射带动能力㊂通过空间重组和职能优化提升,更好地发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从环境㊁产业和功能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北京的城市竞争力㊂第二,应把轨道交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㊂[7]以城际交通为重点,推动形成城际交通㊁轨道交通㊁高速公路等城市快速交通方式,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与合作;加快建设与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密切关联的铁路和公路项目,打通 毛细血管 和 梗阻 路段,提升外围城区的交通可达性,为中心城区疏解出来的产业落地发展提供保障㊂第三,应加快破除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引导北京与周边地区劳动力等要素畅通流动,推进土地要素㊁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㊂第四,应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㊁供应链,形成良好的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㊂核心城市北京㊁天津着重发展公司总部㊁研发㊁设计㊁培训及营销㊁批发零售㊁商标广告管理㊁技术服务等环节;超大和特大城市郊区和其他大中城市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周边其他城市和小城镇则专门发展一般制造业和零部件生产,由此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现代产业分工格局㊂(四)坚持主副结合㊁多点支撑,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结构主副结合,即中心城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紧密对接㊁良性互动㊂其中,核心区要持续14‘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8期提升政务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补充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加强精细化管理,增强全国政治中心功能承载能力,[8]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通过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发挥数字经济的创新引领作用㊂朝阳㊁海淀㊁丰台㊁石景山四区要完善配套设施,聚焦于科技创新功能,打造国际商务㊁金融服务等一体的高精尖产业体系,保障和服务首都功能的优化提升㊂[9]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一方面应通过构建功能复合㊁空间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公平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多元治理的生态环境体系,[10]提升城市的经济㊁环境㊁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承载力,有效吸引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另一方面应通过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和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产业发展体系,培育总部经济㊁财富管理㊁文化科技㊁智能制造等支柱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加强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㊂此外,北京城市副中心推进与廊坊北三县及更大区域的协同联动,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㊂多点支撑,即顺义㊁大兴㊁亦庄㊁昌平㊁房山五个新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住房建设,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大力提升新城产业承载能力,积极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重点项目要优先在新城布局,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㊁医药健康㊁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㊁未来产业等高精尖产业,以拓展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㊂注释:①㊀高技术产业㊁战略性新兴产业二者有交叉㊂②㊀2019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49元)略高于上海(73615元)㊂参考文献:[1]王小鲁,胡李鹏,樊纲.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2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223-237.[2]吴爱芝.双链融合做强 高精尖 产业[N].北京日报,2019-06-10.[3]吴爱芝,李国平.北京: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多中心㊁网络化空间结构[J].北京规划建设,2017(1):11-15.[4]蔡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N].北京日报,2022-07-04. [5]盛继洪.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5-20.[6]肖林,周国平.卓越的全球城市:不确定未来中的战略与治理[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625-626.[7]赵弘.以现代都市圈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J].经济论坛,2018(7):16-18.[8]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ʻ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Z].2021.[9]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Z].2017.[10]初军威.把 高质量 贯穿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始终[N].北京日报,2020-01-07.24。

2022工程专业课

2022工程专业课

专业课2【单选题】1、根据“水十条”,规范环保市场,推进技术、装备产业化是由(B)牵头2、根据本讲,“水十条”将(C)作为目标。

3、根据本讲,“水十条”的保障层提出了(A)的行为准则。

4、截止2013年底,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D)5、流通型电子商务产业生态的核心是(B)6、根据本讲,交通需求管理要减少(A),而不是增加(A)7、产业市场流通特征、区域居民出行特征以及各种交通出行方向属于(B)8、本讲提到,互联网重构(C)关系,率先在营销环节发生变革9、根据本讲,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零售交易额达到了(A)10、根据“水十条”,2030年水问题的目标是(C)。

11、根据本讲,“水十条”总体框架包括(C)个层次。

12、根据“水十条”238项治理措施,针对环境隐患防范措施有(A)条。

13、下列选项中,对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概况,本讲未提及的是(C)14、根据本讲,“水十条”明确了(B)牵头部门。

15、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不包括(B)16、以(B)为导向的城镇开发强调土地的综合利用。

【多选题】1、根据本讲,现状交通与预测交通分析的调查重点包括(BCD)2、根据本讲,“水十条”的出台给环保产业带来的机会包括(ACE)。

3、根据本讲,落实“水十条”的要求包括(ABCD)。

4、根据本讲,互联网成为核心媒介的表现包括(BCD)5、根据本讲,水污染防治的机制包括(BCDE)。

6、根据“水十条”措施层的内容,要提高(ABCE)等措施要求。

7、根据本讲,2013年我国互联网购物的投诉数量大幅增加,问题集中在(ABCDE)8、根据本讲,“水十条”总体考虑包括(ABDE)。

9、根据本讲,我国水环境污染的表现包括(ABCD)。

10、根据“水十条”,全国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是(CDE)。

11、根据本讲,交通方式的选择或其他的交通系统的选择是(ABCDE)12、根据“水十条”,保护的水体重点流域包括(ABCD)。

13、根据本讲,大数据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有(ABCDE)14、根据本讲,电子商务存在的突出问题有(ABCDE)15、互联网对经济的贡献主要有(BCDE)16、根据本讲,水污染防治要采取的策略包括(ACDE)。

高质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

高质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

高质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 赵 弘一、现代化都市圈的提出是城市治理理念和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城市化速度非常快,规模特别大。

中国城市化率从30%到60%用了23年,英国、美国和日本则分别用了180年、90年和60年。

中国人口基数大,从人口规模来看,中国几乎完成了一两百年来发达国家所完成的城市化人口总和。

在充分肯定我国城镇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城市病,最集中的是很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

不但一线城市拥堵,二线、三线城市也拥堵,四线城市也开始拥堵。

城市为什么会拥堵?如果人口多就得城市病,至少有几个现象解释不了:一是为什么国外许多大都市不拥堵?比如东京都市圈,人口比北京还要多,这些城市从大城市病中解脱出来了,没有北京这样拥堵。

二是为什么国内没有达到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大城市规模体量的城市也陷入了拥堵状态?一直以来,我们并不强调要把人口集中在大都市里,过去一直在讲城镇化,就是希望人们能在镇一级和县一级更多集聚而实现城镇化。

但现实情况是,人们往大都市里来这个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城市群的发展,希望通过城市群使得更多的城市协调发展起来,不要让个别大都市发展得过大,以避免城市病问题,但效果并不太理想。

国家在“十三五”规划里明确指出,全国重点发展19个城市群。

中国几乎所有大都市都在某一个特殊的城市群里,但城市病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普遍出现了城市病?根源到底在哪里?我们还是要从城市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去探究。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经济活动也一样。

没有一定的规模肯定不经济,成本过高;但反过来,规模过大就会衍生出其他的成本,总体成本会更高。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遵循“规模经济”的规律要求。

在实践当中,伦敦早期的城市病是通过什么办法解决的呢?是城市分散化,即通过既集聚又分散的过程来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量”到“质”:现代特大城市发展理念转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范围内生产及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以特大城市为单位,参与全球竞争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战略选择。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提出建设特大城市的目标,如合肥、宝鸡、宜昌、桂林等地将建设特大城市列入其区域发展规划,河北省城镇化规划则明确提出在2020年将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秦皇岛、张家口、廊坊、沧州等8个城市建成特大城市。

但究竟什么是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基本内涵,仍然是当前需要明确和厘清的问题。

现代特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
对特大城市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与现代城市发展史紧密相关。

总的来看,特大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过程。

在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特大城市的形成与演变,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和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张。

这对世界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许多不容回避的“城市病”问题。

在一些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等,人口城市化与产业城市化的发展失衡,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缺乏相应城市产业的支持,最终形成“拉美陷阱”。

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突出表现为人口过度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供给的失衡,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

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与聚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城市的健康发展。

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城市治理探索。

在欧美国家经历了逆城市化、郊区化潮流后,21世纪以来,在全球城市竞争范围国际化、竞争领域全面化、竞争程度激烈化的形势下,现代特大城市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现代特大城市的发展不再简单强调人口的集中,而更加重视城市质量的提升,特别注重高端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营造,重视自身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和作用发挥。

从国外特大城市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看,现代特大城市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支持,但不单纯是表现在人口规模和地理范围的城市概念,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形态。

城市人口和面积较大,往往不一定就是富有竞争力的现代特大城市,或者说仅仅是表象上的特大城市,而非城市功能和城市价值上的特大城市。

现代特大城市的三个基本内涵
一般来看,现代特大城市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应该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从全球范围看,现代特大城市一般都是对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城市。

在区域城市体系中,高水平的现代特大城市往往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活动生产总值规模大,产业结构合理完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总体位于区域经济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在区域范围内具有支配性地位和推进性的区域单元。

从世界范围看,东京、悉尼、首尔等特大城市对该国经济贡献率平均都达到30%以上,这些特大城市聚
集了大量高端产业,也通常是新兴产业的发源地,对该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二是应该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

现代特大城市通常是一个区域和国家的创新中心,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释放,在城市内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发挥知识生产、加工与传播的创新功能;向城市外部产生辐射效应,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城市的竞争力。

例如,英国的伯明翰是工业革命发展最早的城市,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城市经济发展经久不衰,与其注重培养城市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百余年来,伯明翰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机遇,一方面注重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城市传统产业,保留原有的核心制造业企业,使其成为产业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心。

另一方面,积极培育高科技人力资本和企业创新环境,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鼓励创立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新兴高科技产品,发展新兴科技产业。

伯明翰始终坚持成为新兴技术的领导者,而不是新兴技术的追随者,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通过科技创新保持了其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三是应该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

现代特大城市发展是一个城市空间功能不断优化的过程。

现代特大城市往往不是单个城市,而是大都市区或城市群,是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城市在特定空间范围内构成的布局合理、联系紧密、分工明确的城市体系。

例如,法国巴黎在特大城市发展中,就特别重视多中心的城市布局和新城建设,一方面改造原有的城市单中心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新城,在市区南北两侧各20公里范围内,建设了五座新城,由向心式同心圆结构向轴线带
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形成沿塞纳河向下游呈带状发展的空间格局。

新城建设强调就业功能,还包括娱乐和研发功能,新城规划建设的社区都以低层、低密度为特点,力图保证就业和居住的平衡、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质量优先:我国现代特大城市发展
就我国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类型划分主要依据人口数量,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至100万人口的为大城市。

从这一标准来看,我国特大城市仅仅是个人口数量概念,而且这一人口数量还仅仅是城区而非全域城镇化人口,是户籍而不包括流动人口,是指市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

但是,按照人口标准统计的特大城市,并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特大城市,与重“质”的现代特大城市还具有本质区别。

从长远来看,我国建设现代特大城市,不能盲目冒进,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走粗放型发展的道路,而必须充分把握现代特大城市的发展内涵,坚持质量优先。

如充分注重城市空间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全面优化和改善城市空间功能,实现经济要素和创新活动的优势聚集,坚持产业、创新与空间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设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空间承载与服务能力的现代特大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