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一单元听课手册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2讲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主干知识回扣】
1.基本矛盾华尔街法西斯国际市场自由放任
2.社会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措施: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结果: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考点二
1.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实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2.理解:国家干预(或国家宏观调控)。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C[解析]本题以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的变化表格为切入点,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

本题考查学生历史时空观、历史阐释素养,考查学生对表格有效信息的提取、解读与综合运用的能力。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29—1931年美国三个行业工人周工资都出现下降,工资是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表现,工资大幅度下降说明企业经营很不景气,这是经济危机扩大的表现,故答案为C 项。

A项错误,最低工资标准提出于罗斯福新政期间;B项错在材料无法体现产业结构变化;政府财政支出多少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

考题2C[解析]本题以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影视为切入点,考查1929年的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据材料时间,美国全国未摆脱危机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民众身陷危机无法克服时的回避态度,故排除B项,答案为C项;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应该突出社会各阶层的认可,这一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排除D项。

考题3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拓国际市场。

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是调整农业的措施,与题目不符,故A项错误;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要是抵御外来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是恢复工业的措施,故C项错误;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有利于国际市场的开发,故D项正确。

考题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论结合的能力,以胡佛改革措施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即胡佛的部分措施被罗斯福所借鉴,可通过逆向思维方法来作答。

A项与罗斯福新政允许罢工存在相矛盾;B项与罗斯福新政相违;C项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并非“自愿减少耕地”;D项的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

考题5B[解析]本题以1935年美国颁布退休人员可以领取养老金的法案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有效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给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是社会保障的内容,与《社会保险法》的内容相对应,故答案为B项。

A、D两项是《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C项是《农业调整法》的内容,皆排除。

考题6D[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图片中显示1936—1938年联邦预算比重连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实施罗斯福新政促使经济复苏的结果,故D 项正确。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胡佛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故A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B项错误;据表格信息,1933—1935年联邦预算比重并非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

•练经典
[解析]经济大萧条充分说明了自由放任政策失灵,故选C。

经济大萧条之所以发生,其原因之一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需要国家进行干预,A项错误;经济大萧条主要是因为生产相对过剩,要对生产的盲目性进行控制,B项错误;此时产品价格已经大幅下降,D项错误。

[解析]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造成了国家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了物资的自由流通,故选C。

这次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产生的供求矛盾突出,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不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A项错误;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只会导致国家间的恶性竞争,不能实现物资的有效配置,B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D项错误。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下的社会现状,而经济危机就是产品的相对过剩,物价下跌,所以为了应对危机,政府毁掉牲畜和庄稼目的就是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故选A。

经济危机期间,刺激出口容易引发贸易战,加剧危机,B项错误;危机时产品价格已经很低,减耕减产是为了提高价格,C项错误;销毁农产品并不是为了防止投机,D项错误。

[解析]据材料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企业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即改变企业生产管理的无序状态,故D项正确。

这一做法是对全国工业的调整,没有体现“国有企业”,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限制最高工作时间,令企业减少产能,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B项错误;根据材料“每件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只有被政府贴上蓝鹰标志的才可以进入市场”可知该措施涉及工业方面的新政措施,而非金融业,C项错误。

[解析]罗斯福政府于1937年初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工程开支和农业补助,开征社会保险税,结果导致1937—1938年的经济衰退,采取措施后,1939年,经济形势才得到扭转,与材料中“1937—1939年间”的数据相符,故选A。

已“完全摆脱”与材料中“1937—1939年间”的数据不符,B 项错误;“已宣告失败”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完全否定”与历史事实不符,D项错误。

[解析]材料中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的评价,说明当时罗斯福新政难以平衡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导致出现不满,故选C。

罗斯福新政对缓解美国经济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成功的改革,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强调罗斯福新政的不足,并未涉及对其成就的分析,D项错误。

第33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干知识回扣】
1.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经济的干预
2.社会化
3.周期性波动
4.知识经济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福利制度的制定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

考点二
这些变化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有一定的容纳能力;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A[解析]本题以尼克松的咨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提炼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战后,美国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但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为了走出困境,美国联邦政府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故A项正确;据“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可知,美国联邦政府的意图不是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滞胀”危机,美国政府采取减少对经济干预的政策,缩小福利国家规模,故C项错误;自由放任政策是罗斯福新政之前盛行的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降低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但不是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故D项错误。

考题2D[解析]本题以产业结构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

表格显示1990—2003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国家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变化,就本区域范围内比较,三者增幅比例基本趋同,故D项正确。

高收入国家并没有忽视农业,只是投入比例稍微低一点,故A项错误;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发展明显快于工业和农业,故B项错误;三类国家三大产业明显体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

考题3A[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三国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表明三国第三产业带动了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

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下降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的衰退,B项错误;由表格可知,三国产业结构得到优化,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考题4C[解析]根据材料中工业设备的使用年限及“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可知,当时美国的劳动力产出远远超过法国,体现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选C。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两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对比,A项错误;法国的经济水平并不能代表欧洲的经济水平,B项错误;经济一体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练经典
[解析]由“1945年7月”的时间信息,结合材料中“对许多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实行国民医疗保健制”可知,二战结束后英国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故选A。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开始,B项错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二战后英国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并未涉及欧洲一体化,D项错误。

[解析]发达国家采取通货紧缩政策会使发展中国家借贷资金减少,出口减少,会导致债务负担不断增加,故选C。

发达国家采取通货紧缩政策,会进一步导致发展中国家面临借贷资金减少,出口减少的情况,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停滞或减缓,A项错误;发达国家推行通货紧缩政策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紧张,B项错误;发达国家推行通货紧缩政策,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困难,会拉大与西方国家的差距,D项错误。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于是80年代起英国开始减少对经济干预,缩减社会福利规模,目的是减轻政府负担,故选A。

改革的主要目的不是改善公民住房,B项错误;缩减社会福利规模是表现,不是目的,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减少干预,D项错误。

[解析]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欧盟各国早在1945—1975年就进入了福利国家的黄金时代,接着出现了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说明福利国家在不断走下坡路,福利国家使欧盟各国不堪重负,故选D。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福利国家使欧盟每况愈下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发挥福利制度的正面效用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体力劳动者和农业人口比例的下降,故选D。

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目中时间的变化以及体力劳动者和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无关,A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强调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但题目涉及的是美国体力劳动者和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与题意无关,B项错误;美国经济的发展不足以描述美国出现的体力劳动者和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C项错误。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不断增加,说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故选D。

材料表格反映的是美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例,不是产业结构不均衡,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美国自身经济发展,不能体现出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美国制造业的衰落,C项错误。

第34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主干知识回扣】
1.余粮收集制国有化义务劳动制
2.粮食税货币流通
3.重工业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重工业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变化:由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考点二
农业集体化。

积极作用: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了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加快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消极作用: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B[解析]本题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对苏联的关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当时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破坏,故排除;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美国不需要考虑农村供应城市的问题,故排除C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需要公有制,故排除D项。

题干的关键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需要考虑这一时间段苏联的经济建设与美国经济现状的关系,美国希望从苏联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或借鉴,而苏联在工业化中取得的成就是美国关注的核心。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B项。

考题2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量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在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以发展工业,故选A。

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量反而增加,没有涉及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B项错误;粮食出
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D项错误。

考题3D[解析]本题以1928年苏联工业建设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工业化,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苏联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故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故排除C项。

考题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以苏共十九大报告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952年。

材料内容是“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马林科夫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

A、C两项显然与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长期落后的真实状况相违背,故排除;加快工业化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且工业化早已进行,所以B项错误。

考题5B[解析]本题以俄罗斯学者的讲话为切入点,考查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难度中等。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

再联系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同样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B项正确。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远比苏俄新经济政策时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好,故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C项错误;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所以D项错误。

考题6B[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31年”“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判断B项正确。

后来此模式日益僵化,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D两项理解有误。

故本题应选B 项。

•练经典
[解析] 1918年,苏俄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故选C。

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是在1941年开始的,与1918年的台词无关,A项错误;苏联是在1922年建立的,B项错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与时间1918年不符,D项错误。

[解析]1918—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故选C。

根据沙俄/苏俄/苏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可知,粮食产量低谷出现在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在1918年,A项错误;1921年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B项错误;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的说法太过绝对,D项错误。

[解析]题干论述的是社会主义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因素来发展自身的力量,恰好反映了国内战争结束之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即新经济政策,故选C。

1920年,苏俄的三年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不存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A项错误;工业化全面展开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时间不符,B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而不是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D项错误。

[解析]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经济,由材料“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引起了这些言论,故选C。

据材料“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可知,“有些外国革命者”是否认通过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不属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而非根本变革,D项错误。

[解析]根据题目中“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到“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得出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故选D。

根据题目中时间“1930年”可知,此时处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25年苏联作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定,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是为了给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C项错误。

[解析]苏联“四五”计划期间是在二战后苏联恢复重建时期,该时期仍然以重工业为中心,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斯大林模式,故选D。

材料反映出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但没有体现出对外部局势的影响,A项错误;B项出现在二战之前,不符合时间限制,错误;C项出现在二战之前,不符合时间限制,错误。

第35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主干知识回扣】
1.农业集体化收购制斯大林模式
2.经济手段停滞
3.社会动荡指导性计划指标所有制结构重工业政治领域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

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

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使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是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

考点二
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A[解析]本题以苏共二十一大的七年经济计划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本题考查历史时空观、史料实证和历史阐释等素养,考查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提取、解读与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苏共二十一大通过的七年经济计划的内容,一是要求工业生产总值高增长,二是要求工业的基础产业成倍增长,体现了国家牢牢控制经济发展,这说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结束,故答案为A项;B项错在材料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开始,1928年后逐步被取消,C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D项错误。

考题2A[解析]本题以苏共中央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斯大林时期,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故苏共中央改变了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试行工资制度,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内部进行调整,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该措施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的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和农业落后,并不是为了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故C项错误;1929年,苏联掀起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题干材料中的措施与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题3C[解析]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批判,造成苏联共产党内部思想的混乱,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有影响,故选C。

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A项错误;越南战争爆发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B项错误;朝鲜战争停战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

考题4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材料中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等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管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工业体制改革,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中仅仅体现了苏联工业发展管理方式的变化,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说法过于绝对,故B 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未
涉及所有制改革,故D项错误。

考题5D[解析]本题以苏联政府在某一时期提高谷物收购价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A项是斯大林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排除;当时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农产品价格与世界市场几乎没有联系,C 项错误;赫鲁晓夫上台后,以农业改革为重点,试图通过提高谷物收购价格来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项正确。

故选D项。

•练经典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赫鲁晓夫对无土栽培生产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成本太高导致市价昂贵保持缄默,说明他在反思成本与产出的关系,联系史实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盲目开荒,导致生产成本巨大,
同时产出较小,故选A。

材料中赫鲁晓夫缄默是在思考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不是仅考虑投资方面,B项
错误;赫鲁晓夫时期,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这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仅对经济体制进
行了一定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因而材料中赫鲁晓夫的缄默与D项无关,错误。

[解析]材料中部长会议部级单位的一减一增,中央管理经济的各部、委的变化,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中思维的混乱,故选A。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机构改革的相关内容,不涉及产业结构的改革,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改革与现实的关系,D项错误。

[解析] 1966—1970年间,苏联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故选B。

1960—1965年间苏美两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相当,不能说明两国经济实力基本相当,A项错误;1971—1975年间美国因凯恩斯主义失灵,经济出现“滞胀”现象,C项错误;美国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D项错误。

[解析]由材料可知,1973—1982年苏联农业投资额较大,说明苏联农业发展一直滞后,因而农业制约
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故选D。

1973—1982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注重发展重工业,A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1973—1982年苏联农业投资额较大,说明农业落后情况没有得到改善,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苏联的农业投资情况,未体现农业投资与“冷战”的关系,C项错误。

[解析]据材料“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国家官员……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可知,苏联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故选B。

材料中“股份公司”说
明苏联让市场发挥作用,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C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政府职能转变问题,D项错误。

[解析]材料中给定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并推行改革“跨越鸿沟”,得出是赫鲁晓夫改革;“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次改革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得出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故选D。

斯大林推行的模式是斯大林模式,并不涉及改革,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引发苏联经济的
停滞和混乱,并没有涉及政治改革,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时间为1964—1982年,C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