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考博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08年考博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08年考博真题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A卷)(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Part I Reading Comprehension (40%)Directions: In this part there are four passages followed by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 each withfour suggested answers marked A, B, C, and D.Choose the one you think is the best answer,and then write your answer on the AnswerSheet.Passage OneIn America’s fiercely adversarial legal system, a good lawyer is essential. Ask O.J Simpson. In a landmark case 35 years ago, Gideon v. Wainwright, a unanimous Supreme Court ruled that indigent defendants must be provided with a lawyer at state expense because there could be no fair trial in a serious criminal case without one.“This seems to us to be an obvious truth,”wrote Justice Hugo Black in his opinion. At the time, the decision was hailed as a triumph for justice, anexample of America’s commitment to the ideal of equality before the law.This is the image most Americans still have of their criminal-justice system---the fairest in the world, in which any defendant, no matter how, gets a smart lawyer who, too often, manages to get the culprit off on a technicality. Nothing could be further from the truth. About 80% of people accused of a felony have to depend on a publicly-provided lawyer; but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eagerness of politicians to look harsh on crime, theirreluctance to pay for public defenders, and a series of Supreme Court judgments restricting the grounds for appeal have made a mockery of Gideon. Today many indigent defendants, including those facing long terms of imprisonment or even death, are treated to a “meet’em and plead’em”defense --- a brief consultation in which a harried or incompetent lawyer encourages them to plead guilty on if that fail, struggle through a short trial in which the defense is massively outgunned by a more experienced, better-paid and better-prepared prosecutor.“We have a wealth-based system of justice,”says Stephen Bright, the director of the Southern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For the wealthy, it’s gold-plated. For the averagepoor person, it’s like being herded to the slaughter-house. In many places the adversarial system barely exists for the poor.”Many lawyers, of course, have made heroic efforts for particular defendants for little or no pay, but the charity of lawyers can be relied on to handle only a tiny fraction of cases. As spending on police, prosecutorsand prisons has steadily climbed in the past decade,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people charged and imprisoned, spending on indigent defense has not kept pace overwhelming an already hard-pressed system.1.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O.J Simpson was probably______.A. a person who was found not guilty because he hired a very good lawyer.B. a person who won his case because he was provided with a lawyer at state expense.C. a person who was denied a lawyer and thus lost his case in the court.D. a brilliant lawyer who won numerous cases for the averagepoor people.2. What is the author’s view of America’s adversariallegal system?A.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ideal of equality before the law.B. It is the fairest criminal-justice system in the world.C. As it is, it benefits the rich but works against the poor.D. It is unfair by nature and should be overhauled.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A. Lawyers who provide defense for the poor often work heroically for little or no pay at all.B. As crime rate increases, American politicians have become more tolerant towards crime than before.C. In America, if a person refuses to accept the judgment of a lower court, he can always appeal to the Supreme Court.D. Government-provided lawyers tend to go through the formalities of defense and prove to be no match for the prosecutors.4. What is the author’s specific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passage?A. To appeal for more public spending on court defense for the poor.B. To criticize America’s fiercely adversarial legal system.C.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injustice of the American legalsystem.D. To make a suggestion on how to mend the criminal-justice system.Passage TwoThe media can impact current events. As a graduate student at Berkeley in the 1960s, I remember experiencing the eventsrelated to t he People’s Park that were occurring on campus. Some of these events were given national media coverage in the press and on TV. I found it interesting to compare my impressions of that was going on with perceptions obtained from the news media. I could begin to see events of that time feed on news coverage. This also provided me with some healthy insights into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se realities.Electronic media are having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people’s lives every day. People gather more and more o f their impressions from representations. Television and telephone communications are linking people to a global village, or what one writer calls the electronic city. Consider the information that television brings into your home every day. Consider also the contract you have with others simply byusing telephone. These media extend your consciousness and your contact. For example, the video coverage of the 1989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focused on “live action”such as the fires or the rescue efforts. This gave the viewer the impression of total disaster. Television coverage of the Iraqi War also developed any immediacy. CNN reported events as they happened. This coverage was distributed worldwide. Although most people were far away from these events, they developed some perception of these realities.In 1992, many people watched in horror as riots broke out on a sad Wednesday evening in Los Angeles, seemingly fed by video coverage from helicopters. This event was triggered by the verdict in the Rodney King beating. We are now in an age where the public can have access to information that enables it to make its own judgment, and most people, who had seen the video of this beating, could not understand how the jury was able toacquit the policemen involved. Media coverage of events as they occur also provides powerful feedback that influences events. This can have harmful results, as it seemed on that Wednesday night in Los Angeles. By Friday night the public got to see Rodney King on television pleading, “Can we all get along?” By Saturday, television seemed to providepositive feedback as the Los Angeles riot turned out into a rally for peace. The television showed thousands of people marching with banners and cleaning tools. Because of that, many more people turned out to join the peaceful event they saw unfolding on television. The real healing, of course, will take much longer, but electronic media will continue to be a part of that process.5.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is_____.A. The 1992 Los Angeles Riots.B. The Impact of Media on Current Events.C. The 1989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and the 1992 Los Angeles Riots.D. How Media Cover Events.6. All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EXCEPT that____.A. electronic media can extend one’s contact with the world.B. those living far away from a certain event can also have some perception of realities by watching television.C. all the events occurring on the university campus at Berkeley were given national media coverage.D. video coverage of the 1989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gave the viewers the impression of total disaster.7. The 1992 Los Angeles riots broke out because______.A. the jury acquitted the policemen who had beaten Rodney King.B. people can make their own judgments.C. video coverage from helicopters had made people angry.D. video coverage had provided powerful feedback.8.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______.A. media coverage of events as they occur can have either good or bad results.B. most people who had seen the video of the Rodney King beating agree with the verdict of the jury.C. the 1992 Los Angeles riots lasted a whole week.D. Rodney King seemed very angry when he appeared on television on Friday.Passage ThreeNo one knows for sure when or where the first cow went mad, but the first recorded case occurred in December 1984 when a dairy cow on a farm in West Sussex began to act strange. That cow, identified only as No.133in a British。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年1月修订)一、专业概况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创建于2003年。
本专业遵循高校人才培养规律、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学校和高等院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教师发展培训开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学科群体优势、学术研究氛围,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力量,统整式、前瞻式地培养课程与教学研究、评价、管理和服务领域的专门人才。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往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教育科研机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部门,大中型国企的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的人才管培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现代课程与教学理念、严谨治学态度、良好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适应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需要的课程与教学专门人才。
其具体要求是:1.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诚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
2.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外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动向,掌握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
3.具有方法论意识,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并具有运用教育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54. 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在本学科使用外语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
5.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善于进行跨学科合作,能胜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服务于课程与教学开发、设计与评估实践的能力。
华师2000-2008年考研初试题目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类近年(2000-2008)考研真题2008年汉语言文学及美学试题(回忆版)2008文学理论(每题37.5分)(第2题和第3题选择一题回答既可)1论述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举例论述文学创造中“艺术发现”的内涵、心理特征及其积极意义。
3举例论述“艺术概括”的规律。
4举例论述文学话语的特点。
5有人认为,意境是情景**、****(自己记下来时写得太潦草,不认得了)的艺术形象,如此说来,有艺术形象便有意境。
你赞成这个观点吗?为什么?请以下面两首诗为例并说明之。
诗一诗二送梧州王使君送沈子福归江东楚江亭上秋风起,杨柳渡头行客稀,看发苍梧太守船。
罟师荡桨向临圻。
千里同行从此别,惟有相思似春色,相逢又隔几多年。
江南江北送君归。
2008中国文学史(古代、现代部分)一、选择题(略)(30题30分)二、判断题(略)(20题20分)三、简答题(40分)1试分析老舍《月牙儿》中月牙儿穿针引线的作用。
2简述白朴《梧桐雨》的立意、结局和曲词。
3概述郭沫若“女神体”的艺术特点。
4试说姚鼐的文章学主张和文学史影响。
四、论述题(60分)1论述鲁迅小说中“看客”的形象(题目中举了不少例子,没有记下来)。
结合作品。
2“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谈谈你的理解和评论。
2007年汉语言文学及美学试题(本人记录)2007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一、选择题(1分×30=30分)(略)二、判断题(1分×20=20分)(略)三、简答题(10分×4=40分)1、简述曹禺《雷雨》的结构特点。
2、巴金的《家》中高觉新的性格命运。
3、以《窦娥怨》为例谈谈古代悲剧的民族风格。
4、《桃花扇》的艺术构思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30分×2=60分)1、以沈从文为例,谈谈1930年代“京派”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美学理想。
2、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一起,奠定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的理解。
20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含答案)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A.科学取向 B.实践取向 C.规范取向D.人文取向2.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
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
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
上述事实表明教育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A.改革正规教育 B.发展成人教育 C.实施终身教育 D.推行回归教育4.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C.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D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不是教育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
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环境影响 B.教育作用 C.内在因素D.实践活动7.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家长有义务送适龄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和A.学校有义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B.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C.公共机构有对适龄儿童开放并进行教育的义务 D.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得雇用学龄儿童8.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A.教育管理制度 B.国民教育制度 C.义务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9.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可以分为五个层面。
各校语言学考博真题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博试题语言学理论(100分)1.配价理论中的“配价”的性质,有人说其属于语法范畴,有人说其属于语义范畴,还有人说其属于句法——语义范畴,你的看法是什么?(30分)2.如何看待社会语言学所提出的“共时的变异反映历时的发展?”(30分)3.如何看待留学生的语言错误,对“有错必纠”和“有错不纠”有何看法?(40分)4.说说形式主义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主张和特点(40分)汉语语法分析(100分)1.词语的再分类与句法分析的关系。
(30分)2.对“我偷了他一本书”这种句型如何看待,是双宾句还是单宾句,你的看法是什么?(30分)(打碎了他三个杯子)3.N1VN2(如“服装加工厂”和“汽车修理厂”)这种名词结构,有人说N1是V的前置宾语,有人说N1是受事成分,但是都有例外。
请你以此为研究对象,写一个论文提纲,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等。
(40分)2008年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博专业课试题语言学理论1.结合汉语实际论述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30分)2.结合汉语实际论述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化的关系(30分)3.对外汉语教学方向选做第一题:(1)试论功能语言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和影响(40分)(2)现代汉语中,934个汉字就能占到常用汉字的90%以上,那么如果掌握了这934个汉字,是不是就可以读懂书刊、报纸、网页等90%以上的内容呢?汉语语法分析:1.试论语法单位的同一性以及对词类划分的影响(30分)2.结合汉语实际,试论“语义指向”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应用(30分)3.现代汉语中,常常说“时间还早着呢”,“她还小着呢”,却不能说“*时间还晚着呢”,“*她还大着呢”,为什么?人大2009现代汉语专业试题语言学理论1.探探你对“任意性”与“象似性”的认识(30分)2.为什么说变异理论是社会语言学最有价值的理论(30分)3.选做题(40)(1)谈谈结构主义、认知语言学、功能主义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华师考博试题2001-2013
语言所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2001年试题一、现代汉语1.说说你对“普—方—古”大三角的理解和想法。
(20分)2.说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和主要特点:(20分)(1)《马氏文通》;(3)《新著国语文法》;(2)《中国文法要略》;(4)《现代汉语语法讲话》3.你对二十多年来词语的发展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在词语的语法性质上,新词新语主要有那些类型?(20分)4.写短文:说“X上”。
(联想有关事实,造出若干用例,写出一篇千字短文。
这篇短文,要尽可能反映自己对语法事实认识的深度。
)(40分)二、理论语言学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这两种职能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25分)2.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语法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语法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试根据你的理解阐述这种研究方法。
(25分)3.对语言的形式的研究和功能的研究,常常形成语言学史上的不同学术流派。
当代形式语言学派的代表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是功能语言学(包括认知语法)。
请简述乔姆斯基学派和功能语言学派在语言观和语言研究方法论上的主要差别。
(25分)4.什么是“语言习得”(Acquisition)?什么是“语言学得”(Learning)?了解这两种语言学习方式的不同,对语言教学(母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等)有何意义?(25分)5.你对应用语言学的哪个部门最感兴趣?请综述你最感兴趣的那个应用语言学部门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5分)6.有些学者认为,中国语言学必须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语言学应尽快同国际接轨。
就这两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25分)(说明:上面六题,考生任选四题)2002年试题一、现代汉语1.《中国语文》2002年第一期发表了屈哨兵的文章《“由于”句的语义偏向》,屈哨兵是我校汉语言文字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他在文章中认为:“由于”所引领的句子常常会带有不愉快、不如意、消极或贬斥一类的语义偏向,“由于”所引领的格式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上是一个“不愉快格式”。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教育学)
华东师⼤大2010年⽐比较教育1.试述⾯面向新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你觉得有何重⼤大意义。
2.谈谈你对“教育国际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发展的有积极作⽤用”这句话的认识。
3.你对⽇日本教育制度的弊端是怎么看的?4.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是如何利⽤用社区资源的?你认为我们的幼⼉儿教育机构可利⽤用的社区资源有哪些?应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华东师⼤大2011年⽐比较教育1.请你总结⼀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教育的特点,对法国的国家发展有何帮助。
2.论述:什么是中央集权制的教育体制,谈谈你的认识。
3.1947年郎之万--华伦教育改⾰革⽅方案的改⾰革六原则及其意义具体有哪些不⾜足和优点。
4.请你阐述德国教师资格证书的特点,它的推⼲⼴广对德国的教育有哪些积极意义。
华东师⼤大2012年⽐比较教育1.请你简述英国1972年《詹⺟母⼠士报告》中关于师资培训的三段试师范教育,有何重⼤大意义。
2.“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本质特征决定着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向。
”这句话有什么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3.请你试论述英国视导制度的内容以及皇家督学的主要任务。
4.请你谈谈⽇日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政策制定⽅方⾯面对我国教育改⾰革有何重⼤大启⽰示。
华东师⼤大2013年⽐比较教育1.法国在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你认为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有哪些?为什么,请你说出你的看法。
2.试论述前现代儒家传统中的⼉儿童与⻄西⽅方⼉儿童的⽐比较。
3.德国资助与指导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措施主要有哪些?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4.英国“幼⼉儿凭证计划”的基本涵义是什么?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北师⼤大2005年⽐比较教育1、我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理念、制度层⾯面的差距 2、国际⽐比较视⾓角谈课程改⾰革原则3、⽐比较教育对认识教育现象规律的作⽤用4、⻄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教育理论模式5、教育国际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的影响。
华东师大历年教育真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历年真题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教育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全民教育《民本主义教育》教育民主化学习策略核心课程道德认识价值澄清法陶冶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必要的分析。
每题8分)1、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2、德育与政治教育是一回事3、课程与教科书不是一回事4、考试就是评价二、论述题(每题12分)1、谈谈你对规范教育学建立的理解2、科学技术的不断革命将对教育产生哪些挑战?3、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主要有哪些?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教育学考研试题名词解释(每题5分)1、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学制3、教学策略4、道德两难问题简答题(每题10分)1、“全民教育”的发生和发展2、{《学会生存》的主要内容问答题(每题30分)1、集体教育与发展个性的关系2、你怎样理解“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时素质教育的重点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教育学考研试题一、概念解释(每题4分)教学智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义务教育二、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每题5分)1、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标志着教育学达到了科学化水平。
2、班级上课制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唯一有效的组织形式。
3、德育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
4、课程与教学是同一回事情。
三、简答题(每题5分)1、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何区别?2、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有哪些?3、我国当今颁布实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4、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四、论述题(每题20分)1.从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出发,主析教育产业化的观点。
2.试评论“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教育学考研试题一、概念解释(每题4分选做5题)。
教育主体教育资源德育的发展原则体谅模式泰勒原理教学机智二、简答题(每题10分,选做4题)1.解读教育目的的主要维度有哪些?2.班主任工作或教学工作中基本的理解步骤是什么?3.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关系。
4.规范用语和评价性用语在德育中的用法。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试题第一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6题,共16分)1.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B)A、论语B、学记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2.《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D)A、洛克B、夸美纽斯C、卢梭D、杜威3.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D)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 B、不受生产发展而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4.实行双轨学制的国家以(A)为代表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中国5.着眼于训练学生的心理官能,偏重发展智力的教学理论是(B)A、传统的教育理论B、形式教育论C、实质教育论D、现代教育论 6.儿童中心论的主要代表是 D 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赫尔巴特 D、杜威 7.教师中心论的主要代表是 C 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赫尔巴特D、杜威8.“以尽可能大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半发展”是C A、布鲁纳课程结构论的中心思想 B、杜韦娘儿童中心主义的核心 C、赞可夫教学论的中心思想D、赫尔巴特教学论的中心思想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C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D、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11.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任务的是 C A、发展学生的潜力 B、培养学生的能力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12.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B A、备好课B、上好课 C、抓好课后的教导 D、搞好教学评价 13.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其具有 B A、社会活动能力 B、自我教育能力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1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 C A、班主任工作 B、教师的正面教育 C、能动的道德活动 D、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影响 15.学生自发形成和组织起来的群体叫 B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参照群体 D、课外活动小组 16.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职业的教育家 A 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赫尔巴特 D、乌申斯基二、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3分)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研试题
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研试题
教育技术学部分
一、概念题
1.开源软件
2.信息道德
3.知识管理
4.先行组织者
5.智能授导系统
6.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
二、论述题
1.列举说明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与作用。
2.阐述绩效技术的含义及其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3.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原则。
4.绘制一个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并说明其中的工作要点。
5.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成功应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为教育信息化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博士历年考试题
博士历年考试题2004.教学论试题一.简答题1.什么是教学?为什么说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2.简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3.简析班级的优缺点。
二、论述题1.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体育课教学目标,请举例说明。
2.运用教学论的有关原理,论述怎样对体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
运动生理学试题一.简答题1.简述肌肉收缩形式及其生理特点。
2.简述个体乳酸提出的生理学依据。
3.简述间歇训练的生理特点。
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学一.简答题1.简述运动训练的研究内容。
2.试述运动训练计划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
3.何谓“朝量恢复集中效应”。
4.简述战术意识的含义和内容。
二.论述题1.你认为我国在雅典奥运会中夺金点有哪些项目?并任举一个运动项目分析起面临的形势。
2.请从训练学度分析我国男子足球、短跑、拳击、篮球、公路自行车、网球中任意一个项目竞技水平与世界水平有明显差距的原因。
3.试述周期安排原则的含义、科学依据及应用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4.“非典”期间我国优秀运动员参赛次数明显减少,请举例说明其对我国2003年竞技水平带了什么影响。
2005教学论试题一.简答题1.简述教学科学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2.评述“学生中心论”3.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二.分析论述题1.试论当代教学论发展的背景、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联系实际论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3.结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运用教学论的用关原理论述如何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运动生理学试题一、简答题1.1.有哪些因素可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
2.什么是运动性疲劳?有哪些解释运动性疲劳机理的学说?3.什么是个体乳酸阈?二、分析论述题1.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和生理学特征是什么?2.运动训练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3.试述如何运用生理学知识指导运动训练。
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一、简答题1.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华东师大历年硕博论文题目
学前教育学历年培养研究生学位论文情况论文题目论文作者论文时间指导教师论文层次(硕士、博士)学科院系所论文关键词基于父辈祖辈教养情境下的18-36个月婴幼儿社会性行为比较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冯霞 2013 张明红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父辈;祖辈;教养行为;社会性行为游戏材料的不同投放方式对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影响李钦 2013 华爱华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游戏材料投放方式,全逼真游戏材料,半真半替代游戏材料,全替代游戏材料,角色游戏行为上海市社区早期儿童服务中心办学理念调查与对策研究聂文龙 2013 周念丽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社区早期儿童服务中心早期教育办学理念对策幼儿园自主游戏分享环节的教育功能研究汪天水 2013 华爱华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分享环节教育功能幼儿园自主游戏学前儿童科学知识图画书阅读理解研究王津 2013 周兢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前儿童科学知识类图画书阅读理解眼动科学概念集体讲读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 后殖民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严仲连 2007 朱家雄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后殖民主义;学前教育;民族立场;去殖民化焦虑情绪对大班幼儿数学学习及其加工机制的影响宋兵 2013 周欣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大班幼儿焦虑数学执行功能学前教师领域教学知识研究汤杰英 2013 周兢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前教育;领域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的知识;教育对象的知识;教学方法的知识;语言领域;美术领域;数学领域5-6岁儿童数学活动中的元认知发展和干预研究张亚杰 2013 周欣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元认知数学活动干预 5-6岁儿童幼儿园运用家庭资源进行主题教育的研究陈丹 2012 李生兰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园,家庭资源,主题教育,儿童发展,建议课程标准化背景下美国学前教育课程实践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 基于美国北卡罗来纳洲两个学前教育机构的个案研究宋占美 2012 朱家雄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课程标准美国学前教育课程实践新疆学前教师与维吾尔族儿童互动的汉语语言水平研究王玉琼 2012 周兢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新疆学前教师维吾尔族儿童汉语互动词汇句法语用交流行为国际儿童语料库研究方法促进教师观察了解儿童学习和发展水平的研究 : 以4-5岁儿童数概念学习为例李娟 2011 周欣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观察了解儿童数概念学习与发展行动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学前儿童图画故事书阅读理解发展研究 : 多元模式意义建构的视野李林慧 2011 周兢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前儿童图画故事书独立阅读阅读理解视觉认知多元模式意义建构叙事分析眼动研究4-6岁儿童图画书阅读中文字意识发展的眼动研究刘宝根 2011 周兢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前儿童,文字注视,文字意识,独立阅读,图画书,交互式模型,眼动轨迹,眼动研究3-6岁维吾尔族儿童汉语语言发展研究辛宏伟 2011 周兢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维吾尔族,学前儿童,汉语,词汇,句法,语用交流行为,国际儿童语料库研究方法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研究张丽莉 2011 朱家雄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幼儿园课程教育改革3-6岁儿童数学单位概念与非标准空间测量能力的发展及汪光珩 2010 周欣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数学单位概念;非标准测量能力;数学认知;学前儿童汉语儿童图画书阅读眼动研究高晓妹 2009 周兢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前儿童图画书阅读眼动研究视觉阅读模式全球化背景下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研究 : 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视角裴小倩 2009 朱家雄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全球化中国学前教育地域文化适宜性农村混读班早期教育现状研究 : 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考察王晓芬 2009 周兢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混读班课程课堂互动质量入学认知准备教育质量农村贫困地区早期教育一项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上海的实施效果研究张婕 2009 朱家雄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海,实施效果3-6岁儿童数量估算、数数能力及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赵振国 2009 周欣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数量估算能力;数数能力;视觉空间认知能力;数学认知;学前儿童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 : 一项口述史研究贾宏燕 2008 朱家雄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陈鹤琴教育思想中国文化渊源创新口述史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研究柳倩 2008 周兢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前儿童;贫困农村;入学认知准备基于教育券思想的政府投资幼儿教育政策研究方钧君 2007 朱家雄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教育券,政府投资,资源配置理解情境 : 走近幼儿的伦理视界古秀蓉 2007 王振宇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情境,伦理探究,默会认识儿童心理辅导模式研究 : 教育渗透.自我成李正云 2007 王振宇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模式儿童教育渗透•自我成长与实践幼儿生命教育教程编制和实施的行动研究刘乃华 2007 朱家雄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童书幼儿生命价值概念行动研究一个农村家庭式幼儿园园长办园经历的叙事研究 : 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王雁 2007 朱家雄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办园生态环境社会政策办园者办园行为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学前教育投资制度研究徐雨虹 2007 朱家雄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前教育投资制度公平效率幼儿自控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研究叶小红 2007 王振宇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自我控制抑制性控制教育干预常规教育从建构主义视角透视儿童斜坡概念建构张璐 2007 朱家雄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建构主义物理知识活动斜面与轨道认知发展结构阶段发展水平拓扑占优 : 学前儿童空间概念特点的实验研究赵一仑 2007 王振宇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前儿童;空间概念;拓扑占优;射影几何;欧氏几何论蒙台梭利体系之感觉教育陈惠虹 2006 王振宇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蒙台梭利, 儿童教育幼儿教育儿童特质理解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杜燕红 2006 王振宇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特质理解;发展特点;教育原则与策略;儿童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武建芬 2006 王振宇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心理理论,同伴交往,错误信念,关系,训练,幼儿我国社会转型中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化问题的研究——社会正义视野乔梁 2005 朱家雄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民办幼儿教育、社会转型、社会正义、政府职能转化上海以社区为基础的0-3岁儿王峥 2005 朱家雄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0-3岁儿童以社区为基础服务机构童服务机构的运行走向研究学系两种英语教育模式下的幼儿英语pro-drop 参数建立的比较研究高敬 2004 朱家雄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习得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教育模式浸入式教学式普遍语法 pro-drop参数准习得式朴素物理理论与儿童科学教育促进理论与证据的协调鄢超云 2004 王振宇博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朴素理论力和运动证据协调科学教育当代西方童年观念的社会建构苗雪红 2012 张华博士后教育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西方童年社会建构历史途径媒介文化途径社会途径美国马里兰州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教师专业发展车天婷 2013 郭力平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教师专业发展,早期学习标准,MMSR,《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马里兰州我国0-18月龄婴幼儿父母教养行为与婴幼儿社会性行为关系的研究陈菲菲 2013 张明红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养行为;社会性行为;保护性因素4-6岁幼儿完成平衡秤任务的研究陈立力 2013 钱琴珍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平衡秤任务幼儿发展规则阶段幼儿教师数学领域策略性知识的个案研究陈梦倩 2013 黄瑾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教师,数学领域,策略性知识,个案研究客家文化区幼儿园课程编制与实施的现状研究 : 以江西省瑞金市为例陈昕 2013 朱家雄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赣南客家文化、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研究工作记忆对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程阳春 2013 周欣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工作记忆语音环路视空间模板数学能力数数数表征运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政策评价研究郭园园 2013 姜勇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专业标准,学前教育政策,政策评价基于心理契约的幼儿教师激何婧 2013 左志宏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心理契约;幼儿教师;激励励研究学系论文题目论文作者论文时间指导教师论文层次(硕士、博士)学科院系所论文关键词幼儿园新教师教学活动中关键事件的研究 : 以南宁市为例黄秋燕 2013 施燕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园新教师关键事件教学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从文化的视角看我国儿童游戏的历史演变贾莎莎 2013 华爱华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文化儿童传统游戏电子游戏社会变迁幼儿园里的规训 : 一个基于戏剧教学法的行动研究简文萍 2013 何敏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园,规训,戏剧教学法,行动研究现代技术与早期教育 : 关于技术、早期儿童、早期教育三者关系的思考赖佳欣 2013 郭力平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技术,现代技术,早期儿童,早期教育,发展多元表征学习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陆敏 2013 黄瑾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前儿童、多元表征、多元表征学习、教学活动5—6岁儿童数学学习困难的鉴别与诊断研究吕雪 2013 周欣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5—6岁儿童数学学习困难鉴别诊断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特点及应用 : 以空间理解能力的发展与教育为例马飞 2013 郭力平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前儿童;执行功能;数学;空间理解;工作记忆;教师干预幼儿教师育儿焦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马洁然 2013 周念丽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教师;育儿焦虑;对策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孟姗姗 2013 李召存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视角衔接幼儿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 以浙江省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乔郑 2013 朱家雄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园教师;培训需求;案例教学项目为例父母的个体特质元情绪与5-6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研究盛婴 2013 钱文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5-6岁儿童;父母的个体特质元情绪;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调节策略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儿童汉语学业语言发展研究王飞霞 2013 周兢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处境不利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学业语言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研究王赛 2013 李生兰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园;亲子活动;家园合作;儿童成长美国康涅狄格州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王晓菊 2013 郭力平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早期学习标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车轮”;康涅狄格州;美国幼儿园园长视角中的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研究王增收 2013 朱家雄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园园长示范画对幼儿绘画表现影响研究王哲莹 2013 华爱华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绘画表现;示范画农民工子弟小学一年级男生入学适应的班级个案研究姚子嫦 2013 何敏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农民工子女;一年级男生;入学适应;性别差异;个案研究3-6岁幼儿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水平研究张美玲 2013 柳倩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现状;位移;物体控制;姿势控制新疆双语幼儿园集体活动课堂互动质量的现状研究 : 基于乌鲁木齐市30个教室的CLASS观察张文洁 2013 周兢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新疆双语幼儿园集体活动师幼互动课堂质量幼儿家长对于幼小衔接中的态度和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张晓杰 2013 钱文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家长幼小衔接态度应对措施数学学习困难赵轶 2013 周欣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个案儿童的个案研究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研究幼儿园园长上岗培训方案的研究陈思佳 2012 施燕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园长;上岗培训;培训方案幼小衔接视角下的语言教学的研究 : 以上海市Y区和B区为例崔吉晓 2012 张明红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语言教学幼小衔接积木的不同投放对幼儿积木建构水平的影响崔希娟 2012 华爱华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积木游戏,材料投放,材料分类,材料大小,搭建平面家长运用公园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研究窦全能 2012 李生兰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家长;公园;公园资源;家庭教育;儿童发展积木游戏中幼儿数学行为及教师干预研究傅帆 2012 华爱华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积木游戏、数学行为、教师干预影响年幼儿童亲子互动的视频媒介因素分析及启示郝俊 2012 郭力平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媒介;视频;年幼儿童;亲子互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幼儿教师领域教学知识的比较研究 : 以语言教育活动为例的分析胡延茹 2012 周兢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领域教学知识职业发展阶段教龄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黄俊 2012 周欣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科教学知识、幼儿数学学习、幼儿园教师幼儿园课程编制中音乐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李芳 2012 朱家雄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音乐教育活动;选择和组织方式;儿童兴趣经验;学科逻辑知识上海市公办早教机构兼职教师职业承诺现李欢 2012 周念丽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公办早教机构;早教教师;职业承诺状分析幼儿园课程编制中不同参与者立场与观点的比较研究 : 以黑龙江省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为例李寅 2012 朱家雄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园课程编制;课程管理者;课程设计者;课程实施者幼儿园教师专业自主权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梁小静 2012 姜勇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园教师;专业自主权;现状;影响因素两种教育情境下的师幼互动研究刘畅 2012 周兢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师幼互动;互动行为;集体教学活动;区角互动;质量中美幼儿教师数学领域教学知识(PCK)的比较研究: 以上海市和芝加哥市样本为例刘社娟 2012 黄瑾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科(领域)教学知识,数学领域,幼儿教师,中美比较5-6岁幼儿多声部歌唱的教学实践研究缪思捷 2012 李和平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5~6岁幼儿多声部歌唱活动教学实践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美术领域教学知识现状研究沈娇 2012 华爱华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领域教学知识学前美术教育幼儿园教师江苏省农村父亲育儿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石慧 2012 钱琴珍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农村父亲育儿观父职参与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现状与对策研究宋寅喆 2012 姜勇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手牵手教师模块能力建设项目;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农村幼儿园教师运用自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的研究田宝英 2012 何敏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农村、幼儿教师、自然材料、教育活动幼儿园半日情境下的师幼互动研究 : 基于CLASS 课堂互田方 2012 黄瑾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园半日活动师幼互动高质量动评估系统的观察分析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语言领域教学知识的现状探究万黎 2012 周兢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领域教学知识语言领域幼儿园教师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王婷 2012 周欣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学前儿童经典类比推理类比问题解决数学学习与发展在沪韩国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现状研究许贞 2012 张明红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多元文化教育;幼儿教育;韩国幼儿园;在沪韩国家庭;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 以上海市为例杨婧超 2012 施燕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园骨干教师;在职培训;培训需求分析幼儿园园长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杨静 2012 周念丽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园园长;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关于幼儿园课程统一化或多元化的教师态度与行为的研究 : 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张培娣 2012 朱家雄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园课程统一化多元化4-6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征及其与同伴接纳的相关研究张琴琴 2012 钱文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4-6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同伴接纳;抑制控制不同培训程度课程编写人员预设性集体教学活动设计的比较研究 : 以我国某省幼儿教师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文本分析为例张世唯 2012 朱家雄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幼儿园课程;课程编制;集体活动设计;预设性文本美国早期数学学习标准下的张苏颖 2012 郭力平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美国,早期学习标准,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支持性策略与活动分析学系国家扶贫县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状况考察张云亮 2012 姜勇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在历练中成长" : 幼儿园新教师执教公开课的感悟与认识蔡冰夏 2011 何敏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公开课,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历练育儿博客的"有"与"是" : 其内容、作用与意义陈光玉 2011 何敏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育儿博客母亲育儿家庭早期教养3-6岁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研究陈艳芳 2011 钱文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3-6岁儿童;情绪表达规则;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影响因素3-4岁儿童认知发展及家庭环境的城乡比较研究 : 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程杨 2011 周念丽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3-4岁儿童认知发展家庭环境城乡比较幼儿知识类图画书阅读的语言研究樊烨 2011 周兢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知识类图画书幼儿知识语言绘画工具对中班幼儿绘画表征影响的研究胡晓月 2011 华爱华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绘画工具绘画表征中班幼儿大班幼儿物理科学教学领域中的核心科学概念研究李金珍 2011 施燕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大班幼儿,核心科学概念,物理科学,学习特征4-6岁儿童故事编构能力培养的研究李艳 2011 张明红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4-6岁儿童;儿童故事;故事编构;能力培养上海市准父母的父母意识的调查研究和对策分析凌春蓉 2011 钱琴珍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父母意识准父母对策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优化物质环境的研究刘国丽 2011 李生兰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家庭资源;物质环境;资源利用;环境优化;家园合作幼儿教师参与式培训的研刘曲 2011 施燕硕士教育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参与式;培训。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历届考研真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历届考研真题2000年1.以贝洛(d.berlo)提出的smcr传播模式为例,说明教学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smcr模式,明确形象地说明传播的最终效果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讯息、通道和受者四部分以及客观存在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传播过程中从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来说,至少有四个因素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1、传播技能.2、传者和受者的态度。
3、传者和受者的知识水平.4社会及文化背景. 再从讯息这个要素来看,它也受讯息内容,讯息要素以及讯息处理、结构安排和编码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
最后,从信息的通道看,不同传播媒体的选择以及它们与传递住处的匹配也会引起对人们感官的不同刺激,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这个模式用于教学就变为教师-课业-教学手段-学生, 其中学生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作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
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试对这些观点进行解释和评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关于学习的含义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华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标准答案
华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作者:————————————————————————————————日期:2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1. ()确立了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完整的教育学体系。
A. 夸美纽斯B. 拉特克C. 赫尔巴特D. 杜威满分:2 分2. ()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A. 自主型教学方法B. 提示性教学方法C.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D. 课堂讨论满分:2 分3. 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养而开发的课程是()。
A. 国家课程B. 地方课程C. 校本课程D. 必修课程满分:2 分4. ()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A. 表现性目标B. 教学性目标C. 生成性目标D. 行为性目标满分:2 分5. ()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
A. 呈现B. 展示C. 示范D. 提示型教学方法满分:2 分6. 表现性目标的本质上是对()的追求A. 工具理性B. 解放理性C. 实践理性D. 技术理性满分:2 分7. 课程创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的()。
A. 执行者B. 开发者C. 监督者D. 评价者满分:2 分8. 差别模式是由()于1969年提出的。
A. 斯太克B. 普罗沃斯C. 古巴D. 林肯满分:2 分9. 当课程组织谋求学科逻辑、学生的心理逻辑、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几方面,即是()A.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B. 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C. 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D. 学生取向的课程组织满分:2 分10. 班级授课组织便于发挥()作用。
A. 教师的主导作用B. 学生的作用C. 学生的创造性D. 书本的作用满分:2 分11. 目标达成模式是课程专家在著名的中学课程改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08年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考博试题(共5篇)
08年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考博试题(共5篇)第一篇:08年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考博试题08年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考博试题课程与教学论(选择其中两题,每题不少于1500字。
每题50分)1.根据当前学校课程中的问题,谈谈建立学校课程制度的现实意义。
2.论述“对话”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
3.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4.案例分析题(历史课程论考生必做题)。
(大意是:)一个学生在老师讲完三年自然灾害的历史之后说:如果不是那次灾害饿死那么多人,中国现在的从口会更多。
分析:学生为什么会这么说?身为教师的你应如何回答?教育心理学(选择其中两题。
每题50分)1.学习是建构的,试分析学习的心理建构机制。
2.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的一个目标。
用班杜拉的态度学习理论分析下面的案例:(大意是:)袁老师喜欢通过具体的事件来教育学生。
一次,一个学生把作业薄撞翻了一地,其他几个学生跑去告诉袁老师。
袁老师来到教室,亲切地对那个学生说:来,我们一起把薄子拾起来吧。
于是弯下腰去拣。
那几个“告状”的学生看到老师并没有批评那个学生,还去拾作业薄,于是也一去拾。
老师表扬了他们,他们很高兴,也意识到,“报告”老师是不好的行为。
问: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教师是如何教的?3.动机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谈谈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的启示。
08年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考博试题学前教育学1.根据当前学前教育的现状,谈谈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0分)2.你认为什么是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如何评价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当前的评价存在什么问题?(30分)3.论述幼儿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20分)学前儿童心理学一、名词解释(每个8分)1.社会学习2.数理逻辑经验3.心理理论二、论述1.儿童概念形成的过程与基本规律。
(20分)2.自我形成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20分)3.论述儿童发展研究的理论物体及当前的观点。
XXX博士入学考试历年试题(完整版)
XXX博士入学考试历年试题(完整版)XXX的博士入学考试历年试题包括教育学、训练学和运动生理。
但是由于往年的英语试题无法获取,考生们对于考试的题型一开始完全不了解。
后来通过多条渠道,考生们才了解到了英语试题的题型。
现在的英语试题包括词汇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英语翻译汉语、汉语翻译英语和作文。
在复词汇时,考生们以为考博至少应该是6级以上的,因此复时以6级和考研词汇为主。
但是当看到题目后才发现自己的复思路错了。
大部分的词汇都是词组,6级词汇一个都没有出现。
例如,第一道题是关于hang on、hang up等词汇辨析,题目大意是一个人在打电话,然后说:“我去拿一下笔和纸”。
因此,基本上20道题都是考这种词组辨析。
此外,还有考语法,考生们猜到了基本要考倒装和虚拟。
因此,这两部分搞清楚了语法应该可以拿得下来。
完形填空就没有什么好讲的了,因为题量大,基本每道题目都是只看一遍。
所以完型填空考得什么内容也想不起来了。
但是总体感觉完型填空不会很难,不会到那种你自己都看晕的地步。
阅读理解虽然有6篇,但是并不是每篇篇幅都很长。
这次第5篇阅读很短,好像我记忆中只有两三个小问题。
但是考生们需要注意的是,阅读理解的难度会逐渐增加。
英语翻译汉语和汉语翻译英语都是比较基础的题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翻译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度。
作文的分值只有15分,但是也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逻辑性。
Recently。
a student shared their XXX taking the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XXX。
vocabulary。
XXX。
XXX。
The student found that the exam was manageable。
XXX。
and the XXX。
the exam was not overly difficult。
but it is XXX.1、分析不同运动强度下肌肉糖原的利用情况及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1]丁炜. 全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闫艳. 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张光陆. 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0.[4]张斌. 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李茂森. 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6]向晶. 学生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李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刘辉.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9]申宣成. 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吕红日. 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洪志忠. 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汪丽梅. 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和建伟. 对中学与大学在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上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4]庄白. “高观点”下的中学微积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5]何千忠. 论美国社会科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要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0.[16]付小谧. 高校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7]郑丽芸. 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8]陈亚君. 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19]田倩. 数学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0]贺晔.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1]宋静磊.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2]徐蓓蓓. 物理DIS实验与探究式教学的整合和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3]孙荣荣. 高中地理新课程作业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4]唐晓鹏. 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5]王孟初. 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国际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0.[26]袁有雯. 高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个性差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7]楼帅. 专家与新手型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8]陶俞佳. 新加坡中学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技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9]汪肖楠. 中学生科学学习中坐标图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0]王世朋. 科学教师的课程观及其对课程实施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1]吴先强. 基于标准的“元素化学”教学过程“一致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2]张贤金. 化学教师对科学方法及其教育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0.[33]祝炎. 化学教师教育研究特征的微观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34]陈磊磊. 上海地区化学教材与教学实践中融入化学史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5]程晨. 德国化学课程中的“学科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6]郑静. 论吕思勉的语文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37]朱丹萍. 高中古诗词课程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8]黄歆. 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10.[39]蒋芸芸.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0]柳利萍. 试论朱自清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41]沈洁. 人教版选修教科书《外国小说欣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2]卜静静. 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历史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0.[43]丁洁. 高中优质地理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4]毛琦. 基于ISM法的物理教科书分析及分析结果实用性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0.[45]金莉. 中国和英国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6]臧丽娜. 新课改中数学思想方法在课标及教材中的体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47]邹佳晨. 椭圆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48]陈慧. 高中生对数学证明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49]冯璟. 职前和在职数学教师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50]梁竹. 中国、新加坡初中教材平面几何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1]沈莲波. 上海高中生对向量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52]王会明. 高中数学骨干教师课堂特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3]姚雪. 上海、香港、新加坡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4]李镌钊. 讲授法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意蕴[D].华东师范大学,2010.[55]张晓蕾. 课堂教学生活中学生身体问题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0.[56]秦冬梅. 中小学生学期学习报告单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7]莫海玲. 我国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前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8]李昂. 基于教学实践的地理新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9]贾鲁娜. 基于课程标准的我国现行高中生物教科书(实验部分)质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60]于晓晖. 中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1]陈燕.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2]张研.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科书学习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3]蔡晶. 高中生解决化学“加合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4]余轶. 青少年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的创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5]尹静. 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6]沈严惠. 高中“植物的分类与鉴赏”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7]潘立晶. 《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应用》课程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8]魏秀. 俞子夷小学学科教学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9]韩少斐. 班级中处境不利学生生活体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0]周骏. 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1]赵永芝.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72]王泓萱. 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3]张贺华. 3-6年级科学教科书插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4]高琼琼. 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教师阻抗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5]许志毅.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6]王斌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之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7]赵黎. 教师的知识共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8]刘润英. 首要教学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9]赵起月.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员角色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0]赵红霞. 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1]任维伟. 推进与阻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困境的田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2]朱海粟. 陶行知生活课程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3]黄燕. 宗白华的生命美育课程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4]张昭.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85]吴成业. 教师的学生评价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6]许筱英. 我国新教师就业市场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87]张倩. 休闲教育视角下的春游活动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88]于庆军. 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89]祁灵. 华东师范大学免疫学实验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90]王苗. 大一与高二学生对数列极限的理解:历史相似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1]刘晨霞. 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与中国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92]郭青青. 美国中小学经济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3]朱佳丽. 八年级学生数学推理与证明的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1.[94]黄龙孙. 高二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95]罗程宏. 关于职前数学教师算法知识的调查与互助式教学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96]马晓华. 高一学生对数以及对数函数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7]原登慧. GTTM视角下的中美数学期望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8]黎文俊. 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9]邱红娜. 中新初中地理教科书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0]帕孜来提. 中学地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1]李春江. 基于3ds Max的计算机三维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认知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2]王星乔. 基于测量模型的化学平衡知识的认知诊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3]朱丹. 作文仿写教学研究——心理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4]马冠中. 高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定律主题中科学定律本质教学的描述与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5]陶洁. 基于生物学科的初中生科学素养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6]黄若朦.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学物理教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7]徐琰斐. 基于动态平衡思想的“变革性经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8]计清莹. “本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9]高建军. 物理问题解决中基于问题近似的迁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0]张文静. 中美两种高中物理教材对比[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1]张振宇. 史学研究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2]柳晓丹. 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3]王莉. 回归儿童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插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4]蒋德慧. 职前教师与职初教师关于斜率的PCK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5]周小青. 新任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6]程林. 基于教育目标分类的标准化省(州)级学业成就测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7]陈玮. 关于数学师范生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8]陆立仪. 浅论蒋伯潜语文教育改革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9]隋文静. 中学生运用一般化的策略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0]郑丁丁. 初中数学资优生数学问题解决特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1]吴婧. 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2]夏婧. 拓展与延伸[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3]徐奕.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目标体系试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4]时晨. 初高中学生解决数学开放题认知水平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5]付黎黎.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备课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6]杨蓓蕾. 纸笔式表现性评价在中学生地理学业成就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7]郭锋涛. 新课改高中地理课程选修模块实施情况及试题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8]蔡鸿菲. 反思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9]黄静. 初中生化学符号学习的调查及评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0]尤蕾蕾. “微粒间作用力”概念系统形成过程的微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1]张玲. 基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NChO试题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2]李秋芳. 中学地理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及方法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3]李蔚. 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4]孔散君. 互动卡片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5]夏寅. 旨在专业发展的新教师培训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6]范敏. 学校变革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7]胡美云. 论合作学习中的学生需要[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8]豆雨松. 教师课堂评价任务设计和使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9]许超. 青少年性道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0]杨森.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1]王彩连. 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2]陈颖. 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MCE与NCHO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3]李荟. 中、澳科学实验内容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4]刘蕊. 初三学生化学“突现性质”问题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5]彭石娟. 高中“生物进化”校本活动课程的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6]兰璇. 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优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7]陈玲玲. 旨在质量保证的教师教育认证制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8]翁文芸. 初任理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9]谢蕾蕾. 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0]高芳祎. 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的研究观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1]李宏燕. 法国业士水平测试试题模型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2]左芳. 美国德克萨斯州青少年性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3]桂德怀. 中学生代数素养内涵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4]何珊云. 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5]谢赛. 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6]王中男. 考试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7]周杰. 倾听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8]李宝敏. 儿童网络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9]高振宇.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0]陈华. 中国公民教育的诞生—课程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1]韦冬余. 施瓦布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2]赵士果.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3]潘丽芳.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4]夏永庚. 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5]余闻婧. 发现与解放[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6]陆晓红. 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7]杨澄宇. 基于现象学视角的语文课程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4.[168]汪明帅. 我国近代教师权利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69]邵朝友. 基于学科能力的表现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0]潘义. 上海初中生英语暑期作业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1]黄一平. 美国K-8年级Health & Wellness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2]姜君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发展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3]李莉. 中学数学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备课策略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4]刘金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研究评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5]罗玛. “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教科书构成要素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6]李同灵. 化学课堂提问要素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7]朱娅梅.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8]张燕. 21世纪初儿童阅读推荐书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79]王兴燕. 课程视野下的方言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0]胡陶. 小学科学教师对于SSI、SSI教学的观点及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1]何嘉. 课堂互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2]周坤亮. 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3]纪媛媛. 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4]叶海龙. 教师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设计和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5]钟朋. 课程如何应对底层学生的教育冲突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6]桑雪洁. 美国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7]刘潇琳. 高中生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8]袁文娟. 基于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9]袁思情. 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高中数学教材三角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0]施美. 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Word power”板块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91]俞莉丹. 中美英三套初中科学(生物)教材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2]高靖. 基于学习难度模型的中外初中生物教科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3]张娜. 代数应用题任务特征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4]刘万稳. 数学系大一学生对标准差的概念性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5]随倩倩. 评估学生条件概率学习的困难[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6]王家伟. 基于GIS的中学生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97]黄洁. 地理系师范实习生课堂教学失误归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8]徐清清. 美国德克萨斯州初中健康教育(性教育部分)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9]雷福英. 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0]屠靥韵. 六年级学生对扇形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1]娄满想. 中国、美国和新加坡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概率统计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2]赵纪诺. 中国、日本、新加坡和美国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列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3]谢珺. 中国、新加坡和日本高中数学教科书复数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4]阎珏雯. 清末民初:中学历史教学与国民意识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5]常元.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的转化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6]崔文鑫. 高中生高层次数学认知能力的检测与相关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7]严丽. 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8]张玉瑜.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9]焦方瑞. 对话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0]张路一. 上海市中学生思维风格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1]余婧. 教师信念的传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2]赵萌萌. 校本课例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3]罗琴琴. 钱基博国文教育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4]吕长生. 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5]傅彦. 基于证据的小学教师课堂理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6]陈传东. 奖励隐喻及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表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7]蔡文艺. 真实性评价在科学探究技能评价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8]程笑雪. 初中生代数应用题图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9]庞娟. 超越教科书:教师对教科书的抵制与创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0]谌秀云. 中学生化学反应学习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1]陈花蕊. 中学生科学学科能力的框架建构与测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2]王莹颖. 中学学生对幂与指数函数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3]卫芸. 代数应用题的类型、结构与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4]庞泓. 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设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5]贺小燕. 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6]过晔俊. 中美初中地理教材测评版块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7]金敏. 关于初中生对代数证明认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8]王柳娇. 利用概念转变解决概念混淆现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9]谢柳. 基于问题图式的物理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0]周雪梅. 中美几何教材内容中的推理与证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1]鲁小莉.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的数学应用水平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2]陈清.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抽象性”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3]沈春辉. 中法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4]周慧. 中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高中数学教材中矩阵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5]张诚. 我国中小学公开课的类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6]钟意菁.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7]李小敏. 阮真中学作文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8]尚金兰. 复杂理论视域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9]陈康林. 建国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苏俄史内容的呈现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0]谢盛.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评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1]张勇智. 中职学校“双元制”教育理念及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2]盛清. 上海市课外教育中青年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3]岳晓婷.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4]王丽君. 华东师范大学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5]周亚军. 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6]李叶欣. 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大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7]刘霞. 山东省英语高考命题变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8]周晓旭. 中国、德国、美国高中数学教材幂指对函数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9]吴蕾. 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认知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0]田婷. 小学阶段教师对数学评价任务的认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1]朱倩. 小学语文教师PCK中“学生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2]侯晓灿. 科学救国梦的开端[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3]杨正丽.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4]赵怡婷. 海峡两岸大学入学历史科目考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5]郎芳芳. 高中生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结构特征和证明建构的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6]郭文娟. 学生作业的描述性反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7]王冰如. 课堂观察工具评价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8]周芳芳. 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调查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9]邹逸. 新手科学教师与专家科学教师PCK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60]尚永青. 教科书“化学与社会”内容整合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61]杨莉. 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2]石亚兵. 伊壁鸠鲁的“灵魂救治”教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3]胥明雨. 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4]刘志伟. 学习科学视角下的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5]陈琛. 小学阅读课教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6]曲琳.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小学课程结构变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7]顾若楠. 小学课堂纪律的田野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8]张亚萍.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PCK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9]彭如倩. 六年级数学资优生数学能力特征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0]吴晨昊. 六年级学生数感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1]晁言芹. 小学生习作元认知的培养内容与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2]甘敏. 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3]程力. 基于合作的小学习作讲评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4]陈加坤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5]张静静.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6]冯鲁红. 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7]马永鑫. 代数应用题的回忆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8]刘彩玲. 中国内地与台湾高中物理教科书难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9]周梦琼. 美国T exas州高中健康教育教材《Glencoe Health》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0]易英华. 论王力古代汉语教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1]党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戏剧单元练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2]陈飞琴. 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古代诗歌选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3]张培. 上海市高中化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4]杨晓. 中日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5]王雪婷. 高中化学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6]胡恺岩. 中学教师的KCST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7]耿芬.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微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8]张燕.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初探[D].华东师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年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考博真题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孙庆括
邮箱:sunqingkuo126@
QQ:441435300
课程与教学论(选择其中两题,每题不少于1500 字。
每题50 分)
1.根据当前学校课程中的问题,谈谈建立学校课程制度的现实意义。
2.论述“对话”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
3.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4.案例分析题(历史课程论考生必做题)。
(大意是:)一个学生在老师讲完三年自然灾害的历史之后说:如果不是那次灾害饿死那么多人,中国现在的从口会更多。
分析:学生为什么会这么说?身为教师的你应如何回答?
教育心理学(选择其中两题。
每题50 分)
1.学习是建构的,试分析学习的心理建构机制。
2.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的一个目标。
用班杜拉的态度学习理论分析下面的案例:(大意是:)袁老师喜欢通过具体的事件来教育学生。
一次,一个学生把作业薄撞翻了一地,其他几个学生跑去告诉袁老师。
袁老师来到教室,亲切地对那个学生说:来,我们一起把薄子拾起来吧。
于是弯下腰去拣。
那几个“告状”的学生看到老师并没有批评那个学生,还去拾作业薄,于是也一去拾。
老师表扬了他们,他们很高兴,也意识到,“报告”老师是不好的行为。
问: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教师是如
何教的?
3.动机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谈谈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的启示。